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所未闻的中国超轻型坦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56:23


闻所未闻的中国超轻型坦克

此文收集年代久远,为鄙人上一个硬盘坏之前抢救出来之物,早已不知出处了。
  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中,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特别是导弹打坦克的成功事例,使许多人相信,用无后坐力炮/反坦克导弹装备超轻型坦克,将使其具有歼灭主战坦克的能力。于是国际上一时风行研制超轻型坦克。
  中国显然也受到影响。1975年,中国有关方面召开装甲兵装备发展座谈会,研究和讨论装甲兵装备发展方针和科研方向问题。会议确定了中国的坦克装备发展方针即研制小、轻、快坦克,建立铁甲骑兵,能机动到敌坦克背后,打击乘坐装甲车的机械化步兵,也能歼击敌坦克。
  在文革的浩劫之中,能够研究装甲兵装备发展的技术问题已属不易,当然不可能提出正确的装备发展方向。中国发展超轻型坦克自然不错,但将其作为中国的坦克装备发展方向显然有误。
  
  中国军队使用超轻型坦克的历史
  
  中国军队历史上装备使用的第一种坦克,就是英国制造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由于数量有限,加上使用不当,这批坦克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大量被日本军队击毁,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1937年~1945年,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约有100多辆94式超轻型坦克,配合89式中型坦克攻击中国军队。图2给出的1937年12月拍摄的照片中蜂拥冲进南京城的就是这种超轻型坦克。它率先引导步兵冲入城内,开始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因多数中国军队对坦克几乎一无所知,自然难以对付日军这种实际上有很多缺陷的小坦克,让它竟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威力。所谓的台儿庄大捷,其实只是徐州会战当中的一次战斗而已,徐州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彻底失败而告终,很大程度上就是败在日军坦克上。最后中国军队不得不炸开黄河大堤,以黄河水阻挡日军坦克的攻击,结果无数中国平民惨遭灭顶之灾。惨痛的历史教训证明,没有足够的国防技术装备投入,就难以保障经济发展和民族生存。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接收了许多日本超轻型坦克,但后来绝大多数"交给"了解放军,只有1辆日制94式超轻型坦克带到了台湾,并在台湾装甲兵学校展出。
  1946年6月,解放军东北坦克大队在绥芬河地区搜集到了第一辆日制94式超轻型坦克,战士们常称它为"小豆坦克"。后来这种坦克的数量增加到7辆,通常用于乘员初级驾驶训练,并参加了早期的作战行动。
  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在济南战役中缴获了2辆94式超轻型坦克,同年10月配给了华东坦克大队的侦察班,解放战争末期在追击溃逃的国民党军时,解放军也使用了这种坦克。
  解放军缴获并使用的超轻型坦克还有意大利"菲亚特"坦克、英国"维克斯"坦克等。淮海战役中在步兵受阻之际,解放军创造性地用1辆"菲亚特"超轻型坦克,载送1名携带炸药的步兵逼近敌第44军指挥所的碉堡,在车体和机枪火力掩护下爆破手将其炸毁为战役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中国研制了一系列游击战武器,例如骡马驮载的轻型火炮、超轻型坦克、超轻型超音速战斗机(歼12)、鱼雷艇和导弹快艇等等,这大概与一些熟悉游击战的老领导的指导,以及当时濒临崩溃的经济有关。这批武器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非常适合游击战,但毕竟不能作为现代战争中的主战兵器,最终它们当中的许多因此而被放弃。
  超轻型坦克具有许多特点和优势,所以德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超轻型坦克一直使用到今天,并大量出口。当然,多数情况下,在现代陆战中,它们主要做侦察车,以及火炮、导弹运载车使用,不可能取代主战坦克的主力地位。
  197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会议上,进一步讨论了研制轻型反坦克战车(即超轻型坦克)的问题,要求轻型战车比主战坦克体积小、质量小、速度快、机动性好,能通过主战坦克难以通过的水网稻田和沼泽地带;陆地上能用解放牌汽车运送;并具有空运和空投的能力,也可海运。
  众所周知,超轻型坦克体积小、重量轻,自然适于空运和空投。可是超轻型坦克自己能走,为何要用汽车运输?原来,履带远比汽车轮子复杂,所以故障率比汽车轮子高得多,履带车长途行军很容易坏在路上贻误战机;另一方面,履带车速度比汽车慢得多,履带车长途行驶耗费的时间是汽车的好几倍,因此各国往往先用汽车将履带式坦克装甲车运到战场边缘,尔后让它自行驶入战场作战。至于特别要求超轻型坦克能用解放牌汽车运送,显然是由于解放牌汽车中国随处可见,容易获得。
  北京会议要求超轻型坦克能利用自身武器歼灭敌中型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装甲防护具有防机枪弹和炮弹破片的能力;其底盘可发展成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轻型自行高射炮、牵引车、通信指挥车、侦察车和救护车等变形车,形成一个超轻型履带车族。当今英国、德国的超轻型履带车也正是这样做的,它可以简化后勤,分摊研制成本。
  北京会议还提出,该车主要用在三北地区作战,装备在坦克、机械化部队内作为中型坦克的补充;该车也可装备在步兵师、炮兵部队、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作为机动反坦克武器使用。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研制经过
  
  1976年成立了超轻型反坦克战车会战办公室,承担设计、试制、总装和试验等会战任务。根据小、轻、快的总体设计思想,经会战办公室论证和调研,确定了第一辆样车的战术技术设计指标。1977年12月,完成了第一辆样车的试制任务。
  第一辆样车基本上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全车战斗质量超过了指标,以及行驶时跑偏等一系列有待矫正调试的问题。
  1978年初,第一辆样车进行主要战术技术性能试验,为研制第二辆样车提供参考,如火炮和导弹的实弹射击试验和地面实车行驶试验等。1978年9月开始,由会战办公室试车队进行1000km跑车试验,重点考核发动机、转向机和液气弹簧悬挂系统的工作状况和可靠性。
  根据首长指示和针对第一辆样车在实车行驶实验和火炮试射中发现的问题,试制工厂在第一辆样车的基础上继续试制了第二辆样车,并于1978年12月完成了第二辆样车的总装任务。
  第二辆样车的主要改进有:用"道依次"风冷柴油机代替了汽油机;采用自行设计的综合传动箱;液气弹簧悬挂系统由不可调式改为可调式;2门火炮改为一侧安装,装弹方式由滑动炮塔改为后开门装弹等。总之性能有明显改进,但也存在如不能自动装弹、行走系统掉履带等一些问题。
  为探讨国产超轻型坦克装备空降兵使用的可能性,该坦克曾进行了安-12中型运输机的装载试验,以及空降兵合练等。
  1979年8月,由于非技术原因,该项目暂停。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结构与性能
  
