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航天的沿革:NASA领军商业公司可全程参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49:29
理解美国航天需要理解美国的商业基本运作规律,这里面有美国公司传统的商业文化思维在其中:

第一所谓美国的招投标理论和历史文化
第二所谓美国商业公司常用的所谓第二供应商制度

正是依赖这些传统的美国商业文化,美国很多公司才能在商业活动中间竞争联合,才有了全球MBA教科书中间不少经典案例。
最近就是苹果公司的所谓供应链管理和代工的基本运作思路,这些与NASA目前运作的思路有异曲同工的效应。请大家参考本文!
==============================================================

导语:

美国作为太空探索领域的领军国家,完成了人类的次登月,主导了国际空间建设。
但在这些成就背后,美国政府所领导的美国宇航局(NASA)最多只能算做最佳导演,美国的众多商业公司才是这场航天大秀中的主要演员,正是这些“民企”的百花齐放才奠定了今天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地位。

美国载人航天发展至今,商业公司贡献居功至伟

其实,载人航天在美国一直是NASA的“份外事”,商业公司的“份内事”。《经济学人》在2012年5月8号的报道中这样说道:“实际上,NASA本身从未涉足过火箭或飞船制造领域,而是交由波音公司(Boeing)和洛克西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之类的商业承包商来负责实际设计和建造。”

美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从火箭到飞船,甚至防热层均由商业公司制造

尽管美国载人航天始于冷战,但已经落后的美国并没有走类似苏联倾全国之力的老路,而是通过商业合作,几乎把所有工作都“外包”给了商业公司。
1958年10月7日,NASA的首位领导人基思·格莱南批准了美国载人航天计划,任务名为“水星计划”。
当年12月29日,北美人航空工业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被授权开发“小乔伊”火箭做测试飞行之用。次年1月,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McDonnell Aircraft Corporation)被选为制造“水星飞船”的主承包商。除了火箭和飞船这两个主体设备外,飞船的烧蚀热防护盾防护盾和“水星”飞船的追踪系统合同分别被交付给了通用电气公司(GE)和西电公司(Western Electric)。这些公司通力合作,最终在1962年2月20日将宇航员约翰·戈林送入了太空 。

载人登月计划: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艇和月球车都是通过招标由商业公司完成

被称为“奇迹”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仍然是商业公司。
登月计划中,有四个主要设备: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艇和月球车,多家公司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完成了这些设备的研发制造。
其中北美航空工业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依靠自己在“水星计划”中的表现,拿到了指令舱和服务舱的合同,负责将宇航员送到月球轨道而后再接回地球。而从月球轨道到月球这一段路需要的登月,则由格鲁门航空太空公司负责设计和建造。

“阿波罗计划”后期使用的“月球漫游车”是一款4轮车,自1969年5月开始研制,由波音公司承包(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Delco公司作为次级承包商参与研制),研发费用共计3800万美元。



美国首个空间站、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仍旧由商业公司包办

美国首个可供人类长期在宇宙空间驻留的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由于正处于“阿波罗计划”向“航天飞机”计划的过渡期,预算缩紧,所以负责空间站建立、控制系统和空间站运输任务的几家公司多是阿波罗计划的参与者,包括波音、北美航空、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以及IBM,而制造成本也是一压再压。到1973年5月,在NASA和几家公司的合作下,用“阿波罗”计划剩余工料制造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空实验室”,“土星”火箭将其发射到太空。当然,接棒“天空实验室”的“航天飞机计划”的研制方仍然是商业公司,这个人类首个可循环使用的太空运输工具由罗克韦尔完成

到了今天,国际空间站的美国部分仍然是商业公司的天下。在国际空间站的前身“自由空间站”计划时,NASA就宣布了与波音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洛迪恩推进动力公司的合同。随着国际空间站的建造,越来越多诸如SpaceX这样的商业公司也随之加入

竞争招标让NASA保证载人航天设备“物美价廉”

