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上将刘华清:我与JH-7、J-8、J-10(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1:23:43
<P>标                题:<B>上将刘华清:我与JH-7、J-8、J-10(图)</B>
消息源:《刘华清回忆录》 </P><P>[按:按照前后文推测,刘华清将军这次到成飞应该是在八十年代末任军委副秘书长,掌管科研的那段日子。 ]

1989 年1月24日,我到某飞机制造公司,参加新型歼击轰炸机“飞豹”和“运--7”改进型的首飞试验。三年前,我来过这个公司,当时,“飞豹”只是一个木模机,零部件刚投料,技术设计正在深入之中。上“飞豹”项目,是我在总参工作时定的。现在,首飞上天,又正是人民解放军特别是海军航空兵最需要的时候,而且从作战半径、攻击威力、突防能力等方面衡量,都比目前我军装备的轰炸机要优越。我很高兴。

听了工厂和研究所的汇报,感到他们的经验很可贵,我归纳了三条:

一是有明确的攻关目标,自力更生奋斗到底。“飞豹”从提出研制、立项到展开工作,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自力更生,想方设法,终于实现了首飞。“飞豹”的研制,一开始就得到邓主席的支持,领导决心果断,层层落实,厂、所领导立了大功。据我所知,在企业中,向职工发行上千万元债券进行国防工业科研,这样的例子不多。反映出领导站得高,看得远。

二是相互合作,大力协同。现代化的飞机研制工作,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在,各行各业都面临经济紧缩、调整的问题,都强调经济效益,因此相互间的协作比过去显得更重要。厂、所在明确总指挥、总设计师、总会计师、总质量师、型号办公室职责的前提下,采取通盘部署、横向协调、检查督促、统一指挥的措施,按照技术、经济、进度三个目标,管理研制工程。说是大家的光荣,一点也不假。

三是真正的军品优先。公司和所属长、所,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出口飞机和为国外加工零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信誉。1978年前,在其他企业一拥而上转产洗衣机、电风扇时,公司所属厂、所拿出几千万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因而保住了人才,提高了水平,取得了比其他厂家更有竞争能力的优势。
这几条经验,来自实践,具有普遍意义。


当聂帅助手

“歼8”要不要继续研究,当时意见不一致。我主张继续干。当时,上“歼8”困难确实不少。除技术问题外,要命的是没人支持,就连空军领导也不支持。吴法宪的想法愚蠢得让我吃惊,他竟要以“歼6”打遍天下,要搞几千架“歼6”。
……

当时的“歼8”是“白天型”,不能夜战,空军领导不满意。这可以理解。当时这个情况下,只能达到那个水平,毕竟也为全天候的改性打下了基础。
……

在飞机的仿制和研制上,我的想法是,要根据我国实际条件,逐步改进,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登天。后来吴法宪也感到“歼6”不行了,在他之后的空军领导甚至觉得“歼7”、“歼8”也不行,想一下子搞出个“歼9”,期望值很高。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看,还是要走“歼8”这一步。后来出了“歼8II”,是我定的。“歼8II”又有了新的改型。

为新歼击机的研制问题,我去了四川,约请有关专家领导开了两天座谈会。会上,大家把技术问题都摆在了桌面。

我对听到的情况很纳闷。我发现,我们走了一条外国人很难相信的设计路子:发动机和飞机同时设计,而且方案很复杂,先用引进的发动机造出样机试飞,然后换用国产型号的发动机试飞。
我想,如果从国外买不到合适的发动机怎么办?如果自己的发动机设计制造不出来怎么办?一旦出现波折,经费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装备部队?

我感觉专家的心中并没有多少底。但是已经上马,他们自然希望继续搞下去。这时,研究工作已经展开,技术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但面临的经费和技术两大难题不能不考虑。有的同志担心我召集的座谈会,会不会改变研制方案。

方案不理想,但已经骑上虎背,只能往前跑了。

我明确表示:“新歼击机的研制方案不变,下决心搞下去,坚定不移。把所有能拿到手的新技术都掌握运用上,让新歼击机先飞上天,这就是胜利。当然,在技术方面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确有风险。有点风险不敢干了,那就什么也干不成。经费问题由几家抬,各单位都积极想办法。有了钱还要用好,要向管理要效益。”
会后大家松了口气,打消了可能下马的顾虑。研究工作按照网络计划,继续朝前走。</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7 5:36:24编辑过]
<P>标                题:<B>上将刘华清:我与JH-7、J-8、J-10(图)</B>
消息源:《刘华清回忆录》 </P><P>[按:按照前后文推测,刘华清将军这次到成飞应该是在八十年代末任军委副秘书长,掌管科研的那段日子。 ]

