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3:46:55


(1)

母亲出生在胶东半岛一个小村子里,村东头是通往县城的公路,村西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母亲出生时,外婆家境不错。外公是后母,在母亲6、7岁时,大家族分家,外公空着手被扫地出门,家境一落千丈,妹妹的相继出世,使这个破落的家庭雪上加霜。

母亲9岁时,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外公分了房子和地,母亲才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那时外公的家境仅够温饱,外婆有严重的心脏病,作为长女的母亲,自然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里家外的大部分活计都是她干。外公劳动之余,做豆腐卖钱补贴家用,推磨的活自然是母亲的。母亲白天上学,晚上推磨到深夜,常是腰里推着磨棍,手里拿着课本。即使这样,母亲读书在学校仍是一流的。

       

那时侯升初中要考试,据说每三、四孩子里,只有一个有机会读初中。母亲在第一年的升学考试里,得了全公社的第一名。拿着通知书,母亲哭了,家里的状况不允许她继续读书。母亲收起入学通知书,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时候她不过十几岁。可是生性好强的母亲不甘心,她边劳动边自学,第二年,她又参加了入学考试,又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母亲连着考了三年,据村里老人告诉我,三年母亲拿了三个公社第一。第三年,公社里派了个老师亲自把通知书送到外公手里,劝外公:让孩子读书吧,不然可惜这个好苗子了。

县一中离家10多公里,母亲去读书就要住校。学费加上伙食费,对外公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外公外婆也感到耽误了孩子太可惜。可是外婆的病需要常年吃药,三个姨妈还小,家境的困难,使外公实在无力供母亲求学。外公和外婆愁得几天几夜没合眼。母亲反而安慰外公:“我去考试,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我不是因为笨才辍学的。家里这么困难,我不读书了。爹你不用愁。”外公哭了。就在外公一筹莫展时,村里的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答应借钱给外公,而且说:等你有钱了再还。

怀揣着左邻右舍凑起来的学费,母亲走进了一中的校园。

(2)

学校里有很多家在县城的同学,经济条件优越。在走进校园的那一瞬间,母亲感到了自己的寒酸,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倔强的母亲没有被清贫和自卑压倒,她告戒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用成绩压倒他们。事实上母亲作到了。很多年以后,当上天安排母亲当年的老师做我的任课老师时,证实了我曾听到的一切。

那时的一中有助学金,母亲拿的是最高标准:每月7元。为了不再向家里要钱,母亲一边省吃俭用,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一边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工厂里揽了个计件的零活:衲鞋底。母亲吃苦的精神这时起了作用。白天她和同学一样的读书学习,晚上下了自习课,别人休息了,她找个有灯的地方衲鞋底,直到深夜。学校有严格的作息制度,但老师们被母亲感动,对她常年违反作息制度的行为从没追究过。后来,班里有的女同学也学会了衲鞋底,利用休息时间帮母亲做活。

初中三年,母亲为了多衲几双鞋底,多赚几元钱,除了寒假,没回过家。三年里,她再没向家里要过钱,在寒假回家时,她甚至还有点余钱给外婆买药、给妹妹们带点小礼物。

曾经在经济上的窘迫,和生性的好强,使母亲后来供我读书时在钱的问题上很大方,无论吃、穿、用,她决不让我落在别人后面。她曾对我说:我尝过因为穷被人瞧不起的滋味,我不能让你也被人瞧不起。

初中毕业,老师劝母亲升入本校高中,将来考大学。母亲自己考虑的更现实,读中转可以不用交学杂费,还有助学金。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不至于使自己的学业半途而废,母亲选择了中专。

当母亲拿着学校的一纸保送书时,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她不知道,命运对他的捉弄并没有结束。

(3)

母亲第一次踏上小城的土地,是在一个夏天的黄昏。环境的陌生、衣着的寒酸,都无法掩饰她内心的兴奋。人生地不熟的母亲,在天黑前没找到学校的地址,她舍不得花钱住旅馆,就在车站门前的台阶上,倚着行李坐了一夜。那一夜,她没睡,她睡不着。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憧憬使她兴奋。星星在对她微笑,平时最讨厌的蚊子的哼唱,也变成了悦耳的歌声。母亲盼着太阳快点升起,因为,她的新生活将和新的太阳一起开始。

