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西西河]京都大骗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18:32
]]
]]
]]
]]
]]
]]
]]
  这一骗局的最终目的和危险性何在?还是很简单,阻止并进一步毁灭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企图,让他们在全球化当中彻底沦为肉食动物的殖民地。
  有些不知道是纯洁可爱还是幼稚可笑的家伙肯定又要觉得这又是在危言耸听了,世界上竟然会有人坏到这种地步吗?不幸的是,他们猜对了,同样的事情真的发生过,不过主角稍有变化。
  1942年,当美国刚刚加入二战之时,国内仍有很多孤立主义分子在质疑罗斯福政府的决断,认为美国其实无需参战。为了反驳这种错误论调,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和劳工问题专家洛文(Lewis Letovsky Lorwin,1883-1970)纂写了一部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iquenc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此书在当时资料还异常缺乏的情况下,就对轴心国获胜的后果作出了极为准确的预言,战后为缴获的德国外交和财政文件所证实。此书在学界的地位堪与凯恩斯的《和平的经济后果》相媲美。因此,在二战尚未结束的1944年,就由程希孟先生翻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中英文版本目前均已少见,不过我们尚不需要关注全书,而只需将精力集中于该书对纳粹德国经济政策的介绍评价部分。该部分已蒙“歌剧院幽灵”重新编译节录,并以《如果纳粹获胜》为题,相继刊载于《战争史研究》第6期与第8期上。如果没有这本杂志也不要紧,大家可以到“德国军事中心”去看网络版,不过有部分文字未经润色(看热闹的插一脚:在此沉痛哀悼我借出去后不知所终的《战争史研究》第8期:') )。
  假如我们将这个计划当中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去,又把那些乱七八糟的血统论之类的胡说八道拿开,就可以发现该计划的实质其实就是一句话,毁灭欧洲其他还能与德国并存的国家的工业,从而使德国成为欧洲唯一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家。在纳粹设想的欧洲新秩序中,欧洲各国将被迫以德国的工业和德国的需求为核心被重组。奥地利、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波兰的一部分将被并入第三帝国,从而成为德国工业的一部分;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及法国等直接被德军占领下的工业原本较为发达的西欧各国的重工业将被彻底清楚,而只能被允许保留少量轻工业,以便为德国生产消费品;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南欧各国将不被允许保留任何工业,而将仅仅成为德国的农业腹地,为德国生产农产品(而且还不得与德国农业竞争,因为纳粹认为农民对德国具有某种“神圣性”);至于瑞典和瑞士等名义上还能保持对立的国家,也必须将他们的经济与德国经济协调起来,换言之,绝对不得与德国竞争。
  命运最为悲惨的就要算是波兰、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已经被征服或认为即将被征服的地区了。它们将成为第三帝国的殖民地,非但其工业无法得以留存,就连其农业也必须消灭;非但其农业必须消灭,连他们的人民也必须消灭。纳粹对这些国家的真正计划便是彻底“清洗”这些土地,以便为德意志人腾出地方,实现元首“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诺言。
  纳粹为何要这样做,因为这不光可以使德国成为欧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而凌驾于各国之上,而且可以使国防军和党卫军成为欧洲唯一的武装力量而轻而易举地镇压各国人民可能的反抗。这真是一条最为恶毒但不阴险的计谋,因为它不打算依靠欺骗而是依靠暴力来实现。
  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京都议定书》就会发现它难道与“欧洲新秩序”没有相同之处吗? 不,它们实在是太相像了,都是打算靠毁灭他国的工业来实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过也有一点稍有不同的是,它不是想建立新秩序而是想维持旧秩序,同时“欧洲新秩序”恶毒但不阴险,《京都议定书》不仅最恶毒而且最阴险。因为它妄图依靠欺骗和宣传,依靠利用人类最善良的情感来达到目的!
  不过,骗子终究是无法得逞的,那么这一骗局又将如何反噬骗子本身,玩火者将以何种方式自焚呢?
  整个《议定书》的核心内容在于阐述二氧化碳的危害而要求全世界降低其排放,由前面可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必须降低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的降低将压制需求和消费。试问:如果没有良好的公路交通,谁会去购买汽车呢?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谁会去购买家用电器呢?如果没有了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谁会愿意去投资呢?那机床生产商,钢铁企业,水泥厂它们的产品又卖给谁呢?而进一步来讲,电力、交通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怎么可能在缺乏能源支出的情况下完成呢?不仅如此,能源支出事实上是几乎一切消费与需求的基础。能源支出的不足将会直接压制一切消费与需求。比方说有位网友曾经开玩笑说,看美国的经济危机到何种程度,不需要去看经济数据,只需要到公路边上去数汽车就行了。什么时候看到公路上没有SUV这种油老虎在跑了,就说明经济危机确实已经相当严重了,因为人们已经付不起汽油这种能源支出,也就不会再有大排量的汽车消费了。
  因此,《京都议定书》如得以全面推行,必将严重打压全世界的消费与需求,使资本主义的这对基本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失去平衡。《京都议定书》的负面效果绝对不仅仅是想小布什所言的那样拖累经济,而是必将危害整个经济的基础。它不仅将对经济造成打击,而是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大加速危机的到来。它必将在全世界制造出一次比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次贷更加疯狂的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一骗局对中国的影响何在?一句话:生死攸关!
