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的历史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46:51
最近查了一下中国的军工院校系统,发现很多都与哈军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近听说部队院校又有改革,所以在维基上找了一些资料,欢迎大家讨论。
现在回头看,国家确实成立一所真正的综合性军工院校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这些院校,归属部队的,大部分专业突出,但综合实力不强,力量分散,科研成本偏高;归属地方的,要兼顾很多其他的利益,由于考虑到学生就业,保密和国外封锁等原因,很难专心搞军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东西。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最高军事工程学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53年9月1日成立于哈尔滨,直属中央军委,首任政委兼院长为陈赓大将。建院初期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1960年又增设防化系。文革中,哈军工被肢解,各系陆续迁出,由不同部分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校。

至1966年建制撤销前,哈军工仅招生13届,但校友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达40余人,有超过200人被授予将官军衔。人民网称其为“二十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十所学府之一”[1]。“两弹一星”、超级计算机、隐形战斗机、导弹驱逐舰、核动力潜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尖端国防工程的大批骨干均来自哈军工。另外,许多哈军工的校友也活跃于政商界。


历史沿革
1960年,炮兵(南京理工)、装甲兵(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解放军理工工程学院)、防化兵从哈军工分出成立单独兵种学院。

1969年,根据林彪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学院被要求内迁,1970年正式被肢解分迁。哈军工主体南迁湖南长沙,组建成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海军工程系则留在原址发展为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1952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2年8月22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
1953年2月21日,中央军委命令:军事工程学院隶属各总部领导,下设6个部、5个系、22个专科、24个本科生专业。
1953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
参见:第二高级步兵学校
1953年,筹备期间,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并入。
1958年7月,军械部军械科学研究所并入。
1959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等分出,组建独立工程学院。
1960年6月,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分出,迁往武昌,参与组建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后为南京理工大学。
1961年5月,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分出,迁往西安,升格为装甲兵工程学院。
1961年6月,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工兵系)分出,迁往西安,后迁回北京,升格为工程兵工程学院。

1961年8月,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分出,迁往长春,升格为防化学兵工程学院。
1962年,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海岸炮、舰炮指挥仪、鱼雷、水雷、舰船消磁专业)分出,并入海军工程学院,后为海军工程大学。
1962年,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气象专业)分出,并入解放军气象学校。
1965年5月5日,划归国防科委领导。
1966年,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分出,归三机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1966年4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归属地方,仍由国防科委领导,退出军事建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6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工程学院等三所院校改变管理体制的报告》)
1970年2月15日,哈尔滨工程学院归七机部领导。
1970年6月,哈尔滨工程学院(主体部分,院直领导机关、4个系、基层单位)迁往长沙,改建长沙工学院,归广州军区领导,后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其他部分干部教师)仍留哈尔滨,归属六机部,改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后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分出,归属二机部,迁往重庆北碚,参与组建重庆工业大学,(后归属哈工大)。
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风洞实验室)分出,更名风洞研究所。
1970年,撤销哈尔滨工程学院建制。

连接: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5%86%9B%E5%B7%A5
最近查了一下中国的军工院校系统,发现很多都与哈军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近听说部队院校又有改革,所以在维基上找了一些资料,欢迎大家讨论。
现在回头看,国家确实成立一所真正的综合性军工院校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这些院校,归属部队的,大部分专业突出,但综合实力不强,力量分散,科研成本偏高;归属地方的,要兼顾很多其他的利益,由于考虑到学生就业,保密和国外封锁等原因,很难专心搞军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东西。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最高军事工程学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53年9月1日成立于哈尔滨,直属中央军委,首任政委兼院长为陈赓大将。建院初期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1960年又增设防化系。文革中,哈军工被肢解,各系陆续迁出,由不同部分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校。

至1966年建制撤销前,哈军工仅招生13届,但校友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达40余人,有超过200人被授予将官军衔。人民网称其为“二十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十所学府之一”[1]。“两弹一星”、超级计算机、隐形战斗机、导弹驱逐舰、核动力潜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尖端国防工程的大批骨干均来自哈军工。另外,许多哈军工的校友也活跃于政商界。


历史沿革
1960年,炮兵(南京理工)、装甲兵(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解放军理工工程学院)、防化兵从哈军工分出成立单独兵种学院。

1969年,根据林彪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学院被要求内迁,1970年正式被肢解分迁。哈军工主体南迁湖南长沙,组建成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海军工程系则留在原址发展为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1952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2年8月22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
1953年2月21日,中央军委命令:军事工程学院隶属各总部领导,下设6个部、5个系、22个专科、24个本科生专业。
1953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
参见:第二高级步兵学校
1953年,筹备期间,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并入。
1958年7月,军械部军械科学研究所并入。
1959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等分出,组建独立工程学院。
1960年6月,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分出,迁往武昌,参与组建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后为南京理工大学。
1961年5月,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分出,迁往西安,升格为装甲兵工程学院。
1961年6月,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工兵系)分出,迁往西安,后迁回北京,升格为工程兵工程学院。

1961年8月,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分出,迁往长春,升格为防化学兵工程学院。
1962年,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海岸炮、舰炮指挥仪、鱼雷、水雷、舰船消磁专业)分出,并入海军工程学院,后为海军工程大学。
1962年,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气象专业)分出,并入解放军气象学校。
1965年5月5日,划归国防科委领导。
1966年,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分出,归三机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1966年4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归属地方,仍由国防科委领导,退出军事建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6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工程学院等三所院校改变管理体制的报告》)
1970年2月15日,哈尔滨工程学院归七机部领导。
1970年6月,哈尔滨工程学院(主体部分,院直领导机关、4个系、基层单位)迁往长沙,改建长沙工学院,归广州军区领导,后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其他部分干部教师)仍留哈尔滨,归属六机部,改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后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分出,归属二机部,迁往重庆北碚,参与组建重庆工业大学,(后归属哈工大)。
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风洞实验室)分出,更名风洞研究所。
1970年,撤销哈尔滨工程学院建制。

连接: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5%86%9B%E5%B7%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