中专的生活是平静的,靠助学金加奖学金,母亲可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功课上,这是他全部的希望。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命运和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就在他们结束功课,要下厂实习的前一天,学校宣布了上级的通知:学校解散,学生回原籍。61年的早春,冬天走的似乎特别的晚。母亲又是一夜未眠。第二天,她红肿着眼睛,回到了村子。母亲回村子的第二年,学校来了复学通知。那时,外婆的心脏病发作,躺在床上不能动,外公忙里忙外的挣钱养家,三个妹妹还小,伺候外婆的担子落在母亲的肩上。母亲哭了几天几夜,收起那一纸复学通知,眼看着自己一生的希望从手中溜走。

命运和她开得另一个玩笑,是她和父亲的婚姻。他们是一中时的校友,父亲高母亲一届,曾经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母亲会唱歌,父亲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尤其说的一口漂亮的相声。父亲相貌平平,人长得黑,母亲他们一般女同学暗地里叫他“煤球”。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有一次别人和母亲说起父亲,心气颇高的母亲不屑的撇撇嘴:“相声说的好有什么用!那么黑!要是我,宁可一辈子不嫁,也决不找他。”这事后来在他们吵架时成了父亲的“杀手锏”。

父亲毕业后留在小城,和母亲结婚时,已放弃原来的专业,到了外贸系统工作。

我没打听过城市户口的父亲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娶母亲。母亲却是因了父亲的关系,走出小村子,成了小城的居民。

(4)

父亲为人忠厚、老实,不会找关系、走后门那一套;母亲虽然有专业,却没有文凭,

因此,母亲进城后一直没能解决就业问题,做了一辈子临时工。几十年里,母亲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母亲生性要强,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报酬多少,她总是竭尽全力的做好。凡是母亲工作过的地方,人们对母亲的评价几乎如出一辙:“真可惜你这个人了,你要是正式工就好了。”

那个年代,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正式工和合同工之间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母亲临时工的身份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三等公民”,都遭受人们的白眼和歧视,尽管她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得很出色。工作出色,不能给母亲带来任何额外的好处,有时侯,反而无端的增加她受排挤的机会。

那时候,我并不能体会母亲的甘苦,因为母亲从不对我们诉说她的苦处,我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的溺爱和娇宠,从没想过母亲有多苦、有多难。在我自己有了一点人生的阅历后,回过头去想想母亲的从前,我才真正体会出当年母亲的不易。举个简单的例子,尽管母亲很勤劳,我们家庭的收入,在小城里充其量也只能算中等。可是,我读书时,无论吃、穿还是用的方面,母亲从不让我落在别人的后面。母亲常说:“你不要和别人去比吃、比穿,可是也决不能太寒酸,让人瞧不起。”今天想起来,我才能真正品味出母亲这话里的辛酸。

母亲这半生最大的特点,一是勤劳,一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无论她的工作多忙多累,她都从不让我插手家务,有时侯我进厨房想帮帮她,或是想帮她洗洗衣服什么的,她总是那句:“你看书去吧,我能忙的过来。只要你好好学,我什么都不用你干。”在花钱上,她对我也是有求必应,只要我开口要钱,她从不说“不”字。

受父母的影响,我在吃穿上很随意,不喜欢赶时髦,只要“可体”就行;也同样是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对书有着一份痴迷,买书、看书,占去了我不少的时间和金钱,对此,母亲不仅毫无怨言,而且还颇有怂恿的嫌疑。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除了书,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除了看书,我不知道自己还会做什么。在母亲的溺爱下,直到高中毕业,我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甚至不会自己洗头。生活的低能,使我在后来独立生活时吃了不少苦头,可我不怨母亲,虽然她的溺爱的方式不值得称颂,可她的出自内心的爱,让我感动。

母亲的溺爱,也养成了我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在后来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顶撞她是常事。我和母亲最大的分歧是女儿的教育,母亲的溺爱我深有体会,因此担心她的那种溺爱方式害了女儿。对我的劝说,母亲自有她的理由:“我那么溺爱你,你不也很懂事?”我好不客气的回敬她:“你要是不溺爱,我会更懂事。”对我的顶撞,母亲总是默默的接受。

(5)

在我参加工作那年,母亲“退休”了。

记得母亲正式“退休”后的第一天早晨,她像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做好全家的早饭,又象往常一样准备自己中午带的午饭。父亲不解的问她:“你装饭盒干什么?”母亲恍然大悟,轻轻的叹口气,悠悠的说了句:“我也退休了。”

