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的航空发展--文笔很不错 诙谐 独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40:27
(一)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引子

笔者所说的五岳派不是金庸老生笔下的武林名门正派。笔者要谈的是中国的航空工业系统,他们喜欢用"秦岭”、"太行“、"泰山”命名自己的航空发动机产品,再加上现任掌门人林左鸣江湖人称"左掌门”,因此得了这五岳派的封号。左掌门可是家大业大,手下好几家大学,十数家科研院所,上百家工厂企业,站出呼喇喇一大帮子,虽说武功比不上西帝北丐那几个绝顶高手,但也是江湖大派,威风八面、威震一方。
莱特兄弟1903年开着装上发动机的木制风筝飞上蓝天的时侯,我大清正值风雨飘摇之时,马上就要歇菜了,脑子里想的都是些"多难兴邦"的大事,自然没有那份儿"航空兴国"的闲情逸致。
先总统空一格常凯申公纵横大陆二十余载,毕竟在东洋留过学,再加上娶了个中国脸美国心、汉语勉强能说、善于用英文思考的老婆,凯公对现代高科技还是心向往之的,人早在1946年就拨款80美元(其实是46年的10万法币,折合80美元)外加一座教堂去研究原子弹了,思想上和日记上可是领先毛泽东这些土蹩很多年的。
于是凯夫人美玲亲自出马,揣着2000万美元,亲自去美国买飞机,截至1937年抗战爆发,总共采购了300来架各式飞机,然后聘请美国顾问,招募青年才俊,人称凯夫人为"中国空军之母",伊言必称"我的空军",颇为得意。不要以为300架飞机很多哦,那不是数亿美元一架的F22,主要机型是霍克II型战斗机,一种双层机翼、螺旋桨动力的小型战斗机,在那个以零部件标准化为基础的流水线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飞机的月产量要是不弄个万儿八千的,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美国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二十万架飞机,苏联在二战期间飞机的月产量曾经高达20000架,日本鬼子二战期间也生产了6万多架各式飞机。
凯公的账房先生,凯夫人的兄长,同样是中文勉强能讲,擅长英文思想,笔记公文全用英文的经济学专家、财政部长宋子文后来给自己的妹妹算了一笔账,说飞机那是高科技的玩意,更新换代极快,跟现在的CPU换代的速度差不多,你现在买了飞机,过不了几年就落后了,还得再买新的;咱要是把买飞机的钱存进美国的银行,等用得着的时候,咱买最先进的飞机,这期间咱还可以吃利息,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凯夫人深以为然,遂断了继续扩大机队规模的心思。现有的两三百架飞机逢年过节、迎来送往的时候出来露露脸,感觉足够了。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凯公没读完的日本士官学校的校长、老师加同学、校友、前辈率大队人马进攻中国,中国空军虽说英勇顽强,但好汉难敌四手,架不住对方装备质量的优势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在淞沪、杭州湾、南京、武汉等地与日本空军空战数次之后,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直到1941年陈纳德率领美国志愿航空队来华,中国的天空就是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想轰炸哪里就轰炸哪里,根本无法做任何有效的抵抗。当然美国人也不是那么好伺候,高薪厚禄不说,还得小心谨慎地当大爷一样伺候着,逢年过节还要派太太小姐姨太太们陪着跳舞玩儿乐,直到美国空军在汉口闹出"景明大楼集体强奸名媛案"的高潮大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起步,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喜怒哀乐。笔者准备在随后的几篇帖子里八一八航空工业系统中的主要的院校、研究所、工厂企业。纯粹都是闲谈野史,中间涉及到任何人物事件,都不保证其真实性,有心人请勿对号入座。
(二)五岳派的前世今生—高校篇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其实不光二十一世纪,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要聊中国的航空工业,就不能不提航空口的几所大学,尤其是北航、南航、西工大三家,在航空系统的科研院所工厂企业中,毕业于这三家大学的,那是绝对的主力。虽说现在航空部没了,三所大学的拨款从工信部和地方上拿,但"左盟主"来了还是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的,毕竟科研经费还是要从"左盟主"手里拿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1951年开始搞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把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了清华大学航空系。1952年又调整了一次,以清华航空系为基础,加上其它几所大学的航空系,成立了专门的航空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才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由于院系调整,很多人高考时进的是这个大学门儿,毕业时出的却是另一个大学的门儿。比如,歼轰七"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1949年考上的是厦门大学的航空系,1952年毕业时拿的却是清华的毕业证。
北航和清华的渊源极深,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考上的是清华大学的航空系,毕业时却拿了个北航的毕业证。要搁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但那个年代不讲究这个。不过这样也有好处,清华、北航都承认他们是校友。
北京有很多大院儿,北航占了整整一个街区(block),面积不小,也算是个大院儿了。王岐山当北京市长的时候,对这些大院儿恨的牙痒痒,总是想修路从这些大院中穿过去,但这些大院都不好惹,最后修路的事儿还是不了了之了。
北航在学院路上,不远就是西土城路上的北京电影学院,每年北电报名发榜的时候去看美女,从北航走路去就行了。
北航院子里有个航空馆,规模虽然不如小汤山航空博物馆,但也有不少好东西,以前去北京出差,有时间总要去看看。印象比较深的是展馆里有架八爷的木质模型,院子里有架英国产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八十年代和西方合伙对抗前苏联,与英国关系不错,曾经想买70-80架鹞式战斗机外加生产线,有人说英国人死活不卖生产线,也有人说是因为中国没钱,或许是两种原因都有,总之这个事儿黄了,但是用一架拉-9式苏联战斗机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换来一架鹞式战斗机实物,北航肯定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后要是搞自己的垂直起降战机,也不是一点儿基础都没有。航空馆里另一件儿好东西是美国产P-61B,绰号黑寡妇,目前世界上仅存有两架,一架在美国的俄亥俄州空军博物馆,另一架就是北航这架。P-61抗战期间在中国立过不少战功,这架P-61曾经在四川大学航空系做教材使用,后来院系调整,最后落在了北航手里。听说2008年北航修了新的航空馆,不知道完工没有。
据说北航现在有17位院士: 比如搞发动机的陈懋章、刘大响,搞空气动力学的李椿萱,搞惯性导航的冯培德,搞材料的杜善义、徐惠彬,搞信号的张彦仲。发明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的高歌一直没评上院士,估计也该退休了。貌似北航现任校长和前任校长都是码农出身,鼓捣计算机的,希望以后空气动力、隐身技术提高以后,北航能有个搞飞机的校长。
北航也有自己设计的飞机: 蜜蜂系列,比如“蜜蜂”-3C飞机是北航研制的双座超轻型飞机,上单翼、半封闭座舱、正常式尾翼、前三点固定式起落架、三轴操纵系统,价格只有20万至30万,比一辆好点儿的汽车还便宜。等中国开放低空的事儿搞定了,河友们不放买一架玩儿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航创建于1952年,一开始叫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6年被列为八大国防工业重点院校之一,并更名为南京航空学院,直到1993年改名为大学。
南航的老校区在明故宫遗址上,明故宫没剩下什么建筑了,只剩下午朝门的一段城墙。南航在南京老城的城墙里面,当年出了中山门就是郊区了。所以,以前和华东工学院(原兵器工业部所属大学)的同学吹牛聊天,总是以"你们住郊区,我们在市区"踩得对方无言以对。从南航步行十几分钟,出了中山门,城墙根下有一个挺大的湖,叫前湖,曾经是夏天游泳的好去处,但是后来养鱼的农民在里面加鸡粪,水质变差了,让喜欢游泳的同学愤恨了一阵,于是只好多走一段落,去半山腰上的紫霞湖游泳,虽然水面小很多,但水质很好。前几年去南京,前湖和紫霞湖都改造成了公园,怕是不让游泳了吧。前湖旁边是孙权墓,满山的梅花,叫做梅花山,过完寒假开学,正是梅花盛开的日子,天公往往作美,再下上一场雪,"踏雪寻梅"便是寒假后例行的节目。
南京是民国故都,大学很多,再加上是南京军区所在地,军事相关的院校就有一大批。上学时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到新街口的马路边上看过路的女兵,制服诱惑的魅力令人终生难忘。
南航的旁边儿就是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当年躺在南航的宿舍里就能听见隔壁通信工程学院的熄灯号和起床号声。南航的对面还有一所海军指挥学院,以前南航新生军训完阅兵的时候,总是请海指的将军(印象中校长是个少将)来检阅,学生们虽然没当过兵,但被真正的将军检阅一回也可以当成以后吹牛的资本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航曾经设计了一架超轻型飞机"旅游者号",在南航机械厂实习时,看到过停在院子里的旅游者号,全玻璃钢结构的小飞机,鸭式气动布局,所以中国第一架鸭式布局的飞机还真不是歼十哦,嘿嘿。南航在无人机方面颇有建树,最早是长空一号无人机,曾经是南航的骄傲,那时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上印着的就是长空一号。这些年,南航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各种用途的无人机,想必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无人机设计领域的牛人。

