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的海军建设与海军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47:46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根据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21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繁荣强盛、领土主权统一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届时,中国将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亚洲强国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政治、经济和军事将全面追赶世界发达国家。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中国军队必须尽快实现现代化,肩负起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和实现国家统一的重任,抵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可能入侵和军事挑衅行动,以及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维护国内安全稳定。在海洋方面,随着人类大规模开发与利用海洋活动的深入, 21 世纪将是一个海洋世纪,能不能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能不能确保中国海洋经济利益和海上军事安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叶中国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历史早已反复证明,一个海洋大国或濒海大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

  着眼于21世纪中叶,中国海军建设必须根据未来国家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国防目标和国防战略、以及海洋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筹划,再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把中国海军真正建设成为一支亚太地区的强大海军,拥有强大的海军战略运用能力,成为世界和平、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力量之一。概括而言: 21 世纪初中期中国海军力量的战略运用功能必须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能粉碎任何危害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企图;能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安全与稳定的海上战略环境;能有效地维护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和保持对亚太地区足够的影响力;能遏止来自海洋方向的侵略和打赢针对中国的战争;保持有效的海上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等等。基于上述考虑,从现在起至 21 世纪初中期的中国海军建设和战略运用,应当着重解决一些重大课题。   

  一、海军发展目标   

  关于海军发展目标,要实现近海型海军向区域型海军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使用近岸、近海和全球型海军的概念来区分各国海军兵力的类型、实力和主要活动范围等。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海洋竞争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使各濒海国家的海洋权益范围都从领海基点向前延伸至 200 ~ 350 海里的近海海域。因此,大多数中小濒海国家的海军都根据新的海上利益需求进行建设,显现出近海型海军将逐渐成为世界海军基本类型的趋势。原先的全球型海军仍然是美国海军和俄罗斯海军 ( 后者的海军战略调整为区域防御,但兵力结构和打击力仍然为全球型 ) 两家。而居中的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亚、中国等,既不同于超级大国海军,也区别于广大欠发达国家的近海型海军,其基本特征是海洋利益超出近海的范围,要求其海军兵力拥有部分机动力强的中远程海上作战平台和具有中远距离打击力的海上武器装备,其海军战略运用范围需要覆盖住近海以外 1000 海里或更远距离的海域。虽然,目前中国海军已有部分兵力具有一定的远距离作战能力,但总体上仍然属于近海型海军,要想使中国海军成为一支强大的区域型的海军力量,需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海军战略运用能力   

  在海军战略运用能力上,必须具有前往关系到中国战略安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和印度洋部分水域执行战略任务,尤其应具备与军事强国海军争夺一定海域制海权的能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决定了中国海军是一支防御性的海军,也就是说从海军战略的目的上说,中国海军始终是防御性的,永远不侵略别国,就是将来海军强大了也不会奉行进攻性的战略。同时,中国海军战略又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为实现防御性的战略目的,要充分利用公海的国际性和航行自由性进行战略防御。一旦遇到来自海上的侵略,中国海军在具体的战略行动上,则可以在国际海战法的许可范围根据海上作战需要采取进攻行动。根据中国海军担负的战略使命、任务和高技术条件下海上作战的需要,未来中国海军战略运用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近海的范围,而必须从近海向前延伸至太平洋西北部。如果中国海军不具备在这一区域同强国海军相抗衡和争夺制海权的能力,或拥有对其构成“杀手锏”的兵力兵器,那么在战争到来时,必然要失去战略主动权,根本无法确保中国的海上安全与利益,也难以维护中国的大国地位。