“退休”在家的母亲,一点也不轻松。她让父亲买来菜谱和营养书,整天在家鼓捣着营养餐,恨不得把每餐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量准确到克。她把各种蔬菜食品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列了张表格,张贴在厨房的墙上,凡是进过厨房的人,都忘不了这张有趣的表格。父亲奚落母亲:“幸亏你识字,你要是不识字,我们大家都别想吃饭了。”我也笑母亲的迂腐。不过,说句心理话,在母亲帮我带女儿的日子里,我还真的感谢母亲的迂腐,它使女儿从小养成了“仇视”垃圾食品的习惯。

母亲这大半生唯一得已实现的愿望是看书。母亲从小爱看书,但为生活所迫更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看书对她来说,只是愿望而已。后来经济条件稍好,买得起书,却没时间看。母亲做的是临时工,收入低,但工作一点也不轻松。父亲在家是标准的“甩手掌柜”,所有的家务都是母亲的。工作和家务的双重压力,使母亲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看书。“退休”后,她的时间充裕了,家务之余,捧起了书本。母亲看书,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纯粹的是为看书而看书,有趣的是,她身上还留有一些没被生活消磨尽的书呆子气,无论看书还是看报,旁边总有一个本子、一只笔,不时的写写划划,把一些她喜欢的东西抄录下来。

女儿小时侯有个坏毛病,睡觉需要人在旁哼着歌或念着儿歌哄着才行,这任务自然是母亲的。眼光“颇高”的母亲对儿歌不屑一顾,她喜欢的是唐诗宋词,挑选的标准是“顺口”,母亲挑的东西也确实是非常的“顺口”,“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读起来朗朗上口。母亲嫌躺着捧着书读麻烦,她想出的解决办法即简单又不简单:把那些诗词,无论长短,一律装进脑子里,这样就免去了捧着书本读的麻烦。对她这个办法,开始时我也在心里“嘀咕”,不久我就发现,我的“嘀咕”多余,背书对母亲来说是件很轻松的事,虽然那时她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我在心理佩服母亲的记忆力,也惋惜她这被无端耽误的一生。我一直在想,假如母亲有机会继续求学,她一定很出色。遗憾的是,生活是没有“假如”的。

母亲今年六十五岁。父亲的去世,使母亲的生活很孤单,看书的爱好,使她的精神有所寄托,排解了她不少的寂寞。如果说母亲心里还有什么心结,那就是我的工作。在母亲看来,只有找个“国营”单位,拿一份稳定的工资,才算“有工作”,而无处领薪水的我,无论如何都是无业游民,无业游民是比临时工还不如的。对于母亲的这一逻辑,我只有苦笑,想说服她很困难,生活在她身上打下的烙印,实在是太深了。

母亲身体一向很好。一年里,她总要回她自己的房子里住半年。在母亲心里,她和父亲曾经共同生活过的房子,才是她真正的家。

(母亲节贴点写给母亲的文字)



(1)

母亲出生在胶东半岛一个小村子里,村东头是通往县城的公路,村西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母亲出生时,外婆家境不错。外公是后母,在母亲6、7岁时,大家族分家,外公空着手被扫地出门,家境一落千丈,妹妹的相继出世,使这个破落的家庭雪上加霜。

母亲9岁时,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外公分了房子和地,母亲才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那时外公的家境仅够温饱,外婆有严重的心脏病,作为长女的母亲,自然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里家外的大部分活计都是她干。外公劳动之余,做豆腐卖钱补贴家用,推磨的活自然是母亲的。母亲白天上学,晚上推磨到深夜,常是腰里推着磨棍,手里拿着课本。即使这样,母亲读书在学校仍是一流的。

       

那时侯升初中要考试,据说每三、四孩子里,只有一个有机会读初中。母亲在第一年的升学考试里,得了全公社的第一名。拿着通知书,母亲哭了,家里的状况不允许她继续读书。母亲收起入学通知书,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时候她不过十几岁。可是生性好强的母亲不甘心,她边劳动边自学,第二年,她又参加了入学考试,又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母亲连着考了三年,据村里老人告诉我,三年母亲拿了三个公社第一。第三年,公社里派了个老师亲自把通知书送到外公手里,劝外公:让孩子读书吧,不然可惜这个好苗子了。

