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看中国应该走的外交道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3:30:01
『国际观察』 [大国战略]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看中国应该走的外交道路
作者:subwolf 提交日期:2006-10-18 1:59:00

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是俾斯麦凭借普法战争胜利而建立的那个德意志帝国,这个帝国在一战中瓦解。

  德意志的三个帝国,第一个神圣罗马帝国,遥远不说而且混乱,它恐怕算西方联邦制的鼻祖。除了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拿破仑一脚踢飞外,几乎没什么真正值得一提的。第三帝国是希特勒的纳粹帝国。尽管这个帝国一度如此辉煌,但是就现在而言,指望获得关于它的比较中立的信息实在太难。别的不说,希特勒到底有几个睾丸,都要被争论,更遑论其他。

 此外这个帝国崛起和崩溃都是闪电一般迅速,完全是一个战争帝国,不具备可持续性。实际上,就算德国人拿下了苏联,又怎么办?只能再扩张,中国、中东、非洲、美洲,直到地球上都是德意志的领土-希特勒不管是天才还是魔鬼,他创建的帝国却显然没有配置刹车。第二帝国相对而言则正常得多,和当时欧洲的主流政治体系也很类似-君主立宪。不同在于,它的君主色彩更重,立宪色彩不足。它的宪,更主要不是维护人民权利,而是维护诸邦权利。但是依托于精英的官僚和军官体系,德意志第二帝国整体并非君主独裁-实际上,他更类似一个军政府执政,德皇是这个军政府的首脑。德意志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两国都好称自己有悠久的历史,民族自豪感都很强,两国都有很悠久的专制历史,两国都是大陆强国,两国都一度衰败然后又奇迹般地崛起。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是从瓦解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崛起的,三次王朝战争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丝毫不亚于日后中国人抗美援朝。而德国第三帝国的辉煌与灭亡,其实都根植于第二帝国-正是第二帝国的铁血崛起,使得纳粹德国迷信军事;也正是第二帝国凄惨的失败,使得第三帝国义愤填膺。

  中国和德国最大的不同,大概就在于中国没有铁血的国家军事传统。即使共和国的军事战绩如此辉煌,共和国却依然不热衷于军事。中国尽管将周边国家几乎打遍,但是军事手段始终屈从于政治手段。中国国民对军事战争的狂热也远不如当年的德国。但是中国现在却正面临德意志第二帝国面临的问题:大陆强国如何崛起?德意志对此的处置不当,直接造成一战,并由一战战败引发二战。在俾斯麦时期,俾斯麦最关注的是欧洲大陆本身,核心关键是防备法国。由于欧洲均势和法国的民族团结,法国没有被消灭或者分解,他依然是一个大国。俾斯麦为此缔结了各种复杂的外交盟约,来孤立法国。但是,由于英俄希望欧陆势力均衡,不希望德国进一步打击法国,因此德国也不可能消灭或者彻底削弱法国。这就是俾斯麦面临的外交困境:他必须防范法国,同时不可能消灭法国。当然,这其实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说:英俄也不会希望法国击败德国。正是因为如此,俾斯麦囤积重兵却保持和平的外交政策,得到了英俄的支持,而法国的复仇战略,却得不到支持。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国的复仇很可能彻底摧毁德国,这对英俄是不利的。德意志与当时欧陆两大列强英俄保持了外交利益上的一致

  但是马克思所言的生产力却在不断冲击俾斯麦的防线。随着德国经济产业的发展,德国面临产品市场和原料的不足,它需要殖民地来提供原料和消费产品。还是在俾斯麦时期,德国已经开始试探着建立殖民帝国,并得到了一定的斩获。但是德意志的殖民梦想很快被俾斯麦收了起来-法国在越南遭到中国打击,国内主张殖民扩张的政府下台,新政府的主张是对德复仇!德意志也不得不放缓自己的殖民扩张,收拢力量面对法国威胁。尽管后世德国人都很敬仰俾斯麦,但是俾斯麦在位的时候并不受欢迎。俾斯麦独断专行,德国国会和他一旦出现意见冲突,他就威胁解散国会;甚至连德皇也往往无法约束住俾斯麦。不过德皇威廉一世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信任和器重俾斯麦的,也因此容忍并支持他独断专行。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威廉二世的上台而改变了。俾斯麦得不到国会的认可(不过他恐怕不会太在意这个,他眼里的国会,恐怕和人民日报类似,而不是和人大类似),因此提议解散国会-这个建议被新的德皇否定,俾斯麦辞职下野。

  作为专制君主,威廉二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作风:容易受到舆论影响。这直接导致了德国的灾难。灾难的根源还是在于殖民地-也就是原料来源和销售地。俾斯麦的策略是宁可放弃殖民地,也要保证欧陆霸权,这使得大量民众、舆论、资本家都对此不满。从这一点上说,俾斯麦一直在和全民意愿作斗争。而且俾斯麦不是一个民主人士,他从来不曾试图真正说服人民支持自己,他的概念是:我的决定是这样。作为一个新继位,威望还不高的皇帝,为了赢得民意支持,德皇决定支持甚嚣尘上的殖民扩张论调,这也是俾斯麦离去的根本原因。为此,德国首先试图和殖民大国英国建立一种友好关系,“和平崛起”。