  现在中国一些对减排持支持态度的人写文章鼓吹中国能耗过高,所用的证据无非就是单位GDP能耗或钢铁单产能耗之类。他们所说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不考虑全局而管中窥豹却往往容易给人留下错误印象。比如单位GDP能耗过高,我们且先不管他们所用的证据是否合理,首先就会发现问题。所有这类文章都一致将高得不成比例的单位GDP能耗归因于能耗太高,然而它为什么就不可能是由于GDP太低呢?分子分母难道不是平等的吗?另外还有一些文章热衷于比较单位产品的能耗,然后通过这些比较得出中国耗能过高的结论。诚然,我们承认由于技术上的差距,中国某些行业的能耗过高,然而从几个行业得出的结果能够推导到全国吗?战术层次的结论可能和战略层次的结论就是一致的吗?如果我们脚踏实地地观察中国的能源和能耗问题,就会发现中国的能耗不是太高,而是太低,远远太低。
  我们仅需使用一个指标便可证明这一点,人均电力装机容量。因为电能的特殊性和易统计性,它是非常适合用于此比较的。中国目前的总电力装机容量已突破7亿千瓦,世界排名第二。这听起来非常可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远远不够,这7亿千瓦的装机容量摊到13亿人头上,也就每人0.5千瓦出头的样子,连中等发达国家人均1千瓦的门槛都没有达到。如果我们再从将来的预期来看,结果就更惨。按照党中央的最新精神,中国应于本世纪50年代成为一个发达国家。那么要达到此目标,中国的装机容量应达到多少呢?
  我们不想象美帝那么浪费,所以我们不按美国目前的大约人均3千瓦的标准来算,同时我们也很乐观地估计,由于党中央的节能号召得到大力贯彻,同时在节能技术上实现了大突破,以至于能够达到日本现在的节能水平(考虑到两国国情等方面的差距,这基本上不太可能),所以我们按日本大约人均2千瓦的标准来计算。考虑到当时中国人口可能会达到15亿人这个最高点,所以中国的电力装机容量应该为30亿千瓦,才足以保证目标实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全国的水能经济可开发储量大约为4亿千瓦,即便全部开发——也就是说,在全国所有的河流上所有能修水坝的地方统统修上水坝,然后再把全部河流当中最后的一滴水所含的能量都榨取干净,也还是连这个装机容量需求的15%都满足不了。(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硬顶着头皮也要上三峡了吧。)如果再拿目前这个7亿千瓦的数据与30亿千瓦相比,是太低了还是太高了?
  这个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那是因为他们往往犯下了两个错误。第一,他们往往忽视了中国巨大的人口总量——这是很多人在很多问题上经常忽视的;第二,他们存在一个错误印象,发达国家的能耗会较低。这就是因为前面所说的战术层面观察和战略层面观察的差距了。他们往往只会看到发达国家高耗能工业在倒闭而引起的显性能耗降低,而没有看到维持发达国家生活方式背后所需要的隐性能耗。
  任何现代文明社会都是与高能量消耗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绝无大规模降低能量消耗进而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曾经有一个国家亲身尝试并证明过,那就是90年代以前被称作苏联,90年代以后被称作俄罗斯的那个国家。从苏联解体到普京上台,在悲剧性的90年代中,俄罗斯陷入了下降螺旋。如果说在悲剧性的叶利钦时代有什么好处值得宣扬(如果这也能算是个好处的话),那就是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下降了大约40%,然而这却是以GDP总额下降最低也是大约40%(令人惊奇的巧合),人均寿命下降 10岁为代价换来的。所以说,所有拥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人都应该感谢俄罗斯人民,因为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代价,为二氧化碳减排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愿意让同样的事情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重演一次。
  我们再来考虑一下中国的处境,再来考虑一下7亿千瓦和30亿千瓦之间高达23亿千瓦的差距,这个差距中的至少至少一半需要由燃烧煤炭的火电来填补,这些煤炭燃烧需要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这还只是中国电力缺口这一个方面,比这更为严重的是石油缺口。中国是一个能源分布不太理想和均衡的国家,煤炭太多而且质量很好,石油太少而且质量不高。然而石油的地位和重要性又远在煤炭之上,因此也成为了未来中国能源供应矛盾最尖锐的方面。能源尤其是石油的短缺对中国政策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国内政策方面,不仅仅使党中央三令五申地要求大力推行节能,而且已经影响并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中国的国家战略。

  面对23亿千瓦的装机缺口,面对未来严重的能源短缺局面,我们只能通过多方面措施来开源节流,尤其首先是开源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按照《议定书》和某些人的无耻要求,让中国承担任何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都将使中国的开源努力化为乌有,因为他们想要中国压根就不得开源。
。。。。。。