1989 年1月24日,我到某飞机制造公司,参加新型歼击轰炸机“飞豹”和“运--7”改进型的首飞试验。三年前,我来过这个公司,当时,“飞豹”只是一个木模机,零部件刚投料,技术设计正在深入之中。上“飞豹”项目,是我在总参工作时定的。现在,首飞上天,又正是人民解放军特别是海军航空兵最需要的时候,而且从作战半径、攻击威力、突防能力等方面衡量,都比目前我军装备的轰炸机要优越。我很高兴。

听了工厂和研究所的汇报,感到他们的经验很可贵,我归纳了三条:

一是有明确的攻关目标,自力更生奋斗到底。“飞豹”从提出研制、立项到展开工作,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自力更生,想方设法,终于实现了首飞。“飞豹”的研制,一开始就得到邓主席的支持,领导决心果断,层层落实,厂、所领导立了大功。据我所知,在企业中,向职工发行上千万元债券进行国防工业科研,这样的例子不多。反映出领导站得高,看得远。

二是相互合作,大力协同。现代化的飞机研制工作,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在,各行各业都面临经济紧缩、调整的问题,都强调经济效益,因此相互间的协作比过去显得更重要。厂、所在明确总指挥、总设计师、总会计师、总质量师、型号办公室职责的前提下,采取通盘部署、横向协调、检查督促、统一指挥的措施,按照技术、经济、进度三个目标,管理研制工程。说是大家的光荣,一点也不假。

三是真正的军品优先。公司和所属长、所,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出口飞机和为国外加工零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信誉。1978年前,在其他企业一拥而上转产洗衣机、电风扇时,公司所属厂、所拿出几千万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因而保住了人才,提高了水平,取得了比其他厂家更有竞争能力的优势。
这几条经验,来自实践,具有普遍意义。


当聂帅助手

“歼8”要不要继续研究,当时意见不一致。我主张继续干。当时,上“歼8”困难确实不少。除技术问题外,要命的是没人支持,就连空军领导也不支持。吴法宪的想法愚蠢得让我吃惊,他竟要以“歼6”打遍天下,要搞几千架“歼6”。
……

当时的“歼8”是“白天型”,不能夜战,空军领导不满意。这可以理解。当时这个情况下,只能达到那个水平,毕竟也为全天候的改性打下了基础。
……

在飞机的仿制和研制上,我的想法是,要根据我国实际条件,逐步改进,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登天。后来吴法宪也感到“歼6”不行了,在他之后的空军领导甚至觉得“歼7”、“歼8”也不行,想一下子搞出个“歼9”,期望值很高。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看,还是要走“歼8”这一步。后来出了“歼8II”,是我定的。“歼8II”又有了新的改型。

为新歼击机的研制问题,我去了四川,约请有关专家领导开了两天座谈会。会上,大家把技术问题都摆在了桌面。

我对听到的情况很纳闷。我发现,我们走了一条外国人很难相信的设计路子:发动机和飞机同时设计,而且方案很复杂,先用引进的发动机造出样机试飞,然后换用国产型号的发动机试飞。
我想,如果从国外买不到合适的发动机怎么办?如果自己的发动机设计制造不出来怎么办?一旦出现波折,经费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装备部队?

