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家将齐名的北宋折家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8:50
提到北宋名将,人们往往记得杨家将,却不知道折(佘)太君的家族的威名当时不亚杨家,而且为北宋世镇西北,历代名将辈出,堪称“折家将”。
府州,就是今天陕西府谷,从第一代折家将折从阮开始,折家就以府州为中心经营陕北,形成从五代贯穿北宋的“折家将”军事集团。在府州东方的神木,还有一路世镇麟州的地方势力,就是陕西名将杨家将了。第二代折家将折德扆和杨家当时的当家令公杨信(就是小说中的“火山王”杨衮)互为犄角,同抗契丹。杨信有个以倜傥著称的公子,折德扆有个以敏惠著称的小姐,于是结为亲家,这公子,便是后来的“杨老令公”杨业,而小姐,就是“佘老太君”折赛花了。杨家将从杨文广以后要好几代才出一个名将,有断续的感觉,而折家,从折从阮之后,连出八代名将,抗辽,抗夏,抗金不断,他们的辈分排行如下:“从,德,御,惟,继,克,可,彦”。老太君是“御”字辈,折家不如杨家有名,其原因在于他们不在河北地区的主战线上,府州在现在的长城线上,军事要地,属于对辽,夏,金的侧面战场,战斗激烈而影响不如河北正面,因此吃了亏,实际上,折家代代都有出色的将领,很多杨家将的故事,实际上是从折家将的事迹变化出来的。让我们来看看这八代名将,是否真正名不虚传。


<P>第一代:折从阮,云中大族五代名将,从后晋、后汉以来,独据府州,经营西北,那时中央政权软弱,但折从阮勇武过人,少数民族因此不敢进犯陕北,史称“中国赖之”,大有西北栋梁,一柱擎天的感觉。</P>
<P>第二代:折德扆,折德愿兄弟,德扆是长子勇猛善战,从阮生前就已经让他实际负责府州军事,担任永安军(就是府州)节度使,自己则担任了四州节度使,时人以父子两代节度使而荣之。有意思的是折德扆把女儿嫁给在北汉为将的杨业,自己却是后周的铁杆,屡次因打北汉为功。其实当时杨业的哥哥杨重勋在麟州也服从北周,说起来,倒是杨业属于有点儿一根筋,跟着北汉一条道跑到黑,直到刘氏灭亡才归顺北周的后身宋朝。</P>
<P>第三代:折御勋,折御卿兄弟,这是和杨家最密切的折家将了,是折太君的哥哥,杨六郎的亲舅舅!评书《杨家将》的辽帮大将韩昌,实际没有和杨六郎怎么交手,反而是和折氏兄弟有殊死的血战,特别是老二折御卿。癸亥,契丹大将韩德威(就是韩昌的原型)纠集各族军兵自振武犯边,折御卿出战,把契丹打得大败,各族兵反水,德威仅以身免。皇帝听到后对战斗细节很感兴趣,觉得我西北边防兵力不少,契丹怎么打进来的?又怎么败的这样快呢?问于御卿。御卿回答:“敌缘山峡小径入,谋剽略。臣谍知之,遣人邀其归路,因纵兵大击。。。”可见有勇有谋,“上嘉之”。第二年,御卿病重,韩昌乘机来报仇,御卿抱病出战,记载极是感人:“御卿力疾出战,德威闻其至,不敢进。会疾甚,其母(就是杨老令公的岳母)密遣人召归,御卿曰: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讫泣下。翌日卒,年三十八。”</P>
<P>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三个堂兄弟各有特点,惟信勇猛,很早就战死战阵,惟忠多智,治军镇定,惟昌则勇谋兼备,在惟信战死一战中,他也被射中坠马,但依然带伤上马突围,此后屡立功勋,真宗召见,赏识其箭术,欲赏赐的时候他说:“我叔叔御卿当年立功,圣上送了三十面大旗给他,上阵十分威风,您能不能也同样赐给我呢?”时人夸其豪迈。折惟昌之死和御卿很相似,病中辽军截击宋军粮饷,惟昌出兵为援,“力疾领步骑屯宁远砦,冒风沙而行。时疾已亟,犹与宾佐宴饮,谈笑自若焉。明日卒,年三十七。”</P>
