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基地:中国海军第一试验基地——辽西靶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17:51
尖端基地:中国海军第一试验基地——辽西靶场



蜀中行

央视2008年10月25日《军事报道》首次曝光中国海军最神秘的辽西试验基地,此基地与大西北的空军第一试验基地一样并驾齐名,电视画面上出现多款海军“撒手锏”测试画面:有现代级138测试反舰导弹,新型鱼雷靶试,中国版暴风鱼雷打靶,新型反舰导弹测试。。。。

辽西靶场建立于1958年,为海军导弹试验基地,现在已经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海军第一试验靶场。中国海军所有武器装备和新舰武器测试都要到这里进行,包括093/094核潜艇武器测试都在此基地。网上曝光的170北上,新护北上,现代级北上原因都是列装前到这里测试武器。



附:托起海天神剑--海军某试验基地建设发展记事


     
    新华网沈阳10月20日 题:

                        托起海天神剑——海军某试验基地建设发展记事  

    陈万军、毛敬雄、肖德伦  

    “5、4、3、2、1,发射!”  

    深秋,某试验海域。一枚低空靶弹凌空而起,直扑一艘急速航行的战舰。与此同时,这艘战舰上某新型舰空导弹轰然出鞘,呼啸着扑向来袭靶弹。只听一声巨响,靶弹变成一团火球栽进大海……  

    导演这次演习的是一支神秘部队——中国海军某试验基地。这支英雄的部队组建于1958年10月,主要担负海军各型导弹、舰炮、雷达、鱼水雷等新型武器装备及各型舰艇、飞机等配套武器系统的试验鉴定任务,是我国唯一的海上靶场。  

    50年创造共和国海防史上100多项第一  

    44年前,年轻的靶场第一次独立组织岸舰导弹发射任务。52秒后,导弹脱离雷达的控制,坠毁在一处无名海滩。  

    失败,激起靶场官兵更强的使命感。测数据、找原因,他们突破外国的技术封锁,发起技术攻关。半个月后,第2枚岸舰导弹又飞向海空,准确击中目标。  

    不久,他们又光荣地承担了我国水下运载火箭发射任务。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靶场人整整奋斗了15年,先后攻克了引导雷达、数字传输、弹道测控等近百个技术难关。1982年10月12日,运载火箭从水下跃出碧海,直刺蓝天,准确溅落。“这说明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完全掌握水下发射导弹技术的国家。”回想往事,曾参与这次试验的退休高级工程师刘怀忠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半个世纪来,这个海上靶场创造了共和国海防史上100多项第一:我国第一个岸舰导弹营在这里诞生;第一代舰船电子干扰设备在这里问世;第一艘导弹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潜艇和第一架挂载导弹的轰炸机,都是从这里试验和培训后打出第一枚导弹……  

    随着海防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一批科技含量高、射程远、高精度的武器装备先后走进靶场。海上靶场人如沐春风,掀起新一轮武器装备试验热潮,精心打磨现代化的海防利剑。  

    某新型舰空导弹拦截多目标试验,风险大、要求高。导弹试验总体所金振中、赵喜春等人,将仿真试验与飞行试验科学结合,攻克了安全控制、仿真评估等多个技术难题,使新型导弹成功定型,填补了海防区域防空导弹的空白。  

    高级工程师孙国政带领课题组自主攻关,研制了具有多项创新技术的“综合功能雷达试验评定方法研究”成果,使海军舰艇雷达跻身世界领先地位。  

    从空中到陆地,从水面到水下,从平台到系统,从有形到无形……经过50年建设发展,这个靶场从最初只能执行单一型号的导弹定型试验,发展成为覆盖海、陆、空、天、电诸多领域的国家综合性海上试验靶场。50年来,他们共完成试验任务1300余项,经试验后批准鉴定、定型的海军武器装备有200余种。  

