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的“国家恐怖”之后: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33:44
美国对美伊战争的检讨比预想得早。2011年12月18日,最后一批美军撤离伊拉克。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了题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奥巴马表示今后美国将避免发动类似阿富汗和伊拉克这样的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侧面承认了美国现时无力把伊拉克变成一个新的民主国家。2010年3月7日,伊拉克人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由选民直接投票的选举,这被视为伊拉克民主重建的真正开始。如今已经过去了近两年时间,在这两年中,“民主”究竟怎样改变了伊拉克及伊拉克人,那里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个新事物,我们努力为读者带来最近距离的观察。

“够幸运”的幸存者

迈亚希习惯于把左脸颊朝向与他交谈的人。他右脸上,一个子弹留下的疤痕清晰可见。

“我中了7枪,1枪在脸上,另外6枪在肩部、后背和腹部。”熟悉了之后,他会这样向你介绍疤痕的来历,语气平淡。

迈亚希大约40岁,身体微胖,相貌平凡。他是一名电视摄像记者,受雇于一家外国媒体。像他这样的伊拉克籍“外国记者”有很多。在巴格达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会场上基本见不到外国人,外国新闻机构派出的大多是清一色的伊拉克籍雇员,据说这是出于安全考虑。

迈亚希人生中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发生在2010年。“当时,我正在鲁巴伊大街拍摄,摄像机架好刚刚2分钟,就听到枪声。”他和另外两名同事赶紧回到车里。一辆红色轿车就在此时疾驰到他们的车旁停下,接着几支装了消音器的手枪便朝他们开了火。


迈亚希遭遇的恐怖一刻,被贾迈勒·艾哈迈德称作“另一种恐怖”。

贾迈勒·艾哈迈德也在媒体工作,“另一种”是相对于萨达姆时代的恐怖而言的。巴格达记者圈流传着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1990年代,一名多次发表批评萨达姆文章的外国记者在自己的住所外被卡车撞死。

贾迈勒总结说:“这是两种形式的恐怖。萨达姆的时候,人们生活在国家恐怖主义的阴影下,这种恐怖是可以预见的;如今的伊拉克,人们对待几乎每天发生的袭击,好像夜晚等待楼板上落下的第二只鞋子,这种恐怖不可预知。”

相对于萨达姆时代的恐怖,今天的记者们失去生命的几率高了,失去生命的方式也变得直接了。

迈亚希伤愈后继续从事摄像工作,因为他和他的家庭需要这份高风险职业的丰厚收入。

至今没有查明是谁向迈亚希开枪,迈亚希在巴格达新闻圈中也没有因为中弹而一举成名。一项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263名记者在伊拉克身亡。偶尔当人们谈起迈亚希时,也只是语气平淡地说他已经够幸运。

除了枪击,所有在伊拉克工作的记者都明白,大家面临的危险还有绑架、殴打、羞辱等等。

枪击是最常见的威胁。在伊拉克的城市街道上,电视摄像和摄影记者通常是不穿戴防弹衣和钢盔的。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常识告诉大家,没有什么足以阻挡M16和AK47步枪的近距离直射。

迈亚希的同事祖拜迪说:“穿戴那玩意儿(钢盔和防弹衣)等于是告诉恐怖分子,你是个大人物,赶紧向你开火吧。”

枪击不仅仅来自恐怖分子。祖拜迪说,站在大街上有时会比躲在车内安全。很多临街的建筑物往往有安全部队的狙击手,神经过敏的狙击手常常会把闪光灯的闪烁误以为是枪口的喷焰而一枪打过来。站在大街上拍摄,起码不会被人误以为在打枪而招致“射击”。

伊拉克安全部队常常禁止媒体报道爆炸袭击现场,原因仍然是安全。“二次袭击”在巴格达是更经常被采用的方式,即先发动一次爆炸,等救援人员和新闻记者赶赴现场后再实施第二次爆炸,以制造更多死伤。

武装分子也不喜欢“负面报道”。所以,常常听说,一些武装组织人员为报复媒体对其的“负面报道”,而在记者驻地附近或者外出采访报道途中发动袭击或绑架的事情。

有时,为外国人工作也会成为极端分子向同胞下手的理由。因此,一些外国驻伊新闻机构为了不“连累”伊拉克雇员,实行外籍雇员与伊拉克雇员在不同地点办公的制度。

今天的巴格达,阴谋与诡诈的味道或许淡了,但死亡的味道却浓了许多



巴格达的“狗皮膏药”