NASA面向工业界征集最佳设计方案的传统使得美国各大航天技术公司一直处在激烈竞争之中,而NASA经常可以在这些竞争中获得"物美价廉"的设计方案和设备。

从研发到制造,NASA对“外包”痴迷

NASA的几乎所有项目都会面向美国各大航天技术公司公开招标:一般NASA会提前提出项目的基本需求,而后各公司会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制作出相应的标书,在NASA评估之后,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企业,进一步敲定合同细节。

而一些所需投入较低的招标计划,甚至会引发全美的设计竞赛,不但公司甚至个人都会参加。以2008年12月16日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公布的“牵牛星”月球着陆器概念设计合同招标草案为例,这份合同将确定“牵牛星”月球着陆器的需求,获胜的设计方案将在不同研发阶段获得160万美元到2000万美元之间的合同。这份标书,最终成为了全美“技术宅”和商业公司的设计盛宴,各种着陆模型让NASA应接不暇。

充分的竞争,让NASA屡屡获得性价比很高的飞行器

完备的招标使得NASA屡屡可以获得性价比很高的飞行器。以在五月底刚刚成功发射"龙"飞船向太空运送补给的SpaceX公司为例,由于NASA当初与SpaceX签约是为了获得廉价且安全的太空运载设备,所以在完成合同过程中任何有效的省钱办法都会受到追捧。比方说,为了节省成本,SpaceX没有买新的经纬仪(用来跟踪火箭轨道的一种仪器),而是从ebay上买了一个二手货,省下2万5千美元。在实验时,火箭的第一截按设计要求是部分可回收的。由于设备会降落到海里,正常情况下,雇一个专业的火箭打捞公司要25万美元,但该公司通过不断的讨价还价最终和一家叫tug-and-barge的公司签订协议,只花6万美元就完成了打捞

去年5月,SpaceX总裁马斯克在网站的页面上发布了一封信件,题为“为什么美国可以击败中国:SpaceX公司费用的事实”,他在文章中提到《航空周刊》的报道,就连中国的长城公司也承认他们无法与SpaceX在价格上竞争: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仅为5400万美元,美国当前垄断大中型载荷发射市场的联合发射联盟(ULA)平均每次发射4.35亿美元。欧洲的阿里安公司和美俄联合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报价也不低,即使是廉价的中国长城公司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费用也到了6000万美元以上。

商业公司的参与,让市场消化太空探索的投入

商业公司参与航天计划,不但可以通过竞争有效的压低成本,节省NASA的预算。而之后,商业公司还可以将参与航天计划所累积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进而获得利润,有效的分摊成本

商业公司在太空探索中获得的技术优势可直接转化为利润

NASA的技术优势可以应用于航空工业。NASA在美国航空业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波音公司,在1999年专门成立波音航空伙伴公司致力于将为NASA开发X系列实验航天飞机时研发的机翼技术商业化。混合翼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该计划作为航天试验投入的研发费用约4100万美元。之后波音公司将该技术用于波音民用客机,根据NASA的2010年度报告,仅通过改造机翼这一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就节省了20亿加仑的航空燃油,相当于省下40亿美元。更低的能耗和成本,使得波音公司在竞争具有了更大的优势。 而其它参与航天计划的商业公司,包括罗克韦尔、西电公司和IBM也都成为了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

商业公司还可以将技术应用于不同领域,分摊成本


商业公司在和NASA合作的太空探索中所累积的技术优势不但可以应用于本行业,有时还能为公司创造新的业务领域和收入来源。还以波音公司为例,由于航天任务对通信的高要求,波音公司累计了丰富的航天数据传输经验,而后波音公司在2000年成立了波音联接公司(Connexion by Boeing )。该公司作为波音旗下四个主要业务集团之一,可以为飞行中的民用客机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在2010年,波音公司更是宣布将拓展“太空旅游”,开发低成本的载人航空设备。

结论:商业企业的参与,市场的调节让不但让NASA的太空探索物美价廉世界领先,也让参与到航天计划中的商业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成长为行业的领袖。这就是美国太空探索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http://discovery.163.com/12/0615/08/841CB30U000125LI.html理解美国航天需要理解美国的商业基本运作规律,这里面有美国公司传统的商业文化思维在其中:

第一所谓美国的招投标理论和历史文化
第二所谓美国商业公司常用的所谓第二供应商制度

正是依赖这些传统的美国商业文化,美国很多公司才能在商业活动中间竞争联合,才有了全球MBA教科书中间不少经典案例。
最近就是苹果公司的所谓供应链管理和代工的基本运作思路,这些与NASA目前运作的思路有异曲同工的效应。请大家参考本文!
==============================================================

导语:

美国作为太空探索领域的领军国家,完成了人类的次登月,主导了国际空间建设。
但在这些成就背后,美国政府所领导的美国宇航局(NASA)最多只能算做最佳导演,美国的众多商业公司才是这场航天大秀中的主要演员,正是这些“民企”的百花齐放才奠定了今天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地位。

美国载人航天发展至今,商业公司贡献居功至伟

其实,载人航天在美国一直是NASA的“份外事”,商业公司的“份内事”。《经济学人》在2012年5月8号的报道中这样说道:“实际上,NASA本身从未涉足过火箭或飞船制造领域,而是交由波音公司(Boeing)和洛克西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之类的商业承包商来负责实际设计和建造。”

美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从火箭到飞船,甚至防热层均由商业公司制造

尽管美国载人航天始于冷战,但已经落后的美国并没有走类似苏联倾全国之力的老路,而是通过商业合作,几乎把所有工作都“外包”给了商业公司。
1958年10月7日,NASA的首位领导人基思·格莱南批准了美国载人航天计划,任务名为“水星计划”。
当年12月29日,北美人航空工业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被授权开发“小乔伊”火箭做测试飞行之用。次年1月,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McDonnell Aircraft Corporation)被选为制造“水星飞船”的主承包商。除了火箭和飞船这两个主体设备外,飞船的烧蚀热防护盾防护盾和“水星”飞船的追踪系统合同分别被交付给了通用电气公司(GE)和西电公司(Western Electric)。这些公司通力合作,最终在1962年2月20日将宇航员约翰·戈林送入了太空 。

载人登月计划: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艇和月球车都是通过招标由商业公司完成

被称为“奇迹”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仍然是商业公司。
登月计划中,有四个主要设备: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艇和月球车,多家公司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完成了这些设备的研发制造。
其中北美航空工业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依靠自己在“水星计划”中的表现,拿到了指令舱和服务舱的合同,负责将宇航员送到月球轨道而后再接回地球。而从月球轨道到月球这一段路需要的登月,则由格鲁门航空太空公司负责设计和建造。

“阿波罗计划”后期使用的“月球漫游车”是一款4轮车,自1969年5月开始研制,由波音公司承包(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Delco公司作为次级承包商参与研制),研发费用共计3800万美元。



美国首个空间站、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仍旧由商业公司包办

美国首个可供人类长期在宇宙空间驻留的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由于正处于“阿波罗计划”向“航天飞机”计划的过渡期,预算缩紧,所以负责空间站建立、控制系统和空间站运输任务的几家公司多是阿波罗计划的参与者,包括波音、北美航空、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以及IBM,而制造成本也是一压再压。到1973年5月,在NASA和几家公司的合作下,用“阿波罗”计划剩余工料制造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空实验室”,“土星”火箭将其发射到太空。当然,接棒“天空实验室”的“航天飞机计划”的研制方仍然是商业公司,这个人类首个可循环使用的太空运输工具由罗克韦尔完成

到了今天,国际空间站的美国部分仍然是商业公司的天下。在国际空间站的前身“自由空间站”计划时,NASA就宣布了与波音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洛迪恩推进动力公司的合同。随着国际空间站的建造,越来越多诸如SpaceX这样的商业公司也随之加入

竞争招标让NASA保证载人航天设备“物美价廉”

NASA面向工业界征集最佳设计方案的传统使得美国各大航天技术公司一直处在激烈竞争之中,而NASA经常可以在这些竞争中获得"物美价廉"的设计方案和设备。

从研发到制造,NASA对“外包”痴迷

NASA的几乎所有项目都会面向美国各大航天技术公司公开招标:一般NASA会提前提出项目的基本需求,而后各公司会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制作出相应的标书,在NASA评估之后,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企业,进一步敲定合同细节。

