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解放思想 永无止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42:01
从政府治道变革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五年的时间里,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广东改革的四轮驱动扎实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革命性变化。一条深刻阐释符合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正在我们面前展现。

作者:岳音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

此时的广东,正处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伴随着五年的思想大解放、改革大发展,广东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既承续既往成就,又大兴改革,励精图治,一个逐步走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南粤大地上日趋清晰,改革开放呈现了新景象,党的建设事业呈现了新气象。

都说岭南春来早,而今春天格外美。

追忆往昔,有过激昂,有过曲折,但更多的是成熟、理性和为改革拼搏向前的满腔热血。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就一直是改革的沃土,是思想解放的前沿,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行的探索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而省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广东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精神和气度,不折腾,不懈怠,不踯躅,反躬自省,怀抱理想,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征程中昂首阔步。

1 以解放思想来凝聚科学发展之共识,并以此推动深层次改革开放,广东可谓先人一步。

五年来的广东,经历了思想大解放的热潮涌动,科学发展终成共识。

遥想五年前,历经20多年的高速增长,广东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追“龙”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但是,广东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给广东造成了巨大压力:既有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也有各种社会矛盾和人口的压力,还有区域发展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等压力。这不仅广东有,全国也有,只不过广东因为先行一步,遭遇问题也最早。如何解决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一系列困扰,既是中国改革之命题,亦是广东再为天下先题中之义。

看得准问题,还要找得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2007年12月始,面对长期以来传统发展模式下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在全省上下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经历了针对两个“凡是”、针对“姓社姓资”之争的两次思想解放,那么,这一次针对的则是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观念。这场大讨论在全国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正是通过解放思想,广东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精神状态,逐渐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形成并凝聚了科学发展的共识。思想先行,谋定而动。有了共识,新时期的改革才能够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的部署,从片面追求总量和速度的观念、从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从“重物轻人”的观念、从先富帮后富责任意识不强的被动状态之中解放出来。在改革歧见纷扬、各种利益互相纠葛的时候,凝聚改革共识尤为重要。

从这个新的前奏开始,广东五年来解放思想从未中止,改革开放从未停歇。从产业转型升级到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从顺德大部制改革到正确处理“乌坎事件”,从湛江医保改革到惠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从“三打两建”到简化商事注册程序,无论是省里的改革措施,还是各地的改革试验,抑或处理突发事件的表现,都表明思想解放的意识已经深深植入到广东广大干部的观念之中。

以解放思想来凝聚科学发展之共识,并以此推动深层次改革开放,广东可谓先人一步。

2 广东的作风,就是踏踏实实搞改革,触碰矛盾动真格。

解放思想,说易行难。

之所以要解放思想,关键是要推动改革,尤其是涉及到体制机制调整的改革,要触动旧有体制机制,触碰既得利益格局。这既包括以传统发展模式为基础的旧有经济结构格局、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评价格局,也包括以部门利益为表征的行政审批格局等等。五年前,汪洋书记指出,要以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继续闯出一条新路。那时,广东面临着思想精神领域的“三重门”:官员求稳怕变、企业小富即安、改革动力失却。长此以往,广东势必错失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错失科学发展的大好前程,而传统发展模式的积弊、传统体制机制的窠臼将日益加深,乃至于积重难返。把责任推给先行者,把矛盾抛给后来者,这都不是广东的作风。

广东的作风,就是踏踏实实搞改革,触碰矛盾动真格。

五年来,发生了许多故事,但改革常常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致千里。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史称“双转移”决策。产业转移在之后又升格为“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带来阵痛是必然的,但结构调整先行一步,迫使传统发展模式退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模式再进一步,我们不仅安然度过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风暴,而且化危为机,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先进产能日益扩张,劳动力素质大幅提高。退进之间,广东大变。

广东只有求变方能图存。这个“存”不是生存的“存”,而是“排头兵”地位之“存”。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这殷殷嘱托是希望广东通过改革发展再度引领中国改革向前行,促使中国改革事业成功趟过深水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改革开放的前沿自居,但是,今天我们是否还拥有这种地位,要靠改革业绩来说话,靠改革影响来体现。尤其是在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正通过大力改革而促使后发劣势变成后发优势。