    信息化靶场全面提升新装备试验质量和速度  

    2007年夏,一场带战术背景的对抗演练在某海域进行。  

    导弹,以挟风裹电之势呼啸而出;舰炮,似流星闪电般轰鸣齐射……在基地指控中心,各种先进的测控手段将演练场上的三维图像和大量数据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指挥员点击鼠标,便可掌握战场态势,决策于方寸荧屏……  

    先进的试验测控手段,将“红”“蓝”双方对抗效果真实地记录下来。  

    评价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离不开先进的测量控制手段。基地创立初期,由于没有限制导弹飞行的方法,导弹一旦偏离航向,只能靠飞机将它打掉。万一飞机没有命中目标,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测控技术落后的严峻挑战,科技干部李福才自告奋勇,承担起导弹试验安全控制程序的编写任务,即导弹如偏离航向、将自动启动程序将其炸毁。这项工作极其复杂,涉及36000多条程序。为了国防重大武器试验的安全,李福才整整耗去了10年时光。  

    十年夙兴夜寐,十年艰苦攻关。“导弹试验安全控制系统”终于研制成功。这位测控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为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殊荣,成为基地第一位扛上少将军衔的科技干部。  

    高级工程师马海潮,是基地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困扰靶场几十年的试验受能见度影响的难题,令他寝食不安。他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论证,提出用卫星定位技术取代传统的光学测量技术。他与课题组一道,攻克了电磁兼容、海背景下数据传输等多项技术难关,使试验受能见度影响降到了最低。这一技术,缩短了多项武器试验进程,加速了其战斗力生成步伐。  

    同世界潮流一样,海军新武器装备向高、精、快、远方向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化程度越来越高。无疑,检验鉴定新型武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测量控制系统。靶场科技干部密切关注武器发展动态,不断为此准备。  

    上个世纪末,某新型导弹试验,需要新建一个测量精度更高、测量距离更远的测控网络。高级工程师马顺南领受任务后,大胆提出一个全新的测控体制,并带领课题组完成了方案论证。  

    在多个课题组同步攻关下,新型测控系统10多套装备如期研制完成。这一全新的测控系统,精度高、适应性好,测量距离比过去提高了近10倍,形成了我国第二条高精度测量带。  

    效益不仅仅如此。新研制的测控装备实现了车载化,标志着基地由固定式靶场向机动式靶场跨越。这种跨越,使试验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今年夏天,靶场在同一时段开展多项试验,发射导弹数量是以前的两倍多,这在以前是无法想像的。  

    信息化建设,让靶场科技干部的目光放得更长远。他们围绕新型武器试验需求,建成全军第一个“一体化靶场”,使大射程武器试验不再受飞行空间限制。  

    经过50年建设,海上靶场拥有先进的测控、通信等试验专用装备近两千台套,数十处试验阵地、指控中心。他们建成了涵盖光测、雷测、遥测、导航定位和安全控制等多个领域,具有前沿数字化、信息自动化优点的测控网络体系;建成了遍布空中、水面和水下的种类齐全、颇具规模的靶标体系;建成了数字化、光纤化、声像一体化的通信网络。  

    他们是共和国海防崛起的群雕  

    在基地办公楼前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臂托举导弹的雕塑,她与我国水下运载火箭同一尺寸,高高耸立,直指苍穹,象征着靶场人为海防武器腾飞的执著追求。  

    50年来,一代代靶场官兵殚精竭虑,用忠诚和智慧书写着共和国海防的新篇章。  

    某新型武器试验,62岁的高级工程师王定川作为急需人才被“暂缓”退休。他主持的一个项目刚刚启动时,医生确诊他患有直肠癌。面对医生的诊断,他说:我病不起啊!他正月初八住院,9天后动手术,月底出院。一出院,执拗的王定川就向领导要任务。手术后第一次化疗,他躺在医院完成了课题的论证方案。从第二次化疗开始,他打完针就跑回办公室。他3年没有一个休息日,带病坚持完成了攻关任务。  