美军撤离后的第一个月,伊拉克安全部门统计说,有434人遇袭身亡,日平均11人,超过美军撤离前2011年的日均9人。爆炸袭击发生频率也达到伊拉克战争过去几年来的新高,而法新社说,这一系列的炸弹攻击事件,主要的攻击对象是什叶派教徒。

生活在巴格达,人们可能会突然意识到台湾歌星赵传那句“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是多么的诗情画意。

钢筋水泥防爆墙无处不在。它们和密集的检查站、铁丝网一起提醒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你们已经身处战区,这里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萨达姆时代那个美丽的巴格达——绿树成荫、干净宽敞的大道,漂亮的别墅区,现在存在于历史中。

驾车行驶在巴格达街头,多则几百米,少则数十米,必有土黄色沙袋垒成的掩体。全副武装的伊拉克军警在哨位里,紧握武器,警惕地打量过往车辆。他们不时拦下车辆抽查证件,或用探测仪器进行检查。

穆罕默德·法希米在凯拉代商业区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他总是抱怨市内的检查站太多了:“很多时候,堵车是因为排队接受安检。很多人为此而上班迟到。”

许多巴格达市民都有在检查站前排队等候数小时的经历。相同的上班路程,在伊战前30分钟能抵达,现在则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

和哨卡相比,水泥防爆墙和路障简直就是这座历史古都全身贴满的狗皮膏药。水泥路障用于减缓汽车炸弹袭击者驾车冲向目标的速度,为阻止袭击争取时间;防爆墙则可有效减弱爆炸的冲击力,减少伤亡。几乎每个巴格达人都清楚它们的功效,但仍有人对其颇有微词。

一些人认为,安全部队有意识在逊尼派和什叶派聚居区之间构建防爆墙,加深了不同教派民众间的疏离和隔阂。此外,水泥防爆墙和防爆路障加剧了堵车,间接为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者创造了“良机”。聚集人群总是袭击者最青睐的目标。于是,每逢堵车,人们都会变得焦躁不安起来。

伊拉克政府曾几次计划减少巴格达市区检查站和防爆墙的数量,但恐怖袭击总会如约而至,迫使计划取消。23岁的士兵萨贾德说:“检查站和防爆墙增加了出行的困难,但与失去生命相比,我认为这点代价值得付出。”

喜欢也罢,厌恶也罢,检查站和防爆墙已经成为巴格达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菜贩乌姆·蒙塔哈尔说:“这东西(防爆墙)确实有用,现在巴格达比以前安全多了。几年前,我儿子头发长得跟树冠一样,但是不敢出门去理发。现在我们可以出门,甚至可以在外呆到深夜。”

像适应死亡一样适应涨价

2011年10月28日是星期五,位于巴格达西贾米亚区的市场上人头攒动,人们在疯狂购物。

杂货店主纳赛尔说:“巴格达已经安全多了,2006年和2007年与现在没法比。你看到这么多人在街上逛,今天我会把店门开到凌晨。”

巴格达市民很难忘记2006年。那一年的开斋节,巴格达的街头格外冷清,空荡荡的路面上,尸体横陈触目惊心。一天前连续两次发生爆炸,导致38人死亡,40多人受伤。

虽然时下的巴格达,发生恐怖袭击不算是新闻,如果哪天没有恐怖袭击才算新闻,但人们似乎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寻找平静。

纳赛尔说:“对伊拉克人而言,如果一个月只发生一起死亡10人以上的恐怖袭击,那这就是平静的一个月。”如此界定“平静”像是个黑色幽默,但它就是伊拉克。

对纳赛尔而言,电力短缺是比安全更大的难题。伊拉克全国目前每天用电需求大约为125亿瓦,但国家电网发电能力每天仅60亿瓦,就连首都巴格达每天也仅有四五个小时的市政供电,夏季政府机构办公日平均供电不足4个小时。

为了弥补用电短缺,经济条件较好的伊拉克家庭可以选择向私营发电机机主购买,或者购置家用发电机自行发电。所以,简陋家用发电机胶皮传送带日夜咔咔作响,仿佛随时会断裂,机身则发出类似拖拉机般的轰鸣,也是巴格达的街头一景。

