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国民党敌后战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16:53

中国的抗日战争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部分,是个历史常识;国民党领导了正面战场;八路军则是敌后战场的主力,也是个历史常识。
不过,这些常识并不完整,有些补充很有必要,那就是:国民党也有敌后战场,也有敌后游击战,也有敌后根据地。本专题,旨在对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做一个简单介绍。
国民党也有敌后游击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因为种种原因,大陆方面,在80年代之前,极少提到国民党在敌后战场上的作为;国民党去台后,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更多的是在强调正面战场。但国民党自全面抗战伊始,即高度重视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开展敌后游击战,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蒋介石要求“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打游击战
国民党军政高层很早就注意到了敌后游击战对整个抗战胜利的重要性。1937年11月7日,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如此表述他对敌后游击战和整个抗日持久战之间关系的看法:

“保存战斗力,持久抗战;与消耗战斗力,维持一时体面,两相比较,当以前者为重也。此时,各战区应发动游击战,使敌于占领地区疲于奔命也。”

而在早一些时候,1937年8月2日,蒋氏已经指示参谋本部,要求“各地敌军后方预先编组别动队,散伏便衣队于社会”;9月15日,蒋氏又指示主持甘肃军政事务的贺耀祖要注意组织宁青与绥远部队“游击阻敌”。更早一些时候,1937年3月,国民政府制定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已有规定:“作战期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用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敌其后方。”

1937年冬的武汉军事会议上,国民政府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建议,抗日的基本战略:“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之效。”据白崇禧晚年回忆,该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

稍后,在1938年冬的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蒋氏提出新的抗战策略:“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国民政府军委会随后在《第二期作战指导方针》,也将敌后游击战提高到非常关键的程度,该方针要求全国抗日力量“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部队,加强敌后之控制与袭扰,化敌人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治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次年,国民党军队即变更了战斗系列,1/3用于正面战场,1/3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1/3在后方整训。敌后游击战正式成为国民政府抗日整体策略的重心。

国民党在敌后战场一度建立起了广阔的抗日根据地
1938年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召开时,国民政府滞留在敌后的兵力已有近三十个师;主要活动在华北的豫北、冀南、冀中,山西的太行山和冀察等地;华东的鲁西北、鲁南的泰沂山区,苏北和苏浙赣交界靠近交通线的山区。南岳会议后,敌后游击战在抗战整体战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国民政府又先后向敌后战场陆续增派了三十个师。在这些正规军之外,国民党在敌后战场还控制着大量的“非正规军经中央或战区委派者”、“地方武力组成者”等杂牌武装。

有鉴于国民党军队自抗战伊始,一直坚持在正面战场,缺乏敌后游击战经验,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

依赖上述种种措施,国民党于抗战中前期在敌后战场建立了大量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军在敌后战场的主要游击区包括:豫东游击区、山西游击区、浙西游击区、鲁中游击区和海南游击区;主要抗日根据地则包括:太行山东南部根据地、中条山根据地、吕梁山根据地、五台山根据地、恒山根据地、鲁东南与沂蒙山、日照山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浙西根据地以及皖东、皖北和鄂东之根据地,以及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海南根据地……等等。

国民党的主要敌后抗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冀南的第一八一师;太行山南部地区的万福麟第五十三军和孙殿英部;在冀南晋西地区活动的张荫梧统领的河北民军;山西的阎锡山,在太原失守后,将原行政区划分成了七个游击区,除第一游击区是八路军的活动区外,其余六区全是国民党军的活动区;在鲁西南活动的孙桐萱部,在鲁南活动的庞炳勋第四十军;山东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组织的抗日武装;原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员秦启荣组织的鲁冀边游击司令部;鲁中地区有青岛市长沈鸿烈统领的东北海军陆战队和地方武装;江苏有韩德勤的第八十九军,缪征流的第五十七军以及李明扬、李长江分别为正副总指挥的苏皖游击队和陈泰运的税警团……有学者统计,最高峰时,国民党敌后抗日武装总计近100万人。

国民党敌后抗战功勋卓著
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抗战,取得了相当重大的战果,譬如:在第一战区,张荫梧所统率的河北民军,在1938年春,曾深入冀中,在安国、博野一带游击,击败了日军一个联队,而被白崇禧赞为奇迹;冀西游击司令孙殿英,则屡次向邯郸、磁县游击,一度深入磁县附近机场,毁坏日机多架;山西太原失陷后,卫立煌部退入晋东南山地,建立起以中条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该根据地曾连续13次抵御住了日军的重兵围攻扫荡,直到1942年5月,才在日军10万兵力的压迫下丧失根据地;与中条山根据地唇齿相依的太行山根据地,则一直坚持到1943年,才在日军5万多兵力,30余架飞机的猛烈攻势下被迫放弃。

再如:在第二战区,阎锡山将整个山西重新划分为了七个游击区。徐州会战之际,第二战区为配合正面抗战,全线出击牵制日军。徐州会战结束后,陈诚在《台儿庄歼敌战》的总结电中说:“战略上成功之原因,目下敌军在中国境内各战场者(在东北四省不算)计共有五十五万人。而参加台儿庄会战,不过五、六万人,彼何以不抽调他处兵力增援?此盖因我国自采用游击战以来,各处围歼其少部,袭攻其后方,即如山西境内,我方有二十万之游击队,遂使敌五师团之众,只能据守同蒲路沿线,不敢离铁道一步,其他平汉线以及江北江南浙西各战场,均自顾不暇,遑言抽调,以远水救近火乎?故台儿庄之战胜,在战略上观察,乃各战场我军努力之总和,不可视为一战区之胜利。简言之,即我游击战、运动战在战略上之功效也”。陈诚此处所说的山西境内的“二十万之游击队”,指的主要就是第二战区在阎锡山指挥下的国民党敌后游击部队——在1938年春,共产党的游击队数量还相当之少。国民党战史书也说,由于“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达四个师团之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