  总体布置
  以第二辆样车为例,该车主动轮前置,车体内分为驾驶室、动力传动室和战斗室。驾驶室在车体左前部,传动装置在车体右前部,风冷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中部,车体中部左侧为燃油箱。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其上方是炮塔,2门105mm无坐力炮外置在炮塔右侧。炮塔中心线在车体中心线偏左120mm位置处。战斗室的中部偏左前后布置有炮长和装填手的座椅。战斗室左右两侧分别装有弹药架。该车有3名乘员:驾驶员、炮长和装填手。
  
  火力性能
  国产大口径无坐力炮以及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为中国研制用于反坦克的超轻型坦克奠定了技术基础。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mm无坐力炮及反坦克导弹。第一辆样车,2门无坐力炮分别外置在炮塔两侧。每门火炮的上方,安装了1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反坦克导弹负责攻击500m~3000m内的目标,其最大射程超过当时中型以及重型坦克主炮的射程;2门105mm无坐力炮负责攻击1000m内,特别是500m内的近距离目标,其火力不亚于同期的中型以及重型坦克的火力。国产超轻型坦克的武器口径比日制94式超轻型坦克大出十多倍,火力高出几个数量级。与同期的德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超轻型坦克火力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强。
  为研究105mm无坐力炮和导弹发射架在试验性战车上安装的可行性、可靠性、布置的合理性和对乘员安全性的影响,1978年7月,对第一辆国产超轻型坦克样车进行了实弹射击试验,目的是为第二辆样车的研制提供参考。试验共发射66发炮弹和4枚导弹。试射后,测定火炮直射距离为580m,立靶密集度良好。综合分析生物、噪声和超压试验结果是:关闭门窗和乘员带好坦克帽的条件下,全装药单炮射击可保证乘员安全,关窗强装药和全装药双炮齐射对乘员听觉有影响;开窗射击,乘员身体难保安全,在此情况下乘员若无特别防护措施,不允许射击。在射击试验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有:火炮俯角小,不能满足作战要求;导弹发射架与瞄准镜相距太近等。
  第二辆样车的2门105mm无坐力炮均外置在炮塔右侧。每门火炮的上方,安装了1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车上携带有18发105mm空心装药破甲弹和4枚导弹。火炮和导弹的俯仰角为-50~+120,基本满足了要求。
  不过,许多新装备在理论上具有极大优势,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国产超轻型坦克上的无坐力炮威力足以击毁同期的中型及重型坦克,精度也不错,可它不能在行进中射击;同时它不能自动装填,影响发射速度;手动装填1发炮弹需12s,会贻误战机;火炮直射距离也较短。
  至于国产超轻型坦克上的反坦克导弹,第4次中东战争后被吹得神乎其神,就像如今的美国导弹一样。声称其威力可击穿所有同期的中型及重型坦克,命中率75%~95%。可实际上其命中率完全受制于射手技术以及其他因素,实战中静止状态发射导弹平均命中率不足10%,行进中射击命中率几乎为零。当然高强度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射击命中率,可昂贵的导弹成本使部队根本不可能实施大量的实弹射击,因此,实际上难以明显提高命中率。
  所以,国产超轻型坦克使用无坐力炮及反坦克导弹,实战中较适用于防御,不适于进攻,作战使用上有一定局限性。
  国产超轻型坦克第一辆样车还有1挺12.7mm高射机枪,第二辆样车改为1挺7.62mm轻机枪,弹药3000发,用于对付步兵,但不能对付装甲车,也缺乏最低限度的防空自卫能力。当然,同期的德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超轻型坦克的机枪同样也是7.62mm的。
  
  防护性能
  为减小全车质量,两辆样车的车体和炮塔均采用铝合金装甲板焊接结构,这种装甲成本较高。
  国产超轻型坦克第一辆样车车首装甲在100m以内仅能防7.62mm机枪普通弹,在100m以外能防7.62mm机枪穿甲弹。当然,这比日制94式超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提高了很多。
  为提高防护能力,第二辆样车的装甲板厚度和倾斜角度做了调整。车体顶、底装甲板厚度为10mm,车首装甲板厚度为20mm,正面能防7.62mm机枪穿甲弹,其余部分能防炮弹破片。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完全可以抵挡步兵的步枪和机枪射击,在和同期的坦克、装甲车对射时,双方都能击穿对方装甲,所以国产超轻型坦克采用的是最低限度的装甲防护,勉强够用。
  在国产超轻型坦克底盘上可以发展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轻型自行高射炮、牵引车、通信指挥车、侦察车和救护车等变形车,由于这些车型对装甲防护要求不高,国产超轻型坦克上现有铝合金装甲完全够用。
  
  推进系统
  国产超轻型坦克第一辆样车选用了天津动力机械厂试制的TZ2120A型汽油发动机。经过实车试验,发现该机性能不稳定,工作可靠性差,燃油消耗率大,特别是该机尚未定型,实际上根本不能用。
  鉴于国内无合适的动力装置,第二辆样车决定采用德国"道依次"F6L413F型风冷柴油机。虽然,该柴油机体积和质量比转子汽油机大得多,但工作可靠,性能稳定,燃油消耗率低一半,能满足战车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第一辆样车变速箱选用的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东风EQ140型卡车的变速箱。第二辆样车改用自行设计的综合传动箱,其变速箱与转向机合为一体;变速箱采用液压离合器换挡;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机构在第一辆样车基础上做了改进,提高了车辆机动性。
  两辆样车的转向操纵装置均为方向盘式,与先进的静液转向机构相适应。
  