  当时英俄矛盾非常突出,德国人和俄国人有盟约,和英国人则没有。俾斯麦一直在努力试图让英国加入对法的盟约,但是英国人一直“光荣孤立”。德国政府为了和英国友好,犯了第一个错误:主动和俄国交恶,拒绝延长双方的盟约,以此向英国示好。问题在于,对于英国而言,殖民地是立国之本,国家核心问题,这不是友好、和平所能动摇的。尽管双方进行了一些合作,但是英德关系总体上恶化。其关键就在于:德国人要做殖民大国,就必然损害现在的殖民大国英国的利益。指望英国人认可德国的殖民崛起,根本就是与虎谋皮。这个时候,德意志民族的好战性和德皇急于获得威望和民众认可的心态开始引导德国走向毁灭。德国人不愿意通过外交或者妥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寄希望于铁血。因此德国开始大规模造舰,这进一步恶化了英德关系,并使得英国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于是英德展开了一场造舰竞赛,都发誓要比对方有更多的船。到这个时候,德国的处境已经非常恶化。法国是世仇,俄国人在遭到遗弃后,为了避免遭到英德联合打击,转而联法制俄,英国人又因为海洋问题和德国人交恶。为了对抗这三个列强,德国人不得不拉拢奥地利意大利这两个不那么强大的国家。最糟糕的是,德国人对铁血的崇拜,使得他们甚至不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环境,反而指望通过一场新的7年战争(1756-1763,60了胜利。弗里德里希二世以此闻名,被称为“大帝”)一揽子解决问题。因此在萨拉热窝刺杀后,德国迫不及待加入战争。


  这个时候的德国,其国策和俾斯麦时期已经发生了巨变。俾斯麦的国策是欧陆霸权,即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和利益,德国是欧洲大陆的强国。为此,他全力对付另外一个欧陆强国法国。而他的这种国策,得到另外两个列强的默许。英国人关心的是全球霸权,对于欧洲大陆不愿意也无法过多介入;俄国人对于德意志的欧陆霸权有一定的警惕,但是俄国当时打击土耳其,主要敌人是英国。加上俾斯麦不断做工作,俄国人也基本认可了德意志建立中西欧霸权的思路。而到了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国策已经转变为全球霸权,试图谋求世界强国的地位,谋求强有力的殖民帝国地位。这导致和英国直接而全面的矛盾。不仅外交上的蹩脚,使得俄国人对德国心怀不满,德意志在中东的扩张也直接导致俄国人敌视。至于法国,旧仇尚在,又添新恨-德国人在北非和法国人展开了竞争。简而言之,德国人在全球殖民扩张,得罪了全球的列强-甚至包括在中国青岛的扩张,得罪了日本。不过这个不算大事。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德国在一战尽管表现出色,但是依然战败。这一战败,又为二战奠定了基础。这就不是我们关心的了。

  中国现在所处的地位,也是缺乏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地。以一种新时代的说法,这叫做经济殖民地。我们需要矿石、原油、天然气、核能,这直接导致欧美日不满,对他们而言,中国是一个强劲的资源竞争者。而对中国而言,中国需要更多资源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我们如何提高能效,更高的能效带来更大收益,刺激生产,扩大规模,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资源。真正的问题是,资源是有限的,而中国和旧世界列强都需要这些资源。与此同时,销售市场也成为冲突焦点。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冲突,其本质就是中国产品竞争力强于欧盟(我们的工人工作更长时间,这本身就说明我们的竞争力更强;中国政府能够以低汇率保持国内稳定富足,同时低成本向国际市场倾销,这本身就说明中国的竞争力比外国强。这些都是竞争力)。同时,中国对非洲、中东、南美、东南亚的贸易进攻,也使得欧美非常紧张,因为这些地方,传统上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例如,中国在南美的投资,令美国人多次提及;而欧洲人(主要是法国人)则多次提到中国在非洲起了“坏作用”。

  同时,中国国内(包括政府和民间)对海洋权利的关注也日益增加。中国在建造海军,力图突破第一岛链,威胁太平洋;国内的民族主义者把历史上的所有争议领土全部算为固有领土,喊打喊杀;任何地方只要出现中国公民(甚至非中国公民的华裔)伤亡,就会有人痛心疾首指责政府不力,主张在全球捍卫中国利益。这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国内进行海洋扩张的意愿和需求。很遗憾,尽管我是一个国家主义者,但是对于这样的扩张愿望却非常反对。因为德意志就是前车之鉴。德国的教训,就是试图完全推翻旧秩序,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新秩序。问题在于:这样的行为,叫做革命。你将同时面对整个旧秩序的反击。以德意志为例,他试图变更全球秩序,直接导致英俄两大列强成为敌人。中国如果全面出击,在任何地方的扩张,都有美国反对;在中亚的扩张,有俄罗斯反对;在欧洲、非洲的扩张,有欧洲反对;在东亚的扩张,有日本反对;在东南亚的扩张,有东盟反对;在印度洋的扩张,自然印度会反对。中国要想获胜,就必须击败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东盟、印度。唯一可能支持我们的,只有现在处于无产阶级状态的非洲和中东。而且,一旦列强给与他们好处,他们也会放弃支持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的支持能否比二战意大利对德国的支持更有力。

  在这样一场战争中获胜,我们不但需要100个毛泽东,还需要1000万董诚瑞邱少云,更需要100个韦小宝的运气。很难想象在YY小说之外获得这些资源。因此中国应该做的是:改革国际秩序。所谓改革,也就是说中国承认大部分国际秩序,也承认大部分列强的利益。我们通过谈判妥协,获得一些列强可以放弃的边角利益,同时集中力量打击一两个列强,夺取他的利益-德意志帝国的基本利益,就建立在法国遭到失败的基础上

