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CAD,他们还学会了什么?以及其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37:38


其他的有时间再慢慢写吧,想起多少写多少。

家里老头子是搞齿轮啮合原理的,我不是。下面的东西都是和老头子聊天的一些感受。当然我平时有的时候也要设计自己做实验的仪器设备什么的,机械制图的功底还是有的。所以老头子的一些话,我也是身有感触的。

老头子大学学机械,上了两年学就因为文革处于散乱状态了。后来给了个毕业证书,就分配到张店(看看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地方,我人生的前10年就是在那里过的)的一个机械厂做技术员。在厂里干了几年以后,文革结束后恢复了研究生考试,老头子一口气连考三年,终于考上了研究生,撇下老太太和我们兄妹两个,跑到北京读了个硕士,然后又是博士,博士后,最后终于帮我们一家子搞到了北京户口。后来在北京某大学当教授,直到退休。

90年起到2010年,教了20年的本科机械原理。眼看着一轮轮的教育改革,最后老头子只能发牢骚说了标题的那句话。当然,是有一些原因的。

1.老头子退休后,被某著名高校某著名实验室请去做顾问。那地方可是比老头子原来待的大学水平高多了。可是为什么要把老头子这个二流学校的退休教授给拉过去呢?一问才知道,实验室的头头接了一个大活,什么大阵仗的东西都搞得差不多了,但是齿轮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齿轮要减重,但是怎么减,先要算,得知道减完之后,齿轮还能用。怎么算?买现成的软件算。好吧,算完了发现,算出来的结果都是人家已经申请了专利的东西。这东西是要拿去出口骗美金欧元的,但是专利在人家手里,怎么卖出去?算几个人家没有的结果出来总该可以吧?可惜,计算软件买的人家的,按照软件设计者的思路,算出来的就是这个样子。你想用的你思路去算,好吧,你自己编算法,写代码吧。到这一步,大家都傻了。从头算?对不起,中国没几个人会算。确切的说是中国目前这些到处风风光光的大把大把拿国家研究经费的人没几个曾经算过。以前还是有人会算的,但是这些人都老了,死了,他们培养的学生,也就是现在的风云人物们对这一套东西早就不感兴趣了。齿轮嘛,老掉牙的东西,哪有光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机器人那么高科技,那么好骗经费骗项目。啮合原理的课谁都能上,但是从啮合原理出发,算出一个满足复杂使用环境所要求的齿形,拜拜吧。只要用,我去国外找个一样的,反向测绘一下,给你照猫画虎做一个,凑合着用吧。(关于反向测绘,以后再写。)那个NB的实验室主任和我们家老头子很熟,然后就把老头子给拉去咨询。

——老头子问:你们的软件是从哪里买的?

答:英国

——问:什么人写的?

答:开始中国的代理不肯说,后来说有个老板是中国人,叫xxx。

——问:xxx?我以前在西交大做博士后的时候,她还是我们组的小硕士呢。她搞的那个东西我知道,就是xxx原来搞的。后来她跑到英国去了。原来她把她以前搞的那套东西给编成软件来卖钱了啊。我还以为xxx的那套东西都失传了呢。那么基本算法我是知道的。他们卖你们多少钱?

答:一套100多万。后来我们说我们就要demo版的,就花了几十万。但是只能算简单的东西。

-----一百多万?@#@#!#¥要是当年知道能卖这么多钱,国内也不至于没人搞这个啊。

答:要不您来给我当顾问,帮我带几个研究生搞一搞?我们学校这里也找不到人懂这个。(中关村某著名高校的的机械系啊。)



其他的有时间再慢慢写吧,想起多少写多少。

家里老头子是搞齿轮啮合原理的,我不是。下面的东西都是和老头子聊天的一些感受。当然我平时有的时候也要设计自己做实验的仪器设备什么的,机械制图的功底还是有的。所以老头子的一些话,我也是身有感触的。

老头子大学学机械,上了两年学就因为文革处于散乱状态了。后来给了个毕业证书,就分配到张店(看看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地方,我人生的前10年就是在那里过的)的一个机械厂做技术员。在厂里干了几年以后,文革结束后恢复了研究生考试,老头子一口气连考三年,终于考上了研究生,撇下老太太和我们兄妹两个,跑到北京读了个硕士,然后又是博士,博士后,最后终于帮我们一家子搞到了北京户口。后来在北京某大学当教授,直到退休。

90年起到2010年,教了20年的本科机械原理。眼看着一轮轮的教育改革,最后老头子只能发牢骚说了标题的那句话。当然,是有一些原因的。

1.老头子退休后,被某著名高校某著名实验室请去做顾问。那地方可是比老头子原来待的大学水平高多了。可是为什么要把老头子这个二流学校的退休教授给拉过去呢?一问才知道,实验室的头头接了一个大活,什么大阵仗的东西都搞得差不多了,但是齿轮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齿轮要减重,但是怎么减,先要算,得知道减完之后,齿轮还能用。怎么算?买现成的软件算。好吧,算完了发现,算出来的结果都是人家已经申请了专利的东西。这东西是要拿去出口骗美金欧元的,但是专利在人家手里,怎么卖出去?算几个人家没有的结果出来总该可以吧?可惜,计算软件买的人家的,按照软件设计者的思路,算出来的就是这个样子。你想用的你思路去算,好吧,你自己编算法,写代码吧。到这一步,大家都傻了。从头算?对不起,中国没几个人会算。确切的说是中国目前这些到处风风光光的大把大把拿国家研究经费的人没几个曾经算过。以前还是有人会算的,但是这些人都老了,死了,他们培养的学生,也就是现在的风云人物们对这一套东西早就不感兴趣了。齿轮嘛,老掉牙的东西,哪有光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机器人那么高科技,那么好骗经费骗项目。啮合原理的课谁都能上,但是从啮合原理出发,算出一个满足复杂使用环境所要求的齿形,拜拜吧。只要用,我去国外找个一样的,反向测绘一下,给你照猫画虎做一个,凑合着用吧。(关于反向测绘,以后再写。)那个NB的实验室主任和我们家老头子很熟,然后就把老头子给拉去咨询。

——老头子问:你们的软件是从哪里买的?

答:英国

——问:什么人写的?

答:开始中国的代理不肯说,后来说有个老板是中国人,叫xxx。

——问:xxx?我以前在西交大做博士后的时候,她还是我们组的小硕士呢。她搞的那个东西我知道,就是xxx原来搞的。后来她跑到英国去了。原来她把她以前搞的那套东西给编成软件来卖钱了啊。我还以为xxx的那套东西都失传了呢。那么基本算法我是知道的。他们卖你们多少钱?

答:一套100多万。后来我们说我们就要demo版的,就花了几十万。但是只能算简单的东西。

-----一百多万?@#@#!#¥要是当年知道能卖这么多钱,国内也不至于没人搞这个啊。

答:要不您来给我当顾问,帮我带几个研究生搞一搞?我们学校这里也找不到人懂这个。(中关村某著名高校的的机械系啊。)

没办法!这年头,在科研系统,不‘浮躁’一点,喝不到肉汤的!
      对楼主说的这个事例,俺也有些感慨。
    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主要是美国,还有后来的日本,对中国的大学很慷慨,赠送各种电子实验箱,演示电路板,各种类型的都有,但以数字电路、单片机的为多,另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仿真软件。学校用着方便,教学也方便,皆大欢喜。
    但是俺发现,各种方便之下,学生们普遍地懒了,笨了,尤其模拟电路,好多毕业生离开计算机就不会分析和设计电路了。但是模拟电路,不能够完全依赖计算机的,还有其他特性需要关注的。就这一点来说,与楼主所说的很相像。
    PS:张店,是山西平陆的那个吗?
我只能说术业有专攻。。。懂得造原子弹的不一定懂得造TNT。。。