  从在太平洋西北部存在和进行活动的海军力量看,不仅有在中国海上正面长期军事存在的世界一流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而且有实力不凡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 ( 仍然坚持在越南占有海外战略基地 ) ,更有已上升为世界第四位且将海上防卫范围扩展至中国台湾海峡和南海海域的日本海军,还有不断发展的韩国海军、东盟国家海军、台湾当局海军等。制海权斗争的实质在于对敌方海上兵力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阻止其使用海洋。因此,为了同这些海军力量争夺制海权,中国海军就必须吸取中国近代海军全军覆灭的惨痛历史教训,不能仅囿于近岸近海,否则只能是坐以待毙,丧失战略主动权。从地缘角度看,中国海区呈半封闭状,外有岛链环抱,通往大洋的通道多数为岛链遮断,中国海军兵力进出大洋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他人,在战时很有可能被敌方拦腰堵截。再者,现代海军兵力的远距离打击能力不断提高,如果不能在足够远 (1000 海里以上 ) 的距离上拦截和打击敌方的兵力兵器,就无法保障国家海上方向的安全。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目前中国海军的战略运用能力还十分有限,还无法同海洋强国海军在广阔的西北太平洋海域争夺制海权,但是着眼于 21 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海军的战略运用能力有必要也完全可能做到覆盖住整个西北太平洋海域,成为一支能在一定海域抗衡军事强国海军的区域型海上力量。

   21 世纪初中期中国将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发展趋势的重大影响,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将更加广泛。在此情况下,中国海上贸易航线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作用将十分突出。那时,中国与欧洲、非洲、西亚、南亚等国家、地区的贸易,对于欧洲、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海上战略通道的依赖性将大大增加。同时,中国的部分战略资源如石油、铁矿石等将从国外进口,并通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运达,利用全球资源的幅度也将大幅提高。这就要求中国海军拥有足够的威力覆盖经马六甲海峡通过印度洋南部的海上通道,确保战略资源不被截断。   

  三、海战场体系   

  在海战场体系构筑上,应在东部形成以舟山为中心、青岛和三都为两翼的海战场体系;在南部形成以榆林为中心、西沙和湛江为纵深的海战场体系,并以南沙诸岛为前沿基地。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海战场 ( 海军兵力驻屯体系、作战指挥体系、防御体系和后方保障体系 ) 已形成良好体系,为海军兵力完成各种作战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展望后冷战时期,中国海上面临着多元威胁、政治外交环境复杂化和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等因素,海战场建设的难度不断加大。随着海军武器装备更新、作战任务变化、作战海区前伸,特别是打赢高技术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的战略目标提出后,就使海战场建设内容增多、要求提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海战场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艰巨和海战场建设中军地矛盾突出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大。

  根据未来海上主要作战方向和近海防御海军战略的具体要求,以及海战场建设经费等情况,中国海战场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点多线长的状况,真正做到收缩点线、突出重点。为此,可考虑调整海战场布局,在东部和南部两大海战场各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善配套和相互呼应的海战场体系。一是在东部形成以舟山为中心、青岛和三都为两翼的海战场体系;二是在南部形成以榆林为中心、湛江和西沙为前后纵深的海战场体系。这样,不仅能收缩点线和保障重点,还能有力地支撑中国海上战略防御前沿前移,有效地保障中国海军兵力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进行活动。   

  四、拥有在必要时控制重要海峡、水道的能力,享有进出大洋的自由权   

  中国海区北自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曾母暗沙,海区南北纵长,四海贯通,便于海上机动作战,但也容易被敌拦腰截断。从地理形势上看,中国海区外缘为岛链包围,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区,通往邻近海区的海峡水道,除台湾岛附近外,目前均不为中国控制,战时中国海上兵力完全可能遭到敌围追堵截,使中国丧失战略主动权,难以出岛链执行战略防御任务或堵截敌进入中国海区的必经之道。为在未来海上军事冲突中有效地夺取制海权,中国海军必须拥有能够在必要时有效控制中国海区通往大洋水域重要海峡水道的实力。

  一是在东部海区应当具备在战时争夺朝鲜海峡和琉球群岛诸海峡的控制权的能力。这些海峡既是中国海军出岛链执行战略防御任务的必经之处,也是敌进入中国海区对中国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对中国陆岸目标袭击或海上进攻作战的必经之地。中国海军在战时如果能控制住这些海峡,就能够掌握行动自由权和阻止敌方行动自由权,也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实际上,有关国家平时就对这些海峡进行较严密的监视、警戒和控制。

