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统一之路及后续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57:54


(1)国王的烦恼
1861年对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来说,不是个好年头。

作为一个有着万仗雄心的想统一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国王,他提出的扩充军备的计划遭到了议会自由派议员们的反对,几度折冲还是无法通过,一怒之下,国王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却不料,重新选举的结果更糟,自由派的席位比选举前进一步增加。

此时距离维也纳和会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正如当时和会的主导者所设想的,整个德意志联邦被分裂成了几十个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34个邦,4个自由市),每个政治实体都有着自己的军队和驻外代表,却唯独这个联邦没有,这样虽然名义上德意志民族有一个联邦,但实际上各实体间各自为政,彼此争斗,除了虚耗实力外一无所得。不但如此,当时欧洲上的几个大国都深深介入了各邦间的事务,更是使的整个德意志联邦就成了列强拓展利益和压榨的对象。于是到了19世纪中期,当民族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时,在德意志联邦内部要求实现民族真正统一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而联邦中的第一大国奥地利却因为自身的原因并不希望实现统一。当时的奥地利不但包括了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甚至还有现在意大利的一部分领土,已经是个多民族国家,这样的结果就是奥地利并不敢宣扬民族主义,对整合各邦缺乏兴趣。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奥地利又经常以德意志各联邦的老大而自居。有这样一个老大在德意志联邦的统一之路在当时看来好象越来越遥遥无期。

这种情况下,实现统一的重任就主要落在了联邦中素以军事强悍而闻名的普鲁士身上。而普鲁士也有志向要统一整个联邦。但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在当时强敌环伺的复杂环境下,没有强大的军力作为后盾是不可能的。而且平心而论,此时普鲁士军队的数量也确实不足。在维也纳和会后的五十年间由于长时期的和平,普鲁士的人口长了百分之八十,但是常备军的数量却还维持在十四万人的老规模,这个数字比奥地利少十万,比法国少二十万,比俄罗斯则要少一百万!

威廉一世当时的设想是将常备军的数量提高到二十一万人,服兵役的时间则由三年改为两年。但由于刚刚经历了1857年的经济危机,自由派的议员们怕扩充军备会妨害经济坚决反对,政局自此陷入僵局。

威廉不由的心灰意冷,准备退位。就在此时,战争部长罗恩向国王推荐了一个人,来化解危机,这个人叫俾斯麦。

(2)早年经历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出生在一个德国传统的容克贵族家庭,从青年时期起就生得体格高壮,一副标准德国武士的长相,据说普鲁士威廉亲王第一次见俾斯麦时曾惊讶地问他如此一副好体格如何不去从军?

由于俾斯麦的母亲出身中产并具有强烈的自由思想,俾斯麦很小就被送到柏林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在那里俾斯麦对近代的欧洲国际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的一口好法语,当时法语在欧洲外交界是公共语言,这也为日后俾斯麦的外交活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很可能是出于对母亲的逆反,俾斯麦的脾气暴躁,目无尊长而且对自由派深恶痛绝。到了大学时俾斯麦更是显的特例独行,经常以留怪发,穿长衣,腰悬长剑,脚登配有铁后掌的靴子的形象出入校园,而如果有人胆敢出口讥讽,俾斯麦必与之决斗,据说,在入学后的九个月内,他曾于人决斗了二十五次。

大学毕业后,家里托了很多关系希望为俾斯麦谋的一份好差使,但最终无法如愿。虽然俾斯麦先后在法律界和地方政府供职但终于辞职回乡做起了庄园主,靠经营祖业为生,在此期间俾斯麦曾游历英法等国。

可以说少年青年时的俾斯麦除了某些行为举止外就再没有表现出太多的过人之处。这样的平淡一直持续到了1847年。俾斯麦由于担任地方河堤官表现出色继而竞选议员成功再次来到柏林。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

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实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驻法大使。

在驻法期间,俾斯麦建议邀请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参观普鲁士演习,引起了普鲁士全国一片哗然。

3)历史恩怨
原来自从黎赛留时代起,阻止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的出现就一直是法国的国策。而这种国策体现在行动上通常就是诉诸于武力。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一世莫不如此。特别是在拿破仑时代,在耶拿战役中拿破仑大败奥地利,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因此而遭解散,普鲁士丧失了一半的领土。虽然后来在英国领导下的反法同盟战胜了拿破仑法国。但是在战役中普鲁士强悍的战斗力也引起了各大国的注意,在后来的维也纳会议上与会的几个国家达成了维持欧洲大陆上大国间平衡阻止德意志统一的共识。因维也纳会议而免遭肢解的法国此后又经常袭扰德意志并间接的控制影响了德意志南部的几个邦。

屈指算来从1625年到1815年间,法国人入侵德意志各邦不下十四次之多。在当时普鲁士上下都将法国视为头号敌人。

所以听说俾斯麦竟然建议邀请法国皇帝,舆论一片沸腾。就连俾斯麦的老师兼上级格拉克也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给俾斯麦,再加上俾斯麦的驻法经历因此就被人贴上了亲法的标签,这在当时的普鲁士可是等同于卖国贼了。

所以当战争部长罗恩向普王提起俾斯麦时,威廉一世的第一反应是不就是那个亲法派吗?