  如果我们竟然接受《京都议定书》的精神,就无疑是给中国的发展套上了一个笼头,中国未来尖锐的能源瓶颈问题必将更加突出,那时候还谈得上什么发展。想想每年夏天必闹的电荒,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又比如说,很多人都在抱怨房价太高。而作为房地产业物质基础的水泥制造的和钢铁冶炼都是高能源消耗的行业。如果中国不管出于任何原因无法得到充足的能源供应,而导致连钢筋和水泥都需要进口的话,房价上涨10倍恐怕不止。是否接受《京都议定书》精神,是否在这个骗局中上当受骗,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对中国而言,这不是贫与富的差别,而是生与死的差别。它将决定我们是登上奥林匹斯山顶的万神殿还是跌入爱琴海底的无底深渊。
  然而中国会上当吗?
]]
个人认为这是对绿色邪教揭批非常深刻的一篇文章。
这片文章是一定要顶的~~:victory: :victory:
好文!

我对这些绿色恐怖主义者也是极度反感,但是我认为二氧化碳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将是一个未吹起的泡沫
一头猪   被a骗子洗脑一次  又被b骗子洗脑一次

最终这头猪变成怎样的?
欢迎大家解答  


过一会公布答案
本问题 只讨论 猪的问题 请大家无延伸到其他物种
作者骂人是猪,他本身就是一头猪。
生存才是第一需要。。。
好文,不管观点如何,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前绿色恐怖主义在中国最严重的体现就是:反坝主义!
绿色和平组织=绿色恐怖组织!
当年写关于水坝的论文,找了一通资料,然后发现NGO凶猛啊,写到最后没法子了,只好折中……
这些环保主义者只要一沾上政治,立马会变得臭不可闻,恶心得要死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建议征收碳排放权进口关税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3月17日提议征收二氧化碳关税以保护美国制造业,这是奥巴马政府首次公开发表对碳关税问题的看法。
  据综合外电报道,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3月17日提议征收二氧化碳关税以保护美国制造业。一天前中国气候变化特使曾警告,若发达国家对碳排放权征收进口关税将引发贸易战。
  朱棣文在众议院科学小组会议上指出,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总统奥巴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行的征收碳关税措施将有助于创造竞争平台。这是奥巴马政府首次公开发表对碳关税问题的看法。多数国会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曾表示,不会批准一项气候法案,除非法案中包括碳关税规定且基本上获得工会支持,因此参议院2008年的提案最终未能通过。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RDC)高级谈判代表李高3月16日表示,征收此类关税将是一个“灾难”,可能引发贸易战,且违背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相关协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谢振华3月16日会见了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中国代表团还将与朱棣文和其他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举行会晤。
================================================================
解读:这次米帝只是借环保这个幌子行贸易保护之实。
但显然环保神教已经深入人心。
时间:2009-02-25 10:46
    经济危机正在向各个经济领域扩散,欧洲碳交易市场也没能躲过冲击。由于需求不断下降,欧洲碳排放配额价格自去年夏季开始不断下滑,目前其价格与高点相比已下跌了近70%。
    24日上午的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上,欧盟碳排放配额的价格跌至每吨9.2欧元。2008年夏季,该配额的价格曾一度攀升至每吨30欧元。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经济危机不断扩散,电力、水泥、钢铁等排碳"大户"产能下降,从而导致碳排放配额需求萎缩。在欧洲,国内生产总值(GDP)少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少排放近3000万吨的二氧化碳。
    碳排放配额需求减少,短期看对环保来说是件好事;但价格暴跌从中长期来看却未必对环保有利。如果碳排放配额处于较低价位,那么购买配额的成本就会降低,从而导致工业企业因目光短浅而减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
    碳交易又称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交易,二氧化碳是《京都议定书》要求减排的6种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交易对象。Bluenext交易市场由纽约—泛欧交易所与法国信托投资银行建立,去年2月18日正式开始运作,是交易与《京都议定书》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的平台。
==================================
经济危机果然了得,赎罪券都不好卖了。
]]
难道今天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中国才不是傻子呢!看看中国的环境,根本就没鸟那什么京都的玩意
更说明我们要理智,不能狂热。
仅举一例:
太阳能,清洁吧?
