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解析-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46:03
二战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解析


前言:

二战德国的武力象征之一的俾斯麦战舰,在它战沉后的六十多年里一直倍受世人赞誉,从作为敌人的英国首相到全世界大多数军迷都折服于它带来的巨大震撼,在多数海军专家心中它也是一艘优秀的战舰,被誉为不沉的海上钢铁城堡。但掌声和欢呼中难免会有夸大,一些军迷把俾斯麦硬推上了世界战列舰的王座(注1),使它在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随即遭到另一部分逆反心理严重的军迷所仇视,他们聚集到一起(注2),书写各种尖酸的文字贬低这艘军舰,称之为全世界性能最糟糕的新式战列舰。这些矫枉过正、非红即黑、极端情绪化对待学术问题的态度贻害深远,现在国内的军史论坛和书籍上,但凡关于俾斯麦战舰的文字不是极度的褒扬就是极度的贬损,竟难以找到一篇适中反映实际的。笔者所以写此文,是希望通过从技术和实效上解析这条战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一、建造背景及过程

1935年3月德意志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发表重大宣言,宣布废弃凡尔赛条约恢复征兵制,德国再武装正式开始。同年6月,为了表示无意向英国挑战,德国主动向英国提出把德国海军舰艇的总吨位限制在英国海军的35%,英国马上同意并与之签订了《英德海军条约》。这解除了德国海军的最后一道枷锁,德国海军开始大扩军,在建造5只旧战舰代舰中的第4、5艘的同时在1935、1936年度开工建造代号为“F”级的战舰,一级真正的战列舰,它就是后来闻名遐尔的“俾斯麦”级。

在1934年德意志级装甲舰服役后德国开始对真正的新式战列舰进行设计论证,同年克掳伯公司开始了280mmSKC/34、380mmSKC/34、403mmSKC/34三种新型主力舰炮的设计工作。到了1935年希特勒发表德国再武装宣言时,德国开始正式进行新战舰的建造,首先就是5只老式战舰替代舰中的第4、5艘,预定从1935年开始在1937年-1941年完工,于是从1935年3月开始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这离一战结束相隔16年半时间。同年6月随英德海军条约的签订,德国能够建造3.5万吨级装备406mm主炮的新型战列舰,随即开始了俾斯麦级的建造。

德国主力舰的划分标准与英国不同,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区别主要在于火力和航速,而装甲以及舰体构造是按照相同的标准设计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设计直接来源于一战末期德国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增强型约克级战列舰,而俾斯麦的舰体设计是在沙恩霍斯特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而来。这一点从约克级、到沙恩霍斯特级、到俾斯麦级的线形以及舰体结构图的变化上也可以看出来,并不是一些人误传的直接改进自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巴级和俾级在线形、尺度以及装甲布置上相去甚远,最多可以算是俾级的一个鼻祖。

俾斯麦级战列舰随吨位的加大采用了更多的水密隔仓和更厚的隔仓钢板,舱室布置、装甲布置、防雷结构布置以及上层建筑布置则大量参照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注3)。采取以上措施后德国人在沙级开工后不到8个月也就是1935年11月就开始了俾级的建造工作,这离一战结束正好相隔17年时间。

1938年5月德国海军得到指示将于1948年对英开战,1939年1月希特勒选定“Z计划”为德国海军发展计划,随即开始实施。同年4月德国宣布废弃英德海军条约,全力开始了大舰建造,分别于同年7月、8月开始为两艘更强大的标准排水量高达6.25万吨的“H”级超级战列舰铺设龙骨。从科隆到柯尼斯堡密布的高炉群日夜加温,强大的工业帝国再次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一直下去它们将熔化整个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但在不久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德国石勒苏宜格-霍尔斯坦因号旧式战列舰上11英寸大炮的鸣响而提前爆发,宏伟的Z计划成为浮云,完成大半的两条“H”级超级战列舰被解体去打造苏德战场的滚滚钢铁洪流,只剩下硕果仅存的两条俾斯麦级战列舰,它们在战争中成为一代传奇。

1939年2月14日这个光荣的日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完工下水,德国人以创造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伟人“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命名这艘战舰,希望它能开创德国海军的新篇章。俾斯麦战舰伟岸而优雅的舰体缓缓划下船台,起源于东方古老文明的图腾符号刻画在它的甲板上,其无所畏惧的装甲和所向无敌的炮群即将成为对手心中的梦魇。它是引领电气工业革命的帝国工业技术的展示品,是条顿民族意志、武力与艺术的承载体,内在本质与外部历史都推动着它去书写齐格菲式的悲剧英雄故事,天生如此。



二、基本技术数据和图纸(*为提尔皮茨号)

1、建造
建造公司 Blohm & Voss
建造地点 Hamburg(汉堡)
建造代号 BV 509
开工时间 1935年11月16日
完工时间 1939年02月14日
服役时间 1940年08月24日

2、舰体
官方公布排水量 35000 吨
实际标准排水量 41700 吨
设计满载排水量 49400 吨
实际满载排水量 50900 吨
实际满载排水量 52900 吨 *
舰体长度 250.5 米
水线长度 241.55 米
舰体宽度 36 米
舰体型深 15 米
实际标准吃水 9.00 米 (at 41700 t)
设计满载吃水 10.2 米 (at 49400 t)
实际满载吃水 10.4 米 (at 50900 t)
实际满载吃水 10.7 米 (at 52900 t) *
舰体次要结构用钢 St42造船钢
舰体主要结构用钢 St52造船钢
防雷装甲用钢 Ww高弹性匀质钢
水平装甲用钢 Wh高强度匀质钢
舷侧、炮座、炮塔立面、指挥塔立面装甲用钢 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
舰底纵向主龙骨17条,高度1.7米,铺设宽度25米,平均间隔1.56米(舯部)

