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德(德意志第二帝国)问题的相似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4:23
五、中德(德意志第二帝国)问题的相似性。卢麟元 节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05fd90102e0bv.html

笔者很惊讶,今日中国的问题与当年的德意志帝国的问题何其相似!今天,中国在获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复杂的国际冲突。中国的政治制度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年威廉二世面临的问题统统成为今天中国执政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令笔者不寒而栗的是,今天的中国似乎存在一个类似德意志容克地主的特殊阶层。中国的行政精英、中国的商业精英、中国的知识精英等精英阶层具有惊人的同源性和同构型,他们几乎统统是旧官僚阶层的体制内衍生物。所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垄断现象更甚于德意志帝国。在荣克地主式的高度垄断之下,会出现不同阶级的均衡博弈吗?当然不会!是的。他们无意于解决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阶级矛盾。他们坚决拒绝针对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课税。他们任由利益集团透过行政特权和金融特权牟取暴利。是的。他们在国际政治中玩弄卑劣的机会主义。他们无视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变,苟且维持已然残破不堪的旧格局。他们对于个人名利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国家利益的坚守。颇为讽刺的是,一些体制内的人,在国民福利问题上一毛不拔,却竟然高调呼吁(忽悠)政改,这种容克地主式的虚伪颇有威廉二世遗风。玩斗地主的游戏,总要三个人吧?那两个人在哪里呢?谁和谁进行均衡博弈哎!

更令笔者震撼的是,中国竟然出现了容克地主式的所谓理论。很少有中国人能够深刻解析统统代表理论。这个理论,系统颠覆了政党政治的逻辑基础。试想,统统代表了,政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当然不需要了!这意味着,这个理论是一个没有君王的君王论。在政党政治的形式掩盖下,中国容克们从共和体制直接倒退到没有君主的君主体制(封建帝制)。请注意,不是大英帝国的君主立宪,而是类似于德意志帝国的所谓君主立宪体制。是的,只有这样一个没有君王的君王体制,才可以使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老实说,中国人玩小聪明比德国人要厉害得多。德意志的容克地主是不敢玩理论游戏的,因为德意志帝国有着全世界最优秀的思想家。但是,中国人就敢玩这种卑劣的游戏,因为中国的思想家被系统地灭绝了。至少,他们的声音被仔细地隔绝了。

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德意志帝国有着诸多的相似性。但是,唯有一点是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德意志帝国曾经诞生了一批灿如星河的伟大思想家。因为有这样一批优秀的思想家,德意志民族的香火得以延续。德国没有像奥匈帝国或奥斯曼帝国那样土崩瓦解,德国像一只不死鸟,可以在涅盘后重生。因为,这个民族最优秀的思想家没有被灭绝,这个民族的灵魂还在。所以,一旦赋予机会,这个民族马上就可以卷土重来的。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经很难找到本民族优秀的思想家了(很像那两个消失的帝国)。由此,可以感受一下中国容克地主的可怕了。中国的容克们将希特勒的种族灭绝变成了残忍的思想灭绝。希特勒都不会去伤害艾哈德这样的思想家,中国人却没有什么是不会的。这话似乎有些粗鲁:一个大国怎么能靠屁股崛起呢?

六、德意志帝国的悖论。

历史的发展很吊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同盟集团(尤其是苏联)为了从根源上铲除德国军国主义,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及社会改革,将容克地主的土地或收归国有,或分配给小农耕种,容克阶层自此消亡了。这或许是占领者为德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在德意志帝国灭亡七十余年后,德国终于再一次实现了统一。重新统一的德国,已经没有容克地主阶级了。德国可以建立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文明了。笔者认为,当今世界上最佳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是当今德国的。

统一的德国重新获得了自信。他们的目光超越了历史,也超越了德国边界。德国政治家开始重组欧洲政治经济版图了。他们建立了欧盟和欧元。请原谅笔者对历史的感性解读,笔者将欧盟称之为德意志第四帝国。在笔者看来,从科尔到默克尔,这依然是从俾斯麦到希特勒的德意志精神的延续。德国人没有放弃大国崛起的梦想。这一次,他们真的回来了。

德国人是令人钦佩的。他们依旧拥有哲学上的高度。他们在完成对历史的否定之后,也完成了对历史的超越,他们再一次占到了历史的前沿。欧盟似乎是德意志帝国的一个悖论。

解析德意志帝国灭亡的教训,结论非常简单。必须以和平的方式,结束容克地主的专制统治,建立具有足够弹性的政治制度;必须通过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安排,缓解阶级对立和解决阶级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快速增长;必须构建强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实现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孤立和分化,敢于在适当的时机对主要对手进行毁灭性打击。这个结论其实了无新意。当年,大英帝国就是这样做的;后来,美国也是这样做的;现在,欧盟(德意志第四帝国)也正在这样做。笔者希望,中国人也能够有这样的觉悟和自觉。当然了,前提是放生本民族优秀的思想家。请相信,他们会在高处点燃火炬,照亮我们国家前进的方向。


