精蝇们又高潮了--“国家不能吃亏”【那些被火箭残骸砸碎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41:47


作为报道神九天宫的记者,这些天在指挥大厅,见中央媒体的前辈在特写中渲染“沸腾”、“欢呼祖国万岁”、“互相拥抱”这些和我所见现场不符的刻板印象。夜深人静时,只想一遍遍回味张伟旧文,提醒自己,在依赖通稿、口径稿的疲惫媒体、献完青春献子孙的赤诚航天人、理性质疑的匿名网民、舆论场之外的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乡民之间那或显或隐的隔膜,是下笔前不可不省察的盛世幻象背后的真实图景,只是,自己目前在这个平台能做到的,也只能守住“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是绝不说假话”的底线了。


      说张伟是国家黑的诸君,不妨扪心自问,航天事业和校车、腐败等社会热点的关联性大,还是和受火箭残骸侵扰的乡民的关联性大呢?是要大一统的口径,还是建立协商机制,允许利益相关方表达呢?我们要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沟通共识,而不能用一种声音来掩盖差异并制造更大的差异。


      作为纪录片方向的毕业生,我还是推荐诸君看看张赞波的《天降》,在有限的篇幅内,影像比文字离本质真实更近。


      客观地说,在我有限的采访经验中,航天单位是最为远离地方习气的,科研人员的理想主义气质在这个年轻得让美俄同行嫉妒的群体里,表现得尤为强烈。而文中所涉及的相关单位,与这些科研人员无关,更多得归因于社会大环境。所以,“停止航天事业”这样卑劣极端的想法诸君是从何提炼出的?我们所想的,不过是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航天事业的荣耀而已,毕竟,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他们卑微,他们逆来顺受,他们是月球的暗面,至多如祥林嫂般不断念叨着:“我真傻,真的。”


      当时代车轮呼啸而过时,没人理会压得稀烂的小草。光鲜的盛世下,总是一地鸡毛。





         听天由命


作者:张伟(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前《青年参考》副主编,现《博客天下》副主编)


原刊发于《信睿》2011年4月号总第02期的《场记》。转载自北京零频道“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http://www.bjdoc.com/media.asp?id=77





       无需太费力,就能用天文镜头看见我们祖国的荣耀,它们飞在天上,放着《东方红》或者流行歌曲。每隔些日子,你就能在新闻上听到它们的名字——有时候是“神舟”,有时候是“嫦娥”。


       但30岁的张赞波透过索尼牌摄像机的镜头,看到的却只是这些荣耀的下脚料,是一些自天而降的破铜烂铁,以及被它们砸碎的屋瓦和泥地。也有时候,他还能看到人们一同被砸碎的命运。


      他的镜头对准遂宁,湖南一个并不起眼的县。当象征荣耀和希望的卫星们起飞时,那耀眼的光芒和刺耳的轰鸣绝对无法震撼这里居民的眼睛和耳朵。对胆小的黄光财产和老实巴交的刘荣喜来说,刚飞上天的那些庞然大物,陌生又遥远。


       但它们却会在这两人的噩梦里闪光。近20年来,经过电脑精准计算,我国所发射卫星的很大一部分残骸,会掉落在这片四季浓绿的土地上。它们像一抹永不消散的阴影,笼罩在人们头顶上。它们能砸烂黄光顺的房顶,还能砸死刘荣喜的女儿。


      若非如此,如此辉煌成就和一群听天由命的湖南农民之间,又怎么会发生哪怕一丁点儿联系呢?






老天给的东西


      老天给什么,就接什么,比如丰富的雨水,茂密的竹林,以及袁再香家蜜橘树、黄光财家成群的鸭子、刘荣喜家的水稻田。人们已经在这里照样生活了好多辈,朴实的生活早让他们晓得一个道理,生活通常就意味着接受。


      因此,在位于湖南西北部的这片农村里,大多数人的故事都乏善可陈。黄光财的儿子在广东做杂工,混得不大如意,但他们觉得足够了,这比在家里种地总要强得多。袁再香伺候着他的芝麻地,得意洋洋地给外地人讲点“芝麻开花节节高”之类的吉利话,说起来就没个停。当过兵也当过老师的刘荣喜如今退了休,靠着过去那说不上辉煌的记忆,也能过得心安。


         从十几年前的一天开始,老天给的东西里头又多了一样。对当地人来说,这些突然掉下来的金属是陌生的,有些很小,看着就是个螺丝,有的则大得吓人,其中一个黑黝黝的铁家伙,足足有200斤重,掉下来的时候,砸断了5根碗口粗的大杉树,要四个村民才抬得动。


      他们过了段日子才知道,这些铁块是因为“政策”才掉到这里来的。因为电视的普及,他们偶尔也能看到它们掉下来前在天上飞的模样。他们当然也逐渐知道了这些东西是何其重要。尽管没几个人说得出“太空飞行”、“探月”这些玩意儿为什么那么重要,但那可都是科技发展,是国策。


      事实上,没几个人知道科技是怎么回事。当地的农民主要还得靠人力在稻田里收割、给水稻脱粒,他们半夜去山里寻找火箭残骸的时候,大多是打着火把。一些村里最有科技含量的工业,要算嫁给温州小老板的妇女回乡开的电子元件厂。老人妇女可以领料回家,加工一种电子开关,每斤成品的报酬是5块5。


         开始的惊奇很快就过去了。人们像习惯秋雨一样,也习惯了这些天上掉下来的铁块。许多人家里都多了些奇形怪状的收藏,并不吝惜向外人展示这些收藏。这一块是落进自家猪圈里的,还砸死几头猪;那一块上山挖药材时碰巧捡到的;还有的,是特意去山里找来的。其中一块大水缸一样的圆锥状碎片,被随意地摆放在一家人的门口,一群觅食的鸡悠闲地在上面漫步有个老太太觉得有些丢脸,因为她连半片这样的碎片都没捡到过。


      除了被上面派来的人闻讯收走,这些部件也被人们成功消化在日常生活里。卖废铁当然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运气好捡到“大家伙”的话,卖废品的所得可能会有几百元,甚至会超过他们一年种田下来的微薄收入。但也有人拿着一块金属板子沾沾自喜,比划着要将它磨成一把好菜刀。有块碎片是烟囱一样的圆柱形,捡来的山民将其用切割机切割下一截,做成绑在摩托车上放杂物的容器。还有一块残骸像一只铁皮鼓——一个寂寞的山里小孩当着我们的面敲打出阵阵空旷的“鼓声”。那些太小而用不上的,干脆就被当作家里半大孩子的玩具。


      在武装部幼儿园读学前班的小孩子,也很快熟悉了巷口宣传栏上的海报和照片。在“我县圆满完成火箭残骸卫星回收任务”之类的文字背后,铁架子上面还立着个小小的火箭模型。


         时间久了,人们干脆还开起了玩笑。乡里的干部们对捡到碎片的人打趣:“这可是好东西,你要好好保管,不要卖掉了。要传给子子孙孙。”另一个人则补充说:“这个是辟邪的,天上掉下来的,天兵天将呢。”








被砸碎的生活


      不过,习惯了在山上或田间捡到一两块碎铁的当地人,还得学会习惯那些被砸烂的生活。


     被火箭升空的壮美所震撼的外乡人,很难看到这种生活的细节。但若是走进这些一贫如洗的山村里,破碎的痕迹却随处可见。稻田中砸出的巨大无比的深坑、屋顶上的断梁和地面的碎瓦,是每个人都可以带你看到的东西。


      死掉的猪很快就被吃了,砸倒的稻子不久后也会收割。人们起码已经有20次重新收拾自己横糟损毁的生活,每一次,都有人一边愁眉不展,一边打起精神来修补屋顶的破洞,盘算着请人帮工的花销。


      不过,刘荣喜的生活,却是无法修补的。他唯一能做的,是将死掉的女儿葬在山上,再一遍遍看她留下的黑白照片。


         1998年的端午节,一块只有“巴掌大”的火箭残骸从天而降,打在正在屋外的一口水塘边嬉戏的女儿的头上。这个15岁、正在上初二的优秀学生,成为当地有据可查的唯一一个被碎片杀死的人。


      刘荣喜将女儿葬在了离家很远的一座山里,据说,为了怕妻子去坟前伤心,他至今都不让妻子知道具体地址。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带上儿子去扫墓。闲下来的时候,当过老师的他会从柜子里翻出女儿的照片看看,或者给眉清目秀的女儿舞文弄墨写篇纪念文章。





  当过很多年兵的这个矮小男人,意志坚强,只有在说起这些的时候,才会哽咽。对国家,他还保留着军人时代的忠诚,只是,前不久当地电视台报道绥宁回收残骸的事迹时,说过一句“从未有过伤亡”,这让他感到困惑和悲伤:“我的女儿明明是牺牲的,他们怎么就不认账了呢?”