反向测绘

说白了,就是照猫画虎做一个。现在有了三坐标测试仪,更快了。但是不是所有的零件都能测清楚的,公差更是测不出来的。

国内从80年代就开始玩这些,后来都玩上瘾了。抄国外的,美其名曰叫仿制,其实就是全盘照抄。后果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严重的是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废了武功。

这在机械制造行业还是比较普遍的。

举个例子,早年某厂仿造了日本的插秧机,个头比较大,在国内卖的销路很好。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农村的稻田面积分割的比较小,原来的插秧机不太适用这种小田。于是要做缩小版的。那就各个部件都缩小吧。问题来了,连杆什么的还好缩小,这齿轮一缩小,那齿尖高度和齿根深度就都要减小。原来测绘时误差在较大的齿轮中显得不明显,但是一旦尺寸缩小,误差的比重就变大了很多。齿轮有个很讨厌的,也是很微妙的地方,就是齿尖和齿根之间的咬合(术语叫“啮合”)很重要,涉及到摩擦、受力、应力分布、温度变化等等非常多得因素。咬合的过紧,摩擦会变大,齿轮就可能转不快,甚至转不动;过松,就显得恍恍荡荡,齿和齿之间出现撞击。这些都会造成设备损坏,搞不好就要出事故。齿轮越小,啮合的要求越高。因为没有原始图纸,靠反向测绘得到的数据不能反映原来的啮合情况,一旦缩小尺寸,造出来的东西转起来噪音巨大,而且磨损严重,迅速报废。相近办法凑合着能用了,那就凑合着卖吧。(高效的传动系统可以提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磨损率,对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对于占能耗绝大多数的民用设备来讲意义非凡。)



反向测绘

说白了,就是照猫画虎做一个。现在有了三坐标测试仪,更快了。但是不是所有的零件都能测清楚的,公差更是测不出来的。

国内从80年代就开始玩这些,后来都玩上瘾了。抄国外的,美其名曰叫仿制,其实就是全盘照抄。后果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严重的是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废了武功。

这在机械制造行业还是比较普遍的。

举个例子,早年某厂仿造了日本的插秧机,个头比较大,在国内卖的销路很好。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农村的稻田面积分割的比较小,原来的插秧机不太适用这种小田。于是要做缩小版的。那就各个部件都缩小吧。问题来了,连杆什么的还好缩小,这齿轮一缩小,那齿尖高度和齿根深度就都要减小。原来测绘时误差在较大的齿轮中显得不明显,但是一旦尺寸缩小,误差的比重就变大了很多。齿轮有个很讨厌的,也是很微妙的地方,就是齿尖和齿根之间的咬合(术语叫“啮合”)很重要,涉及到摩擦、受力、应力分布、温度变化等等非常多得因素。咬合的过紧,摩擦会变大,齿轮就可能转不快,甚至转不动;过松,就显得恍恍荡荡,齿和齿之间出现撞击。这些都会造成设备损坏,搞不好就要出事故。齿轮越小,啮合的要求越高。因为没有原始图纸,靠反向测绘得到的数据不能反映原来的啮合情况,一旦缩小尺寸,造出来的东西转起来噪音巨大,而且磨损严重,迅速报废。相近办法凑合着能用了,那就凑合着卖吧。(高效的传动系统可以提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磨损率,对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对于占能耗绝大多数的民用设备来讲意义非凡。)

深有感触,现在太懒了。
3楼说了一个模拟仿真的事情。
模拟仿真非常重要,很多地方必须要用,而且是需要大规模推广去用的。所以学生老师们都学这个,是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头脑需要清醒,模拟仿真出来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对的,是要去验证的。不去验证,模拟仿真的结果就不能说就一定是真的。
更何况如果你不知道它是怎么模拟的,怎么计算的,哪里做了简化,哪里使用了假设,哪里放弃了误差的时候,你就得要非常小心了。
所以真要做到高水平,高精尖的东西,模拟计算几乎都得自己写。


2.这些教授们有几个下过车间的?

老头子自己当年在工厂里面干过几年,对现在这批当红教授们颇有很多看法。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几乎没有真正的机械制造实践经验。大家也都知道所谓的本科生的工厂实习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整个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的教授主体几乎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炒概念的手法纯熟,套经费的手段多样,但是真正到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就要傻眼了。这和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的淘汰机制有严重的关系。老头子搞齿轮,从理论分析到模拟计算然后到画图,定公差(这非常非常重要,往往算的很理想的东西一加上公差,就满不是一回事了),全活。完了下车间看着工人师傅干,加工中间出现的问题,是现场解决还是回来改设计,门清。大学实习工厂的师傅们和老头子还是很亲的——他们在其他教授眼里地位是很低的。(技术工人非常非常重要,比某些教授们都重要!)

楼上有人说术业有专攻,没错的。但是人员素质的分布要有合适的比例。如果这个行业的当红教授们都在依靠噱头来忽悠国家的经费话,时间久了,这个行业就完了。别忘了,这股风气学生们都看在眼里的。他们会以为当教授就应该这样活着,他们将来可能会照着这个样子去谋求教授的职位,去照猫画虎的忽悠课题。国家怎么办?被骗的时间久了,就不相信这帮教授们了。可问题是,“即便知道这帮人不把钱好好的用,又能怎么办?找别人?找谁啊?美国人?俄国人?还不得找我们嘛。”(某教授语)



2.这些教授们有几个下过车间的?

老头子自己当年在工厂里面干过几年,对现在这批当红教授们颇有很多看法。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几乎没有真正的机械制造实践经验。大家也都知道所谓的本科生的工厂实习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整个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的教授主体几乎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炒概念的手法纯熟,套经费的手段多样,但是真正到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就要傻眼了。这和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的淘汰机制有严重的关系。老头子搞齿轮,从理论分析到模拟计算然后到画图,定公差(这非常非常重要,往往算的很理想的东西一加上公差,就满不是一回事了),全活。完了下车间看着工人师傅干,加工中间出现的问题,是现场解决还是回来改设计,门清。大学实习工厂的师傅们和老头子还是很亲的——他们在其他教授眼里地位是很低的。(技术工人非常非常重要,比某些教授们都重要!)

楼上有人说术业有专攻,没错的。但是人员素质的分布要有合适的比例。如果这个行业的当红教授们都在依靠噱头来忽悠国家的经费话,时间久了,这个行业就完了。别忘了,这股风气学生们都看在眼里的。他们会以为当教授就应该这样活着,他们将来可能会照着这个样子去谋求教授的职位,去照猫画虎的忽悠课题。国家怎么办?被骗的时间久了,就不相信这帮教授们了。可问题是,“即便知道这帮人不把钱好好的用,又能怎么办?找别人?找谁啊?美国人?俄国人?还不得找我们嘛。”(某教授语)

续完后都整理到顶楼去吧,中间插了一些话,会影响文章的连贯性。

楼主表达能力超强,连我这个完全的门外汉也看明白了,赞一个!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2-2-22 09:46
2.这些教授们有几个下过车间的?老头子自己当年在工厂里面干过几年,对现在这批当红教授们颇有很多看法。最 ...
下车间?如今很多人管这叫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不好意思其实我连CAD都没用过
难道楼主说的学校是清华、北航?这么惨。。。
那机械类企业的实验室水平如何?
齿轮,啊啊,
不管用什么软件,精确的画一个,最简单的,渐开线的直齿,估计要难道一片人.(用软件包里自带模块的不算).