不过为了破解政治难题威廉还是决定见一见俾斯麦。





(1)国王的烦恼
1861年对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来说,不是个好年头。

作为一个有着万仗雄心的想统一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国王,他提出的扩充军备的计划遭到了议会自由派议员们的反对,几度折冲还是无法通过,一怒之下,国王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却不料,重新选举的结果更糟,自由派的席位比选举前进一步增加。

此时距离维也纳和会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正如当时和会的主导者所设想的,整个德意志联邦被分裂成了几十个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34个邦,4个自由市),每个政治实体都有着自己的军队和驻外代表,却唯独这个联邦没有,这样虽然名义上德意志民族有一个联邦,但实际上各实体间各自为政,彼此争斗,除了虚耗实力外一无所得。不但如此,当时欧洲上的几个大国都深深介入了各邦间的事务,更是使的整个德意志联邦就成了列强拓展利益和压榨的对象。于是到了19世纪中期,当民族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时,在德意志联邦内部要求实现民族真正统一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而联邦中的第一大国奥地利却因为自身的原因并不希望实现统一。当时的奥地利不但包括了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甚至还有现在意大利的一部分领土,已经是个多民族国家,这样的结果就是奥地利并不敢宣扬民族主义,对整合各邦缺乏兴趣。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奥地利又经常以德意志各联邦的老大而自居。有这样一个老大在德意志联邦的统一之路在当时看来好象越来越遥遥无期。

这种情况下,实现统一的重任就主要落在了联邦中素以军事强悍而闻名的普鲁士身上。而普鲁士也有志向要统一整个联邦。但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在当时强敌环伺的复杂环境下,没有强大的军力作为后盾是不可能的。而且平心而论,此时普鲁士军队的数量也确实不足。在维也纳和会后的五十年间由于长时期的和平,普鲁士的人口长了百分之八十,但是常备军的数量却还维持在十四万人的老规模,这个数字比奥地利少十万,比法国少二十万,比俄罗斯则要少一百万!

威廉一世当时的设想是将常备军的数量提高到二十一万人,服兵役的时间则由三年改为两年。但由于刚刚经历了1857年的经济危机,自由派的议员们怕扩充军备会妨害经济坚决反对,政局自此陷入僵局。

威廉不由的心灰意冷,准备退位。就在此时,战争部长罗恩向国王推荐了一个人,来化解危机,这个人叫俾斯麦。

(2)早年经历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出生在一个德国传统的容克贵族家庭,从青年时期起就生得体格高壮,一副标准德国武士的长相,据说普鲁士威廉亲王第一次见俾斯麦时曾惊讶地问他如此一副好体格如何不去从军?

由于俾斯麦的母亲出身中产并具有强烈的自由思想,俾斯麦很小就被送到柏林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在那里俾斯麦对近代的欧洲国际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的一口好法语,当时法语在欧洲外交界是公共语言,这也为日后俾斯麦的外交活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很可能是出于对母亲的逆反,俾斯麦的脾气暴躁,目无尊长而且对自由派深恶痛绝。到了大学时俾斯麦更是显的特例独行,经常以留怪发,穿长衣,腰悬长剑,脚登配有铁后掌的靴子的形象出入校园,而如果有人胆敢出口讥讽,俾斯麦必与之决斗,据说,在入学后的九个月内,他曾于人决斗了二十五次。

大学毕业后,家里托了很多关系希望为俾斯麦谋的一份好差使,但最终无法如愿。虽然俾斯麦先后在法律界和地方政府供职但终于辞职回乡做起了庄园主,靠经营祖业为生,在此期间俾斯麦曾游历英法等国。

可以说少年青年时的俾斯麦除了某些行为举止外就再没有表现出太多的过人之处。这样的平淡一直持续到了1847年。俾斯麦由于担任地方河堤官表现出色继而竞选议员成功再次来到柏林。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

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实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驻法大使。

在驻法期间,俾斯麦建议邀请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参观普鲁士演习,引起了普鲁士全国一片哗然。