       天降的碎片砸毁了很多东西。住了几辈人的老屋和辛苦经营了几年的果树,在这些呼啸而来的碎片面前不堪一击。曾有一块碎片掉在黄光财附近,他站在铁块砸出的直径足有5米的坑前,讲起当天的情景,仍然满心恐惧。它“像一个巨大的炮弹,掉下来的时候还是红的,像火一样”,把他的妻子吓得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


         每次碎片降落前,当地都会有宣传,并提醒人们“疏散”。但这种宣传带来的却是恐惧,因为他们无处可逃,只能看着天,等待“像彩票一样”的铜铁掉下来,期待着它们不会落在自己头上。


         这种恐惧是长久而且无法逃避的。残骸降落那天,黄光财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因为厂里暂时没事做,决定回来看一看父母,刚好到了家。碎片掉下来时,一家人的碗筷吓得掉了一地,当妈的突然发了火,狠狠骂了儿子几句,因为他早不回晚不回,偏偏挑这个“鬼时候”回来,要是大家都被砸中了,那可不就是“命里该死”?


         这件事让黄光财的妻子后悔不已。儿子没在家呆几天就走了。她想起儿子赚钱不多,回来一趟也不容易,突然压抑地抽泣起来。黄光财则在一旁一言不吭,将头默默扭向了被残骸砸出一个大坑的稻田。


      每次赶上卫星发射,广播里和电视里那些面带喜色的播音员会反复表达骄傲和喜悦,但当地人听着这些,对从他们家园头顶频频经过的卫星全然不知。当全世界都在关注神六飞天,嫦娥奔月以及神舟七号太空漫步时,他们埋头在这片残骸频频降落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正让他们牵肠挂肚的,只是“化肥农药的价格又上涨了”、“突来的水灾会不会将稻田淹没”等现实的问题。


      对那些下落在他们家园里的残骸,他们怀着恐惧、忧虑和埋怨,却也无奈并因此坦然。“我们生在这里,又能逃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土地。”一个农民这样说道。另一个人的说法大致相似,面对象征着最新科技的这些残骸,他选择了最古老的方式来解释: “这就是命。躲不了的。”


      人们也不是没有办法对抗这恐惧。在当地一个村子里,村民们凑钱修过一座庵,寄托自己在贫苦生活中的些许希望。当卫星发射的消息传来时,周围几个村子的人也曾聚在这里,搞了一次祈福典礼。


      但色彩鲜艳的菩萨们法力让人生疑,因为这座庵的大殿也被碎片砸出了三个窟窿。为了修好它,人们特地买了1000多块瓦,又花了不少功夫。一个70多岁的当地妇女坐在边上平静地讲起这些事,还不忘提起她自己生的病,和她日常的饮食。






赔偿


      与卫星残骸一起进入人们生活的,还有随之而来的计较和争执。为了赔偿数额而讨价还价,成为当地人熟悉的日常内容。


      对处理残骸,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或者报告乡政府,请卫星发射中心的军人来回收,或者留在自家,等人上门收购。有时候,凌晨发射的通信卫星,天一亮就有人到当地把碎片回收。


      每一次,一个乡的农民能捡到四五十片残骸,但部队的人并不会挨家收遍,“很多地方只要人家没报告,损失不是很严重,就根本不去现场看了。因为他去看就要赔钱。”


      通常,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喊上当地政府的负责人,到农村回收,谈一谈价钱。但这种谈判通常并不顺利。有一次,一户人家的农田里砸出了近两米深的大坑,十几个农民费了很大劲才把碎片弄出来,可赔付者只肯给200元。跟在边上的乡长发怒了:“十几个人搞了一早上,给点工钱总不过分吧?”但是观测站的人却也理直气壮:“你说赔啥呢?没东西可赔啊。你说这个地,地都是国家的。”


      那些损失惨重的人家,更是为此焦虑得很。有一户人家的房顶,被一根长长的铁杆洞穿。这次赔付的谈判被安排在一间会议室,农民、乡干部、观测站副站长及其同事参谋、当地军分区领导,坐满一屋子。双方各施本事,像在地摊上买衣服一样来回讨价还价。


      这样的谈判场景多半相似。老实的农民往往苦着脸,把沉默不语当作唯一的权力,而“上面来的人”则显得底气十足。他们谈笑风生,口才也很好,从国家的利益,讲到个人的牺牲,临了还能克制地吐出几句半带威胁的话,以便让对方让步。


      他们还可以在私底下面带难色地对旁观者抱怨,一旦让了这一步,别人都仿效,那经费可就吃紧了。


      最终,这场漫长的谈判结束,双方同意的金额是2000元。但当这个费尽千辛万苦拿回2000元赔偿款的农民回到家里,等着他的却是老婆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毕竟,木结构的瓦屋那一米多的大洞,修补起来很麻烦。而因生病而失去了劳动力的这个农民,还必须花上请工人的工钱。


      “钱我不要了,要他们来给我修复!”老婆气极了,扔出这么一句毫无信心的狠话来。随后大家都沉默了。


      “他们说你如果不接受,他们就不赔了,说等保险公司,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男主人只好怯怯地把这么一句话当借口挂在了嘴边。


     “老百姓不能吃亏,国家也不能吃亏。”在支付了3000多元赔付款结束这次卫星残骸回收的善后工作后,一位官员这样说道。


      赔付的不顺利,加剧了当地人心头的忧愁。每当卫星要发射的消息传来时,许多人心头就好像蒙上一层雾气。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落卫星》里写道:“我们希望祖国不要将卫星发射到我们这人口密集的地方,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快乐。”也有一个农民向县里的干部请求:“能不能跟领导讲讲好话,以后不落在我们这里了?”但这些小小的抱怨,太容易被忽视了。


      反倒是小学教室里贴的名人语录更加醒目:“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而在“为人民服务”的办公楼照壁前,绥宁县一个领导将这句语录做了发挥:“作为绥宁来讲,能够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是县委县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绥宁人民的无上荣光。”


      这样的话听多了,一个老农便也像模像样地学会了宏大发言:“奥运对中国的声誉有很大提高,中国不能弱于哪个国家,尤其在国防事业上。”


  


      2008年6月,奥运气息“一天比一天浓”的光景,张赞波从世人瞩目的北京来到绥宁的11个乡镇,来到这片中国第二大的卫星残骸回收地,开始拍摄他在纪录片《天降》里讲述的那些故事。


      黄光财、刘荣喜、袁再香……在这个神龛上挂着“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的对联的乡村里,他们生活在从天而降的命运之下,谨小慎微,朴实无华。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显出太大的特殊之处,很多人说不出举办的时间,更说不出金牌的分配。


       相比之下,不久后就要发射的那颗卫星,却是不容忽视的。县里专门召集村干部召开疏散动员大会。在会上,有人对这颗卫星的名字“委内瑞拉卫星1号”发出疑问,一位领导于是耐心地解释:“委内瑞拉它是一个国家。为它发射商业卫星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很有好处。”


      对这些毁坏了他们庄稼、掀飞了他们屋顶、砸伤了他们牲畜的卫星,当地人不明就里,似懂非懂。不少人恐怕连委内瑞拉是什么也不清楚。


       他们更无法想象,在“国家”、“国力”这些词背后所掩盖的东西。十几颗将残骸降落在绥宁的卫星,多数是价格昂贵的商业卫星,与国防并没有什么关系,但这对当地的农民们来说太深奥了。


       在这块有35万人口、被断定为“老少边穷”的土地上,人们算不清楚以亿为单位的那些商业交易,几千元的赔付,对他们来说已经聊胜于无。


       而他们的生活也并不为人所知。当人们为一颗颗卫星升天感到欣慰和高兴时,这些被阴影笼罩的人们,顶多能得到一块豆腐干大小的报道,里面提到的也多半是“成功”和“无人伤亡”。


       悲惨的命运被理所当然地排斥在人们视野之外。相对于一次重大的政府行动或商业交易而言,袁再香家的梨树和黄光财家的水稻,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但是,自从这些自天而降的碎片开始进入他们生活,人们逐渐学会用记忆里的国家大事,作为自己渺小生活变迁的缩影。某一块地是被吹倒了的时候,正好是神州七号发射的那几天;连女儿死的日子,也跟某次成功的发射紧紧联系起来。


         而对一个家庭来说,这些琐碎的故事,都已经算得上不得了的大事,足以用很长时间去回味和记忆。一个每天烧香的老太太,只有在讲起以前平静的生活时,才好像忘记了所有的恐惧和忧愁。


