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看得起病 财政部酝酿增投千亿注资医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8:37:06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0/28/content_5260103.htm

      10月23日下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高度关注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专家据此分析,中央对待医改问题的思路出现了重要转变。

      时隔两日,又有消息传出,财政部已经酝酿在医疗卫生事业上追加投入1千多亿元,并可能主要用于覆盖城乡的医保支出。


   医改出现新思路

      记者从有关消息人士处了解到:财政部已经倾向于在医疗卫生事业上追加投入1千多亿元,具体数额目前还在讨论中。对于本报记者的求证,财政部社会保障司一位官员表示:暂时不予置评。

      “无疑,目前关于增加卫生投入的问题已是共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顾昕说,“胡锦涛总书记10月23日的讲话表明,完全可以维持现有医疗卫生体系前提下进行医改。在此基础上,哪里有毛病就改哪里,而不必对现有医疗结构动大手术。”

      “值得关注的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并没有过多涉及‘以药养医’等医疗体制问题,而是将医改的重点锁定在‘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赵杰博士表示,“这似乎体现了高层对待医改问题的思路转变:对医疗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复杂的多系统难题,暂时不作过深的触动,对相关争论也暂时搁置,而是转为尝试一种简单易行、直接解决问题的医改思路,即从直接满足人民基本卫生保健需求入手,实现公共财政政策光辉在和谐社会建设上的照耀和体现。”

       赵杰认为,这也是一种立足于增加政府财政投入、解决医疗体制痼疾的改革思路,体现了政府职能向弥补社会事业这个“短腿”的转变。“这个思路不排斥对药品购销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但是,它的重心落在提高财政资金在人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方面的保障水平和支付范围上。”他说。

       据了解,1997年中央提出了“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服务体制”、“药品流通体制”三个改革角度。至今,国家依然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探索。但有专家指出,由于体制改革难度太大,这一思路在操作中很容易陷入环环相扣的“死循环”,致使医改裹足不前。

       “高层的声音表明,可以尝试在现有医疗结构布局不进行大改动的前提下,从直接满足人民卫生保健需求的角度入手,以优先建设覆盖城市、乡村的医疗卫生网络和保障体系为医改的突破口。这一思路的最大优点是:不停滞于体制问题的无休止争论中,更轻便地直接进入操作环节。”赵杰说。

       据分析,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的发言就已经显示了决策层在医改问题上的态度。当时毛群安曾表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如同医疗卫生保障的两张网。这两张网的惠及对象,应该涵盖并支持中国百姓的最基本医疗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就近看得上病、花少量的钱看得起病。”

    追加投入用于医保

       “1000多亿?恐怕也不会拨到卫生部吧?我们建国以来最大的一笔财政拨款(给农村医疗项目),也只有216亿,还是各级财政凑起来的。”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毛群安说。

     据分析,这一拨款很大可能将是用于医保领域。

     “现在的分歧就在于,增加的这个钱怎么花?如果这方面没有达成共识的话,医改仍然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对于财政部即将确定的增加医疗卫生的投入如何使用,顾昕认为,当前最为核心的争论集中在医保体系上。

      他分析说,在现有医保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社会医疗保险全面覆盖从业人员、强制从业人员为其无工作的家庭成员投保、并且有政府医疗救助制度保证为贫困家庭投保,如果把城市低保居民的医保财政支出,加上国家补贴农村医保的财政支出,总和应该就是1000多亿元。

      “目前医保形式主要有城镇职工基本医保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国内的一些专家认为,应该对现有的医保体系推倒重来,建立一个全民完全免费的医保构架。我不同意这个意见,我认为对现有构架进行修补就足够了。如果建一个完全免费的新构架,不要说1000亿元,就是按照他们计算的2000多亿,还是可能远远不够。这样一来,国家的负担必然过重,这就很可能使改革又陷于口头讨论中,最后永远也实现不了。”