  行走系统
  第一辆样车的行走系统采用了先进的不可调式液气弹簧悬挂系统、轮缘挂胶的小负重轮、底面挂胶履带板和托带轮。车体每侧有5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
  在设计时,曾设想采用橡胶履带,其纵向夹有钢丝或玻璃纤维,横向装冲压筋条,中间镶橡胶块,筋条与履带用螺钉连接。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履带没有被采用。
  第二辆样车的行走系统,在第一辆样车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液气弹簧悬挂系统改为更先进的可调式;设计要求该系统要具有车体升降、俯仰和调节履带松紧功能。车底距地高的调节范围为170mm~400mm。俯仰性能要求车体俯仰角度不小于80,以提高过垂直墙的高度和增大火炮的射角。左右倾斜性能,可使车辆在侧倾坡上行驶和射击。液气弹簧悬挂系统尽量采用飞机上的现成零部件,以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但装车后液气弹簧悬挂系统的某些性能尚未达到预想的效果,需要继续改进。
  
  结束语
  
  凭心而论,国产超轻型坦克性能不错,其最大速度高达80km/h,比美国今天的M1系列坦克快得多。它还可浮渡,靠履带划水前进。若能继续完成研制,不仅可以装备中国陆军和空降兵,执行侦察和火力突击等任务,还可以大量出口。遗憾的是该项目中途下马,甚为可惜。
  现在看来,倘若该项目能继续进行,首先应完善其底盘,优化其行走性能。在武器装备上,将已经过时的105mm无坐力炮换装成双人14.5mm机枪炮塔,在炮塔外加装"红箭"-8反坦克导弹发射筒和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这样一来,就火力而言,对付老式的CM21装甲车和M-41D坦克不成问题,也可以对付步兵。倘若这样,这种超轻型战车可以为我军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陆军步兵分队提供基本的火力支援,相对目前已装备空降兵的轮式突击车来说,其机动性和防护能力要好得多。
  当然,同一底盘,通过减少武器携载量,配备红外夜视装置、雷达等先进的侦察设备,还可以发展成装甲侦察车,以弥补我军侦察车的空白,提高我军在现代化作战条件下至关重要的战场信息获取能力。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战技指标
  战斗全重6.3t
  乘员3人
  车长(炮向前)4660mm
  车宽2400mm
  车高(至炮塔顶)1860mm
  最大行程500km


飞向蓝天的探索
孔凡清 将 言
  坦克被誉为“陆战之王”,是地面作战中最具威力的突击兵器;以坦克和装甲车辆为主要装备的装甲兵,是陆战场最强大的突击力量和机动作战的首选力量。并被誉为“铁甲骑兵”。空降兵被誉为“天兵神将”,可以“腾云驾雾”,跨越千山万水,直插敌方深远战略纵深,给其以突然一击。把两个兵种的优长结合起来,一直是装甲兵有识之士的梦想!可喜的是,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超轻型装甲空降战车的大胆探索,在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的空降装甲装备上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为21世纪初诞生的我国新一代超轻型空降战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消灭净”
  
  时针指向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的周边环境仍然是春寒料峭,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对“三北”方向入侵之敌集群坦克对我构成的巨大威胁,全军部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打三防”(即打敌集群坦克、打敌飞机、打空降之敌,防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袭击)练兵运动。装甲兵是反坦克作战的主力军,在“三打三防”训练中,装甲兵部队广大指战员积极授身于战胜来势汹汹的敌集群坦克的群众性练兵运动之中,苦练克敌制胜本领。与此同时,我军装甲兵的高级将领们则在考虑如何发挥我军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优势,在入侵之敌集群坦克的后方开辟新的战场,让敌首尾不能相顾、前后不能相接,大大减损敌集群坦克的优势。在借鉴国外空降机械化部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支我军的空中“铁甲轻骑兵”的宏伟蓝图逐渐进人了我军装甲兵高级将领们的视野。
  
  1975年4月11~23日,我军在南京召开了“装甲兵装备发展座谈会”,研究和讨论新形势下装甲兵装备的发展方针和科研方向问题。根据敌军以集群坦克为主对我国实施“闪击”式入侵的巨大威胁,会议认为,我军装甲兵应当重点发展体积小、重量轻、机动速度快的坦克,建立一支装备超轻型空降战车的空中“铁甲骑兵”部队,机动到敌坦克背后,以车载反坦克武器重点打击敌乘坐装甲车的机械化步兵,破坏其步坦协同,打乱其进攻节奏,减损其进攻锐势;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车载反坦克导弹等有效歼击敌坦克,直接削弱敌人的装甲攻势。
  1975年10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和专家进一步讨论了研制超轻型空降战车的可行性问题,要求空降战车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机动性好的特点,在作战中能够较好地满足以下作战需求:首先是具有良好的战场机动能力——能够在中等起伏以下地形上实施快速战场机动;具备克服水网稻田地和沼泽地等难行地段的能力,能够在复杂地形上实施机动作战。其次是该车应当具有良好的战略战役机动能力——战车要重量轻,能够直接装载于我军大量装备的解放牌卡车上,实施快速陆上机动;可直接装上运输飞机进行远距离快速战略空运,到达预定作战地域后直接进行空投,实施空降作战。第三是具有较强的反坦克作战能力——能够使用车载武器有效歼灭敌中型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具有防机枪弹和炮弹破片的装甲防护能力。第四是能够形成一个系列车族——在基型底盘的基础上可以便利地发展出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轻型自行高射炮、牵引车、通信指挥车、侦察车和救护车等多种变型车,形成一个以空降战车为主体,各种支援保障装备齐全和配套的完整的空降装甲装备体系。同时会议认为,该车主要使用在“三北”地区方向,编配给该方向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作为中型坦克的补充;也可装备给步兵师、炮兵部队、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用作机动反坦克武器。根据会议决定,1976年1月8日,在装甲兵某研究所正式成立了装甲空降战车(战车的正式研制名称为“WZ141超轻型反坦克战车”)会战办公室,承担战车的设计、试制、总装和试验任务。
  1976年5月14日,空军、炮兵、装甲兵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上书,提请研制装甲空降战车。1976年9月2日,总参正式批准试制实验性装甲空降战车,并要求装甲兵研制1~2辆实验性样车,进行必要的试验,根据试验情况再作下一步安排。
  根据小、轻、快的总体设计思想,会战办公室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确定了第一辆样车的战术技术设计指标。1976年10月至1977年12月,研制单位在其试制工厂完成了第一辆样车的试制任务。经过初步试验,该样车基本上达到了军委装甲兵确定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也存在装甲防护力较弱的问题(车首装甲在100米距离上仅能防7.62毫米机枪穿甲弹,其余部位只能防炮弹破片),另外还存在全车战斗全重超指标;战车质心偏右,不能浮渡;行驶时向左偏驶;机油温度偏高等问题。针对第一辆样车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对空降战车的设计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并于1978年初研制出第二辆样车。与此同时,科研人员继续使用第一辆样车进行战车的火炮和导弹的实弹射击、地面实车行驶试验等,为研制第二辆样车提供实验数据。
  