  有了这样的思路,在考虑一下当年俾斯麦所为,那么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就大致成型


  首先,中国应该巩固自己在东亚(也许还包括东南亚)的地位。如果说德意志理所当然是欧陆两强之一(法德),那么中国几乎理所当然是东亚唯一的霸主。在做到这一点,中国需要做的是排挤美国在东亚的势力,以打击其代理人日本为主。日本正在衰败。日本由于国土狭小,不是大国的候选人。1945年侵华失败,以及1949年以来中国的逐步强大,已经注定了日本在东亚不可能成为霸主。因此中国打击它,实际上是逼他显原型。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中国不打击日本,日本一样药显原型,只不过更慢罢了中国对日本的打击已经开始了。东海问题、琉球问题、靖国神社问题。一连串打击过去,日本人能做的动作很少。小泉之后,更右倾的安培反而不得不表示对华友好,其根本就在于小泉是走错了没法回头,安培只好从头就走对-实际上,也很难说小泉走错了什么。更关键的,是中国有意要敲打他,瓦解美国在亚洲的联盟。日本也看到这一点,因此强调日美安保,其根本就是以美国为靠山,争夺东亚主导权-就算不能做霸主,至少我可以做美国手下的第一代霸主。同时,日本将会对韩国较为软弱,以维系东亚的反华战线。

  中国以拜鬼问题敲打小泉,是非常毒辣的一招,直接分裂美日韩的关系。这个问题,日本人实际上无法解决。就算分开祭祀,中国一样可以在其他二战遗留问题上敲打日本,要注意的仅仅是节奏-英国人已经在日本提到,不能肯定中国是真的愤怒拜鬼问题还是另有所图。日本要避免这样的打击,就必须像德国一样全面忏悔-但是对于日本而言,这也就意味着否定自己唯一的一次大国梦。韩国是中国要拉拢的国家。韩国仇日怕华,他毕竟历史上是中国属国,不会乐意重回这个地位。美国对亚洲多少是鞭长莫及,在这里做个封疆大吏也颇自在。但是中国近在咫尺,这个属国就不那么好做了-中南美就可以算例子。但是地理和经济关系,使得韩国很难摆脱中国的压力。同时韩国人对日本的仇恨,也使得韩国人不能接纳日本。这样一来,韩国人实际上在东摇西摆。从中长期看,中国政府对韩国的态度总体上是友好,加强经贸,将其拉入中国经济体系。朝鲜反而是个隐患。朝鲜一直要和美国直接谈判。除了安全问题外,恐怕还有拉美国制衡中国的意思。而美国人不愿意接招,一方面中国强调六方会谈,美国不愿意为了朝鲜得罪中国(同时还得罪日本和韩国),另外一方面国内的反共势力和竞选因素,也使得美国人不敢轻易改弦更张。同时,从另外一方面,朝鲜即使和美国拉上关系,中长期也不会完全亲美。这也是由他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关系决定的。而只要中国不放弃朝鲜,朝鲜实际上死不了-输液给你,也要给我做植物人。对于这三个国家来说,中国是东亚经济发动机这个现实至关重要。整个东亚,将逐步以中国为核心形成一个经济体,周边国家必须将自己纳入这个经济体,才能长期获利。美国对于中国夺取东亚权力并不高兴。美国依靠英国制约欧洲,依靠日本制约亚洲,一旦中国破掉日本,欧洲很可能依样画葫芦破掉英国。这样美国的战略安全就消失了一半,战线从另外一个大陆的海岸线变成大洋。但是美国也存在自己的苦处。正如当年英国一样,美国是全球大国。这意味着他在单一地区能投放的力量有限,他不能放弃其他所有地方,全力以赴来对抗中国。这就和当年抗美援朝一样,美国人如果把它的军队、工业生产力全部投入朝鲜,那么中国就无法胜利(成本太大,中国无法承受)。但是问题在于,美国人做不到这一点。今天的东亚格局,一如当年抗美援朝,只不过这次是经济政治战争,不是枪炮战争。同时,美国人很可能接受中国是东亚把住这样的一个事实,就如同在朝鲜停战一样。一方面,它无法阻止中国夺取东亚霸权。既然不能阻止强奸,那就只好享受。另外一方面,美国人最关心的依然是全球霸主问题。你可以注意到,美国对中国有两个说法:威胁论和负责任伙伴。所谓威胁论,就是担心中国对国际秩序闹革命,挑战美国全球地位。这一担心也得到了欧日和其他国家的赞同-他们都担心现存秩序被打破,自己的地位受到损失。而负责任的伙伴说,其实就是认可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利益,将这个新兴列强纳入世界秩序,换取中国不试图推翻这个秩序。你可以注意到,对于中国威胁论,中国一直强调和平崛起,其本意不是说决不打仗,而是暗示我并没有要推翻现有体系,我只是要自己的地位。而美国的回应,则是负责任伙伴说。

