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水钻井平台开钻 肩负推进海洋强国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8:32:31
我国深水钻井平台开钻 肩负推进海洋强国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9日  央视《新闻调查》



  【采访人物】

  王英民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杨  进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

  董秀成     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粟  京     中海油深水钻井船工程项目组副总经理

  许文兵     中海油深水铺管起重船工程项目组副总经理

  金晓剑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 总经理

  徐小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戈登•邓肯  水下机器人领航员

  【正文】

  解说:2012年5月9日,距离香港东南约320公里处,一座矗立在我国南海海面的庞然大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这天,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座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开始首钻,“981”的这一钻使得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能力从300米水深挺进到3000米深海,使得中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海自营勘探开发超深水油气资源的国家。《路透社》、《华盛顿邮报》、《俄新社》等多家媒体都以中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南海开钻作为标题进行报道。

  徐小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首先这件事情使得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确实是开始走向深海了,海上的石油开发这篇文章完全是打开了。

  记者:那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徐小杰:意味着我们在发展,我们在进入深海,这是为了占领未来的能源的制高点,技术的制高点。

  解说:“海洋石油981”之所以在国际上倍受瞩目,不仅因为它是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而且它还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纪录。它可以在世界上除了南北极外的任何一片海域进行作业,代表着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

  记者:“海洋石油981”成功开钻可以说是中国石油行业挺进深海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石油工业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那么今天迈出了这一步,对于未来中国石油工业以及中国能源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中华世纪坛记载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青铜甬道上,在1966年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描述“在渤海湾用固定平台钻成第一口石油探井”,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正是中国海洋石油蹒跚起步的时候。

  解说:莺歌海,东经108.73度,北纬18.51度,海南岛西南端的一个突起的犄角。1960年,也就是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二年,石油工人驾驶着一条驳船来到这里,他们把冲击钻安装在驳船的侧面钻了两眼20多米深的油井,这就是英冲一井、英冲二井,当人们准备打第三口井的时候,大风把那套原始的井架吹倒了。但是,从英冲一井中捞出的150公斤原油被公认为是中国石油向蓝色海洋进发的第一步。

  徐小杰:五六十年代那时候做海洋的话呢,确实是思想是比较简单的,那个简单就是认为海洋的油气开发无非是陆上的一个简单延伸而已,因此把陆上的技术就直接搬到海上,没有海上的设备,像陆上一样的,不过是立于海上的一个井架,但是这种井架当然是很不稳定了,就是一有大风就被刮跑了,所以呢,刮跑以后再建,所以处在一个非常原始的一个方式。

  解说:事实上,人类确实是在追踪陆地油田的脉络时才与大海不期而遇。1896年,加利福尼亚海岸为开发由陆地延伸至海里的油田,人们从防波堤上向海里搭建了一座木质栈桥安上钻井机打井,这口距离海岸200多米的油井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采用这种栈桥或人工岛的方式人类开始了向海洋要石油的进程。

  1920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利用木制平台钻井发现了一个大油田。

  1922年,苏联在里海巴库油田附近用栈桥进行海上钻探成功。一百多年来,人类进军海洋的步伐始终与工程装备的进步相伴相随。

  1947年,美国在墨西哥湾水深6米处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钢制石油平台。在焊接技术和钢铁工业发展的支持下,钢质固定平台、坐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等钻井装置相继出现。

  1965年,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在南加利福尼亚近岸海域,用“卡斯-1”号钻井装置打下了第一口深水井,水深为193米。对海洋石油的开发来说,技术进步意味着深度的下潜。      

  同样是在1965年,中国的石油工业部发出“上山 下海 大战平原”的号召,开始组织力量下海找油。刚刚取得大庆油田会战胜利的石油人发现,从陆上到海上,相隔薄薄几十米海水,带来的难度绝不亚于几千米地层。

  记者:那实际上,像陆上开发和海上开发,像刚才您讲的,主要从这个技术层面来说,它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徐小杰:差别是很大的,你首先从开发的设备来讲,海上开发的设备必须不同于陆上,它毕竟是在海上,哪怕是浅海,还得要抗台风、抗高寒这些特点,这跟陆上不一样。

  记者:就等于一开始,一开始我们是一直在陆上走路,现在我们要开始学游泳了。

  徐小杰:学游泳了,开始是站着,站着,齐着半腰身去学。

  解说:渤海,中国海洋石油的摇篮,1964年1月大港油田一支陆地钻井队来到天津塘沽海河出海口的鸡心岛上竖起钻井,开始了一群“旱鸭子”到水里找油的历史。1966年,海1井平台建成开钻,这是一个固定钻井平台;第二年这口井喜喷原油成为我国海上建成的第一口油井。进入到上世纪70年代,技术人员从一本杂志上获知国外有移动式钻井平台,于是开始研究建造中国的移动式钻井平台。当时的口号是“造争气船 打争气井”。1973年3月,“渤海1号” 钻井平台出海钻井,自主开发带来了经验。但当时渤海、南海的勘探都在展开,自己动手,无论是技术还是速度都不能满足需要。

  记者:就等于是最初我们自己尝试了发现不行。

  徐小杰:不行,必须要有先进的钻井设备、钻井船,这个钻井船,我们自己没法自己制造,只能从国外直接购买。那么从当时来讲,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董秀成(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外合作的一个发展过程,初期是什么都没有,没钱、没技术、没人员、没有经验,基本上是靠吸引外资,所以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解说:按照石油专家的理论,渤海是华北沉积盆地东部的一部分,在盆地的西部陆地上分布着胜利、大港、辽河几个大油田,渤海下面不会没有石油,但从1964年开始直到70年代末,存在于理论中的大油田一直没有找到。期间,渤海钻探了114口探井和生产井,有4个小油田及含油构造投入开发,原油年产量只有9万余吨,蕴藏在海底的巨量石油在海水的覆盖下沉睡。

  徐小杰:我们缺乏一套技术,我们缺乏应有的一支海上石油开发的队伍。还有呢,海上作业的管理方式不一样。陆上我们采取的是什么,是管理局的模式,是人海战术。

  记者:但是到了海上,这个人海战术就行不通了,是吗?