  为研究105毫米无坐力炮在实验性空降战车上安装的可行性和射击时对乘员的影响,1978年7月22日至31日,科研人员对第一辆样车进行了实弹射击试验。试验结果是,射击精度不错,但无坐力炮存在射速低、操作不方便和噪音大等主要问题,另外,无坐力炮不能进行自动装填,发射速度受到较大影响。为进一步考核第一辆样车的机动性能,会战办公室试车队于1978年9月下旬至11月底,对其进行了1000千米的试车,重点考核发动机热状况,以及转向机和液气悬挂系统的工作状况和可靠性,取得了比较满意的试验效果。
  针对第一辆样车在试验中发现的问题,试制工厂继续对第二辆样车进行改进。1978年12月29日,第二辆样车总装完毕,性能较之第一辆样车有明显的改进,但也存在诸如火炮不能自动装填、射速慢(手动装填1发炮弹需12秒)、火炮直射距离近、掉履带和装甲防护较弱等问题。
  由于国家科研经费有限,1979年8月13日总部决定,装甲空降战车(WZ141超轻型反坦克战车)不列入国家“六五”装备科研项目。尽管如此,科研人员仍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对样车进行试验。为探讨装甲空降战车在空降兵使用的可能性,第二辆样车于1980年10月17日至11月28日参加了空降兵在河南某地组织的演习。1980年11月28日,在河南某-机场,科研人员与空降兵某科研单位在航空兵某师的协助下,对第二辆样车进行了安-12飞机的地面装机试验,但没有进行升空飞行和空投试验。至此,我国第一代装甲空降战车的研制,划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二、引入了设计的新理念,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
  
  WZ141履带式超轻型反坦克实验性战车(以下简称空降战车),从外形来看,显得十分清秀和别致,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国内外还没有见到与它相似的外观设计,所以,它是最易识别的:底盘5对负重轮,车顶平滑流畅,车上安装有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火炮上安装有大家所熟悉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说起它的特点还真不少,笔者归纳了这么几个亮点,供广大坦克装甲车辆“粉丝”欣赏。
  
  1.总体设计独出心裁,有点“另类”的味道
  第二辆样车的车体内由前向后分别是驾驶室、动力传动室和战斗室。驾驶室在车体左前部,其前边固定有静液转向机构的液压油箱。传动装置在车体右前部,有综合传动箱和静液转向机构,液压泵在综合传动箱的后面,液压马达在综合传动箱的上面,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用油管相连。风冷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中部。车体中部左侧为发动机燃油箱。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其上方是炮塔,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外置在炮塔右侧,战斗室左右两侧设有安放和固定弹药的弹药架。
  从总体设计上看,它是一种典型的“另类”战车,其实准确地说,它既不像坦克也不像步兵战车,归入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也不正宗。按当时经典和传统的坦克标准判断,装有大口径加农炮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属于坦克(轮式装甲车辆也有装大口径加农炮的,但是一般称之为突击车),而它虽然装有大口径火炮,但却是无坐力炮,有效射程也只有六七百米左右,连当时的轻型坦克都比不上,此乃一个另类之处,按照步兵战车的经典释义,应当有多名载员并具备使用各种轻武器进行车下战斗的能力,而它又只有3名乘员,即驾驶员、炮长和装填手(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部、战斗室的中部偏左由前向后分别为炮长和装填手)3人各司其责,不可能再有人能下车战斗,所以,说它是步兵战车也不像;说它是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它又装有直瞄火炮。别看它有点另类,但从用途上看,它兼有坦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综合特性,特别适合于在情况复杂多变的敌人纵深遂行多种作战任务。这种设计思路独具匠心,令人称道。
  
  
  2.推进系统的设计颇具创意,令人耳目一新
  一般来说,坦克装甲车辆的推进系统都由动力传动系统、操纵系统和行动部分三大部分组成。空降战车当然也不例外,但仔细分析它的推进系统部件,还真有不少亮点。
  一是采用了风冷发动机,敌后作战时绝不会出现人车争水用的问题。空降作战具有很强的独立作战特点,空降兵部队要在四面受敌、人地两生的环境中孤军奋战,对部队的自持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参战装备对保障的需求要降到最低限度。根据这一特点,科研人员在动力装置的选用上是煞费苦心。第一辆样车的动力装置选用了天津动力机械厂试制的TZ2120A型转子汽油发动机,全重约770千克,体积为1.09立方米,功率为132千瓦(176马力)。试验中,科研人员发现该机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油耗高,而且该机没有定型,难以保障稳定的货源。鉴于国内没有合适的动力装置,第二辆样车决定采用德国道依茨F6L413F型风冷柴油机。该机虽然稍大稍重(1.74立方米、935千克),但工作可靠,性能稳定,油耗低,对油料保障的需求大大降低,而且风冷发动机的最大好处是不需要冷却液,在沙漠地作战肯定不会出现人车争水的问题。顺便说一句,如果是多燃料发动机就更好了。
  二是传动装置不仅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还有能进行中心转向的绝招。空降战车的传动装置由主离合器、变速箱、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机构和侧减速器组成。其传动装置的最大亮点,就是采用了先进的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机构。笔者认为,这种传动装置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即使到现在也不落后。不少坦克“粉丝”十分推崇德国“豹”2坦克的中心转向(也称零半径转向)这一绝招。人有我有!这款在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空降战车也照样能漂亮和潇洒的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也就是一条履带向前转、一条履带向后转,实现转向半径为零的原地转向。这一绝招特别适合于在狭窄的山路上进行原地掉头。尽管这套传动装置还很不完善,最后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在当时就能大胆采用这样的先进技术,在国产装甲车辆率先而为,无疑是一个创举。
  