用电的缺口,纳赛尔就需要付高价向私营发电机机主购电来弥补。“人们很起劲地买饮料、酸奶、牛奶和坚果,这本该是个大赚一笔的机会,可惜挣的钱都交电费了。”纳赛尔抱怨说。

巴格达省议会电力委员会主席阿尔坎·贾纳比称,伊拉克政府已经减免了私营发电机的燃料费,争取把私营发电机的收费价格降下来。

另一个难题是高昂的物价。由于日用品工业几乎全部毁于战乱,巴格达人的日常消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38岁的家庭主妇乌玛·阿里牢骚满腹:“我们需要适应涨价,就像适应每天都爆炸死人。”

然而,人们仍然在寻找生活的乐趣。夜深时分,一群年轻人在扎瓦拉公园快乐地玩着“马海比斯”。他们分成两组,一组中的一人手心里攥着一枚戒指,另一组需要准确地猜出戒指在谁的手中。

19岁的奥马尔·穆罕默德说:“希望就像戒指,始终握在手里。希望有一天,所有伊拉克人都能生活得平静而充实。”

告别“贵族消遣”的健身房

健身房,是巴格达当下不多能随时体会平静与充实的地方。

巴格达的夏季有6个月,室外气温常超过50摄氏度,汗一出即干。不少伊拉克人开玩笑,尽情流汗在这里属于奢侈品。要想体验大汗淋漓的痛快,大约只能去空调健身房。

有空调的健身房在萨达姆时代仅对少数专业运动员和政府官员开放。现在只要付钱,任何人都可享受到这项从前的“贵族消遣活动”。

“加西姆”健身房,位于巴格达市区。这里各种健身器械一应俱全,室内有空调、电扇,四壁还安装了液晶电视,反复播放健身示范录像。

身处这样“豪华”的健身房内,耳边响起美国饶舌歌曲,眼前是电视里播放的英语节目,会让人暂时忘记这是在伊拉克。

老板加西姆说,像他这样的健身房,巴格达至少有两百家。

健身房被视为美国对这个国家积极的影响之一。战争打了八年多,美国元素渐渐在伊拉克潜伏下来。好莱坞大片、美式英语、网络游戏,还有健身房,现在都成了伊拉克的流行。

来健身多是年轻人。除了纯休闲的,也有为练好身体谋个饭碗,将来当保镖或从事其他安保类工作。阿米尔·穆罕默德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前健美运动员笑着向记者展示文了刺青的强壮胳膊:“身体就是生活的本钱。”

38岁的阿里·塔克里夫对这句话肯定有另一番感触。

塔克里夫是享誉伊拉克的拳击手,他曾在国内外赛场上屡获奖牌。1989年,塔克里夫在北京举行的第14届亚洲拳击锦标赛获得金牌。

现在,他常常去市内一间破败、简陋的体育馆,坐在台下看青少年业余拳手训练。2005年退役后,政府没有给他安排任何工作,他失业了。

塔克里夫对伊政府对体育的支持十分不满,“体育被遗忘在角落。那些在国际赛场上让伊拉克升国旗、奏国歌的运动员得不到政府奖励和资助。”

萨达姆时期,政府经常对冠军奖励房子或土地。这一点,刚刚起步的新政府不能比。民族与教派和解,国内脆弱的安全局势,发展石油工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就够忙的了。

塔克里夫曾有幸面见现任总理马利基。见面时,他代表退役的冠军运动员向总理提出请求,希望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运动员能够和政府工作人员一样享受退休金。但情况依旧。

不过,运动员最大的威胁来自恐怖。据非官方统计,2005年至今,共有超过一百名运动员遇袭。反政府组织和恐怖分子认为,体育比赛取得佳绩,是在为政府加分;运动员代表国家出赛,就是与政府“合作”的行为。塔克里夫曾经的队友哈桑·阿卜杜拉米尔在一次恐怖袭击中失去了左眼,但政府并没有给予他帮助。

塔克里夫在艰难谋生之余,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到青少年拳击俱乐部,观看孩子们打拳。看到一名选手出拳不到位的时候,塔克里夫坐着挥出一记摆拳,像是在示范。

