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谈电视剧《知青》:并不是知青苦难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41:42
梁晓声谈电视剧《知青》:并不是知青苦难大全

2012年06月13日 来源:大众日报 




   ▲梁晓声现场为知青签名。王军 报道
   本报记者 张忠德
  1200名知青会“战友”
  6月10日,由青岛出版集团主办的“青春如歌——梁晓声《知青》青岛见面会”在青岛大剧院音乐厅举行,1200名岛城知青与《知青》作者梁晓声共同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知青岁月的回忆”。
  主办方青岛出版集团介绍,电视连续剧《知青》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期间,由青岛出版集团出版的同名小说《知青》自5月29日同电视剧同步上市,随后在全国各地的销售一路飘红,首印三万套图书一周内被国内各大书店订购一空。
  本次见面会的门票是免费对岛城知青发放的,主办方将1200张门票投放在书城等市内5个领票地点,不到半天的时间,就被热情的观众一抢而空。“那时候在农村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多艰苦的环境都体验过,酸甜苦辣都在里面了。”虽然已过多年,但提起那段岁月,15岁便下乡劳动的知青谭大和还是激动不已。由于入场人数太多,谭大和没有领到入场券,但他还是在门口久久不愿离去,为的就是能感受这样一种氛围。
  来自青岛知青艺术团和青海建设兵团老战友艺术团的演员们表演结束后,梁晓声走上舞台,将见面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并将最初自己写的歌词进行了首次深情朗诵,赢得掌声阵阵。
  青岛知青网创始人之一于向阳代表青岛知青网和青岛五大知青论坛的全体知青向梁晓声表示了感谢。于向阳说,在梁晓声的全部作品中,知青文学虽然只占十分之一的比例,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痕迹。“书上写的就是我们的青春流逝,我们的坎坷昨天。”于向阳说,该书还原了比较真实的历史,像一部中国知青百科全书,填补了很多知青文艺作品的空白。
  真正的主角是“时代”
  主办方表示,小说《知青》对整部戏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许多因播出时间需要被影视剧删减的精彩内容和无法用台词表达的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都得以在书中得到原汁原味的体现。
  而在梁晓声看来,书中真正的主角是“时代”本身,“有着更深刻的历史反思”。剧中的温暖不是对历史的粉饰,而是特殊年代对善的坚守。书与电视剧虽然题目是《知青》,主角却并不是某个知青,甚至不是知青这个群体。梁晓声说,他希望作品所呈现给读者和观众的内容,能使大家看到一幕幕苦情戏背后真正的推手与主角——“时代”。
  解读小说创作初衷与背后故事时,梁晓声的语气比电视剧呈现的革命浪漫主义调子要沉重许多。他表示,在十多年后再次拾起知青题材的写作,既不是要重述苦情,也不是要怀旧青春,而是重拾“反思文学”,不让历史的记忆就此湮没。
  “我们的青年,我们对清朝的那点事如数家珍,对明朝的那点事如数家珍,我们对国外也如数家珍,就这一段的事情不知道。”梁晓声说,以前的作品大都侧重于对知青群体本身的刻画,描写他们的成长、成熟和思考。其中的反省也多是个体的自我拷问,而如今的《知青》则有着更深刻的历史反思。
  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近年来,许多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剧,往往有着“血色浪漫”“青春无悔”的关键词,山东电视台最初找到梁晓声请他担纲电视剧《知青》编剧创作的时候,他也有一些顾虑。“如果像别的剧,只写青春、理想、奉献,那我不参与这个创作,否则我觉得我羞愧,甚至可以说是羞耻。”
  梁晓声表示,小说《知青》更忠实于自己的本意,电视剧则是一个妥协的艺术,他虽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也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让电视剧不至于“拍了播不出来”。
  他也表示,电视剧“并不是知青苦难大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苦难不应被忘却,但在那个年代,同样有很多温暖值得铭记。梁晓声说他当年从兵团下放到连队去抬木头,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给负责这件事的干事写信,干事赶了四五天的路到哈尔滨鼓励梁晓声,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温暖,这种温暖不是对历史的粉饰,而是特殊年代对善的坚守。
  “经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让我学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签售会上,孙艺云幸运地成为第一位接受签名的读者。谈起知青岁月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孙艺云坚定了说了两个字“珍惜”,她说,只有经过了那段困苦日子,才能真正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她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学会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相关链接】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成。其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他的作品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6-13/3959882.shtml