  二是在南部海区应当拥有在战时控制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巽他海峡和菲律宾群岛间诸海峡的能力。这些海峡不仅在进行海上交通运输和兵力机动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某些大国海军兵力利用该海峡进行南北机动和两洋兵力互相支援亦有重大价值。超级大国海军历来高度重视南海部分海峡的战略价值,曾在 80 年代宣布将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列为必须控制的海峡通道。近年来又极力介入南沙争端,企图重新在南海立足,对此,中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加强该战略方向的海战场建设,制约军事强国对南沙的可能渗透。   

  五、海军兵力结构

  在海军兵力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上,应形成以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两个战略方向上形成大纵深的战略防御体系。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海军已形成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上作战力量,拥有在近海海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然而,必须看到中国海军的兵力结构还很不合理,尽管兵种齐全和拥有核潜艇,但主要是一支以海上轻型兵力为主体、少量中型兵力为辅的兵力结构,特别是能够在中、远海担负作战任务的兵力兵器量少质差,战略、战役使用很不配套。因此,中国海军兵力结构与未来担负的使命与任务相差甚远,必须抓住 21 世纪前 20 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较小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与调整,争取在下个世纪 30 年代后形成结构合理、战略战役使用配套的海军兵力结构,特别是要建设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大型航母战斗群,以便在下个世纪 40 年代形成一支强大的区域型海军力量。

  根据未来中国海军担负的战略使命与任务、海洋战略环境、战略需求等情况,中国海军现代作战体制和战略防御体系可作相应调整和改革:一是收缩战线,将北、东、南三大舰队合组为两大舰队,即中国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专司海上战略防御;二是组建国家海岸警备队,担负近岸水域和近海海域的一般性经济生产、海洋开发利用、维护海洋权益等大量日常海上防卫任务。两支舰队将分别担负西北太平洋的战略防御和南海及马六甲海峡的战略防御任务,其兵力结构建设方向以高技术的大型多用途航母战斗群为核心,并相互进行战略协同与配合,确保海上战略防御任务的完成。   

  六、海军兵力兵器发展   

  在海军兵力兵器发展上,应走“复合式”道路,采取建设机械化舰队和信息化舰队同时并举的方针。

  世纪之交,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世界军事革命正在深入发展。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群的推动下,一个信息化舰队时代已初露端倪,并将主导 21 世纪初中期世界海军的发展方向。信息化舰队的出现必将对各国海军的建设和运用产生巨大影响,使海战面貌发生重大变革。为争夺 21 世纪初中期海上军事斗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的海军纷纷研究对策和采取行动。对此,中国也应早做准备。中国海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海军现代化程度和作战能力与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海战的需要存在相当距离,也就是说中国海军机械化舰队的建设尚在进程中,表现为主要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远距离机动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远距离、大范围的探测预警能力尚显不足。面对即将到来的信息化舰队潮流,随着以“网络中心战”为标志的全新海上作战概念的出现,中国海军在争夺制海权的斗争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强国充分利用世界军事革命的机遇,将率先进入信息化舰队时代。一般认为,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舰队将在下个世纪 20 ~ 30 年代建成,届时,世界海军力量将会出现严重分化,发达国家海军与发展中国家海军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广大发展中国家海军距信息化舰队时代还比较遥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跨越工业时代直接进入信息时代。应清醒认识到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海军的现代化水平,不可能全面追赶高、精尖的东西,因此,中国海军可选择走“复合式”的发展道路:即一方面在今后 20 ~ 30 年内着重发展大型海上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全面提高海军的远距离机动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远距离探测预警能力,完成工业时代的海军建设任务;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后发快速发展之特点,在关键的信息技术领域和项目上跟踪乃至赶上发达国家,提高中国海军的信息化程度,要像当年研制原子弹和卫星那样,超越常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舰队,并研制出对付敌信息化舰队的“杀手锏”。只有根据中国海军的具体情况,采取发展机械化舰队和信息化舰队同时并举的方针,才能实现相互促进、补充和滚动发展,尽快缩短中国海军同军事强国海军之间的差距,并在下个世纪 30 年代后全面建设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军力量。

