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的工人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48:32
旧中国的工人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吗?2012年03月21日
来源: 作者:邓晓娇


无论在教科书中、文学作品中还是大多数人印象中,提到旧中国的工人要么衣衫褴褛,要么贫病不堪,甚至是“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历史真的如此吗?
第一部分:教科书不忘旧中国工人的“苦难”
中学教科书中,在提及旧中国工人的生活情况时,总是不忘提及他们遭遇的苦难:
旧中国“包身工”:“被榨完最后一滴血汗”
例一:在中学语文教科书在提到旧中国的“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可以用“惨目人睹”来形容。当时的“包身工”过的完全是“猪一般的生活”,像“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她们即使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会被用鞭子抽着去工作,直到累得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她们虽然和工厂签的三年契约,但很多人都熬不到三年就已经被榨干了。这些可怜的“包身工”们,每分钟都有死的可能,但她们必须支撑着,“直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夏衍《包身工》节选自《夏衍选集》,《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总结工人情况
例二: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描述工人:“他们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
丧心病狂资本家剥削工人“生活在死亡线上”
例三:资本家只管榨取工人的血汗,不管工人的健康。通风、降温、保暖、除尘等劳动保护措施从不注意。劳动条件的恶劣,造成了大量的职业病。
有些丧心病狂的资本家对一些重病的工人,往往不等到断气,就硬把他们‘埋葬’”。——《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354页、356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衍主编《中国的一日》征稿时,一位丝绸厂女工投稿向他哭诉:工资只发一半,另一半发卖不出去的丝绸,工人都穷得没饭吃,哪里买得起绸呢?只有抱着绸子哭!
苦力工人“一顿稀饭两顿饿”
例四:苦力工人住的地方就是简单搭一个草棚,二十几个人睡在一起,“像豆腐干那样紧”,居住情况恶劣不说,更可怕的问题是疾病,当时一个码头上四十多个人码头工人病死了七八个。他们身体瘦得像根柴,面孔常常带着菜黄色,头发长到二三寸,从破裤的空隙里还可看到污秽堆积的皮屑。所以苦力工人中流行一句话:“一顿稀饭两顿饿,穿的是破麻布;娶不起婆娘,供不起爹娘。”(《新华日报》1944年5月19日第4版《记码头工人的生活》蒋泽民)
“反动势力”完全剥夺工人的自由
例五:工人们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却没有任何说话和反抗的权利。反动势力利用法律武器,完全剥夺了工人自由和民主的权利。(高鸿志主编:《中国近代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76页。)
政府采用警察的力量,制止一切工人之结合与行动。(陈达:《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9月版,第554页。)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jiaokeshuzhenxiang8/detail_2012_03/21/13352766_0.shtml

旧中国的工人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吗?2012年03月21日
来源: 作者:邓晓娇