西北工业大学
西工大地处陕西西安,在读大学要去"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时代,西安并不是学子最喜欢去的地方。很多人对西工大不甚了解,甚至只知道西安交大,不知到西工大。但在五岳派的地位,西工大堪比华山派的风清扬,武功深不可测。
在笔者搜集到的国产各型飞机的总师、副总师共18人的名单中,出自西工大的有9位,占了半壁江山,由此可见西工大在中国航空工业界的影响力。
下面这个名单是笔者从各种公开的新闻中搜集到的不甚完整的名单,欢迎各位河友补充。

宋文骢(歼10总设计师),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陈一坚(歼轰七"飞豹"总设计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顾诵芬(歼八总设计师),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杨伟(歼20总设计师),198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专业;

李守泽(KJ-2000预警机总负责人),1983年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

唐长红(歼轰-7A战斗轰炸机"飞豹"总师),1982年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

欧阳绍修(运八总设计师,KJ-200预警机总师),1978年西北工业大学导弹飞行力学专业毕业;

吕海(新舟60总设计师),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机械制造专业,1997获得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孙聪(歼-11系列飞机总师),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风田(歼-8D/F总师),1964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

方锦星(歼-7系列飞机总师),成飞副总工程师,196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航空自动器专业;

周振国(轰-6H总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达与导航专业,2001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石屏(教-8教练机总师),洪都总设计师,195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朝梁(直-8直升机总师),直升机所副总师,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

李家云(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总设计师),身兼直8海军型、直11及AC311直升机总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吴希明(武直十总设计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

王希豹(直-9直升机总师),199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表与测试专业;