注:本文发表于香港《信报财经月刊》第418卷。五、中德(德意志第二帝国)问题的相似性。卢麟元 节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05fd90102e0bv.html

笔者很惊讶,今日中国的问题与当年的德意志帝国的问题何其相似!今天,中国在获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复杂的国际冲突。中国的政治制度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年威廉二世面临的问题统统成为今天中国执政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令笔者不寒而栗的是,今天的中国似乎存在一个类似德意志容克地主的特殊阶层。中国的行政精英、中国的商业精英、中国的知识精英等精英阶层具有惊人的同源性和同构型,他们几乎统统是旧官僚阶层的体制内衍生物。所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垄断现象更甚于德意志帝国。在荣克地主式的高度垄断之下,会出现不同阶级的均衡博弈吗?当然不会!是的。他们无意于解决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阶级矛盾。他们坚决拒绝针对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课税。他们任由利益集团透过行政特权和金融特权牟取暴利。是的。他们在国际政治中玩弄卑劣的机会主义。他们无视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变,苟且维持已然残破不堪的旧格局。他们对于个人名利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国家利益的坚守。颇为讽刺的是,一些体制内的人,在国民福利问题上一毛不拔,却竟然高调呼吁(忽悠)政改,这种容克地主式的虚伪颇有威廉二世遗风。玩斗地主的游戏,总要三个人吧?那两个人在哪里呢?谁和谁进行均衡博弈哎!

更令笔者震撼的是,中国竟然出现了容克地主式的所谓理论。很少有中国人能够深刻解析统统代表理论。这个理论,系统颠覆了政党政治的逻辑基础。试想,统统代表了,政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当然不需要了!这意味着,这个理论是一个没有君王的君王论。在政党政治的形式掩盖下,中国容克们从共和体制直接倒退到没有君主的君主体制(封建帝制)。请注意,不是大英帝国的君主立宪,而是类似于德意志帝国的所谓君主立宪体制。是的,只有这样一个没有君王的君王体制,才可以使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老实说,中国人玩小聪明比德国人要厉害得多。德意志的容克地主是不敢玩理论游戏的,因为德意志帝国有着全世界最优秀的思想家。但是,中国人就敢玩这种卑劣的游戏,因为中国的思想家被系统地灭绝了。至少,他们的声音被仔细地隔绝了。

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德意志帝国有着诸多的相似性。但是,唯有一点是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德意志帝国曾经诞生了一批灿如星河的伟大思想家。因为有这样一批优秀的思想家,德意志民族的香火得以延续。德国没有像奥匈帝国或奥斯曼帝国那样土崩瓦解,德国像一只不死鸟,可以在涅盘后重生。因为,这个民族最优秀的思想家没有被灭绝,这个民族的灵魂还在。所以,一旦赋予机会,这个民族马上就可以卷土重来的。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经很难找到本民族优秀的思想家了(很像那两个消失的帝国)。由此,可以感受一下中国容克地主的可怕了。中国的容克们将希特勒的种族灭绝变成了残忍的思想灭绝。希特勒都不会去伤害艾哈德这样的思想家,中国人却没有什么是不会的。这话似乎有些粗鲁:一个大国怎么能靠屁股崛起呢?

六、德意志帝国的悖论。

历史的发展很吊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同盟集团(尤其是苏联)为了从根源上铲除德国军国主义,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及社会改革,将容克地主的土地或收归国有,或分配给小农耕种,容克阶层自此消亡了。这或许是占领者为德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在德意志帝国灭亡七十余年后,德国终于再一次实现了统一。重新统一的德国,已经没有容克地主阶级了。德国可以建立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文明了。笔者认为,当今世界上最佳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是当今德国的。

统一的德国重新获得了自信。他们的目光超越了历史,也超越了德国边界。德国政治家开始重组欧洲政治经济版图了。他们建立了欧盟和欧元。请原谅笔者对历史的感性解读,笔者将欧盟称之为德意志第四帝国。在笔者看来,从科尔到默克尔,这依然是从俾斯麦到希特勒的德意志精神的延续。德国人没有放弃大国崛起的梦想。这一次,他们真的回来了。

德国人是令人钦佩的。他们依旧拥有哲学上的高度。他们在完成对历史的否定之后,也完成了对历史的超越,他们再一次占到了历史的前沿。欧盟似乎是德意志帝国的一个悖论。

解析德意志帝国灭亡的教训,结论非常简单。必须以和平的方式,结束容克地主的专制统治,建立具有足够弹性的政治制度;必须通过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安排,缓解阶级对立和解决阶级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快速增长;必须构建强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实现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孤立和分化,敢于在适当的时机对主要对手进行毁灭性打击。这个结论其实了无新意。当年,大英帝国就是这样做的;后来,美国也是这样做的;现在,欧盟(德意志第四帝国)也正在这样做。笔者希望,中国人也能够有这样的觉悟和自觉。当然了,前提是放生本民族优秀的思想家。请相信,他们会在高处点燃火炬,照亮我们国家前进的方向。


注:本文发表于香港《信报财经月刊》第41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