而一些所需投入较低的招标计划,甚至会引发全美的设计竞赛,不但公司甚至个人都会参加。以2008年12月16日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公布的“牵牛星”月球着陆器概念设计合同招标草案为例,这份合同将确定“牵牛星”月球着陆器的需求,获胜的设计方案将在不同研发阶段获得160万美元到2000万美元之间的合同。这份标书,最终成为了全美“技术宅”和商业公司的设计盛宴,各种着陆模型让NASA应接不暇。

充分的竞争,让NASA屡屡获得性价比很高的飞行器

完备的招标使得NASA屡屡可以获得性价比很高的飞行器。以在五月底刚刚成功发射"龙"飞船向太空运送补给的SpaceX公司为例,由于NASA当初与SpaceX签约是为了获得廉价且安全的太空运载设备,所以在完成合同过程中任何有效的省钱办法都会受到追捧。比方说,为了节省成本,SpaceX没有买新的经纬仪(用来跟踪火箭轨道的一种仪器),而是从ebay上买了一个二手货,省下2万5千美元。在实验时,火箭的第一截按设计要求是部分可回收的。由于设备会降落到海里,正常情况下,雇一个专业的火箭打捞公司要25万美元,但该公司通过不断的讨价还价最终和一家叫tug-and-barge的公司签订协议,只花6万美元就完成了打捞

去年5月,SpaceX总裁马斯克在网站的页面上发布了一封信件,题为“为什么美国可以击败中国:SpaceX公司费用的事实”,他在文章中提到《航空周刊》的报道,就连中国的长城公司也承认他们无法与SpaceX在价格上竞争: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仅为5400万美元,美国当前垄断大中型载荷发射市场的联合发射联盟(ULA)平均每次发射4.35亿美元。欧洲的阿里安公司和美俄联合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报价也不低,即使是廉价的中国长城公司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费用也到了6000万美元以上。

商业公司的参与,让市场消化太空探索的投入

商业公司参与航天计划,不但可以通过竞争有效的压低成本,节省NASA的预算。而之后,商业公司还可以将参与航天计划所累积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进而获得利润,有效的分摊成本

商业公司在太空探索中获得的技术优势可直接转化为利润

NASA的技术优势可以应用于航空工业。NASA在美国航空业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波音公司,在1999年专门成立波音航空伙伴公司致力于将为NASA开发X系列实验航天飞机时研发的机翼技术商业化。混合翼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该计划作为航天试验投入的研发费用约4100万美元。之后波音公司将该技术用于波音民用客机,根据NASA的2010年度报告,仅通过改造机翼这一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就节省了20亿加仑的航空燃油,相当于省下40亿美元。更低的能耗和成本,使得波音公司在竞争具有了更大的优势。 而其它参与航天计划的商业公司,包括罗克韦尔、西电公司和IBM也都成为了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

商业公司还可以将技术应用于不同领域,分摊成本


商业公司在和NASA合作的太空探索中所累积的技术优势不但可以应用于本行业,有时还能为公司创造新的业务领域和收入来源。还以波音公司为例,由于航天任务对通信的高要求,波音公司累计了丰富的航天数据传输经验,而后波音公司在2000年成立了波音联接公司(Connexion by Boeing )。该公司作为波音旗下四个主要业务集团之一,可以为飞行中的民用客机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在2010年,波音公司更是宣布将拓展“太空旅游”,开发低成本的载人航空设备。

结论:商业企业的参与,市场的调节让不但让NASA的太空探索物美价廉世界领先,也让参与到航天计划中的商业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成长为行业的领袖。这就是美国太空探索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http://discovery.163.com/12/0615/08/841CB30U000125LI.html
在今天之前,除了政府投资、建造和控制的飞行器,还没有任何一架商业公司的飞船造访过国际空间站。《纽约时报》文章称,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龙”号飞船最终成功飞抵空间站,将标志着NASA在推动低轨道基础运输商业化、民营化方面,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而对于跻身这一领域的SpaceX公司来讲,也将因此有望获得一份包含12次往返任务、价值16亿美元的巨额合同,进而加速航天运输商业化的新趋势。