搞机械的专家教授, 啊啊不说了,路涌祥还是搞电液的呢!有几个企业用自己的伺服比例电液系统.
目前大学就是这么个现象, 学电子专业的 基本上是在学嵌入式编程

至于模拟电路,信号处理,电磁场,呵呵都是走过场。

很多人毕业的时候基本上忘记了线性电路分析
向您家 老头子  致敬
有些事不到生产一线泡个十年八年,永
当年电工学学的可是迷迷糊糊的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2-2-22 09:46
2.这些教授们有几个下过车间的?老头子自己当年在工厂里面干过几年,对现在这批当红教授们颇有很多看法。最 ...
如果学生不想学教授的浮躁作风,是否会遭到教授的白眼?
国产变速箱是个什么水平?
深表同意,毕业后画了若干年cad,也下过工地去过现场,而且在现场待的时间还不短。去年为了个在职研究生的文凭又回学校去了,回学校听那帮所谓的教工程的老教授们讲课,发现教的都是本科的时候就学过的东西——炒冷饭,还有不少都是错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没在工地长时间待过,很多东西都是想当然,说句难听点的,除了不太会用cad,工地上的包工头都比他们懂得多。
感觉各行各业都是这个样子。


机电一体化,我们的资格在哪里?

老头子对现在这帮人天天围绕什么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机器人什么的写申请书很嗤之以鼻。整天向国家忽悠说这个才是高科技,搞个机器人在电视上跳跳舞,就是高科技了?领导和老百姓一高兴,一大笔钱就到手了。你机器人的关节谁造的?伺服机构谁造的?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就是编编程序让买来的东西做个前滚翻就完了?陀螺仪你能造吗?你能造的那么小吗?这帮家伙不是想着怎么去造机器人,而是想着怎么玩机器人。充其量是本科生毕业实习就可以做的事情,非要搞个什么国家课题。会编软件有个屁用,人家不卖给你机器人,你玩什么玩?

老头子不是说不应该搞什么自动化之类的东西,而是很反感一大帮人都跑去干这个。都跑去干那些东西,对于国家的实力提高没多大用处。没有自己的硬件,你发展那么多软的东西有什么用?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搞硬的,因为搞硬的不好交账,不像搞软的可以糊弄。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所谓的“集成”,买来一大堆国外现成的零件,按照国外的设计装起来,再罩个黑壳子,贴上自己大学的标志,然后编编软件,调试调试,就可以出声出光出图像了。专家鉴定会一开,鉴定费的信封一塞,专家们在事先打印好的鉴定意见上签字,单位领导陪着吃完中午饭,散会各自回家。鉴定意见自然是各项领先了,反正也没人来对照是不是真的领先。你让温宝宝来看,他也看不出来是真是假嘛。一旦大多数的专家团队形成一个共同的利益集团以后,这活就非常好做了。(露馅的汉芯事件,不是九牛一毛,而是几十万牛毛中的一根而已。几十万还是保守的。)你要是说好啊,都做的不错嘛,这鉴定书上写的这个技术也成熟了,那个技术也转化了,这专利也有了,那文章发表了,明年这个时候你给我交10台上来吧。所有人,包括鉴定专家们就都傻眼了。

其实,关于什么自动化、机器人什么的,我的看法是中国需要搞,但是不能对把性命赌在那上面。现在这帮当权的教授们,当年当学生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国门初开,看到人家先进的技术水平,什么自动化、流水线之类的,以为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而且国外也在大力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先进国家的确是主流,也必然是中国未来的大方向。但是,大家都没搞清楚的是,人家发展自动控制技术,是在什么样的工业基础之上的。以中国的工业基础,将很大的人力物力投在这些软技术上,是不是就能起到所谓的后发优势?是不是真的能以几何级数的能力提高国家的工业水平?不能的。自动控制中,传感器很重要。欧美国家开发某个控制系统,需要什么样的传感器,人家能立刻就能拿到手。就算市场上没有,人家的相关产业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就造出一个满足要求的新型传感器。这是建立在一整套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研发体系之上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这些条件,国外的研究开发人员也只能干瞪眼。必须有一些人,或者很大一部分人去干硬件的活,去提升制造水平,才可能支撑起上面这些做控制的人。但是当时一直到现在,这个行业里面的脑子最聪明的那些人不是在干最重要的基础,而是在谋划浮在上面的大饼。

十几年前,当我刚读研究生的第一年,选修了一门《知识经济》。当时这个词非常热门,也是刚从国外倒腾进来的一个新名词,但是全国铺天盖地的掀起了学习知识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的热潮。这是当年随着IT产业和互联网泡沫兴起的。期末不考试,交一篇学习心得。其实从网上到处可以抄到鼓吹知识经济的文章,拼凑起来非常简单。但是我还是自己写了,因为我觉得炒作这个概念没多大好处。还是前面说的类似意思,知识经济的基础是强大的实体经济和工业基础。只有这样的基础上,知识才可能迅速的转化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实际的东西。知识本事不能生产,没有高效有序的转化机制,知识经济就是空中楼阁而已。大肆宣传这个,会给国家带来错误导向。估计老师不爱听,给了60分。也可以理解,毕竟那个时候很多人要靠宣传这个新概念来忽悠更多的研究经费。那几年研究知识经济可是很火的。现在好像看不到这个词了。



机电一体化,我们的资格在哪里?

老头子对现在这帮人天天围绕什么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机器人什么的写申请书很嗤之以鼻。整天向国家忽悠说这个才是高科技,搞个机器人在电视上跳跳舞,就是高科技了?领导和老百姓一高兴,一大笔钱就到手了。你机器人的关节谁造的?伺服机构谁造的?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就是编编程序让买来的东西做个前滚翻就完了?陀螺仪你能造吗?你能造的那么小吗?这帮家伙不是想着怎么去造机器人,而是想着怎么玩机器人。充其量是本科生毕业实习就可以做的事情,非要搞个什么国家课题。会编软件有个屁用,人家不卖给你机器人,你玩什么玩?

老头子不是说不应该搞什么自动化之类的东西,而是很反感一大帮人都跑去干这个。都跑去干那些东西,对于国家的实力提高没多大用处。没有自己的硬件,你发展那么多软的东西有什么用?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搞硬的,因为搞硬的不好交账,不像搞软的可以糊弄。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所谓的“集成”,买来一大堆国外现成的零件,按照国外的设计装起来,再罩个黑壳子,贴上自己大学的标志,然后编编软件,调试调试,就可以出声出光出图像了。专家鉴定会一开,鉴定费的信封一塞,专家们在事先打印好的鉴定意见上签字,单位领导陪着吃完中午饭,散会各自回家。鉴定意见自然是各项领先了,反正也没人来对照是不是真的领先。你让温宝宝来看,他也看不出来是真是假嘛。一旦大多数的专家团队形成一个共同的利益集团以后,这活就非常好做了。(露馅的汉芯事件,不是九牛一毛,而是几十万牛毛中的一根而已。几十万还是保守的。)你要是说好啊,都做的不错嘛,这鉴定书上写的这个技术也成熟了,那个技术也转化了,这专利也有了,那文章发表了,明年这个时候你给我交10台上来吧。所有人,包括鉴定专家们就都傻眼了。

其实,关于什么自动化、机器人什么的,我的看法是中国需要搞,但是不能对把性命赌在那上面。现在这帮当权的教授们,当年当学生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国门初开,看到人家先进的技术水平,什么自动化、流水线之类的,以为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而且国外也在大力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先进国家的确是主流,也必然是中国未来的大方向。但是,大家都没搞清楚的是,人家发展自动控制技术,是在什么样的工业基础之上的。以中国的工业基础,将很大的人力物力投在这些软技术上,是不是就能起到所谓的后发优势?是不是真的能以几何级数的能力提高国家的工业水平?不能的。自动控制中,传感器很重要。欧美国家开发某个控制系统,需要什么样的传感器,人家能立刻就能拿到手。就算市场上没有,人家的相关产业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就造出一个满足要求的新型传感器。这是建立在一整套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研发体系之上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这些条件,国外的研究开发人员也只能干瞪眼。必须有一些人,或者很大一部分人去干硬件的活,去提升制造水平,才可能支撑起上面这些做控制的人。但是当时一直到现在,这个行业里面的脑子最聪明的那些人不是在干最重要的基础,而是在谋划浮在上面的大饼。