3)历史恩怨
原来自从黎赛留时代起,阻止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的出现就一直是法国的国策。而这种国策体现在行动上通常就是诉诸于武力。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一世莫不如此。特别是在拿破仑时代,在耶拿战役中拿破仑大败奥地利,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因此而遭解散,普鲁士丧失了一半的领土。虽然后来在英国领导下的反法同盟战胜了拿破仑法国。但是在战役中普鲁士强悍的战斗力也引起了各大国的注意,在后来的维也纳会议上与会的几个国家达成了维持欧洲大陆上大国间平衡阻止德意志统一的共识。因维也纳会议而免遭肢解的法国此后又经常袭扰德意志并间接的控制影响了德意志南部的几个邦。

屈指算来从1625年到1815年间,法国人入侵德意志各邦不下十四次之多。在当时普鲁士上下都将法国视为头号敌人。

所以听说俾斯麦竟然建议邀请法国皇帝,舆论一片沸腾。就连俾斯麦的老师兼上级格拉克也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给俾斯麦,再加上俾斯麦的驻法经历因此就被人贴上了亲法的标签,这在当时的普鲁士可是等同于卖国贼了。

所以当战争部长罗恩向普王提起俾斯麦时,威廉一世的第一反应是不就是那个亲法派吗?

不过为了破解政治难题威廉还是决定见一见俾斯麦。



写的不错,还有吗?
恨少恨少,若不得再睹文字,岂不惜哉?
楼主,这是原创还是转载啊?
我不会是跳进一个坑了吧
我不会是跳进一个坑了吧
现在TJ的人太多了!
杀之 发表于 2012-2-19 11:46
楼主,这是原创还是转载啊?
本人的原创啊
楼主继续啊,不要挖坑不填


(4)走上前台
1862年9月威廉一世与俾斯麦进行了会晤,现在看来这次会晤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在这次会谈中俾斯麦对时局的见解得到了国王的高度赞许,一改以往对他的成见,在这次会面之后不久国王就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部长。从此俾斯麦走上了欧洲的政治舞台的中心。

刚刚上任的 俾斯麦很快对扩军计划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俾斯麦的想法是首先不管多么正确的决策也不能蛮横的推行,都要尽量倾听议会的意见同时完善自己的计划,如果议会还是不批准那么就不是理性的协商而是故意刁难了,那么议会就会分裂或失去国民的支持到那时国王以铁腕来收场就是水到渠成了。可是俾斯麦修改的计划却遭到了军方代表军事内阁负责人曼陀菲尔将军的反对,一方面这位将军对议会一贯保持强硬立场认为不能让步,一方面则可能是嫉妒俾斯麦火箭式的上升速度总之他阻挠了新计划。

俾斯麦看此路不通,就改变策略,抓住了宪法的漏洞来推动国王的扩军计划。他指出普鲁士宪法虽然规定任何重大国策都必须在国王和议会达成一致后才能进行但没有规定当两者发生对立时的解决方法。既然以往在没有议会的时代,普鲁士的军政能运作自如那么现在国王也可以直接指挥军队行事而绕开议会,等以后再回头解决议会的抗议。这个建议得到国王支持而实行,虽然依然受到议会反对并导致了长达五年的普鲁士的宪法危机但国王的扩军计划终于实现。

在解决普鲁士扩军阻碍的过程中,俾斯麦展现出了高度现实而又灵活变通特别是善于在繁复的条文中寻找和制造机会的特点,在后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统一过程中俾斯麦的这种特点还一再展现。

如果说解决与议会的矛盾只是俾斯麦小试牛刀的话,那么为普鲁士制定统一德意志联邦的战略可就是大手笔了。

(5)当理想遇到现实
理想每个人都有,但大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有实现理想的办法。

在俾斯麦那个年代的普鲁士实现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恐怕是每个人普鲁士人的梦想。但是很可惜这个梦想在当时的欧洲政治环境下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就如前文所述早在几十年前的维也纳和会上,在欧洲各大国间就达成了维持战略平衡的共识,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看到在欧洲大陆上再出现一个大国。

甚至就连德意志联邦的老大奥地利也不愿意。1848年7月德意志各邦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会上各邦讨论制定一部统一的宪法,这时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似乎就要实现了,然而奥地利却拒绝了由其领导德意志统一的建议。后来普鲁士的腓特列 威廉不甘受制于奥国就在1850年成立了由普路士领导的埃尔福特联盟,打算建立排除奥地利的小德国,但奥地利为了阻挠这个统一计划,与俄国达成了协议,准备共同出兵对付普路士,普王一看势单力孤只好妥协,取消了联盟。奥地利不愿意德意志联邦的统一是因为对整合德意志各邦没有信心,而其本身又是多民族国家,在那个民族主义席卷欧洲的时代,奥地利已经深受其苦,勉强维持着稳定,根本就不敢宣扬德意志民族的统一问题了,但同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大国地位,奥地利又以德意志联邦老大自居。