       据了解,有关专家在今年9月举行的社保论坛上表示,按照2003年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和《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综合考虑虚高的医疗费用控制、潜在需求释放、政府支出结构调整等因素,对费用进行估算,假设要建立“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政府财政支出为2690亿元人民币左右。

       该观点中对“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的描述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由三级医疗机构提供,居民按照依次转诊模式就医;第二,设定全民基本健康保障的医疗服务目录,基本医疗保障目录中的服务享受医疗补贴,目录以外的适用商业保险。第三,政府卫生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全民基本健康保障计划,支出在于社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及门诊住院费用等三个方面。据说此建议曾被推荐给财政部参考。

       “如果构建上述这个免费医保体系的话,意味着财政部要至少追加2690亿。但如何证明,这笔钱投下去就一定能办成事,而不是遭遇无底洞?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承诺的问题。”顾昕说,“所以,财政部可能最终不会采纳这一建议。”

       记者了解到,据卫生部主管的《健康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6598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即1121.66亿元),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个人支付。相较之下,欧洲发达国家政府负担80%~90%卫生总费用,美国政府负担45.6%卫生总费用,墨西哥政府负担33%卫生总费用,泰国政府负担56.3%卫生总费用。(记者 孙晨)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0/28/content_5260103.htm

      10月23日下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高度关注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专家据此分析,中央对待医改问题的思路出现了重要转变。

      时隔两日,又有消息传出,财政部已经酝酿在医疗卫生事业上追加投入1千多亿元,并可能主要用于覆盖城乡的医保支出。


   医改出现新思路

      记者从有关消息人士处了解到:财政部已经倾向于在医疗卫生事业上追加投入1千多亿元,具体数额目前还在讨论中。对于本报记者的求证,财政部社会保障司一位官员表示:暂时不予置评。

      “无疑,目前关于增加卫生投入的问题已是共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顾昕说,“胡锦涛总书记10月23日的讲话表明,完全可以维持现有医疗卫生体系前提下进行医改。在此基础上,哪里有毛病就改哪里,而不必对现有医疗结构动大手术。”

      “值得关注的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并没有过多涉及‘以药养医’等医疗体制问题,而是将医改的重点锁定在‘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赵杰博士表示,“这似乎体现了高层对待医改问题的思路转变:对医疗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复杂的多系统难题,暂时不作过深的触动,对相关争论也暂时搁置,而是转为尝试一种简单易行、直接解决问题的医改思路,即从直接满足人民基本卫生保健需求入手,实现公共财政政策光辉在和谐社会建设上的照耀和体现。”

       赵杰认为,这也是一种立足于增加政府财政投入、解决医疗体制痼疾的改革思路,体现了政府职能向弥补社会事业这个“短腿”的转变。“这个思路不排斥对药品购销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但是,它的重心落在提高财政资金在人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方面的保障水平和支付范围上。”他说。

       据了解,1997年中央提出了“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服务体制”、“药品流通体制”三个改革角度。至今,国家依然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探索。但有专家指出,由于体制改革难度太大,这一思路在操作中很容易陷入环环相扣的“死循环”,致使医改裹足不前。

       “高层的声音表明,可以尝试在现有医疗结构布局不进行大改动的前提下,从直接满足人民卫生保健需求的角度入手,以优先建设覆盖城市、乡村的医疗卫生网络和保障体系为医改的突破口。这一思路的最大优点是:不停滞于体制问题的无休止争论中,更轻便地直接进入操作环节。”赵杰说。

       据分析,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的发言就已经显示了决策层在医改问题上的态度。当时毛群安曾表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如同医疗卫生保障的两张网。这两张网的惠及对象,应该涵盖并支持中国百姓的最基本医疗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就近看得上病、花少量的钱看得起病。”

    追加投入用于医保

       “1000多亿?恐怕也不会拨到卫生部吧?我们建国以来最大的一笔财政拨款(给农村医疗项目),也只有216亿,还是各级财政凑起来的。”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毛群安说。