  徐小杰:就行不通了,海上石油开发必须按海上石油开发的技术特点去做。

  王英民(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在海上的话,要在底下建管道,那个(海)底下有海流,有这种什么浊流,有很多还有地震,海啸造成的各种滑塌很多现象,很容易就把这管道冲垮了,所以说开发技术也很难,另外一个勘探技术也就比较难,我们前面说了因为海底往往地形不平,最后得到的地震反射就不太好,要把底下的特征搞清楚比一般的地方要难很多。所以说整个来说,深海油气勘探是一个高难度、高风险,但是,又是高回报的一个领域。

  解说:此时,先进国家的海上石油开发正在从浅水区步入深水区,中国需要快速追赶。

  徐小杰:很快到了70年代,我们实际上遇到这种方式走不通了,那刚好也赶上了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当时就要派了一系列石油工业部的,一批技术专家到国际上去考察,看完,完了以后呢,一下子感到大开眼界,那么回来以后,给中央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报告,就是海上石油工业的开发,必须对外开放,而且是比较全面的对外开放。

  记者:这种对外开放具体指的是?

  徐小杰:具体指的是,首先就是说我们的海域对外开放,这点对当时来说是比较敏感的一件事情,我们的海域、我们的国土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到我们的国土进行直接投资,这在当时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需要在观念上做很多的一个突破,所在在这点上,我们当时的决策层,包括中央的一些领导人,一些军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就是要不要开放,海上要不要对外开放,这点上是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一个决策,就是说要对外开放,而且这种对外开放并不会影响我们国家的安全问题,那么下面一系列的决策就铺平了道路了。

  解说:1982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颁布。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前者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第二年,美国菲利浦斯石油公司,康菲公司的前身,进入中国海上石油开采领域,中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上,80余个油气田相继开发投产。到2008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与21个国家的77家公司合作过,吸引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

  同期: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我国海上年油气产量突破5000万吨,建成“海上石油大庆”的目标如期实现。

  解说:2010年12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的年产量达到5000万吨,这是全国石油年产量的四分之一。1976年,我国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进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从1976年开始,大庆人将年产5000万吨的纪录保持了整整27年。但是,从2003年开始,大庆油田的年产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下降通道,寻找可接替的石油资源越来越紧迫,向海洋要下一桶油,为此所展开的深度竞赛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开发的主题。

  王英民:这个向深水进军,也是全球油气勘探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为什么如此呢,就是由于深水,就是我们油气勘探有一个油气发现的规律,叫油气规模序列法,就好像是我们拿一盆瓜子,大家吃,吃下来以后,肯定大瓜子先吃光,剩到最后的肯定都是小瓜子,那陆上勘探很久了,那大瓜子都吃光了,剩下的都是小东西了,对吧。比方说大庆,比方说胜利,咱们这样的老油田,现在能找到一平方的一个构造,就觉得是不得了了。那么现在在海上找到一个构造几百平方很简单,所以说整个就是说我们要往深海去,在未勘探的领域去找大个儿,这就是一个全球的趋势。

  解说:墨西哥湾,全世界最早进行海上油气开发的地方。1947年,美国人在这里打的第一口海上油井,水深是6米,而到2000年前后,这里一半的勘探井水深超过了1200米,到目前分布着4000多个钻井平台的墨西哥湾,已有20多个钻井平台勘探井,水深在3200米处。按照国际惯例,海上石油开采,通常将小于500米的海域叫做浅海,大于500米,小于1500米的海域叫深水,大于1500米的海域叫做超深水。率先进入超深水区的国家是美国、巴西、挪威等国家。

  王英民:这个深水的概念是根据钻井工程的难易程度来算的,它并不是从地质上来算的,就是500米以后,这个钻井的投入、技术难度就明显地要高很多,你想一个钻杆打到水底下,中间如果水深算1000米的话,你想一个钻杆了不起,也就是这么粗吧,就是几十公分粗吧,几十公分粗的东西,一两公里深,那就跟面条一样,它就很难控制,所以钻井难度非常大,所以说深水油气勘探是一个特别高技术的一个领域。

  解说: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是海洋油气开发的特点,而进入深水则是将这一特点推向极致,动力则是高回报。统计数字表明,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近十年来,人们新发现的探明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油气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又位于深海,深海成为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而中国现有的5000多万吨海洋石油产量都来自浅水油气区。

  记者:那您觉得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深海油气勘探现在是必要的吗?

  王英民:非常必要,因为我们现在陆上,你看我们大庆油田就已经走在下坡了,渤海湾也在下坡了,就是你投入勘探到取得真正的效益,这个周期不会很短。

  记者:大概要,整个周期大概要多长?

  王英民:勘探花了十好几年了才取得大效益。

  解说:从2000年开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到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6.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21.5%。如果再不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接替区,据保守预测,中国2020年的原油对外依存度还将上升至65%,与石油对外依存度攀升形成对比的是陆上原油产量增长较缓,近年来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随着近海勘探程度的逐渐深入,发现新的大型整装油气田已十分困难,走向深海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国家战略。

  记者:你觉得未来对于缓解我们国家能源对外的这种依存,深海开发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王英民:它现在海上石油的增长占了中国储量增长的将近一半,然后在海上的储量增长里,深水油气的增长也在逐渐地增高,现在深水油气,还像一个小娃娃一样,但是这个娃娃将来成长起来,可能是非常厉害的。

  解说:南海,1960年20米深的英冲1井里捞出的150公斤原油,曾让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发出一定要从南海抱回一个金娃娃的说法。那之后不久,这里的油气勘探转入沉寂,而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的统计,南海至少蕴藏有367.8亿吨石油、7.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但和渤海东海不同,南海油气资源的70%都在深水区域,由于没有深海钻井设备,几十年里,南海成了一片无法开发的处女地。直到2006年,中海油与加拿大石油公司哈斯基在南海合作,成功钻探了中国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

  王英民:南海目前油气资源评价,算下来的量油的资源量是130亿,然后天然气的资源量是8万亿方。

  记者:它大概能够支持我们用多少年?做一个粗略的估算呢。

  王英民:目前我们加进口的加咱们自己生产的,好像一年大概是2亿多吨,如果它这个200亿的话够用100年,但是要注意,资源量比储量还有一个差距,你打一半折扣,也能用个50年大概是这样。

  解说:陆地油气资源的有限,意味着油气的勘探要向深水进军。早在1983年,中国自主开发出“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具备300米以内水深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能力,而南海的地形地貌决定在南海勘探必须要有3000米水深的钻井能力。