那一刻,他的眼神不再空洞,闪烁着震慑人心的光芒美国对美伊战争的检讨比预想得早。2011年12月18日,最后一批美军撤离伊拉克。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了题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奥巴马表示今后美国将避免发动类似阿富汗和伊拉克这样的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侧面承认了美国现时无力把伊拉克变成一个新的民主国家。2010年3月7日,伊拉克人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由选民直接投票的选举,这被视为伊拉克民主重建的真正开始。如今已经过去了近两年时间,在这两年中,“民主”究竟怎样改变了伊拉克及伊拉克人,那里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个新事物,我们努力为读者带来最近距离的观察。

“够幸运”的幸存者

迈亚希习惯于把左脸颊朝向与他交谈的人。他右脸上,一个子弹留下的疤痕清晰可见。

“我中了7枪,1枪在脸上,另外6枪在肩部、后背和腹部。”熟悉了之后,他会这样向你介绍疤痕的来历,语气平淡。

迈亚希大约40岁,身体微胖,相貌平凡。他是一名电视摄像记者,受雇于一家外国媒体。像他这样的伊拉克籍“外国记者”有很多。在巴格达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会场上基本见不到外国人,外国新闻机构派出的大多是清一色的伊拉克籍雇员,据说这是出于安全考虑。

迈亚希人生中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发生在2010年。“当时,我正在鲁巴伊大街拍摄,摄像机架好刚刚2分钟,就听到枪声。”他和另外两名同事赶紧回到车里。一辆红色轿车就在此时疾驰到他们的车旁停下,接着几支装了消音器的手枪便朝他们开了火。


迈亚希遭遇的恐怖一刻,被贾迈勒·艾哈迈德称作“另一种恐怖”。

贾迈勒·艾哈迈德也在媒体工作,“另一种”是相对于萨达姆时代的恐怖而言的。巴格达记者圈流传着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1990年代,一名多次发表批评萨达姆文章的外国记者在自己的住所外被卡车撞死。

贾迈勒总结说:“这是两种形式的恐怖。萨达姆的时候,人们生活在国家恐怖主义的阴影下,这种恐怖是可以预见的;如今的伊拉克,人们对待几乎每天发生的袭击,好像夜晚等待楼板上落下的第二只鞋子,这种恐怖不可预知。”

相对于萨达姆时代的恐怖,今天的记者们失去生命的几率高了,失去生命的方式也变得直接了。

迈亚希伤愈后继续从事摄像工作,因为他和他的家庭需要这份高风险职业的丰厚收入。

至今没有查明是谁向迈亚希开枪,迈亚希在巴格达新闻圈中也没有因为中弹而一举成名。一项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263名记者在伊拉克身亡。偶尔当人们谈起迈亚希时,也只是语气平淡地说他已经够幸运。

除了枪击,所有在伊拉克工作的记者都明白,大家面临的危险还有绑架、殴打、羞辱等等。

枪击是最常见的威胁。在伊拉克的城市街道上,电视摄像和摄影记者通常是不穿戴防弹衣和钢盔的。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常识告诉大家,没有什么足以阻挡M16和AK47步枪的近距离直射。

迈亚希的同事祖拜迪说:“穿戴那玩意儿(钢盔和防弹衣)等于是告诉恐怖分子,你是个大人物,赶紧向你开火吧。”

枪击不仅仅来自恐怖分子。祖拜迪说,站在大街上有时会比躲在车内安全。很多临街的建筑物往往有安全部队的狙击手,神经过敏的狙击手常常会把闪光灯的闪烁误以为是枪口的喷焰而一枪打过来。站在大街上拍摄,起码不会被人误以为在打枪而招致“射击”。

伊拉克安全部队常常禁止媒体报道爆炸袭击现场,原因仍然是安全。“二次袭击”在巴格达是更经常被采用的方式,即先发动一次爆炸,等救援人员和新闻记者赶赴现场后再实施第二次爆炸,以制造更多死伤。

武装分子也不喜欢“负面报道”。所以,常常听说,一些武装组织人员为报复媒体对其的“负面报道”,而在记者驻地附近或者外出采访报道途中发动袭击或绑架的事情。

有时,为外国人工作也会成为极端分子向同胞下手的理由。因此,一些外国驻伊新闻机构为了不“连累”伊拉克雇员,实行外籍雇员与伊拉克雇员在不同地点办公的制度。

今天的巴格达,阴谋与诡诈的味道或许淡了,但死亡的味道却浓了许多



巴格达的“狗皮膏药”