  不仅如此,一些铺垫已经开始。参考曾经转过日本人的一篇分析,将东亚分为大陆东亚和海洋东亚,提出中国控制大陆东亚,美国控制海洋东亚。这实际上意味着放弃韩国。日本人写这个文章,其目的也是为自己谋利益。它已经感觉到,美国人倾向于承认中国的东亚地位。日本人提出大陆东亚和海洋东亚论,其实就是希望在美国人的方案中,将自己依旧纳入美国势力。但是就长远看,这不可能。中国早就是大陆东亚的霸主,何须你来承认?中美最终的交易,仍然是美国认可中国东亚霸主地位,换取中国不挑战国际秩序。美国人当然还会力图在东亚保持一些影响力-一如撤出香港的英国人。此外,美国人提出在IMF增加中国的权利。这也是一种试探,试探中国是否愿意支持现有体系,支持到什么程度。不过这个提议也有其陷阱,因为它削减了欧洲的份额,这样可以制造了中欧的敌意。

  在东亚,美国人还有一张不那么好使的牌:台湾。美国最终会寻求体面的放弃台湾。因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压注极大,美国人实际上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应战。随着台湾政坛的动荡,台湾以宣布台独巩固选票的可能性在增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模糊战略就变成了清晰战略。美国人无法保护台湾,又不愿意承担不保护盟友的恶名,因此其选择体面撤退的可能性最大。对于中国而言,这也符合中国利益-这也是双方态度的一个试金石。如果中国不愿意让美国体面撤退,坚持羞辱美国,那么美国就明白中国已经决心挑战全球秩序;同样,如果美国拒绝体面撤退,坚持对抗,那么中国也就明白了,美国不会承认中国在东亚的地位。这两种情况下,中国都会(或者说不得不)挑战世界秩序,中美将同时成为输家。

  对于中国而言,美日的关系很简单纯粹。我们要取代日本,我们无法全面战胜美国,我们需要逼迫美国认可中国的东亚权利。中国的陷阱在与欧洲和俄罗斯。对于欧洲和俄罗斯而言,他们对于东亚的关注不大,利益不大(俄国稍大,但是整体而言也很小),他们不在乎中国取得东亚地位。相反,中国如果能取得东亚霸主地位,他们反而有了更多的全球牌对抗美国-这也就是美国需要拉拢中国的原因。他希望新崛起的中国成为美国的朋友至少不是敌人,以牵制欧洲和俄罗斯。但是,欧洲对于欧洲本土,俄罗斯对于西伯利亚则很警惕。中国产品在欧洲的倾销将冲击本来就竞争不足的欧洲产品,削弱欧洲实力。中国在西伯利亚的人口增长,则使得俄国担心失去西伯利亚这个东方缓冲-如果中国取得西伯利亚,俄国就不再是大国,而且可能遭到中国和欧洲的夹击。对俄国而言,西伯利亚问题生死攸关。相对而言,欧洲对中国产品的竞争担心,远不如俄国人的西伯利亚那样重要。因为欧洲的主要大国,至少可以和中国进行竞争,目前在高科技还有优势,中国队与他们而言是市场。但是,出于维护欧洲团结的考虑,欧洲势必照顾弱国,保护他们不受中国的巨大冲击,因此贸易争端将不断发生,发起者就是欧洲的弱国。从中国角度,绝对不要试图获取西伯利亚。试图获取西伯利亚,就触犯了俄国人的底线,中国立即增加一个北方强敌,陷入南北夹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一定不会认可中国的东亚霸主地位,它反而会联合俄国对付中国。从另外一方面,获取西伯利亚,远不如获取太平洋有价值。突破第一岛链,中国长期成长为海洋大国的道路就通畅了,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慢慢发展,不要过快引发敌对。而获取西伯利亚,我们的边境线就靠近了俄国人的繁华地区,我们的防备反而困难,获得的不过是能源-这些能源,我们本来完全可以用钱从俄罗斯买来用的。对于欧洲,要避免欧洲分裂,鼓励欧洲抛弃英国-英国类似日本。日本担心大陆强国中国,英国则担心出现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中国应该放缓进入欧洲市场的脚步,以此换取欧洲对于中国在第三世界(很多是老欧洲的势力范围)利益的认可-但是不要排挤欧洲在这些地区的利益。
  总而言之,中国当前的战略目标,不是全球利益,而是东亚(可能包括东南亚)利益。中国的门罗主义就是当前的需要。长远地,中国的力量应该保持打击一个敌人-那就美国。中国的崛起,无论如何都会损害美国这个全球大国的利益,指望美国人和我们友好,就和德意志第二帝国指望英国人的友好一样,绝无可能。我们应该和列强保持友好,维护世界的现存秩序,集中力量挖美国墙角。列强出于对抗美国强权的考虑,对此会支持而不是反对-大家一起来共美国人的产。同时,中国应该避免使用军事力量(台湾问题例外,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本国核心利益。一旦失去台湾,中国国内政治动荡甚至战争都立马可待,还奢谈什么东亚全球),因为这很容易被理解为试图推翻现存世界秩序。尤其避免和美国就全球问题摊牌,在这种摊牌中,列强无论处于力量对比考虑还是世界秩序考虑,都会支持美国而不是我们。

  时间,一切都需要时间。美国人获得全球霸权,不是依靠两次大战的胜利-他们在两次大战根本难算主角-,而是靠这不参战的积累,其他列强的衰败!美国现在为了维护自己的全球利益,正不得不重蹈英帝国的覆辙,卷入各种战争。中国要做的,就是中立,并希望(也许还致力于)美国的战争永远延续下去。『国际观察』 [大国战略]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看中国应该走的外交道路
作者:subwolf 提交日期:2006-10-18 1:59:00

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是俾斯麦凭借普法战争胜利而建立的那个德意志帝国,这个帝国在一战中瓦解。