张继高(歼-10副总师) ,611所副总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北航博士;
有人说: "你不识数! 我数的明明只有7位"。没错,从西工大毕业或者在西工大拿过硕士博士学位的只有7位,但是我把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宋文骢和杨风田两位也算进取了,为什么呢? 那就要从西工大的历史谈起了。
西工大最初是1957年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合并而成的,而西安航空学院则是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后内迁的。1970年哈军工的空军工程系整体并入了西工大。看到没? 严格地说,顾诵芬这个上海交大毕业的都可以算成西工大的,我还少数了呢!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其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为设在哈尔滨,因此简称"哈军工"。哈军工是大将陈赓受命组建的。空军工程系是"一系",可见其地位。
1952年,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按5个系的规模为哈军工派遣专家、顾问;苏联顾问团的团长奥列霍夫中将是苏联空军最高学府茹柯夫斯基航空学院毕业的,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主任唐铎少将是他的校友,奥列霍夫1957年因心脏病客死在中国。
麻省理工毕业的梁守槃、美国加州理工毕业的庄逢甘、密西根大学毕业的任新民、在美国加州理工获得航空博士学位的罗时钧、航天计算机技术的开拓者朱正,都曾经在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任教。想想看,是什么力量才能让这些大牛齐聚冰天雪地、条件艰苦的哈尔滨? 这种力量叫做"国家意志"! 是国家的坚定的发展重工业的决心让这些人才聚集在一起,同时也给了他们报效国家的舞台。
苏联为哈军工派出了阵容强大的专家顾问团,由苏联专家负责指导中国教员集中备课,再由中国的教员给学员们上大课。哈军工是得过毛子真传的,也难怪后来涌现出宋文骢等一大批牛人。
1966年哈军工被迫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69年中国和前苏联在黑龙江的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干了一仗,哈尔滨靠中苏边境太近,中央军委觉得重要的军工部门放在前线不保险,于是林彪发布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哈军工被要求分拆内迁,1970年正式分迁,空军工程系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就是航空部)被并入西工大,风洞实验室成了三机部的一个研究所(现在是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哈尔滨所,即627所)。
如今,西工大的毕业生遍布中国的航空工业系统,再加上陕西是中国的航空工业基地,飞豹、新轰六、运七、运八、新舟60系列、秦岭发动机都在陕西生产,西工大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大大的好。
(三)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创业
1949年傅作义高举白裤衩,北平和平解放,土共进了北京城。随后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决定设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是陈云。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的组长就是吴大观,后来人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1951年4月17日,政务院下发《关于航空工业建立的决定》,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随之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建立。1952年重工业部拆分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其中航空工业局的工作由第二机械工业部接管。
土共在朝鲜战场上,吃了空军不给力的亏,所以憋着一股劲,肯定是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颇有些"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意思,适逢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大笔资金,在苏联的援助下,一口气搞了156项重点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其中航空占了12项,包括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发动机、航空仪表、甚至机轮轮胎,统统引进技术和设备自己生产,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哈飞、哈尔滨东安动力、沈飞、黎明、洪都、株洲航空动力,都是那时开始建设的。
那时候,苏联是老大哥,什么都学苏联的。也不讲什么"知识产权",各种图纸成火车的可劲儿从苏联往回拉。包括工厂的组织模式、厂房的设计、设备的布局排列、设备的规格型号、产品设计、工艺规程、夹具模具设计,统统照着苏联对应的模板工厂复制过来,甚至连暖气片的位置都跟苏联的工厂里一样。机床操作工,每个岗位都有苏联师傅手把手地培训,刚放下锄把子的泥腿子学着开机床特带劲。所以中国军工厂的工人看苏联的反映工厂生活的老电影,那场景感觉就特别熟,跟自己身边儿一样。
这种大规模的技术转移,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这种千年等一回的机会让中国抓住了,过了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儿了。所以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复制的",这句话还真有点儿道理,不过老美说这话的意思是害怕其它国家学着中国的样儿跟他们作对,其实老美的担忧有点儿过了,其它国家(比如阿三)想学中国,还真是没法儿学,今天搞共产主义的祖宗都不玩儿共产主义了,阿三上哪儿去找这种大规模技术转移的机会去? 花钱买? 阿三就是把爹买了,也买不起,更何况西方世界讲究"知识产权",对技术盯得紧着呢,卖给你设备都要限定用途,派个人去盯着你怎么使,以民用为借口买得设备要是用作军用,人家就要找你麻烦。想想看,你要是买个避孕套,被人盯着看你的使用过程,是个什么感觉。
从毛子那里引进了全套技术资料生产,包括后来参照苏联原型机防制测绘的飞机有: 歼五(米格17)、歼六(米格19)、歼七(米格21)、直五直升机(米4)、轰五轰炸机(伊尔28)、轰六轰炸机(图16)、运五运输机(安2)、 运六运输机(仿伊尔14)、运七运输机(仿安24)、运八运输机(安12)。可以说,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伊留申设计局、安东诺夫设计局、米里设计局、图波列夫设计局1950-1960年代几乎所有产品的图纸包括制造工艺及工艺装备图纸,在中国都有个备份。这么多图纸是要用火车专列往中国运的,要是指望派间谍去偷,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阿汤哥本事大,给他两个麻袋让他背,他能背动多少?
中国与这些设计局之间,1970-1980年代几乎断绝了联系,直到1989年6.4之后,美国带着诸小弟制裁中国,中苏军事合作才又重启。那时候苏联经济上比较窘迫,也开始搞改革,玩儿“新思维”,开始和中国缓和关系。本来中国是准备购买西方战机对付苏联的,一制裁所有项目都泡汤了,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转过脸来又和苏联旧情复燃,再次掀起购买苏联战机和技术的高潮。当时苏方积极推销米高扬的米格29, 但中国却相中了更大型的苏霍伊设计局刚刚定型、苏军自己尚未大量装备的苏27。这都是后话了。
(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闭关
以中国的身板儿和胃口,就不是个给人当小弟的材料,也不是哪个老大能养得起的。除非象印度一样主动缩减食量,一天吃两顿饭就心满意足地去练瑜伽,你要想吃第三顿,再喝杯牛奶,日尔曼的默克尔大妈就会指着你的鼻子骂。
既然中国有自立门户的心,那么有时候就不那么听苏联老大哥的话。那边厢赫鲁晓夫正要与美国缓和关系,这边厢土共就对着金门不停地打炮,"您那儿要和平,我这儿还没统一呢,要打还是要和,得我说了算"。那边厢1963年美苏刚签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边厢老毛就开骂: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吃多了不许放屁,试看天翻地覆。" 1964年,土共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开始中苏双方只是因为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等事情发生口头上的争执,1959年赫鲁晓夫下令撤走全部苏联专家,后来矛盾越来越大,直至1969年双方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这样中国不得不独自对抗世界两大流氓,北部边境要防着苏联,东部沿海要防着美国。
没有了对外交流,五岳派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闭关修炼。这期间,虽然功力增长有限,但航空工业的规模扩大了不少,在四川成都、陕西汉中和贵州的大山里新建立了三个航空工业基地。要问为什么不建在经济发达、技术基础好、交通方便的东部地区? 偏偏把这么多工厂企业建在偏僻的大山里,那就不能不提中国经济史上的一次大规模工业迁移—"三线建设"。
五岳派的总舵叫三机部,是1963年成立的,全称是第三机械工业部,专门负责航空工业。三机部这个名字用了将近20年,直到80年代改称航空工业部,即便是改名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还是习惯叫三机部。航空工业的"三线建设"就是由三机部负责的。
三线建设是1964年开始的,所谓三线,大体上说,东南沿海和北部边境是边防前线,算是一线,中间儿的安徽、湖南、江西等省份算二线,而大西北和大西南等省份算三线。搞三线建设就是准备打仗,就算前两条线守不住,还有最后的防线。朱成虎少将曾说:"中国人已做好西安以东城市全数遭到核武器摧毁的准备", 这句话美国佬没当回事,不过把公知们吓得尿了一裤子。其实朱成虎还真不是瞎说,中国真的做过这种准备,三线建设就是证明。不过,那时候中国的核武器和运载工具还不成熟,只好做被动挨打、龟缩防守的准备。现在中国手里也有大把的蘑菇,真玩儿全球核大战,把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美国城市都种上蘑菇的能力咱也有。三线建设现在看起来有点儿多虑了,但这也是事后诸葛亮之论。
闭关期间,主要是抄作业,沈阳从毛子那里抄来的那本《米格19制造方法大全》在成都、陕西、南昌、贵州几个同学之间传抄。当然,自己也做了几个小习题,比如沈阳做的歼8,南昌做的强5和歼12。1980年代,太宗说:“时间到了,交卷子!没做完的同学不要做了!”结果成都同学的歼九、南昌同学的强六、上海同学的运十就杯具了,都只做了半道题,卷子没做完就被老师强行收走了。
太宗执政后,三线建设基本上都停了,很多铺的很大的摊子都烂尾了。三线企业有些内迁了,有些下马倒闭了。但也有不少企业痛苦地坚持了下来,比如陕飞、贵航等。
成都飞机制造厂在正式提出"三线建设"之前的1958年就已经开始建设了,但主要的建设还是在三线期间完成的。现在的歼十、歼二十都出自成飞。
三线期间在贵州安顺建设了"011基地",现在的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就是那时打的底子。贵航最新的产品是高教9"山鹰"高级教练机,不久前网上流传出山鹰采用DSI进气道(网友戏称腮腺炎)的照片,不论什么高技术,到了中国人手里都能玩儿成"白菜价"。
三线的另一个遗产是汉中的陕西飞机制造公司(陕飞、西飞不是一家,很多人会搞混),陕飞脱胎于三线期间的"012基地"。现在陕飞的主要产品是"运八"运输机,运八改装的预警机可是空军的宝贝,还出口到巴基斯坦,陕飞现在小日子过得还行。
关于三线建设,各种评论都有,批评者认为建设地点太偏僻,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了浪费和不便。但也有人认为三线建设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不过呢,凡事都有两面儿,中西部地区的成飞、陕飞、贵航的地处偏远虽然不利于吸纳心向"北上广"的新一代科技人才,但是身处内陆也让它们抵御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艰难存活了下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大厂可是被冲的渣儿都没剩。关于上海大厂的事,以后咱慢慢聊。现在网络的普及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土共干点儿什么坏事儿,几秒钟就会传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交通和物流的改善让人即使身处内陆也可以很方便地采购到各种最新的产品。追求生活品质的话,也不是非挤在房地产价格吓死人的"北上广"不可。再加上各大学拼命地扩招,每年600万的海量毕业生中总会有不少人才流向中西部。现在成飞、陕飞、贵航的大门也不那么好进,人家对人才也可以挑挑拣拣了。
(五)五岳派的前世今生—接客
话说那年太宗继位,克成大统,昭告天下曰:“而今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武林人士自当铸剑为犁,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于是当时的五岳派盟主召集大伙儿开会,说现在时代变了,天下太平了,今后看家护院、保镖押运、打造兵器之类的传统活计越来越不景气,武功高不代表牛B,有钱的才是大爷。以后大家得自个挣钱养活自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尤其是恒山派的师太们,不能太死心眼,大好的资源闲置着饿肚子让人笑话,佛祖都说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笑贫不要笑娼,接客也是一种修行,要解放思想。众人无奈,纷纷下山,有开店的,有改行做锅碗瓢盆的,师太们有些姿色的做头牌,没姿色的做老鸨,你别说,后来还真出了几个青楼名妓。
其实航空企业干民品不是头一回,一开始就干过,后来被批“把军品的材料用来干民品,忽视军品质量,是不务正业”,领导差点儿挨枪子儿,才开始一门儿心思干单一军品。
航空企业早期生产的民品中最拉风的是“长江750”摩托车,车身是南昌飞机制造厂造的,发动机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公司生产。长江750是一种带边斗的三轮摩托车,原型是纳粹德国的宝马R71,二战期间德国鬼子装备了好几万辆,二战电影里那玩意儿是德国鬼子的标志,就像吉普是美军的标志一样。老毛子看这玩意儿不错,于是抄作业,自己造了不少。后来又把作业本让中国抄。中国生产了很多配备给公安局,看老电影的话,抓特务的警察一准儿是三人一组骑一辆长江750。改革开放后,西方人到中国来,发现这种西方早已濒临绝迹的“古董”,不少人都要弄一辆回去。
刚开始接客的时候,一个是生存压力大,在一个也是没经验,也不挑客。啥活儿都干,有的弄点儿机械加工的零活儿干,自行车、洗衣机、电风扇甚至哑铃、杠铃、篮球架这些最没技术含量的东西也生产。好在那是个短缺经济的时代,只要你能做出产品来,好赖都能卖出去。后来这些技术含量低的东西逐渐被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抢占了市场,航空企业毕竟是国企,在偷税漏税和坑蒙拐骗方面具有天然的劣势,再加上退休职工、幼儿园、学校、医院之类的负担,跟私营企业竞争肯定要被干趴下。但国企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向上面报项目拿投资或贷款上大项目,摩托车、汽车之类的投资大,那个年代的私企没有这么大的本钱,李书福那时候还在背着照相机走街串巷地给人照相呢。
南京金城机械厂(511厂)是生产航空液压产品的,开始生产摩托车,先是仿制,后来引进日本铃木的技术,生产军品的企业设备是国内最先进的,再加上有质量控制的传统,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那时候买摩托车得凭票,不是有钱就能买得着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儿,中国只有那么几种乘用车,“红旗”是给中央一级的领导坐的,地方上的头头儿只能坐“上海”牌轿车,公检法一般是老式“北京吉普”。江西昌河的主业是直升机,但是直7难产胎死腹中,直八也是困难重重,难以量产,全厂数万张嘴要吃饭,指望每年生产几架随时可能会掉下来的直8肯定是不行。于是琢磨着把直升机的螺旋桨去了,下面加上四个轮子,开始造汽车。到日本溜达了一圈儿,看着铃木的ST-90V面包车不错,一个小车能塞八个人,挺对国人的心思。于是想“引进”生产,结果一打听,图纸人家根本不卖,就是卖也是个天价,根本买不起。天上飞的咱能鼓捣出来,地上跑的还能难死不成?法国的超黄蜂直升机咱都山寨出来了,寨你个破面包车还不跟玩儿似的。于是买了一辆样车回来,组织技术人员,把样车大卸八百块,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测绘,编工艺,设计工装,建设生产线,两年以后第一辆昌河面包车下线,一下子就火了。开始是公检法、机关单位、邮政局这些公家单位大量采购,随后从北京开始,第一代北京“的哥”开着黄色的昌河面包满世界乱窜,人称“蝗虫”,紧接着就风靡全国,整个中国到处都是这种“蝗虫”。
河北的保定惠阳机械厂,主业是生产直升机螺旋桨的,开始生产冷却风机、发电风机等民品,后来抓住“新能源”概念,把风电机组卖到美国、德国,把欧美的同类企业挤兑得高举贸易保护的白裤衩。
1980-1990年代是航空企业民品大发展的年代,象哈飞汽车、沈飞客车、西安庆安空调压缩机,一大批企业都是那时候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后来大多成了上市公司,左盟主手里控制着20多家上市公司,真不是吹牛。
到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时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五岳派的总产值中,与航空无关的民品占了70%,差不多真正做到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炸馆事件之后,386加大了对航空工业的投资,这种情况才逐渐开始逆转。(一)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引子