再如:在第三战区,武汉会战时,该战区编组特种部队,向皖南长江沿岸游击,袭击日军运输船只及军舰。日军占领武汉后,第三战区为截断日军长江运输线,1940年4月,第32集团军第147师组成若干游击支队、潜往皖南敌之重要据点,并在长江布置水雷、施放漂雷,袭击敌舰及运输船只,还奇袭马当要塞,全歼矶田守备队一部,焚毁敌人司令部与弹药库后安全撤出。此次袭击,迫使日军增派一师团以上兵力守备长江交通线,其牵制效果相当明显。

再如:在第九战区,据白崇禧日后回顾:“本战区之游击战,系以大云山、九宫山、岷山、庐山等为根据地,在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时,协助国军将汨罗河南北公路及湖南境内公路彻底破坏,使敌军重炮、野炮、战防炮、卡车等皆不能通行。故第一次会战,敌知难而退。第二、三次会战,则因补充不及,空投无济于事,遭我空军之袭击、侧击、追击,敌铩羽而归。三次长沙会战,我国军将士在攻守方面,固有殊勋,然民众破路之功亦不可没。”

……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坚决程度,亦可从这些阵亡的高级军事干部名单中看出,他们是:山东第六区专员范筑先、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第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第二十四师师长寸性奇、沂水游击司令刘震东、东北游击司令唐聚五、皖北游击副司令雷忠……

国民党广阔的敌后根据地何以中途夭折抗战八年,国共两党都在敌后致力于建设抗日根据地。但结果迥异: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3左右,基本上都丧失了,近百万敌后游击武装,到1945年也差不多损失殆尽;相反,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在这八年时间里,从陕北一隅,迅速扩展到十余省,敌后武装力量也从最初的数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近百万之众。同样是开展敌后游击战,同样是经营敌后抗日根据地,二者的结局何以如此大相径庭?

原因一:国民党敌后战场屡屡配合正面战场,引来日军疯狂扫荡
与中共在游击战中能够坚持“独立自主”有所不同,虽然蒋介石提出了“游击战高于正规战”的口号,但国民党各个游击区的抗日部队,其活动的主旨仍然是为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服务,作战自由度其实并不高。

这种“为正规战服务”,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就长期作用而言,自国民党统帅部作出游击战决策,倡导敌后游击后,国民党投入敌后的兵力,最鼎盛时期,一度达到100余万,其先后开辟的游击区与抗日根据地,又大多处于战略位置重要之地,如第一、二战区在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第三战区在天目山,第五战区在大别山,第九战区在庐山、大云山、岷山等,这些地区可攻可守,且直接威胁日军交通要害,迫使日军不得不以重兵防守,如第二战区在晋南会战后“牵制着日军约7个师团之兵力于晋绥地区”;卫立煌部在中条山根据地长期“牵制着日本军三个师团”;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被迫停止战略进攻,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和敌后根据地的这种牵制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短期作用,则如前文提到的,徐州会战期间,为防止日军增援,第二战区的游击部队全面出击袭敌扰敌;再如三次长沙会战期间,第九战区游击武装大肆游击,协助野战军将汨罗河南北公路悉数破坏,使敌人辎重车辆无法通行;又如枣宜会战期间,大别山游击部队“自5月中旬在广水、信阳一带京汉铁路进行游击活动”,并渡过汉水在日军第13师团警备地区与日军“反复进行争夺战”,“截断平汉路,威胁及破坏敌人后方,使敌补给联络发生极大困难”……

如此种种,都促使日军不断加强对敌后国民党根据地和游击部队的扫荡力度。如以10万兵力扫荡中条山根据地;以五万兵力扫荡太行山根据地……而日军以万余兵力反复扫荡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则更是极为常见之事(如鲁南游击区)——正如学者杨奎松所说:“从1938年底到1941年底,正面战场上几乎每一次重要战役,军委会都直接指令敌后游击部队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尤其是:每次配合正面战场正规战后,都会招致日军报复性的残酷扫荡;与正面战场配合愈多,招致的扫荡也就愈多;每配合一次,就意味着一次根据地的缩小。这一现象,不单单发生在国民党身上——共产党部队发动百团大战之后,也招致了相同的结果。

原因二:国军其实是在用打正规战的方法去打游击战
国军敌后根据地和游击战的失败,也有战术方面的原因。国军在敌后战场,因为过于强调与正面战场的配合,许多时候不自觉地变游击战为兵团战;当日军扫荡根据地时,往往如正面战场一般寸土必争。其结果,往往是损失惨重。如卫立煌开辟的中条山根据地,高沟深垒,大造防御工事,其实已经失去了游击战的机动灵活的优势。1941年5月,日军调集六个师、两个混成旅和一个骑兵旅,三面围攻中条山时,根据地内的7个主力军被配置在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范围内,依靠天险和工事死守硬战,游击战变成阵地战的后果,是防御工事被日军攻破,根据地部队遭到严重损失,中条山根据地也彻底丢掉了。于学忠在鲁南战区,庞炳勋在太行山根据地,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相比而言,共产党部队在敌后的策略要灵活得多。他们常常采用坚壁清野和战略转移的办法,来避开日军的锋芒,而极少采取固守根据地的做法。其作战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地保存部队实力,而不是保存地盘,换言之,即严格贯彻所谓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我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日军对这一策略显然毫无办法,因为日军的扫荡很显然是暂时性的,无法持久,日军更不可能在偏僻的农村地区派驻部队建立牢固的统治秩序。因为尽可能减少了部队损失,每当日军撤退之后,共产党的游击部队总有足够的力量卷土重来。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曾对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有过这样一种评价:“国民党系统的军队的政治工作和游击战,与中共方面相比较,则相形见绌,不够熟练和妥善”——可谓中肯之语。