我感觉专家的心中并没有多少底。但是已经上马,他们自然希望继续搞下去。这时,研究工作已经展开,技术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但面临的经费和技术两大难题不能不考虑。有的同志担心我召集的座谈会,会不会改变研制方案。

方案不理想,但已经骑上虎背,只能往前跑了。

我明确表示:“新歼击机的研制方案不变,下决心搞下去,坚定不移。把所有能拿到手的新技术都掌握运用上,让新歼击机先飞上天,这就是胜利。当然,在技术方面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确有风险。有点风险不敢干了,那就什么也干不成。经费问题由几家抬,各单位都积极想办法。有了钱还要用好,要向管理要效益。”
会后大家松了口气,打消了可能下马的顾虑。研究工作按照网络计划,继续朝前走。</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7 5:36:24编辑过]
<P>我对听到的情况很纳闷。我发现,我们走了一条外国人很难相信的设计路子:发动机和飞机同时设计,而且方案很复杂,先用引进的发动机造出样机试飞,然后换用国产型号的发动机试飞。
我想,如果从国外买不到合适的发动机怎么办?如果自己的发动机设计制造不出来怎么办?一旦出现波折,经费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装备部队?
</P><P>这句话感觉过于绝对化了,用成熟的发动机进行原型机的试飞,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它是需要有前提的,既我们自己必须有这样的现成发动机,实在不行,也可以很容易从外国买到.但是,从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来看,成熟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动机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发达国家因为技术储备比较充足(俄制发动机虽然动力性能很好,但其使用寿命与维护性和经济性与西方发动机基本没有可比性),可以找到合适的现役发动机,而我们不行.因此,发动机与飞机同时上马并不是不讲科学,而是不这样做就没有出路.</P>
<P>我对听到的情况很纳闷。我发现,我们走了一条外国人很难相信的设计路子:发动机和飞机同时设计,而且方案很复杂,先用引进的发动机造出样机试飞,然后换用国产型号的发动机试飞。
我想,如果从国外买不到合适的发动机怎么办?如果自己的发动机设计制造不出来怎么办?一旦出现波折,经费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装备部队?
</P><P>这句话感觉过于绝对化了,用成熟的发动机进行原型机的试飞,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它是需要有前提的,既我们自己必须有这样的现成发动机,实在不行,也可以很容易从外国买到.但是,从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来看,成熟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动机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发达国家因为技术储备比较充足(俄制发动机虽然动力性能很好,但其使用寿命与维护性和经济性与西方发动机基本没有可比性),可以找到合适的现役发动机,而我们不行.因此,发动机与飞机同时上马并不是不讲科学,而是不这样做就没有出路.</P>
美国人是先有发动机再有飞机,中国发动机是飞机的配套工程,这个配套工程搞不出来,整个工程都要泡汤。
是的,因为他们的的选择余地和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认识了发动机的特殊性,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东西加以发展,而我们尽管在落后的情况下,还把它仅仅作为一个附属物.
<P>当时(1989年)的状况,从俄(苏)引进发动机来,都是不太可能的事。这么干确实比较冒风险。后来和俄国关系搞好了,这才有了AL-31FN,价值新歼的重新设计,这有运气的成分。</P><P>中国认识到发动机不能作为附属物,而必须作为优先来研发,是在80年代以后。所以才有80年代中的昆仑项目,彻底搞清发动机的来龙去脉。不过这二十年想赶上美国30年的路,确实有困难。</P>
刘将军在位的时间还是太短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7 10:09:54编辑过]
10A的两台样机应该是F110或F100的核心机,当时考虑的样机配套的发动机应是F110或F100
这是什么时候的报道?
<P>这篇文章好象是吴大观写的,要不就是刘大响,写于八十年代末</P>
另:10A的验证机飞行台试飞是在92年
<P>我国航空工业罹患“心脏病”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606/410的涡扇10让人望眼欲穿、430的WS9又是命运多舛。真要想摘取这朵“工业之花”尚需时日...</P>
<P>彭友梅老先生曾忧心的指出“...不能一有过渡动力,就放松了对新研发动机的支持,甚至取消自行研制。相对比较,我国飞机机体的设计水平比发动机要高一些,难度比发动机要小一些,因此,在机体与动力的匹配设计中碰到困难,飞机方面不要总是强调飞机几不变或改动量最小,而使发动机难上加难。”</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7 11:08:52编辑过]
不一定非要凭空搞出个新的,参考参考也是可以的。
WS10核心机的原型是美国CMF-56.
cfm56的核心机好象就是F110的核心机
我估计如果当时我们搞不到AL31F,那只能动小巴的F16的备用发动机的脑筋,小巴的F16用的应该是F100吧?
<P>“我觉得完全自己亲生的发动机到现在还没有……”</P><P>——不能那么说。所有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都始自英国R&amp;R公司。设计上的相互借鉴是非常正常的,比如日本研制的汽车发动机参考了一百多台外国发动机,但搞出来的仍是自己的,知其然还要知起所以然,这样的东西,哪怕设计上参考了别人的,也仍是自己的,正如张三输了李四的血,仍是张三一样。</P>
<B>以下是引用<I>dddaaa1976</I>在2004-12-17 11:11:00的发言:</B>
cfm56的核心机好象就是F110的核心机