3、动力系统
锅炉 12 个高压锅炉 (压力 55 Kg/cm2 温度 475oC)
主机 3 台涡轮蒸汽轮机
推进轴 3
螺旋桨 3 (直径 4.7 m)
舵 2
最大设计稳定马力 138000 shp
最大实测稳定马力 150170 shp
最大实测极速马力 163026 shp
最大设计巡航速度 28 节
最大实测巡航速度 30.8 节
最大实测航行极速 31.5 节

4、航程
燃料 标准 3200 M3
燃料 最大 7400 M3
航程 8525 海里/19节
航程 6640 海里/24节
航程 4500 海里/28节

5、装甲
上部舷侧装甲 145mm KCn/A
主舷侧装甲 320mm KCn/A
舰尾水线装甲 80mm Wh
舰首水线装甲 60mm Wh
主防雷装甲 45mm Ww
首尾横向装甲 100-320mm KCn/A
内部横向装甲 20-60mm Wh
内部纵向装甲 30mm Wh
上装甲甲板 50-80mm Wh
主装甲甲板 80-120mm Wh
尾装甲甲板 110mm Wh
弹药库侧壁装甲 30mm Wh
弹药库底部装甲 40mm Ww
主炮座 露天340mm KCn/A 上部舰体内220mm KCn/A 下部座圈50mm Wh
主炮塔 正面360mm KCn/A 侧面220mm KCn/A 顶部130-180mm Wh 背面320mm KCn/A
副炮座 露天80mm Wh 上部舰体内20mm Wh
副炮塔 正面100mm KCn/A 侧面40mm Wh 顶部40mm Wh 背面40mm Wh
高炮塔 正面15mm Wh 侧面15mm Wh 顶部15mm Wh 背面 —
指挥塔 立面350mm KCn/A 顶部220mm Wh 底部70mm Wh
备用指挥塔 立面150mm KCn/A 顶部50mm Wh 底部30mm Wh
装甲了望塔 立面60mm Wh 顶部20mm Wh 底部20mm Wh
舰体侧面装甲总厚度 475-485mm(不考虑倾角的绝对厚度)
舰体水平装甲总厚度 130-200mm
防雷系统抵抗力 300kg hexanite 烈性炸药
主装甲区长171米 占水线全长70%
舷侧装甲高8.4米 占舷侧全高56%

6、武器装备
主炮 8门380mm/L52(4座双联)
副炮 12门150mm/L55(6座双联)
重型高炮 16门105mm/L65(8座双联)
中型高炮 16门37mm/L83(8座双联)
轻型高炮 18门20mm/L65(2座4联、10座单装)
轻型高炮 78门20mm/L65(18座4联、6座单装) *
鱼雷 6管533mmG7aT1(2座3联) *

7、弹药储备
380mm炮弹 960发(每门120发)
150mm炮弹 1800发(每门150发)
105mm炮弹 6720发(每门420发)
37mm炮弹 32000发(每门2000发)
20mm炮弹 由20mm机炮数量决定
533mmG7aT1鱼雷 24枚 *

8、火控设备
10.5 m 基线测距仪 4 (1940) 5 (1941)
7 m 基线测距仪 1
6.5 m 基线测距仪 2
4 m 基线测距仪 4
3.7 cm flak 炮上
2 cm flak 炮上

9、探测设备
FuMO 23 雷达 3
探照灯 7

10、航空设备
弹射器 舰体中间1部
水上飞机 4 架 Ar196A-3

11、辅助装备
起重机 2大 2小
锚 3 2船首 1船尾

12、人员
103军官
1962水兵+27人

13、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 11691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28%)
装甲 17450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不包含炮塔旋转部分装甲)
动力 2800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6.7%)
辅助装备 1428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3.45%)
武器装备 5973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14.3%,包含炮塔旋转部分装甲,每座主炮塔旋转部分重1052吨)
以上总和为空载排水量,合计 39342 吨
航空设备 83 吨
自卫武器 8 吨
普通装备 369.4 吨
船员居住设备 8.6 吨
桅杆和索具 30 吨
弹药 1510.4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3.6%)
自卫武器的弹药 25 吨
一般消耗品 155.4 吨
人员和个人物品 243.6 吨
以上总和为法定标准排水量,合计 41775.4 吨
预备物品 194.2 吨
一般出海任务
饮用水 139.2 吨
设备用水 167 吨
锅炉用水 187.5 吨
重油 3226 吨
柴油 96.5 吨
润滑油 80 吨
航空用油 17 吨
长期出海任务(如不携带会注入等重的海水或淡水,以维持军舰的稳性)
锅炉用水 187.5 吨
重油 3226 吨
柴油 96.5 吨
润滑油 80 吨
航空用油 17 吨
以上总和为法定满载排水量,合计 49489.8 吨
预备用水 389.2 吨
俾斯麦在莱因演习时额外加了1000吨燃油,实际满载排水量增大到约50900吨。



三、装甲及舰体构造材料
St42(Schiffbaustahl 42)造船钢,于1931年在传统的二号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上层建筑和非装甲舱段舰体结构。其硬度为140-160HB,抗拉强度为420-510MPa,屈服强度为340-360MPa,延展率21%,性能不低于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