美军撤离后的第一个月,伊拉克安全部门统计说,有434人遇袭身亡,日平均11人,超过美军撤离前2011年的日均9人。爆炸袭击发生频率也达到伊拉克战争过去几年来的新高,而法新社说,这一系列的炸弹攻击事件,主要的攻击对象是什叶派教徒。

生活在巴格达,人们可能会突然意识到台湾歌星赵传那句“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是多么的诗情画意。

钢筋水泥防爆墙无处不在。它们和密集的检查站、铁丝网一起提醒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你们已经身处战区,这里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萨达姆时代那个美丽的巴格达——绿树成荫、干净宽敞的大道,漂亮的别墅区,现在存在于历史中。

驾车行驶在巴格达街头,多则几百米,少则数十米,必有土黄色沙袋垒成的掩体。全副武装的伊拉克军警在哨位里,紧握武器,警惕地打量过往车辆。他们不时拦下车辆抽查证件,或用探测仪器进行检查。

穆罕默德·法希米在凯拉代商业区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他总是抱怨市内的检查站太多了:“很多时候,堵车是因为排队接受安检。很多人为此而上班迟到。”

许多巴格达市民都有在检查站前排队等候数小时的经历。相同的上班路程,在伊战前30分钟能抵达,现在则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

和哨卡相比,水泥防爆墙和路障简直就是这座历史古都全身贴满的狗皮膏药。水泥路障用于减缓汽车炸弹袭击者驾车冲向目标的速度,为阻止袭击争取时间;防爆墙则可有效减弱爆炸的冲击力,减少伤亡。几乎每个巴格达人都清楚它们的功效,但仍有人对其颇有微词。

一些人认为,安全部队有意识在逊尼派和什叶派聚居区之间构建防爆墙,加深了不同教派民众间的疏离和隔阂。此外,水泥防爆墙和防爆路障加剧了堵车,间接为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者创造了“良机”。聚集人群总是袭击者最青睐的目标。于是,每逢堵车,人们都会变得焦躁不安起来。

伊拉克政府曾几次计划减少巴格达市区检查站和防爆墙的数量,但恐怖袭击总会如约而至,迫使计划取消。23岁的士兵萨贾德说:“检查站和防爆墙增加了出行的困难,但与失去生命相比,我认为这点代价值得付出。”

喜欢也罢,厌恶也罢,检查站和防爆墙已经成为巴格达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菜贩乌姆·蒙塔哈尔说:“这东西(防爆墙)确实有用,现在巴格达比以前安全多了。几年前,我儿子头发长得跟树冠一样,但是不敢出门去理发。现在我们可以出门,甚至可以在外呆到深夜。”

像适应死亡一样适应涨价

2011年10月28日是星期五,位于巴格达西贾米亚区的市场上人头攒动,人们在疯狂购物。

杂货店主纳赛尔说:“巴格达已经安全多了,2006年和2007年与现在没法比。你看到这么多人在街上逛,今天我会把店门开到凌晨。”

巴格达市民很难忘记2006年。那一年的开斋节,巴格达的街头格外冷清,空荡荡的路面上,尸体横陈触目惊心。一天前连续两次发生爆炸,导致38人死亡,40多人受伤。

虽然时下的巴格达,发生恐怖袭击不算是新闻,如果哪天没有恐怖袭击才算新闻,但人们似乎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寻找平静。

纳赛尔说:“对伊拉克人而言,如果一个月只发生一起死亡10人以上的恐怖袭击,那这就是平静的一个月。”如此界定“平静”像是个黑色幽默,但它就是伊拉克。

对纳赛尔而言,电力短缺是比安全更大的难题。伊拉克全国目前每天用电需求大约为125亿瓦,但国家电网发电能力每天仅60亿瓦,就连首都巴格达每天也仅有四五个小时的市政供电,夏季政府机构办公日平均供电不足4个小时。

为了弥补用电短缺,经济条件较好的伊拉克家庭可以选择向私营发电机机主购买,或者购置家用发电机自行发电。所以,简陋家用发电机胶皮传送带日夜咔咔作响,仿佛随时会断裂,机身则发出类似拖拉机般的轰鸣,也是巴格达的街头一景。