无论在教科书中、文学作品中还是大多数人印象中,提到旧中国的工人要么衣衫褴褛,要么贫病不堪,甚至是“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历史真的如此吗?
第一部分:教科书不忘旧中国工人的“苦难”
中学教科书中,在提及旧中国工人的生活情况时,总是不忘提及他们遭遇的苦难:
旧中国“包身工”:“被榨完最后一滴血汗”
例一:在中学语文教科书在提到旧中国的“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可以用“惨目人睹”来形容。当时的“包身工”过的完全是“猪一般的生活”,像“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她们即使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会被用鞭子抽着去工作,直到累得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她们虽然和工厂签的三年契约,但很多人都熬不到三年就已经被榨干了。这些可怜的“包身工”们,每分钟都有死的可能,但她们必须支撑着,“直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夏衍《包身工》节选自《夏衍选集》,《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总结工人情况
例二: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描述工人:“他们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
丧心病狂资本家剥削工人“生活在死亡线上”
例三:资本家只管榨取工人的血汗,不管工人的健康。通风、降温、保暖、除尘等劳动保护措施从不注意。劳动条件的恶劣,造成了大量的职业病。
有些丧心病狂的资本家对一些重病的工人,往往不等到断气,就硬把他们‘埋葬’”。——《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354页、356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衍主编《中国的一日》征稿时,一位丝绸厂女工投稿向他哭诉:工资只发一半,另一半发卖不出去的丝绸,工人都穷得没饭吃,哪里买得起绸呢?只有抱着绸子哭!
苦力工人“一顿稀饭两顿饿”
例四:苦力工人住的地方就是简单搭一个草棚,二十几个人睡在一起,“像豆腐干那样紧”,居住情况恶劣不说,更可怕的问题是疾病,当时一个码头上四十多个人码头工人病死了七八个。他们身体瘦得像根柴,面孔常常带着菜黄色,头发长到二三寸,从破裤的空隙里还可看到污秽堆积的皮屑。所以苦力工人中流行一句话:“一顿稀饭两顿饿,穿的是破麻布;娶不起婆娘,供不起爹娘。”(《新华日报》1944年5月19日第4版《记码头工人的生活》蒋泽民)
“反动势力”完全剥夺工人的自由
例五:工人们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却没有任何说话和反抗的权利。反动势力利用法律武器,完全剥夺了工人自由和民主的权利。(高鸿志主编:《中国近代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76页。)
政府采用警察的力量,制止一切工人之结合与行动。(陈达:《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9月版,第554页。)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jiaokeshuzhenxiang8/detail_2012_03/21/13352766_0.shtml

旧中国劳动者虽然工作颇为 艰辛,生活情况时好时坏,但也远非处教科书中描述那样充满“苦难”、处于“水深火热”当中。1954年文学大师老舍这段耐人寻味的话或许可以作为结语:“解放以前我写东西最注意写得好不好,现在我最注意写得对不对,对而且好才算真好,不对就算不好。”至于教科书中“旧中国的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之类的论断,您现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技术工种待遇比较好,古今都一样;包身工都很惨,古今也都一样。
一切当代史都是过去史
毛泽东在北大打工时的月收入8块银元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971252&page=1&1=1#7971252
这个有点懵
造反无理,革命有罪
结论就是 以前的人都是吃饱了撑的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
楼主在侮辱几亿中国人的智商?
看小丑跳梁 发表于 2012-3-21 22:31
结论就是 以前的人都是吃饱了撑的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
对,兄弟总结这个就是他们的意思,那一些个例来说明闹革命的都是丧心病狂。
以前看北京城市史(忘记名字了)的时候,上面写到,,民国时北京工人的工资中,95%用于购买粮食养家。
一旦粮价上涨,就要饿肚子的。
说收入不说物价,属于别有用心的文学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里能看到,
当时上海的工人的工资不是很差的。
mmmmmmm 发表于 2012-3-22 12:59
郁达夫的小说里能看到,
当时上海的工人的工资不是很差的。
如果我说《上海的早晨》呢?
技术工人的收入是很客观的,像上海的江南造船厂,高级技工的收入都是发大洋的
为什么不讲讲用大捆贬值金圆券时的生活?
gaowuhuagong 发表于 2012-3-22 15:49
为什么不讲讲用大捆贬值金圆券时的生活?
1962年的高价商品,扩大品种。除了西藏云南外,全国都推开。2月推出高价自行车。当时的平价车,每辆约160元左右;河北定价为每辆650元,广东定价为每辆590元。

跟施行通货膨胀政策的同时,又施行高价政策,实际上是强迫人们手中一部分货币大幅度贬值、回收到国库。这是政府在商品严重匮乏的条件下,调整经济的重要措施。大体上实现了“当年平衡,略有回笼”的货币方针。从1961年全国推出高价商品,到1965年,高价商品销售额累计达120多亿元,比按平价出售多回笼货币60多亿元。1961年和1962年实现的高价利润就相当于1960年和1961年货币净投放的,有效地减轻了通货膨胀对市场的冲击。