十几年前,当我刚读研究生的第一年,选修了一门《知识经济》。当时这个词非常热门,也是刚从国外倒腾进来的一个新名词,但是全国铺天盖地的掀起了学习知识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的热潮。这是当年随着IT产业和互联网泡沫兴起的。期末不考试,交一篇学习心得。其实从网上到处可以抄到鼓吹知识经济的文章,拼凑起来非常简单。但是我还是自己写了,因为我觉得炒作这个概念没多大好处。还是前面说的类似意思,知识经济的基础是强大的实体经济和工业基础。只有这样的基础上,知识才可能迅速的转化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实际的东西。知识本事不能生产,没有高效有序的转化机制,知识经济就是空中楼阁而已。大肆宣传这个,会给国家带来错误导向。估计老师不爱听,给了60分。也可以理解,毕竟那个时候很多人要靠宣传这个新概念来忽悠更多的研究经费。那几年研究知识经济可是很火的。现在好像看不到这个词了。



转一个我以前发的东西

发信人: yaoyuan7310 (师妹们快来看数学家群殴啊), 信区: NanoST

标  题: 纳米、创新及其他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May 16 21:45:49 2008), 转信

前几天有人找我,呵呵。说实话,离开学术科研有1年半,在公司里面做研发,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1、纳米到底是不是有用的东西。这个和“科学是不是有用的东西”是不完全一样的命题。以我个人的感受,纳米更多是一个技术问题,其本质是一个应用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在很多材料领域,必须用纳米才可以?在真正的应用中,产品要么是性能超群,要么是成本更低,才有生命力。通常而言,是性价比比现有的东西高才会有前途。那么纳米是否有这个优势。以碳纳米管为例,在结构复合材料方面,它在哪一点上比碳纤维强?我指的是实际的数据上。其他纳米材料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搞CNT的人要先明白碳纤维是怎么回事。搞纳米材料的人,要先搞明白传统材料,尤其是研究生在刚入手的时候。只有这样,才知道自己做的东西是否真的有价值,是否真的象大家所鼓吹的那么有价值。

2、创新。我们做paper为什么?看到那么多基金申请书,个个声称自己要解决高水平的问题。什么叫高水平的问题?发达国家研究者们努力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高水平的问题。我们如果解决了,发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杂志上,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崇拜我们,我们很牛气了,国家给我们的拨款物有所值了。然后呢?然后就是发达国家的工厂根据我们的文章制作出高技术的产品,我们再花钱从他们手里买过来。现在我们很多科学家们不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并引以为荣的吗?发达国家的学者要研究的课题,是在他们的国家有着深刻的应用背景的课题,如果有突破,就可以迅速的转化成产品。而我们呢?我们跟风,也觉得跟的风光的很,最后呢?相当于我们用老百姓纳税的钱替外国人解决问题,然后再花自己人的钱去买他们的产品。国家给我们钱就是让我们干这个的?真正的创新,应该是立足在我们自己的需求上面。而且我们自己的需求才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才更有可能出现创新的种子。如果说以前是没有办法,要交学费,要培养人,那么现在应该改一改了。

3、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往大里说没太多意义,不妨往小里说。中国的科学家还是应该先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再去拯救世界的好。



转一个我以前发的东西

发信人: yaoyuan7310 (师妹们快来看数学家群殴啊), 信区: NanoST

标  题: 纳米、创新及其他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May 16 21:45:49 2008), 转信

前几天有人找我,呵呵。说实话,离开学术科研有1年半,在公司里面做研发,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1、纳米到底是不是有用的东西。这个和“科学是不是有用的东西”是不完全一样的命题。以我个人的感受,纳米更多是一个技术问题,其本质是一个应用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在很多材料领域,必须用纳米才可以?在真正的应用中,产品要么是性能超群,要么是成本更低,才有生命力。通常而言,是性价比比现有的东西高才会有前途。那么纳米是否有这个优势。以碳纳米管为例,在结构复合材料方面,它在哪一点上比碳纤维强?我指的是实际的数据上。其他纳米材料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搞CNT的人要先明白碳纤维是怎么回事。搞纳米材料的人,要先搞明白传统材料,尤其是研究生在刚入手的时候。只有这样,才知道自己做的东西是否真的有价值,是否真的象大家所鼓吹的那么有价值。

2、创新。我们做paper为什么?看到那么多基金申请书,个个声称自己要解决高水平的问题。什么叫高水平的问题?发达国家研究者们努力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高水平的问题。我们如果解决了,发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杂志上,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崇拜我们,我们很牛气了,国家给我们的拨款物有所值了。然后呢?然后就是发达国家的工厂根据我们的文章制作出高技术的产品,我们再花钱从他们手里买过来。现在我们很多科学家们不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并引以为荣的吗?发达国家的学者要研究的课题,是在他们的国家有着深刻的应用背景的课题,如果有突破,就可以迅速的转化成产品。而我们呢?我们跟风,也觉得跟的风光的很,最后呢?相当于我们用老百姓纳税的钱替外国人解决问题,然后再花自己人的钱去买他们的产品。国家给我们钱就是让我们干这个的?真正的创新,应该是立足在我们自己的需求上面。而且我们自己的需求才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才更有可能出现创新的种子。如果说以前是没有办法,要交学费,要培养人,那么现在应该改一改了。

3、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往大里说没太多意义,不妨往小里说。中国的科学家还是应该先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再去拯救世界的好。

踏实,这两个字现在是多么的稀缺阿,顶楼主!


偷懒,发点老帖子,也不是自己存的,用google搜的。

发信人: yaoyuan7310 (师妹们快来看数学家群殴啊), 信区: NanoST

  标 题: 杂谈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Apr 3 12:08:24 2009), 转信

  

  杂谈

  

  考拉问我怎么这么愤,呵呵。我有时候偶尔也会愤一愤,要不然人就真的老了。前面有仁兄和Lieber面谈过,甚好甚好。其实我的一些话不是针对他的,也不是针对Lieber或者Peidong Yang等某一个人的。下面写的一些东西,比较零碎,也不完全和nano相关。

  

  1.我在读PhD的时候,同一个办公室来了一个新的PhD Student,和我不是一个老板。后来我们两个成了很好的朋友,因为一聊才知道大家都是电镜出身。他来自东北某著名大学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年龄比我稍大一点,已经工作了几年,过来要读个学位,回去好晋升。他是做“传统”金属材料的,而且和军方有不少关系。因为飞机大炮导弹火箭都要用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合金。他对nano很迷惑,而且对sci也很迷惑。他当时对我发表的感叹就是“你们做nano的怎么这么容易发文章?你们为什么都那么在乎sci?”我也迷惑于他居然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还小(当然现在也不算老,否则就不会愤了),还不明白很多东西。不过我还是竭尽所能的回答他:“你不是想晋升吗?你晋升不是需要文章吗?你们学校不是要求sci吗?所以sci很重要!影响因子高,说明你在上面发的结果更容易被别人看到,更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你就更容易成为star级人物。”因为大家都是电镜出身,我就举ultramicroscopy的例子。“Ultra厉害吧?国际电镜界的最顶尖杂志,我以前的老板每年在上面出一篇,每个博士撅着屁股干5年也就在这上面出一篇。影响因子才多少?毕业的时候所里认为他文章数量不够,sci加起来太少。每个博士几乎都延迟一年毕业,每年年终评定,文章数一列,我们次次是A-。要不是因为老板是院士,早就掉进B档,准备散伙了。”老兄沉默了半天,然后指着某著名nano journal的一篇文章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垃圾吗?如果它不冠上nano的名头,在我眼里根本就是一个垃圾。”的确他没说错,尤其是因为他在“传统”材料里面浸淫多年,对那篇文章里面的nanomaterial去掉nano之后的那个material了如指掌。他推崇的是日本某著名实验室,一帮人别的不干,就是测相图。测相图能发什么“高水平”的文章,但是那帮日本人近乎偏执的要把几乎所有的合金相图都测了个遍,每天撅着屁股吭哧吭哧就是测这个。刚才查了一下,这位老兄现在已经回到原来的学校当上副教授了,但是没跟纳米沾边。看来还是没开窍。