  徐小杰:1956年实际上我们已经在探索了就是走出了300米,向500米进军,我们在跟康菲石油公司和加拿大的哈斯基石油公司合作的时候那个项目,已经是走到了1000米了,走到了1000米以后,我们就感到了困难,感到了短缺,很多短板,浅海的设备与深海的设备不一样,技术不一样,人才也没有,所以感到了几个方面的短缺。当然了,最大的短缺还是国家资源的短缺,就是靠浅海的资源还是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

  解说:2006年,一项投资高达60个亿的项目在这里悄然启动,中海油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被紧急抽调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项目组,它的使命就是要完成中国海上石油勘探开采从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

  粟京(中海油深水钻井船工程项目组副总经理):当然你说要开发深海是中海油应该说是一个梦想,多少年了,总想开始往下做,在之前可能一个技术上问题也好,资金上还没有那么迫切。到了2006年,中海油要上产量,要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我们决定要造,不但是981这条船,是造一个深水船队。

  解说:深海石油开采是一个高科技集成的系统工程,核心装备包括钻井平台、深水铺管起重船等,这个特殊项目组的任务就是要建造一座名为“海洋石油981”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深海钻井平台的复杂和所需的技术被等同于建造航空母舰。据统计,全球70%的深海钻井装置都被美国掌握,目前世界上直接拥有先进的深水钻井平台的不过美国和挪威两个国家。

  记者:2006年决定要建造深海钻井平台之前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粟京:没有,不但是中海油,国内这方面也不足。

  记者: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自主研发设置这样的深海钻井平台,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在设计方面。

  粟京:可以说2006年我们从300米一下跨到3000米这个水深,我们没有经验,这是第一;第二,包括连我本身,我也没见过这个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我记得是2007年我们跟美国的一家公司,我们叫联合设计,这个平台做基本设计,到那,他们好多承包商就来给我们介绍,一天四次介绍,上午两家,下午两家,告诉我,我们这个平台有什么东西,要做什么东西,我们设备很先进,我当时确实有点发蒙,我都不知道这一部分是干吗使的,这个是最难的,当时我确实压力很大。

  解说:深海钻井平台要装载钻机、动力、通讯、导航等设备以及安全救生和人员生活的设施,还要抵御复杂多变的洋流变化及恶劣天气的挑战,未来的“海洋石油981”载荷量到底应该定为多大,这成为了项目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粟京:100多人,生活的吃的喝的用的,水,我这平台要在海上,要有自主支持叫30天时间不需要供应,保证它能所有的生活,作业都能满足,要带这么多东西,所以这个数应该说对钻井平台是越大越好,但是要记住一点,我要把船设计很大,设计很大的话,波浪流对它的影响又很大,它就稳定性,适航性又不好了。

  记者:这个方面你们是最后怎么样确定的这个重量?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好。

  粟京:提议9000吨是为了满足我南海作业。

  记者:9000吨在世界的深井钻井平台承载重量算是一个什么水平?

  粟京: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国外在此之前主流船型,他们的可变载荷叫7000吨,8000吨已经很了不起的一个数了。

  记者:9000吨这样一个世界第一的承载重量,在设计过程中怎么样最后达到了?

  粟京:第一,肯定我们要把水下浮箱的体积要增大;第二,想尽办法减轻平台的重量,这个我们花了很多的心思和心血想办法减轻它,比如说我的钢板用得很薄,但是强度不能降低,这就是我需要用的高强度钢。

  解说:平台设计工作从2006年11月开始通过不断计算和模型试验。最终确定了要建一艘可变载荷9000吨的半潜式深海平台。这意味着“海洋石油981”将成为世界上可变载荷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但在风大浪高的深水区,船大了,控制它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而精密的海底钻井作业需要一个相对平稳的平台才能便于操作,怎样保持平台的稳定性这成了项目组需要突破的第二个难关。

  杨进(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深水跟浅水这一大区别在于深水的定位问题,因为我们在钻井的时候,保证我们的平台正好在我们的井口上方位移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到深水来说就非常困难。

  记者:在这项技术上面,我们有什么突破吗?包括应用在981上。

  杨进:在国外来说,1500米水深一般采用动力定位,咱们动力定位开动这个柴油机,每天消耗的油量应该是40到50吨,我们(981)就可以用锚泊定位,锚泊定位的好处就是它比较稳,八个锚链比较稳,另外它可以省油,省掉烧柴油了,如果锚泊定位,就不用耗那么多油。环保、降低能耗的消耗。

  记者:这项技术是我们国家现在自己独家采用的方式吗?

  杨进:这个是独家采用。

  解说:在“海洋石油981”上同时安装8个大马力推进器,解决了平台稳定的技术难关。8个推进器通过电脑精密计算,互相协作便能抵消深海风、浪、流等对船体的作用力达到平衡定位目的,但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就意味着一天巨大的能源消耗,而这样的能源消耗在1500米以下的海域,是可以通过抛锚来省去一天50吨,也就是100万人民币的燃料费用。因此在981上面,我国首次采用动力定位和锚泊定位的组合定位系统。简单说,就是在1500米水深海区用最为节能环保的抛锚方式来固定平台,在3000米水深海区开启动力定位系统,此二位一体的组合定位系统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也正是这套系统确保了981全天候作业,为惊涛骇浪中的“海洋石油981”赢来了“定海神针”的美誉。除此之外,国际上深海钻井存在的漏油风险也十分巨大,如何避免类似墨西哥湾事件的再次发生,项目组也是绞尽脑汁。

  杨进:深水安全也是挑战国际的难题,从981设计来说这一点重点考虑由于墨西哥湾事故以后,981这一块又加强了一些设计,所以深水它的防喷器也叫BOP,所以这一块的设计做了双保险,万一上面失灵,对于水下阀门气流几种控制,这样就保证水下的安全,避免墨西哥湾事故发生,所以981这一块做了非常周到。

  记者:这个是我们自己独创的?