  三是操纵杆变成既轻又巧的方向盘。2辆样车的转向操纵装置均为方向盘式,并由驾驶员手动操作。方向盘式的操纵装置与静液转向机构配合使用,使战车像驾驶汽车那样轻松自如。方向盘式转向操纵装置的最大特点是省力和方便,给驾驶员带来了不小的福音。
  四是液气悬挂系统有点像瑞典的S坦克,可实现车体整体升降、前后俯仰、左右倾斜。第一辆样车采用了不可调式液气悬挂系统、轮缘挂胶的小负重轮、挂胶履带板和托带轮。车体每侧有5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开始时,科研人员还曾设想采用橡胶履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履带没有被采用。在坦克装甲车辆上装橡胶履带,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军工科技专家的一种设想。到目前为止,也只有美国、英国等少数国家在研制未来战斗系统时,在地面装甲车辆上试用橡胶履带(据称效果不错,但也存在履带断了更换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美、英等采用的是整体式橡胶履带,履带断了就得整条更换。目前,正在探索与传统履带相似的分节式橡胶履带)。所以,我国的科技专家在当时就曾有此设想,可谓大胆和前卫。第二辆样车对悬挂系统进行了重大改进,主要是安装了可调式液气悬挂系统,使车辆能够轻松自如地进行车体升降、俯仰、倾斜并自动调节履带松紧。战车在使用中,驾驶员可以通过液压系统使车体在170~400毫米范围内整体升降。这一招很关键,它能保证车辆上飞机前,将车高降下来,以顺利进入低矮的机舱。另外,车辆还可以在8度范围内进行俯仰调整,以提高克服垂直障碍的能力(诱导轮越高,装甲车辆通过垂直障碍的能力就越强)和增大火炮的射角;还能进行左右倾斜,使车辆能在侧倾坡上顺利地行驶和射击;履带松紧也能通过液压系统自己调整。这些功能令笔者这样的深受调履带之苦的老坦克兵羡慕不已。尽管液气悬挂系统装车后的某些性能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在上世纪70年代就敢上这样的技术,一方面展示了我们的实力,另一方面的确也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空降战车采用的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技术、液气悬挂技术、履带液压自动调节技术,甚至设想采用橡胶履带等一系列大胆之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国防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从而使这个未能飞上蓝天的战车也具有十足的魅力。
  
  3.无坐力炮+反坦克导弹的组合,是创意但更是遗憾
  第一辆样车的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分别外置在炮塔两侧;第一二辆样车的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均外置在炮塔右侧,每门火炮的上方各安装了1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车上携带有18发105毫米空心装药破甲弹和4枚导弹。火炮和导弹的仰角为+12度,俯角为 5度。第二辆样车取消了12.7毫米高射机枪,改为装1挺7.62毫米轻机枪(枪弹3000发)。
  在当时,无坐力炮是步兵的主要反坦克武器,能够在近距离内有效地对付战后第一代坦克。笔者认为,当时选用无坐力炮,主要是考虑它威力较大而且轻便,发射时无后坐力,对底盘要求也不高(目前我军还有不少步兵部队装备吉普车载的105毫米无坐力炮),适合于重量仅6吨多的超轻型战车选用:反坦克导弹威力大、射程远,是对付敌坦克的利器。但是,在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无坐力炮也存在致命的不足,主要是射程太近,发射噪音大,而且装填不便,这些问题在研制过程中暴露得十分明显:试验中,科研人员进行了单炮和双炮齐射等多种试验,发现关闭门窗和乘员戴好坦克帽的条件下,全装药单炮射击可保证乘员安全;关窗强装药和全装药双炮齐射对乘员听觉稍有影响;在开窗射击的情况下,如果乘员不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就打炮,则会对乘员的听力等造成较大的伤害。另外,该炮不能自动装弹,射击后射手要开窗手动装弹,装填1发炮弹需12秒以上,装弹后再关闭门窗射击,射速大打折扣,反坦克作战效能也随之受到影响。同时,无坐力炮发射时有较大的尾喷火,后方50~100米范围内不能有遮挡物,因而射击的征候十分明显,易被敌发现,更不适合于巷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战车的使用。所以,笔者认为,无坐力炮+反坦克导弹的组合不太理想,不如机关炮+导弹的组合。
  
  除上述特点外,该车还采用了全铝合金装甲焊接结构,使整车重量很轻;还在炮塔两侧各设置了2具烟幕弹发射器;第二辆样车还安装了刚研制出来不久的带保密机的CWT-167型坦克电台等等。综合起来看,该车具有重量轻、陆上机动速度快(达80千米/小时,在当时国产装甲车辆中力拔头筹),是科技含量高、设计理念新、军事需求定位较准确的战车,为国产新型装甲装备的研制积累了宝贵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该车的研制为我国发展新一代装甲空降战车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当然,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水平制约,新技术含量过高,空降战车的不少指标未能达到要求。
  