    今天,5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传承“甘于奉献、勇于攻关”的靶场精神,义无反顾踏上海上靶场的新征程。  

    某研究所博士所长金振中,从1994年开始就着手研究海军战术导弹综合试验与鉴定的新方法。他埋头攻关,提出了“平均风险相当原则”,并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2年后,新的试验方法成功用于某型导弹定型试验。应用这个方法,导弹发射数量比以前少了,试验结论却更科学。  

    面对新一轮军事理论创新浪潮,金振中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3年后,我军第一部《军事装备试验学》理论专著通过评审,并正式成为学科,国内多所大学将其列为研究生教材。  

    某试验区副总工程师张殿宗,在某大规模复杂电磁环境“红”“蓝”对抗训练任务中,担任某分系统负责人。此时,岳母身患癌症,孩子面临中考,自己又因肌酐偏高导致肾功能虚弱。他丝毫不受影响,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连续10多个通宵编写演习对抗方案,为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评估闯出了新路。  

    岳建平,某研究所所长。8年前,他攻读博士研究生时,选择了“水下动目标被动跟踪”这一前沿技术。为解答学术界对某些异常现象的推测,他深入研究,先从实践中推导数学模型,然后又从理论上寻求突破,实践和理论结果惊人的一致。这一成果推动了这种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2007年,岳建平以较高的学术水平,入选国家“863计划”专家库。  

    为适应海军新型电子战装备试验需要,某仿真中心科研群体,在我国电子对抗仿真领域奋勇探索。他们不受制于人,大胆采用新技术,3年建成我军第一个电子对抗仿真试验场,在我国仿真领域创造了6项第一。中心主任董印权带领10多名30岁上下的年轻科技干部,大胆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合同训练课题研究,取得了近10项新成果,将仿真试验场打造成逼真的训练场、演练场,培养出一批年轻的“蓝军”专家。

(来源:新华网)尖端基地:中国海军第一试验基地——辽西靶场



蜀中行

央视2008年10月25日《军事报道》首次曝光中国海军最神秘的辽西试验基地,此基地与大西北的空军第一试验基地一样并驾齐名,电视画面上出现多款海军“撒手锏”测试画面:有现代级138测试反舰导弹,新型鱼雷靶试,中国版暴风鱼雷打靶,新型反舰导弹测试。。。。

辽西靶场建立于1958年,为海军导弹试验基地,现在已经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海军第一试验靶场。中国海军所有武器装备和新舰武器测试都要到这里进行,包括093/094核潜艇武器测试都在此基地。网上曝光的170北上,新护北上,现代级北上原因都是列装前到这里测试武器。



附:托起海天神剑--海军某试验基地建设发展记事


     
    新华网沈阳10月20日 题:

                        托起海天神剑——海军某试验基地建设发展记事  

    陈万军、毛敬雄、肖德伦  

    “5、4、3、2、1,发射!”  

    深秋,某试验海域。一枚低空靶弹凌空而起,直扑一艘急速航行的战舰。与此同时,这艘战舰上某新型舰空导弹轰然出鞘,呼啸着扑向来袭靶弹。只听一声巨响,靶弹变成一团火球栽进大海……  

    导演这次演习的是一支神秘部队——中国海军某试验基地。这支英雄的部队组建于1958年10月,主要担负海军各型导弹、舰炮、雷达、鱼水雷等新型武器装备及各型舰艇、飞机等配套武器系统的试验鉴定任务,是我国唯一的海上靶场。  