笔者所说的五岳派不是金庸老生笔下的武林名门正派。笔者要谈的是中国的航空工业系统,他们喜欢用"秦岭”、"太行“、"泰山”命名自己的航空发动机产品,再加上现任掌门人林左鸣江湖人称"左掌门”,因此得了这五岳派的封号。左掌门可是家大业大,手下好几家大学,十数家科研院所,上百家工厂企业,站出呼喇喇一大帮子,虽说武功比不上西帝北丐那几个绝顶高手,但也是江湖大派,威风八面、威震一方。
莱特兄弟1903年开着装上发动机的木制风筝飞上蓝天的时侯,我大清正值风雨飘摇之时,马上就要歇菜了,脑子里想的都是些"多难兴邦"的大事,自然没有那份儿"航空兴国"的闲情逸致。
先总统空一格常凯申公纵横大陆二十余载,毕竟在东洋留过学,再加上娶了个中国脸美国心、汉语勉强能说、善于用英文思考的老婆,凯公对现代高科技还是心向往之的,人早在1946年就拨款80美元(其实是46年的10万法币,折合80美元)外加一座教堂去研究原子弹了,思想上和日记上可是领先毛泽东这些土蹩很多年的。
于是凯夫人美玲亲自出马,揣着2000万美元,亲自去美国买飞机,截至1937年抗战爆发,总共采购了300来架各式飞机,然后聘请美国顾问,招募青年才俊,人称凯夫人为"中国空军之母",伊言必称"我的空军",颇为得意。不要以为300架飞机很多哦,那不是数亿美元一架的F22,主要机型是霍克II型战斗机,一种双层机翼、螺旋桨动力的小型战斗机,在那个以零部件标准化为基础的流水线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飞机的月产量要是不弄个万儿八千的,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美国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二十万架飞机,苏联在二战期间飞机的月产量曾经高达20000架,日本鬼子二战期间也生产了6万多架各式飞机。
凯公的账房先生,凯夫人的兄长,同样是中文勉强能讲,擅长英文思想,笔记公文全用英文的经济学专家、财政部长宋子文后来给自己的妹妹算了一笔账,说飞机那是高科技的玩意,更新换代极快,跟现在的CPU换代的速度差不多,你现在买了飞机,过不了几年就落后了,还得再买新的;咱要是把买飞机的钱存进美国的银行,等用得着的时候,咱买最先进的飞机,这期间咱还可以吃利息,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凯夫人深以为然,遂断了继续扩大机队规模的心思。现有的两三百架飞机逢年过节、迎来送往的时候出来露露脸,感觉足够了。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凯公没读完的日本士官学校的校长、老师加同学、校友、前辈率大队人马进攻中国,中国空军虽说英勇顽强,但好汉难敌四手,架不住对方装备质量的优势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在淞沪、杭州湾、南京、武汉等地与日本空军空战数次之后,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直到1941年陈纳德率领美国志愿航空队来华,中国的天空就是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想轰炸哪里就轰炸哪里,根本无法做任何有效的抵抗。当然美国人也不是那么好伺候,高薪厚禄不说,还得小心谨慎地当大爷一样伺候着,逢年过节还要派太太小姐姨太太们陪着跳舞玩儿乐,直到美国空军在汉口闹出"景明大楼集体强奸名媛案"的高潮大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起步,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喜怒哀乐。笔者准备在随后的几篇帖子里八一八航空工业系统中的主要的院校、研究所、工厂企业。纯粹都是闲谈野史,中间涉及到任何人物事件,都不保证其真实性,有心人请勿对号入座。
(二)五岳派的前世今生—高校篇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其实不光二十一世纪,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要聊中国的航空工业,就不能不提航空口的几所大学,尤其是北航、南航、西工大三家,在航空系统的科研院所工厂企业中,毕业于这三家大学的,那是绝对的主力。虽说现在航空部没了,三所大学的拨款从工信部和地方上拿,但"左盟主"来了还是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的,毕竟科研经费还是要从"左盟主"手里拿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1951年开始搞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把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了清华大学航空系。1952年又调整了一次,以清华航空系为基础,加上其它几所大学的航空系,成立了专门的航空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才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由于院系调整,很多人高考时进的是这个大学门儿,毕业时出的却是另一个大学的门儿。比如,歼轰七"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1949年考上的是厦门大学的航空系,1952年毕业时拿的却是清华的毕业证。
北航和清华的渊源极深,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考上的是清华大学的航空系,毕业时却拿了个北航的毕业证。要搁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但那个年代不讲究这个。不过这样也有好处,清华、北航都承认他们是校友。
北京有很多大院儿,北航占了整整一个街区(block),面积不小,也算是个大院儿了。王岐山当北京市长的时候,对这些大院儿恨的牙痒痒,总是想修路从这些大院中穿过去,但这些大院都不好惹,最后修路的事儿还是不了了之了。
北航在学院路上,不远就是西土城路上的北京电影学院,每年北电报名发榜的时候去看美女,从北航走路去就行了。
北航院子里有个航空馆,规模虽然不如小汤山航空博物馆,但也有不少好东西,以前去北京出差,有时间总要去看看。印象比较深的是展馆里有架八爷的木质模型,院子里有架英国产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八十年代和西方合伙对抗前苏联,与英国关系不错,曾经想买70-80架鹞式战斗机外加生产线,有人说英国人死活不卖生产线,也有人说是因为中国没钱,或许是两种原因都有,总之这个事儿黄了,但是用一架拉-9式苏联战斗机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换来一架鹞式战斗机实物,北航肯定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后要是搞自己的垂直起降战机,也不是一点儿基础都没有。航空馆里另一件儿好东西是美国产P-61B,绰号黑寡妇,目前世界上仅存有两架,一架在美国的俄亥俄州空军博物馆,另一架就是北航这架。P-61抗战期间在中国立过不少战功,这架P-61曾经在四川大学航空系做教材使用,后来院系调整,最后落在了北航手里。听说2008年北航修了新的航空馆,不知道完工没有。
据说北航现在有17位院士: 比如搞发动机的陈懋章、刘大响,搞空气动力学的李椿萱,搞惯性导航的冯培德,搞材料的杜善义、徐惠彬,搞信号的张彦仲。发明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的高歌一直没评上院士,估计也该退休了。貌似北航现任校长和前任校长都是码农出身,鼓捣计算机的,希望以后空气动力、隐身技术提高以后,北航能有个搞飞机的校长。
北航也有自己设计的飞机: 蜜蜂系列,比如“蜜蜂”-3C飞机是北航研制的双座超轻型飞机,上单翼、半封闭座舱、正常式尾翼、前三点固定式起落架、三轴操纵系统,价格只有20万至30万,比一辆好点儿的汽车还便宜。等中国开放低空的事儿搞定了,河友们不放买一架玩儿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航创建于1952年,一开始叫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6年被列为八大国防工业重点院校之一,并更名为南京航空学院,直到1993年改名为大学。
南航的老校区在明故宫遗址上,明故宫没剩下什么建筑了,只剩下午朝门的一段城墙。南航在南京老城的城墙里面,当年出了中山门就是郊区了。所以,以前和华东工学院(原兵器工业部所属大学)的同学吹牛聊天,总是以"你们住郊区,我们在市区"踩得对方无言以对。从南航步行十几分钟,出了中山门,城墙根下有一个挺大的湖,叫前湖,曾经是夏天游泳的好去处,但是后来养鱼的农民在里面加鸡粪,水质变差了,让喜欢游泳的同学愤恨了一阵,于是只好多走一段落,去半山腰上的紫霞湖游泳,虽然水面小很多,但水质很好。前几年去南京,前湖和紫霞湖都改造成了公园,怕是不让游泳了吧。前湖旁边是孙权墓,满山的梅花,叫做梅花山,过完寒假开学,正是梅花盛开的日子,天公往往作美,再下上一场雪,"踏雪寻梅"便是寒假后例行的节目。
南京是民国故都,大学很多,再加上是南京军区所在地,军事相关的院校就有一大批。上学时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到新街口的马路边上看过路的女兵,制服诱惑的魅力令人终生难忘。
南航的旁边儿就是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当年躺在南航的宿舍里就能听见隔壁通信工程学院的熄灯号和起床号声。南航的对面还有一所海军指挥学院,以前南航新生军训完阅兵的时候,总是请海指的将军(印象中校长是个少将)来检阅,学生们虽然没当过兵,但被真正的将军检阅一回也可以当成以后吹牛的资本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航曾经设计了一架超轻型飞机"旅游者号",在南航机械厂实习时,看到过停在院子里的旅游者号,全玻璃钢结构的小飞机,鸭式气动布局,所以中国第一架鸭式布局的飞机还真不是歼十哦,嘿嘿。南航在无人机方面颇有建树,最早是长空一号无人机,曾经是南航的骄傲,那时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上印着的就是长空一号。这些年,南航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各种用途的无人机,想必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无人机设计领域的牛人。

西北工业大学
西工大地处陕西西安,在读大学要去"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时代,西安并不是学子最喜欢去的地方。很多人对西工大不甚了解,甚至只知道西安交大,不知到西工大。但在五岳派的地位,西工大堪比华山派的风清扬,武功深不可测。
在笔者搜集到的国产各型飞机的总师、副总师共18人的名单中,出自西工大的有9位,占了半壁江山,由此可见西工大在中国航空工业界的影响力。
下面这个名单是笔者从各种公开的新闻中搜集到的不甚完整的名单,欢迎各位河友补充。

宋文骢(歼10总设计师),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陈一坚(歼轰七"飞豹"总设计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顾诵芬(歼八总设计师),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杨伟(歼20总设计师),198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专业;