St52(Schiffbaustahl 52)造船钢,于1935年在著名的三号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装甲舱段和轻装甲舱段舰体结构,是当时最先进的船舶结构材料。其硬度为160-190HB,抗拉强度为520-640MPa,屈服强度为360-380MPa,延展率21%,同时具有极佳的韧性和弹性,具有很强的抗断裂和撕裂能力。虽然其较软的材质抵抗动能穿甲弹的能力较弱,但它拥有优秀的构造强度保持能力和优良的鱼雷爆破冲击波抵抗能力。St52是二战各国造船钢中性能最优秀的材料,战后被全世界造船界广泛采购,至今仍是德国和奥地利的重要出口钢材。它也被用于U型潜艇的耐压舱壳制造,从当时德国潜艇与其他国家潜艇的潜深差距上,也可以看出St52钢的明显性能优势。

Ww(Krupp Wotan Weich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弹性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主防雷装甲。其硬度为190-220HB,抗拉强度为650-750MPa,屈服强度为380-400MPa,延展率27%,是专职抵抗鱼雷爆破冲击波的优秀材料,同时对速度较慢的动能穿甲弹也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能够有效抵挡从水下射入防雷隔舱的炮弹进入内舱。

Wh(Krupp Wotan Hart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强度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其中的高性能部分(Wotan Starrheit,简称Wsh)被用于建造俾斯麦的所有水平装甲和首尾水线装甲带以及内部纵横向装甲。到二战时代,它们仍然是硬度、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最高,抗弹性能最好的舰用匀质装甲。其硬度高达250-280HB,抗拉强度为850-950MPa,屈服强度为500-550MPa,延展率20%,是同时兼顾对炮弹和航空炸弹的穿甲防御以及抵抗大型弹片和爆破冲击波的最理想材料。与St52造船钢的地位相似,Wh装甲的高性能部分明显超过美国ClassB、英国NCA和意大利NCV(后三者性能基本相等),位于世界最高水平,这在各方面的资料上都没有争议。依靠材料质量优势,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水平装甲以优异的防弹性能给对手留下了深刻印象。

KCn/A(Krupp cementite new type A)表面渗碳硬化钢,于1928年在传统的KC装甲基础上发展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舷侧、炮座、炮塔立面、指挥塔立面装甲,是二战时代表面硬度最高,在中等厚度下防弹性能最好的舰用表面硬化装甲。其表面硬度高达670-700HB,递减渗碳深度为40-50%,基材硬度为230-240HB,基材抗拉强度为750-80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600MPa。大部份人看了《James Cameron's Expedition Bismarck》、《探索欧洲最大战列舰俾斯麦》上的文字以及考察队发行的画册上的图片加上网站warships1上的火炮穿甲数据以后,都确信俾斯麦的320mmKCn/A主舷侧装甲板抵挡住了绝大部分理论上拥有450-550mm匀质装甲穿深力的盟国战列舰炮弹。克虏伯装甲的领先地位,要追溯到1895年它的发明之时。新生的德国镍铬锰合金表面渗碳硬化钢立即压倒了全世界所有的装甲,它等效于125%厚度的当时最新式的美国哈维装甲,等效于208%厚度的之前普遍使用的英国人基于施奈德钢发明的铁钢复合装甲,成为这一时代装甲领域的最高成就。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克虏伯装甲始终在同时期同类产品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二战时代在更大厚度上性能唯一超过KCn/A的只有英国用于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立面防护,发明于1935年的P1935CA(post-1935 casehardening armor)表面渗碳硬化钢。该装甲钢的表面硬度为600HB,递减渗碳深度为30%,基材硬度为225HB,基材抗拉强度为82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MPa。虽然P1935CA在大部分性能指标上都不如KCn/A,但是它的基材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展性,结合硬度不高的表面和厚度比例不大的递减硬化层,在厚度大约超过350mm时,P1935CA具有最高的抗弹性能,这是因为在硬化层绝对厚度达到可观水平的前提下,更大厚度的基材的高韧性和高延展性又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厚度约为220-350mm的范围内,则是KCn/A抗弹性能最高,这得益于克虏伯能更精确的调整加工工艺来确保装甲品质的优良与均一。而在厚度更小时,美国同时代的ClassA钢性能出人意料的跃居榜首。该装甲钢的表面硬度为650HB,递减渗碳深度达到55%,基材硬度为220HB,基材抗拉强度为670-78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450-610MPa。尽管其基材性能一般,表面硬度也只是中上水平,但它拥有二战时代厚度比例最大的装甲硬化层,对战列舰APC炮弹的破坏能力甚至超过硬度最高的德国KCn/A和意大利引进克虏伯技术生产的P1930KC。这使得在180mm以下的厚度,ClassA拥有最好的防弹能力。但是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下,ClassA钢板容易发生碎裂,防弹能力明显不及英国P1935CA和德国KCn/A。美国佛吉尼亚海军基地,战后对各国舰用表面硬化装甲进行综合性能测评,结论是P1935CA位居世界第一,KCn/A以微弱劣势屈居第二,ClassA则明显劣于前两者。《USNI》一书中明确记载乔治五世级战舰的P1935CA钢抗弹能力比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高25%左右。介绍俾斯麦战舰的专题网站文章也说KCn/A钢仅略微次于英国的P1935CA钢,远远优于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原文:Post WWII proving ground test indicated that KC was only slightly less resistant than British cemented armour (CA), and markedly superior to US Class A plates)。这些都是基于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得出的结论。而依照自身装甲的特性,各国舰船设计师都做了所能做的最优选择。英国战列舰选择了349-374mm大厚度的单层垂直装甲;德国战列舰则选择了300-350mm中等厚度的垂直装甲加上一层强有力的Wh水平装甲;意大利战列舰的KC板受技术限制无法做得太厚,就在280mmKC板外面再加上一层70mm的全厚度硬化板,也要力求保证每层钢板的质量;美国人自从1933年发明了新式的ClassA装甲之后,他们的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它级和衣阿华级新式战列舰的舷侧装甲板都恒定在307mm而不越雷池一步。对于装甲抗弹性能,涉及的因素非常多,从各国的实际做法来看,保证装甲质量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在保证装甲质量的前提下,并不是想做多厚就能做多厚(注4),这就是很多国家的军舰装甲厚度为什么并不符合军迷的数字感观需要的原因。