  总编辑圈点

  由于成本高、风险大,世界各国的航天工程以往无一例外都是国家行为。美国一家私营企业能够有声有色地成就这么大的事儿,实属不易。商业化是人类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必将成为航天事业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新的动力。给国际空间站补给粮草这种活计也许过于“小儿科”,所以NASA希望自己腾出手来更加专注那些“高雅”,比如火星探索等。在低端领域,NASA宁愿充任产品用户而不是研发者,这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明智之举。可以肯定,NASA将因之实现一次华丽转身。
http://www.ahradio.com.cn/news/s ... /002212875_02.shtml
新的亚洲同行开始进入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市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标志着其他国家将在空间技术和硬件领域与美国展开竞争

  此外,由于美国的出口限制,这实际上在鼓励其他国家在美国的框架外展开合作,以实现其太空目标。美国将继续丢失市场份额和相关的技术优势,这是合理的假设。鉴于这些事实,美国实现其空间力量目标的最终途径可能是将美军在尖端技术领域的投资加以整合;在以战略空间力量为目标的前提下,更充分地与商业航天工业进行配合;或在航天产业内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商业航天工业是一个国家空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商业作用,也为政府发挥作用。市场作用和商业环境通常造就了产业的局面,但政府的鼓励和阻碍也发挥着显著影响。正因为如此,当一个国家发展空间力量时,它必须认识到其政策可以对商业航天工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家利益和航天工业的未来。知远/苏霍伊


http://mil.news.sohu.com/20120319/n338200889.shtml
OHB公司提供的卫星既便宜,性能又高,至今已发射了四颗

(中国科技网)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pecial/c ... /content_472713.htm

看来欧盟美国都同样使用私营公司来达到节省费用的目标。
一笑而过。
再过10年,美国航天工业的总产值预计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  
  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研发的空间技术,至今还在被广泛应用。如今医院里使用的重症监护病房,就是应“阿波罗”计划对登月宇航员进行健康检测的需要而诞生的。方便面中的蔬菜包则借鉴了载人航天中的冻干食物。而这项技术原本是NASA为在太空中长时间旅行的“阿波罗”飞船专门研发的。后来,美国一家食品公司把这项技术商品化,于是诞生了包括第一个冻干冰淇淋在内的休闲食品。
  
  据统计,美国约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如GPS卫星导航定位仪、卫星电视、太空药品、仿鹰眼镜头、纳米烫发定型剂等。NASA每年都会将这些转化为商业产品的空间技术写成报告,公之于众。

http://cn.made-in-china.com/info/article-2244584.html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道理,我想大家都清楚,中国航天不单单是振奋国民的精神力量,中国航天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所以中国太空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进更多的参加者,包括民间资本和个人都可以为此贡献力量,这样航天事业有了充足的动力。

反观前苏联的航天,就是因为少了商业上面的考虑,最终难以为继,而现在的俄罗斯利用自己低成本的空间飞船的商业发射也挣了不少钱,这前后对比,大家可以参考一些!

很好的发展方向

值得借鉴学习
和我国国情相结合
最大侠 发表于 2012-6-20 08:17
很好的发展方向

值得借鉴学习
航天追赶美国一般要过两个关:
技术关
商业关

我是这么看的,有啥不对的请指教!

是来鼓吹中国航天私有化的吧!霉地现在是债务缠身,经费不足,才这样做。              两国国情不同,航天发展现状不同!私营公司一上来技术就发展到上飞船了????
笑倒啊,这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国有资产流失,当然人美国是财团控制无所谓。中国人还跟着叫好算哪门子事?之前那个私人公司发射火箭,公司怎么起来的?NASA投资一个多亿,轨道公司投资一个多亿,这俩都是老美的国有企业。然后私人公司算成本的时候把什么发射场啊,测控网啊,还有NASA给派过来拿双份工资的专家工资只算一份……账面上看确实省了,实际NASA该花的钱一分没少。
MD所有的火箭都是委托商业公司建造的,NASA和空军一方面在应用上作为用户提出需求,一方面在技术牵头一系列项目来推进技术发展。和SpaceX实际上真正的不同是连项目牵头都委托给公司了,NASA作为纯粹的需求方存在,这种是好是坏还有待实践证明,现在评论为时过早
写这种文章的人对中国航天是门外汉,也说明确实需要加强宣传。
洛马他们哥儿几个哪里有所谓私企的优势,他们和nasa根本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与商业化没有一毛的关系。
之前的帖被驳的体无完肤,现在还觉得不过瘾,佩服佩服~~