广东如若不变,改革必然“沉没”。变则通,通则达。但是靠什么变,如何变?广东在思考,中央也在思考。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区域的改革发展被提升至国家层面,这意味着广东再度拿到了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指出,中央此举实质上确立了珠三角在全国经济布局中作为探索科学发展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的五大战略定位。珠三角必须用好《规划纲要》这把尚方宝剑,以率先解决系列改革难题为突破口,为中国全局改革提供经验,才能够把改革机遇转变为改革优势,才能够完成中央交付的改革重托。

“变”的过程是痛苦的。2008年至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剧烈调整,尤其是广东长期依赖的外源型经济模式,一些“三来一补”企业、核心技术较落后的企业遭遇倒闭风波。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腾笼换鸟”的质疑、诘问。但是广东并没有动摇决心。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鲜明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明确要求转变作风抓好“三促进一保持”工作落实,把握和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就地转型和异地转型等五大关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则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要求“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事实证明,广东充分利用好了两大机遇:一是《珠三角规划纲要》所带来的政策机遇,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产业环境调整的市场倒逼机遇。再加上广东自身的改革优势,实现了产业结构先调整,传统产业先转型,创新发展先促进,从而稳步抗击了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化危为机。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大力引进大项目,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赶超进位、后来居上,不仅富市县、富财政,而且富乡镇、富民众,也以这些先进产业“扶”了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扩大内需、改革开放、惠及民生这五大基本点,广东经济从2009年4月起逐步走出低谷。尤其是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6%,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贡献率达52.3%。从解放思想而至科学发展之共识,由共识而至产业转型升级,步步为营,布局占优,广东遂以先手而得“棋局”胜算。

这盘棋,还在下。

3 广东之变,既是物质之变,也是精神之变、气质之变。

广东之变,既是物质之变,也是精神之变、气质之变。

思想解放,本身就是文化的解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诸多方面,无论是哪一方面,其精髓离不开一个“人”字: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才能够代表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够实践好,时代大变局中的航向才能够掌控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发展好。而广东实践的核心价值主要是什么?一是30多年来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精魂——“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这是广东立足之本,须臾不可偏离;二是科学发展,这是广东转型之本,更是未来前进方向;三是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我为人人幸福、人人为我幸福”的幸福观。但无论解放思想也好,改革开放也好,科学发展也好,还是幸福价值观,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都需要“人”的参与,并落实到“人”的思想和实践中,最终享受到因人的前进、发展和安康所带来的幸福感。

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阶层分层化日益明显,各阶层之间利益不尽一致,各类文化交萃于这个时代,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若无优秀文化立足,若无优势文化品聚集,则人们之精神世界难免落花飘零,价值观难免混乱,道德水平难免呈现下滑迹象。而一旦出现社会整体性道德滑坡之时,便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这是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的关键词,广东在文化建设方面对自身提出了新要求。文化强则人强,人强乃根本之强,长久之强。这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脉相承。一些人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限定在经济领域,结果人的思想未转型,人的素养未升级,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今年提、明年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提了几十年,转变还在途中。因此,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人的升级,是文化的升级。

人的升级,又主要是劳动力的升级。这五年也是广东人口素质全方位、多层次升级的过程。以“双转移”为例,自2008年始,广东实施了“普惠制培训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每家每户,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实施“一户一技能”计划,按照1400元/人的补贴标准专项用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决定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去年5月,由团省委和北大等联合主办的“圆梦计划·北大100”在广州开班,来自广东各地企业的100名农民工在主办方的全额资助下,攻读北大学位。从农民工到北大学生,原本横亘天堑,而今变成通途,人生的路越走越宽阔。

希望,就在前方。

4 社会建设与幸福广东相伴相生,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是一对“孪生姐妹”。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道德败坏、纲纪失常、丛林规则横生,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让人民幸福。幸福,既是物质的安康,也是精神的富足;是改革发展的目标,亦是改革的着力点。

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明确了广东“十二五”发展核心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一时间成为海内外讨论热点的新提法,显然取决于两个基本判断:一个是“广东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再一个是“追求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和价值追求”。就此,广东迈上了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征程。既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那么相应的唯GDP至上论必然会被抛弃,百姓的幸福感必然要取代干瘪瘪的GDP数据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也只有让群众感受幸福,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群众才会去拥护发展,才会一起去谋发展。时隔一年之后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再次强调抓紧落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两次全会,同一主题,足见“幸福”社会主义已经在广东生根发芽,成为广东各项事业发展的风向标和评价标准。