原因三:与中共部队摩擦不断,内耗严重
国、共冲突,也是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坚持不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杨奎松说: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难于坚持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还在于国共两党对控制敌后非敌占区的激烈争夺。国民政府执意恢复沦陷区的军政系统,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要想要藉此实现军令和政令的统一,限制中共的自由发展。故无论鹿钟麟还是沈鸿烈,都曾极力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只经过了不到一年时间,原本还能够和平相处的国共双方就再也无法相互容忍了。1939年,河北的八路军首先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先是消灭了张荫梧的河北民军数千人,然后接连消灭和打垮了其他打着国民党旗号的游击武装,包括乔明礼、金宪章、薛文教、石友三、朱怀冰、孙良诚等人所率领的部队。几乎与此同时,邻近山东和山西两省的国共两党军事力量,也开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八路军在山东重创了齐子修、秦启荣和沈鸿烈的部队;在山西则挫败了阎锡山试图掌握新军的计划。所有这些发生在华北敌后的战斗,双方兵力动辄都在两三千以上,规模较大时一方的兵力就会达到十几二十个团之多。由于华北的国民党敌后武装多半为旧有的地方势力,而这些以地主豪强为骨干的力量,与农民的关系通常比较紧张。再加上部队的军纪远不如八路军,因此,八路军仅凭借自己在当地民众的良好印象,就在这一系列的争夺战中占尽了上风。”

国共间的这种摩擦,几乎遍及长江以北的所有敌后根据地。在河北与山东,八路军取得了完胜,国民党的敌后武装力量彻底从二省退出;但在苏皖地区,则遭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双方摩擦不断,最后终于出现皖南事变——事变前夕,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曾发出争取当年再发展30万正规军和300万自卫军的指示,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在“坚持游击战争的总的任务下,扫除一切投降派顽固派的进攻,将整个华北直至皖南江南打成一片,化为民主的抗日根据地,置于共产党进步极〔势〕力管理之下”;国民党方面则开始选择采取核定编制和划定作战区域的办法,强行限制中共在敌后扩军占地,限令八路军、新四军于一月内全部离开华中地区——如此,一方竭力谋求扩张,一方竭力阻碍扩张,激烈冲突自然在所难免。
结语无论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正规战,还是其在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本是无待后人“重新发现”的史实。早在一九三九年一月二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就明确承认了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战场上的贡献。毛泽东说:

“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挥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间接配合作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与忠忱鼓励的友军将士。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的朋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础。”
http://view.news.qq.com/zt2012/g ... 012&ptlang=2052
中国的抗日战争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部分,是个历史常识;国民党领导了正面战场;八路军则是敌后战场的主力,也是个历史常识。
不过,这些常识并不完整,有些补充很有必要,那就是:国民党也有敌后战场,也有敌后游击战,也有敌后根据地。本专题,旨在对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做一个简单介绍。
国民党也有敌后游击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因为种种原因,大陆方面,在80年代之前,极少提到国民党在敌后战场上的作为;国民党去台后,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更多的是在强调正面战场。但国民党自全面抗战伊始,即高度重视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开展敌后游击战,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蒋介石要求“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打游击战
国民党军政高层很早就注意到了敌后游击战对整个抗战胜利的重要性。1937年11月7日,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如此表述他对敌后游击战和整个抗日持久战之间关系的看法:

“保存战斗力,持久抗战;与消耗战斗力,维持一时体面,两相比较,当以前者为重也。此时,各战区应发动游击战,使敌于占领地区疲于奔命也。”

而在早一些时候,1937年8月2日,蒋氏已经指示参谋本部,要求“各地敌军后方预先编组别动队,散伏便衣队于社会”;9月15日,蒋氏又指示主持甘肃军政事务的贺耀祖要注意组织宁青与绥远部队“游击阻敌”。更早一些时候,1937年3月,国民政府制定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已有规定:“作战期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用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敌其后方。”

1937年冬的武汉军事会议上,国民政府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建议,抗日的基本战略:“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之效。”据白崇禧晚年回忆,该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

稍后,在1938年冬的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蒋氏提出新的抗战策略:“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国民政府军委会随后在《第二期作战指导方针》,也将敌后游击战提高到非常关键的程度,该方针要求全国抗日力量“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部队,加强敌后之控制与袭扰,化敌人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治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次年,国民党军队即变更了战斗系列,1/3用于正面战场,1/3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1/3在后方整训。敌后游击战正式成为国民政府抗日整体策略的重心。

国民党在敌后战场一度建立起了广阔的抗日根据地
1938年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召开时,国民政府滞留在敌后的兵力已有近三十个师;主要活动在华北的豫北、冀南、冀中,山西的太行山和冀察等地;华东的鲁西北、鲁南的泰沂山区,苏北和苏浙赣交界靠近交通线的山区。南岳会议后,敌后游击战在抗战整体战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国民政府又先后向敌后战场陆续增派了三十个师。在这些正规军之外,国民党在敌后战场还控制着大量的“非正规军经中央或战区委派者”、“地方武力组成者”等杂牌武装。

有鉴于国民党军队自抗战伊始,一直坚持在正面战场,缺乏敌后游击战经验,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

依赖上述种种措施,国民党于抗战中前期在敌后战场建立了大量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军在敌后战场的主要游击区包括:豫东游击区、山西游击区、浙西游击区、鲁中游击区和海南游击区;主要抗日根据地则包括:太行山东南部根据地、中条山根据地、吕梁山根据地、五台山根据地、恒山根据地、鲁东南与沂蒙山、日照山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浙西根据地以及皖东、皖北和鄂东之根据地,以及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海南根据地……等等。

国民党的主要敌后抗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冀南的第一八一师;太行山南部地区的万福麟第五十三军和孙殿英部;在冀南晋西地区活动的张荫梧统领的河北民军;山西的阎锡山,在太原失守后,将原行政区划分成了七个游击区,除第一游击区是八路军的活动区外,其余六区全是国民党军的活动区;在鲁西南活动的孙桐萱部,在鲁南活动的庞炳勋第四十军;山东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组织的抗日武装;原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员秦启荣组织的鲁冀边游击司令部;鲁中地区有青岛市长沈鸿烈统领的东北海军陆战队和地方武装;江苏有韩德勤的第八十九军,缪征流的第五十七军以及李明扬、李长江分别为正副总指挥的苏皖游击队和陈泰运的税警团……有学者统计,最高峰时,国民党敌后抗日武装总计近100万人。