  此外,有鉴于中国海军在今后一个较长时间里同军事强国海军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因而作为一种战略对策,中国在未来的一个较长时期内,还必须从国家安全和战略平衡的现实出发,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发展中国海基战略核力量,进一步提高其质量,以便对军事强国形成强大的核反击能力,慑止军事强国和其他霸权主义国家对中国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七、海军发展战略   

  在海军发展战略上,应与跨世纪国家发展战略和军事发展战略相一致,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实现海军的发展战略目标。

  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和中国军队发展实际看,建设一支强大海军决非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艰苦奋斗过程。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军事战略方针以及未来海上战略环境发展趋势,海军在发展战略上可分三步走:第一,从本世纪末到 2010 年,海军必须注重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和执行各种海上战役的能力,在海军战略运用上能够有效地遏制和打赢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并加快发展海上大型作战平台和海军中远程精确制导武器,为其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 2011 年至 2020 年,海军应形成以大、中型海上作战平台为核心的兵力结构,在海军战略运用上要达到有效控制第一岛链以内的近海海域的战略目标,即具备在以第一岛链为前沿的近海海域夺取制海权的实力,以及具有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的能力,在此期间应着重发展信息化舰队及其作战手段、方法;第三, 2020 年至 2050 年,海军开始向区域性海军全面发展,形成以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为核心的兵力结构,在海军战略运用上要具备在西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与军事强国及一些地区性大国争夺制海权的能力,确保中国的大国地位、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保卫中国海上方向的安全。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根据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21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繁荣强盛、领土主权统一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届时,中国将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亚洲强国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政治、经济和军事将全面追赶世界发达国家。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中国军队必须尽快实现现代化,肩负起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和实现国家统一的重任,抵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可能入侵和军事挑衅行动,以及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维护国内安全稳定。在海洋方面,随着人类大规模开发与利用海洋活动的深入, 21 世纪将是一个海洋世纪,能不能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能不能确保中国海洋经济利益和海上军事安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叶中国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历史早已反复证明,一个海洋大国或濒海大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

  着眼于21世纪中叶,中国海军建设必须根据未来国家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国防目标和国防战略、以及海洋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筹划,再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把中国海军真正建设成为一支亚太地区的强大海军,拥有强大的海军战略运用能力,成为世界和平、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力量之一。概括而言: 21 世纪初中期中国海军力量的战略运用功能必须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能粉碎任何危害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企图;能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安全与稳定的海上战略环境;能有效地维护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和保持对亚太地区足够的影响力;能遏止来自海洋方向的侵略和打赢针对中国的战争;保持有效的海上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等等。基于上述考虑,从现在起至 21 世纪初中期的中国海军建设和战略运用,应当着重解决一些重大课题。   

  一、海军发展目标   

  关于海军发展目标,要实现近海型海军向区域型海军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使用近岸、近海和全球型海军的概念来区分各国海军兵力的类型、实力和主要活动范围等。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海洋竞争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使各濒海国家的海洋权益范围都从领海基点向前延伸至 200 ~ 350 海里的近海海域。因此,大多数中小濒海国家的海军都根据新的海上利益需求进行建设,显现出近海型海军将逐渐成为世界海军基本类型的趋势。原先的全球型海军仍然是美国海军和俄罗斯海军 ( 后者的海军战略调整为区域防御,但兵力结构和打击力仍然为全球型 ) 两家。而居中的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亚、中国等,既不同于超级大国海军,也区别于广大欠发达国家的近海型海军,其基本特征是海洋利益超出近海的范围,要求其海军兵力拥有部分机动力强的中远程海上作战平台和具有中远距离打击力的海上武器装备,其海军战略运用范围需要覆盖住近海以外 1000 海里或更远距离的海域。虽然,目前中国海军已有部分兵力具有一定的远距离作战能力,但总体上仍然属于近海型海军,要想使中国海军成为一支强大的区域型的海军力量,需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海军战略运用能力   