幸福不是空头支票,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品,幸福才能落地。幸福公共品要落地,社会建设是必由之路。

在省委眼里,社会建设与幸福广东相伴相生,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是一对“孪生姐妹”。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以社会建设为题,破解长期以来的社会管理难题,要求大力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这对于习惯了一切由政府直管的人来说,无异于石破天惊。事实上,改革开放的一大功绩就是社会的崛起。此前,政府是全能政府,包管一切,包打天下。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国家—社会—人民”的治理结构逐渐形成,这就对政府和社会分别提出了要求。对于政府来说,应实现治道变革,在权力上从全能政府过渡到有限政府,在职能上从经济建设型过渡到公共服务型;对于社会来说,则应通过社会组织的发展来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避免出现公共服务品的真空地带,并力争带来更好的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便是广东依靠专门管理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品的尝试。广东首先在省级层面设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其后,市县两级也逐步设立了社工委,专司破解社会建设难题,促进社会建设事业。实际上,早在2008年,按照省委部署,珠海就开始借鉴香港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2009年,深圳民政部门主动为遭遇身份注册难问题的壹基金提供了注册登记,成为社会组织放开注册门槛的“先声”。2010年东莞坤叔千分一公益基金注册难问题发生后,广东展开了一场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大讨论,并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质性放开社会组织登记。

多年来,“小政府、大社会”的提法屡见不鲜,在理论界叫得响当当,一旦触及现实却徘徊不前,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进一步拓宽行政管辖范围,增强部门利益,出现了“大政府、小社会”。二者很容易走极端。基于此,广东提出了“小政府、强政府”和“大社会,好社会”的理念,以破解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迷局。

让政府的归政府,让社会的归社会,再加上让市场的归市场,厘清位置,各自有序,幸福才是稳固的、可靠的。

5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灵魂的广东改革,是一项超越单纯经济概念的综合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

让市场的归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常识,但常识一旦遭遇利益阻挠,其落地注定也是艰难的、不畅的。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就必然令行政力量更少地干预资源配置。

这其中涉及到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灵魂的广东改革,是一项超越单纯经济概念的综合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在2012年3月召开的全省市县党政主要领导集中培训班交流会上,汪洋书记直截了当地提出要坚持这一方向,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什么如此?因为若不完善,则经济转型无法治保障,人民生活无分配保障,市场经济的方向就有可能被逆转,改革开放就有可能被异化,经济转型也就难以成功。那么如何完善?这就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让政府这只“手”和市场这只“手”都要按规律“伸手”,不能为了利益什么手都敢伸。改革就应当让政府的“手”退出市场经济的具体竞争格局,只当裁判员、协调员、引导员,绝对不当运动员。

当一个好的裁判员并不容易。例如在企业注册问题上,部分行政部门都插手其中,个个都掌握企业的生杀予夺大权,复杂的审批程序导致企业注册走正常渠道十分艰难。因为每一项行政审批权的背后都是利益,都有寻租的空间。要化解这些长期以来因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而造成的利益格局,避免“吹黑哨”,也为了保护我们的官员不至于因“吹黑哨”而犯错误,就必须如朱小丹省长所言,要求政府革自己的命。前不久,顺德、惠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率先出台一系列简化企业注册方法,在全国率先放权,革了自己的命,走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步。

企业注册难的背后是行政审批制度。简化企业注册程序不过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一个突破口,前面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山”需要搬。搬动这些山,仍然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思想的解放,需要冲破既得利益格局的阻挠。但是,我们毕竟大胆走出了这一步。一方面,限制权力,约束权力,排除特殊利益的干扰;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影响市场竞争的不正当力量尤其是黑恶力量,还市场经济一个风清气正,还人民一个对合法劳动、合法经营而带来的利益预期、幸福预期。广东可谓用心良苦。

一个干干净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按政治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的社会,才是改革的航向所在,才是一个幸福社会的应有景象。

从政府治道变革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五年的时间里,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广东改革的四轮驱动扎实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革命性变化。一条深刻阐释符合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正在我们面前展现。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ixiangpinglun/detail_2012_05/10/14439957_0.shtml从政府治道变革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五年的时间里,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广东改革的四轮驱动扎实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革命性变化。一条深刻阐释符合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正在我们面前展现。