中国航天还学什么MD啊,就近学LZ的锲而不舍也挺好的~~{:cha:}
最近很多马甲宣扬这个,不屑一顾
短短数年中,通过采用更合理的技术路线,尽可能利用现成的已经成熟的技术和装备,以及更加灵活的供应链,高度精简的人员配置,加上私人创新企业所特有的执行效率,SpaceX已将商业卫星发射的价格拉低了一个数量级,甚至低于素以低价著称的中国长城公司;如此幅度的成本下降,将极大拓宽航天业的市场空间,许多原本不可想象或高不可攀的需求,正等待着新兴航天企业将它们挖掘出来。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5,20120526207944143.html



综上所述,美国航天产业总体上属于低集中度竞争型的市场结构,美国充分运用其完善的市场机制激励和促进航天工业的发展:政府对航天工业进行计划和宏观控制,企业则通过一定范围内的自由竞争获取市场份额

四、美国航天产业市场结构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航天产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航天产业初具规模,多个领域已经步入商业化进程,但是我国航天产业总体上仍具有较强的军用背景,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组成了我国航天工业的主体。美国航天产业的成功经验给中国航天产业发展以有益的启示,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航天产业资源,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界定航天产业体系的做法,突破原有工业体制的约束,使航天集团走向市场。

⒈ 建立健全航天产业市场体系

航天产业的市场化实际上是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是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在国有航天企业内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多种经营模式、吸引各种投资,促进航天企业走向市场化是航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应该赋予航天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在市场上竞争,使之更具活力和弹性,提高其商业化程度、运营效率和竞争能力。

⒉促进适当集中,实现规模经济

规模化和集中化的发展趋势是对航天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梳理。加速集中化程度,组建结构合理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规模经济、增强国内航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要鼓励航天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形成规模经营格局,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同时要注意保护竞争,避免垄断。

⒊放宽对航天应用相关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促进多元化主体进入航天产业发展

适当放宽航天工业进入门槛,将一部分技术简单的零配件等分系统转包给民营企业,大型航天企业集中精力研发、生产高精尖装备,发挥各自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航天产品应广泛采取招投标和合同承包制的方式择优选择生产企业,以消除垄断,展开充分竞争。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无法在短时期内发展成美国航天产业那样完善的市场体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航天产业的主体,然而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航天工业也必然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进而促进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2]佚名.美国航天产业市场结构分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http://www.ems86.com/zhengwu/html/?14734.html
   用楼主可以理解的表达是,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公司运营模式,少数的精英可以参与美国这个公司的运营和管理,所以神马私人运营啊都是浮云,都TMD的是美国这家大公司在管理,所以那些叫嚣我们国家私人化,就是给了美国这家大公司有机可趁,美国财大势大,又阴险,我们国家就是要抱团发展,不能让美国分割包围。
这些商业发射,从一个侧面加快了中国航天与国际航天接轨的步伐,带动长征火箭继续跻身于世界前列,促使中国继续保持航天大国的地位

  据《瞭望东方周刊》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1/11/02/008053994.shtml

setacina 发表于 2012-6-20 09:02
用楼主可以理解的表达是,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公司运营模式,少数的精英可以参与美国这个公司的运营 ...
我认为害怕航天工业活动商业化的这些舆论都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全球航天工业早就是商业化的行业:

记住不是你所谓的私人化,而且商业化,既然是商业化就按照商业活动的规则来玩

再说一句:

有能力的企业和有能力的员工都不会拒绝竞争,不会害怕市场淘汰,因为有技术有市场意识,赚钱不是特别难的事情,对企业是这样对个人也是这样!