国民党敌后抗战功勋卓著
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抗战,取得了相当重大的战果,譬如:在第一战区,张荫梧所统率的河北民军,在1938年春,曾深入冀中,在安国、博野一带游击,击败了日军一个联队,而被白崇禧赞为奇迹;冀西游击司令孙殿英,则屡次向邯郸、磁县游击,一度深入磁县附近机场,毁坏日机多架;山西太原失陷后,卫立煌部退入晋东南山地,建立起以中条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该根据地曾连续13次抵御住了日军的重兵围攻扫荡,直到1942年5月,才在日军10万兵力的压迫下丧失根据地;与中条山根据地唇齿相依的太行山根据地,则一直坚持到1943年,才在日军5万多兵力,30余架飞机的猛烈攻势下被迫放弃。

再如:在第二战区,阎锡山将整个山西重新划分为了七个游击区。徐州会战之际,第二战区为配合正面抗战,全线出击牵制日军。徐州会战结束后,陈诚在《台儿庄歼敌战》的总结电中说:“战略上成功之原因,目下敌军在中国境内各战场者(在东北四省不算)计共有五十五万人。而参加台儿庄会战,不过五、六万人,彼何以不抽调他处兵力增援?此盖因我国自采用游击战以来,各处围歼其少部,袭攻其后方,即如山西境内,我方有二十万之游击队,遂使敌五师团之众,只能据守同蒲路沿线,不敢离铁道一步,其他平汉线以及江北江南浙西各战场,均自顾不暇,遑言抽调,以远水救近火乎?故台儿庄之战胜,在战略上观察,乃各战场我军努力之总和,不可视为一战区之胜利。简言之,即我游击战、运动战在战略上之功效也”。陈诚此处所说的山西境内的“二十万之游击队”,指的主要就是第二战区在阎锡山指挥下的国民党敌后游击部队——在1938年春,共产党的游击队数量还相当之少。国民党战史书也说,由于“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达四个师团之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

再如:在第三战区,武汉会战时,该战区编组特种部队,向皖南长江沿岸游击,袭击日军运输船只及军舰。日军占领武汉后,第三战区为截断日军长江运输线,1940年4月,第32集团军第147师组成若干游击支队、潜往皖南敌之重要据点,并在长江布置水雷、施放漂雷,袭击敌舰及运输船只,还奇袭马当要塞,全歼矶田守备队一部,焚毁敌人司令部与弹药库后安全撤出。此次袭击,迫使日军增派一师团以上兵力守备长江交通线,其牵制效果相当明显。

再如:在第九战区,据白崇禧日后回顾:“本战区之游击战,系以大云山、九宫山、岷山、庐山等为根据地,在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时,协助国军将汨罗河南北公路及湖南境内公路彻底破坏,使敌军重炮、野炮、战防炮、卡车等皆不能通行。故第一次会战,敌知难而退。第二、三次会战,则因补充不及,空投无济于事,遭我空军之袭击、侧击、追击,敌铩羽而归。三次长沙会战,我国军将士在攻守方面,固有殊勋,然民众破路之功亦不可没。”

……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坚决程度,亦可从这些阵亡的高级军事干部名单中看出,他们是:山东第六区专员范筑先、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第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第二十四师师长寸性奇、沂水游击司令刘震东、东北游击司令唐聚五、皖北游击副司令雷忠……

国民党广阔的敌后根据地何以中途夭折抗战八年,国共两党都在敌后致力于建设抗日根据地。但结果迥异: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3左右,基本上都丧失了,近百万敌后游击武装,到1945年也差不多损失殆尽;相反,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在这八年时间里,从陕北一隅,迅速扩展到十余省,敌后武装力量也从最初的数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近百万之众。同样是开展敌后游击战,同样是经营敌后抗日根据地,二者的结局何以如此大相径庭?

原因一:国民党敌后战场屡屡配合正面战场,引来日军疯狂扫荡
与中共在游击战中能够坚持“独立自主”有所不同,虽然蒋介石提出了“游击战高于正规战”的口号,但国民党各个游击区的抗日部队,其活动的主旨仍然是为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服务,作战自由度其实并不高。

这种“为正规战服务”,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就长期作用而言,自国民党统帅部作出游击战决策,倡导敌后游击后,国民党投入敌后的兵力,最鼎盛时期,一度达到100余万,其先后开辟的游击区与抗日根据地,又大多处于战略位置重要之地,如第一、二战区在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第三战区在天目山,第五战区在大别山,第九战区在庐山、大云山、岷山等,这些地区可攻可守,且直接威胁日军交通要害,迫使日军不得不以重兵防守,如第二战区在晋南会战后“牵制着日军约7个师团之兵力于晋绥地区”;卫立煌部在中条山根据地长期“牵制着日本军三个师团”;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被迫停止战略进攻,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和敌后根据地的这种牵制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短期作用,则如前文提到的,徐州会战期间,为防止日军增援,第二战区的游击部队全面出击袭敌扰敌;再如三次长沙会战期间,第九战区游击武装大肆游击,协助野战军将汨罗河南北公路悉数破坏,使敌人辎重车辆无法通行;又如枣宜会战期间,大别山游击部队“自5月中旬在广水、信阳一带京汉铁路进行游击活动”,并渡过汉水在日军第13师团警备地区与日军“反复进行争夺战”,“截断平汉路,威胁及破坏敌人后方,使敌补给联络发生极大困难”……