  德意志的三个帝国,第一个神圣罗马帝国,遥远不说而且混乱,它恐怕算西方联邦制的鼻祖。除了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拿破仑一脚踢飞外,几乎没什么真正值得一提的。第三帝国是希特勒的纳粹帝国。尽管这个帝国一度如此辉煌,但是就现在而言,指望获得关于它的比较中立的信息实在太难。别的不说,希特勒到底有几个睾丸,都要被争论,更遑论其他。

 此外这个帝国崛起和崩溃都是闪电一般迅速,完全是一个战争帝国,不具备可持续性。实际上,就算德国人拿下了苏联,又怎么办?只能再扩张,中国、中东、非洲、美洲,直到地球上都是德意志的领土-希特勒不管是天才还是魔鬼,他创建的帝国却显然没有配置刹车。第二帝国相对而言则正常得多,和当时欧洲的主流政治体系也很类似-君主立宪。不同在于,它的君主色彩更重,立宪色彩不足。它的宪,更主要不是维护人民权利,而是维护诸邦权利。但是依托于精英的官僚和军官体系,德意志第二帝国整体并非君主独裁-实际上,他更类似一个军政府执政,德皇是这个军政府的首脑。德意志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两国都好称自己有悠久的历史,民族自豪感都很强,两国都有很悠久的专制历史,两国都是大陆强国,两国都一度衰败然后又奇迹般地崛起。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是从瓦解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崛起的,三次王朝战争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丝毫不亚于日后中国人抗美援朝。而德国第三帝国的辉煌与灭亡,其实都根植于第二帝国-正是第二帝国的铁血崛起,使得纳粹德国迷信军事;也正是第二帝国凄惨的失败,使得第三帝国义愤填膺。

  中国和德国最大的不同,大概就在于中国没有铁血的国家军事传统。即使共和国的军事战绩如此辉煌,共和国却依然不热衷于军事。中国尽管将周边国家几乎打遍,但是军事手段始终屈从于政治手段。中国国民对军事战争的狂热也远不如当年的德国。但是中国现在却正面临德意志第二帝国面临的问题:大陆强国如何崛起?德意志对此的处置不当,直接造成一战,并由一战战败引发二战。在俾斯麦时期,俾斯麦最关注的是欧洲大陆本身,核心关键是防备法国。由于欧洲均势和法国的民族团结,法国没有被消灭或者分解,他依然是一个大国。俾斯麦为此缔结了各种复杂的外交盟约,来孤立法国。但是,由于英俄希望欧陆势力均衡,不希望德国进一步打击法国,因此德国也不可能消灭或者彻底削弱法国。这就是俾斯麦面临的外交困境:他必须防范法国,同时不可能消灭法国。当然,这其实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说:英俄也不会希望法国击败德国。正是因为如此,俾斯麦囤积重兵却保持和平的外交政策,得到了英俄的支持,而法国的复仇战略,却得不到支持。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国的复仇很可能彻底摧毁德国,这对英俄是不利的。德意志与当时欧陆两大列强英俄保持了外交利益上的一致

  但是马克思所言的生产力却在不断冲击俾斯麦的防线。随着德国经济产业的发展,德国面临产品市场和原料的不足,它需要殖民地来提供原料和消费产品。还是在俾斯麦时期,德国已经开始试探着建立殖民帝国,并得到了一定的斩获。但是德意志的殖民梦想很快被俾斯麦收了起来-法国在越南遭到中国打击,国内主张殖民扩张的政府下台,新政府的主张是对德复仇!德意志也不得不放缓自己的殖民扩张,收拢力量面对法国威胁。尽管后世德国人都很敬仰俾斯麦,但是俾斯麦在位的时候并不受欢迎。俾斯麦独断专行,德国国会和他一旦出现意见冲突,他就威胁解散国会;甚至连德皇也往往无法约束住俾斯麦。不过德皇威廉一世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信任和器重俾斯麦的,也因此容忍并支持他独断专行。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威廉二世的上台而改变了。俾斯麦得不到国会的认可(不过他恐怕不会太在意这个,他眼里的国会,恐怕和人民日报类似,而不是和人大类似),因此提议解散国会-这个建议被新的德皇否定,俾斯麦辞职下野。

  作为专制君主,威廉二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作风:容易受到舆论影响。这直接导致了德国的灾难。灾难的根源还是在于殖民地-也就是原料来源和销售地。俾斯麦的策略是宁可放弃殖民地,也要保证欧陆霸权,这使得大量民众、舆论、资本家都对此不满。从这一点上说,俾斯麦一直在和全民意愿作斗争。而且俾斯麦不是一个民主人士,他从来不曾试图真正说服人民支持自己,他的概念是:我的决定是这样。作为一个新继位,威望还不高的皇帝,为了赢得民意支持,德皇决定支持甚嚣尘上的殖民扩张论调,这也是俾斯麦离去的根本原因。为此,德国首先试图和殖民大国英国建立一种友好关系,“和平崛起”。