作者:岳音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

此时的广东,正处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伴随着五年的思想大解放、改革大发展,广东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既承续既往成就,又大兴改革,励精图治,一个逐步走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南粤大地上日趋清晰,改革开放呈现了新景象,党的建设事业呈现了新气象。

都说岭南春来早,而今春天格外美。

追忆往昔,有过激昂,有过曲折,但更多的是成熟、理性和为改革拼搏向前的满腔热血。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就一直是改革的沃土,是思想解放的前沿,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行的探索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而省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广东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精神和气度,不折腾,不懈怠,不踯躅,反躬自省,怀抱理想,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征程中昂首阔步。

1 以解放思想来凝聚科学发展之共识,并以此推动深层次改革开放,广东可谓先人一步。

五年来的广东,经历了思想大解放的热潮涌动,科学发展终成共识。

遥想五年前,历经20多年的高速增长,广东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追“龙”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但是,广东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给广东造成了巨大压力:既有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也有各种社会矛盾和人口的压力,还有区域发展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等压力。这不仅广东有,全国也有,只不过广东因为先行一步,遭遇问题也最早。如何解决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一系列困扰,既是中国改革之命题,亦是广东再为天下先题中之义。

看得准问题,还要找得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2007年12月始,面对长期以来传统发展模式下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在全省上下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经历了针对两个“凡是”、针对“姓社姓资”之争的两次思想解放,那么,这一次针对的则是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观念。这场大讨论在全国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正是通过解放思想,广东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精神状态,逐渐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形成并凝聚了科学发展的共识。思想先行,谋定而动。有了共识,新时期的改革才能够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的部署,从片面追求总量和速度的观念、从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从“重物轻人”的观念、从先富帮后富责任意识不强的被动状态之中解放出来。在改革歧见纷扬、各种利益互相纠葛的时候,凝聚改革共识尤为重要。

从这个新的前奏开始,广东五年来解放思想从未中止,改革开放从未停歇。从产业转型升级到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从顺德大部制改革到正确处理“乌坎事件”,从湛江医保改革到惠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从“三打两建”到简化商事注册程序,无论是省里的改革措施,还是各地的改革试验,抑或处理突发事件的表现,都表明思想解放的意识已经深深植入到广东广大干部的观念之中。

以解放思想来凝聚科学发展之共识,并以此推动深层次改革开放,广东可谓先人一步。

2 广东的作风,就是踏踏实实搞改革,触碰矛盾动真格。

解放思想,说易行难。

之所以要解放思想,关键是要推动改革,尤其是涉及到体制机制调整的改革,要触动旧有体制机制,触碰既得利益格局。这既包括以传统发展模式为基础的旧有经济结构格局、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评价格局,也包括以部门利益为表征的行政审批格局等等。五年前,汪洋书记指出,要以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继续闯出一条新路。那时,广东面临着思想精神领域的“三重门”:官员求稳怕变、企业小富即安、改革动力失却。长此以往,广东势必错失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错失科学发展的大好前程,而传统发展模式的积弊、传统体制机制的窠臼将日益加深,乃至于积重难返。把责任推给先行者,把矛盾抛给后来者,这都不是广东的作风。

广东的作风,就是踏踏实实搞改革,触碰矛盾动真格。

五年来,发生了许多故事,但改革常常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致千里。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史称“双转移”决策。产业转移在之后又升格为“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带来阵痛是必然的,但结构调整先行一步,迫使传统发展模式退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模式再进一步,我们不仅安然度过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风暴,而且化危为机,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先进产能日益扩张,劳动力素质大幅提高。退进之间,广东大变。

广东只有求变方能图存。这个“存”不是生存的“存”,而是“排头兵”地位之“存”。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这殷殷嘱托是希望广东通过改革发展再度引领中国改革向前行,促使中国改革事业成功趟过深水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改革开放的前沿自居,但是,今天我们是否还拥有这种地位,要靠改革业绩来说话,靠改革影响来体现。尤其是在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正通过大力改革而促使后发劣势变成后发优势。