  杨进:这是独创的,这是我们国家独创创新的一个。

  解说:不仅如此,“海洋石油981”还首次采用了南海200年一遇的环境参数作为设计条件,大大提高平台抵御环境灾害的能力,在它身上聚集了六项“世界之最”。

  然而,深海钻井只是油气开采中的一个环节前期的勘探,后期的油气输送都不可或缺。与981钻井平台同时设计建造的是一支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深水旗舰团队。

  2012年5月15日上午,青岛港口一艘名为“海洋石油201”号的船在这里举办竣工和起航仪式。把深海油气资源安全输送到陆地,“海洋石油201”就是这个深水旗舰团队家庭的一名重要成员。

  记者:随着海洋石油981在南海的成功开钻,它成了明星也引来了关注,但是要真正把油气资源从海底真正开发出来的话,除了981以外,其实是需要一系列舰船共同配合来完成这项工作,在我身后的海洋石油201就是这个大家庭组成部分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它是一艘工程船,它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如果说981通过钻井,确实发现海底有油气资源,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这样的工程船把已经在陆地上建好的生产设施安装到海里,当需要进行油气运输的时候,它还需要进行海底管道铺设的工作。

  记者:像这么大的管子,而且是它是硬度应该很大,怎么能够保证它到了海里以后,按照你们预先设定的这种路线让它排在海下?

  许文兵(中海油深水铺管起重船工程项目组副总经理):首先可以看到这一排是我们铺管的核心设备叫张顶器,看到这根管子有30英寸直径,但是像这种管子现在看觉得刚度很大,实际上它下海的时候,在海里的时候非常长的时候,像面条一样非常软,所以需要张顶器提供足够的张力。

  记者:这台张顶器是上下这样……

  许文兵:把它夹住,通过它的上面履带和管子之间的摩擦力来提供它的张力。

  记者:像一般情况下,它下去的速度多长时间?

  许文兵:按照我们整个铺管作业线的设计流程,按照24.4米这么一个规格基本上是在5分钟以内,就要往下铺24.4米,这样我们可以算一下按照全天的铺设速度,基本上会是在五公里每天。

  记者:这个速度在世界范围内算是?

  许文兵:这是最先进的速度也是效率最高的。

  记者:能铺多长的管子?

  许文兵: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如果我们这个项目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无限长,当然这个首先得保证它的天气是良好的,可以适宜铺管。

  解说:“海洋石油201”是目前世界上同类工程船中的佼佼者,它不仅具备在3000米海底进行铺管的能力,同时还是一条具备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的海洋工程船。

  许文兵:我们这个吊机在全世界来说是非常特殊的设计,自身重量非常轻,可以吊4000吨的东西,但是起重机整个只有3833吨,甚至比它能吊起的重物还要轻,这在全世界是非常非常少见的。

  解说:因为201船内是需要焊接管道,所以船上的定员人数是中国海洋石油大型装备和设施中定员最多的,高达380人。但是当管道下水在3000米深的海底工作由两台水下机器人完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水下的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机器人身上的手臂进行水下作业。

  许文兵:这台就是我们所说的水下机器人。

  记者:长的跟我们想象中概念里的机器人一点也不一样。

  许文兵:是,上面还带着摄像头可以看水下的情况,还可以用它的机械手来实现它要做的一些功能。

  记者:它的机械手平时也是伸在外面的?

  许文兵:平时它的手是缩回来,防止它在下降的过程中碰到其它的意外,等到需要工作的时候,把手就伸出来做它该做的事。

  记者:等于在海面以下,所有的眼睛就全靠它了。

  许文兵:是的,就靠它了这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它上面配了几个机械手,机械手的能力是很强,就像人的手指一样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干很多精细的活,比如说可以让它拧螺丝或者让它把卸扣解脱都可以做到。

  记者:除了精细的,比如一些重活,这只手能做得了吗?

  许文兵:重活也可以做,它可以带液压钳子,通过液压钳子把一些钢丝绳直接在水下切断,还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工作。

  记者:比如说什么样的工作?

  许文兵:比如说它可以抓一根钢丝绳,可以穿到它想要穿的卸扣的卡环里面去,它都可以做,实际上跟人的手一样,可以做穿针的工作。

  戈登•邓肯(水下机器人领航员):左、右、上、下:,当你用按钮打开控制器之后就可以用这个手臂移动操控了,只要看着屏幕上的摄像头画面就可以移动机器人了,机器人身上有五个摄像头,遥感系统上有两个。

  记者:一共七个摄像头?

  戈登•邓肯:恩,一共七个。接下来你就可以,像动手臂一样控制机器人手臂了。

  记者:那就是说你这里怎么动,水下机器人的手臂会做出完全相同的动作。

  戈登•邓肯:是的,完全相同。

  记者:这很酷。

  戈登•邓肯:如果我动得慢,机器人也会动得慢,如果我动得快,它也会快。

  记者:所以机器人手臂,不光是和您这边同方向动,连移动快慢也跟您这边相同。

  戈登•邓肯:甚至连我这边轻微颤动,它也会做出相同的动作。

  记者:非常有趣。

  解说:水下机器人和人一样,只要人类的一个指令,它便知道自己具体该做些什么,同时它也和我们一样需要吃喝补充能量,而这些工作,则由一台叫做中继器的设备就能全部完成。

  许文兵:这个缆,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相当于是水下机器人的脐带。大家都知道,当小孩儿还在母亲的身体里的时候是通过脐带给他提供养分,这个顾名思义,脐带缆也一样,给它提供电力,包括提供液压油,包括提供控制电缆的信号,都是通过这个缆来给它提供的。所以说水下机器人完全是依靠中继器来给它提供养分,控制水下机器人让它应该做的事情。

  记者:等于这个设备一方面得拴着机器人,不能让它乱跑?另一方面,给它提供需要的油?

  动力、电力和控制信号。

  解说:作为挺进深海的旗舰船队的一员,目前 201的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时刻准备开赴南海投入试铺管作业,随时开始它的深海征程。

  金晓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 总经理):可能我们通常把981叫做深海勘探开发的旗舰,这是一种提法,因为搞石油的,大家都知道,好像有钻探才是实质性的动作,如果是做地球物理勘探,只是一种调查性质、普查性质,那么钻探是有目的地寻找油气资源,所以大家把“海洋石油981”叫做勘探开发的旗舰,201的作用应该讲是海洋工程的一艘旗舰,它主要是在海洋工程管道铺设、水底设施的安装和水面设施安装这块应该讲是一艘旗舰。

  解说: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深海舰队已经组建,中国挺进深海的战略步伐随着“海洋石油981”的南海开钻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作为第一艘驶入南海深海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开采的钻井平台,它不仅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同时还肩负着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以及维护我国领海主权的重大意义。“海洋石油981”只是我国深海战略的第一步,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深海舰队逐梦诞生。