用电的缺口,纳赛尔就需要付高价向私营发电机机主购电来弥补。“人们很起劲地买饮料、酸奶、牛奶和坚果,这本该是个大赚一笔的机会,可惜挣的钱都交电费了。”纳赛尔抱怨说。

巴格达省议会电力委员会主席阿尔坎·贾纳比称,伊拉克政府已经减免了私营发电机的燃料费,争取把私营发电机的收费价格降下来。

另一个难题是高昂的物价。由于日用品工业几乎全部毁于战乱,巴格达人的日常消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38岁的家庭主妇乌玛·阿里牢骚满腹:“我们需要适应涨价,就像适应每天都爆炸死人。”

然而,人们仍然在寻找生活的乐趣。夜深时分,一群年轻人在扎瓦拉公园快乐地玩着“马海比斯”。他们分成两组,一组中的一人手心里攥着一枚戒指,另一组需要准确地猜出戒指在谁的手中。

19岁的奥马尔·穆罕默德说:“希望就像戒指,始终握在手里。希望有一天,所有伊拉克人都能生活得平静而充实。”

告别“贵族消遣”的健身房

健身房,是巴格达当下不多能随时体会平静与充实的地方。

巴格达的夏季有6个月,室外气温常超过50摄氏度,汗一出即干。不少伊拉克人开玩笑,尽情流汗在这里属于奢侈品。要想体验大汗淋漓的痛快,大约只能去空调健身房。

有空调的健身房在萨达姆时代仅对少数专业运动员和政府官员开放。现在只要付钱,任何人都可享受到这项从前的“贵族消遣活动”。

“加西姆”健身房,位于巴格达市区。这里各种健身器械一应俱全,室内有空调、电扇,四壁还安装了液晶电视,反复播放健身示范录像。

身处这样“豪华”的健身房内,耳边响起美国饶舌歌曲,眼前是电视里播放的英语节目,会让人暂时忘记这是在伊拉克。

老板加西姆说,像他这样的健身房,巴格达至少有两百家。

健身房被视为美国对这个国家积极的影响之一。战争打了八年多,美国元素渐渐在伊拉克潜伏下来。好莱坞大片、美式英语、网络游戏,还有健身房,现在都成了伊拉克的流行。

来健身多是年轻人。除了纯休闲的,也有为练好身体谋个饭碗,将来当保镖或从事其他安保类工作。阿米尔·穆罕默德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前健美运动员笑着向记者展示文了刺青的强壮胳膊:“身体就是生活的本钱。”

38岁的阿里·塔克里夫对这句话肯定有另一番感触。

塔克里夫是享誉伊拉克的拳击手,他曾在国内外赛场上屡获奖牌。1989年,塔克里夫在北京举行的第14届亚洲拳击锦标赛获得金牌。

现在,他常常去市内一间破败、简陋的体育馆,坐在台下看青少年业余拳手训练。2005年退役后,政府没有给他安排任何工作,他失业了。

塔克里夫对伊政府对体育的支持十分不满,“体育被遗忘在角落。那些在国际赛场上让伊拉克升国旗、奏国歌的运动员得不到政府奖励和资助。”

萨达姆时期,政府经常对冠军奖励房子或土地。这一点,刚刚起步的新政府不能比。民族与教派和解,国内脆弱的安全局势,发展石油工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就够忙的了。

塔克里夫曾有幸面见现任总理马利基。见面时,他代表退役的冠军运动员向总理提出请求,希望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运动员能够和政府工作人员一样享受退休金。但情况依旧。

不过,运动员最大的威胁来自恐怖。据非官方统计,2005年至今,共有超过一百名运动员遇袭。反政府组织和恐怖分子认为,体育比赛取得佳绩,是在为政府加分;运动员代表国家出赛,就是与政府“合作”的行为。塔克里夫曾经的队友哈桑·阿卜杜拉米尔在一次恐怖袭击中失去了左眼,但政府并没有给予他帮助。

塔克里夫在艰难谋生之余,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到青少年拳击俱乐部,观看孩子们打拳。看到一名选手出拳不到位的时候,塔克里夫坐着挥出一记摆拳,像是在示范。

那一刻,他的眼神不再空洞,闪烁着震慑人心的光芒
链接 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