  三、飞天梦——装甲兵永远的梦
  
  让装甲战车插上翅膀飞上蓝天,实现空降兵与装甲兵优长的有机结合,是我军装甲兵永远的梦。世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也都根据本国军事战略竞相发展空降装甲装备,建立空降装甲机械化部队。目前,俄军编有3个空降师、1个空降旅,空降兵部队约占俄军总兵力的2.9%。同时,俄军空降兵部队已完全实现机械化,装备有BMD-I、BMD-2和BMD-3空降战车约1500余辆。其中,BMD-3型空降战车配备有先进的伞降系统,可以实现人车同时空投,不需要空降兵着陆再去找车。同时,BMD系列空降战车还发展了多种变型车。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空降机械化部队的国家之一,编有1个空降师,装备有“鼬鼠”1型和“鼬鼠”2型超轻型空降战车近400辆,而且“鼬鼠”空降战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车族,指挥车、侦察车、抢救车、防空导弹发射车等一应俱全。美国虽然还没有装备专门的空降战车,但它凭借其强大的战略空运能力,可以将包括M1A1/A2系列坦克、M2步兵战车等在内的重装备在很短的时间内空运到美国本土以外的战区。
  我国陆地疆界漫长,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陆军不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应急机动作战的地位作用不断提高,对我军空降机械化部队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展我国的装甲空降战车也势在必行。令人感到十分欣慰的是,我国于本世纪初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装甲空降战车并装备了我军空降兵部队,实现了我军装甲兵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装甲兵官兵们期待已久的装甲空降战车,带着几代装甲兵人的飞天梦,在2005年的中俄联合军演中闪亮登场,而且身手不凡——从大型运输机上三车连投,从天而降,巨大的降落伞带着这些空中装甲娇子缓缓而降,战车平稳落地后,立即向“敌”阵地发起冲击,上演了一场我军现代空降装甲突击的优美空中“芭蕾”。我们期待着我军的空降装甲装备发展更上一层楼,早日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空降战车“大家庭”,为保卫祖国的万里疆土做出应有的贡献。
  
  WZ141履带式超轻型反坦克实验性战车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重:6.2吨
  乘员:3人
  车长(炮向前):4.66米
  车宽:2.4米
  车高(至炮塔顶):1.86米
  单位功率:22.7千瓦/吨
  单位压力:39.2千帕
  最大速度:8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500千米
  主要武器: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
  辅助武器:4枚“红箭”73反坦克导弹
  弹药基数:105毫米炮弹18发,7.62毫米机枪弹3000发;反坦克导弹4枚
  装甲类型:均为铝合金装甲板





闻所未闻的中国超轻型坦克

此文收集年代久远,为鄙人上一个硬盘坏之前抢救出来之物,早已不知出处了。
  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中,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特别是导弹打坦克的成功事例,使许多人相信,用无后坐力炮/反坦克导弹装备超轻型坦克,将使其具有歼灭主战坦克的能力。于是国际上一时风行研制超轻型坦克。
  中国显然也受到影响。1975年,中国有关方面召开装甲兵装备发展座谈会,研究和讨论装甲兵装备发展方针和科研方向问题。会议确定了中国的坦克装备发展方针即研制小、轻、快坦克,建立铁甲骑兵,能机动到敌坦克背后,打击乘坐装甲车的机械化步兵,也能歼击敌坦克。
  在文革的浩劫之中,能够研究装甲兵装备发展的技术问题已属不易,当然不可能提出正确的装备发展方向。中国发展超轻型坦克自然不错,但将其作为中国的坦克装备发展方向显然有误。
  
  中国军队使用超轻型坦克的历史
  
  中国军队历史上装备使用的第一种坦克,就是英国制造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由于数量有限,加上使用不当,这批坦克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大量被日本军队击毁,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1937年~1945年,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约有100多辆94式超轻型坦克,配合89式中型坦克攻击中国军队。图2给出的1937年12月拍摄的照片中蜂拥冲进南京城的就是这种超轻型坦克。它率先引导步兵冲入城内,开始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因多数中国军队对坦克几乎一无所知,自然难以对付日军这种实际上有很多缺陷的小坦克,让它竟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威力。所谓的台儿庄大捷,其实只是徐州会战当中的一次战斗而已,徐州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彻底失败而告终,很大程度上就是败在日军坦克上。最后中国军队不得不炸开黄河大堤,以黄河水阻挡日军坦克的攻击,结果无数中国平民惨遭灭顶之灾。惨痛的历史教训证明,没有足够的国防技术装备投入,就难以保障经济发展和民族生存。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接收了许多日本超轻型坦克,但后来绝大多数"交给"了解放军,只有1辆日制94式超轻型坦克带到了台湾,并在台湾装甲兵学校展出。
  1946年6月,解放军东北坦克大队在绥芬河地区搜集到了第一辆日制94式超轻型坦克,战士们常称它为"小豆坦克"。后来这种坦克的数量增加到7辆,通常用于乘员初级驾驶训练,并参加了早期的作战行动。
  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在济南战役中缴获了2辆94式超轻型坦克,同年10月配给了华东坦克大队的侦察班,解放战争末期在追击溃逃的国民党军时,解放军也使用了这种坦克。
  解放军缴获并使用的超轻型坦克还有意大利"菲亚特"坦克、英国"维克斯"坦克等。淮海战役中在步兵受阻之际,解放军创造性地用1辆"菲亚特"超轻型坦克,载送1名携带炸药的步兵逼近敌第44军指挥所的碉堡,在车体和机枪火力掩护下爆破手将其炸毁为战役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中国研制了一系列游击战武器,例如骡马驮载的轻型火炮、超轻型坦克、超轻型超音速战斗机(歼12)、鱼雷艇和导弹快艇等等,这大概与一些熟悉游击战的老领导的指导,以及当时濒临崩溃的经济有关。这批武器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非常适合游击战,但毕竟不能作为现代战争中的主战兵器,最终它们当中的许多因此而被放弃。
  超轻型坦克具有许多特点和优势,所以德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超轻型坦克一直使用到今天,并大量出口。当然,多数情况下,在现代陆战中,它们主要做侦察车,以及火炮、导弹运载车使用,不可能取代主战坦克的主力地位。
  197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会议上,进一步讨论了研制轻型反坦克战车(即超轻型坦克)的问题,要求轻型战车比主战坦克体积小、质量小、速度快、机动性好,能通过主战坦克难以通过的水网稻田和沼泽地带;陆地上能用解放牌汽车运送;并具有空运和空投的能力,也可海运。
  众所周知,超轻型坦克体积小、重量轻,自然适于空运和空投。可是超轻型坦克自己能走,为何要用汽车运输?原来,履带远比汽车轮子复杂,所以故障率比汽车轮子高得多,履带车长途行军很容易坏在路上贻误战机;另一方面,履带车速度比汽车慢得多,履带车长途行驶耗费的时间是汽车的好几倍,因此各国往往先用汽车将履带式坦克装甲车运到战场边缘,尔后让它自行驶入战场作战。至于特别要求超轻型坦克能用解放牌汽车运送,显然是由于解放牌汽车中国随处可见,容易获得。
  北京会议要求超轻型坦克能利用自身武器歼灭敌中型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装甲防护具有防机枪弹和炮弹破片的能力;其底盘可发展成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轻型自行高射炮、牵引车、通信指挥车、侦察车和救护车等变形车,形成一个超轻型履带车族。当今英国、德国的超轻型履带车也正是这样做的,它可以简化后勤,分摊研制成本。
  北京会议还提出,该车主要用在三北地区作战,装备在坦克、机械化部队内作为中型坦克的补充;该车也可装备在步兵师、炮兵部队、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作为机动反坦克武器使用。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研制经过
  