  在海军战略运用能力上,必须具有前往关系到中国战略安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和印度洋部分水域执行战略任务,尤其应具备与军事强国海军争夺一定海域制海权的能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决定了中国海军是一支防御性的海军,也就是说从海军战略的目的上说,中国海军始终是防御性的,永远不侵略别国,就是将来海军强大了也不会奉行进攻性的战略。同时,中国海军战略又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为实现防御性的战略目的,要充分利用公海的国际性和航行自由性进行战略防御。一旦遇到来自海上的侵略,中国海军在具体的战略行动上,则可以在国际海战法的许可范围根据海上作战需要采取进攻行动。根据中国海军担负的战略使命、任务和高技术条件下海上作战的需要,未来中国海军战略运用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近海的范围,而必须从近海向前延伸至太平洋西北部。如果中国海军不具备在这一区域同强国海军相抗衡和争夺制海权的能力,或拥有对其构成“杀手锏”的兵力兵器,那么在战争到来时,必然要失去战略主动权,根本无法确保中国的海上安全与利益,也难以维护中国的大国地位。

  从在太平洋西北部存在和进行活动的海军力量看,不仅有在中国海上正面长期军事存在的世界一流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而且有实力不凡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 ( 仍然坚持在越南占有海外战略基地 ) ,更有已上升为世界第四位且将海上防卫范围扩展至中国台湾海峡和南海海域的日本海军,还有不断发展的韩国海军、东盟国家海军、台湾当局海军等。制海权斗争的实质在于对敌方海上兵力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阻止其使用海洋。因此,为了同这些海军力量争夺制海权,中国海军就必须吸取中国近代海军全军覆灭的惨痛历史教训,不能仅囿于近岸近海,否则只能是坐以待毙,丧失战略主动权。从地缘角度看,中国海区呈半封闭状,外有岛链环抱,通往大洋的通道多数为岛链遮断,中国海军兵力进出大洋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他人,在战时很有可能被敌方拦腰堵截。再者,现代海军兵力的远距离打击能力不断提高,如果不能在足够远 (1000 海里以上 ) 的距离上拦截和打击敌方的兵力兵器,就无法保障国家海上方向的安全。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目前中国海军的战略运用能力还十分有限,还无法同海洋强国海军在广阔的西北太平洋海域争夺制海权,但是着眼于 21 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海军的战略运用能力有必要也完全可能做到覆盖住整个西北太平洋海域,成为一支能在一定海域抗衡军事强国海军的区域型海上力量。

   21 世纪初中期中国将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发展趋势的重大影响,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将更加广泛。在此情况下,中国海上贸易航线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作用将十分突出。那时,中国与欧洲、非洲、西亚、南亚等国家、地区的贸易,对于欧洲、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海上战略通道的依赖性将大大增加。同时,中国的部分战略资源如石油、铁矿石等将从国外进口,并通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运达,利用全球资源的幅度也将大幅提高。这就要求中国海军拥有足够的威力覆盖经马六甲海峡通过印度洋南部的海上通道,确保战略资源不被截断。   

  三、海战场体系   

  在海战场体系构筑上,应在东部形成以舟山为中心、青岛和三都为两翼的海战场体系;在南部形成以榆林为中心、西沙和湛江为纵深的海战场体系,并以南沙诸岛为前沿基地。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海战场 ( 海军兵力驻屯体系、作战指挥体系、防御体系和后方保障体系 ) 已形成良好体系,为海军兵力完成各种作战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展望后冷战时期,中国海上面临着多元威胁、政治外交环境复杂化和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等因素,海战场建设的难度不断加大。随着海军武器装备更新、作战任务变化、作战海区前伸,特别是打赢高技术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的战略目标提出后,就使海战场建设内容增多、要求提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海战场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艰巨和海战场建设中军地矛盾突出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大。