setacina 发表于 2012-6-20 09:02
用楼主可以理解的表达是,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公司运营模式,少数的精英可以参与美国这个公司的运营 ...
說得直白一點,整個美國都是私人的。
qing2012 发表于 2012-6-20 09:42
我认为害怕航天工业活动商业化的这些舆论都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全球航天工业早就是商业化的行业:

记住 ...
商业化?
载人航天成本高,收益慢,怎么商业化?:D
中国的卫星发射不是商业化的吗?:D

自己树个靶子打有意思?
日全食 发表于 2012-6-20 08:49
之前的帖被驳的体无完肤,现在还觉得不过瘾,佩服佩服~~

中国航天还学什么MD啊,就近学LZ的锲而不 ...
又看见你自己宣布自己获胜了,你的这种讨论态度很成问题

找点资料来讨论吧,情绪化的东西就不必拿出来叫大家看了

中国航天两个师傅:美国和苏联

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就是美国五十年代的航天规划的起草者
八月十五殺鬼子 发表于 2012-6-20 09:46
說得直白一點,整個美國都是私人的。
这不妨碍美国航天的商业运作效率,也不妨碍美国航天的技术进步,而且上面资料也说明了

美国航天在全球航天市场居于霸主地位,还有这么主动的改革措施,这是很不易的
qing2012 发表于 2012-6-20 09:42
我认为害怕航天工业活动商业化的这些舆论都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全球航天工业早就是商业化的行业:

记住 ...
这些企业怎么在航天初期不投入?
在实验卫星发射、测控网建设时期为什么不投资?

在等技术成熟、测控网建设完善后,这些企业开始进入分一杯羹。国家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无偿转让,而测控网的维护又由国家买单。

这些企业要真有诚心,不如将NASA全部拆分,NASA所有空天设施由企业向国家支付资金购买,并共同承担运维费用。:D
qing2012 发表于 2012-6-20 09:52
又看见你自己宣布自己获胜了,你的这种讨论态度很成问题

找点资料来讨论吧,情绪化的东西就不必拿出来 ...
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打也算讨论.还有楼上有人指出这里面的大头都是NASA付了。你怎么不跟人家讨论下
开始灌水 发表于 2012-6-20 09:51
商业化?
载人航天成本高,收益慢,怎么商业化?
中国的卫星发射不是商业化的吗?
这里我们讨论不止是载人吧,你自己设定的东西自己完善一些说法吧

这当然是商业化了,什么叫私人化?请您给大家一个精确的定义出来

转一个其他网友的对职业的一个看法:

有本事的职工,哪找不到饭吃?国企的薪酬制度更僵化,拿钱少。如果都是市场化了,有本事的职工肯定能加工资。没本事的,成天混饭吃的,当然是最受伤的。自然最反对

这话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



不再沉默 发表于 2012-6-20 09:57
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打也算讨论.还有楼上有人指出这里面的大头都是NASA付了。你怎么不跟人家讨论下
拿出你的资料还有案例或者其他来讨论吧,在这种问题上打转没有意思:

我开篇就已经点明了:美国招投标和第二供应商制度,人家市场就是这么玩的,NASA自己把一块分包出来找便宜的代工厂做很正常也很有意义,美国自己统计都已经说明了(资料里面有美国机构名称),美国自己做事自己获利,这事明摆就是有利可图的,美帝就这么做了,你再说其他的没意义!
qing2012 发表于 2012-6-20 09:59
这里我们讨论不止是载人吧,你自己设定的东西自己完善一些说法吧

这当然是商业化了,什么叫私人化?请 ...
不止是载人,那就是包括载人了?你逻辑没有问题?

你还是告诉我一个载人航天的营利模式吧,不能营利,商业化就是扯淡。
国家反对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了吗?国家不允许私人企业研制火箭卫星了吗?
私营企业研制出卫星,国家不给发吗?
开始灌水 发表于 2012-6-20 10:05
不止是载人,那就是包括载人了?你逻辑没有问题?

你还是告诉我一个载人航天的营利模式吧,不能营利, ...
给大家一个定义啊,你的私人是什么意思啊!