CFM-56使用的是美国F101-GE-102的核心机,即B-1轰炸机的核心机.
F110-GE-100是F101的核心机与F404的风扇与喷管相结合的产物
<B>以下是引用<I>票房毒药</I>在2004-12-17 6:24:00的发言:</B>
美国人是先有发动机再有飞机,中国发动机是飞机的配套工程,这个配套工程搞不出来,整个工程都要泡汤。


美國人的思路是對的~~~這樣也可以縮短新機的研制時間
看一看这篇文章
<P>继续</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7 14:37:46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7 14:43:45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9 7:55:39编辑过]
<P>刘将军太老啦,现代的科研规律他不一定能完全跟的上。歼十能成功确实有不少的运气成分。当时中美蜜月,试飞的发动机打算向美国买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美国当时连号称最先进的F16(低档版本)都可以卖给中国。而涡扇十的参照的原型也是向美国买的。如果我们是关起门来自己搞歼十那是不可能的,绝无可能成功。不过,歼十成功的幸运因素是原来我们投以重望的美国,实际上是根本不愿意帮我们,连个相对低级的歼八二都把我们给涮了,而我们原以为是死对头的苏联(搞歼十的假想敌),却意外地帮我们搞成了歼十(我指的是他们给我们关键的发动机以完成试飞,否则的话,你再有本事,歼十到现在都只能趴地上)。</P><P>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这一方面,刘将军是个大大的福将,中国的几十年来没搞成过一架现代的战斗机,但他主持下竟然搞成了,结局之好连他也出乎意外,这不但是刘将军的福气,也中国的福气。</P><P>歼十的研发过程的反转曲折真是像香港胡编乱造的电视剧情节,你原本想打造一把利剑对付死敌,有一个热心的朋友帮你。但结局是这个朋友出卖了你,而那个死敌却帮你完成了这把宝剑。</P><P>中国是时来运转了。</P>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WS10的核心机来自于F100,是F100的某种航改陆用燃气轮机,这是过去老鼎盛和舰船论坛上的一种说法,现在当然看不到了,不过在天使空军基地上还有相关介绍。
希望像他这样的人多一些!
一个项目的成败总是把握在几个关键的人的手中,这样的话风险是不是很大呀
<P>有就好</P>
<B>以下是引用<I>有感才发</I>在2004-12-19 17:11:00的发言:</B>

<P>有就好</P>

<P>非常同意</P>
现在中国人还是犯同样的毛病,发动机都还没出来,就去搞4代隐形重歼了!
歼-8就是一鸡肋,歼-10是定位不清、生不逢时的苦孩子。[em05]
<P>我推测,有关下一代涡扇的核心机,启动研制时间应在80年代涡扇六下马之后不久,WS-10有很大的投机成分,核心机原来是作为民用燃气轮机引进的,当时曾遭到美国国会某些人的强烈反对。昆仑是不错的开始,一定要坚持。落后不怕,不怕慢,就怕站。这玩意不从里到外弄通,始终是半吊子,关键时刻一定掉链子。从90年代算,在2020年左右搞出自己的先进涡扇,就能赶上新机。而且一定要搞通用化,高、中、低三个系列缺一不可,所谓隐身发动机不出这个技术层次,这样,不同飞机的选型就有很大的余地,战斗机、轰炸机、教练机、运输机等等,都能享用这些成果。</P><P>所以,我以为国家不可短视,对发动机厂商提出的项目要求,比如黎阳的中推,在整个大框架内,应该予以充分支持,毕竟以前欠帐太多,难得这样的机会和厂商这样的主动性。</P>
<P>FWS-10什么时候投产?</P>
中国发动机进步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竞争。飞机厂的竞争就比发动机厂的竞争激激烈。WS-10如果不在东北的话,可能就出来了。
发动机简直就是中国人心中的痛呀
上次到书店,没买到,郁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