      但即使是在一个被恐惧和忧愁笼罩的地方,生活也要平静地过下去。“委内瑞拉卫星1号”发射的那个晚上,袁再香一家人听见了火箭经过时的轰隆声,也站在屋檐下仰头看着黑漆漆的天空。响声很快就过去了,袁再香淡淡地说:好了,快去睡觉吧。


       不久前落到他家地里的巨大铁块,是属于“长三乙”运载火箭的一片残骸。2008年6月,这枚火箭把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中星9号”送进轨道。据官方报道,这颗卫星让“我国边远地区的数千万家庭收看到了北京奥运盛况的直播”。


      8月8日那天晚上,遂宁县很多家庭的电视里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播放着开幕式。张赞波说:“这也许是飞过他们头顶的卫星,给他们最直接的好处。”








张伟后记:


也有人质疑此事真伪,似乎还有权威人士“辟谣”,不知这些人是否调研过。有讨论很好,建议大家观看@张赞波 《天降》纪录片,口说无凭,当事人与官员的言行都摄录其中,我做不了假,他做不了,你们也做不了。遂宁为绥宁之笔误。我不反对航天计划,但认为事有两面,只提一面不好。





部分未经证实的背景资料:


1、湖南绥宁(而非四川遂宁)的碎片主要来自西昌发射中心,酒泉发射中心的残骸主要掉落陕西榆林;等海南文昌造好新一代卫星发射场,届时残骸都坠海了;


2、“直径5米的坑”“打断5颗杉树”等细节存疑,另“窗外火箭经过的轰鸣声”,以多级运载火箭飞行轨道的设定,能在地面听到火箭轰鸣的地方,都不可能被脱落的残骸砸到;


3、无奈在于:分离高度太低烧不完;人口密度太大避不开;要借助地球自转的速度通常向东发射;


4、@陆海军先生:干这一行18年,没听说砸死过人。发射卫星或飞船前都仔细计算过,整流罩等残骸的落点都有个大致范围的,你以为是凭运气乱扔啊。落点一般都选在人烟稀少的大山中,而且事前这些落点处的人员还会有人专门组织疏散。残骸国家有奖回收,造成财物损失的也会补偿。





     我的观点是,由于张伟师可能没有到现场采访,素材全来源于该部纪录片,所以如果有与现实不符处,纪录片的影像真实是值得质疑的。再者,由于张伟师是北大中文系出身,之前较少参与航天工程相关的科技报道,所以在专业术语的表述上有不少硬伤。尽管与本质真实多少有细微出入,但敢于在公开出版刊物发出不同的声音,让人把对航天工程的质疑从宏观层面的各说各话回归到微观的个体命运上,这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态度。











张赞波:他影片里有故园情思和魔幻现实


《潇湘晨报》


  
  地理位置:绥宁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属邵阳市。东邻武冈、城步,西连靖州、会同,南抵通道,北与黔阳、洞口接壤。瓦屋村、金竹村属绥宁县。
  
  影片背景: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出的火箭残骸的理论落点,绥宁自1990年始,数十次接受这“天外飞客”的光临,而在2008年(“奥运年”、“航空年”),绥宁人满心欢喜的同时也为残骸忧虑。
  
  卫星残骸把宝殿打烂了,七十来岁的守庵人对他喃喃,“修起来好麻烦,买了1000多块瓦”
  
  因拍《天降》,新邵人张赞波与绥宁结缘。“绥宁地貌与新邵差不多。从邵阳市坐4个多小时汽车才能到绥宁县。县与镇与村,距离都远。”
  
  影片拍到瓦屋塘乡一个山顶上的庵堂。“叫天台庵。是山上唯一的建筑。只有一条路上去,东拐西拐的,多是土路,部分是小石板路,很陡,下了点雨,就很滑”,上山时,张导就摔了一跤,“摄像机底座的电池就给摔了出来,坏了”。庵堂,“砖木结构,里面七八个菩萨,涂得很鲜艳,刚刷上去不久的样子。屋中的灯,怀疑只有5瓦,很暗”。他看到斑驳的“大雄宝殿”,“有修补痕迹。卫星残骸把宝殿打烂了”。唯一的守庵人,七十来岁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对他喃喃,“修起来好麻烦,买了1000多块瓦”。在2008年10月委内瑞拉卫星发射之前,“这里举行过一个祈福仪式,山脚几个村的人都来了。庵堂可容纳约200人”。庵堂外,一块小平地,下面就是悬崖。“望下去,满山青青翠竹”。
  
  石屋村、金竹村在山腰,是苗族,住的木房子类似吊脚楼,“离地有1米左右,下面是空的”。这两个村,“用水,都是从山上用竹筒搭起来,搭上一两公里引到家里的。家家如此,四季如此。我喝过很多”。是不是有山泉,“就不知道了”。
  
  连接瓦屋镇与这两个村子,只有一条狭窄的村级马路,“路在竹林中蜿蜒而上,有好几公里,路到一定地方分岔,一边是石屋,一边是金竹。去金竹的路自此全变成崎岖的土路,路上还有乱石,村民出行只能步行,天气好时,才有摩托能小心地通过。世外桃源的感觉”。
  
  正因“世外”,卫星残骸落点在这。在其他村,张赞波看到残骸砸下的大坑,“有直径三米深两米的。到处是抽穗的稻田,突然一大块就寸草不生,仿佛外来生物造访似的”。影片中,我们看到某种关切,而他说,“拍了七个月,还是外来者的眼光”。





  【记者手记】
  
  他不会错过这时代给的机缘,我们也不会错过好故事
  
  两个月前在FreedomHouse,有场《天降》放映会。小吧厅塞满了人。映后,观众纷纷向年轻英俊的导演提问,几个女文青很有点热度。冷静刻薄挑剔的观众我,不能否认,有种欣喜。也不禁自问:是否关注过脚下这片土地,是否深入探究过平常事件背后的荒谬和疼痛,是否心怀热切?独立理性的表达,是一种信仰。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生存之艰,有目共睹。没有资金支持,上不了院线,看起来没前途。张赞波却迷上纪录片,并计划三年不工作——与魔幻现实的中国“死磕”。“(纪录片)成本低,我生活简单,可以和他们(拍摄对象)同吃同住,不过多双筷子多个碗”。这是忍耐、清贫和艰辛的过程,也是执着、追寻意义的过程,必有一种深切的孤独,也必有热轰轰的激越。想到1994年,他第一次去北京,人生地不熟,就在德胜门广场就地睡了一晚。这湖南伢子有股狠劲。张赞波擅长说故事,不知是天性还是得益北影的专业训练;对居留过的地方,很有感觉。这两点和贾樟柯像。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他不会错过这时代给的机缘,我们也不会错过好故事。



http://m.hupu.com/bbs/3887367.html





作为报道神九天宫的记者,这些天在指挥大厅,见中央媒体的前辈在特写中渲染“沸腾”、“欢呼祖国万岁”、“互相拥抱”这些和我所见现场不符的刻板印象。夜深人静时,只想一遍遍回味张伟旧文,提醒自己,在依赖通稿、口径稿的疲惫媒体、献完青春献子孙的赤诚航天人、理性质疑的匿名网民、舆论场之外的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乡民之间那或显或隐的隔膜,是下笔前不可不省察的盛世幻象背后的真实图景,只是,自己目前在这个平台能做到的,也只能守住“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是绝不说假话”的底线了。


      说张伟是国家黑的诸君,不妨扪心自问,航天事业和校车、腐败等社会热点的关联性大,还是和受火箭残骸侵扰的乡民的关联性大呢?是要大一统的口径,还是建立协商机制,允许利益相关方表达呢?我们要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沟通共识,而不能用一种声音来掩盖差异并制造更大的差异。


      作为纪录片方向的毕业生,我还是推荐诸君看看张赞波的《天降》,在有限的篇幅内,影像比文字离本质真实更近。


      客观地说,在我有限的采访经验中,航天单位是最为远离地方习气的,科研人员的理想主义气质在这个年轻得让美俄同行嫉妒的群体里,表现得尤为强烈。而文中所涉及的相关单位,与这些科研人员无关,更多得归因于社会大环境。所以,“停止航天事业”这样卑劣极端的想法诸君是从何提炼出的?我们所想的,不过是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航天事业的荣耀而已,毕竟,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他们卑微,他们逆来顺受,他们是月球的暗面,至多如祥林嫂般不断念叨着:“我真傻,真的。”