     据分析,这一拨款很大可能将是用于医保领域。

     “现在的分歧就在于,增加的这个钱怎么花?如果这方面没有达成共识的话,医改仍然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对于财政部即将确定的增加医疗卫生的投入如何使用,顾昕认为,当前最为核心的争论集中在医保体系上。

      他分析说,在现有医保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社会医疗保险全面覆盖从业人员、强制从业人员为其无工作的家庭成员投保、并且有政府医疗救助制度保证为贫困家庭投保,如果把城市低保居民的医保财政支出,加上国家补贴农村医保的财政支出,总和应该就是1000多亿元。

      “目前医保形式主要有城镇职工基本医保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国内的一些专家认为,应该对现有的医保体系推倒重来,建立一个全民完全免费的医保构架。我不同意这个意见,我认为对现有构架进行修补就足够了。如果建一个完全免费的新构架,不要说1000亿元,就是按照他们计算的2000多亿,还是可能远远不够。这样一来,国家的负担必然过重,这就很可能使改革又陷于口头讨论中,最后永远也实现不了。”

       据了解,有关专家在今年9月举行的社保论坛上表示,按照2003年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和《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综合考虑虚高的医疗费用控制、潜在需求释放、政府支出结构调整等因素,对费用进行估算,假设要建立“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政府财政支出为2690亿元人民币左右。

       该观点中对“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的描述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由三级医疗机构提供,居民按照依次转诊模式就医;第二,设定全民基本健康保障的医疗服务目录,基本医疗保障目录中的服务享受医疗补贴,目录以外的适用商业保险。第三,政府卫生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全民基本健康保障计划,支出在于社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及门诊住院费用等三个方面。据说此建议曾被推荐给财政部参考。

       “如果构建上述这个免费医保体系的话,意味着财政部要至少追加2690亿。但如何证明,这笔钱投下去就一定能办成事,而不是遭遇无底洞?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承诺的问题。”顾昕说,“所以,财政部可能最终不会采纳这一建议。”

       记者了解到,据卫生部主管的《健康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6598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即1121.66亿元),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个人支付。相较之下,欧洲发达国家政府负担80%~90%卫生总费用,美国政府负担45.6%卫生总费用,墨西哥政府负担33%卫生总费用,泰国政府负担56.3%卫生总费用。(记者 孙晨)
终于快要等到国家的加大投入了,国家现阶段的政府承担最多只有15%左右,如果提高到普通发展中国家的30%左右,中国人民的医疗状况就会改进很多。

中国的医疗问题核心在投入太少
所谓“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不过是“国家不养医”的直接后果
 本报记者 张沉 唐君燕 北京、上海报道

  “政府主导定论形成了,我认为应该这样,不然将来问题会很大。”10月26日,中华医学管理学会副会长于宗河对本报说。这位前卫生部医政司司长一直致力于医疗体制改革。

  10月23日或许将成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分水岭。医疗卫生界人士认为,来自中央高层的信息表明,医改方向之争已经画上了句号。

  医改大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下一步医改指明了方向。”10月26日,无锡市卫生局局长王爱国说。这位因主持了无锡管办分离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而知名的官员说,他没有想到中央会这么快就开会专门讨论医疗改革问题,“这样的重视程度对我们这些从事基层卫生工作的人来说,从来没有遇到过。”

  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会议学习的内容是国外医疗卫生体制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刘俊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看法。

  会上,胡锦涛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胡锦涛的讲话涵盖了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障、财政投入和医药管理等医疗改革的各个方面。因而,尽管目前十多个部委组成的医疗改革小组还没有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方案,但分析人士认为,改革方向已经清晰——政府主导建设全民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南海给国家领导讲解关于医疗改革看法的专家,正是医改应由政府主导的倡导者。

  政府主导

  其实,说政府主导只是相对于市场主导而言。

  2005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单位完成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报告》向社会公布,称以市场为主的医疗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违背了医疗事业的基本规律”。

  新的医疗改革在随后一年中争论不断,各种模式之争说不胫而走。但随着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和胡锦涛的讲话,以及两位讲解人以往的鲜明观点,医疗改革的方向和模式之争似乎已宣告结束。