李守泽(KJ-2000预警机总负责人),1983年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

唐长红(歼轰-7A战斗轰炸机"飞豹"总师),1982年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

欧阳绍修(运八总设计师,KJ-200预警机总师),1978年西北工业大学导弹飞行力学专业毕业;

吕海(新舟60总设计师),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机械制造专业,1997获得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孙聪(歼-11系列飞机总师),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风田(歼-8D/F总师),1964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

方锦星(歼-7系列飞机总师),成飞副总工程师,196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航空自动器专业;

周振国(轰-6H总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达与导航专业,2001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石屏(教-8教练机总师),洪都总设计师,195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朝梁(直-8直升机总师),直升机所副总师,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

李家云(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总设计师),身兼直8海军型、直11及AC311直升机总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吴希明(武直十总设计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

王希豹(直-9直升机总师),199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表与测试专业;

张继高(歼-10副总师) ,611所副总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北航博士;
有人说: "你不识数! 我数的明明只有7位"。没错,从西工大毕业或者在西工大拿过硕士博士学位的只有7位,但是我把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宋文骢和杨风田两位也算进取了,为什么呢? 那就要从西工大的历史谈起了。
西工大最初是1957年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合并而成的,而西安航空学院则是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后内迁的。1970年哈军工的空军工程系整体并入了西工大。看到没? 严格地说,顾诵芬这个上海交大毕业的都可以算成西工大的,我还少数了呢!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其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为设在哈尔滨,因此简称"哈军工"。哈军工是大将陈赓受命组建的。空军工程系是"一系",可见其地位。
1952年,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按5个系的规模为哈军工派遣专家、顾问;苏联顾问团的团长奥列霍夫中将是苏联空军最高学府茹柯夫斯基航空学院毕业的,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主任唐铎少将是他的校友,奥列霍夫1957年因心脏病客死在中国。
麻省理工毕业的梁守槃、美国加州理工毕业的庄逢甘、密西根大学毕业的任新民、在美国加州理工获得航空博士学位的罗时钧、航天计算机技术的开拓者朱正,都曾经在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任教。想想看,是什么力量才能让这些大牛齐聚冰天雪地、条件艰苦的哈尔滨? 这种力量叫做"国家意志"! 是国家的坚定的发展重工业的决心让这些人才聚集在一起,同时也给了他们报效国家的舞台。
苏联为哈军工派出了阵容强大的专家顾问团,由苏联专家负责指导中国教员集中备课,再由中国的教员给学员们上大课。哈军工是得过毛子真传的,也难怪后来涌现出宋文骢等一大批牛人。
1966年哈军工被迫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69年中国和前苏联在黑龙江的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干了一仗,哈尔滨靠中苏边境太近,中央军委觉得重要的军工部门放在前线不保险,于是林彪发布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哈军工被要求分拆内迁,1970年正式分迁,空军工程系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就是航空部)被并入西工大,风洞实验室成了三机部的一个研究所(现在是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哈尔滨所,即627所)。
如今,西工大的毕业生遍布中国的航空工业系统,再加上陕西是中国的航空工业基地,飞豹、新轰六、运七、运八、新舟60系列、秦岭发动机都在陕西生产,西工大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大大的好。
(三)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创业
1949年傅作义高举白裤衩,北平和平解放,土共进了北京城。随后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决定设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是陈云。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的组长就是吴大观,后来人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1951年4月17日,政务院下发《关于航空工业建立的决定》,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随之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建立。1952年重工业部拆分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其中航空工业局的工作由第二机械工业部接管。
土共在朝鲜战场上,吃了空军不给力的亏,所以憋着一股劲,肯定是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颇有些"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意思,适逢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大笔资金,在苏联的援助下,一口气搞了156项重点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其中航空占了12项,包括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发动机、航空仪表、甚至机轮轮胎,统统引进技术和设备自己生产,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哈飞、哈尔滨东安动力、沈飞、黎明、洪都、株洲航空动力,都是那时开始建设的。
那时候,苏联是老大哥,什么都学苏联的。也不讲什么"知识产权",各种图纸成火车的可劲儿从苏联往回拉。包括工厂的组织模式、厂房的设计、设备的布局排列、设备的规格型号、产品设计、工艺规程、夹具模具设计,统统照着苏联对应的模板工厂复制过来,甚至连暖气片的位置都跟苏联的工厂里一样。机床操作工,每个岗位都有苏联师傅手把手地培训,刚放下锄把子的泥腿子学着开机床特带劲。所以中国军工厂的工人看苏联的反映工厂生活的老电影,那场景感觉就特别熟,跟自己身边儿一样。
这种大规模的技术转移,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这种千年等一回的机会让中国抓住了,过了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儿了。所以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复制的",这句话还真有点儿道理,不过老美说这话的意思是害怕其它国家学着中国的样儿跟他们作对,其实老美的担忧有点儿过了,其它国家(比如阿三)想学中国,还真是没法儿学,今天搞共产主义的祖宗都不玩儿共产主义了,阿三上哪儿去找这种大规模技术转移的机会去? 花钱买? 阿三就是把爹买了,也买不起,更何况西方世界讲究"知识产权",对技术盯得紧着呢,卖给你设备都要限定用途,派个人去盯着你怎么使,以民用为借口买得设备要是用作军用,人家就要找你麻烦。想想看,你要是买个避孕套,被人盯着看你的使用过程,是个什么感觉。
从毛子那里引进了全套技术资料生产,包括后来参照苏联原型机防制测绘的飞机有: 歼五(米格17)、歼六(米格19)、歼七(米格21)、直五直升机(米4)、轰五轰炸机(伊尔28)、轰六轰炸机(图16)、运五运输机(安2)、 运六运输机(仿伊尔14)、运七运输机(仿安24)、运八运输机(安12)。可以说,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伊留申设计局、安东诺夫设计局、米里设计局、图波列夫设计局1950-1960年代几乎所有产品的图纸包括制造工艺及工艺装备图纸,在中国都有个备份。这么多图纸是要用火车专列往中国运的,要是指望派间谍去偷,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阿汤哥本事大,给他两个麻袋让他背,他能背动多少?
中国与这些设计局之间,1970-1980年代几乎断绝了联系,直到1989年6.4之后,美国带着诸小弟制裁中国,中苏军事合作才又重启。那时候苏联经济上比较窘迫,也开始搞改革,玩儿“新思维”,开始和中国缓和关系。本来中国是准备购买西方战机对付苏联的,一制裁所有项目都泡汤了,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转过脸来又和苏联旧情复燃,再次掀起购买苏联战机和技术的高潮。当时苏方积极推销米高扬的米格29, 但中国却相中了更大型的苏霍伊设计局刚刚定型、苏军自己尚未大量装备的苏27。这都是后话了。
(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闭关
以中国的身板儿和胃口,就不是个给人当小弟的材料,也不是哪个老大能养得起的。除非象印度一样主动缩减食量,一天吃两顿饭就心满意足地去练瑜伽,你要想吃第三顿,再喝杯牛奶,日尔曼的默克尔大妈就会指着你的鼻子骂。