<P>忽然想,折太君在杨业死后弹劾潘美等人成功,大概原因不在于有什么“龙头拐杖”,而在于老折家的如云名将皇上也要让几分吧。</P>
<P>第五代,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闵等,都是抵抗西夏的名将。继祖勇猛“为先锋,深入敌帐,降部落户八百。”,但更喜欢读书,曾上书皇帝请求赐好书。继世曾“以骑步万军于怀宁砦,入晋祠谷。。。夏人来攻,再战皆捷”</P>
<P>第六代,以折克行最有名,他的上司就是水浒中鲁智深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名将种谔,西夏入侵环州,种谔派他迎击。“谔使以兵三千护饷道,战于葭芦川,先登,斩级四百,降户千,马畜万计。诸老将矍然曰‘真折太尉子也。’”,此后伐夏“克行先拔宥州,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P>
<P>第七代,包括伐宋江的折可存,但是最能打的当是折可适。此人曾大破羌夏联军十万之众,是折家将中战役规模最大的,可适当时只有八千人,但他善于用智,预先了解了夏军烽火台守军军官的名字,装作夏军高官视察,轻易打掉了夏军的眼睛,然后“烽不传,因卷甲疾趋,大破之于尾丁硙。回次柽杨沟,正午驻营,公骑据西山,曰:彼若蹑吾后,腹背受敌,必败。。。。敌至,伏发冲之,其国母窬山而遁,焚弃辎重,虽帷账首饰之属亦不返,众相蹈藉,赴厓涧死者如积。”是北宋少有的大胜仗。折可存除了征宋江,也和辽军作战有功,不过也曾被辽军抓过俘虏。他死后回老家府州安葬,按照墓志铭记载,折可存死于建炎四年,也就是靖康之难后四年,估计金军入侵的时候已经老迈了。折家将中在抗金中有表现的是随种师道(就是鲁智深的顶头上司小种经略相公)援救太原的折可求,但这个家伙晚节不保,后来投降了金军,是折家将惟一的污点。</P>
<P>第八代 折彦直,曾在南宋做到枢密使,好像从这一代折家将离开了陕北的小米,就再没有出名将了。折家将到此翻成画饼,</P>提到北宋名将,人们往往记得杨家将,却不知道折(佘)太君的家族的威名当时不亚杨家,而且为北宋世镇西北,历代名将辈出,堪称“折家将”。
府州,就是今天陕西府谷,从第一代折家将折从阮开始,折家就以府州为中心经营陕北,形成从五代贯穿北宋的“折家将”军事集团。在府州东方的神木,还有一路世镇麟州的地方势力,就是陕西名将杨家将了。第二代折家将折德扆和杨家当时的当家令公杨信(就是小说中的“火山王”杨衮)互为犄角,同抗契丹。杨信有个以倜傥著称的公子,折德扆有个以敏惠著称的小姐,于是结为亲家,这公子,便是后来的“杨老令公”杨业,而小姐,就是“佘老太君”折赛花了。杨家将从杨文广以后要好几代才出一个名将,有断续的感觉,而折家,从折从阮之后,连出八代名将,抗辽,抗夏,抗金不断,他们的辈分排行如下:“从,德,御,惟,继,克,可,彦”。老太君是“御”字辈,折家不如杨家有名,其原因在于他们不在河北地区的主战线上,府州在现在的长城线上,军事要地,属于对辽,夏,金的侧面战场,战斗激烈而影响不如河北正面,因此吃了亏,实际上,折家代代都有出色的将领,很多杨家将的故事,实际上是从折家将的事迹变化出来的。让我们来看看这八代名将,是否真正名不虚传。


<P>第一代:折从阮,云中大族五代名将,从后晋、后汉以来,独据府州,经营西北,那时中央政权软弱,但折从阮勇武过人,少数民族因此不敢进犯陕北,史称“中国赖之”,大有西北栋梁,一柱擎天的感觉。</P>
<P>第二代:折德扆,折德愿兄弟,德扆是长子勇猛善战,从阮生前就已经让他实际负责府州军事,担任永安军(就是府州)节度使,自己则担任了四州节度使,时人以父子两代节度使而荣之。有意思的是折德扆把女儿嫁给在北汉为将的杨业,自己却是后周的铁杆,屡次因打北汉为功。其实当时杨业的哥哥杨重勋在麟州也服从北周,说起来,倒是杨业属于有点儿一根筋,跟着北汉一条道跑到黑,直到刘氏灭亡才归顺北周的后身宋朝。</P>