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5-19/225424444248.shtml我国深水钻井平台开钻 肩负推进海洋强国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9日  央视《新闻调查》



  【采访人物】

  王英民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杨  进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

  董秀成     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粟  京     中海油深水钻井船工程项目组副总经理

  许文兵     中海油深水铺管起重船工程项目组副总经理

  金晓剑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 总经理

  徐小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戈登•邓肯  水下机器人领航员

  【正文】

  解说:2012年5月9日,距离香港东南约320公里处,一座矗立在我国南海海面的庞然大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这天,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座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开始首钻,“981”的这一钻使得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能力从300米水深挺进到3000米深海,使得中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海自营勘探开发超深水油气资源的国家。《路透社》、《华盛顿邮报》、《俄新社》等多家媒体都以中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南海开钻作为标题进行报道。

  徐小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首先这件事情使得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确实是开始走向深海了,海上的石油开发这篇文章完全是打开了。

  记者:那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徐小杰:意味着我们在发展,我们在进入深海,这是为了占领未来的能源的制高点,技术的制高点。

  解说:“海洋石油981”之所以在国际上倍受瞩目,不仅因为它是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而且它还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纪录。它可以在世界上除了南北极外的任何一片海域进行作业,代表着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

  记者:“海洋石油981”成功开钻可以说是中国石油行业挺进深海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石油工业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那么今天迈出了这一步,对于未来中国石油工业以及中国能源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中华世纪坛记载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青铜甬道上,在1966年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描述“在渤海湾用固定平台钻成第一口石油探井”,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正是中国海洋石油蹒跚起步的时候。

  解说:莺歌海,东经108.73度,北纬18.51度,海南岛西南端的一个突起的犄角。1960年,也就是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二年,石油工人驾驶着一条驳船来到这里,他们把冲击钻安装在驳船的侧面钻了两眼20多米深的油井,这就是英冲一井、英冲二井,当人们准备打第三口井的时候,大风把那套原始的井架吹倒了。但是,从英冲一井中捞出的150公斤原油被公认为是中国石油向蓝色海洋进发的第一步。

  徐小杰:五六十年代那时候做海洋的话呢,确实是思想是比较简单的,那个简单就是认为海洋的油气开发无非是陆上的一个简单延伸而已,因此把陆上的技术就直接搬到海上,没有海上的设备,像陆上一样的,不过是立于海上的一个井架,但是这种井架当然是很不稳定了,就是一有大风就被刮跑了,所以呢,刮跑以后再建,所以处在一个非常原始的一个方式。

  解说:事实上,人类确实是在追踪陆地油田的脉络时才与大海不期而遇。1896年,加利福尼亚海岸为开发由陆地延伸至海里的油田,人们从防波堤上向海里搭建了一座木质栈桥安上钻井机打井,这口距离海岸200多米的油井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采用这种栈桥或人工岛的方式人类开始了向海洋要石油的进程。

  1920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利用木制平台钻井发现了一个大油田。

  1922年,苏联在里海巴库油田附近用栈桥进行海上钻探成功。一百多年来,人类进军海洋的步伐始终与工程装备的进步相伴相随。

  1947年,美国在墨西哥湾水深6米处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钢制石油平台。在焊接技术和钢铁工业发展的支持下,钢质固定平台、坐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等钻井装置相继出现。

  1965年,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在南加利福尼亚近岸海域,用“卡斯-1”号钻井装置打下了第一口深水井,水深为193米。对海洋石油的开发来说,技术进步意味着深度的下潜。      

  同样是在1965年,中国的石油工业部发出“上山 下海 大战平原”的号召,开始组织力量下海找油。刚刚取得大庆油田会战胜利的石油人发现,从陆上到海上,相隔薄薄几十米海水,带来的难度绝不亚于几千米地层。

  记者:那实际上,像陆上开发和海上开发,像刚才您讲的,主要从这个技术层面来说,它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徐小杰:差别是很大的,你首先从开发的设备来讲,海上开发的设备必须不同于陆上,它毕竟是在海上,哪怕是浅海,还得要抗台风、抗高寒这些特点,这跟陆上不一样。

  记者:就等于一开始,一开始我们是一直在陆上走路,现在我们要开始学游泳了。

  徐小杰:学游泳了,开始是站着,站着,齐着半腰身去学。

  解说:渤海,中国海洋石油的摇篮,1964年1月大港油田一支陆地钻井队来到天津塘沽海河出海口的鸡心岛上竖起钻井,开始了一群“旱鸭子”到水里找油的历史。1966年,海1井平台建成开钻,这是一个固定钻井平台;第二年这口井喜喷原油成为我国海上建成的第一口油井。进入到上世纪70年代,技术人员从一本杂志上获知国外有移动式钻井平台,于是开始研究建造中国的移动式钻井平台。当时的口号是“造争气船 打争气井”。1973年3月,“渤海1号” 钻井平台出海钻井,自主开发带来了经验。但当时渤海、南海的勘探都在展开,自己动手,无论是技术还是速度都不能满足需要。

  记者:就等于是最初我们自己尝试了发现不行。

  徐小杰:不行,必须要有先进的钻井设备、钻井船,这个钻井船,我们自己没法自己制造,只能从国外直接购买。那么从当时来讲,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董秀成(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外合作的一个发展过程,初期是什么都没有,没钱、没技术、没人员、没有经验,基本上是靠吸引外资,所以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解说:按照石油专家的理论,渤海是华北沉积盆地东部的一部分,在盆地的西部陆地上分布着胜利、大港、辽河几个大油田,渤海下面不会没有石油,但从1964年开始直到70年代末,存在于理论中的大油田一直没有找到。期间,渤海钻探了114口探井和生产井,有4个小油田及含油构造投入开发,原油年产量只有9万余吨,蕴藏在海底的巨量石油在海水的覆盖下沉睡。

  徐小杰:我们缺乏一套技术,我们缺乏应有的一支海上石油开发的队伍。还有呢,海上作业的管理方式不一样。陆上我们采取的是什么,是管理局的模式,是人海战术。

  记者:但是到了海上,这个人海战术就行不通了,是吗?