  1976年成立了超轻型反坦克战车会战办公室,承担设计、试制、总装和试验等会战任务。根据小、轻、快的总体设计思想,经会战办公室论证和调研,确定了第一辆样车的战术技术设计指标。1977年12月,完成了第一辆样车的试制任务。
  第一辆样车基本上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全车战斗质量超过了指标,以及行驶时跑偏等一系列有待矫正调试的问题。
  1978年初,第一辆样车进行主要战术技术性能试验,为研制第二辆样车提供参考,如火炮和导弹的实弹射击试验和地面实车行驶试验等。1978年9月开始,由会战办公室试车队进行1000km跑车试验,重点考核发动机、转向机和液气弹簧悬挂系统的工作状况和可靠性。
  根据首长指示和针对第一辆样车在实车行驶实验和火炮试射中发现的问题,试制工厂在第一辆样车的基础上继续试制了第二辆样车,并于1978年12月完成了第二辆样车的总装任务。
  第二辆样车的主要改进有:用"道依次"风冷柴油机代替了汽油机;采用自行设计的综合传动箱;液气弹簧悬挂系统由不可调式改为可调式;2门火炮改为一侧安装,装弹方式由滑动炮塔改为后开门装弹等。总之性能有明显改进,但也存在如不能自动装弹、行走系统掉履带等一些问题。
  为探讨国产超轻型坦克装备空降兵使用的可能性,该坦克曾进行了安-12中型运输机的装载试验,以及空降兵合练等。
  1979年8月,由于非技术原因,该项目暂停。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结构与性能
  
  总体布置
  以第二辆样车为例,该车主动轮前置,车体内分为驾驶室、动力传动室和战斗室。驾驶室在车体左前部,传动装置在车体右前部,风冷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中部,车体中部左侧为燃油箱。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其上方是炮塔,2门105mm无坐力炮外置在炮塔右侧。炮塔中心线在车体中心线偏左120mm位置处。战斗室的中部偏左前后布置有炮长和装填手的座椅。战斗室左右两侧分别装有弹药架。该车有3名乘员:驾驶员、炮长和装填手。
  
  火力性能
  国产大口径无坐力炮以及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为中国研制用于反坦克的超轻型坦克奠定了技术基础。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mm无坐力炮及反坦克导弹。第一辆样车,2门无坐力炮分别外置在炮塔两侧。每门火炮的上方,安装了1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反坦克导弹负责攻击500m~3000m内的目标,其最大射程超过当时中型以及重型坦克主炮的射程;2门105mm无坐力炮负责攻击1000m内,特别是500m内的近距离目标,其火力不亚于同期的中型以及重型坦克的火力。国产超轻型坦克的武器口径比日制94式超轻型坦克大出十多倍,火力高出几个数量级。与同期的德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超轻型坦克火力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强。
  为研究105mm无坐力炮和导弹发射架在试验性战车上安装的可行性、可靠性、布置的合理性和对乘员安全性的影响,1978年7月,对第一辆国产超轻型坦克样车进行了实弹射击试验,目的是为第二辆样车的研制提供参考。试验共发射66发炮弹和4枚导弹。试射后,测定火炮直射距离为580m,立靶密集度良好。综合分析生物、噪声和超压试验结果是:关闭门窗和乘员带好坦克帽的条件下,全装药单炮射击可保证乘员安全,关窗强装药和全装药双炮齐射对乘员听觉有影响;开窗射击,乘员身体难保安全,在此情况下乘员若无特别防护措施,不允许射击。在射击试验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有:火炮俯角小,不能满足作战要求;导弹发射架与瞄准镜相距太近等。
  第二辆样车的2门105mm无坐力炮均外置在炮塔右侧。每门火炮的上方,安装了1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车上携带有18发105mm空心装药破甲弹和4枚导弹。火炮和导弹的俯仰角为-50~+120,基本满足了要求。
  不过,许多新装备在理论上具有极大优势,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国产超轻型坦克上的无坐力炮威力足以击毁同期的中型及重型坦克,精度也不错,可它不能在行进中射击;同时它不能自动装填,影响发射速度;手动装填1发炮弹需12s,会贻误战机;火炮直射距离也较短。
  至于国产超轻型坦克上的反坦克导弹,第4次中东战争后被吹得神乎其神,就像如今的美国导弹一样。声称其威力可击穿所有同期的中型及重型坦克,命中率75%~95%。可实际上其命中率完全受制于射手技术以及其他因素,实战中静止状态发射导弹平均命中率不足10%,行进中射击命中率几乎为零。当然高强度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射击命中率,可昂贵的导弹成本使部队根本不可能实施大量的实弹射击,因此,实际上难以明显提高命中率。
  所以,国产超轻型坦克使用无坐力炮及反坦克导弹,实战中较适用于防御,不适于进攻,作战使用上有一定局限性。
  国产超轻型坦克第一辆样车还有1挺12.7mm高射机枪,第二辆样车改为1挺7.62mm轻机枪,弹药3000发,用于对付步兵,但不能对付装甲车,也缺乏最低限度的防空自卫能力。当然,同期的德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超轻型坦克的机枪同样也是7.62mm的。
  