<P>第三代:折御勋,折御卿兄弟,这是和杨家最密切的折家将了,是折太君的哥哥,杨六郎的亲舅舅!评书《杨家将》的辽帮大将韩昌,实际没有和杨六郎怎么交手,反而是和折氏兄弟有殊死的血战,特别是老二折御卿。癸亥,契丹大将韩德威(就是韩昌的原型)纠集各族军兵自振武犯边,折御卿出战,把契丹打得大败,各族兵反水,德威仅以身免。皇帝听到后对战斗细节很感兴趣,觉得我西北边防兵力不少,契丹怎么打进来的?又怎么败的这样快呢?问于御卿。御卿回答:“敌缘山峡小径入,谋剽略。臣谍知之,遣人邀其归路,因纵兵大击。。。”可见有勇有谋,“上嘉之”。第二年,御卿病重,韩昌乘机来报仇,御卿抱病出战,记载极是感人:“御卿力疾出战,德威闻其至,不敢进。会疾甚,其母(就是杨老令公的岳母)密遣人召归,御卿曰: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讫泣下。翌日卒,年三十八。”</P>
<P>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三个堂兄弟各有特点,惟信勇猛,很早就战死战阵,惟忠多智,治军镇定,惟昌则勇谋兼备,在惟信战死一战中,他也被射中坠马,但依然带伤上马突围,此后屡立功勋,真宗召见,赏识其箭术,欲赏赐的时候他说:“我叔叔御卿当年立功,圣上送了三十面大旗给他,上阵十分威风,您能不能也同样赐给我呢?”时人夸其豪迈。折惟昌之死和御卿很相似,病中辽军截击宋军粮饷,惟昌出兵为援,“力疾领步骑屯宁远砦,冒风沙而行。时疾已亟,犹与宾佐宴饮,谈笑自若焉。明日卒,年三十七。”</P>
<P>忽然想,折太君在杨业死后弹劾潘美等人成功,大概原因不在于有什么“龙头拐杖”,而在于老折家的如云名将皇上也要让几分吧。</P>
<P>第五代,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闵等,都是抵抗西夏的名将。继祖勇猛“为先锋,深入敌帐,降部落户八百。”,但更喜欢读书,曾上书皇帝请求赐好书。继世曾“以骑步万军于怀宁砦,入晋祠谷。。。夏人来攻,再战皆捷”</P>
<P>第六代,以折克行最有名,他的上司就是水浒中鲁智深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名将种谔,西夏入侵环州,种谔派他迎击。“谔使以兵三千护饷道,战于葭芦川,先登,斩级四百,降户千,马畜万计。诸老将矍然曰‘真折太尉子也。’”,此后伐夏“克行先拔宥州,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P>
<P>第七代,包括伐宋江的折可存,但是最能打的当是折可适。此人曾大破羌夏联军十万之众,是折家将中战役规模最大的,可适当时只有八千人,但他善于用智,预先了解了夏军烽火台守军军官的名字,装作夏军高官视察,轻易打掉了夏军的眼睛,然后“烽不传,因卷甲疾趋,大破之于尾丁硙。回次柽杨沟,正午驻营,公骑据西山,曰:彼若蹑吾后,腹背受敌,必败。。。。敌至,伏发冲之,其国母窬山而遁,焚弃辎重,虽帷账首饰之属亦不返,众相蹈藉,赴厓涧死者如积。”是北宋少有的大胜仗。折可存除了征宋江,也和辽军作战有功,不过也曾被辽军抓过俘虏。他死后回老家府州安葬,按照墓志铭记载,折可存死于建炎四年,也就是靖康之难后四年,估计金军入侵的时候已经老迈了。折家将中在抗金中有表现的是随种师道(就是鲁智深的顶头上司小种经略相公)援救太原的折可求,但这个家伙晚节不保,后来投降了金军,是折家将惟一的污点。</P>
<P>第八代 折彦直,曾在南宋做到枢密使,好像从这一代折家将离开了陕北的小米,就再没有出名将了。折家将到此翻成画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