县一中离家10多公里,母亲去读书就要住校。学费加上伙食费,对外公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外公外婆也感到耽误了孩子太可惜。可是外婆的病需要常年吃药,三个姨妈还小,家境的困难,使外公实在无力供母亲求学。外公和外婆愁得几天几夜没合眼。母亲反而安慰外公:“我去考试,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我不是因为笨才辍学的。家里这么困难,我不读书了。爹你不用愁。”外公哭了。就在外公一筹莫展时,村里的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答应借钱给外公,而且说:等你有钱了再还。

怀揣着左邻右舍凑起来的学费,母亲走进了一中的校园。

(2)

学校里有很多家在县城的同学,经济条件优越。在走进校园的那一瞬间,母亲感到了自己的寒酸,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倔强的母亲没有被清贫和自卑压倒,她告戒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用成绩压倒他们。事实上母亲作到了。很多年以后,当上天安排母亲当年的老师做我的任课老师时,证实了我曾听到的一切。

那时的一中有助学金,母亲拿的是最高标准:每月7元。为了不再向家里要钱,母亲一边省吃俭用,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一边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工厂里揽了个计件的零活:衲鞋底。母亲吃苦的精神这时起了作用。白天她和同学一样的读书学习,晚上下了自习课,别人休息了,她找个有灯的地方衲鞋底,直到深夜。学校有严格的作息制度,但老师们被母亲感动,对她常年违反作息制度的行为从没追究过。后来,班里有的女同学也学会了衲鞋底,利用休息时间帮母亲做活。

初中三年,母亲为了多衲几双鞋底,多赚几元钱,除了寒假,没回过家。三年里,她再没向家里要过钱,在寒假回家时,她甚至还有点余钱给外婆买药、给妹妹们带点小礼物。

曾经在经济上的窘迫,和生性的好强,使母亲后来供我读书时在钱的问题上很大方,无论吃、穿、用,她决不让我落在别人后面。她曾对我说:我尝过因为穷被人瞧不起的滋味,我不能让你也被人瞧不起。

初中毕业,老师劝母亲升入本校高中,将来考大学。母亲自己考虑的更现实,读中转可以不用交学杂费,还有助学金。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不至于使自己的学业半途而废,母亲选择了中专。

当母亲拿着学校的一纸保送书时,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她不知道,命运对他的捉弄并没有结束。

(3)

母亲第一次踏上小城的土地,是在一个夏天的黄昏。环境的陌生、衣着的寒酸,都无法掩饰她内心的兴奋。人生地不熟的母亲,在天黑前没找到学校的地址,她舍不得花钱住旅馆,就在车站门前的台阶上,倚着行李坐了一夜。那一夜,她没睡,她睡不着。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憧憬使她兴奋。星星在对她微笑,平时最讨厌的蚊子的哼唱,也变成了悦耳的歌声。母亲盼着太阳快点升起,因为,她的新生活将和新的太阳一起开始。

中专的生活是平静的,靠助学金加奖学金,母亲可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功课上,这是他全部的希望。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命运和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就在他们结束功课,要下厂实习的前一天,学校宣布了上级的通知:学校解散,学生回原籍。61年的早春,冬天走的似乎特别的晚。母亲又是一夜未眠。第二天,她红肿着眼睛,回到了村子。母亲回村子的第二年,学校来了复学通知。那时,外婆的心脏病发作,躺在床上不能动,外公忙里忙外的挣钱养家,三个妹妹还小,伺候外婆的担子落在母亲的肩上。母亲哭了几天几夜,收起那一纸复学通知,眼看着自己一生的希望从手中溜走。

命运和她开得另一个玩笑,是她和父亲的婚姻。他们是一中时的校友,父亲高母亲一届,曾经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母亲会唱歌,父亲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尤其说的一口漂亮的相声。父亲相貌平平,人长得黑,母亲他们一般女同学暗地里叫他“煤球”。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有一次别人和母亲说起父亲,心气颇高的母亲不屑的撇撇嘴:“相声说的好有什么用!那么黑!要是我,宁可一辈子不嫁,也决不找他。”这事后来在他们吵架时成了父亲的“杀手锏”。

父亲毕业后留在小城,和母亲结婚时,已放弃原来的专业,到了外贸系统工作。

我没打听过城市户口的父亲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娶母亲。母亲却是因了父亲的关系,走出小村子,成了小城的居民。