      当时代车轮呼啸而过时,没人理会压得稀烂的小草。光鲜的盛世下,总是一地鸡毛。





         听天由命


作者:张伟(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前《青年参考》副主编,现《博客天下》副主编)


原刊发于《信睿》2011年4月号总第02期的《场记》。转载自北京零频道“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http://www.bjdoc.com/media.asp?id=77





       无需太费力,就能用天文镜头看见我们祖国的荣耀,它们飞在天上,放着《东方红》或者流行歌曲。每隔些日子,你就能在新闻上听到它们的名字——有时候是“神舟”,有时候是“嫦娥”。


       但30岁的张赞波透过索尼牌摄像机的镜头,看到的却只是这些荣耀的下脚料,是一些自天而降的破铜烂铁,以及被它们砸碎的屋瓦和泥地。也有时候,他还能看到人们一同被砸碎的命运。


      他的镜头对准遂宁,湖南一个并不起眼的县。当象征荣耀和希望的卫星们起飞时,那耀眼的光芒和刺耳的轰鸣绝对无法震撼这里居民的眼睛和耳朵。对胆小的黄光财产和老实巴交的刘荣喜来说,刚飞上天的那些庞然大物,陌生又遥远。


       但它们却会在这两人的噩梦里闪光。近20年来,经过电脑精准计算,我国所发射卫星的很大一部分残骸,会掉落在这片四季浓绿的土地上。它们像一抹永不消散的阴影,笼罩在人们头顶上。它们能砸烂黄光顺的房顶,还能砸死刘荣喜的女儿。


      若非如此,如此辉煌成就和一群听天由命的湖南农民之间,又怎么会发生哪怕一丁点儿联系呢?






老天给的东西


      老天给什么,就接什么,比如丰富的雨水,茂密的竹林,以及袁再香家蜜橘树、黄光财家成群的鸭子、刘荣喜家的水稻田。人们已经在这里照样生活了好多辈,朴实的生活早让他们晓得一个道理,生活通常就意味着接受。


      因此,在位于湖南西北部的这片农村里,大多数人的故事都乏善可陈。黄光财的儿子在广东做杂工,混得不大如意,但他们觉得足够了,这比在家里种地总要强得多。袁再香伺候着他的芝麻地,得意洋洋地给外地人讲点“芝麻开花节节高”之类的吉利话,说起来就没个停。当过兵也当过老师的刘荣喜如今退了休,靠着过去那说不上辉煌的记忆,也能过得心安。


         从十几年前的一天开始,老天给的东西里头又多了一样。对当地人来说,这些突然掉下来的金属是陌生的,有些很小,看着就是个螺丝,有的则大得吓人,其中一个黑黝黝的铁家伙,足足有200斤重,掉下来的时候,砸断了5根碗口粗的大杉树,要四个村民才抬得动。


      他们过了段日子才知道,这些铁块是因为“政策”才掉到这里来的。因为电视的普及,他们偶尔也能看到它们掉下来前在天上飞的模样。他们当然也逐渐知道了这些东西是何其重要。尽管没几个人说得出“太空飞行”、“探月”这些玩意儿为什么那么重要,但那可都是科技发展,是国策。


      事实上,没几个人知道科技是怎么回事。当地的农民主要还得靠人力在稻田里收割、给水稻脱粒,他们半夜去山里寻找火箭残骸的时候,大多是打着火把。一些村里最有科技含量的工业,要算嫁给温州小老板的妇女回乡开的电子元件厂。老人妇女可以领料回家,加工一种电子开关,每斤成品的报酬是5块5。


         开始的惊奇很快就过去了。人们像习惯秋雨一样,也习惯了这些天上掉下来的铁块。许多人家里都多了些奇形怪状的收藏,并不吝惜向外人展示这些收藏。这一块是落进自家猪圈里的,还砸死几头猪;那一块上山挖药材时碰巧捡到的;还有的,是特意去山里找来的。其中一块大水缸一样的圆锥状碎片,被随意地摆放在一家人的门口,一群觅食的鸡悠闲地在上面漫步有个老太太觉得有些丢脸,因为她连半片这样的碎片都没捡到过。


      除了被上面派来的人闻讯收走,这些部件也被人们成功消化在日常生活里。卖废铁当然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运气好捡到“大家伙”的话,卖废品的所得可能会有几百元,甚至会超过他们一年种田下来的微薄收入。但也有人拿着一块金属板子沾沾自喜,比划着要将它磨成一把好菜刀。有块碎片是烟囱一样的圆柱形,捡来的山民将其用切割机切割下一截,做成绑在摩托车上放杂物的容器。还有一块残骸像一只铁皮鼓——一个寂寞的山里小孩当着我们的面敲打出阵阵空旷的“鼓声”。那些太小而用不上的,干脆就被当作家里半大孩子的玩具。


      在武装部幼儿园读学前班的小孩子,也很快熟悉了巷口宣传栏上的海报和照片。在“我县圆满完成火箭残骸卫星回收任务”之类的文字背后,铁架子上面还立着个小小的火箭模型。


         时间久了,人们干脆还开起了玩笑。乡里的干部们对捡到碎片的人打趣:“这可是好东西,你要好好保管,不要卖掉了。要传给子子孙孙。”另一个人则补充说:“这个是辟邪的,天上掉下来的,天兵天将呢。”








被砸碎的生活


      不过,习惯了在山上或田间捡到一两块碎铁的当地人,还得学会习惯那些被砸烂的生活。


     被火箭升空的壮美所震撼的外乡人,很难看到这种生活的细节。但若是走进这些一贫如洗的山村里,破碎的痕迹却随处可见。稻田中砸出的巨大无比的深坑、屋顶上的断梁和地面的碎瓦,是每个人都可以带你看到的东西。


      死掉的猪很快就被吃了,砸倒的稻子不久后也会收割。人们起码已经有20次重新收拾自己横糟损毁的生活,每一次,都有人一边愁眉不展,一边打起精神来修补屋顶的破洞,盘算着请人帮工的花销。


      不过,刘荣喜的生活,却是无法修补的。他唯一能做的,是将死掉的女儿葬在山上,再一遍遍看她留下的黑白照片。


         1998年的端午节,一块只有“巴掌大”的火箭残骸从天而降,打在正在屋外的一口水塘边嬉戏的女儿的头上。这个15岁、正在上初二的优秀学生,成为当地有据可查的唯一一个被碎片杀死的人。


      刘荣喜将女儿葬在了离家很远的一座山里,据说,为了怕妻子去坟前伤心,他至今都不让妻子知道具体地址。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带上儿子去扫墓。闲下来的时候,当过老师的他会从柜子里翻出女儿的照片看看,或者给眉清目秀的女儿舞文弄墨写篇纪念文章。





  当过很多年兵的这个矮小男人,意志坚强,只有在说起这些的时候,才会哽咽。对国家,他还保留着军人时代的忠诚,只是,前不久当地电视台报道绥宁回收残骸的事迹时,说过一句“从未有过伤亡”,这让他感到困惑和悲伤:“我的女儿明明是牺牲的,他们怎么就不认账了呢?”





       天降的碎片砸毁了很多东西。住了几辈人的老屋和辛苦经营了几年的果树,在这些呼啸而来的碎片面前不堪一击。曾有一块碎片掉在黄光财附近,他站在铁块砸出的直径足有5米的坑前,讲起当天的情景,仍然满心恐惧。它“像一个巨大的炮弹,掉下来的时候还是红的,像火一样”,把他的妻子吓得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


         每次碎片降落前,当地都会有宣传,并提醒人们“疏散”。但这种宣传带来的却是恐惧,因为他们无处可逃,只能看着天,等待“像彩票一样”的铜铁掉下来,期待着它们不会落在自己头上。


         这种恐惧是长久而且无法逃避的。残骸降落那天,黄光财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因为厂里暂时没事做,决定回来看一看父母,刚好到了家。碎片掉下来时,一家人的碗筷吓得掉了一地,当妈的突然发了火,狠狠骂了儿子几句,因为他早不回晚不回,偏偏挑这个“鬼时候”回来,要是大家都被砸中了,那可不就是“命里该死”?