如此种种,都促使日军不断加强对敌后国民党根据地和游击部队的扫荡力度。如以10万兵力扫荡中条山根据地;以五万兵力扫荡太行山根据地……而日军以万余兵力反复扫荡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则更是极为常见之事(如鲁南游击区)——正如学者杨奎松所说:“从1938年底到1941年底,正面战场上几乎每一次重要战役,军委会都直接指令敌后游击部队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尤其是:每次配合正面战场正规战后,都会招致日军报复性的残酷扫荡;与正面战场配合愈多,招致的扫荡也就愈多;每配合一次,就意味着一次根据地的缩小。这一现象,不单单发生在国民党身上——共产党部队发动百团大战之后,也招致了相同的结果。

原因二:国军其实是在用打正规战的方法去打游击战
国军敌后根据地和游击战的失败,也有战术方面的原因。国军在敌后战场,因为过于强调与正面战场的配合,许多时候不自觉地变游击战为兵团战;当日军扫荡根据地时,往往如正面战场一般寸土必争。其结果,往往是损失惨重。如卫立煌开辟的中条山根据地,高沟深垒,大造防御工事,其实已经失去了游击战的机动灵活的优势。1941年5月,日军调集六个师、两个混成旅和一个骑兵旅,三面围攻中条山时,根据地内的7个主力军被配置在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范围内,依靠天险和工事死守硬战,游击战变成阵地战的后果,是防御工事被日军攻破,根据地部队遭到严重损失,中条山根据地也彻底丢掉了。于学忠在鲁南战区,庞炳勋在太行山根据地,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相比而言,共产党部队在敌后的策略要灵活得多。他们常常采用坚壁清野和战略转移的办法,来避开日军的锋芒,而极少采取固守根据地的做法。其作战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地保存部队实力,而不是保存地盘,换言之,即严格贯彻所谓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我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日军对这一策略显然毫无办法,因为日军的扫荡很显然是暂时性的,无法持久,日军更不可能在偏僻的农村地区派驻部队建立牢固的统治秩序。因为尽可能减少了部队损失,每当日军撤退之后,共产党的游击部队总有足够的力量卷土重来。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曾对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有过这样一种评价:“国民党系统的军队的政治工作和游击战,与中共方面相比较,则相形见绌,不够熟练和妥善”——可谓中肯之语。

原因三:与中共部队摩擦不断,内耗严重
国、共冲突,也是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坚持不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杨奎松说: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难于坚持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还在于国共两党对控制敌后非敌占区的激烈争夺。国民政府执意恢复沦陷区的军政系统,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要想要藉此实现军令和政令的统一,限制中共的自由发展。故无论鹿钟麟还是沈鸿烈,都曾极力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只经过了不到一年时间,原本还能够和平相处的国共双方就再也无法相互容忍了。1939年,河北的八路军首先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先是消灭了张荫梧的河北民军数千人,然后接连消灭和打垮了其他打着国民党旗号的游击武装,包括乔明礼、金宪章、薛文教、石友三、朱怀冰、孙良诚等人所率领的部队。几乎与此同时,邻近山东和山西两省的国共两党军事力量,也开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八路军在山东重创了齐子修、秦启荣和沈鸿烈的部队;在山西则挫败了阎锡山试图掌握新军的计划。所有这些发生在华北敌后的战斗,双方兵力动辄都在两三千以上,规模较大时一方的兵力就会达到十几二十个团之多。由于华北的国民党敌后武装多半为旧有的地方势力,而这些以地主豪强为骨干的力量,与农民的关系通常比较紧张。再加上部队的军纪远不如八路军,因此,八路军仅凭借自己在当地民众的良好印象,就在这一系列的争夺战中占尽了上风。”

国共间的这种摩擦,几乎遍及长江以北的所有敌后根据地。在河北与山东,八路军取得了完胜,国民党的敌后武装力量彻底从二省退出;但在苏皖地区,则遭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双方摩擦不断,最后终于出现皖南事变——事变前夕,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曾发出争取当年再发展30万正规军和300万自卫军的指示,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在“坚持游击战争的总的任务下,扫除一切投降派顽固派的进攻,将整个华北直至皖南江南打成一片,化为民主的抗日根据地,置于共产党进步极〔势〕力管理之下”;国民党方面则开始选择采取核定编制和划定作战区域的办法,强行限制中共在敌后扩军占地,限令八路军、新四军于一月内全部离开华中地区——如此,一方竭力谋求扩张,一方竭力阻碍扩张,激烈冲突自然在所难免。
结语无论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正规战,还是其在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本是无待后人“重新发现”的史实。早在一九三九年一月二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就明确承认了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战场上的贡献。毛泽东说:

“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挥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间接配合作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与忠忱鼓励的友军将士。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的朋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础。”
http://view.news.qq.com/zt2012/g ... 012&ptlang=2052
孙殿英。。阎锡山。。一个又一个耀眼的名字
没看完
不知道有没有大书特书中条山大捷
那也是国军敌后抗日


早在一九三九年一月二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就明确承认了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战场上的贡献。毛泽东说:

“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挥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间接配合作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与忠忱鼓励的友军将士。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的朋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础。”
---------------------------------------------------------------------------------------------------------------------------------------------------------------------------

单单拿出三九年的讲话,这位作者敢不敢拿出十二月事变后国民党融共、反共、摩擦、蓄意谋杀各地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袭击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后老毛的讲话?

早在一九三九年一月二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就明确承认了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战场上的贡献。毛泽东说:

“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挥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间接配合作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与忠忱鼓励的友军将士。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的朋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础。”
---------------------------------------------------------------------------------------------------------------------------------------------------------------------------

单单拿出三九年的讲话,这位作者敢不敢拿出十二月事变后国民党融共、反共、摩擦、蓄意谋杀各地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袭击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后老毛的讲话?
五十万人一夜之间换了皮,也算是二战史上的奇观。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
太受教育了
石友三可是让国军执行家法活埋的。
原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国军主导的。。。
世界各地反法西斯武装,基本都是越打越强,只有国民党是越打越弱。
中条山跳河的八百壮士肿么木有提啊?
楼主你老实交代你是不是果粉?!
好吧,老毛说要感谢友军
光头呢?搞完新四军再继续搞八路,转进台湾何尝说过感谢的话?