(4)

父亲为人忠厚、老实,不会找关系、走后门那一套;母亲虽然有专业,却没有文凭,

因此,母亲进城后一直没能解决就业问题,做了一辈子临时工。几十年里,母亲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母亲生性要强,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报酬多少,她总是竭尽全力的做好。凡是母亲工作过的地方,人们对母亲的评价几乎如出一辙:“真可惜你这个人了,你要是正式工就好了。”

那个年代,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正式工和合同工之间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母亲临时工的身份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三等公民”,都遭受人们的白眼和歧视,尽管她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得很出色。工作出色,不能给母亲带来任何额外的好处,有时侯,反而无端的增加她受排挤的机会。

那时候,我并不能体会母亲的甘苦,因为母亲从不对我们诉说她的苦处,我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的溺爱和娇宠,从没想过母亲有多苦、有多难。在我自己有了一点人生的阅历后,回过头去想想母亲的从前,我才真正体会出当年母亲的不易。举个简单的例子,尽管母亲很勤劳,我们家庭的收入,在小城里充其量也只能算中等。可是,我读书时,无论吃、穿还是用的方面,母亲从不让我落在别人的后面。母亲常说:“你不要和别人去比吃、比穿,可是也决不能太寒酸,让人瞧不起。”今天想起来,我才能真正品味出母亲这话里的辛酸。

母亲这半生最大的特点,一是勤劳,一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无论她的工作多忙多累,她都从不让我插手家务,有时侯我进厨房想帮帮她,或是想帮她洗洗衣服什么的,她总是那句:“你看书去吧,我能忙的过来。只要你好好学,我什么都不用你干。”在花钱上,她对我也是有求必应,只要我开口要钱,她从不说“不”字。

受父母的影响,我在吃穿上很随意,不喜欢赶时髦,只要“可体”就行;也同样是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对书有着一份痴迷,买书、看书,占去了我不少的时间和金钱,对此,母亲不仅毫无怨言,而且还颇有怂恿的嫌疑。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除了书,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除了看书,我不知道自己还会做什么。在母亲的溺爱下,直到高中毕业,我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甚至不会自己洗头。生活的低能,使我在后来独立生活时吃了不少苦头,可我不怨母亲,虽然她的溺爱的方式不值得称颂,可她的出自内心的爱,让我感动。

母亲的溺爱,也养成了我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在后来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顶撞她是常事。我和母亲最大的分歧是女儿的教育,母亲的溺爱我深有体会,因此担心她的那种溺爱方式害了女儿。对我的劝说,母亲自有她的理由:“我那么溺爱你,你不也很懂事?”我好不客气的回敬她:“你要是不溺爱,我会更懂事。”对我的顶撞,母亲总是默默的接受。

(5)

在我参加工作那年,母亲“退休”了。

记得母亲正式“退休”后的第一天早晨,她像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做好全家的早饭,又象往常一样准备自己中午带的午饭。父亲不解的问她:“你装饭盒干什么?”母亲恍然大悟,轻轻的叹口气,悠悠的说了句:“我也退休了。”

“退休”在家的母亲,一点也不轻松。她让父亲买来菜谱和营养书,整天在家鼓捣着营养餐,恨不得把每餐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量准确到克。她把各种蔬菜食品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列了张表格,张贴在厨房的墙上,凡是进过厨房的人,都忘不了这张有趣的表格。父亲奚落母亲:“幸亏你识字,你要是不识字,我们大家都别想吃饭了。”我也笑母亲的迂腐。不过,说句心理话,在母亲帮我带女儿的日子里,我还真的感谢母亲的迂腐,它使女儿从小养成了“仇视”垃圾食品的习惯。

母亲这大半生唯一得已实现的愿望是看书。母亲从小爱看书,但为生活所迫更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看书对她来说,只是愿望而已。后来经济条件稍好,买得起书,却没时间看。母亲做的是临时工,收入低,但工作一点也不轻松。父亲在家是标准的“甩手掌柜”,所有的家务都是母亲的。工作和家务的双重压力,使母亲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看书。“退休”后,她的时间充裕了,家务之余,捧起了书本。母亲看书,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纯粹的是为看书而看书,有趣的是,她身上还留有一些没被生活消磨尽的书呆子气,无论看书还是看报,旁边总有一个本子、一只笔,不时的写写划划,把一些她喜欢的东西抄录下来。