  (说到相图,我不知道他提到的那个日本实验室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几个星期前和一个师弟吃饭,他在帮军队测某种合金材料,里面掺了极少量的某几种元素,但是军方的人不知道掺进去的到底如何,怎么分布。但是师弟告诉我全世界能做这个合金的国家不超过三四个,几乎都是通过试错法去搞,只有日本人是先算出来比例并且做出来的。但是日本人自己不生产,也不公布计算的细节。我想,如果没有深厚的实验数据做支撑,是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可靠的材料计算理论的。当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诸位也不用找我死磕事情的真实性。)

  

  2.一天和某人(比我年龄大一些)谈到他刚发在比刚才提到的更NB的某化学类顶尖杂志的full paper,我说他里面用到的TEM结果有问题,分析的方法不对,依此得到的惊为天人的结论(也就是文章能荣登该杂志的原因)很不可靠。老兄跟我辩论半天,最后一瞪眼:审稿人都通过了,你有什么狗屁本事说不对?我当时一拍桌子,说审稿人是个电镜白痴!(实际上文章里面的电镜部分都是这个老兄自己做的。)当时也挺搞笑,此文的通讯作者就在边上,位列NB老板一族,一直没说话。后来我的师妹告诉我,此NB老板告诉我的师妹,我提出的问题都是审稿人曾经提出过的,好在大家都是自己人,就放过去了。不过那位老兄就此失去了老板对他的信任。(该老板是某美国著名高校的full professor,因为业余爱好以及凑热闹而涉足nano,自然对TEM是一窍不通的。)

  

  3.说个更NB的。某日和某文章的第三作者谈天,此文章发表在大家所能想到的最最最最顶尖的杂志上,那种大家晚上做梦都想,发一篇就能回国当教授的那种杂志上面,所以第三作者已经很牛了。此文第一作者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前辈。我说里面的某张照片有问题,似乎不能作为充分的证据。结果得到对方的极大嘲笑,说x老师做出来的工作,我这个小字辈哪有资格评论。后来发现结果压根就是错的,不过不了了之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那几位作者的尊重。人无完人,钱学森还在人民日报上证明亩产万斤是可能的呢。这只不过在这个大炼钢铁的时代放出的“纳米卫星”之一而已,已经司空见惯了。

  

  4.冷眼旁观:文章被大牛杂志接受了,皆大欢喜,但是审稿人要死不死的说最好加一张电镜照片。靠,已经有XRD了,成分说的很清楚了,要什么劳神费力的TEM照片做什么!算了,赶紧补一张吧。什么?电镜下面看不到要找的东西?不可能,明明就在里面嘛。什么?里面的不是?胡扯,XRD都有衍射峰,怎么可能不是!东西都在表面,不在里面?fuck!!!拍一张模糊的贴上,发回去。老板问?怕什么,我这里已经有TEM照片了,老板懂个头啊。此文现在引用率已经好几百了。

  

  5.郭德纲曾经说过,谁都比不过相声演员的专业技能:跟唱戏的比评书,跟说评书的比说快板,跟说快板的比唱戏,他们统统不行!交叉学科就是好啊。(你们谁说搞nano的就是说相声的,我就跟谁急!)

  

  6.刚涉足此行的时候,满眼都是Lieber等人的大名,最多看到过费曼。(不是说我不知道费曼,好歹咱本科学了5年的物理啊。)快毕业之前,把图书馆里眼热的英文原版书借出来,半夜三更的在系里的复印室里复印。每个学生一个月可以印300页,我公然无视知识产权的严肃性,把周围朋友的复印指标都拿了过来。(复印机只要输入学号和密码就可以用,自动计数,到了300页自动停止。)在我长达几个月的盗版行动中,general office的小姑娘为纸张的迅速消耗很是莫名了一段时间。其中有一本书,名字很简单,《Nano》。当时我还以为是handbook一类的书,看也没看就拎出来复印。等回到北京以后整理时才发现是一本关于纳米的畅销书。书的主人公是Eric Drexler,一个我从来没注意过的名字。(美国经常有这类科学题材的畅销书,我在大学里读的一本《混沌》也是在一片“混沌热”的时候登上畅销书书榜的。)看完这本《Nano》以后,我才知道nano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后来再找资料,才知道这个Drexler实在是不容易。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可以说从那个时候,我才真正去想nano到底是什么东西。

  

  7.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其实没什么可多说的。科学研究现在是一个职业,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了,没人反对吧。那么科学家和商人又有多大的本质区别呢?Lieber有社会责任感,盖茨也有;白春礼院长为国家的考虑,潘石屹也是啊。其实我倒不是觉得悲观,或者要把学术研究贬低到扫大街的水平。只是我觉得,科学研究也是世俗化的,我们是不是过分的把它神圣化了。过分的神圣化的后果其实是谁都承担不起的。记得我刚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正是纳米在国内如火如荼的时候,纳米鞋垫都在马路边上卖。我甚至在《读者》上读到了转载的谢思深的一篇关于纳米的文章(那个时候谢老师还不是院士呢)。所有的人都很激动,所有的人都很亢奋,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景象又开始出现了。前面有位仁兄说没有学术界这么折腾纳米的话,也不会有公司把它产业化。也许是吧。不过至少,我们投钱搞出来的炼钢方法,大多被外国的公司给产业化了。记得几年前参加一次会议,一个美籍华人的IEEE follow老先生说过一番话:“克林顿政府投钱搞纳米战略研究计划,说是十几年后这是一个非常广大的市场,可以赚很多钱。其实美国人现在就开始赚纳米的钱了——卖设备。”当然,这个话题太大了,我也说不清楚。

  

  8.前几天物理系有个副教授失踪,也很可怜。大家都指望靠自己的这点手艺养家糊口,有房子住,有车子开,说直白一点不是挺好吗?但是有一点,要讲良心,要真的对得起自己花的钱。我的一个好朋友,是从某著名院士。也活该他倒霉,刚进去就碰上贝尔实验室的那个混蛋掀起了“有机超导体”的高潮。老板一句话:你去follow一下这个工作。然后我的朋友就屁颠屁颠去follow了,然后一连几年都毫无进展,每次开会都被老板骂的狗血喷头。最后贝尔的混蛋东窗事发的时候,我的这个朋友已经follow了四年了!老兄杀人的心都有了。可是怪谁呢?



偷懒,发点老帖子,也不是自己存的,用google搜的。

发信人: yaoyuan7310 (师妹们快来看数学家群殴啊), 信区: NanoST

  标 题: 杂谈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Apr 3 12:08:24 2009), 转信

  

  杂谈

  

  考拉问我怎么这么愤,呵呵。我有时候偶尔也会愤一愤,要不然人就真的老了。前面有仁兄和Lieber面谈过,甚好甚好。其实我的一些话不是针对他的,也不是针对Lieber或者Peidong Yang等某一个人的。下面写的一些东西,比较零碎,也不完全和nano相关。

  