  徐小杰:就行不通了,海上石油开发必须按海上石油开发的技术特点去做。

  王英民(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在海上的话,要在底下建管道,那个(海)底下有海流,有这种什么浊流,有很多还有地震,海啸造成的各种滑塌很多现象,很容易就把这管道冲垮了,所以说开发技术也很难,另外一个勘探技术也就比较难,我们前面说了因为海底往往地形不平,最后得到的地震反射就不太好,要把底下的特征搞清楚比一般的地方要难很多。所以说整个来说,深海油气勘探是一个高难度、高风险,但是,又是高回报的一个领域。

  解说:此时,先进国家的海上石油开发正在从浅水区步入深水区,中国需要快速追赶。

  徐小杰:很快到了70年代,我们实际上遇到这种方式走不通了,那刚好也赶上了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当时就要派了一系列石油工业部的,一批技术专家到国际上去考察,看完,完了以后呢,一下子感到大开眼界,那么回来以后,给中央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报告,就是海上石油工业的开发,必须对外开放,而且是比较全面的对外开放。

  记者:这种对外开放具体指的是?

  徐小杰:具体指的是,首先就是说我们的海域对外开放,这点对当时来说是比较敏感的一件事情,我们的海域、我们的国土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到我们的国土进行直接投资,这在当时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需要在观念上做很多的一个突破,所在在这点上,我们当时的决策层,包括中央的一些领导人,一些军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就是要不要开放,海上要不要对外开放,这点上是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一个决策,就是说要对外开放,而且这种对外开放并不会影响我们国家的安全问题,那么下面一系列的决策就铺平了道路了。

  解说:1982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颁布。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前者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第二年,美国菲利浦斯石油公司,康菲公司的前身,进入中国海上石油开采领域,中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上,80余个油气田相继开发投产。到2008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与21个国家的77家公司合作过,吸引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

  同期: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我国海上年油气产量突破5000万吨,建成“海上石油大庆”的目标如期实现。

  解说:2010年12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的年产量达到5000万吨,这是全国石油年产量的四分之一。1976年,我国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进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从1976年开始,大庆人将年产5000万吨的纪录保持了整整27年。但是,从2003年开始,大庆油田的年产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下降通道,寻找可接替的石油资源越来越紧迫,向海洋要下一桶油,为此所展开的深度竞赛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开发的主题。

  王英民:这个向深水进军,也是全球油气勘探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为什么如此呢,就是由于深水,就是我们油气勘探有一个油气发现的规律,叫油气规模序列法,就好像是我们拿一盆瓜子,大家吃,吃下来以后,肯定大瓜子先吃光,剩到最后的肯定都是小瓜子,那陆上勘探很久了,那大瓜子都吃光了,剩下的都是小东西了,对吧。比方说大庆,比方说胜利,咱们这样的老油田,现在能找到一平方的一个构造,就觉得是不得了了。那么现在在海上找到一个构造几百平方很简单,所以说整个就是说我们要往深海去,在未勘探的领域去找大个儿,这就是一个全球的趋势。

  解说:墨西哥湾,全世界最早进行海上油气开发的地方。1947年,美国人在这里打的第一口海上油井,水深是6米,而到2000年前后,这里一半的勘探井水深超过了1200米,到目前分布着4000多个钻井平台的墨西哥湾,已有20多个钻井平台勘探井,水深在3200米处。按照国际惯例,海上石油开采,通常将小于500米的海域叫做浅海,大于500米,小于1500米的海域叫深水,大于1500米的海域叫做超深水。率先进入超深水区的国家是美国、巴西、挪威等国家。

  王英民:这个深水的概念是根据钻井工程的难易程度来算的,它并不是从地质上来算的,就是500米以后,这个钻井的投入、技术难度就明显地要高很多,你想一个钻杆打到水底下,中间如果水深算1000米的话,你想一个钻杆了不起,也就是这么粗吧,就是几十公分粗吧,几十公分粗的东西,一两公里深,那就跟面条一样,它就很难控制,所以钻井难度非常大,所以说深水油气勘探是一个特别高技术的一个领域。

  解说: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是海洋油气开发的特点,而进入深水则是将这一特点推向极致,动力则是高回报。统计数字表明,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近十年来,人们新发现的探明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油气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又位于深海,深海成为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而中国现有的5000多万吨海洋石油产量都来自浅水油气区。

  记者:那您觉得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深海油气勘探现在是必要的吗?

  王英民:非常必要,因为我们现在陆上,你看我们大庆油田就已经走在下坡了,渤海湾也在下坡了,就是你投入勘探到取得真正的效益,这个周期不会很短。

  记者:大概要,整个周期大概要多长?

  王英民:勘探花了十好几年了才取得大效益。

  解说:从2000年开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到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6.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21.5%。如果再不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接替区,据保守预测,中国2020年的原油对外依存度还将上升至65%,与石油对外依存度攀升形成对比的是陆上原油产量增长较缓,近年来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随着近海勘探程度的逐渐深入,发现新的大型整装油气田已十分困难,走向深海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国家战略。

  记者:你觉得未来对于缓解我们国家能源对外的这种依存,深海开发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王英民:它现在海上石油的增长占了中国储量增长的将近一半,然后在海上的储量增长里,深水油气的增长也在逐渐地增高,现在深水油气,还像一个小娃娃一样,但是这个娃娃将来成长起来,可能是非常厉害的。

  解说:南海,1960年20米深的英冲1井里捞出的150公斤原油,曾让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发出一定要从南海抱回一个金娃娃的说法。那之后不久,这里的油气勘探转入沉寂,而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的统计,南海至少蕴藏有367.8亿吨石油、7.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但和渤海东海不同,南海油气资源的70%都在深水区域,由于没有深海钻井设备,几十年里,南海成了一片无法开发的处女地。直到2006年,中海油与加拿大石油公司哈斯基在南海合作,成功钻探了中国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

  王英民:南海目前油气资源评价,算下来的量油的资源量是130亿,然后天然气的资源量是8万亿方。

  记者:它大概能够支持我们用多少年?做一个粗略的估算呢。

  王英民:目前我们加进口的加咱们自己生产的,好像一年大概是2亿多吨,如果它这个200亿的话够用100年,但是要注意,资源量比储量还有一个差距,你打一半折扣,也能用个50年大概是这样。

  解说:陆地油气资源的有限,意味着油气的勘探要向深水进军。早在1983年,中国自主开发出“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具备300米以内水深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能力,而南海的地形地貌决定在南海勘探必须要有3000米水深的钻井能力。

