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故乡杂记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9:22:18


户口簿籍贯栏里,是那个我熟悉的村庄的名字。那是胶东丘陵上一个小村子。村子地势低洼,站在村南头的公路上,一排排的房子仿佛在脚下。远远看去,600多户人家,像一条东西方向展开的带子,紧紧地依偎着蓝天笼罩下的渤海湾。

六岁那年,我第一次来到村子

大海离村庄不到2里路,中间隔着一大片茂密的松林,一条铺满松针和野草的羊肠小道,是通往海边唯一的路。有早锻炼习惯的父亲,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跑步,我也惺忪着睡眼,像尾巴一样跟着他。父亲大步的走着,我一路小跑地跟着,不一会我累了,两个人就慢慢地走,跑步变成了散步。五月的早晨,风是凉凉的,带着些微寒意。走在林间小路上,淡淡的大海的咸腥和松脂的清香,夹杂在凉风里,扑面而来。朝两边望去,林子里一片幽暗,看不见动物的影子,只有随风飘来的各种各样的鸟鸣告诉人们,松林并不寂寞。

早晨的海边热闹非常。凌晨出海的鱼船,已经归航。渔民忙着卸船,每当一条小船靠岸,等了半天的鱼贩子们立即一拥而上,在一阵嘈嚷的讨价还价之后,舱里的鱼很快被洗劫一空。

在人们的繁忙中,太阳悄无声息地冲破晨曦,跃出海面,高高地挂上蓝天。打鱼的和贩鱼的人渐渐散去,那些白天出海的鱼船也离开岸边,伴着阵阵越来越远的马达的轰鸣,消失在海天深处。沙滩上安静下来,海水卷起雪白的浪花,温柔地舔着沙滩,轻轻地哼着清凉的小曲。绿色的水藻和紫色的海带,随着浪花涌上沙滩。海鸥悠闲地在空中翩翩起舞,忽地一个俯冲,直奔海面,贴着水面一掠而过,又昂首扶摇而上,发出轻快的叫声。浅水里,隐约看得见像影子一样的小鱼那可爱的身影。我赖在沙滩上,任父亲左哄右劝,怎么也不肯回家。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家乡的海。在小村子的三天里,我天天“泡”在海边。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海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是一卷蓝天、碧波、雪浪、鸥影的山水画。我住的小城也有海,可是,我总觉得海水浴场的沙滩,比不上家乡的沙滩细软,水没有家乡的蓝,风也少了松脂的清香。

读中学后,中考的压力,加上其它因素,我有整整三年没回去。从叔叔和爷爷的信里,我知道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子里办起了造纸厂、油漆厂、化工厂,村民每家都有人在厂里上班,收入很好,小村子成了当地颇有点名气的富裕村。

中考结束的第二天,把等待成绩单的焦虑抛到脑后,我坐车回到了家乡。

到家时是中午,奶奶不停的怪我没提前打招呼。我口渴,倒了碗白水,记忆中的水是甜甜的,可喝到口里,却觉得有点咸涩的怪味。正在吃午饭时,空气里忽然飘来一股难闻的气味,我一时有种窒息的无法喘气的感觉。叔叔和爷爷赶紧关窗、门。叔叔告诉我,是村里的造纸厂又放气了,一天两次,“放过了就好了,”奶奶安慰我。

吃过午饭,我要去海边,大人们不让我去,“海都黑了,没什么看的”。我还是去了。还是那条我熟悉的小路,比以前宽了一些,路两旁开了两条“地沟”,沟里淌着一些浑浊的黑中泛黄的液体,散发着令人恶心的气味。地沟一直通道海边。来到沙滩上,我看见那些液体直接的流进了大海。我眼前的大海,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一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海水一片昏黑,阵阵的浪花,把一些污浊的麦草的碎渣卷上沙滩。几只木船搁在沙滩上,被风雨吹打的破烂不堪。

我情绪低落的走回家。家家户户的房子大都是新的,有几户人家盖起了两层的小洋楼。宽敞整齐的街道,崭新的房屋,处处都显示着村庄的富裕。人们的脸上透着满足,他们已经习惯了那令我窒息的气味和难以下咽的水。闲聊中,奶奶告诉我,村民都不种地、打鱼了,因为水质不好,一亩麦子亩产只有150斤,靠种地吃不上饭,海水也变黑了,没有鱼了。“不过呀,”奶奶笑着说,“人们在厂子里上班的收入很好,如今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买粮吃呢。”

那次,我只住了一天。往回走的车上,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后来,我又回了几次小村子,都是匆匆去、匆匆回。再后来,爷爷奶奶也离开了小村子。

从爷爷奶奶离开村庄后,我再没回去。偶尔当我在书房里远远地眺望大海时,我仍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的海,想起海边松林里那惊鸿一现的美丽的野鸡,碧海蓝天里翱翔的海鸥,和那被朝霞染成一片绯红的粼粼的波光。

听说,那些小厂子已经关闭的关闭,整顿的整顿了。只是,那已经变黑的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成我记忆中的样子呢?小村子的水什么时候才能再变甜呢?