既然中国有自立门户的心,那么有时候就不那么听苏联老大哥的话。那边厢赫鲁晓夫正要与美国缓和关系,这边厢土共就对着金门不停地打炮,"您那儿要和平,我这儿还没统一呢,要打还是要和,得我说了算"。那边厢1963年美苏刚签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边厢老毛就开骂: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吃多了不许放屁,试看天翻地覆。" 1964年,土共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开始中苏双方只是因为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等事情发生口头上的争执,1959年赫鲁晓夫下令撤走全部苏联专家,后来矛盾越来越大,直至1969年双方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这样中国不得不独自对抗世界两大流氓,北部边境要防着苏联,东部沿海要防着美国。
没有了对外交流,五岳派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闭关修炼。这期间,虽然功力增长有限,但航空工业的规模扩大了不少,在四川成都、陕西汉中和贵州的大山里新建立了三个航空工业基地。要问为什么不建在经济发达、技术基础好、交通方便的东部地区? 偏偏把这么多工厂企业建在偏僻的大山里,那就不能不提中国经济史上的一次大规模工业迁移—"三线建设"。
五岳派的总舵叫三机部,是1963年成立的,全称是第三机械工业部,专门负责航空工业。三机部这个名字用了将近20年,直到80年代改称航空工业部,即便是改名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还是习惯叫三机部。航空工业的"三线建设"就是由三机部负责的。
三线建设是1964年开始的,所谓三线,大体上说,东南沿海和北部边境是边防前线,算是一线,中间儿的安徽、湖南、江西等省份算二线,而大西北和大西南等省份算三线。搞三线建设就是准备打仗,就算前两条线守不住,还有最后的防线。朱成虎少将曾说:"中国人已做好西安以东城市全数遭到核武器摧毁的准备", 这句话美国佬没当回事,不过把公知们吓得尿了一裤子。其实朱成虎还真不是瞎说,中国真的做过这种准备,三线建设就是证明。不过,那时候中国的核武器和运载工具还不成熟,只好做被动挨打、龟缩防守的准备。现在中国手里也有大把的蘑菇,真玩儿全球核大战,把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美国城市都种上蘑菇的能力咱也有。三线建设现在看起来有点儿多虑了,但这也是事后诸葛亮之论。
闭关期间,主要是抄作业,沈阳从毛子那里抄来的那本《米格19制造方法大全》在成都、陕西、南昌、贵州几个同学之间传抄。当然,自己也做了几个小习题,比如沈阳做的歼8,南昌做的强5和歼12。1980年代,太宗说:“时间到了,交卷子!没做完的同学不要做了!”结果成都同学的歼九、南昌同学的强六、上海同学的运十就杯具了,都只做了半道题,卷子没做完就被老师强行收走了。
太宗执政后,三线建设基本上都停了,很多铺的很大的摊子都烂尾了。三线企业有些内迁了,有些下马倒闭了。但也有不少企业痛苦地坚持了下来,比如陕飞、贵航等。
成都飞机制造厂在正式提出"三线建设"之前的1958年就已经开始建设了,但主要的建设还是在三线期间完成的。现在的歼十、歼二十都出自成飞。
三线期间在贵州安顺建设了"011基地",现在的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就是那时打的底子。贵航最新的产品是高教9"山鹰"高级教练机,不久前网上流传出山鹰采用DSI进气道(网友戏称腮腺炎)的照片,不论什么高技术,到了中国人手里都能玩儿成"白菜价"。
三线的另一个遗产是汉中的陕西飞机制造公司(陕飞、西飞不是一家,很多人会搞混),陕飞脱胎于三线期间的"012基地"。现在陕飞的主要产品是"运八"运输机,运八改装的预警机可是空军的宝贝,还出口到巴基斯坦,陕飞现在小日子过得还行。
关于三线建设,各种评论都有,批评者认为建设地点太偏僻,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了浪费和不便。但也有人认为三线建设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不过呢,凡事都有两面儿,中西部地区的成飞、陕飞、贵航的地处偏远虽然不利于吸纳心向"北上广"的新一代科技人才,但是身处内陆也让它们抵御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艰难存活了下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大厂可是被冲的渣儿都没剩。关于上海大厂的事,以后咱慢慢聊。现在网络的普及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土共干点儿什么坏事儿,几秒钟就会传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交通和物流的改善让人即使身处内陆也可以很方便地采购到各种最新的产品。追求生活品质的话,也不是非挤在房地产价格吓死人的"北上广"不可。再加上各大学拼命地扩招,每年600万的海量毕业生中总会有不少人才流向中西部。现在成飞、陕飞、贵航的大门也不那么好进,人家对人才也可以挑挑拣拣了。
(五)五岳派的前世今生—接客
话说那年太宗继位,克成大统,昭告天下曰:“而今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武林人士自当铸剑为犁,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于是当时的五岳派盟主召集大伙儿开会,说现在时代变了,天下太平了,今后看家护院、保镖押运、打造兵器之类的传统活计越来越不景气,武功高不代表牛B,有钱的才是大爷。以后大家得自个挣钱养活自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尤其是恒山派的师太们,不能太死心眼,大好的资源闲置着饿肚子让人笑话,佛祖都说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笑贫不要笑娼,接客也是一种修行,要解放思想。众人无奈,纷纷下山,有开店的,有改行做锅碗瓢盆的,师太们有些姿色的做头牌,没姿色的做老鸨,你别说,后来还真出了几个青楼名妓。
其实航空企业干民品不是头一回,一开始就干过,后来被批“把军品的材料用来干民品,忽视军品质量,是不务正业”,领导差点儿挨枪子儿,才开始一门儿心思干单一军品。
航空企业早期生产的民品中最拉风的是“长江750”摩托车,车身是南昌飞机制造厂造的,发动机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公司生产。长江750是一种带边斗的三轮摩托车,原型是纳粹德国的宝马R71,二战期间德国鬼子装备了好几万辆,二战电影里那玩意儿是德国鬼子的标志,就像吉普是美军的标志一样。老毛子看这玩意儿不错,于是抄作业,自己造了不少。后来又把作业本让中国抄。中国生产了很多配备给公安局,看老电影的话,抓特务的警察一准儿是三人一组骑一辆长江750。改革开放后,西方人到中国来,发现这种西方早已濒临绝迹的“古董”,不少人都要弄一辆回去。
刚开始接客的时候,一个是生存压力大,在一个也是没经验,也不挑客。啥活儿都干,有的弄点儿机械加工的零活儿干,自行车、洗衣机、电风扇甚至哑铃、杠铃、篮球架这些最没技术含量的东西也生产。好在那是个短缺经济的时代,只要你能做出产品来,好赖都能卖出去。后来这些技术含量低的东西逐渐被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抢占了市场,航空企业毕竟是国企,在偷税漏税和坑蒙拐骗方面具有天然的劣势,再加上退休职工、幼儿园、学校、医院之类的负担,跟私营企业竞争肯定要被干趴下。但国企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向上面报项目拿投资或贷款上大项目,摩托车、汽车之类的投资大,那个年代的私企没有这么大的本钱,李书福那时候还在背着照相机走街串巷地给人照相呢。
南京金城机械厂(511厂)是生产航空液压产品的,开始生产摩托车,先是仿制,后来引进日本铃木的技术,生产军品的企业设备是国内最先进的,再加上有质量控制的传统,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那时候买摩托车得凭票,不是有钱就能买得着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儿,中国只有那么几种乘用车,“红旗”是给中央一级的领导坐的,地方上的头头儿只能坐“上海”牌轿车,公检法一般是老式“北京吉普”。江西昌河的主业是直升机,但是直7难产胎死腹中,直八也是困难重重,难以量产,全厂数万张嘴要吃饭,指望每年生产几架随时可能会掉下来的直8肯定是不行。于是琢磨着把直升机的螺旋桨去了,下面加上四个轮子,开始造汽车。到日本溜达了一圈儿,看着铃木的ST-90V面包车不错,一个小车能塞八个人,挺对国人的心思。于是想“引进”生产,结果一打听,图纸人家根本不卖,就是卖也是个天价,根本买不起。天上飞的咱能鼓捣出来,地上跑的还能难死不成?法国的超黄蜂直升机咱都山寨出来了,寨你个破面包车还不跟玩儿似的。于是买了一辆样车回来,组织技术人员,把样车大卸八百块,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测绘,编工艺,设计工装,建设生产线,两年以后第一辆昌河面包车下线,一下子就火了。开始是公检法、机关单位、邮政局这些公家单位大量采购,随后从北京开始,第一代北京“的哥”开着黄色的昌河面包满世界乱窜,人称“蝗虫”,紧接着就风靡全国,整个中国到处都是这种“蝗虫”。
河北的保定惠阳机械厂,主业是生产直升机螺旋桨的,开始生产冷却风机、发电风机等民品,后来抓住“新能源”概念,把风电机组卖到美国、德国,把欧美的同类企业挤兑得高举贸易保护的白裤衩。
1980-1990年代是航空企业民品大发展的年代,象哈飞汽车、沈飞客车、西安庆安空调压缩机,一大批企业都是那时候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后来大多成了上市公司,左盟主手里控制着20多家上市公司,真不是吹牛。
到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时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五岳派的总产值中,与航空无关的民品占了70%,差不多真正做到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炸馆事件之后,386加大了对航空工业的投资,这种情况才逐渐开始逆转。
不错。有点评书味道。80年代以后(=@__@=)哪?
下面呢?木了?
相当不错!继续转啊1
要不是太宗克成大统,TB早尼玛玩完了
经济富强有钱搞
搞好经济是正道
楼主 你转载大神的吧?!哈哈 今天我刚看完这篇: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了清华大学航空系 我们厦大当初就是被肢解了
家在北航的路过~
不错的文章,期待继续!
不要太监了啊,可以算是一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野史了。
下回什么时候分解?
还有吗...
好文,若写成八股,恐怕无人耐着性子读下去。。。。。。。。。。。
楼主是在西西河里看到的吧,这文章写的很好,但楼主怎么没将作者的名字写出来呢?
好贴果断留名!
下面有还是没有了
期待下文啊
同样期待下文,白话科普文好啊
这是西西河的帖子吧,刚从北航转一圈回来。。。
哦 不会烂尾了吧
由于lz转了一部分,有不少人想看,这里再替lz转一部分吧。。。。

------------------------分割线-----------------------------------------------

八卦下东北早期航空工业的发展 [ 北纬42度 ] 于:2012-05-30 13:44:27
民国初,段祺瑞手里有几架飞机,张勋复辟时还开到故宫上空吓唬小皇帝来着,张作霖觉得这东西好玩,段祺瑞直皖战争下台后张作霖分了几架飞机当作战利品运回沈阳,在沈阳城东兵工厂附近修了东塔机场,建了飞机修理厂。不过老张当时对飞机的作用认识还不深,直到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被直军飞机轰炸,吃了大亏,开始痛下决心发展空军。以前奉军培养的飞行员都不太理想,于是老张让小张亲自负责选拔飞行员,借着这个机会小张自己也学会了开飞机,从此建立了东北空军。