奥地利是如此,法国呢?前文介绍过阻止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出现一直就是法国的国策,拿破仑三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该统一,应分成三个部分,南北德国应该对立起来。这样法国才可以从中渔利。”

而英国,俄国也是各有算计。总之在当时的欧洲本来是没有德意志实现统一的空间的,这就是普鲁士遇到的现实。

但是,解决普鲁士遇到的困境的办法却被俾斯麦发现了。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在驻法期间俾斯麦建议对拿破仑三世发出邀请的原因。



(4)走上前台
1862年9月威廉一世与俾斯麦进行了会晤,现在看来这次会晤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在这次会谈中俾斯麦对时局的见解得到了国王的高度赞许,一改以往对他的成见,在这次会面之后不久国王就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部长。从此俾斯麦走上了欧洲的政治舞台的中心。

刚刚上任的 俾斯麦很快对扩军计划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俾斯麦的想法是首先不管多么正确的决策也不能蛮横的推行,都要尽量倾听议会的意见同时完善自己的计划,如果议会还是不批准那么就不是理性的协商而是故意刁难了,那么议会就会分裂或失去国民的支持到那时国王以铁腕来收场就是水到渠成了。可是俾斯麦修改的计划却遭到了军方代表军事内阁负责人曼陀菲尔将军的反对,一方面这位将军对议会一贯保持强硬立场认为不能让步,一方面则可能是嫉妒俾斯麦火箭式的上升速度总之他阻挠了新计划。

俾斯麦看此路不通,就改变策略,抓住了宪法的漏洞来推动国王的扩军计划。他指出普鲁士宪法虽然规定任何重大国策都必须在国王和议会达成一致后才能进行但没有规定当两者发生对立时的解决方法。既然以往在没有议会的时代,普鲁士的军政能运作自如那么现在国王也可以直接指挥军队行事而绕开议会,等以后再回头解决议会的抗议。这个建议得到国王支持而实行,虽然依然受到议会反对并导致了长达五年的普鲁士的宪法危机但国王的扩军计划终于实现。

在解决普鲁士扩军阻碍的过程中,俾斯麦展现出了高度现实而又灵活变通特别是善于在繁复的条文中寻找和制造机会的特点,在后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统一过程中俾斯麦的这种特点还一再展现。

如果说解决与议会的矛盾只是俾斯麦小试牛刀的话,那么为普鲁士制定统一德意志联邦的战略可就是大手笔了。

(5)当理想遇到现实
理想每个人都有,但大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有实现理想的办法。

在俾斯麦那个年代的普鲁士实现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恐怕是每个人普鲁士人的梦想。但是很可惜这个梦想在当时的欧洲政治环境下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就如前文所述早在几十年前的维也纳和会上,在欧洲各大国间就达成了维持战略平衡的共识,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看到在欧洲大陆上再出现一个大国。

甚至就连德意志联邦的老大奥地利也不愿意。1848年7月德意志各邦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会上各邦讨论制定一部统一的宪法,这时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似乎就要实现了,然而奥地利却拒绝了由其领导德意志统一的建议。后来普鲁士的腓特列 威廉不甘受制于奥国就在1850年成立了由普路士领导的埃尔福特联盟,打算建立排除奥地利的小德国,但奥地利为了阻挠这个统一计划,与俄国达成了协议,准备共同出兵对付普路士,普王一看势单力孤只好妥协,取消了联盟。奥地利不愿意德意志联邦的统一是因为对整合德意志各邦没有信心,而其本身又是多民族国家,在那个民族主义席卷欧洲的时代,奥地利已经深受其苦,勉强维持着稳定,根本就不敢宣扬德意志民族的统一问题了,但同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大国地位,奥地利又以德意志联邦老大自居。

奥地利是如此,法国呢?前文介绍过阻止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出现一直就是法国的国策,拿破仑三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该统一,应分成三个部分,南北德国应该对立起来。这样法国才可以从中渔利。”

而英国,俄国也是各有算计。总之在当时的欧洲本来是没有德意志实现统一的空间的,这就是普鲁士遇到的现实。

但是,解决普鲁士遇到的困境的办法却被俾斯麦发现了。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在驻法期间俾斯麦建议对拿破仑三世发出邀请的原因。

这么快就没有下文了?
写的不错,建议楼主合并到原来那个帖子,一来节约资源,二来方便大家查找
糖果盒 发表于 2012-2-21 20:53
写的不错,建议楼主合并到原来那个帖子,一来节约资源,二来方便大家查找
好滴,本来想靠这个骗点积分啥的
还真是个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