    50年创造共和国海防史上100多项第一  

    44年前,年轻的靶场第一次独立组织岸舰导弹发射任务。52秒后,导弹脱离雷达的控制,坠毁在一处无名海滩。  

    失败,激起靶场官兵更强的使命感。测数据、找原因,他们突破外国的技术封锁,发起技术攻关。半个月后,第2枚岸舰导弹又飞向海空,准确击中目标。  

    不久,他们又光荣地承担了我国水下运载火箭发射任务。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靶场人整整奋斗了15年,先后攻克了引导雷达、数字传输、弹道测控等近百个技术难关。1982年10月12日,运载火箭从水下跃出碧海,直刺蓝天,准确溅落。“这说明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完全掌握水下发射导弹技术的国家。”回想往事,曾参与这次试验的退休高级工程师刘怀忠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半个世纪来,这个海上靶场创造了共和国海防史上100多项第一:我国第一个岸舰导弹营在这里诞生;第一代舰船电子干扰设备在这里问世;第一艘导弹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潜艇和第一架挂载导弹的轰炸机,都是从这里试验和培训后打出第一枚导弹……  

    随着海防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一批科技含量高、射程远、高精度的武器装备先后走进靶场。海上靶场人如沐春风,掀起新一轮武器装备试验热潮,精心打磨现代化的海防利剑。  

    某新型舰空导弹拦截多目标试验,风险大、要求高。导弹试验总体所金振中、赵喜春等人,将仿真试验与飞行试验科学结合,攻克了安全控制、仿真评估等多个技术难题,使新型导弹成功定型,填补了海防区域防空导弹的空白。  

    高级工程师孙国政带领课题组自主攻关,研制了具有多项创新技术的“综合功能雷达试验评定方法研究”成果,使海军舰艇雷达跻身世界领先地位。  

    从空中到陆地,从水面到水下,从平台到系统,从有形到无形……经过50年建设发展,这个靶场从最初只能执行单一型号的导弹定型试验,发展成为覆盖海、陆、空、天、电诸多领域的国家综合性海上试验靶场。50年来,他们共完成试验任务1300余项,经试验后批准鉴定、定型的海军武器装备有200余种。  

    信息化靶场全面提升新装备试验质量和速度  

    2007年夏,一场带战术背景的对抗演练在某海域进行。  

    导弹,以挟风裹电之势呼啸而出;舰炮,似流星闪电般轰鸣齐射……在基地指控中心,各种先进的测控手段将演练场上的三维图像和大量数据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指挥员点击鼠标,便可掌握战场态势,决策于方寸荧屏……  

    先进的试验测控手段,将“红”“蓝”双方对抗效果真实地记录下来。  

    评价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离不开先进的测量控制手段。基地创立初期,由于没有限制导弹飞行的方法,导弹一旦偏离航向,只能靠飞机将它打掉。万一飞机没有命中目标,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测控技术落后的严峻挑战,科技干部李福才自告奋勇,承担起导弹试验安全控制程序的编写任务,即导弹如偏离航向、将自动启动程序将其炸毁。这项工作极其复杂,涉及36000多条程序。为了国防重大武器试验的安全,李福才整整耗去了10年时光。  

    十年夙兴夜寐,十年艰苦攻关。“导弹试验安全控制系统”终于研制成功。这位测控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为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殊荣,成为基地第一位扛上少将军衔的科技干部。  

    高级工程师马海潮,是基地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困扰靶场几十年的试验受能见度影响的难题,令他寝食不安。他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论证,提出用卫星定位技术取代传统的光学测量技术。他与课题组一道,攻克了电磁兼容、海背景下数据传输等多项技术难关,使试验受能见度影响降到了最低。这一技术,缩短了多项武器试验进程,加速了其战斗力生成步伐。  

    同世界潮流一样,海军新武器装备向高、精、快、远方向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化程度越来越高。无疑,检验鉴定新型武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测量控制系统。靶场科技干部密切关注武器发展动态,不断为此准备。  

    上个世纪末,某新型导弹试验,需要新建一个测量精度更高、测量距离更远的测控网络。高级工程师马顺南领受任务后,大胆提出一个全新的测控体制,并带领课题组完成了方案论证。  