         这件事让黄光财的妻子后悔不已。儿子没在家呆几天就走了。她想起儿子赚钱不多,回来一趟也不容易,突然压抑地抽泣起来。黄光财则在一旁一言不吭,将头默默扭向了被残骸砸出一个大坑的稻田。


      每次赶上卫星发射,广播里和电视里那些面带喜色的播音员会反复表达骄傲和喜悦,但当地人听着这些,对从他们家园头顶频频经过的卫星全然不知。当全世界都在关注神六飞天,嫦娥奔月以及神舟七号太空漫步时,他们埋头在这片残骸频频降落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正让他们牵肠挂肚的,只是“化肥农药的价格又上涨了”、“突来的水灾会不会将稻田淹没”等现实的问题。


      对那些下落在他们家园里的残骸,他们怀着恐惧、忧虑和埋怨,却也无奈并因此坦然。“我们生在这里,又能逃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土地。”一个农民这样说道。另一个人的说法大致相似,面对象征着最新科技的这些残骸,他选择了最古老的方式来解释: “这就是命。躲不了的。”


      人们也不是没有办法对抗这恐惧。在当地一个村子里,村民们凑钱修过一座庵,寄托自己在贫苦生活中的些许希望。当卫星发射的消息传来时,周围几个村子的人也曾聚在这里,搞了一次祈福典礼。


      但色彩鲜艳的菩萨们法力让人生疑,因为这座庵的大殿也被碎片砸出了三个窟窿。为了修好它,人们特地买了1000多块瓦,又花了不少功夫。一个70多岁的当地妇女坐在边上平静地讲起这些事,还不忘提起她自己生的病,和她日常的饮食。






赔偿


      与卫星残骸一起进入人们生活的,还有随之而来的计较和争执。为了赔偿数额而讨价还价,成为当地人熟悉的日常内容。


      对处理残骸,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或者报告乡政府,请卫星发射中心的军人来回收,或者留在自家,等人上门收购。有时候,凌晨发射的通信卫星,天一亮就有人到当地把碎片回收。


      每一次,一个乡的农民能捡到四五十片残骸,但部队的人并不会挨家收遍,“很多地方只要人家没报告,损失不是很严重,就根本不去现场看了。因为他去看就要赔钱。”


      通常,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喊上当地政府的负责人,到农村回收,谈一谈价钱。但这种谈判通常并不顺利。有一次,一户人家的农田里砸出了近两米深的大坑,十几个农民费了很大劲才把碎片弄出来,可赔付者只肯给200元。跟在边上的乡长发怒了:“十几个人搞了一早上,给点工钱总不过分吧?”但是观测站的人却也理直气壮:“你说赔啥呢?没东西可赔啊。你说这个地,地都是国家的。”


      那些损失惨重的人家,更是为此焦虑得很。有一户人家的房顶,被一根长长的铁杆洞穿。这次赔付的谈判被安排在一间会议室,农民、乡干部、观测站副站长及其同事参谋、当地军分区领导,坐满一屋子。双方各施本事,像在地摊上买衣服一样来回讨价还价。


      这样的谈判场景多半相似。老实的农民往往苦着脸,把沉默不语当作唯一的权力,而“上面来的人”则显得底气十足。他们谈笑风生,口才也很好,从国家的利益,讲到个人的牺牲,临了还能克制地吐出几句半带威胁的话,以便让对方让步。


      他们还可以在私底下面带难色地对旁观者抱怨,一旦让了这一步,别人都仿效,那经费可就吃紧了。


      最终,这场漫长的谈判结束,双方同意的金额是2000元。但当这个费尽千辛万苦拿回2000元赔偿款的农民回到家里,等着他的却是老婆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毕竟,木结构的瓦屋那一米多的大洞,修补起来很麻烦。而因生病而失去了劳动力的这个农民,还必须花上请工人的工钱。


      “钱我不要了,要他们来给我修复!”老婆气极了,扔出这么一句毫无信心的狠话来。随后大家都沉默了。


      “他们说你如果不接受,他们就不赔了,说等保险公司,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男主人只好怯怯地把这么一句话当借口挂在了嘴边。


     “老百姓不能吃亏,国家也不能吃亏。”在支付了3000多元赔付款结束这次卫星残骸回收的善后工作后,一位官员这样说道。


      赔付的不顺利,加剧了当地人心头的忧愁。每当卫星要发射的消息传来时,许多人心头就好像蒙上一层雾气。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落卫星》里写道:“我们希望祖国不要将卫星发射到我们这人口密集的地方,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快乐。”也有一个农民向县里的干部请求:“能不能跟领导讲讲好话,以后不落在我们这里了?”但这些小小的抱怨,太容易被忽视了。


      反倒是小学教室里贴的名人语录更加醒目:“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而在“为人民服务”的办公楼照壁前,绥宁县一个领导将这句语录做了发挥:“作为绥宁来讲,能够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是县委县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绥宁人民的无上荣光。”


      这样的话听多了,一个老农便也像模像样地学会了宏大发言:“奥运对中国的声誉有很大提高,中国不能弱于哪个国家,尤其在国防事业上。”


  


      2008年6月,奥运气息“一天比一天浓”的光景,张赞波从世人瞩目的北京来到绥宁的11个乡镇,来到这片中国第二大的卫星残骸回收地,开始拍摄他在纪录片《天降》里讲述的那些故事。


      黄光财、刘荣喜、袁再香……在这个神龛上挂着“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的对联的乡村里,他们生活在从天而降的命运之下,谨小慎微,朴实无华。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显出太大的特殊之处,很多人说不出举办的时间,更说不出金牌的分配。


       相比之下,不久后就要发射的那颗卫星,却是不容忽视的。县里专门召集村干部召开疏散动员大会。在会上,有人对这颗卫星的名字“委内瑞拉卫星1号”发出疑问,一位领导于是耐心地解释:“委内瑞拉它是一个国家。为它发射商业卫星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很有好处。”


      对这些毁坏了他们庄稼、掀飞了他们屋顶、砸伤了他们牲畜的卫星,当地人不明就里,似懂非懂。不少人恐怕连委内瑞拉是什么也不清楚。


       他们更无法想象,在“国家”、“国力”这些词背后所掩盖的东西。十几颗将残骸降落在绥宁的卫星,多数是价格昂贵的商业卫星,与国防并没有什么关系,但这对当地的农民们来说太深奥了。


       在这块有35万人口、被断定为“老少边穷”的土地上,人们算不清楚以亿为单位的那些商业交易,几千元的赔付,对他们来说已经聊胜于无。


       而他们的生活也并不为人所知。当人们为一颗颗卫星升天感到欣慰和高兴时,这些被阴影笼罩的人们,顶多能得到一块豆腐干大小的报道,里面提到的也多半是“成功”和“无人伤亡”。


       悲惨的命运被理所当然地排斥在人们视野之外。相对于一次重大的政府行动或商业交易而言,袁再香家的梨树和黄光财家的水稻,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但是,自从这些自天而降的碎片开始进入他们生活,人们逐渐学会用记忆里的国家大事,作为自己渺小生活变迁的缩影。某一块地是被吹倒了的时候,正好是神州七号发射的那几天;连女儿死的日子,也跟某次成功的发射紧紧联系起来。


         而对一个家庭来说,这些琐碎的故事,都已经算得上不得了的大事,足以用很长时间去回味和记忆。一个每天烧香的老太太,只有在讲起以前平静的生活时,才好像忘记了所有的恐惧和忧愁。


      但即使是在一个被恐惧和忧愁笼罩的地方,生活也要平静地过下去。“委内瑞拉卫星1号”发射的那个晚上,袁再香一家人听见了火箭经过时的轰隆声,也站在屋檐下仰头看着黑漆漆的天空。响声很快就过去了,袁再香淡淡地说:好了,快去睡觉吧。


       不久前落到他家地里的巨大铁块,是属于“长三乙”运载火箭的一片残骸。2008年6月,这枚火箭把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中星9号”送进轨道。据官方报道,这颗卫星让“我国边远地区的数千万家庭收看到了北京奥运盛况的直播”。


      8月8日那天晚上,遂宁县很多家庭的电视里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播放着开幕式。张赞波说:“这也许是飞过他们头顶的卫星,给他们最直接的好处。”








张伟后记:


也有人质疑此事真伪,似乎还有权威人士“辟谣”,不知这些人是否调研过。有讨论很好,建议大家观看@张赞波 《天降》纪录片,口说无凭,当事人与官员的言行都摄录其中,我做不了假,他做不了,你们也做不了。遂宁为绥宁之笔误。我不反对航天计划,但认为事有两面,只提一面不好。





部分未经证实的背景资料:


1、湖南绥宁(而非四川遂宁)的碎片主要来自西昌发射中心,酒泉发射中心的残骸主要掉落陕西榆林;等海南文昌造好新一代卫星发射场,届时残骸都坠海了;


2、“直径5米的坑”“打断5颗杉树”等细节存疑,另“窗外火箭经过的轰鸣声”,以多级运载火箭飞行轨道的设定,能在地面听到火箭轰鸣的地方,都不可能被脱落的残骸砸到;


3、无奈在于:分离高度太低烧不完;人口密度太大避不开;要借助地球自转的速度通常向东发射;