还有用词文明一点,讨论问题有个基本态度

我的帖子是航天商业你自己讲载人就说清楚一点,这不是玩辩论逻辑的地方!
qing2012 发表于 2012-6-20 10:08
给大家一个定义啊,你的私人是什么意思啊!

还有用词文明一点,讨论问题有个基本态度
所谓私人即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中国有明确定义。

你既然提到商业化,你也得划出中国目前航天领域没商业化的范围啊?
NASA 为了向长老院要银子 开的一堆马甲而已,还真有人相信私人公司能够玩转航天?
qing2012 发表于 2012-6-20 10:08
给大家一个定义啊,你的私人是什么意思啊!

还有用词文明一点,讨论问题有个基本态度

再一个就是,NASA没有自己的制造公司。
中国航天的产品制造也是分包给国内企业的,你不会因为这些企业挂个“国有”的头衔,就认为这就是非商业化了吧。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这帖到底是在倡导商业化呢?还是在倡导私有化呢?
开始灌水 发表于 2012-6-20 10:18
所谓私人即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中国有明确定义。

你既然提到商业化,你也得划出中国目前航天领域没 ...
这里不是讨论这样辨别问题的方向吧,是类似SPACEX的做法讨论

您了解美国这类所谓第二供应商制度吗?

作为甲方NASA当然有权力决定事情怎么做怎么组织了,人家分包出这个事情到今年成果大范围爆发了,说明运作有效果了,不知有些朋友不了解这种运作模式还是其他原因

看看苹果的产业运作模式也是一个道理啊,人家甲方说了算,人家觉得赚了就是好事啊,还用别国的朋友来帮着省成本吗
开始灌水 发表于 2012-6-20 10:21
再一个就是,NASA没有自己的制造公司。
中国航天的产品制造也是分包给国内企业的,你不会因为这些企业 ...
中国航天跟人家一样吗?
您自己说说咱们航天集团哪个是波音一样的哪个是GE一样的?
你看来根本不看材料就开始争论了:

我为啥说波音,波音能把航天成果弄到航空上面,这就是人家产业运作良性的一个案例
美帝早晚军队私营化,雇佣军、黑水公司只是开始,我们跟他学那才SB
qing2012 发表于 2012-6-20 10:23
这里不是讨论这样辨别问题的方向吧,是类似SPACEX的做法讨论

您了解美国这类所谓第二供应商制度吗?
成果大范围爆发了?
是美国有新火箭发动机了呢?还是有新载人航天技术了?还是NASA给国家省了一大笔钱了?
至于spaceX价格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你得列个清单,别一张口拉低了一个数量级就拉低了一个数量级。话说spaceX面向非NASA的商业发射还没开始吧。:D
当年我记得航天飞机也称把载人发射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可结果呢?
不看广告看疗效。
cawp 发表于 2012-6-20 10:27
美帝早晚军队私营化,雇佣军、黑水公司只是开始,我们跟他学那才SB
美国目前航天还是全球第一垄断者

黑水不是美国航天承包商

我们航天最早就是向美国苏联学习的,没有这些基础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qing2012 发表于 2012-6-20 10:27
中国航天跟人家一样吗?
您自己说说咱们航天集团哪个是波音一样的哪个是GE一样的?
你看来根本不看材料 ...

哦。你怎么就知道中国航天的分包商没把航天成果弄到非航天领域?
看来你挺熟悉这些企业的产业链嘛,说道说道。。:D
美国航天业国退民进 NASA冷战后地位迅速陨落   
提高效率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扰动却是长期的,私人和国有最大的不同在于生产所得的分配,现在还可以指望政府,将来私人垄断了只能让大家硬着头皮去买。一句话,物极必反,很多事情走到了一个极端,就会立马转入下一个相反的极端。
在鄙人看来,商业运营必须要有,要发挥他的优势,但核心和技术优势必须掌握在代表国家的政府手中,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但是要严格审查监督私人企业,老美的科幻电影还是比较有暗示的,私人最狗改不了吃屎的习惯就是利益最大化。为了这坨屎,他就敢杀人放火。要是实力够大,他敢推翻政府……你们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