  根据未来海上主要作战方向和近海防御海军战略的具体要求,以及海战场建设经费等情况,中国海战场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点多线长的状况,真正做到收缩点线、突出重点。为此,可考虑调整海战场布局,在东部和南部两大海战场各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善配套和相互呼应的海战场体系。一是在东部形成以舟山为中心、青岛和三都为两翼的海战场体系;二是在南部形成以榆林为中心、湛江和西沙为前后纵深的海战场体系。这样,不仅能收缩点线和保障重点,还能有力地支撑中国海上战略防御前沿前移,有效地保障中国海军兵力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进行活动。   

  四、拥有在必要时控制重要海峡、水道的能力,享有进出大洋的自由权   

  中国海区北自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曾母暗沙,海区南北纵长,四海贯通,便于海上机动作战,但也容易被敌拦腰截断。从地理形势上看,中国海区外缘为岛链包围,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区,通往邻近海区的海峡水道,除台湾岛附近外,目前均不为中国控制,战时中国海上兵力完全可能遭到敌围追堵截,使中国丧失战略主动权,难以出岛链执行战略防御任务或堵截敌进入中国海区的必经之道。为在未来海上军事冲突中有效地夺取制海权,中国海军必须拥有能够在必要时有效控制中国海区通往大洋水域重要海峡水道的实力。

  一是在东部海区应当具备在战时争夺朝鲜海峡和琉球群岛诸海峡的控制权的能力。这些海峡既是中国海军出岛链执行战略防御任务的必经之处,也是敌进入中国海区对中国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对中国陆岸目标袭击或海上进攻作战的必经之地。中国海军在战时如果能控制住这些海峡,就能够掌握行动自由权和阻止敌方行动自由权,也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实际上,有关国家平时就对这些海峡进行较严密的监视、警戒和控制。

  二是在南部海区应当拥有在战时控制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巽他海峡和菲律宾群岛间诸海峡的能力。这些海峡不仅在进行海上交通运输和兵力机动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某些大国海军兵力利用该海峡进行南北机动和两洋兵力互相支援亦有重大价值。超级大国海军历来高度重视南海部分海峡的战略价值,曾在 80 年代宣布将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列为必须控制的海峡通道。近年来又极力介入南沙争端,企图重新在南海立足,对此,中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加强该战略方向的海战场建设,制约军事强国对南沙的可能渗透。   

  五、海军兵力结构

  在海军兵力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上,应形成以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两个战略方向上形成大纵深的战略防御体系。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海军已形成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上作战力量,拥有在近海海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然而,必须看到中国海军的兵力结构还很不合理,尽管兵种齐全和拥有核潜艇,但主要是一支以海上轻型兵力为主体、少量中型兵力为辅的兵力结构,特别是能够在中、远海担负作战任务的兵力兵器量少质差,战略、战役使用很不配套。因此,中国海军兵力结构与未来担负的使命与任务相差甚远,必须抓住 21 世纪前 20 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较小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与调整,争取在下个世纪 30 年代后形成结构合理、战略战役使用配套的海军兵力结构,特别是要建设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大型航母战斗群,以便在下个世纪 40 年代形成一支强大的区域型海军力量。

  根据未来中国海军担负的战略使命与任务、海洋战略环境、战略需求等情况,中国海军现代作战体制和战略防御体系可作相应调整和改革:一是收缩战线,将北、东、南三大舰队合组为两大舰队,即中国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专司海上战略防御;二是组建国家海岸警备队,担负近岸水域和近海海域的一般性经济生产、海洋开发利用、维护海洋权益等大量日常海上防卫任务。两支舰队将分别担负西北太平洋的战略防御和南海及马六甲海峡的战略防御任务,其兵力结构建设方向以高技术的大型多用途航母战斗群为核心,并相互进行战略协同与配合,确保海上战略防御任务的完成。   