4、@陆海军先生:干这一行18年,没听说砸死过人。发射卫星或飞船前都仔细计算过,整流罩等残骸的落点都有个大致范围的,你以为是凭运气乱扔啊。落点一般都选在人烟稀少的大山中,而且事前这些落点处的人员还会有人专门组织疏散。残骸国家有奖回收,造成财物损失的也会补偿。





     我的观点是,由于张伟师可能没有到现场采访,素材全来源于该部纪录片,所以如果有与现实不符处,纪录片的影像真实是值得质疑的。再者,由于张伟师是北大中文系出身,之前较少参与航天工程相关的科技报道,所以在专业术语的表述上有不少硬伤。尽管与本质真实多少有细微出入,但敢于在公开出版刊物发出不同的声音,让人把对航天工程的质疑从宏观层面的各说各话回归到微观的个体命运上,这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态度。











张赞波:他影片里有故园情思和魔幻现实


《潇湘晨报》


  
  地理位置:绥宁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属邵阳市。东邻武冈、城步,西连靖州、会同,南抵通道,北与黔阳、洞口接壤。瓦屋村、金竹村属绥宁县。
  
  影片背景: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出的火箭残骸的理论落点,绥宁自1990年始,数十次接受这“天外飞客”的光临,而在2008年(“奥运年”、“航空年”),绥宁人满心欢喜的同时也为残骸忧虑。
  
  卫星残骸把宝殿打烂了,七十来岁的守庵人对他喃喃,“修起来好麻烦,买了1000多块瓦”
  
  因拍《天降》,新邵人张赞波与绥宁结缘。“绥宁地貌与新邵差不多。从邵阳市坐4个多小时汽车才能到绥宁县。县与镇与村,距离都远。”
  
  影片拍到瓦屋塘乡一个山顶上的庵堂。“叫天台庵。是山上唯一的建筑。只有一条路上去,东拐西拐的,多是土路,部分是小石板路,很陡,下了点雨,就很滑”,上山时,张导就摔了一跤,“摄像机底座的电池就给摔了出来,坏了”。庵堂,“砖木结构,里面七八个菩萨,涂得很鲜艳,刚刷上去不久的样子。屋中的灯,怀疑只有5瓦,很暗”。他看到斑驳的“大雄宝殿”,“有修补痕迹。卫星残骸把宝殿打烂了”。唯一的守庵人,七十来岁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对他喃喃,“修起来好麻烦,买了1000多块瓦”。在2008年10月委内瑞拉卫星发射之前,“这里举行过一个祈福仪式,山脚几个村的人都来了。庵堂可容纳约200人”。庵堂外,一块小平地,下面就是悬崖。“望下去,满山青青翠竹”。
  
  石屋村、金竹村在山腰,是苗族,住的木房子类似吊脚楼,“离地有1米左右,下面是空的”。这两个村,“用水,都是从山上用竹筒搭起来,搭上一两公里引到家里的。家家如此,四季如此。我喝过很多”。是不是有山泉,“就不知道了”。
  
  连接瓦屋镇与这两个村子,只有一条狭窄的村级马路,“路在竹林中蜿蜒而上,有好几公里,路到一定地方分岔,一边是石屋,一边是金竹。去金竹的路自此全变成崎岖的土路,路上还有乱石,村民出行只能步行,天气好时,才有摩托能小心地通过。世外桃源的感觉”。
  
  正因“世外”,卫星残骸落点在这。在其他村,张赞波看到残骸砸下的大坑,“有直径三米深两米的。到处是抽穗的稻田,突然一大块就寸草不生,仿佛外来生物造访似的”。影片中,我们看到某种关切,而他说,“拍了七个月,还是外来者的眼光”。





  【记者手记】
  
  他不会错过这时代给的机缘,我们也不会错过好故事
  
  两个月前在FreedomHouse,有场《天降》放映会。小吧厅塞满了人。映后,观众纷纷向年轻英俊的导演提问,几个女文青很有点热度。冷静刻薄挑剔的观众我,不能否认,有种欣喜。也不禁自问:是否关注过脚下这片土地,是否深入探究过平常事件背后的荒谬和疼痛,是否心怀热切?独立理性的表达,是一种信仰。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生存之艰,有目共睹。没有资金支持,上不了院线,看起来没前途。张赞波却迷上纪录片,并计划三年不工作——与魔幻现实的中国“死磕”。“(纪录片)成本低,我生活简单,可以和他们(拍摄对象)同吃同住,不过多双筷子多个碗”。这是忍耐、清贫和艰辛的过程,也是执着、追寻意义的过程,必有一种深切的孤独,也必有热轰轰的激越。想到1994年,他第一次去北京,人生地不熟,就在德胜门广场就地睡了一晚。这湖南伢子有股狠劲。张赞波擅长说故事,不知是天性还是得益北影的专业训练;对居留过的地方,很有感觉。这两点和贾樟柯像。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他不会错过这时代给的机缘,我们也不会错过好故事。



http://m.hupu.com/bbs/3887367.html




现象网专访张赞波
  
  鲜为人知的湖南绥宁县是一个普通却充满魔幻的地方。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出的火箭残骸的理论落点,它从1990年始至今近20年的时间里,先后数十次地迎接了从天而降的火箭残骸。这种神秘而危险的“天外来客”打破了落点辖区内16万当地人贫穷而平静的生活。
  
  导演张赞波在导演阐述中说到“本片试图以魔幻而现实的火箭残骸落区“绥宁”为缩影,来勾勒出笼罩在强大的国家意志下的家园图景和生活面貌,并引起人们对我们的生存家园和现实处境的忧思。”“片名的“天降”一词在这里不单指那些从天而降的残骸,也指命运,一种不仅囿于此处斯民、而很有可能延伸至其他人头上的普遍性的‘天命’。 ‘天’在这里不单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天空,它也是国家意志的代称。”
  



  记者:你在绥宁呆了多久?拍摄了多少素材?
  张赞波:我拍摄的时间跨度是7个月,7月份去的,转年的元月结束。但我不是这么长的时间都呆在那儿,中途会回来,因为那时我还在北京学校里没出来,所以会经常跑,跑过去呆半个月、十来天、一周。素材就是70多盒,一盒是63分钟。
  
  记者:而在那篇《我们为什么要拍纪录片?》的文章最后,你又提到了纪录片的“力度、速度和精准度”,那你觉得这部《天降》在这三方面做得如何?分别给自己打几分?
  张赞波:你问这么细的问题,还要打几分,就不要打分了吧。我觉得这部片子最起码能达到我的预期了吧。因为我出发到最后成片,是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段里就做出了这个片子,而且官方的那些,按道理来讲比较难接触到的我也接触到了,再有我当初设想的主题、方式和当地生活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也是符合的,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之幸运。那些部队上的人就好像是我雇来的演员一样,包括他们说出来的话都像我写出来的台词,当然这点对于我拍纪录片来说是很幸运的。但另一方面,我还是很震惊的,他们真的就用那种国家意志的东西在说话,那种宏大的、国家的、政府的东西在说话,这和我的主题是不谋而合的。包括老百姓的状态,比如我片子里第一部分那些百姓的生活,养兔子的、卖西瓜的、还有那个电子元件厂,在拍摄他们的时候,根据我的观察和判断,我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干不长久的。虽然他们当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信心,可最后等待他们的结果肯定是不好的,我内心有这种不祥的阴影。等到秋天我再去拍摄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按我的想象发生了,甚至那个电子元件厂就真的彻底关闭了。那个养兔子的人也是,开始还说年底就能回收利润什么的,能卖给谁谁谁,但是到秋天他就卖不动了,就很落寞了,他自己也没有那种很远大的理想了。美好的愿望都破灭了,这也是生活。而且这些跟我所设想的有一个契合,所以我觉得在拍摄上,我已经很幸运了。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片子在这三个“度”上,基本上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记者:你说到了和自己的设想有所契合,那么有这样一种先知的情绪对电影的取材会不会有影响呢?
  张赞波:这个问题我最近思考的也比较多,包括看一些文章和其他导演的一些创作方式,我也在考虑,就是带着一种预设的观念到现场去拍,那么如果最后的现场和你设想的不一样,怎么去取舍素材,这确实是记录片的一个很棘手的、共性的问题。如果说没有主观,那是不现实的,纯粹的自然主义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个人的主观性还是要有一个度。我认为在这部片子里发生的事情有很多是和我当初的预想是一致的,这也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像你不能做凭空的、不符合事实的判断。但是也有一些差距性,一开始我认为当地老百姓是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活在不安的抱怨之中,但是我后来发现他们不是那样,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会及时地调整自己,因为我觉得还是生活为先。
  