老张有个拜把子兄弟,叫冯德麟,老冯本来是奉天的一把手,结果张勋复辟时老张忽悠他说,咱哥俩各踩一条船,你跑到北京去朝拜,我在奉天拥护共和怎么样?老冯傻乎乎的就上套了,到了北京他手里没军队,又是站队错误,就成了国民公敌,任人宰割,从此就失势了。不过老张自觉对不住老冯,给了他不少银子。老冯的儿子冯庸跟小张也是兄弟,连字都一样,都叫“汉卿”,他辅佐小张发展空军,后为东北空军司令。小冯和小张都主张工业救国,发展工业自然要先培养人才。老冯死后, 冯庸倾其所有(连老娘都要租房住)在沈阳西南揽军屯办了冯庸大学。小冯是空军出身,自然修了机场买了飞机建了航空系。九一八后冯庸要在学校组织义勇军,结果九二一这天鬼子军队就开进冯庸大学,冯庸被捕(不过小冯关系够硬的,找到了日本皇室出面说情,几周后被释放),学生逃亡到北京,大学被迫停办。鬼子在大学的原址上改建成飞机制造厂。

另一个重要发展则跟小三有关,少帅上台后包养赵四,不过碍于面子不敢在沈阳城里的大帅府明目张胆的包养,去哪呢?沈阳城北有皇太极的陵,称为北陵,皇家陵寝嘛,陵周围都是官地,现在自然就是归张家,不用征地,少帅就在此大搞开发,先是培养人才建了东北大学,顺便修了个别墅金屋藏娇,小张爱开飞机嘛,于是又建了个机场,不久又开始决定修飞机工厂汽车工厂(汽车厂位于沈阳北站附近),机器都买来了,结果九一八了。。。

鬼子来了一看,正好,机器都在,就建立了满洲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同和自动车株式会社(后来迁到长春)。满飞主要造运输机教练机,主要生产厂就是北陵东塔揽军屯三厂。二战后期美国开始轰炸日本本土航空工业,于是又开始造战斗机,44年12月初,日本本土天气不好,从四川起飞的B29转而轰炸鞍山沈阳,飞机厂也被炸得够呛。鬼子一看沈阳也不安全,那就内迁吧,就迁到哈尔滨,不过到了哈尔滨没多久厂房刚修好鬼子就投降了。。。

土共占了东北不久就开始发展航空,成立了东北老航校,本来在吉林通化,后来国军逼得紧,就内迁到曾经的伪满东安省省会黑龙江密山,建立了飞机修理厂,辽沈战役以后东北全境解放没必要在偏僻地区呆着啦,当时沈阳形势还不稳定,正好哈尔滨有航空工业基础,于是把老航校的飞机修理厂迁到哈尔滨马家沟机场附近,为航校机务处一厂,一五期间苏联援建,在731细菌工厂原址附近建了哈飞,把一厂一块迁来造发动机,顺便把“东安”这名字也带来了。

沈阳解放后,东塔揽军屯北陵的满飞工厂也被接收,分别为航校机务处三厂四厂五厂,因为北陵厂的条件比较好,抗美援朝期间,开始组装米格15,从此有了沈飞。也是因为抗美援朝,东塔的兵工厂内迁齐齐哈尔,一五期间在兵工厂原址上把东塔厂扩大建立了发动机厂黎明。揽军屯这个厂则被移交到了国家体委,开始造滑翔机,培养航空人才,不是航空系统的,自然也就不太受重视,现在半死不活,机场早就被房地产开发了。

参考链接:http://bbs.meyet.com/thread-323867-1-1.html
找到了原创出处,确实是西西河的,替lz更新一贴
原链接是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29033

------------------------分割线-------------------------------

【原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大师兄沈飞(1) [ adrupal ] 于:2012-06-02 08:15:56 复:3729033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策划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父死子继,张学良在老爹被炸死之后,接掌东北。张学良比较新潮,对航空非常感兴趣,他掌权之前是东三省航空处总办,买了50多架飞机,成立了飞龙、飞虎、飞鹏、飞鹰、飞豹5个航空队,而且还创办了《东北航空》杂志传播航空知识。

张学良掌权后,通电全国,东北易帜,把原来悬挂的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空一格常凯申喜出望外,到处吹嘘自己的丰功伟绩:“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各地军阀名义上都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其实都有自己的军队,而且互相掐架争地盘,不给中央交税,中央也根本指挥不动各地军阀。这种统一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全国一盘散沙,外敌来了稀里哗啦。凯申公早就忘了北伐的一个重要目的——打倒军阀。凯公的掌控能力有限,自己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军阀遍地,他撑死也就是个做省长的料。

少帅把几个航空大队合并,成立了东北边防军航空司令部,亲自兼任边防军空军司令,添置了不少飞机,总数达300多架。少帅扩建了沈阳东塔机场,兴建了葫芦岛和沈阳北陵两个新机场,还建立东北航空工厂,从荷兰福克公司引进技术生产飞机零部件,弄的挺红火,可惜只有两三年的时间,接着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遵守凯公不抵抗的命令放弃东北。其实把丢失东北的责任归罪给凯申公有点儿不公平,你东北军阀把地盘儿丢了,怎么能怪罪我一个浙江军阀呢?甭管是谁的责任,三百多架飞机、机场、东北航空工厂,数以千计的机器设备和物资,统统归了日本人。

鬼子霸占了沈阳航空工厂和机场后,于1932年9月在奉天商埠地(和平区五经街3号)建立满洲航空株式会社。1938年6月迁址于北陵后改称满洲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资金2000万元,主要从事日本军机的维修和部分零配件的制造。满飞这种生产军工产品的企业,技术人员是清一色的鬼子,工人也是鬼子居多,并且用了不少盟军战俘当工人,中国工人数量很少,重要的生产环节禁止中国人触碰,核心技术中国人更是连边儿都摸不着。解放后土共接管工厂,满世界招收原“满飞”和“满航”工作过的工人,只凑到一百多人。

鬼子对满飞进行了扩建,到1940年,满飞资金超过一个亿,分发动机课、机体二课、机体三课、装配课等,每月可生产装配军用民用飞机几十架。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满飞源源不断地生产各式飞机,参加与美军作战、轰炸中国各地。此时,张学良建设的北陵机场被鬼子改扩建为满洲航空株式会社,简称“满航”。

1944年12月驻守四川成都的美军第20航空队派出108架B29超级空中堡垒,对伪满工业重镇奉天(即沈阳)进行空袭,主要轰炸目标是满洲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奉天造兵所、工作机械株式会社等战略目标。几次轰炸过后,满飞损失惨重,基本上无法开工了。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百万关东军不战而降。东北的大批日本开拓民逃回日本。满飞的日本技术人员和工人也逃遁四散,全部技术资料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就地销毁。毛子占领沈阳后,把满飞的设备大部分运回苏联。到国民党接受满飞时,基本上只剩下些断壁残垣了。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管后改称空军第三十八厂,生产嘛,就国民党那些废柴,当然是没法儿恢复了。
退思的猪 发表于 2012-6-2 18:29
要不是太宗克成大统,TB早尼玛玩完了
请先把太祖和太宗纷纷清楚再激动
好文,顶一下。
挺有意思,希望不要太监了
原来是转载的,这个内容好看,读起来有味
gorshkov01 发表于 2012-6-2 21:55
找到了原创出处,确实是西西河的,替lz更新一贴
原链接是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29033
哥们,谢谢,坚持住转载完他,谢谢
huoracala 发表于 2012-6-2 22:31
哥们,谢谢,坚持住转载完他,谢谢
西西河的那个大牛人就写到这里,接着写咱也不会呀,呵呵,不过会去经常看看更新,有就发过来~
好文,顶一个
六边形截面,的确与RAH-66有相似之处,横风传感器也与AH64D相似。
换句话说,悬臂梁式短翼米28、AH64D都在用。10用就划个红圈?阶梯纵列双独立座舱,虎和A129他们都在用,也要划个红圈?
我晕,怎么发到这里了,我唠直十呢,郁闷!
这个好玩,看起来有意思。
lzqkobe 发表于 2012-6-2 18:39
楼主 你转载大神的吧?!哈哈 今天我刚看完这篇: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 ...
偏居一隅,厦大开始就是不行的,某华侨NB大了而已,内路人倒信以为真了。可以看看《开卷八分钟》梁文道讲一本厦大史就都清楚了。
楼主别太监啊
丐帮帮主2.0 发表于 2012-6-3 03:41
偏居一隅,厦大开始就是不行的,某华侨NB大了而已,内路人倒信以为真了。可以看看《开卷八分钟》梁文道讲 ...
我懒得吐槽你 但是为了母校我坚决告诉你的无知和愚昧 建国初的几大牛校 想必你也不太懂 我们是被肢解了 但是你知道现在哪些大学是我们学校单独的一个系建立的吗?PS:梁文道算什么东西 你这么信他估计也就那么水平了 你有听过大家之言吗?!没见过大师的人 也就只能关注这些渣渣了
希望能看到讲完啊{:soso_e189:}
用破飞机的零部件拼凑第一支空军部队,并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看到中国空军军工的起步时代,有一种想哭,又想笑的复杂心态。
是西西河上的文章啊!!!
继续转载: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34453