    在多个课题组同步攻关下,新型测控系统10多套装备如期研制完成。这一全新的测控系统,精度高、适应性好,测量距离比过去提高了近10倍,形成了我国第二条高精度测量带。  

    效益不仅仅如此。新研制的测控装备实现了车载化,标志着基地由固定式靶场向机动式靶场跨越。这种跨越,使试验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今年夏天,靶场在同一时段开展多项试验,发射导弹数量是以前的两倍多,这在以前是无法想像的。  

    信息化建设,让靶场科技干部的目光放得更长远。他们围绕新型武器试验需求,建成全军第一个“一体化靶场”,使大射程武器试验不再受飞行空间限制。  

    经过50年建设,海上靶场拥有先进的测控、通信等试验专用装备近两千台套,数十处试验阵地、指控中心。他们建成了涵盖光测、雷测、遥测、导航定位和安全控制等多个领域,具有前沿数字化、信息自动化优点的测控网络体系;建成了遍布空中、水面和水下的种类齐全、颇具规模的靶标体系;建成了数字化、光纤化、声像一体化的通信网络。  

    他们是共和国海防崛起的群雕  

    在基地办公楼前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臂托举导弹的雕塑,她与我国水下运载火箭同一尺寸,高高耸立,直指苍穹,象征着靶场人为海防武器腾飞的执著追求。  

    50年来,一代代靶场官兵殚精竭虑,用忠诚和智慧书写着共和国海防的新篇章。  

    某新型武器试验,62岁的高级工程师王定川作为急需人才被“暂缓”退休。他主持的一个项目刚刚启动时,医生确诊他患有直肠癌。面对医生的诊断,他说:我病不起啊!他正月初八住院,9天后动手术,月底出院。一出院,执拗的王定川就向领导要任务。手术后第一次化疗,他躺在医院完成了课题的论证方案。从第二次化疗开始,他打完针就跑回办公室。他3年没有一个休息日,带病坚持完成了攻关任务。  

    今天,5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传承“甘于奉献、勇于攻关”的靶场精神,义无反顾踏上海上靶场的新征程。  

    某研究所博士所长金振中,从1994年开始就着手研究海军战术导弹综合试验与鉴定的新方法。他埋头攻关,提出了“平均风险相当原则”,并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2年后,新的试验方法成功用于某型导弹定型试验。应用这个方法,导弹发射数量比以前少了,试验结论却更科学。  

    面对新一轮军事理论创新浪潮,金振中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3年后,我军第一部《军事装备试验学》理论专著通过评审,并正式成为学科,国内多所大学将其列为研究生教材。  

    某试验区副总工程师张殿宗,在某大规模复杂电磁环境“红”“蓝”对抗训练任务中,担任某分系统负责人。此时,岳母身患癌症,孩子面临中考,自己又因肌酐偏高导致肾功能虚弱。他丝毫不受影响,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连续10多个通宵编写演习对抗方案,为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评估闯出了新路。  

    岳建平,某研究所所长。8年前,他攻读博士研究生时,选择了“水下动目标被动跟踪”这一前沿技术。为解答学术界对某些异常现象的推测,他深入研究,先从实践中推导数学模型,然后又从理论上寻求突破,实践和理论结果惊人的一致。这一成果推动了这种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2007年,岳建平以较高的学术水平,入选国家“863计划”专家库。  

    为适应海军新型电子战装备试验需要,某仿真中心科研群体,在我国电子对抗仿真领域奋勇探索。他们不受制于人,大胆采用新技术,3年建成我军第一个电子对抗仿真试验场,在我国仿真领域创造了6项第一。中心主任董印权带领10多名30岁上下的年轻科技干部,大胆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合同训练课题研究,取得了近10项新成果,将仿真试验场打造成逼真的训练场、演练场,培养出一批年轻的“蓝军”专家。

(来源:新华网)
刚泄完空军靶场,现在又来了海军的
TG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