  知情人士透露,两位讲演专家能在中南海“讲课”是经过有关部门认可的。

  “李老师的观点只是她个人的观点,将来的医疗改革方案将是集体智慧的结果。”10月24日,李玲的助手陈秋霖强调,医疗改革事关重大并非一人所能。

  李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曾就读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医疗改革课题组负责人之一。

  李玲一直被认为是医改“政府主导派”的领军人物,据说她的观点得到了卫生部门的认同。她认为,未来的医疗改革应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为补充。因为政府主导可以将有限的资源进行规划,合理地分配到公共卫生预防和基本医疗服务上面,而以市场为主导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在中国现阶段不适合。

  她称,中国经济近20年的奇迹是市场力量的结果,但医疗服务市场的资源配置由市场来解决未必行得通。医疗行业具有垄断、公共、不确定、信息不对称等特性,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设,所以不能有效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例如,中国近年来医疗卫生发展非常快,但发展趋势是所有的资源投在了大城市、大医院和高精尖技术上,这就是市场的导向结果。

  同时,李玲强调政府主导主要是在最高点上对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进行控制,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达到公平和效率均衡,“政府主导不是不要市场,而是要如何管理市场”。

  另一个演讲人刘俊,曾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现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有多项研究工作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并推向全国。

  2004年,他在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时就提出,上海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以政府调控有力的城镇医疗管理体制和公立医疗机构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目前,上海的城镇社区医疗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人门诊费用下降了14.2%。

  全民医保

  “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胡锦涛的讲话描绘出了未来的图景。

  医疗改革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看病贵、看病难。看病难在中国司空见惯,好的大医院经常出现半夜排队挂号,而小的医院却一派冷清。

  对此,李玲认为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的,并提出了著名的“连锁店模式”。

  李认为,老百姓不去社区医院看病的原因,是因为老百姓不信任社区医院的医生。但如果能优化配置资源,把三甲医院的资源进行整合、分解到“二甲”以及社区医院,形成“连锁店”模式,老百姓就会相信这里的医生。而未来医院的竞争应是集群竞争,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间的竞争。

  于宗河则认为,政府主导不是政府把老百姓的医疗费全包下来,也不是全包医务人员工资,而是建设全民医保,而实现老百姓有序地到各层次医疗机构看病。

  如单纯拨款支持医疗单位盖房子、买设备,而老百姓还要大多自掏腰包,还是没有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这个问题曾多次反复,应吸取教训。目前对城镇职工医保有了说法,但对农村居民的说法还不清楚,应完善有关政策。

  综合李、于二人的核心观点,将来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协调、配置资源,完善社区和农村的医疗水平和推进医保,实现均等的广覆盖。李玲说,印度曾学习中国曾经实行的“广覆盖路线”,目前医疗价格比中国低得多,值得思考。

  于宗河还建议,制定一部国家的卫生大法,把想好的东西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很多国家都有国家卫生法,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造成很多医疗问题仍然靠多部门协商、反复协调、妥协,靠文件来解决问题,弊端可想而知。通过卫生大法可以来规定国家的卫生体制、事业性质、医疗保险、筹措资金、支付方式及各部门责任等,大家都依法行事就好办了。

  而王爱国希望尽快出台医改方案且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经费怎么来、怎样保证这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运作等等。同时,他感觉今后政府要承担医疗服务责任加大了,要转变观念。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原帖由 lumuyu 于 2006-10-28 23:03 发表
终于快要等到国家的加大投入了,国家现阶段的政府承担最多只有15%左右,如果提高到普通发展中国家的30%左右,中国人民的医疗状况就会改进很多。

中国的医疗问题核心在投入太少


国家投入是一回事,无良医生会不会玩死你是另外一回事
杭州等几个城市已经开始了,拿市民卡享受基本医疗保障服务。
无良医生就比例来说比社会上的无良公民要少得多,更比无良官员要少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