  只能说如果符合了你所想的,那是你的幸运;如果有些东西不符合,你只能去调整,包括你的思路,还有最后制作的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形态。所以这部片子大体的方向和我的考虑是一样,但是在具体的制作方式和一些细节也是我一开始没有想象到的,所以这个是相互的吧,和生活互动,生活也会教给你很多东西,但很多时候生活也恰恰在印证你的想法。
  
  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么?
  张赞波:很大的出乎意料的事情基本上没有,但是意料之外的事情还是随时会出现的。第一次去之前,我通过报道、网上的一些资料知道了现场的残骸降落是怎么一回事,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当我看到现场的时候,田地被砸了那么大的一个坑,还有那些破损的屋顶——因为我当时7月份过去时,是6月份一次残骸降落之后的一个月,但是还有很多的房顶上有被砸的痕迹,一些楼板被砸断还没有修理——看到以后还是会觉得很震惊,跟自己预想之中的破坏还是会有差距,竟然那么的严重,很触目惊心。
  
  另外我觉得一些人的反应也是多少会出乎我的意料,官方的一些反应,尤其是部队方面的一些反应,也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当初我认为就很难再去拍他们了,后来我发现我竟然也把他们拍下来了。但是那种很大的让我去改变预设观念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是没有的。
  
  
  记者:在片子的末尾,你写到“谨以此片献给我魔幻现实的祖国”。你也说过“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确实有太多魔幻现实的东西,好像觉得比生活在电影中间,比生活在戏剧中间,比生活在小说中间还要精彩,就在我们身边静静的发生。”在刚才的交流环节中,你也说对某些事件是带有一定的批判意味的,而我觉得正是因为自身有这种批判性,才会认识到发生的某些事件是魔幻现实的、是荒谬的。那么你觉得纪录片对整个中国社会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哈维尔,他也是从一个剧作家的身份出发,最后促使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你怎么看待这种作用?
  
  张赞波:你提到了哈维尔,我觉得跟他比较起来,我们这些在做着这种工作的人是非常之卑微的。他对我们的影响当然是非常大的,接触哈维尔不过就是几年前,才能看到他的一些东西,比如他对后极权时代的批判性、对犬儒主义的反思性,一方面他会教我要相信行动的可能性和行动的效果性。但是我觉得做艺术家和做政治家还会有一定的区别,从目前国内的现状来说,不管是纪录片创作的现状,还是大的整体的环境,我觉得有时确实会有一种无力感。一方面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希望它是有力量的,自己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是满怀希望去做的,但最后的效果却是相反的,所以会有一种无力感。所以就目前来说,我们只能希望我们的东西让别人看到,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去达到一个目标。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也是不一样的,我所说的无力感可能是现今环境下的一种无力感,因为我也没去过捷克,他们的具体环境我不是很清楚,所了解的也只是通过纸上的或者其他间接的形式。但是我是直接地感受着中国的,我的生活和它是紧密相连的,甚至这种无力感也是来自于一些直接的事件,是一种情绪上的直接感受,我在很多场合也讲到了宿命,这可能也是哲学观上的一些认识。但是我觉得这种无力感和你的行动是不冲突的,并不是因为无力就不去行动了,这是两个概念,行动还是必须的。哪怕是微小的力量积累在一起,它还是会有所进步,甚至会1+1>2。
  
  在上次宋庄放映的时候,我也有意识的避免自己去讲这种很大的、很空的话。其实原来我的性格,包括我在课上上课的时候,我讲这种事讲的很多,我经常会跟学生说,一定要去做,绝对不能一下子就被别人遮蔽了,每个人都是有力量的,权利是靠争取的,我可能会多次讲这样的话,但是我在那个场合有意识的避免了。因为我现在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了,自己如果再摆出一个很高的姿态,就不是太必要了。包括那个论坛也是一样,再来研讨我们为什么要拍纪录片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我们已经在做了,我们应该来谈怎么来做好,怎么把它做得更有力度,更有速度,更有精准度,所以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骨子里还是希望个人的力量是有效的,所以在宋庄时最后我就说了,从我做起,从每个人做起,每个人对每个人负责我觉得就可以了。


  
  在天津放映时的现场交流环节导演做了如下阐述(摘选):
  
  
  张赞波说电影的四个分段(家园、祖国、大地、天空)——
  其实分段是我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找到了这四个结构。当初没有这个结构的时候,这么多素材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剪了,因为它特别复杂,不像一个线性的故事,也不像一个人物的命运,可以从前往后推进,那样是非常好剪的。但是我这个片子铺得很广,有横向的、纵向的,有历史的、现代的,这个卫星残骸也有奥运的、委内瑞拉的,就是特别复杂。但是最后,我就突然想到了这四大块,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把我的素材往里面一装,基本上就形成了现在的这个片子。至于到底是怎么想出这四个部分的,我也说不清楚,可能也是我天天在看素材、在思考。我个人认为这四大块是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好的方式,基本上表达了我对这个国家和对这个国家的人民的态度,包括所谓的家园情怀、家国概念,基本上都放进去了,都有了,从家园到祖国,再到大地、天空,就是这样。
  
  张赞波谈片中穿插的新闻片段——
  有两段是当兵的人在讲述。里面有一个人是被砸死的那个女孩的爸爸,一开始他是在讲述自己的孩子被砸死的事情,但是后来他带我看他女儿的照片,那个照片是在一堆军人的照片中间,那时我就特别震撼,包括他说他当过兵,是见过死人的,所以他见到他女儿倒下去,他是比较坚强的,而他的妻子已经晕倒了。我就觉得在这个时候和影片就又有一种呼应,国家意志下的个人命运。虽然影片是讲述的当代国家残骸降落的这样一个事情,但是我觉得除了这种横向的东西外,我可以去做一个纵向的扩展,就是在历史上中国的老百姓也是这样为国家做贡献的。另外一个人是一个在核部队当兵的人,他讲述的时候对我的触动也特别大,他的那个兵种就完全是以生命在为国家做贡献,他也讲到他们有一个基金,有了大病才可以动用,这其实是非常荒诞的事情,连基本的保障都没有。
  
  那么放那种新闻片段就是加强了历史的纵深感,形成一种呼应,这种呼应恰恰是把主题强化了,就是世世代代的老百姓都是这样,但是他们最后的命运却都是如此,他们的想法和国家的要求都是一致的,觉得为了国家放弃自己的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国家需要你的时候是一个样,不需要你的时候就把你遗忘了。
  
  张赞波对影片的期待——
  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我当然是很希望自己的片子能够对当地生活的改变起到作用。我甚至还设想过,在这个片子拍完之后,我再去做一个残骸之旅,就不单单是绥宁这个地方,还有贵州以及其他很多的地方,原来是想过把这些地方都走上一遍,甚至会有一个工作团队来配合我,来做一些相关的干预性的事情,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性很小,我的能力也就在这儿了,而且我这个人从性格上讲可能也太宿命了。我觉得这个片子能带来大家的关注,你们看会有所感触,记者看了会报道,其他的社会工作者看了会做一些相关的工作,就是用一个合力来把事情改变,应该是这样。
  





《天降》是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张赞波的第一部纪录片长片,推荐他的新作《有一种静叫肃穆》(2011),以下是崔卫平老师的影评:


崔卫平:家乡的官员

本文刊于财新《新世纪》2012年第2期,2012年01月09日


  “中南海就是中南海。到了那里,第一个是静,很肃穆。”这位来自基层的副乡长对着镜头,他的脸上除了崇敬,还有无辜和困惑,仿佛不理解这种感情是怎么降临到他身上的,“有些地方的静会很哀,有些地方的静会很悲,有些地方的静会很荒芜。但是到了中南海,才知道什么是庄严。”

  他说得多么好啊。那一瞬间,他的整个身心仿佛得到了提升。然而平时,他更多是在泥沟里打滚,他的眼睛里浸满了太多黑暗,“利用权力出卖利益,然后获得更大的权力;再出卖更多利益,获得更大的权力。就这样。”

  他曾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此番进京是为了“截访”。他给阔别12年的老同学张赞波打了电话,于是有了这部纪录片《有一种静叫肃穆》(2011)。张赞波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此前拍过纪录片《天降》,关于火箭残骸落点地区人们的遭遇,评价很好。对纪录片来说,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的沟通,是重要的技巧。显然,拍摄官员的难度,比拍摄普通人更大。

  这位三十来岁的副乡长是一个谈笑风生的人。“打进敌人内部,”他笑笑,“当时共产党搞国民党,不也是这么搞嘛,也有许多间谍嘛。”我不能在这里重复他的话太多,他的那些“敌人”,我也没法一一写出来。他的意思是,如果想要注销本地区上访的人名,你要想想办法才是。