造舰冶金材料主要分为结构用钢、匀质装甲钢、表面硬化装甲钢三个类别。综上所述,最好的船舶结构用钢和最好的舰用匀质装甲钢均出自德国。剩下的舰用表面硬化装甲,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由英德两国平分秋色。至此世界造舰冶金材料技术领域颠峰地位的六分之五已被德国独自占据,这是打造不沉之舰的坚强后盾。

二战各国冶金材料的性能水平并非一些人想象或者宁愿的都差不多,而是差别巨大。即使是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的美国ClassA钢,其“国际地位”也并不低,同样是美国佛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战后测评,日本1942年生产的信浓留下的备用于舷侧装甲的VH钢,性能只有同时期美国ClassA钢的83.9%。而VH钢是日本最好的舰用表面硬化装甲,日本新式军舰使用得最普遍的不是VH钢而是改进自英国VC钢的NVNC钢(注5),性能比VH钢还要差不少。前面对比的还仅仅只是表面硬化装甲之间的性能差距,即使是其中已知最差的NVNC钢,也是基于扎制匀质合金钢板加工而成的表面热处理硬化装甲,优于普通的扎制匀质装甲,而普通的扎制匀质装甲又优于普通的铸造装甲。在此不妨想想苏联人那些IS2、IS3和T34坦克在极简易条件下由非熟练工人生产的铸钢炮塔的装甲质量如何呢?是不是一些人所说的“都差不多”?如果是,那么苏联铸钢是与MNC、ClassB、ClassA、KCn/A这些性能相差很多的装甲中的谁差不多?这是题外话了。我们回到主题,即使仅以舰用表面硬化装甲为例,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英德钢的性能比美国钢高出25%左右(注6),日本钢则除了最好的少部分与美国钢相当外,大部分都在美国钢的85%以下,也就是说英德装甲比日本大部分装甲的性能至少高出47%,而二战各国新式战列舰舷侧装甲厚度最低300mm和最高410mm之间仅相差了37%,两者对抗弹能力的影响正好差不多。即使按照这个很保守的估计,评估战列舰装甲的抗弹能力,对比材料质量的重要性也绝不低于对比材料厚度。这一点很多人都因为缺乏相关资料而忽略了,他们去依照几十毫米甚至几毫米的战列舰舷侧装甲厚度差为其防护水平排名,今人啼笑皆非。
二战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解析


前言:

二战德国的武力象征之一的俾斯麦战舰,在它战沉后的六十多年里一直倍受世人赞誉,从作为敌人的英国首相到全世界大多数军迷都折服于它带来的巨大震撼,在多数海军专家心中它也是一艘优秀的战舰,被誉为不沉的海上钢铁城堡。但掌声和欢呼中难免会有夸大,一些军迷把俾斯麦硬推上了世界战列舰的王座(注1),使它在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随即遭到另一部分逆反心理严重的军迷所仇视,他们聚集到一起(注2),书写各种尖酸的文字贬低这艘军舰,称之为全世界性能最糟糕的新式战列舰。这些矫枉过正、非红即黑、极端情绪化对待学术问题的态度贻害深远,现在国内的军史论坛和书籍上,但凡关于俾斯麦战舰的文字不是极度的褒扬就是极度的贬损,竟难以找到一篇适中反映实际的。笔者所以写此文,是希望通过从技术和实效上解析这条战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一、建造背景及过程

1935年3月德意志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发表重大宣言,宣布废弃凡尔赛条约恢复征兵制,德国再武装正式开始。同年6月,为了表示无意向英国挑战,德国主动向英国提出把德国海军舰艇的总吨位限制在英国海军的35%,英国马上同意并与之签订了《英德海军条约》。这解除了德国海军的最后一道枷锁,德国海军开始大扩军,在建造5只旧战舰代舰中的第4、5艘的同时在1935、1936年度开工建造代号为“F”级的战舰,一级真正的战列舰,它就是后来闻名遐尔的“俾斯麦”级。

在1934年德意志级装甲舰服役后德国开始对真正的新式战列舰进行设计论证,同年克掳伯公司开始了280mmSKC/34、380mmSKC/34、403mmSKC/34三种新型主力舰炮的设计工作。到了1935年希特勒发表德国再武装宣言时,德国开始正式进行新战舰的建造,首先就是5只老式战舰替代舰中的第4、5艘,预定从1935年开始在1937年-1941年完工,于是从1935年3月开始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这离一战结束相隔16年半时间。同年6月随英德海军条约的签订,德国能够建造3.5万吨级装备406mm主炮的新型战列舰,随即开始了俾斯麦级的建造。

德国主力舰的划分标准与英国不同,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区别主要在于火力和航速,而装甲以及舰体构造是按照相同的标准设计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设计直接来源于一战末期德国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增强型约克级战列舰,而俾斯麦的舰体设计是在沙恩霍斯特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而来。这一点从约克级、到沙恩霍斯特级、到俾斯麦级的线形以及舰体结构图的变化上也可以看出来,并不是一些人误传的直接改进自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巴级和俾级在线形、尺度以及装甲布置上相去甚远,最多可以算是俾级的一个鼻祖。