——摘自《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作者:陈明远,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我觉得这种经济政策比之金圆券也就是50步和100步的差距。
哀江南 发表于 2012-3-22 18:35
1962年的高价商品,扩大品种。除了西藏云南外,全国都推开。2月推出高价自行车。当时的平价车,每辆约160 ...
你还真敢开牙,真币战胜伪币的荣耀你也敢剥夺?
情比金软 发表于 2012-3-22 14:44
如果我说《上海的早晨》呢?
郁达夫的小说本人非常喜欢,不过似乎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刻画更加深刻,描写更加刻骨。
不知哪篇文章隐晦的提到了上海工人的工资问题,由于本人读的囫囵吞枣,再去翻阅一下
衡量一个时代劳动者的生存状况,不是看个例或者局部,而是看整体。我并不否认在旧中国确实有部分工人工资收入较高,生活状态还可以。甚至就是农村中,也会有些农民通过各种手段发家致富,但是问题在于,这种个例和局部能否代表那个时代劳动者的整体生存状况?这就好比,我们今天如果只看帝都、魔都,是否就能证明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如果只看到三年困难时期某些地方没饿死人,是否就可以否认那个时期没饿死人?所以说,一个时代如果充满着革命的思潮与冲动,那么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的劳动者一定生活得很困难,甚至可以说时刻挣扎在死亡线上,这也就是TG能够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样的道理,今天某些人成天喊要推倒TG,却只能是一种梦呓而已。
比比寿命和人口 = =

我辈岂敢忘忧患 发表于 2012-3-22 19:52
郁达夫的小说本人非常喜欢,不过似乎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刻画更加深刻,描写更加刻骨。
不知哪篇文章隐晦 ...


《春风沉醉的晚上》
写到了当时纺织女工的工资收入

不好意思,出了点错,是烟厂的,不是纺织工。
可以租一间小公寓,食宿还能过得去,和现在的蚁民状况差不多。
我辈岂敢忘忧患 发表于 2012-3-22 19:52
郁达夫的小说本人非常喜欢,不过似乎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刻画更加深刻,描写更加刻骨。
不知哪篇文章隐晦 ...


《春风沉醉的晚上》
写到了当时纺织女工的工资收入

不好意思,出了点错,是烟厂的,不是纺织工。
可以租一间小公寓,食宿还能过得去,和现在的蚁民状况差不多。
情比金软 发表于 2012-3-22 14:44
如果我说《上海的早晨》呢?
只能说不像包身工写的那样。
TG本来就是农民革命,工人能赚工资在当时也算是不错的。
张载 发表于 2012-3-23 09:04
TG本来就是农民革命,工人能赚工资在当时也算是不错的。
尤其是土地兼并后的无地农民。
所以在土地政策上本人趋向保守,现在不到打农村土地主意的时候。
哀江南 发表于 2012-3-22 18:35
1962年的高价商品,扩大品种。除了西藏云南外,全国都推开。2月推出高价自行车。当时的平价车,每辆约160 ...
这个能与金圆券相比?金圆券的问题在哪里?通胀!通胀过后是整个货币成废纸,你今天10块钱可以买一斤米,明天只能买一两,解放前我们那边一般都以银元、大米、烟土作为一般等价物,你提的这个,更多的是一种增加货币流通的手段,以奢侈品消费加快央行的货币回收速度,在推行高价自行车什么的时候,粮食之类的一般消费品价格跟着飞涨了没?
Deathk 发表于 2012-3-23 10:02
这个能与金圆券相比?金圆券的问题在哪里?通胀!通胀过后是整个货币成废纸,你今天10块钱可以买一斤米, ...
金圆券完全是花生米的经济崩溃的原因之一。
没有了一般等价价值的纸币,是要靠国家强制力进行担保的。
个别情况不能“推及总体”是包括主帖在内的所有举例式“证明”法的死穴(且不说单身汉和大家庭所抚养的人口不一样,7元的实际收入直接被乘了4,押金什么的可以预计不是某一家工厂独有的做法,所以主帖里忘记引用了工资的“给付率”,以及劳动时间、强度和工作环境等)。还有当时的经济结构(比如工业集中在少数口岸,铁路等事业直接培养出了“交通系”,“环境极差”的住所某些人看来也是值得羡慕的……等等)。没有分析能力的话,数据就是一堆死物……