  当时英俄矛盾非常突出,德国人和俄国人有盟约,和英国人则没有。俾斯麦一直在努力试图让英国加入对法的盟约,但是英国人一直“光荣孤立”。德国政府为了和英国友好,犯了第一个错误:主动和俄国交恶,拒绝延长双方的盟约,以此向英国示好。问题在于,对于英国而言,殖民地是立国之本,国家核心问题,这不是友好、和平所能动摇的。尽管双方进行了一些合作,但是英德关系总体上恶化。其关键就在于:德国人要做殖民大国,就必然损害现在的殖民大国英国的利益。指望英国人认可德国的殖民崛起,根本就是与虎谋皮。这个时候,德意志民族的好战性和德皇急于获得威望和民众认可的心态开始引导德国走向毁灭。德国人不愿意通过外交或者妥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寄希望于铁血。因此德国开始大规模造舰,这进一步恶化了英德关系,并使得英国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于是英德展开了一场造舰竞赛,都发誓要比对方有更多的船。到这个时候,德国的处境已经非常恶化。法国是世仇,俄国人在遭到遗弃后,为了避免遭到英德联合打击,转而联法制俄,英国人又因为海洋问题和德国人交恶。为了对抗这三个列强,德国人不得不拉拢奥地利意大利这两个不那么强大的国家。最糟糕的是,德国人对铁血的崇拜,使得他们甚至不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环境,反而指望通过一场新的7年战争(1756-1763,60了胜利。弗里德里希二世以此闻名,被称为“大帝”)一揽子解决问题。因此在萨拉热窝刺杀后,德国迫不及待加入战争。


  这个时候的德国,其国策和俾斯麦时期已经发生了巨变。俾斯麦的国策是欧陆霸权,即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和利益,德国是欧洲大陆的强国。为此,他全力对付另外一个欧陆强国法国。而他的这种国策,得到另外两个列强的默许。英国人关心的是全球霸权,对于欧洲大陆不愿意也无法过多介入;俄国人对于德意志的欧陆霸权有一定的警惕,但是俄国当时打击土耳其,主要敌人是英国。加上俾斯麦不断做工作,俄国人也基本认可了德意志建立中西欧霸权的思路。而到了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国策已经转变为全球霸权,试图谋求世界强国的地位,谋求强有力的殖民帝国地位。这导致和英国直接而全面的矛盾。不仅外交上的蹩脚,使得俄国人对德国心怀不满,德意志在中东的扩张也直接导致俄国人敌视。至于法国,旧仇尚在,又添新恨-德国人在北非和法国人展开了竞争。简而言之,德国人在全球殖民扩张,得罪了全球的列强-甚至包括在中国青岛的扩张,得罪了日本。不过这个不算大事。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德国在一战尽管表现出色,但是依然战败。这一战败,又为二战奠定了基础。这就不是我们关心的了。

  中国现在所处的地位,也是缺乏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地。以一种新时代的说法,这叫做经济殖民地。我们需要矿石、原油、天然气、核能,这直接导致欧美日不满,对他们而言,中国是一个强劲的资源竞争者。而对中国而言,中国需要更多资源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我们如何提高能效,更高的能效带来更大收益,刺激生产,扩大规模,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资源。真正的问题是,资源是有限的,而中国和旧世界列强都需要这些资源。与此同时,销售市场也成为冲突焦点。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冲突,其本质就是中国产品竞争力强于欧盟(我们的工人工作更长时间,这本身就说明我们的竞争力更强;中国政府能够以低汇率保持国内稳定富足,同时低成本向国际市场倾销,这本身就说明中国的竞争力比外国强。这些都是竞争力)。同时,中国对非洲、中东、南美、东南亚的贸易进攻,也使得欧美非常紧张,因为这些地方,传统上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例如,中国在南美的投资,令美国人多次提及;而欧洲人(主要是法国人)则多次提到中国在非洲起了“坏作用”。

  同时,中国国内(包括政府和民间)对海洋权利的关注也日益增加。中国在建造海军,力图突破第一岛链,威胁太平洋;国内的民族主义者把历史上的所有争议领土全部算为固有领土,喊打喊杀;任何地方只要出现中国公民(甚至非中国公民的华裔)伤亡,就会有人痛心疾首指责政府不力,主张在全球捍卫中国利益。这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国内进行海洋扩张的意愿和需求。很遗憾,尽管我是一个国家主义者,但是对于这样的扩张愿望却非常反对。因为德意志就是前车之鉴。德国的教训,就是试图完全推翻旧秩序,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新秩序。问题在于:这样的行为,叫做革命。你将同时面对整个旧秩序的反击。以德意志为例,他试图变更全球秩序,直接导致英俄两大列强成为敌人。中国如果全面出击,在任何地方的扩张,都有美国反对;在中亚的扩张,有俄罗斯反对;在欧洲、非洲的扩张,有欧洲反对;在东亚的扩张,有日本反对;在东南亚的扩张,有东盟反对;在印度洋的扩张,自然印度会反对。中国要想获胜,就必须击败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东盟、印度。唯一可能支持我们的,只有现在处于无产阶级状态的非洲和中东。而且,一旦列强给与他们好处,他们也会放弃支持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的支持能否比二战意大利对德国的支持更有力。

  在这样一场战争中获胜,我们不但需要100个毛泽东,还需要1000万董诚瑞邱少云,更需要100个韦小宝的运气。很难想象在YY小说之外获得这些资源。因此中国应该做的是:改革国际秩序。所谓改革,也就是说中国承认大部分国际秩序,也承认大部分列强的利益。我们通过谈判妥协,获得一些列强可以放弃的边角利益,同时集中力量打击一两个列强,夺取他的利益-德意志帝国的基本利益,就建立在法国遭到失败的基础上

  有了这样的思路,在考虑一下当年俾斯麦所为,那么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就大致成型