  徐小杰:1956年实际上我们已经在探索了就是走出了300米,向500米进军,我们在跟康菲石油公司和加拿大的哈斯基石油公司合作的时候那个项目,已经是走到了1000米了,走到了1000米以后,我们就感到了困难,感到了短缺,很多短板,浅海的设备与深海的设备不一样,技术不一样,人才也没有,所以感到了几个方面的短缺。当然了,最大的短缺还是国家资源的短缺,就是靠浅海的资源还是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

  解说:2006年,一项投资高达60个亿的项目在这里悄然启动,中海油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被紧急抽调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项目组,它的使命就是要完成中国海上石油勘探开采从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

  粟京(中海油深水钻井船工程项目组副总经理):当然你说要开发深海是中海油应该说是一个梦想,多少年了,总想开始往下做,在之前可能一个技术上问题也好,资金上还没有那么迫切。到了2006年,中海油要上产量,要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我们决定要造,不但是981这条船,是造一个深水船队。

  解说:深海石油开采是一个高科技集成的系统工程,核心装备包括钻井平台、深水铺管起重船等,这个特殊项目组的任务就是要建造一座名为“海洋石油981”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深海钻井平台的复杂和所需的技术被等同于建造航空母舰。据统计,全球70%的深海钻井装置都被美国掌握,目前世界上直接拥有先进的深水钻井平台的不过美国和挪威两个国家。

  记者:2006年决定要建造深海钻井平台之前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粟京:没有,不但是中海油,国内这方面也不足。

  记者: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自主研发设置这样的深海钻井平台,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在设计方面。

  粟京:可以说2006年我们从300米一下跨到3000米这个水深,我们没有经验,这是第一;第二,包括连我本身,我也没见过这个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我记得是2007年我们跟美国的一家公司,我们叫联合设计,这个平台做基本设计,到那,他们好多承包商就来给我们介绍,一天四次介绍,上午两家,下午两家,告诉我,我们这个平台有什么东西,要做什么东西,我们设备很先进,我当时确实有点发蒙,我都不知道这一部分是干吗使的,这个是最难的,当时我确实压力很大。

  解说:深海钻井平台要装载钻机、动力、通讯、导航等设备以及安全救生和人员生活的设施,还要抵御复杂多变的洋流变化及恶劣天气的挑战,未来的“海洋石油981”载荷量到底应该定为多大,这成为了项目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粟京:100多人,生活的吃的喝的用的,水,我这平台要在海上,要有自主支持叫30天时间不需要供应,保证它能所有的生活,作业都能满足,要带这么多东西,所以这个数应该说对钻井平台是越大越好,但是要记住一点,我要把船设计很大,设计很大的话,波浪流对它的影响又很大,它就稳定性,适航性又不好了。

  记者:这个方面你们是最后怎么样确定的这个重量?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好。

  粟京:提议9000吨是为了满足我南海作业。

  记者:9000吨在世界的深井钻井平台承载重量算是一个什么水平?

  粟京: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国外在此之前主流船型,他们的可变载荷叫7000吨,8000吨已经很了不起的一个数了。

  记者:9000吨这样一个世界第一的承载重量,在设计过程中怎么样最后达到了?

  粟京:第一,肯定我们要把水下浮箱的体积要增大;第二,想尽办法减轻平台的重量,这个我们花了很多的心思和心血想办法减轻它,比如说我的钢板用得很薄,但是强度不能降低,这就是我需要用的高强度钢。

  解说:平台设计工作从2006年11月开始通过不断计算和模型试验。最终确定了要建一艘可变载荷9000吨的半潜式深海平台。这意味着“海洋石油981”将成为世界上可变载荷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但在风大浪高的深水区,船大了,控制它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而精密的海底钻井作业需要一个相对平稳的平台才能便于操作,怎样保持平台的稳定性这成了项目组需要突破的第二个难关。

  杨进(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深水跟浅水这一大区别在于深水的定位问题,因为我们在钻井的时候,保证我们的平台正好在我们的井口上方位移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到深水来说就非常困难。

  记者:在这项技术上面,我们有什么突破吗?包括应用在981上。

  杨进:在国外来说,1500米水深一般采用动力定位,咱们动力定位开动这个柴油机,每天消耗的油量应该是40到50吨,我们(981)就可以用锚泊定位,锚泊定位的好处就是它比较稳,八个锚链比较稳,另外它可以省油,省掉烧柴油了,如果锚泊定位,就不用耗那么多油。环保、降低能耗的消耗。

  记者:这项技术是我们国家现在自己独家采用的方式吗?

  杨进:这个是独家采用。

  解说:在“海洋石油981”上同时安装8个大马力推进器,解决了平台稳定的技术难关。8个推进器通过电脑精密计算,互相协作便能抵消深海风、浪、流等对船体的作用力达到平衡定位目的,但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就意味着一天巨大的能源消耗,而这样的能源消耗在1500米以下的海域,是可以通过抛锚来省去一天50吨,也就是100万人民币的燃料费用。因此在981上面,我国首次采用动力定位和锚泊定位的组合定位系统。简单说,就是在1500米水深海区用最为节能环保的抛锚方式来固定平台,在3000米水深海区开启动力定位系统,此二位一体的组合定位系统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也正是这套系统确保了981全天候作业,为惊涛骇浪中的“海洋石油981”赢来了“定海神针”的美誉。除此之外,国际上深海钻井存在的漏油风险也十分巨大,如何避免类似墨西哥湾事件的再次发生,项目组也是绞尽脑汁。

  杨进:深水安全也是挑战国际的难题,从981设计来说这一点重点考虑由于墨西哥湾事故以后,981这一块又加强了一些设计,所以深水它的防喷器也叫BOP,所以这一块的设计做了双保险,万一上面失灵,对于水下阀门气流几种控制,这样就保证水下的安全,避免墨西哥湾事故发生,所以981这一块做了非常周到。

  记者:这个是我们自己独创的?