  六、海军兵力兵器发展   

  在海军兵力兵器发展上,应走“复合式”道路,采取建设机械化舰队和信息化舰队同时并举的方针。

  世纪之交,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世界军事革命正在深入发展。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群的推动下,一个信息化舰队时代已初露端倪,并将主导 21 世纪初中期世界海军的发展方向。信息化舰队的出现必将对各国海军的建设和运用产生巨大影响,使海战面貌发生重大变革。为争夺 21 世纪初中期海上军事斗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的海军纷纷研究对策和采取行动。对此,中国也应早做准备。中国海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海军现代化程度和作战能力与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海战的需要存在相当距离,也就是说中国海军机械化舰队的建设尚在进程中,表现为主要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远距离机动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远距离、大范围的探测预警能力尚显不足。面对即将到来的信息化舰队潮流,随着以“网络中心战”为标志的全新海上作战概念的出现,中国海军在争夺制海权的斗争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强国充分利用世界军事革命的机遇,将率先进入信息化舰队时代。一般认为,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舰队将在下个世纪 20 ~ 30 年代建成,届时,世界海军力量将会出现严重分化,发达国家海军与发展中国家海军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广大发展中国家海军距信息化舰队时代还比较遥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跨越工业时代直接进入信息时代。应清醒认识到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海军的现代化水平,不可能全面追赶高、精尖的东西,因此,中国海军可选择走“复合式”的发展道路:即一方面在今后 20 ~ 30 年内着重发展大型海上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全面提高海军的远距离机动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远距离探测预警能力,完成工业时代的海军建设任务;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后发快速发展之特点,在关键的信息技术领域和项目上跟踪乃至赶上发达国家,提高中国海军的信息化程度,要像当年研制原子弹和卫星那样,超越常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舰队,并研制出对付敌信息化舰队的“杀手锏”。只有根据中国海军的具体情况,采取发展机械化舰队和信息化舰队同时并举的方针,才能实现相互促进、补充和滚动发展,尽快缩短中国海军同军事强国海军之间的差距,并在下个世纪 30 年代后全面建设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军力量。

  此外,有鉴于中国海军在今后一个较长时间里同军事强国海军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因而作为一种战略对策,中国在未来的一个较长时期内,还必须从国家安全和战略平衡的现实出发,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发展中国海基战略核力量,进一步提高其质量,以便对军事强国形成强大的核反击能力,慑止军事强国和其他霸权主义国家对中国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七、海军发展战略   

  在海军发展战略上,应与跨世纪国家发展战略和军事发展战略相一致,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实现海军的发展战略目标。

  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和中国军队发展实际看,建设一支强大海军决非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艰苦奋斗过程。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军事战略方针以及未来海上战略环境发展趋势,海军在发展战略上可分三步走:第一,从本世纪末到 2010 年,海军必须注重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和执行各种海上战役的能力,在海军战略运用上能够有效地遏制和打赢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并加快发展海上大型作战平台和海军中远程精确制导武器,为其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 2011 年至 2020 年,海军应形成以大、中型海上作战平台为核心的兵力结构,在海军战略运用上要达到有效控制第一岛链以内的近海海域的战略目标,即具备在以第一岛链为前沿的近海海域夺取制海权的实力,以及具有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的能力,在此期间应着重发展信息化舰队及其作战手段、方法;第三, 2020 年至 2050 年,海军开始向区域性海军全面发展,形成以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为核心的兵力结构,在海军战略运用上要具备在西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与军事强国及一些地区性大国争夺制海权的能力,确保中国的大国地位、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保卫中国海上方向的安全。
好象是几年前的文章吧。
<P>好嫩啊:)</P><P>建议先去看看《文明的冲突》和《大棋局》两本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