俾斯麦级战列舰随吨位的加大采用了更多的水密隔仓和更厚的隔仓钢板,舱室布置、装甲布置、防雷结构布置以及上层建筑布置则大量参照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注3)。采取以上措施后德国人在沙级开工后不到8个月也就是1935年11月就开始了俾级的建造工作,这离一战结束正好相隔17年时间。

1938年5月德国海军得到指示将于1948年对英开战,1939年1月希特勒选定“Z计划”为德国海军发展计划,随即开始实施。同年4月德国宣布废弃英德海军条约,全力开始了大舰建造,分别于同年7月、8月开始为两艘更强大的标准排水量高达6.25万吨的“H”级超级战列舰铺设龙骨。从科隆到柯尼斯堡密布的高炉群日夜加温,强大的工业帝国再次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一直下去它们将熔化整个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但在不久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德国石勒苏宜格-霍尔斯坦因号旧式战列舰上11英寸大炮的鸣响而提前爆发,宏伟的Z计划成为浮云,完成大半的两条“H”级超级战列舰被解体去打造苏德战场的滚滚钢铁洪流,只剩下硕果仅存的两条俾斯麦级战列舰,它们在战争中成为一代传奇。

1939年2月14日这个光荣的日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完工下水,德国人以创造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伟人“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命名这艘战舰,希望它能开创德国海军的新篇章。俾斯麦战舰伟岸而优雅的舰体缓缓划下船台,起源于东方古老文明的图腾符号刻画在它的甲板上,其无所畏惧的装甲和所向无敌的炮群即将成为对手心中的梦魇。它是引领电气工业革命的帝国工业技术的展示品,是条顿民族意志、武力与艺术的承载体,内在本质与外部历史都推动着它去书写齐格菲式的悲剧英雄故事,天生如此。



二、基本技术数据和图纸(*为提尔皮茨号)

1、建造
建造公司 Blohm & Voss
建造地点 Hamburg(汉堡)
建造代号 BV 509
开工时间 1935年11月16日
完工时间 1939年02月14日
服役时间 1940年08月24日

2、舰体
官方公布排水量 35000 吨
实际标准排水量 41700 吨
设计满载排水量 49400 吨
实际满载排水量 50900 吨
实际满载排水量 52900 吨 *
舰体长度 250.5 米
水线长度 241.55 米
舰体宽度 36 米
舰体型深 15 米
实际标准吃水 9.00 米 (at 41700 t)
设计满载吃水 10.2 米 (at 49400 t)
实际满载吃水 10.4 米 (at 50900 t)
实际满载吃水 10.7 米 (at 52900 t) *
舰体次要结构用钢 St42造船钢
舰体主要结构用钢 St52造船钢
防雷装甲用钢 Ww高弹性匀质钢
水平装甲用钢 Wh高强度匀质钢
舷侧、炮座、炮塔立面、指挥塔立面装甲用钢 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
舰底纵向主龙骨17条,高度1.7米,铺设宽度25米,平均间隔1.56米(舯部)

3、动力系统
锅炉 12 个高压锅炉 (压力 55 Kg/cm2 温度 475oC)
主机 3 台涡轮蒸汽轮机
推进轴 3
螺旋桨 3 (直径 4.7 m)
舵 2
最大设计稳定马力 138000 shp
最大实测稳定马力 150170 shp
最大实测极速马力 163026 shp
最大设计巡航速度 28 节
最大实测巡航速度 30.8 节
最大实测航行极速 31.5 节

4、航程
燃料 标准 3200 M3
燃料 最大 7400 M3
航程 8525 海里/19节
航程 6640 海里/24节
航程 4500 海里/28节

5、装甲
上部舷侧装甲 145mm KCn/A
主舷侧装甲 320mm KCn/A
舰尾水线装甲 80mm Wh
舰首水线装甲 60mm Wh
主防雷装甲 45mm Ww
首尾横向装甲 100-320mm KCn/A
内部横向装甲 20-60mm Wh
内部纵向装甲 30mm Wh
上装甲甲板 50-80mm Wh
主装甲甲板 80-120mm Wh
尾装甲甲板 110mm Wh
弹药库侧壁装甲 30mm Wh
弹药库底部装甲 40mm Ww
主炮座 露天340mm KCn/A 上部舰体内220mm KCn/A 下部座圈50mm Wh
主炮塔 正面360mm KCn/A 侧面220mm KCn/A 顶部130-180mm Wh 背面320mm KCn/A
副炮座 露天80mm Wh 上部舰体内20mm Wh
副炮塔 正面100mm KCn/A 侧面40mm Wh 顶部40mm Wh 背面40mm Wh
高炮塔 正面15mm Wh 侧面15mm Wh 顶部15mm Wh 背面 —
指挥塔 立面350mm KCn/A 顶部220mm Wh 底部70mm Wh
备用指挥塔 立面150mm KCn/A 顶部50mm Wh 底部30mm Wh
装甲了望塔 立面60mm Wh 顶部20mm Wh 底部20mm Wh
舰体侧面装甲总厚度 475-485mm(不考虑倾角的绝对厚度)
舰体水平装甲总厚度 130-200mm
防雷系统抵抗力 300kg hexanite 烈性炸药
主装甲区长171米 占水线全长70%
舷侧装甲高8.4米 占舷侧全高56%