  1.我在读PhD的时候,同一个办公室来了一个新的PhD Student,和我不是一个老板。后来我们两个成了很好的朋友,因为一聊才知道大家都是电镜出身。他来自东北某著名大学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年龄比我稍大一点,已经工作了几年,过来要读个学位,回去好晋升。他是做“传统”金属材料的,而且和军方有不少关系。因为飞机大炮导弹火箭都要用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合金。他对nano很迷惑,而且对sci也很迷惑。他当时对我发表的感叹就是“你们做nano的怎么这么容易发文章?你们为什么都那么在乎sci?”我也迷惑于他居然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还小(当然现在也不算老,否则就不会愤了),还不明白很多东西。不过我还是竭尽所能的回答他:“你不是想晋升吗?你晋升不是需要文章吗?你们学校不是要求sci吗?所以sci很重要!影响因子高,说明你在上面发的结果更容易被别人看到,更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你就更容易成为star级人物。”因为大家都是电镜出身,我就举ultramicroscopy的例子。“Ultra厉害吧?国际电镜界的最顶尖杂志,我以前的老板每年在上面出一篇,每个博士撅着屁股干5年也就在这上面出一篇。影响因子才多少?毕业的时候所里认为他文章数量不够,sci加起来太少。每个博士几乎都延迟一年毕业,每年年终评定,文章数一列,我们次次是A-。要不是因为老板是院士,早就掉进B档,准备散伙了。”老兄沉默了半天,然后指着某著名nano journal的一篇文章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垃圾吗?如果它不冠上nano的名头,在我眼里根本就是一个垃圾。”的确他没说错,尤其是因为他在“传统”材料里面浸淫多年,对那篇文章里面的nanomaterial去掉nano之后的那个material了如指掌。他推崇的是日本某著名实验室,一帮人别的不干,就是测相图。测相图能发什么“高水平”的文章,但是那帮日本人近乎偏执的要把几乎所有的合金相图都测了个遍,每天撅着屁股吭哧吭哧就是测这个。刚才查了一下,这位老兄现在已经回到原来的学校当上副教授了,但是没跟纳米沾边。看来还是没开窍。

  (说到相图,我不知道他提到的那个日本实验室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几个星期前和一个师弟吃饭,他在帮军队测某种合金材料,里面掺了极少量的某几种元素,但是军方的人不知道掺进去的到底如何,怎么分布。但是师弟告诉我全世界能做这个合金的国家不超过三四个,几乎都是通过试错法去搞,只有日本人是先算出来比例并且做出来的。但是日本人自己不生产,也不公布计算的细节。我想,如果没有深厚的实验数据做支撑,是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可靠的材料计算理论的。当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诸位也不用找我死磕事情的真实性。)

  

  2.一天和某人(比我年龄大一些)谈到他刚发在比刚才提到的更NB的某化学类顶尖杂志的full paper,我说他里面用到的TEM结果有问题,分析的方法不对,依此得到的惊为天人的结论(也就是文章能荣登该杂志的原因)很不可靠。老兄跟我辩论半天,最后一瞪眼:审稿人都通过了,你有什么狗屁本事说不对?我当时一拍桌子,说审稿人是个电镜白痴!(实际上文章里面的电镜部分都是这个老兄自己做的。)当时也挺搞笑,此文的通讯作者就在边上,位列NB老板一族,一直没说话。后来我的师妹告诉我,此NB老板告诉我的师妹,我提出的问题都是审稿人曾经提出过的,好在大家都是自己人,就放过去了。不过那位老兄就此失去了老板对他的信任。(该老板是某美国著名高校的full professor,因为业余爱好以及凑热闹而涉足nano,自然对TEM是一窍不通的。)

  

  3.说个更NB的。某日和某文章的第三作者谈天,此文章发表在大家所能想到的最最最最顶尖的杂志上,那种大家晚上做梦都想,发一篇就能回国当教授的那种杂志上面,所以第三作者已经很牛了。此文第一作者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前辈。我说里面的某张照片有问题,似乎不能作为充分的证据。结果得到对方的极大嘲笑,说x老师做出来的工作,我这个小字辈哪有资格评论。后来发现结果压根就是错的,不过不了了之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那几位作者的尊重。人无完人,钱学森还在人民日报上证明亩产万斤是可能的呢。这只不过在这个大炼钢铁的时代放出的“纳米卫星”之一而已,已经司空见惯了。

  

  4.冷眼旁观:文章被大牛杂志接受了,皆大欢喜,但是审稿人要死不死的说最好加一张电镜照片。靠,已经有XRD了,成分说的很清楚了,要什么劳神费力的TEM照片做什么!算了,赶紧补一张吧。什么?电镜下面看不到要找的东西?不可能,明明就在里面嘛。什么?里面的不是?胡扯,XRD都有衍射峰,怎么可能不是!东西都在表面,不在里面?fuck!!!拍一张模糊的贴上,发回去。老板问?怕什么,我这里已经有TEM照片了,老板懂个头啊。此文现在引用率已经好几百了。

  

  5.郭德纲曾经说过,谁都比不过相声演员的专业技能:跟唱戏的比评书,跟说评书的比说快板,跟说快板的比唱戏,他们统统不行!交叉学科就是好啊。(你们谁说搞nano的就是说相声的,我就跟谁急!)

  

  6.刚涉足此行的时候,满眼都是Lieber等人的大名,最多看到过费曼。(不是说我不知道费曼,好歹咱本科学了5年的物理啊。)快毕业之前,把图书馆里眼热的英文原版书借出来,半夜三更的在系里的复印室里复印。每个学生一个月可以印300页,我公然无视知识产权的严肃性,把周围朋友的复印指标都拿了过来。(复印机只要输入学号和密码就可以用,自动计数,到了300页自动停止。)在我长达几个月的盗版行动中,general office的小姑娘为纸张的迅速消耗很是莫名了一段时间。其中有一本书,名字很简单,《Nano》。当时我还以为是handbook一类的书,看也没看就拎出来复印。等回到北京以后整理时才发现是一本关于纳米的畅销书。书的主人公是Eric Drexler,一个我从来没注意过的名字。(美国经常有这类科学题材的畅销书,我在大学里读的一本《混沌》也是在一片“混沌热”的时候登上畅销书书榜的。)看完这本《Nano》以后,我才知道nano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后来再找资料,才知道这个Drexler实在是不容易。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可以说从那个时候,我才真正去想nano到底是什么东西。

  

  7.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其实没什么可多说的。科学研究现在是一个职业,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了,没人反对吧。那么科学家和商人又有多大的本质区别呢?Lieber有社会责任感,盖茨也有;白春礼院长为国家的考虑,潘石屹也是啊。其实我倒不是觉得悲观,或者要把学术研究贬低到扫大街的水平。只是我觉得,科学研究也是世俗化的,我们是不是过分的把它神圣化了。过分的神圣化的后果其实是谁都承担不起的。记得我刚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正是纳米在国内如火如荼的时候,纳米鞋垫都在马路边上卖。我甚至在《读者》上读到了转载的谢思深的一篇关于纳米的文章(那个时候谢老师还不是院士呢)。所有的人都很激动,所有的人都很亢奋,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景象又开始出现了。前面有位仁兄说没有学术界这么折腾纳米的话,也不会有公司把它产业化。也许是吧。不过至少,我们投钱搞出来的炼钢方法,大多被外国的公司给产业化了。记得几年前参加一次会议,一个美籍华人的IEEE follow老先生说过一番话:“克林顿政府投钱搞纳米战略研究计划,说是十几年后这是一个非常广大的市场,可以赚很多钱。其实美国人现在就开始赚纳米的钱了——卖设备。”当然,这个话题太大了,我也说不清楚。

  

  8.前几天物理系有个副教授失踪,也很可怜。大家都指望靠自己的这点手艺养家糊口,有房子住,有车子开,说直白一点不是挺好吗?但是有一点,要讲良心,要真的对得起自己花的钱。我的一个好朋友,是从某著名院士。也活该他倒霉,刚进去就碰上贝尔实验室的那个混蛋掀起了“有机超导体”的高潮。老板一句话:你去follow一下这个工作。然后我的朋友就屁颠屁颠去follow了,然后一连几年都毫无进展,每次开会都被老板骂的狗血喷头。最后贝尔的混蛋东窗事发的时候,我的这个朋友已经follow了四年了!老兄杀人的心都有了。可是怪谁呢?