户口簿籍贯栏里,是那个我熟悉的村庄的名字。那是胶东丘陵上一个小村子。村子地势低洼,站在村南头的公路上,一排排的房子仿佛在脚下。远远看去,600多户人家,像一条东西方向展开的带子,紧紧地依偎着蓝天笼罩下的渤海湾。

六岁那年,我第一次来到村子

大海离村庄不到2里路,中间隔着一大片茂密的松林,一条铺满松针和野草的羊肠小道,是通往海边唯一的路。有早锻炼习惯的父亲,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跑步,我也惺忪着睡眼,像尾巴一样跟着他。父亲大步的走着,我一路小跑地跟着,不一会我累了,两个人就慢慢地走,跑步变成了散步。五月的早晨,风是凉凉的,带着些微寒意。走在林间小路上,淡淡的大海的咸腥和松脂的清香,夹杂在凉风里,扑面而来。朝两边望去,林子里一片幽暗,看不见动物的影子,只有随风飘来的各种各样的鸟鸣告诉人们,松林并不寂寞。

早晨的海边热闹非常。凌晨出海的鱼船,已经归航。渔民忙着卸船,每当一条小船靠岸,等了半天的鱼贩子们立即一拥而上,在一阵嘈嚷的讨价还价之后,舱里的鱼很快被洗劫一空。

在人们的繁忙中,太阳悄无声息地冲破晨曦,跃出海面,高高地挂上蓝天。打鱼的和贩鱼的人渐渐散去,那些白天出海的鱼船也离开岸边,伴着阵阵越来越远的马达的轰鸣,消失在海天深处。沙滩上安静下来,海水卷起雪白的浪花,温柔地舔着沙滩,轻轻地哼着清凉的小曲。绿色的水藻和紫色的海带,随着浪花涌上沙滩。海鸥悠闲地在空中翩翩起舞,忽地一个俯冲,直奔海面,贴着水面一掠而过,又昂首扶摇而上,发出轻快的叫声。浅水里,隐约看得见像影子一样的小鱼那可爱的身影。我赖在沙滩上,任父亲左哄右劝,怎么也不肯回家。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家乡的海。在小村子的三天里,我天天“泡”在海边。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海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是一卷蓝天、碧波、雪浪、鸥影的山水画。我住的小城也有海,可是,我总觉得海水浴场的沙滩,比不上家乡的沙滩细软,水没有家乡的蓝,风也少了松脂的清香。

读中学后,中考的压力,加上其它因素,我有整整三年没回去。从叔叔和爷爷的信里,我知道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子里办起了造纸厂、油漆厂、化工厂,村民每家都有人在厂里上班,收入很好,小村子成了当地颇有点名气的富裕村。

中考结束的第二天,把等待成绩单的焦虑抛到脑后,我坐车回到了家乡。

到家时是中午,奶奶不停的怪我没提前打招呼。我口渴,倒了碗白水,记忆中的水是甜甜的,可喝到口里,却觉得有点咸涩的怪味。正在吃午饭时,空气里忽然飘来一股难闻的气味,我一时有种窒息的无法喘气的感觉。叔叔和爷爷赶紧关窗、门。叔叔告诉我,是村里的造纸厂又放气了,一天两次,“放过了就好了,”奶奶安慰我。

吃过午饭,我要去海边,大人们不让我去,“海都黑了,没什么看的”。我还是去了。还是那条我熟悉的小路,比以前宽了一些,路两旁开了两条“地沟”,沟里淌着一些浑浊的黑中泛黄的液体,散发着令人恶心的气味。地沟一直通道海边。来到沙滩上,我看见那些液体直接的流进了大海。我眼前的大海,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一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海水一片昏黑,阵阵的浪花,把一些污浊的麦草的碎渣卷上沙滩。几只木船搁在沙滩上,被风雨吹打的破烂不堪。

我情绪低落的走回家。家家户户的房子大都是新的,有几户人家盖起了两层的小洋楼。宽敞整齐的街道,崭新的房屋,处处都显示着村庄的富裕。人们的脸上透着满足,他们已经习惯了那令我窒息的气味和难以下咽的水。闲聊中,奶奶告诉我,村民都不种地、打鱼了,因为水质不好,一亩麦子亩产只有150斤,靠种地吃不上饭,海水也变黑了,没有鱼了。“不过呀,”奶奶笑着说,“人们在厂子里上班的收入很好,如今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买粮吃呢。”

那次,我只住了一天。往回走的车上,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后来,我又回了几次小村子,都是匆匆去、匆匆回。再后来,爷爷奶奶也离开了小村子。

从爷爷奶奶离开村庄后,我再没回去。偶尔当我在书房里远远地眺望大海时,我仍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的海,想起海边松林里那惊鸿一现的美丽的野鸡,碧海蓝天里翱翔的海鸥,和那被朝霞染成一片绯红的粼粼的波光。

听说,那些小厂子已经关闭的关闭,整顿的整顿了。只是,那已经变黑的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成我记忆中的样子呢?小村子的水什么时候才能再变甜呢?

刚看了一个山东老乡的帖子,想起了我自己的故乡。这篇小文写于6年前,三年多以前,我故乡的这个小村子已经不存在了,被某集团买了去,建工厂。这篇小文里,恐怕是故乡这个小村庄和它的小松林留下的唯一的背影了。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怎不让人痛心!
本帖获评茶馆当月最佳主题,感谢并祝贺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