女儿小时侯有个坏毛病,睡觉需要人在旁哼着歌或念着儿歌哄着才行,这任务自然是母亲的。眼光“颇高”的母亲对儿歌不屑一顾,她喜欢的是唐诗宋词,挑选的标准是“顺口”,母亲挑的东西也确实是非常的“顺口”,“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读起来朗朗上口。母亲嫌躺着捧着书读麻烦,她想出的解决办法即简单又不简单:把那些诗词,无论长短,一律装进脑子里,这样就免去了捧着书本读的麻烦。对她这个办法,开始时我也在心里“嘀咕”,不久我就发现,我的“嘀咕”多余,背书对母亲来说是件很轻松的事,虽然那时她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我在心理佩服母亲的记忆力,也惋惜她这被无端耽误的一生。我一直在想,假如母亲有机会继续求学,她一定很出色。遗憾的是,生活是没有“假如”的。

母亲今年六十五岁。父亲的去世,使母亲的生活很孤单,看书的爱好,使她的精神有所寄托,排解了她不少的寂寞。如果说母亲心里还有什么心结,那就是我的工作。在母亲看来,只有找个“国营”单位,拿一份稳定的工资,才算“有工作”,而无处领薪水的我,无论如何都是无业游民,无业游民是比临时工还不如的。对于母亲的这一逻辑,我只有苦笑,想说服她很困难,生活在她身上打下的烙印,实在是太深了。

母亲身体一向很好。一年里,她总要回她自己的房子里住半年。在母亲心里,她和父亲曾经共同生活过的房子,才是她真正的家。

(母亲节贴点写给母亲的文字)



母亲

(一)

燃一缕炊烟
就成了日子
点一炉炭火
就是家
扯三尺红布
你就成了父亲的新娘
从此,世界的一个寂寞的角落
就多了一份平淡
一份辛劳
多了一份无言的精彩

(二)
童年,是你
娓娓而来的故事
是过年的花炮和新衣
童年
是你欣赏我狼吞虎咽时的
默默的微笑
是昏黄的灯光下
忙碌的身影
是黎明前的夜色里
锅灶旁的饭香

(三)
“俺哪个小*最聪明,最有出息。”
你的脸上,是满足的笑容
那时,我不知道这叫虚荣
只知道,这是你对我的期望
我拼命的用功
因为
我不愿看到
你眼里有一丝的茫然和忧郁
学习的是我
幸福的是你
成长的是我
骄傲的是你
你把自己的生命
毫无保留地溶化,在
我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里。

(四)

你拼命地工作
为了我那被惯怀的优越感
你拼命的赚钱
为了一笔又一笔的学费
你榨干了自己的血液
滋养着我的成长、我的成熟
滋养了我蓬勃向上的青春


(五)
当我懂得分担你的劳累、你的忧愁
我已无法挽留你耗尽的韶华
当我懂得补偿你的辛苦、你的付出
我已无法抚平岁月在你脸上烙下的刻痕
日子,会成为过去
记忆永远不会褪色
生命会衰老
你的血液里
永远有我生命的根
楼主的母亲和家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家母小时也是家境贫寒,学习优异,高中也一直名列前茅,高三时神经衰弱,没考上大学,后来在学校做代课老师,结婚后吃了很多的苦,对我也很溺爱。
楼主的文笔不错:你的血液里,永远有我生命的根
通过我们已经分享的这些感人文字,可以充分体会到楼主对父母公婆的那份孝心,有这样的榜样你的女儿一定会更超越,祝楼主节日快乐!
祝楼主母亲身体安好。
本帖获评茶馆当月最佳主题,祝贺并感谢楼主!
楼主,令堂现在应该七十多了吧,祝她身体健康。
aq123 发表于 2013-2-5 11:06
楼主,令堂现在应该七十多了吧,祝她身体健康。
谢谢你的祝福!

我母亲今年本命年,身体很好。:)
走过艰难日子的母亲,意志坚强的母亲
很感人,欣赏了
无相 发表于 2012-5-13 15:22
母亲

(一)
问好无相,欣赏了
哦,这样子啊,我们都很淡定
即使人类科技突破无数次,你可以拥有多个车子多处房子,或者胳膊再生腿移植但你再活一万年妈也就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