  首先,中国应该巩固自己在东亚(也许还包括东南亚)的地位。如果说德意志理所当然是欧陆两强之一(法德),那么中国几乎理所当然是东亚唯一的霸主。在做到这一点,中国需要做的是排挤美国在东亚的势力,以打击其代理人日本为主。日本正在衰败。日本由于国土狭小,不是大国的候选人。1945年侵华失败,以及1949年以来中国的逐步强大,已经注定了日本在东亚不可能成为霸主。因此中国打击它,实际上是逼他显原型。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中国不打击日本,日本一样药显原型,只不过更慢罢了中国对日本的打击已经开始了。东海问题、琉球问题、靖国神社问题。一连串打击过去,日本人能做的动作很少。小泉之后,更右倾的安培反而不得不表示对华友好,其根本就在于小泉是走错了没法回头,安培只好从头就走对-实际上,也很难说小泉走错了什么。更关键的,是中国有意要敲打他,瓦解美国在亚洲的联盟。日本也看到这一点,因此强调日美安保,其根本就是以美国为靠山,争夺东亚主导权-就算不能做霸主,至少我可以做美国手下的第一代霸主。同时,日本将会对韩国较为软弱,以维系东亚的反华战线。

  中国以拜鬼问题敲打小泉,是非常毒辣的一招,直接分裂美日韩的关系。这个问题,日本人实际上无法解决。就算分开祭祀,中国一样可以在其他二战遗留问题上敲打日本,要注意的仅仅是节奏-英国人已经在日本提到,不能肯定中国是真的愤怒拜鬼问题还是另有所图。日本要避免这样的打击,就必须像德国一样全面忏悔-但是对于日本而言,这也就意味着否定自己唯一的一次大国梦。韩国是中国要拉拢的国家。韩国仇日怕华,他毕竟历史上是中国属国,不会乐意重回这个地位。美国对亚洲多少是鞭长莫及,在这里做个封疆大吏也颇自在。但是中国近在咫尺,这个属国就不那么好做了-中南美就可以算例子。但是地理和经济关系,使得韩国很难摆脱中国的压力。同时韩国人对日本的仇恨,也使得韩国人不能接纳日本。这样一来,韩国人实际上在东摇西摆。从中长期看,中国政府对韩国的态度总体上是友好,加强经贸,将其拉入中国经济体系。朝鲜反而是个隐患。朝鲜一直要和美国直接谈判。除了安全问题外,恐怕还有拉美国制衡中国的意思。而美国人不愿意接招,一方面中国强调六方会谈,美国不愿意为了朝鲜得罪中国(同时还得罪日本和韩国),另外一方面国内的反共势力和竞选因素,也使得美国人不敢轻易改弦更张。同时,从另外一方面,朝鲜即使和美国拉上关系,中长期也不会完全亲美。这也是由他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关系决定的。而只要中国不放弃朝鲜,朝鲜实际上死不了-输液给你,也要给我做植物人。对于这三个国家来说,中国是东亚经济发动机这个现实至关重要。整个东亚,将逐步以中国为核心形成一个经济体,周边国家必须将自己纳入这个经济体,才能长期获利。美国对于中国夺取东亚权力并不高兴。美国依靠英国制约欧洲,依靠日本制约亚洲,一旦中国破掉日本,欧洲很可能依样画葫芦破掉英国。这样美国的战略安全就消失了一半,战线从另外一个大陆的海岸线变成大洋。但是美国也存在自己的苦处。正如当年英国一样,美国是全球大国。这意味着他在单一地区能投放的力量有限,他不能放弃其他所有地方,全力以赴来对抗中国。这就和当年抗美援朝一样,美国人如果把它的军队、工业生产力全部投入朝鲜,那么中国就无法胜利(成本太大,中国无法承受)。但是问题在于,美国人做不到这一点。今天的东亚格局,一如当年抗美援朝,只不过这次是经济政治战争,不是枪炮战争。同时,美国人很可能接受中国是东亚把住这样的一个事实,就如同在朝鲜停战一样。一方面,它无法阻止中国夺取东亚霸权。既然不能阻止强奸,那就只好享受。另外一方面,美国人最关心的依然是全球霸主问题。你可以注意到,美国对中国有两个说法:威胁论和负责任伙伴。所谓威胁论,就是担心中国对国际秩序闹革命,挑战美国全球地位。这一担心也得到了欧日和其他国家的赞同-他们都担心现存秩序被打破,自己的地位受到损失。而负责任的伙伴说,其实就是认可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利益,将这个新兴列强纳入世界秩序,换取中国不试图推翻这个秩序。你可以注意到,对于中国威胁论,中国一直强调和平崛起,其本意不是说决不打仗,而是暗示我并没有要推翻现有体系,我只是要自己的地位。而美国的回应,则是负责任伙伴说。

  不仅如此,一些铺垫已经开始。参考曾经转过日本人的一篇分析,将东亚分为大陆东亚和海洋东亚,提出中国控制大陆东亚,美国控制海洋东亚。这实际上意味着放弃韩国。日本人写这个文章,其目的也是为自己谋利益。它已经感觉到,美国人倾向于承认中国的东亚地位。日本人提出大陆东亚和海洋东亚论,其实就是希望在美国人的方案中,将自己依旧纳入美国势力。但是就长远看,这不可能。中国早就是大陆东亚的霸主,何须你来承认?中美最终的交易,仍然是美国认可中国东亚霸主地位,换取中国不挑战国际秩序。美国人当然还会力图在东亚保持一些影响力-一如撤出香港的英国人。此外,美国人提出在IMF增加中国的权利。这也是一种试探,试探中国是否愿意支持现有体系,支持到什么程度。不过这个提议也有其陷阱,因为它削减了欧洲的份额,这样可以制造了中欧的敌意。