另外,文中举的“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是北伐的国共合作时期……
再全面,再精确的数据,也不可能说明权力权威关系,比如家长制神马滴,这样属于“质性”的问题……更不会说明“人二室”(见王振寰、方孝鼎的文章)神马滴。
民国时期的社会分化,除了资本主义的一般性社会分化以外,还有城市和农村,沿海进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城市(特别是租界)和内地城市的分化,等等。所以,社会分化(以及相应的阶级斗争啊社会运动啊等等)远不只纯粹是一个货币收入的问题……
哀江南 发表于 2012-3-22 18:35
1962年的高价商品,扩大品种。除了西藏云南外,全国都推开。2月推出高价自行车。当时的平价车,每辆约160 ...
一般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属于50步和100步?


我相信作为一个常识,无论是二战前还是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消灭过通货膨胀,老蒋退到台湾后也没有,是不是……?
这类帖子的永恒手法:用上层的一小撮作为全体的代表……
另外,欧洲和美国工人的绝对物质生活水平比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国家,更不要说完全殖民地国家工人的生活水平肯定高得不止一点半点,是不是他们那里的工人运动乃至革命……?
mendota 发表于 2012-3-23 10:27
另外,欧洲和美国工人的绝对物质生活水平比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国家,更不要说完全殖民地国家工人的生活水平 ...
和十月革命不同,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土地革命。
mmmmmmm 发表于 2012-3-23 10:32
和十月革命不同,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土地革命。
所以,像主帖这样不考察当时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就随意引用——而且还是选择性、篡改性引用——个别数据的做法除了主帖作者(不是转帖的LZ)自己别有用心、愚蠢之外什么都说明不了。
mendota 发表于 2012-3-23 10:19
个别情况不能“推及总体”是包括主帖在内的所有举例式“证明”法的死穴(且不说单身汉和大家庭所抚养的人口 ...
哥们能不能详细的说一说?
和主贴相比,你的说法更有道理,但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
当时工人收入可以
中华飞刀 发表于 2012-3-23 12:27
哥们能不能详细的说一说?
和主贴相比,你的说法更有道理,但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
1、关于主帖提到的女工张金保,有一段主帖刻意隐瞒的话:“领到半个月的工资——7块大洋,另外半个月的工资被厂里当作押金扣下了。我拿着钱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可以挣14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这是另一个和主帖观点相似的帖子里引用的。张实际到手的收入,是7元。主帖的目的,路人皆知。至于“30多元”,首先还是得折半,其次,主帖没有给出任何证据证明这是张的长期、稳定的收入。退一万步说,就算张金保真的收入14元,主帖也没有给出任何这种收入水平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普遍性因而张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依据……


其次,主帖在谈到张金保的生活水平的时候,所依据的消费标准是中产阶级单身汉、没有家庭负担的陈存仁,而对当时中国社会稍有常识的人都很清楚,像张金保这样从农村到城市的“打工妹”,决不可能是独生子女,而是有着相当大规模的家庭。并且,很容易想见,张金保兄弟的生活费用,比如上学什么的,也得由张金保负担……


一边夸大收入,一边大肆压缩支出,这样得出的结论,有可靠性吗?
2、众所周知,包惠僧是中共早期领袖,他的回忆录里描绘的工人罢工,稍有头脑的都知道,是在国共合作时期的(相对于其它地方而言)特殊状况。更何况主帖里只选了这样一个“点”,并未提出任何证据证明这种状况在整个民国期间一直持续。


这样的断章取义,能够作为“证据”吗?


另外,主帖里作为“政治”而专门拿出来批判的陈达,恰好是没有什么政治立场的人物——而且是个很著名的社会学家,很容易找到的(我想主帖作者大概是把他误认为中共早期领袖李达了吧)。
总之,只要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头脑,主帖使用的拙劣手法不难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