  杨进:这是独创的,这是我们国家独创创新的一个。

  解说:不仅如此,“海洋石油981”还首次采用了南海200年一遇的环境参数作为设计条件,大大提高平台抵御环境灾害的能力,在它身上聚集了六项“世界之最”。

  然而,深海钻井只是油气开采中的一个环节前期的勘探,后期的油气输送都不可或缺。与981钻井平台同时设计建造的是一支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深水旗舰团队。

  2012年5月15日上午,青岛港口一艘名为“海洋石油201”号的船在这里举办竣工和起航仪式。把深海油气资源安全输送到陆地,“海洋石油201”就是这个深水旗舰团队家庭的一名重要成员。

  记者:随着海洋石油981在南海的成功开钻,它成了明星也引来了关注,但是要真正把油气资源从海底真正开发出来的话,除了981以外,其实是需要一系列舰船共同配合来完成这项工作,在我身后的海洋石油201就是这个大家庭组成部分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它是一艘工程船,它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如果说981通过钻井,确实发现海底有油气资源,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这样的工程船把已经在陆地上建好的生产设施安装到海里,当需要进行油气运输的时候,它还需要进行海底管道铺设的工作。

  记者:像这么大的管子,而且是它是硬度应该很大,怎么能够保证它到了海里以后,按照你们预先设定的这种路线让它排在海下?

  许文兵(中海油深水铺管起重船工程项目组副总经理):首先可以看到这一排是我们铺管的核心设备叫张顶器,看到这根管子有30英寸直径,但是像这种管子现在看觉得刚度很大,实际上它下海的时候,在海里的时候非常长的时候,像面条一样非常软,所以需要张顶器提供足够的张力。

  记者:这台张顶器是上下这样……

  许文兵:把它夹住,通过它的上面履带和管子之间的摩擦力来提供它的张力。

  记者:像一般情况下,它下去的速度多长时间?

  许文兵:按照我们整个铺管作业线的设计流程,按照24.4米这么一个规格基本上是在5分钟以内,就要往下铺24.4米,这样我们可以算一下按照全天的铺设速度,基本上会是在五公里每天。

  记者:这个速度在世界范围内算是?

  许文兵:这是最先进的速度也是效率最高的。

  记者:能铺多长的管子?

  许文兵: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如果我们这个项目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无限长,当然这个首先得保证它的天气是良好的,可以适宜铺管。

  解说:“海洋石油201”是目前世界上同类工程船中的佼佼者,它不仅具备在3000米海底进行铺管的能力,同时还是一条具备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的海洋工程船。

  许文兵:我们这个吊机在全世界来说是非常特殊的设计,自身重量非常轻,可以吊4000吨的东西,但是起重机整个只有3833吨,甚至比它能吊起的重物还要轻,这在全世界是非常非常少见的。

  解说:因为201船内是需要焊接管道,所以船上的定员人数是中国海洋石油大型装备和设施中定员最多的,高达380人。但是当管道下水在3000米深的海底工作由两台水下机器人完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水下的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机器人身上的手臂进行水下作业。

  许文兵:这台就是我们所说的水下机器人。

  记者:长的跟我们想象中概念里的机器人一点也不一样。

  许文兵:是,上面还带着摄像头可以看水下的情况,还可以用它的机械手来实现它要做的一些功能。

  记者:它的机械手平时也是伸在外面的?

  许文兵:平时它的手是缩回来,防止它在下降的过程中碰到其它的意外,等到需要工作的时候,把手就伸出来做它该做的事。

  记者:等于在海面以下,所有的眼睛就全靠它了。

  许文兵:是的,就靠它了这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它上面配了几个机械手,机械手的能力是很强,就像人的手指一样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干很多精细的活,比如说可以让它拧螺丝或者让它把卸扣解脱都可以做到。

  记者:除了精细的,比如一些重活,这只手能做得了吗?

  许文兵:重活也可以做,它可以带液压钳子,通过液压钳子把一些钢丝绳直接在水下切断,还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工作。

  记者:比如说什么样的工作?

  许文兵:比如说它可以抓一根钢丝绳,可以穿到它想要穿的卸扣的卡环里面去,它都可以做,实际上跟人的手一样,可以做穿针的工作。

  戈登•邓肯(水下机器人领航员):左、右、上、下:,当你用按钮打开控制器之后就可以用这个手臂移动操控了,只要看着屏幕上的摄像头画面就可以移动机器人了,机器人身上有五个摄像头,遥感系统上有两个。

  记者:一共七个摄像头?

  戈登•邓肯:恩,一共七个。接下来你就可以,像动手臂一样控制机器人手臂了。

  记者:那就是说你这里怎么动,水下机器人的手臂会做出完全相同的动作。

  戈登•邓肯:是的,完全相同。

  记者:这很酷。

  戈登•邓肯:如果我动得慢,机器人也会动得慢,如果我动得快,它也会快。

  记者:所以机器人手臂,不光是和您这边同方向动,连移动快慢也跟您这边相同。

  戈登•邓肯:甚至连我这边轻微颤动,它也会做出相同的动作。

  记者:非常有趣。

  解说:水下机器人和人一样,只要人类的一个指令,它便知道自己具体该做些什么,同时它也和我们一样需要吃喝补充能量,而这些工作,则由一台叫做中继器的设备就能全部完成。

  许文兵:这个缆,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相当于是水下机器人的脐带。大家都知道,当小孩儿还在母亲的身体里的时候是通过脐带给他提供养分,这个顾名思义,脐带缆也一样,给它提供电力,包括提供液压油,包括提供控制电缆的信号,都是通过这个缆来给它提供的。所以说水下机器人完全是依靠中继器来给它提供养分,控制水下机器人让它应该做的事情。

  记者:等于这个设备一方面得拴着机器人,不能让它乱跑?另一方面,给它提供需要的油?

  动力、电力和控制信号。

  解说:作为挺进深海的旗舰船队的一员,目前 201的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时刻准备开赴南海投入试铺管作业,随时开始它的深海征程。

  金晓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 总经理):可能我们通常把981叫做深海勘探开发的旗舰,这是一种提法,因为搞石油的,大家都知道,好像有钻探才是实质性的动作,如果是做地球物理勘探,只是一种调查性质、普查性质,那么钻探是有目的地寻找油气资源,所以大家把“海洋石油981”叫做勘探开发的旗舰,201的作用应该讲是海洋工程的一艘旗舰,它主要是在海洋工程管道铺设、水底设施的安装和水面设施安装这块应该讲是一艘旗舰。

  解说: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深海舰队已经组建,中国挺进深海的战略步伐随着“海洋石油981”的南海开钻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作为第一艘驶入南海深海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开采的钻井平台,它不仅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同时还肩负着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以及维护我国领海主权的重大意义。“海洋石油981”只是我国深海战略的第一步,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深海舰队逐梦诞生。





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5-19/2254244442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