广东如若不变,改革必然“沉没”。变则通,通则达。但是靠什么变,如何变?广东在思考,中央也在思考。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区域的改革发展被提升至国家层面,这意味着广东再度拿到了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指出,中央此举实质上确立了珠三角在全国经济布局中作为探索科学发展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的五大战略定位。珠三角必须用好《规划纲要》这把尚方宝剑,以率先解决系列改革难题为突破口,为中国全局改革提供经验,才能够把改革机遇转变为改革优势,才能够完成中央交付的改革重托。

“变”的过程是痛苦的。2008年至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剧烈调整,尤其是广东长期依赖的外源型经济模式,一些“三来一补”企业、核心技术较落后的企业遭遇倒闭风波。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腾笼换鸟”的质疑、诘问。但是广东并没有动摇决心。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鲜明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明确要求转变作风抓好“三促进一保持”工作落实,把握和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就地转型和异地转型等五大关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则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要求“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事实证明,广东充分利用好了两大机遇:一是《珠三角规划纲要》所带来的政策机遇,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产业环境调整的市场倒逼机遇。再加上广东自身的改革优势,实现了产业结构先调整,传统产业先转型,创新发展先促进,从而稳步抗击了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化危为机。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大力引进大项目,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赶超进位、后来居上,不仅富市县、富财政,而且富乡镇、富民众,也以这些先进产业“扶”了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扩大内需、改革开放、惠及民生这五大基本点,广东经济从2009年4月起逐步走出低谷。尤其是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6%,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贡献率达52.3%。从解放思想而至科学发展之共识,由共识而至产业转型升级,步步为营,布局占优,广东遂以先手而得“棋局”胜算。

这盘棋,还在下。

3 广东之变,既是物质之变,也是精神之变、气质之变。

广东之变,既是物质之变,也是精神之变、气质之变。

思想解放,本身就是文化的解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诸多方面,无论是哪一方面,其精髓离不开一个“人”字: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才能够代表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够实践好,时代大变局中的航向才能够掌控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发展好。而广东实践的核心价值主要是什么?一是30多年来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精魂——“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这是广东立足之本,须臾不可偏离;二是科学发展,这是广东转型之本,更是未来前进方向;三是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我为人人幸福、人人为我幸福”的幸福观。但无论解放思想也好,改革开放也好,科学发展也好,还是幸福价值观,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都需要“人”的参与,并落实到“人”的思想和实践中,最终享受到因人的前进、发展和安康所带来的幸福感。

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阶层分层化日益明显,各阶层之间利益不尽一致,各类文化交萃于这个时代,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若无优秀文化立足,若无优势文化品聚集,则人们之精神世界难免落花飘零,价值观难免混乱,道德水平难免呈现下滑迹象。而一旦出现社会整体性道德滑坡之时,便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这是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的关键词,广东在文化建设方面对自身提出了新要求。文化强则人强,人强乃根本之强,长久之强。这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脉相承。一些人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限定在经济领域,结果人的思想未转型,人的素养未升级,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今年提、明年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提了几十年,转变还在途中。因此,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人的升级,是文化的升级。

人的升级,又主要是劳动力的升级。这五年也是广东人口素质全方位、多层次升级的过程。以“双转移”为例,自2008年始,广东实施了“普惠制培训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每家每户,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实施“一户一技能”计划,按照1400元/人的补贴标准专项用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决定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去年5月,由团省委和北大等联合主办的“圆梦计划·北大100”在广州开班,来自广东各地企业的100名农民工在主办方的全额资助下,攻读北大学位。从农民工到北大学生,原本横亘天堑,而今变成通途,人生的路越走越宽阔。

希望,就在前方。

4 社会建设与幸福广东相伴相生,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是一对“孪生姐妹”。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道德败坏、纲纪失常、丛林规则横生,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让人民幸福。幸福,既是物质的安康,也是精神的富足;是改革发展的目标,亦是改革的着力点。

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明确了广东“十二五”发展核心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一时间成为海内外讨论热点的新提法,显然取决于两个基本判断:一个是“广东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再一个是“追求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和价值追求”。就此,广东迈上了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征程。既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那么相应的唯GDP至上论必然会被抛弃,百姓的幸福感必然要取代干瘪瘪的GDP数据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也只有让群众感受幸福,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群众才会去拥护发展,才会一起去谋发展。时隔一年之后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再次强调抓紧落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两次全会,同一主题,足见“幸福”社会主义已经在广东生根发芽,成为广东各项事业发展的风向标和评价标准。