是气度大者胜还是胜者气度大?抑或天生小心眼?
没有人民的支持玩敌后不是找死莫
幻海魔刀 发表于 2012-6-13 10:48
石友三可是让国军执行家法活埋的。
这件事硬掰还能扣个“抗日”的大义帽子,可一转头军统就活埋了个挡他们财路的地区专员,这样的组织也真是奇葩……
哦,很多耳熟能详的赫赫英名:比如“忠义救国军”、“和平建国军”、“华北绥靖军”?一边拿着重庆的军饷,一边还得赚南京的脏钱,同时还得历尽艰险从百姓中募捐,端的是忍辱负重,付出巨大牺牲啊。
受教育了
76号幕后老板是常公行了吧
国民党的主要敌后抗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冀南的第一八一师;太行山南部地区的万福麟第五十三军和孙殿英部;在冀南晋西地区活动的张荫梧统领的河北民军;山西的阎锡山,在太原失守后,将原行政区划分成了七个游击区,除第一游击区是八路军的活动区外,其余六区全是国民党军的活动区;在鲁西南活动的孙桐萱部,在鲁南活动的庞炳勋第四十军;山东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组织的抗日武装;原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员秦启荣组织的鲁冀边游击司令部;鲁中地区有青岛市长沈鸿烈统领的东北海军陆战队和地方武装;江苏有韩德勤的第八十九军,缪征流的第五十七军以及李明扬、李长江分别为正副总指挥的苏皖游击队和陈泰运的税警团……

要么是通共(通匪)的,如范筑先
要么是通日的伪军
国民党的敌后抗战?曲线救国,双重军饷,土豪劣绅,1943年基本完蛋是必然。
lz把这篇文章发到人人上肯定大受追捧~
抗日确是老蒋出大力了,要不也不会分个“5常”的椅子坐了
tiantianhong 发表于 2012-6-13 11:06
抗日确是老蒋出大力了,要不也不会分个“5常”的椅子坐了
出了大力被人家背后暗箱操作割了外蒙失了旅顺,还真是战胜国哦。
身在日营,心向八路”啊!
tiantianhong 发表于 2012-6-13 11:13
老蒋可是一直不承认外蒙是个国家,倒是TB一直拿此事批老蒋,急着承认外蒙!话说,TB在南海也是打沉了越猴 ...

呵呵 家里想盖啥缺砖了?。。。。。。。楼下的放图砸之前我先闪了兄弟 保重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也不过10来个人78条枪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伪军?
对于GMD抗日,我只有一句话说,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tone_teq 发表于 2012-6-13 11:18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也不过10来个人78条枪
能打中文字吗?这样的阿拉伯数字有歧义!
今天我还在企鹅专题跟一群人战斗半天,后来才发现是我的错,我蛋疼,跟他们争个什么啊。所以说不怕屁股坐歪,就怕智商堪忧。
现在替饭桶们开始树碑立传了,新思维的老路会害了我们的
下面就是《雅尔塔协定》的全文:


    “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决定


    1945年2月11日于雅尔塔



苏联、美利坚合众国极大不列颠三大国领导人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而二至三个月后,苏联将参加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是:


    1.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


    2.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利,即:



(甲)将库页岛南部及其全部毗连岛屿归还苏联;



(乙)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在这个港口的优惠权益,苏联之租用旅恢复租借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




(丙)设立中苏合营公司,对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进行共管,并苏联的优惠权益,而中国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议尚需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建议,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



三大国政府首脑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战败日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



苏联方面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以期用武力帮助中国达到从日本枷锁下获得解放的目的。



约.斯大林



富兰克林.罗斯福



温斯顿.丘吉尔”


    1945年5月22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以私人谈话的性质,首先向蒋介石详述了《雅尔塔协定》的内容。蒋介石得知内容后,感到非常愤怒,却又无可奈何。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阅此,但有痛愤与自省而已。‘雅尔塔’果已卖华乎?惟如此可以断定此次黑海会议俄国对日作战已有成议。果尔,则此次抗倭战争之理想,恐成梦幻矣!” 尽管如此,蒋介石对新上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还抱有幻想,希望杜鲁门出面维护中国的权益。但现实却无情地粉碎了蒋介石对杜鲁门的幻想。从解密的美国外交文件中,可以得知:6月9日,杜鲁门向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发出了如下通知(全文):


    “你已经知道2月里达成的协议,总统将采取措施使蒋介石赞同苏联政府的下列承诺。



斯大林希望于7月1日之前在莫斯科与宋(子文)直接讨论他的提议。


    1.斯大林曾向我们作出明确的声明,他将竭尽全力促成在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


    2.战后将继续由蒋领导。


    3.他需要一个统一稳定的中国,全东北地区由统一的中国控制。


    4.他对中国没有领土要求,为对日作战而进入一切地区的苏联军队,将尊重中国的主权。


    5.为了便于中国在东北地区组织行政机构,他将欢迎委员长派代表到进入东北的苏联军队中去。


    6.他同意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7.他同意朝鲜由中、英、苏、美四国共管。



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条件如下,如果同意这些条件,苏联将于8月发动进攻:



(《雅尔塔协定》中的条款,略。)



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同意支持苏联的这些要求,如果它参加对日作战。我也同意这种安排。已告之宋子文
此则消息。兹指示你在6月15日向蒋介石提出此事,并竭尽全力取得他的同意。”


    6月15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奉杜鲁门之命,将美国建议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达成协定的纲要函告了蒋介石。根据台湾方面公布的外交文件,赫尔利函告全文如下:


    “斯大林大元帅曾向吾人作下列之肯定表示:



(1)彼决尽其所能促进中国在蒋委员长领导下之统一。



(2)战事结束后中国应由蒋委员长继续领导。



(3)彼所欲望者乃为一统一安定之中国,并愿中国控制全满洲,为其领土之一部分。



(4)彼对中国无领土要求,凡苏联部队因进行对日作战而进入中国地区时,彼决尊重该地区之中国主权。



(5)彼欢迎蒋委员长派遣之代表协同苏军进驻满洲,俾使在满洲之行政工作得以顺利组织。



(6)彼同意美国对华之‘门户开放’政策。



(7)彼同意韩国由中、英、苏、美四国共同托管。



以下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之条件,倘能全部同意,苏联即可于八月开始攻击(《雅尔塔协定》中的条款从略)。



苏联为参加对日作战所提出以上各种要求,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会议时曾同意予以支持,杜鲁门总统现乃同意支持。”从上述外交文件中不难看出,杜鲁门完全继承了罗斯福在雅尔塔对斯大林的承诺,继续对蒋介石施加巨大的外交压力,逼迫蒋介石出让中国的国家利益,接受斯大林提出条件。美国和苏联在中国问题达成的默契实际上是:美国承认苏联在满洲和外蒙的权益,苏联承认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也就是承认美
国对中国内地的实际控制)。对中国的这种瓜分,都是在“把中国从日本侵略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的冠冕堂皇的幌子下进行的。



迫于美国的巨大的外交压力,蒋介石只得派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偕蒋经国等一行14人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直接谈判。




蒋介石对斯大林的重大让步和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1945年6月30日,宋子文、蒋经国等一行14人于下午3时25分抵达莫斯科,与斯大林、莫洛托夫、苏联驻华大使彼德罗夫等正式开始了中苏缔约谈判。会谈一开始,中苏就在外蒙问题上出现了僵局。
在7月2日的会谈中,斯大林正式提出了外蒙古独立的要求。对斯大林公开提出分离中国领土、扩大苏联势力范围的要求,宋子文深感震惊。
虽然,在《雅尔塔协定》的条约“外蒙古维持现状”的提法可有各种解释,但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宋子文都没有意识到,斯大林会利用这一条款要求外蒙古独立。在以前的苏俄政府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协定中,无论怎么扩大外蒙古的“自治权”,但都明确地承认外蒙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宗主国地位。因此,直到与斯大林会谈之前,蒋介石、宋子文等人,都没有对外蒙古问题上可能出现的重大分歧有所准备。为了打开僵局,宋子文于7月3日向蒋介石建议做如下让步:



第一种方案:与苏联订约,在同盟期间,准其在外蒙驻军。



第二种方案:给予外蒙古高度的自治,并准苏联驻军。



第三种方案:授权外蒙古军事、内政、外交自主,但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及英联邦自治领地性质不同,如果给予外蒙古苏联加盟共和国或英联邦自治领地那样的地位,外蒙古在短时期内可能宣布脱离中国。上述三种方案中无论哪一种,宋子文都是有外交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外蒙古不得独立。宋子文还向蒋介石提出:如果斯大林坚持外蒙古必须独立,国民政府将不得不中止与苏联政府的交涉。
然而,蒋介石在得悉斯大林的要求后,于7月6日致电宋子文同意斯大林提出的外蒙古独立的要求。根据台湾方面公布的外交文件,蒋介石发给宋子文的电报全文如下:


    “外蒙独立问题关系于我国前途之成败,实等于我东三省无异,若我国内(包括东北与新疆)真能确实统一,所有领土、主权及行政真能完整无缺时,即外蒙独立或可以考虑,以扶助各民族真正独立乃为我立国主义之精神也。” 蒋介石和宋子文虽然都主张在外蒙古问题上违心地向斯大林的要求让步,但还是有区别的:宋子文主张尽可能让步,但底线是外蒙古不得独立;蒋介石则为了换取斯大林在东北、新疆、中共问题上的承诺,原则上同意外蒙古战后独立。


    7月7日,宋子文再次与斯大林会谈。宋子文没有向斯大林透露蒋介石电报的内容,在会谈中与斯大林唇枪舌战,在外蒙古独立的问题上始终不松口。7月7日的会谈后,蒋介石又连续给宋子文发来两份电报,强调只要对以下两个问题斯大林如果能明确承诺,中国可以同意外蒙古战后独立:



第一,斯大林承诺保证东北领土、主权及行政之完整。



第二,斯大林“今后不再支持中共与新疆匪乱”。



宋子文7月8日收到蒋介石的这两份电报后,尽管内心不同意,但还是电复蒋介石“当照办”。


    7月9日,宋子文与斯大林再次会谈中,将复蒋介石电报的内容转告了斯大林。斯大林对蒋介石的复电,“甚表满意,并同意于战败日本后,再宣布。”至此,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8月6日至8月11日,开始了中苏第二阶段的会谈。为了免当历史上不光彩的角色,宋子文断然辞去了兼任的外交部长职务。蒋介石任命王世杰为新任外交部长,随同宋子文赴莫斯科继续第二阶段的会谈。8月14日,王世杰和莫洛托夫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相关的附件上签字。



就是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相关的附件的全文:


    “中华民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友好同盟条约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愿以同盟及战后善邻合作、加强苏联与中国素有之友好关系,又决于此次世界大战抵抗联合国敌人侵略之斗争中,彼此互助,及在共同对日作战中,彼此合作,以迄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又为两国及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人民之利益,对于维持和平与安全之目的表示其坚定不移之合作志愿,并根据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联合国共同宣言,一九四三年十月三十日在莫斯科签字之四国宣言及联合国国际组织宪章所宣布之原则,决定签订本条约,各派全权代表如



左: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特派外交部部长王世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特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外交人民委员部部长莫洛托夫;两全权代表业经互相校阅全权证书,认为妥善,约定



条款如左:



第一条
缔约国担任协同其它联合国对日本作战,直至获得最后胜利为止,缔约国担任在此次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它援助与支持。