  他对于自己的工作范围十分熟悉:企业改制上访、抗美援朝的军人上访、被清退的民办教师上访,上世纪50年代铁艺社、篾匠社的人上访,被关停的有污染的中小企业的人上访,“解放前的事情都会翻出来”。其中涉及的问题以及政策法规之多,根本不是基层官员所能够解决的。那怎么办?一票否决制,导致了“花钱买维稳”。他并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有些钱不该花。

  “驻京办”已经被撤销,但是可以换一些名目,比如“商务局对外联络办”。当然这个地方不挂牌子,是隐蔽活动的那种。办公室里正有十个上访者,上世纪70年代的特种兵,从事某项绝密的防核工程,其中有共产党员。一纸令下,他们回乡务农,直到上了年纪,才知道当年落下许多疾患。三天前他们刚上火车,便被列车服务员检查身份证,暴露了身份,有人联系了改头换面的“驻京办”。几个回合下来,他们被控制在餐车里,下火车时一张网已经布好。列车为有偿服务,一个人头可获得政府方面支付的400元收入。

  他是个动脑筋的人,无奈做不了任何事。“个人怎么能对社会负责呢?”在缺少外部支援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必须反复想清楚所有事情。他令我想起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狄德罗的小书《拉摩的侄子》——主人公知道时代所有的罪恶,却陷在其中不能自拔。

  “要使得自己不烦恼的话,最好的一种办法,是置之度外。”躺在洗脚馆的床上,小姐高举木槌轮流捶打他的双脚,他眯着眼睛背起了《红楼梦》:“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哦,也许贾宝玉“情种”的身份更贴近和适合他。他与周围人们相处,主要是靠情感来维系的。喝酒、打牌、K歌,都是为了实现“感情上的融洽”。在官场这个滚地雷的场所,他一定要表现自己是无害的,不惹麻烦的。

  “在官场混就像做妓女,她们在卖身,我们在卖笑。”“当然了我不是卖人格的。很多官场的人,都是卖人格的,他们比妓女还不如。当然这种说法可能过于尖锐。”说到这里,副乡长又浅浅地笑起来。还有比情感这个东西,更加不确定和脆弱的么?

  这让我想起另一部纪录片《书记》(2010),导演是周浩。此片围绕一位即将离任的县委书记展开。他的主要工作是招商引资,为了完成指标,面对各路财神,他也必须像个感情大师,以表现高浓度的情感,来拯救自己和这个县城。他与同伴在酒酣耳热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那份诚恳和真挚,熟稔到了家。那是他献身的时刻,也是屈辱的时刻。

  这位县委书记本来以为自己是经得起推敲的,所以欢迎纪录片导演来拍摄,但是目前他已人在牢里。有道是“每一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沦陷的不仅是家乡,还有这批家乡的官员。他们完全无力自救,也许只有更深地沦陷下去。
楼主很happy啊,感情是没有砸在你头上啊
文章太长,没读。

个人认为对残骸落区的管理和补偿要跟上,土鳖也正在做。另外海南要早点给力才行。
求更详细的资料,求具体的赔偿数额,另外,同求海南早日完工。
就算地广人稀,就算概率特别低,总会有概率砸到人的,重要的是之后做的是什么。如果文章里的内容是真的,那么航天部门和当地政府做的就是不对,很不够。
海南那遇到台风不是很悲剧 ?
太长,没看完,
补偿要到位,侵吞赔偿的人要惩罚,这就足够了,缺点不应避讳,稳妥处理就行
甭发射了!  部队也甭打炮了, 吓着孩子不好!
我只想知道,假如TB从来不做任何航天工程,JY公知们会不会喷TB不作为。
事实上,由于中国火箭的发射,导致地球自转加快,但是运行速度减慢,直接导致了全球气温变暖,间接引起数量不可考的生物种群灭亡,这又引起空气中氧气浓度的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生存以及宇宙的平衡和稳定
哎…人心都是肉长的啊…


赔偿敢不敢大方点


“十几颗将残骸降落在绥宁的卫星,多数是价格昂贵的商业卫星,与国防并没有什么关系”
纯引用。

赔偿敢不敢大方点


“十几颗将残骸降落在绥宁的卫星,多数是价格昂贵的商业卫星,与国防并没有什么关系”
纯引用。
又是龙船装狗屎,又长又臭.如果让航天器的碎片也能击中,哪这个人的人品实在是很有问题的
火箭要射,如果碎片坠落造成损失也要赔偿,这本来木有神马疑问(其实真正砸死人的概率很低,将来到了文昌就更低)。问题是有人拿这个说事,以为可以质疑发展航天的意义。
不搞航天当然轻松,但是俺们现在恐怕早已离不开航天技术带来的好处了吧?远的不说,现在看电视(卫视)节目、球赛、长途通信、气象、国土资源等等,如果自己不搞航天就都要购买别国的啦,更何况GPS这样的东东,一打仗就知道用人家的是很要命滴!
似乎每次发射的火箭残骸都溅落在川黔交界的大山里面吧?神马神马跑到湖南去了?
及时掉在海里,都有可能砸到船,应该通知沿途百姓注意避让,不要伤人。至于财产损失,只要补偿及时,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
海南的发射场早日投入使用吧
补偿不够说补偿不够,建议相关部分提高标准,这事跟航天没关系。
如果真砸坏了,当然要合理赔偿.
后续赔偿工作要做好
另外如果是财产之类的损失还好说,如果伤到人就比较麻烦了
果然是精蝇啊,火箭残骸落点附近的人都是要临时转移的,而且还有不错的补偿,我记得有个村子,火箭残骸落到那个村子已经四次了,村民都习以为常了
航潜 发表于 2012-6-25 17:17
后续赔偿工作要做好
另外如果是财产之类的损失还好说,如果伤到人就比较麻烦了
砸到人的概率极低极低,火箭残骸坠落区都要提前组织人员疏散的。
象是在看小说,能编的再生动点吗
JY移花接木的手段高明啊!全世界而言,都存在国家为寻求公共利益致公民私利受损的特别牺牲(受损)案例。一般的,国家都会对受损的公民进行补偿,这叫特别救济。航天活动产生的火箭残骸坠落造成的地面毁伤就是典型案例。在我国此类救济一般是由当地政府先行估损赔付的。而在JY的文字中,直接将这个普遍性误导成只有TG才敢做成的特殊性,言下之意是TG草菅人民、忽视民生,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其次,JY还将群众的困难与火箭发射直接挂起钩来,把火箭说成是群众生活困难的原因,他们就没说到这其实是地方政府的能力与水平问题。JY们很清楚,攻击一个镇政府或县政府,对抹黑中央政府起不了多大作用,在社会上也不能引起多少注意力。可是抹黑一个国家的明星工程,就能达到败坏一个国家声誉、减损一个国家荣誉的目的。其用心何其阴毒啊!
嗯嗯 小说编的不错...
这个需要封帖么?
太长 懒的看
如果真的整流罩什么的老砸村里也不是个办法
这种事搁谁头上都闹心
根本不是砸的中砸不中的问题
以后大学不要在设置那么多的文科专业了
真专业啊,这么长且有条理的文,一般非专业的写手根本就无力反击,不过这话题也太无耻了吧。
梦想是个猪 发表于 2012-6-25 16:56
我只想知道,假如TB从来不做任何航天工程,JY公知们会不会喷TB不作为。
必须得喷,让我想起有个网友的一句话:恐龙灭绝都是TB干的
赔偿工作要做好,如果真像文中说的那样,确实做得不对。但不管怎样,质疑国家发展航天的意义是更大的不对。
依TG的作风,第一次砸到这个村会赔,第二次砸到还是会赔,等不到第三次这个村就整体搬迁了,还能让砸十几年?
梦想是个猪 发表于 2012-6-25 16:56
我只想知道,假如TB从来不做任何航天工程,JY公知们会不会喷TB不作为。
这是必须地,前几天在百度我还看见有人在喷TG造不出航母,日本都造了好几艘了
赔偿工作要做好
还有那作者是不是开车会撞人就不开车了,估计他也是照开不误
发射频率增加了,砸到的人或物的可能性也大,善后补偿应该跟上,不要给JY留下口实,也不要让当事老百姓难过。


呵呵,精英们嘴里的。。

呵呵,精英们嘴里的。。
从文章的内容看,好像对残骸坠落区的补偿不到位啊。
写什么都无所谓,最后一定要跟上重点:一个谁也不认识的人和他拍的谁也没看过的电影。不然不就白写这么大一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