梁晓声谈电视剧《知青》:并不是知青苦难大全

2012年06月13日 来源:大众日报 




   ▲梁晓声现场为知青签名。王军 报道   本报记者 张忠德
  1200名知青会“战友”
  6月10日,由青岛出版集团主办的“青春如歌——梁晓声《知青》青岛见面会”在青岛大剧院音乐厅举行,1200名岛城知青与《知青》作者梁晓声共同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知青岁月的回忆”。
  主办方青岛出版集团介绍,电视连续剧《知青》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期间,由青岛出版集团出版的同名小说《知青》自5月29日同电视剧同步上市,随后在全国各地的销售一路飘红,首印三万套图书一周内被国内各大书店订购一空。
  本次见面会的门票是免费对岛城知青发放的,主办方将1200张门票投放在书城等市内5个领票地点,不到半天的时间,就被热情的观众一抢而空。“那时候在农村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多艰苦的环境都体验过,酸甜苦辣都在里面了。”虽然已过多年,但提起那段岁月,15岁便下乡劳动的知青谭大和还是激动不已。由于入场人数太多,谭大和没有领到入场券,但他还是在门口久久不愿离去,为的就是能感受这样一种氛围。
  来自青岛知青艺术团和青海建设兵团老战友艺术团的演员们表演结束后,梁晓声走上舞台,将见面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并将最初自己写的歌词进行了首次深情朗诵,赢得掌声阵阵。
  青岛知青网创始人之一于向阳代表青岛知青网和青岛五大知青论坛的全体知青向梁晓声表示了感谢。于向阳说,在梁晓声的全部作品中,知青文学虽然只占十分之一的比例,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痕迹。“书上写的就是我们的青春流逝,我们的坎坷昨天。”于向阳说,该书还原了比较真实的历史,像一部中国知青百科全书,填补了很多知青文艺作品的空白。
  真正的主角是“时代”
  主办方表示,小说《知青》对整部戏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许多因播出时间需要被影视剧删减的精彩内容和无法用台词表达的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都得以在书中得到原汁原味的体现。
  而在梁晓声看来,书中真正的主角是“时代”本身,“有着更深刻的历史反思”。剧中的温暖不是对历史的粉饰,而是特殊年代对善的坚守。书与电视剧虽然题目是《知青》,主角却并不是某个知青,甚至不是知青这个群体。梁晓声说,他希望作品所呈现给读者和观众的内容,能使大家看到一幕幕苦情戏背后真正的推手与主角——“时代”。
  解读小说创作初衷与背后故事时,梁晓声的语气比电视剧呈现的革命浪漫主义调子要沉重许多。他表示,在十多年后再次拾起知青题材的写作,既不是要重述苦情,也不是要怀旧青春,而是重拾“反思文学”,不让历史的记忆就此湮没。
  “我们的青年,我们对清朝的那点事如数家珍,对明朝的那点事如数家珍,我们对国外也如数家珍,就这一段的事情不知道。”梁晓声说,以前的作品大都侧重于对知青群体本身的刻画,描写他们的成长、成熟和思考。其中的反省也多是个体的自我拷问,而如今的《知青》则有着更深刻的历史反思。
  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近年来,许多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剧,往往有着“血色浪漫”“青春无悔”的关键词,山东电视台最初找到梁晓声请他担纲电视剧《知青》编剧创作的时候,他也有一些顾虑。“如果像别的剧,只写青春、理想、奉献,那我不参与这个创作,否则我觉得我羞愧,甚至可以说是羞耻。”
  梁晓声表示,小说《知青》更忠实于自己的本意,电视剧则是一个妥协的艺术,他虽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也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让电视剧不至于“拍了播不出来”。
  他也表示,电视剧“并不是知青苦难大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苦难不应被忘却,但在那个年代,同样有很多温暖值得铭记。梁晓声说他当年从兵团下放到连队去抬木头,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给负责这件事的干事写信,干事赶了四五天的路到哈尔滨鼓励梁晓声,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温暖,这种温暖不是对历史的粉饰,而是特殊年代对善的坚守。
  “经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让我学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签售会上,孙艺云幸运地成为第一位接受签名的读者。谈起知青岁月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孙艺云坚定了说了两个字“珍惜”,她说,只有经过了那段困苦日子,才能真正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她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学会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相关链接】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成。其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他的作品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6-13/39598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