第二条
缔约国担任不与日本单独谈判,非经彼此同意不与现在日本政府或在日本成立而未明白放弃一切侵略企图之任何其它政府或政权,缔结停战协定和约。



第三条
缔约国担任在对日本作战终止以后共同采取其力所能及之一切措施,使日本无再事侵略及破坏和平之可能。



缔约国一方如被日本攻击不得已而与之发生战争时,缔约国他方应立即尽其能力给予该作战之缔约国一切军事及其它之援助与支持。本条一直有效,以迄联合国组织经缔约国双方之请求,对日本之再事侵略担负防止责任时为止。



第四条
缔约国之一方,担任不缔结反对对方之任何同盟,并不三加反对对方之任何集团。



第五条
缔约国顾及彼此之安全及经济发展之利益,同意在和平再建以后,依照彼此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与不干涉对方内政之原则下,共同密切友好合作。



第六条
缔约国为便利及加速两国之复兴及对世界繁荣有所贡献起见,同意在战后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



第七条
缔约国为联合国组织会员之权利及义务,不得因本条约内所有各事项之解释而受影响。



第八条
本条约应于最短可能时间批准,批准书应尽速在重庆互换。



本条约于批准后立即生效,有效期间为三十年。倘缔约国任何一方不于期满前一年通知愿予废止,则本条约无限期继续生效;缔约国任何一方得于一年前通知对方终止本条约之效力。
为此两国全权代表将本条



约署名盖章,以昭信守。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订于莫斯科,中文俄文各缮两份,中文俄文有同等



效力。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全权代表
王世杰
(签字)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全权代表
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莫洛托夫
(签字)”



下面是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有关外蒙独立部分的换文:


    “中华民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友好同盟条约之换文
(节选)



(乙)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莫洛托夫部长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王部长照会



部长阁下:



接准阁下照会内述:


    ‘兹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即以其现在之边界为边界。上述之声明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签订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批准后,发生拘束力。’苏联政府对中华民国政府上项照会,业经奉悉,表示满意,兹并声明苏联政府将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蒙)之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本部长顺向贵部长表示崇高之敬意。



此照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王部长世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
西历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莫洛



托夫(签字)”



据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上述换文,1945年10月20日在苏联军队的严密监视下,外蒙古乔巴山当局操纵了所谓的“公民投票”。根据投票结果,外蒙古当局宣布了独立。


    1946年1月5日,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并向新闻界发布如下公告:




    “外蒙古人民于民国34年10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主持投票事务人员之报告,公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国防最高委员会之审议,决定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并由行政院转内政部将此项决议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特此公告。”




    1952年10月13日,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治报告》中,对丧失外蒙古作了如下检讨:


    “战后情势的发展,竟不出我们预想之外。我们中央处于这样的内忧外患交相煎迫,而国内社会、经济、在长期抗战之后,更是百孔千疮,随时可以发生危险的局势;在这种局势之下,自然要求一时之安定,以从事复员建设。当时我个人的决策,就是要求战后确保胜利战果,奠定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基础,必须求得二十年休养生息,和平建设;只要能够争取这一个建设机会,那就是任何牺牲,亦是值得的。于是我们政府对俄帝,乃决定忍辱谈判,不惜承认外蒙独立,做此最大牺牲,来忍痛签订和约和附件。无如墨迹未干,竟被俄帝一手毁弃,这是万万所不料的。我亦永不相信,这样一个中国,就会被俄帝囫囵的永远吞下去。而且我深信,只要我们中华民国今后能够自立自强,统一独立的时候,那我们固有的领土外蒙古,必会归还到其祖国怀抱里来。这是我对外蒙古问题最后解决的信心,是始终一贯,而没有动摇过的。至于承认外蒙独立的决策,虽然是中央正式通过,一致赞成的,但是我个人仍愿负其全责。当时我决心的根据有三点:



第一、我对于民族平等、自由的思想,向来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只要其民族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我们应该予以独立自主的。



第二、外蒙所谓‘蒙古人民共和国’,自民国十年设立以来,事实上为俄帝所控制,我们政府对于外蒙领土,实已名存实亡了。



第三、只要我们国家能够自立自强起来,外蒙这些民族,终久必会归到其祖国怀抱里来的,与其此时为虚名而蹈实祸,不如忍痛割弃一时,而换得国家二十年休养生息的机会。那是值得的;因为割弃外蒙寒冻不毛之地,不是我们建国的致命伤,如果我们因为保存这一个外蒙的虚名,而使内外更加不安,则国家更无和平建设之望了。”




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外蒙古问题是沙皇俄国19世纪在远东扩张势力范围的所产生的。从1911年起,苏俄历届政府都把外蒙从中国分离出去,看成是远东的既定外交目标。但是,外蒙古的主权依然归中国所有。


    2.1924年,在斯大林的一手操纵下,乔巴山当局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苏联的庇护下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但在形式上外蒙古的主权依然归属中国。对乔巴山当局的独立,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进行了严厉谴责,拒绝承认。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苏联和美国就划分亚洲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势力范围,达成了默契,形成了《雅尔塔协定》。斯大林、罗斯福和杜鲁门在协议中出卖了蒋介石,美国逼迫蒋介石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根据该条约的换文,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乔巴山当局操纵了所谓的“公民投票”。



根据投票结果,外蒙古当局宣布了独立。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4.1952年台湾状告联合国苏联毁约,提出“控苏案”。第六届联合国大会对“控苏案”予以承认。1953年2月24日,台湾立法院根据联合国决议,通过了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决议,重新把外蒙古划入中国版图。这就是至今中华民国地图还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据。


    5.1961年,美国为了拉非洲的选票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逼迫蒋介石通过外蒙古加入联合国。在美国的逼迫下,台湾以回避的方式放弃了在安理会的否决权,使外蒙古顺利地加入了联合国。至此,中国丧失了收回外蒙主权的所有希望。



这就是通过俄国、美国和台湾方面解密的外交文件,看到的外蒙古独立的来龙去脉。

打游击只有融入到人民中去才站的住,就国民党这种渣一样的组织力和行动力,打游击就是放鸭子,配合正规军打还能起些作用,真要独自去发展那就是当伪军的结果。
曲线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