生产一块太阳能电池板消耗的能量高于电池板在全寿命内转换的能量,而且生产、使用中产生大量垃圾和污染。

有怀疑的看下面这个链接:
日本木麒制作所为太阳能制造业提供制程废气解决方案
http://www.goepe.com/news/show.php?id=27316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在最大化实现环保的同时,保持增长
可悲的是,来个什么金融危机,这时候一排队,环保只能靠后了。
只能希望有个长远计划,经济到了什么时候,环保才可以刹车,并确保可以刹住车
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温室气体。
几个脑残的环保事:
“绿色环保型结婚典礼表演”在首尔小公洞乐天百货举行。
2008年7月4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外的农业研究所里,一头奶牛背着搜集它饱嗝气的红色容器。当地科学家认为,牛的反刍消化系统会产生另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甲烷。他们希望通过增加对甲烷的研究来找到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办法。
英国环保分子购买跑道用地 阻止机场扩建
  英国希思罗机场扩建计划再次受阻,抗议扩建的环保主义分子宣布,购买了当局预定用来建设第三条跑道的地段。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表示,奥斯卡影后艾玛.汤普森是其中一个加入购地行动的成员。该组织形容这一举动是一记“当头棒喝”,给了这90亿英镑的机场扩建计划重重一击。该组织指出,他们会竭尽所能,阻止当局强制性收购土地。汤普森说:“我们会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即使我们必须住进这块地并耕田。”
===================================================================================
飞机大家都是要坐的,机场肯定是要扩建的。
这些环保人士做的结果,不过是将更多的时间、金钱、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浪费在脑残的自耗上。
英环保组织立巨型烟头 提醒保持城市清洁
 一个名叫“保持英国清洁”的环保组织在特拉法尔加角广场立起这个高30英尺、宽5英尺的“烟头”。此举旨在呼吁广大烟民不要随地乱扔烟头,保持城市清洁。
=======================================================================
这个烟头是用塑料做的。
为环保 查尔斯用过剩葡萄酒当座驾燃料
  英国王储查尔斯近期致力于环保,其将使用了38年的阿斯顿汽车也改装为使用酒精燃料,而这种燃料是由过剩的葡萄酒制成的。查尔斯助手称这一作为部分基于英外交部规定的皇室行为的应树模范榜样。
==============================================
挖个坑,盖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最后做汽车燃料了。
“塑料人”行为艺术为环保
  两个被塑料袋紧紧包裹、浑身惨白的人,举步艰难,倒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其他几个外表正常的人,也不由自主地受到塑料袋的束缚,逐渐丧失行动能力……这是一场由但地媒体发起、环保志愿者一起参与的、以“我们是塑料人吗”为主题的现场行为艺术,牢牢抓住了过往行人的眼球,他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看清楚之后,发出这样的惊叹,“哦,原来是这样的!”
=================================================
1.各位见过这么白这么新的”塑料垃圾“吗?
2.行为艺术玩了,这塑料哪去了?
楼主上面的图,我保留看法。因为有些事情就是存在意义大于一切的,时常触一触神经,让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认死理去衡量,相信中国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船运集装箱成为现代家居
  船运集装箱是看上去是丑陋呈长方形结构的物体,而且经常生锈,但是稍加利用,它们便能成为漂亮的现代家庭住房。由于船载集装箱空仓运输成本过高,目前许多国家闲滞着大量的集装箱。如图所示,这是设计师皮特.皮林斯(Pieter Peelings)和西尔维亚.默顿斯(Silvia Mertens)建造的,经他们一番重新设计,原本当作废品处理的集装箱转眼便成为适合办公和居住的现代时尚房间。
====================================================================
然后每年夏冬使用大功率空调。
印度太阳能房屋社区
  2008年7月8日,在印度城市加尔各答的太阳能房屋社区,工作人员清理窗户上的太阳能电池。该社区的25幢房屋使用了太阳能光电技术。
====================================================
其实,撑把遮阳伞更好。
硬纸筒建造的桥
  日籍建筑师阪茂(Shigeru Ban)在法国南部的加登河上建了一座桥梁,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硬纸筒。以使用环保、轻质原料闻名的阪茂称,他想向人们展示纸质材料也是非常坚固而持久。虽然纸筒桥看上去确实十分脆弱,但它足以负荷20人同时立足。2007年它向人们开放了6个月,最终因雨季的到来而被拆除。
=========================================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