6、武器装备
主炮 8门380mm/L52(4座双联)
副炮 12门150mm/L55(6座双联)
重型高炮 16门105mm/L65(8座双联)
中型高炮 16门37mm/L83(8座双联)
轻型高炮 18门20mm/L65(2座4联、10座单装)
轻型高炮 78门20mm/L65(18座4联、6座单装) *
鱼雷 6管533mmG7aT1(2座3联) *

7、弹药储备
380mm炮弹 960发(每门120发)
150mm炮弹 1800发(每门150发)
105mm炮弹 6720发(每门420发)
37mm炮弹 32000发(每门2000发)
20mm炮弹 由20mm机炮数量决定
533mmG7aT1鱼雷 24枚 *

8、火控设备
10.5 m 基线测距仪 4 (1940) 5 (1941)
7 m 基线测距仪 1
6.5 m 基线测距仪 2
4 m 基线测距仪 4
3.7 cm flak 炮上
2 cm flak 炮上

9、探测设备
FuMO 23 雷达 3
探照灯 7

10、航空设备
弹射器 舰体中间1部
水上飞机 4 架 Ar196A-3

11、辅助装备
起重机 2大 2小
锚 3 2船首 1船尾

12、人员
103军官
1962水兵+27人

13、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 11691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28%)
装甲 17450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不包含炮塔旋转部分装甲)
动力 2800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6.7%)
辅助装备 1428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3.45%)
武器装备 5973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14.3%,包含炮塔旋转部分装甲,每座主炮塔旋转部分重1052吨)
以上总和为空载排水量,合计 39342 吨
航空设备 83 吨
自卫武器 8 吨
普通装备 369.4 吨
船员居住设备 8.6 吨
桅杆和索具 30 吨
弹药 1510.4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3.6%)
自卫武器的弹药 25 吨
一般消耗品 155.4 吨
人员和个人物品 243.6 吨
以上总和为法定标准排水量,合计 41775.4 吨
预备物品 194.2 吨
一般出海任务
饮用水 139.2 吨
设备用水 167 吨
锅炉用水 187.5 吨
重油 3226 吨
柴油 96.5 吨
润滑油 80 吨
航空用油 17 吨
长期出海任务(如不携带会注入等重的海水或淡水,以维持军舰的稳性)
锅炉用水 187.5 吨
重油 3226 吨
柴油 96.5 吨
润滑油 80 吨
航空用油 17 吨
以上总和为法定满载排水量,合计 49489.8 吨
预备用水 389.2 吨
俾斯麦在莱因演习时额外加了1000吨燃油,实际满载排水量增大到约50900吨。



三、装甲及舰体构造材料
St42(Schiffbaustahl 42)造船钢,于1931年在传统的二号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上层建筑和非装甲舱段舰体结构。其硬度为140-160HB,抗拉强度为420-510MPa,屈服强度为340-360MPa,延展率21%,性能不低于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

St52(Schiffbaustahl 52)造船钢,于1935年在著名的三号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装甲舱段和轻装甲舱段舰体结构,是当时最先进的船舶结构材料。其硬度为160-190HB,抗拉强度为520-640MPa,屈服强度为360-380MPa,延展率21%,同时具有极佳的韧性和弹性,具有很强的抗断裂和撕裂能力。虽然其较软的材质抵抗动能穿甲弹的能力较弱,但它拥有优秀的构造强度保持能力和优良的鱼雷爆破冲击波抵抗能力。St52是二战各国造船钢中性能最优秀的材料,战后被全世界造船界广泛采购,至今仍是德国和奥地利的重要出口钢材。它也被用于U型潜艇的耐压舱壳制造,从当时德国潜艇与其他国家潜艇的潜深差距上,也可以看出St52钢的明显性能优势。

Ww(Krupp Wotan Weich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弹性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主防雷装甲。其硬度为190-220HB,抗拉强度为650-750MPa,屈服强度为380-400MPa,延展率27%,是专职抵抗鱼雷爆破冲击波的优秀材料,同时对速度较慢的动能穿甲弹也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能够有效抵挡从水下射入防雷隔舱的炮弹进入内舱。

Wh(Krupp Wotan Hart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强度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其中的高性能部分(Wotan Starrheit,简称Wsh)被用于建造俾斯麦的所有水平装甲和首尾水线装甲带以及内部纵横向装甲。到二战时代,它们仍然是硬度、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最高,抗弹性能最好的舰用匀质装甲。其硬度高达250-280HB,抗拉强度为850-950MPa,屈服强度为500-550MPa,延展率20%,是同时兼顾对炮弹和航空炸弹的穿甲防御以及抵抗大型弹片和爆破冲击波的最理想材料。与St52造船钢的地位相似,Wh装甲的高性能部分明显超过美国ClassB、英国NCA和意大利NCV(后三者性能基本相等),位于世界最高水平,这在各方面的资料上都没有争议。依靠材料质量优势,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水平装甲以优异的防弹性能给对手留下了深刻印象。