-------------------------分割线------------------------

【原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大师兄沈飞(2) [ adrupal ] 于:2012-06-03 09:02:32 复:3729033

要聊中国空军和中国的航空工业,就不能不提东北老航校。

1945年日本投降,对于国共双方来说,在东北的势力都是约等于零。土共方面,周保中的抗联残部只有几千人;国民党方面就更惨,只有个把特务。东北被苏联控制着,于是土共动了独吞东北的心,给东北局的指示是“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王霸之气尽显。土共占了地利上的优势,从华北山东调集大批人马出关;国军大部龟缩在西南,于是跪求美国派军舰海运部队去东北。

在土共出关的队伍中,就有一批搞航空的,目标是去东北创建航空学校。带队的两个人是王弼和常乾坤,这俩人虽然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出来的,但绝对不是什么土包子。

王弼1925年加入土共,立马被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选学了空军,在列宁格勒苏联空军机械学校学习航空机务工程,毕业后在苏联空军干机械师。1933年考入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攻读飞机发动机设计,这个学校是苏联空军的最高学府。

常乾坤,黄埔三期毕业生,比林彪还早一届,林彪是黄埔四期的。常乾坤黄埔毕业后也去了苏联,在红军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在苏联空军独立航空队,是土共几个最早的飞行员之一。1933年考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航空工程系。

王弼和常乾坤在茹科夫斯基是同班同学,1938年两人毕业。那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俩人坚决要求回国。到了延安才发现根本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土共连枪都少得可怜,更谈不上飞机。于是俩人只能在抗大教教书,纸上谈兵地讲讲航空理论,玩玩儿纸飞机。这一憋,就是七年。

俩人带队到东北后,到处划拉飞机和航空器材,搜集到120多架破旧飞机、200多台发动机,还有一批器材设备。在辽宁通化创建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常乾坤任校长,王弼是政委。

林弥一郎率领的日本关东军航空队,特别害怕毛子,躲进了深山。被毛子弄到西伯利亚去的日本战俘,多半儿死在了那里。林弥一郎他们在山里饿得受不了,于是下山向中国军队投降,但是把错把共军当成了国军。林彪和彭真一看这批人挺有用,于是给了航校做教员。

国共双方在东北鏖战三年,东北航校先后转战通化、牡丹江、东安等地。到1949年开国大典,东北老航校共培养了126名飞行员,322名机务,24名领航员,另有场站、气象、通信、参谋88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土共空军的骨干,在抗美援朝期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王海、林虎等人都出自东北老航校。

辽沈战役以后,航校派人随大军进沈阳,接收国军的航空机构。东塔机场是原来的“满航”,国民党接收后改为“空军257供应中队”,共军进驻后,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机务处第三厂”,简称空军三厂。在铁西区新建了第四厂,做机械加工和铸造。北陵机场组建为飞机修理厂,是第五厂。三厂、四厂、五厂就是沈飞的老底子。

第五厂的厂长是熊焰,1937年毕业于南昌航空机械学校甲级班航空发动机专业。熊焰也是土共航空工业史上的著名人物,后来当过沈飞的厂长、阎良试飞研究所(试飞院前身)第一任所长,运十工程总指挥。

当时五厂里停放着一堆美制P-51野马战斗机的残骸,所以主要的任务是修理残机。七拼八凑的,居然让他们修出30多架。

1949年五厂归属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1951年改称国营112厂,112这个代号用了很多年,一提112,都知道是沈飞。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派专家、顾问帮土共组建空军。苏联支援的米格-15是用火车运过来的。为了运输方便,他们把飞机的两个机翼、尾翼分解后立放在机身的两侧,装在大木箱子里运到中国。这样112厂的第一要务就是组装这批米格-15。中国工人把大木箱子运到厂房,然后由苏联来的人员开箱、装配、试车、试飞,再交付出厂。苏联派来了以总工程师顾问格涅辛为首的航空工业专家组,帮着112厂按照一个飞机制造厂的规模建立职能机构和生产车间。

抗美援朝期间,112厂主要的任务就是组装苏联运来的飞机,以及修理战争中受损或故障的战机。另外还生产副油箱,毛子本来没把这玩意当回事,寻思这么简单个铝壳子中国肯定能自己搞定,没想到中国还真生产不了这玩意。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太差了,别看是个铝壳子,背后也得有探矿、采矿、冶炼、轧制、机械加工一整套设施撑着才能生产出来。跟韦小宝一样,必须从少林长拳开始练起,根本来不及呀。好在中国还有不少会用白铁皮做脸盆的工匠,一琢磨,也别用铝合金了,那玩意儿太贵咱用不起,干脆,拿白铁皮(也叫马口铁)用榔头敲吧。后来在朝鲜战场上,中国的战机就是挂着白铁皮做的副油箱与美国佬作战的。

112厂通过组装、维修米格-15,对这个飞机的结构、性能各方面摸的比较熟。朝鲜停战后,慢慢就动了仿制米格-15的心思。

lz悲剧了,但不要瞎了这个好帖子,争取继续转下去把
链接:http://www.cchere.com/article/3735025

-----------------------------------分割线-------------------------------------

【原创】五岳派的前世今生——大师兄沈飞(3) [ adrupal ] 于:2012-06-04 08:40:52 复:3729033

1953年,朝鲜战争打完了,签了停战协定。中国开始集中精力搞大规模工业建设。112厂定为飞机制造厂。但是围绕厂址问题开始争论起来,有人说沈阳离朝鲜太近,老美还赖在南朝鲜不走,112厂应该内迁,在内地选择新址建厂。也有人说沈阳基础好,在原址上扩建比较快。后来还是决定利用沈阳北陵已有的机场、厂房、设备扩建,新建一批厂房,尽快生产出飞机来才是关键。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就把112厂列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于是开始大规模扩建,从全国各地调集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苏联也派了大批专家顾问,手把手地教授。

土共在朝鲜战场上用米格-15比较顺手,112厂又有维修经验,于是想仿制米格-15,苏联也同意了,于是中方开始准备。但是刚过了几个月,苏联就说,这个吧,米格-15已经落后了,你们还是仿米格-17吧,比米格-15先进多了。中国人这个感动啊,说这老大哥对咱是真不错,怕咱生产的飞机落后,让咱仿制最先进的飞机。

厂房建得很快,设备、图纸、样板、工具、夹具、标准件源源不断地运到112厂,这边是一边儿安装调试,一边儿派人去苏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学习。

共青城在苏联的远东地区,阿穆尔河畔。正是因为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位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二战期间德国佬鞭长莫及,所以共青城立了大功,在二战期间生产了数以万计的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共青城是苏联的第一大飞机制造厂,第二大飞机制造厂是伊尔库兹克飞机制造厂,也在远东地区。

派到共青城学习的有7个人,包括熊焰和叶正大。叶正大是叶挺的儿子,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制造系。太祖访问苏联时接见留苏学生,发表著名的“八九点钟的太阳”演说那次,叶正大找太祖索要签名,太祖给了他一张“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的手谕,可惜当时是匆匆忙忙写在叶正大的笔记本上的,当时人多又拥挤,那几个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否则早就刷得满大街都是了。

叶正大他们7个人到了共青城才发现,人家生产线上制造的都是米格-19的零件,开会研究的是米格-21的生产准备问题,这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师傅教徒弟,没有不留一手的,自己白感动了一回。

仿制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从苏联运来的大部件装配,练习初装、总装,然后交试飞站学习地面准备、排故和试飞的技术;第二个阶段,用苏联来的组合件上型架铆接,练习部件装配,然后初装、总装、试飞;第三个阶段,用苏联来的零件上型架铆接成组合件和大部件,再初装、总装、试飞;第四个阶段,用苏联来的原材料和我国自己的原材料,根据工艺规程和各种工夹具加工成各种零件,然后再铆接装配成飞机,通过静力试验,达到技术要求后,进行试飞。

1956年7月19日,第一架纯国产喷气式歼击机首飞,试飞员是吴克明。一开始叫“56式”,因为是56年试制成功的嘛,估计“56式步枪”也是这么个来历。后来定名为“歼五”,取“从无到有”之意,“无”——“五”同音嘛。后来这种定名方法在航空界沿用下来,编号都是从5开始,所以“运五”、“直五”、“轰五”都是这么命名的。

到1959年停产为止,歼五共生产了767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