幸福不是空头支票,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品,幸福才能落地。幸福公共品要落地,社会建设是必由之路。

在省委眼里,社会建设与幸福广东相伴相生,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是一对“孪生姐妹”。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以社会建设为题,破解长期以来的社会管理难题,要求大力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这对于习惯了一切由政府直管的人来说,无异于石破天惊。事实上,改革开放的一大功绩就是社会的崛起。此前,政府是全能政府,包管一切,包打天下。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国家—社会—人民”的治理结构逐渐形成,这就对政府和社会分别提出了要求。对于政府来说,应实现治道变革,在权力上从全能政府过渡到有限政府,在职能上从经济建设型过渡到公共服务型;对于社会来说,则应通过社会组织的发展来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避免出现公共服务品的真空地带,并力争带来更好的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便是广东依靠专门管理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品的尝试。广东首先在省级层面设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其后,市县两级也逐步设立了社工委,专司破解社会建设难题,促进社会建设事业。实际上,早在2008年,按照省委部署,珠海就开始借鉴香港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2009年,深圳民政部门主动为遭遇身份注册难问题的壹基金提供了注册登记,成为社会组织放开注册门槛的“先声”。2010年东莞坤叔千分一公益基金注册难问题发生后,广东展开了一场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大讨论,并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质性放开社会组织登记。

多年来,“小政府、大社会”的提法屡见不鲜,在理论界叫得响当当,一旦触及现实却徘徊不前,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进一步拓宽行政管辖范围,增强部门利益,出现了“大政府、小社会”。二者很容易走极端。基于此,广东提出了“小政府、强政府”和“大社会,好社会”的理念,以破解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迷局。

让政府的归政府,让社会的归社会,再加上让市场的归市场,厘清位置,各自有序,幸福才是稳固的、可靠的。

5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灵魂的广东改革,是一项超越单纯经济概念的综合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

让市场的归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常识,但常识一旦遭遇利益阻挠,其落地注定也是艰难的、不畅的。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就必然令行政力量更少地干预资源配置。

这其中涉及到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灵魂的广东改革,是一项超越单纯经济概念的综合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在2012年3月召开的全省市县党政主要领导集中培训班交流会上,汪洋书记直截了当地提出要坚持这一方向,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什么如此?因为若不完善,则经济转型无法治保障,人民生活无分配保障,市场经济的方向就有可能被逆转,改革开放就有可能被异化,经济转型也就难以成功。那么如何完善?这就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让政府这只“手”和市场这只“手”都要按规律“伸手”,不能为了利益什么手都敢伸。改革就应当让政府的“手”退出市场经济的具体竞争格局,只当裁判员、协调员、引导员,绝对不当运动员。

当一个好的裁判员并不容易。例如在企业注册问题上,部分行政部门都插手其中,个个都掌握企业的生杀予夺大权,复杂的审批程序导致企业注册走正常渠道十分艰难。因为每一项行政审批权的背后都是利益,都有寻租的空间。要化解这些长期以来因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而造成的利益格局,避免“吹黑哨”,也为了保护我们的官员不至于因“吹黑哨”而犯错误,就必须如朱小丹省长所言,要求政府革自己的命。前不久,顺德、惠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率先出台一系列简化企业注册方法,在全国率先放权,革了自己的命,走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步。

企业注册难的背后是行政审批制度。简化企业注册程序不过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一个突破口,前面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山”需要搬。搬动这些山,仍然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思想的解放,需要冲破既得利益格局的阻挠。但是,我们毕竟大胆走出了这一步。一方面,限制权力,约束权力,排除特殊利益的干扰;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影响市场竞争的不正当力量尤其是黑恶力量,还市场经济一个风清气正,还人民一个对合法劳动、合法经营而带来的利益预期、幸福预期。广东可谓用心良苦。

一个干干净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按政治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的社会,才是改革的航向所在,才是一个幸福社会的应有景象。

从政府治道变革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五年的时间里,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广东改革的四轮驱动扎实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革命性变化。一条深刻阐释符合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正在我们面前展现。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ixiangpinglun/detail_2012_05/10/14439957_0.shtml
解放到没有思想?
只看疗效..
敏感问题不评论
       谢尔盖从来非平民,季新尤是忠义堂中前三排啊啊啊
敏感问题 不评论  俺坚决跟党走
看不出有什么值得过度解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