KCn/A(Krupp cementite new type A)表面渗碳硬化钢,于1928年在传统的KC装甲基础上发展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舷侧、炮座、炮塔立面、指挥塔立面装甲,是二战时代表面硬度最高,在中等厚度下防弹性能最好的舰用表面硬化装甲。其表面硬度高达670-700HB,递减渗碳深度为40-50%,基材硬度为230-240HB,基材抗拉强度为750-80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600MPa。大部份人看了《James Cameron's Expedition Bismarck》、《探索欧洲最大战列舰俾斯麦》上的文字以及考察队发行的画册上的图片加上网站warships1上的火炮穿甲数据以后,都确信俾斯麦的320mmKCn/A主舷侧装甲板抵挡住了绝大部分理论上拥有450-550mm匀质装甲穿深力的盟国战列舰炮弹。克虏伯装甲的领先地位,要追溯到1895年它的发明之时。新生的德国镍铬锰合金表面渗碳硬化钢立即压倒了全世界所有的装甲,它等效于125%厚度的当时最新式的美国哈维装甲,等效于208%厚度的之前普遍使用的英国人基于施奈德钢发明的铁钢复合装甲,成为这一时代装甲领域的最高成就。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克虏伯装甲始终在同时期同类产品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二战时代在更大厚度上性能唯一超过KCn/A的只有英国用于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立面防护,发明于1935年的P1935CA(post-1935 casehardening armor)表面渗碳硬化钢。该装甲钢的表面硬度为600HB,递减渗碳深度为30%,基材硬度为225HB,基材抗拉强度为82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MPa。虽然P1935CA在大部分性能指标上都不如KCn/A,但是它的基材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展性,结合硬度不高的表面和厚度比例不大的递减硬化层,在厚度大约超过350mm时,P1935CA具有最高的抗弹性能,这是因为在硬化层绝对厚度达到可观水平的前提下,更大厚度的基材的高韧性和高延展性又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厚度约为220-350mm的范围内,则是KCn/A抗弹性能最高,这得益于克虏伯能更精确的调整加工工艺来确保装甲品质的优良与均一。而在厚度更小时,美国同时代的ClassA钢性能出人意料的跃居榜首。该装甲钢的表面硬度为650HB,递减渗碳深度达到55%,基材硬度为220HB,基材抗拉强度为670-78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450-610MPa。尽管其基材性能一般,表面硬度也只是中上水平,但它拥有二战时代厚度比例最大的装甲硬化层,对战列舰APC炮弹的破坏能力甚至超过硬度最高的德国KCn/A和意大利引进克虏伯技术生产的P1930KC。这使得在180mm以下的厚度,ClassA拥有最好的防弹能力。但是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下,ClassA钢板容易发生碎裂,防弹能力明显不及英国P1935CA和德国KCn/A。美国佛吉尼亚海军基地,战后对各国舰用表面硬化装甲进行综合性能测评,结论是P1935CA位居世界第一,KCn/A以微弱劣势屈居第二,ClassA则明显劣于前两者。《USNI》一书中明确记载乔治五世级战舰的P1935CA钢抗弹能力比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高25%左右。介绍俾斯麦战舰的专题网站文章也说KCn/A钢仅略微次于英国的P1935CA钢,远远优于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原文:Post WWII proving ground test indicated that KC was only slightly less resistant than British cemented armour (CA), and markedly superior to US Class A plates)。这些都是基于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得出的结论。而依照自身装甲的特性,各国舰船设计师都做了所能做的最优选择。英国战列舰选择了349-374mm大厚度的单层垂直装甲;德国战列舰则选择了300-350mm中等厚度的垂直装甲加上一层强有力的Wh水平装甲;意大利战列舰的KC板受技术限制无法做得太厚,就在280mmKC板外面再加上一层70mm的全厚度硬化板,也要力求保证每层钢板的质量;美国人自从1933年发明了新式的ClassA装甲之后,他们的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它级和衣阿华级新式战列舰的舷侧装甲板都恒定在307mm而不越雷池一步。对于装甲抗弹性能,涉及的因素非常多,从各国的实际做法来看,保证装甲质量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在保证装甲质量的前提下,并不是想做多厚就能做多厚(注4),这就是很多国家的军舰装甲厚度为什么并不符合军迷的数字感观需要的原因。

造舰冶金材料主要分为结构用钢、匀质装甲钢、表面硬化装甲钢三个类别。综上所述,最好的船舶结构用钢和最好的舰用匀质装甲钢均出自德国。剩下的舰用表面硬化装甲,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由英德两国平分秋色。至此世界造舰冶金材料技术领域颠峰地位的六分之五已被德国独自占据,这是打造不沉之舰的坚强后盾。