发信人: yaoyuan7310 (师妹们快来看数学家群殴啊), 信区: NanoST

标 题: 杂谈2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Apr 3 13:44:59 2009), 转信

今天有点时间,就多写点好玩的东西。

我的一个朋友,跟着一个NB的老板,NB老板经常有很多NB文章,都是他的师兄师弟做的,但是他却没几篇文章,NB的更是没有。paper list比较可怜。其实此君很圆滑,但是本性善良,用他的话说是不想到处扔炸弹害别人。答辩完了走之前请师弟师妹们吃饭,留下了一段忠告:“如果老板让你接着以前某个师兄的辉煌成就继续深入挖掘再创辉煌的话,你一定要记住:第一,如果这个师兄已经毕业走人,你压根就没见过他,那么你一定要坚决拒绝!哪怕是装疯卖傻突然失忆也要宁死不屈的拒绝;第二,如果这个师兄还没走人,你就要抓住他,摆出一副崇拜的神情,以学习的借口让他带着你把所有的实验从头到尾都做5遍,每次都做出他文章里面写的那些结果之后才能答应老板接手。如果做不出来,你就告诉老板你太笨太傻太天真,实在干不了这种惊为天人的题目,宁可装疯卖傻突然失忆也不能接手。如果不听我这两点忠告,后果自负。”他老板也挺有意思,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个好人”。

此兄后来做了小老板,给我发信说了一些新的观点:“当老板,一定要小心。要么你花时间把学生的实验重复几次,确信没错误之后再发表;要么你就把原始数据都看过以后再发表;这两点对老板来说都不现实。那么你就只好让一个学生把这个题目做两年,然后再拍他的师弟过去跟着边学边做。明确告诉后来那个学生,你以后要接着把这个题目做下去的。让师弟去监督师兄吧,毕竟两个人串通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还能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深入性。”

我想,他的学生肯定不会把他当“好人”看的,呵呵。

记得有一次我们这帮愤青们吃饭,此君拍着桌子叫嚣:“要是science nature上的成果都是对的,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在冥王星上喝酒了;要是影响因子1以上的杂志上的结果都是对的,我们现在就生活在阿西莫夫的《基地》时代了。”其实他忘了影响因子1以上的杂志里面相互矛盾的结论多了去了,所以我们当时认为保险起见,应该剔除那些相互矛盾的成果,即便这样,我们也应该生活在克拉克的《太空漫游3》里了。那么为什么我们还坐在这个破桌子前面喝酒呢?结论是:对待别人的科研成果要有足够的怀疑精神!要先小人,后君子!!越NB的文章,越值得怀疑!毕竟工作都是学生做的,大家都是学生嘛…………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大概是排比句式的“看了XX电影,才知道XX靠不住”,比如“看了《集结号》,才知道组织靠不住”之类的。那天的结论其实是“看了那么多paper,才知道科学家都靠不住!”



发信人: yaoyuan7310 (师妹们快来看数学家群殴啊), 信区: NanoST

标 题: 杂谈2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Apr 3 13:44:59 2009), 转信

今天有点时间,就多写点好玩的东西。

我的一个朋友,跟着一个NB的老板,NB老板经常有很多NB文章,都是他的师兄师弟做的,但是他却没几篇文章,NB的更是没有。paper list比较可怜。其实此君很圆滑,但是本性善良,用他的话说是不想到处扔炸弹害别人。答辩完了走之前请师弟师妹们吃饭,留下了一段忠告:“如果老板让你接着以前某个师兄的辉煌成就继续深入挖掘再创辉煌的话,你一定要记住:第一,如果这个师兄已经毕业走人,你压根就没见过他,那么你一定要坚决拒绝!哪怕是装疯卖傻突然失忆也要宁死不屈的拒绝;第二,如果这个师兄还没走人,你就要抓住他,摆出一副崇拜的神情,以学习的借口让他带着你把所有的实验从头到尾都做5遍,每次都做出他文章里面写的那些结果之后才能答应老板接手。如果做不出来,你就告诉老板你太笨太傻太天真,实在干不了这种惊为天人的题目,宁可装疯卖傻突然失忆也不能接手。如果不听我这两点忠告,后果自负。”他老板也挺有意思,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个好人”。

此兄后来做了小老板,给我发信说了一些新的观点:“当老板,一定要小心。要么你花时间把学生的实验重复几次,确信没错误之后再发表;要么你就把原始数据都看过以后再发表;这两点对老板来说都不现实。那么你就只好让一个学生把这个题目做两年,然后再拍他的师弟过去跟着边学边做。明确告诉后来那个学生,你以后要接着把这个题目做下去的。让师弟去监督师兄吧,毕竟两个人串通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还能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深入性。”

我想,他的学生肯定不会把他当“好人”看的,呵呵。

记得有一次我们这帮愤青们吃饭,此君拍着桌子叫嚣:“要是science nature上的成果都是对的,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在冥王星上喝酒了;要是影响因子1以上的杂志上的结果都是对的,我们现在就生活在阿西莫夫的《基地》时代了。”其实他忘了影响因子1以上的杂志里面相互矛盾的结论多了去了,所以我们当时认为保险起见,应该剔除那些相互矛盾的成果,即便这样,我们也应该生活在克拉克的《太空漫游3》里了。那么为什么我们还坐在这个破桌子前面喝酒呢?结论是:对待别人的科研成果要有足够的怀疑精神!要先小人,后君子!!越NB的文章,越值得怀疑!毕竟工作都是学生做的,大家都是学生嘛…………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大概是排比句式的“看了XX电影,才知道XX靠不住”,比如“看了《集结号》,才知道组织靠不住”之类的。那天的结论其实是“看了那么多paper,才知道科学家都靠不住!”




前几天某炮霸托我找人整点CAD,看似多大个事,好汉不爱干赖汉干不了。
现在的现状是走投无路的人才去搞技术,也不能说是谁的问题,毕竟各种诱惑太大了。


前几天某炮霸托我找人整点CAD,看似多大个事,好汉不爱干赖汉干不了。
现在的现状是走投无路的人才去搞技术,也不能说是谁的问题,毕竟各种诱惑太大了。
大果 发表于 2012-2-23 18:14
深表同意,毕业后画了若干年cad,也下过工地去过现场,而且在现场待的时间还不短。去年为了个在职研究生的文 ...
对你俺也深表同意,不是俺吹啊,俺初中文化在现场摸爬滚打了将近二十年,那些什么研究院设计院的俺都能唬他们一愣一愣的。
其实我们国内的CAD、用的也不是很好,模拟电路仿真一直是很多企业的弱点,

所以说很多大学生毕业连CAD、都没用好才是事实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2-2-24 09:07
机电一体化,我们的资格在哪里?老头子对现在这帮人天天围绕什么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机器人什么的写申请书 ...
专家鉴定会一开,鉴定费的信封一塞,专家们在事先打印好的鉴定意见上签字,单位领导陪着吃完中午饭,散会各自回家。鉴定意见自然是各项领先了,反正也没人来对照是不是真的领先。


这个有亲身体会, 一个兄弟单位搞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专家鉴定会,基本是这个套路。

找个度假村,PPT一讲, 喝喝酒,信封一给,在鉴定意见上签字了事。就过去了。
张店就在淄博么,兰州老爷子在501厂?
以前不做自主,科研走样的很,基础专业学生没人要。
现在经济转型,基础产学研必须跟上,没什么好糊弄的,虽然一时转变比较难。
在安徽的张店人路过,俺家就在501旁边
搞机械的路过!我中专毕业!cAD,uG,Mastercame,pr/e熟练运用,车间一线人员!
我公司工程师连车刀都不认识,靠什么?嘴!外面这种人比此皆是,自大!靠职位压着你!见怪不怪了!
现在的人!浮躁得很!大环境如此!你做事一板一眼,他人就会说三道四!叹口气!