  在东亚,美国人还有一张不那么好使的牌:台湾。美国最终会寻求体面的放弃台湾。因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压注极大,美国人实际上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应战。随着台湾政坛的动荡,台湾以宣布台独巩固选票的可能性在增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模糊战略就变成了清晰战略。美国人无法保护台湾,又不愿意承担不保护盟友的恶名,因此其选择体面撤退的可能性最大。对于中国而言,这也符合中国利益-这也是双方态度的一个试金石。如果中国不愿意让美国体面撤退,坚持羞辱美国,那么美国就明白中国已经决心挑战全球秩序;同样,如果美国拒绝体面撤退,坚持对抗,那么中国也就明白了,美国不会承认中国在东亚的地位。这两种情况下,中国都会(或者说不得不)挑战世界秩序,中美将同时成为输家。

  对于中国而言,美日的关系很简单纯粹。我们要取代日本,我们无法全面战胜美国,我们需要逼迫美国认可中国的东亚权利。中国的陷阱在与欧洲和俄罗斯。对于欧洲和俄罗斯而言,他们对于东亚的关注不大,利益不大(俄国稍大,但是整体而言也很小),他们不在乎中国取得东亚地位。相反,中国如果能取得东亚霸主地位,他们反而有了更多的全球牌对抗美国-这也就是美国需要拉拢中国的原因。他希望新崛起的中国成为美国的朋友至少不是敌人,以牵制欧洲和俄罗斯。但是,欧洲对于欧洲本土,俄罗斯对于西伯利亚则很警惕。中国产品在欧洲的倾销将冲击本来就竞争不足的欧洲产品,削弱欧洲实力。中国在西伯利亚的人口增长,则使得俄国担心失去西伯利亚这个东方缓冲-如果中国取得西伯利亚,俄国就不再是大国,而且可能遭到中国和欧洲的夹击。对俄国而言,西伯利亚问题生死攸关。相对而言,欧洲对中国产品的竞争担心,远不如俄国人的西伯利亚那样重要。因为欧洲的主要大国,至少可以和中国进行竞争,目前在高科技还有优势,中国队与他们而言是市场。但是,出于维护欧洲团结的考虑,欧洲势必照顾弱国,保护他们不受中国的巨大冲击,因此贸易争端将不断发生,发起者就是欧洲的弱国。从中国角度,绝对不要试图获取西伯利亚。试图获取西伯利亚,就触犯了俄国人的底线,中国立即增加一个北方强敌,陷入南北夹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一定不会认可中国的东亚霸主地位,它反而会联合俄国对付中国。从另外一方面,获取西伯利亚,远不如获取太平洋有价值。突破第一岛链,中国长期成长为海洋大国的道路就通畅了,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慢慢发展,不要过快引发敌对。而获取西伯利亚,我们的边境线就靠近了俄国人的繁华地区,我们的防备反而困难,获得的不过是能源-这些能源,我们本来完全可以用钱从俄罗斯买来用的。对于欧洲,要避免欧洲分裂,鼓励欧洲抛弃英国-英国类似日本。日本担心大陆强国中国,英国则担心出现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中国应该放缓进入欧洲市场的脚步,以此换取欧洲对于中国在第三世界(很多是老欧洲的势力范围)利益的认可-但是不要排挤欧洲在这些地区的利益。
  总而言之,中国当前的战略目标,不是全球利益,而是东亚(可能包括东南亚)利益。中国的门罗主义就是当前的需要。长远地,中国的力量应该保持打击一个敌人-那就美国。中国的崛起,无论如何都会损害美国这个全球大国的利益,指望美国人和我们友好,就和德意志第二帝国指望英国人的友好一样,绝无可能。我们应该和列强保持友好,维护世界的现存秩序,集中力量挖美国墙角。列强出于对抗美国强权的考虑,对此会支持而不是反对-大家一起来共美国人的产。同时,中国应该避免使用军事力量(台湾问题例外,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本国核心利益。一旦失去台湾,中国国内政治动荡甚至战争都立马可待,还奢谈什么东亚全球),因为这很容易被理解为试图推翻现存世界秩序。尤其避免和美国就全球问题摊牌,在这种摊牌中,列强无论处于力量对比考虑还是世界秩序考虑,都会支持美国而不是我们。

  时间,一切都需要时间。美国人获得全球霸权,不是依靠两次大战的胜利-他们在两次大战根本难算主角-,而是靠这不参战的积累,其他列强的衰败!美国现在为了维护自己的全球利益,正不得不重蹈英帝国的覆辙,卷入各种战争。中国要做的,就是中立,并希望(也许还致力于)美国的战争永远延续下去。
难得好文,现在要想成为霸主,就要沉得住气,象秦积十世之威,才统一六国。美国通过二次大战,没有一开始全面参战,才有现在的全球霸主的地位,中国加油!!!
]]
写的真好!
写的非常好啊,顶
  天涯国关向来出神棍..........
我们和德意志有一点相同就是都有环敌包围,其他就算了
好文,有想法。
还记得 
十年生聚吗 卧薪尝胆20年啊   
我们呢??????????????????????????????????????????????????
其实我国走的就是这条路!!想想为啥不造航母就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