二战各国冶金材料的性能水平并非一些人想象或者宁愿的都差不多,而是差别巨大。即使是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的美国ClassA钢,其“国际地位”也并不低,同样是美国佛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战后测评,日本1942年生产的信浓留下的备用于舷侧装甲的VH钢,性能只有同时期美国ClassA钢的83.9%。而VH钢是日本最好的舰用表面硬化装甲,日本新式军舰使用得最普遍的不是VH钢而是改进自英国VC钢的NVNC钢(注5),性能比VH钢还要差不少。前面对比的还仅仅只是表面硬化装甲之间的性能差距,即使是其中已知最差的NVNC钢,也是基于扎制匀质合金钢板加工而成的表面热处理硬化装甲,优于普通的扎制匀质装甲,而普通的扎制匀质装甲又优于普通的铸造装甲。在此不妨想想苏联人那些IS2、IS3和T34坦克在极简易条件下由非熟练工人生产的铸钢炮塔的装甲质量如何呢?是不是一些人所说的“都差不多”?如果是,那么苏联铸钢是与MNC、ClassB、ClassA、KCn/A这些性能相差很多的装甲中的谁差不多?这是题外话了。我们回到主题,即使仅以舰用表面硬化装甲为例,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英德钢的性能比美国钢高出25%左右(注6),日本钢则除了最好的少部分与美国钢相当外,大部分都在美国钢的85%以下,也就是说英德装甲比日本大部分装甲的性能至少高出47%,而二战各国新式战列舰舷侧装甲厚度最低300mm和最高410mm之间仅相差了37%,两者对抗弹能力的影响正好差不多。即使按照这个很保守的估计,评估战列舰装甲的抗弹能力,对比材料质量的重要性也绝不低于对比材料厚度。这一点很多人都因为缺乏相关资料而忽略了,他们去依照几十毫米甚至几毫米的战列舰舷侧装甲厚度差为其防护水平排名,今人啼笑皆非。
评价日本的VH钢 为什么只拿 兴浓的侧舷钢数据?为什么不拿大和的那块6米见方的剩余装甲板的数据?美帝又不是没测过那块装甲板。说到底还是德国本位的思想是吧,KCn/A和VH还有ClassA的性能对比,当年在前线论坛那边造都炒剩饭炒的不能再剩了。就算前线那么哈德的地方,也不得不承认厚度越大碳渗钢死的越惨。
俾斯麦就是最好的战列舰……
钢装甲防护这块,英德比起日本居然有47%的优势,那同等的条件下英德的SS肯定比日本的性能要好不少,更抗压更经炸。
corarbor 发表于 2012-6-18 01:17
钢装甲防护这块,英德比起日本居然有47%的优势,那同等的条件下英德的SS肯定比日本的性能要好不少,更抗压更 ...
他列举的数据是 采集自兴浓号的装甲钢 兴浓号全力建造的时候 已经是战争中期了,就小鬼子的资源根本拿不出高质量VH钢板来了,我前面就说了LZ选择数据的时候只提兴浓号的数据选择性无视美帝对大和号残留甲板钢采集的数据,说到底还是以俾斯麦为本位选取有利于BSM的数据罢了
xiayuliyin 发表于 2012-6-18 00:36
俾斯麦就是最好的战列舰……
再好都沉了,无用的东西。
代号二十九 发表于 2012-6-18 02:23
他列举的数据是 采集自兴浓号的装甲钢 兴浓号全力建造的时候 已经是战争中期了,就小鬼子的资源根本拿不出 ...
英德对日本,在装甲防护这一块如果算一个实力的比值的话,1.47显得太过偏向英德了,那么公正地算的话这个数值大约会是多少呢?
corarbor 发表于 2012-6-18 03:01
英德对日本,在装甲防护这一块如果算一个实力的比值的话,1.47显得太过偏向英德了,那么公正地算的话这个 ...
你分错了 应该是 英日 对德国   在大厚度上  英是VH热处理钢 日本给大和用的也是从英国学来的VH 热处理钢
。而德国是坚持使用碳渗的KCn/A  碳渗钢在中等厚度上确实优势很明显。但是在BB线的大厚度上,战后美国测试的结果是 厚度越大 热处理效果越好,至于具体数值忘了,有兴趣可以去翻前线论坛的老帖子。那里是巴掌的神坛之一,经常有“BSM 揍大和毫无压力”之类的帖子的
你分错了 应该是 英日 对德国 在大厚度上 英是VH热处理钢 日本给大和用的也是从英国学来的VH 热处理钢 ...
一巴掌拍死七个?那个老德棍……
这文历史也太古老了吧
又见巴掌文啊
代号二十九 发表于 2012-6-18 04:07
你分错了 应该是 英日 对德国   在大厚度上  英是VH热处理钢 日本给大和用的也是从英国学来的VH 热处理钢 ...
受教了。
我去,还以为谁在挖坟呢
lilili5950 发表于 2012-6-18 08:26
一巴掌拍死七个?那个老德棍……
这问就是巴掌的成名作{:jian:}
St_Satan 发表于 2012-6-19 11:54
这问就是巴掌的成名作
LZ洛阳铲神功把它铲上来了
纯架空的话。。。只能说汉斯的海军没有古德里安那样的超前理论家。。。小胡子要是一开始就全力造平顶船,大西洋海战胜负难料
星空与未来是大BB党的
xiayuliyin 发表于 2012-6-18 00:36
俾斯麦就是最好的战列舰……
大和、衣阿、南达、北卡发来贺电,后两者吨位比俾斯麦小不少。俾斯麦这个无条约舰也就欺负一下欧洲那一票条约型战列舰,还不一定欺负得了。
我以前其实觉得俾斯麦还算不错,但现在被某些人恶心得看到俾斯麦三个字就有点想吐了。
freemailman 发表于 2012-6-19 12:05
纯架空的话。。。只能说汉斯的海军没有古德里安那样的超前理论家。。。小胡子要是一开始就全力造平顶船,大 ...
空军不给飞机也白搭
xiayuliyin 发表于 2012-6-18 00:36
俾斯麦就是最好的战列舰……
这话有点言过其实了吧。再说了,二战航母已经是海战霸主了,即使俾斯麦性能最好,那也落伍了。
freemailman 发表于 2012-6-19 12:05
纯架空的话。。。只能说汉斯的海军没有古德里安那样的超前理论家。。。小胡子要是一开始就全力造平顶船,大 ...
小胡子要是一开始就全力造平顶船,大西洋海战胜负难料
-----------------------------------------------------------
当小胡子在全力造船时,美英两国就在那睡大觉,毫无反应,任凭纳粹德国大力扩充海军?美英的工业力量岂是纳粹德国所能比的?
yan22 发表于 2012-6-18 02:31
再好都沉了,无用的东西。
这个不能说他无用吧。战果还是很好的。它代表了帝国海军的荣耀。
St_Satan 发表于 2012-6-19 12:31
空军不给飞机也白搭
格林是帝国的罪人。
freemailman 发表于 2012-6-19 12:05
纯架空的话。。。只能说汉斯的海军没有古德里安那样的超前理论家。。。小胡子要是一开始就全力造平顶船,大 ...
就北大西洋的气候条件,能把齐柏林号那种开放甲板航母的甲板给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