数控车床啊数控车床

CD里面“八月航母上船台”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运十”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数控机床”也是是不是被拉出来刷裤衩的话题。我本人对此一窍不通,老头子接触过不少。搞机械的,十有八九要和车床打交道。老头子教过一门课,《机床振动》(如果没记错的话。以下内容限于10年前,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这门课的教材我大致翻过,细节不懂,但是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机床,这么多东西装在一起,开动起来,整个机床会振动的。机床的夹具转速非常高,因此机床里面有很多变速器。变速器都是齿轮做的,这些齿轮之间的啮合好坏,会影响整个机床的振动情况。要是设计不好,整个机床振动一旦耦合起来,电钮一按,就跟筛糠一样。在一个这样扭动腰肢跳舞的机床上,大家嘴里念念叨叨的什么xx精度,就统统悲剧了。所以别看你设计的精度很好,但是你机床整体制造出来以后的振动问题不解决,什么精度都没戏。而机床的部件非常多,材料五花八门,样子也是奇形怪状。学过一点基本的物理学的人大概都知道,部件的共振不仅和制造材料有关,还和其形状有关。要想让这个机床在各种使用条件下不产生共振,都需要哪些知识,需要什么样的测试、加工以及计算能力,大家可以评估一下。要设计高水平的数控机床,这是第一关——下盘要稳。马步都扎不稳,别的就不用提了。

这东西要算一把算清楚,难度太大。国产数控的一个办法就是加大底盘的重量。原则上,越沉自然就越稳。全世界在算不清这个事情的时候,都采用这个办法。当然,有的人算的比较清楚,所以人家的机床就不会那么沉。另外,有些部件,比如变速器,你是不能单纯的靠重量解决问题的。一则齿轮之间的啮合共振不单纯是重量问题,二则齿轮重量太大,转动起来的惯性也大了很多,不光是对动力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急速启动急速停止时的控制难度也增大。变速系统的振动,是直接传递到刀头的。当然,现在的数控机床是不是还用齿轮变速,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数控机床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能是一般人都看不到的。比如自动测量系统。人工机床,车几道,用卡尺量一下,然后再决定是不是继续车。数控机床是自动测量,一边车一边测。如果有一个复杂的工件,有槽有洞有凹面有凸面有齿轮有螺纹,那么这个车床上面都要自己随时随地的测准了。而且这个工件就是夹在夹具上面的,你不能把它翻过来倒过去的折腾,也不能把各种尺子伸过去量。还得是实时测出三维的数据,让计算机随时根据这些三维数据作出下一步的决定。测不准的话,精度也就是悲剧了。这些测量的一套硬件和软件,不知道现在能不能自己做了。

刀具就不用说了。以前都是整个刀都是一种材料,相当于把钢棒头上削尖了在铜上划(比喻一下,别深究细节)。但是很多时候钢的还不如被加工的材料硬呢,就得用高强度合金。再后来,合金也不行了,大家就想出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在合金刀头上面镀一层更硬的薄膜,比如金刚石(你要用金刚石做整把刀,先别说是否可能,就是真做出来了,也不值得。因为真正用得着的就是刀头那一个小点。就像铅笔不至于整个都是石墨做的一样)。到这一步,我们就开始不行了(在下不才,搞过镀膜)。你要把A涂到B上,首先你把它怎么涂上去?其次是怎么粘结实?在刀头使用的过程中,温度还是很高的,受力还是很大的,时间是不短的,你的膜是不能掉的。好吧,大家想招去吧。



数控车床啊数控车床

CD里面“八月航母上船台”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运十”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数控机床”也是是不是被拉出来刷裤衩的话题。我本人对此一窍不通,老头子接触过不少。搞机械的,十有八九要和车床打交道。老头子教过一门课,《机床振动》(如果没记错的话。以下内容限于10年前,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这门课的教材我大致翻过,细节不懂,但是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机床,这么多东西装在一起,开动起来,整个机床会振动的。机床的夹具转速非常高,因此机床里面有很多变速器。变速器都是齿轮做的,这些齿轮之间的啮合好坏,会影响整个机床的振动情况。要是设计不好,整个机床振动一旦耦合起来,电钮一按,就跟筛糠一样。在一个这样扭动腰肢跳舞的机床上,大家嘴里念念叨叨的什么xx精度,就统统悲剧了。所以别看你设计的精度很好,但是你机床整体制造出来以后的振动问题不解决,什么精度都没戏。而机床的部件非常多,材料五花八门,样子也是奇形怪状。学过一点基本的物理学的人大概都知道,部件的共振不仅和制造材料有关,还和其形状有关。要想让这个机床在各种使用条件下不产生共振,都需要哪些知识,需要什么样的测试、加工以及计算能力,大家可以评估一下。要设计高水平的数控机床,这是第一关——下盘要稳。马步都扎不稳,别的就不用提了。

这东西要算一把算清楚,难度太大。国产数控的一个办法就是加大底盘的重量。原则上,越沉自然就越稳。全世界在算不清这个事情的时候,都采用这个办法。当然,有的人算的比较清楚,所以人家的机床就不会那么沉。另外,有些部件,比如变速器,你是不能单纯的靠重量解决问题的。一则齿轮之间的啮合共振不单纯是重量问题,二则齿轮重量太大,转动起来的惯性也大了很多,不光是对动力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急速启动急速停止时的控制难度也增大。变速系统的振动,是直接传递到刀头的。当然,现在的数控机床是不是还用齿轮变速,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数控机床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能是一般人都看不到的。比如自动测量系统。人工机床,车几道,用卡尺量一下,然后再决定是不是继续车。数控机床是自动测量,一边车一边测。如果有一个复杂的工件,有槽有洞有凹面有凸面有齿轮有螺纹,那么这个车床上面都要自己随时随地的测准了。而且这个工件就是夹在夹具上面的,你不能把它翻过来倒过去的折腾,也不能把各种尺子伸过去量。还得是实时测出三维的数据,让计算机随时根据这些三维数据作出下一步的决定。测不准的话,精度也就是悲剧了。这些测量的一套硬件和软件,不知道现在能不能自己做了。

刀具就不用说了。以前都是整个刀都是一种材料,相当于把钢棒头上削尖了在铜上划(比喻一下,别深究细节)。但是很多时候钢的还不如被加工的材料硬呢,就得用高强度合金。再后来,合金也不行了,大家就想出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在合金刀头上面镀一层更硬的薄膜,比如金刚石(你要用金刚石做整把刀,先别说是否可能,就是真做出来了,也不值得。因为真正用得着的就是刀头那一个小点。就像铅笔不至于整个都是石墨做的一样)。到这一步,我们就开始不行了(在下不才,搞过镀膜)。你要把A涂到B上,首先你把它怎么涂上去?其次是怎么粘结实?在刀头使用的过程中,温度还是很高的,受力还是很大的,时间是不短的,你的膜是不能掉的。好吧,大家想招去吧。

        文科生路过,挑个小毛病。“露馅的汉芯事件,不是九牛一毛,而是几十万牛毛中的一根而已。几十万还是保守的。”这句话上下前后之间似乎没有转折,因为九牛身上的毛远不止几十万根,估计兄弟的意思是“而是几十万头牛中的一根而已”吧
        就文章里的问题而言,这其实都是经济规律决定的嘛,经济规律决定的事情,自然要靠经济规律来解决。就好比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里,由于规则不全,导致奸商很多,最后导致市场萎靡,因为受骗的人太多了。然后大家都玩完,然后才会制定完善的规则,然后奸商才会减少。我们国内目前很多产品市场都有类似的问题。只要齿轮研究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自然会有人搞。文章里举的那个反向测绘插秧机的问题也是一样。按照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人的利己天性会最终制造一个和谐的秩序的。当然会有浪费,但这些浪费都是必须的
这文章很假,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干的活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没必要去车间,干活的人也没必要了解力学原理,只能说是分工不同。
要说反向测绘,当年TG测绘毛子的飞毛腿的发射车。
楼主大作写的非常好,也很赞同楼主的想法
搞研究应该是立足于满足我国当前应用的需求,不能只是为了发文章骗经费而研究,更不能弄虚作假
以本人前几年的所闻来看,目前学生当中愿意搞软件的比愿意搞硬件的要多得多,无他,惟见效快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