  防护性能
  为减小全车质量,两辆样车的车体和炮塔均采用铝合金装甲板焊接结构,这种装甲成本较高。
  国产超轻型坦克第一辆样车车首装甲在100m以内仅能防7.62mm机枪普通弹,在100m以外能防7.62mm机枪穿甲弹。当然,这比日制94式超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提高了很多。
  为提高防护能力,第二辆样车的装甲板厚度和倾斜角度做了调整。车体顶、底装甲板厚度为10mm,车首装甲板厚度为20mm,正面能防7.62mm机枪穿甲弹,其余部分能防炮弹破片。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完全可以抵挡步兵的步枪和机枪射击,在和同期的坦克、装甲车对射时,双方都能击穿对方装甲,所以国产超轻型坦克采用的是最低限度的装甲防护,勉强够用。
  在国产超轻型坦克底盘上可以发展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轻型自行高射炮、牵引车、通信指挥车、侦察车和救护车等变形车,由于这些车型对装甲防护要求不高,国产超轻型坦克上现有铝合金装甲完全够用。
  
  推进系统
  国产超轻型坦克第一辆样车选用了天津动力机械厂试制的TZ2120A型汽油发动机。经过实车试验,发现该机性能不稳定,工作可靠性差,燃油消耗率大,特别是该机尚未定型,实际上根本不能用。
  鉴于国内无合适的动力装置,第二辆样车决定采用德国"道依次"F6L413F型风冷柴油机。虽然,该柴油机体积和质量比转子汽油机大得多,但工作可靠,性能稳定,燃油消耗率低一半,能满足战车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第一辆样车变速箱选用的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东风EQ140型卡车的变速箱。第二辆样车改用自行设计的综合传动箱,其变速箱与转向机合为一体;变速箱采用液压离合器换挡;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机构在第一辆样车基础上做了改进,提高了车辆机动性。
  两辆样车的转向操纵装置均为方向盘式,与先进的静液转向机构相适应。
  
  行走系统
  第一辆样车的行走系统采用了先进的不可调式液气弹簧悬挂系统、轮缘挂胶的小负重轮、底面挂胶履带板和托带轮。车体每侧有5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
  在设计时,曾设想采用橡胶履带,其纵向夹有钢丝或玻璃纤维,横向装冲压筋条,中间镶橡胶块,筋条与履带用螺钉连接。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履带没有被采用。
  第二辆样车的行走系统,在第一辆样车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液气弹簧悬挂系统改为更先进的可调式;设计要求该系统要具有车体升降、俯仰和调节履带松紧功能。车底距地高的调节范围为170mm~400mm。俯仰性能要求车体俯仰角度不小于80,以提高过垂直墙的高度和增大火炮的射角。左右倾斜性能,可使车辆在侧倾坡上行驶和射击。液气弹簧悬挂系统尽量采用飞机上的现成零部件,以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但装车后液气弹簧悬挂系统的某些性能尚未达到预想的效果,需要继续改进。
  
  结束语
  
  凭心而论,国产超轻型坦克性能不错,其最大速度高达80km/h,比美国今天的M1系列坦克快得多。它还可浮渡,靠履带划水前进。若能继续完成研制,不仅可以装备中国陆军和空降兵,执行侦察和火力突击等任务,还可以大量出口。遗憾的是该项目中途下马,甚为可惜。
  现在看来,倘若该项目能继续进行,首先应完善其底盘,优化其行走性能。在武器装备上,将已经过时的105mm无坐力炮换装成双人14.5mm机枪炮塔,在炮塔外加装"红箭"-8反坦克导弹发射筒和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这样一来,就火力而言,对付老式的CM21装甲车和M-41D坦克不成问题,也可以对付步兵。倘若这样,这种超轻型战车可以为我军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陆军步兵分队提供基本的火力支援,相对目前已装备空降兵的轮式突击车来说,其机动性和防护能力要好得多。
  当然,同一底盘,通过减少武器携载量,配备红外夜视装置、雷达等先进的侦察设备,还可以发展成装甲侦察车,以弥补我军侦察车的空白,提高我军在现代化作战条件下至关重要的战场信息获取能力。
  
  国产超轻型坦克的战技指标
  战斗全重6.3t
  乘员3人
  车长(炮向前)4660mm
  车宽2400mm
  车高(至炮塔顶)1860mm
  最大行程500km


飞向蓝天的探索
孔凡清 将 言
  坦克被誉为“陆战之王”,是地面作战中最具威力的突击兵器;以坦克和装甲车辆为主要装备的装甲兵,是陆战场最强大的突击力量和机动作战的首选力量。并被誉为“铁甲骑兵”。空降兵被誉为“天兵神将”,可以“腾云驾雾”,跨越千山万水,直插敌方深远战略纵深,给其以突然一击。把两个兵种的优长结合起来,一直是装甲兵有识之士的梦想!可喜的是,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超轻型装甲空降战车的大胆探索,在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的空降装甲装备上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为21世纪初诞生的我国新一代超轻型空降战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消灭净”
  
  时针指向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的周边环境仍然是春寒料峭,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对“三北”方向入侵之敌集群坦克对我构成的巨大威胁,全军部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打三防”(即打敌集群坦克、打敌飞机、打空降之敌,防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袭击)练兵运动。装甲兵是反坦克作战的主力军,在“三打三防”训练中,装甲兵部队广大指战员积极授身于战胜来势汹汹的敌集群坦克的群众性练兵运动之中,苦练克敌制胜本领。与此同时,我军装甲兵的高级将领们则在考虑如何发挥我军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优势,在入侵之敌集群坦克的后方开辟新的战场,让敌首尾不能相顾、前后不能相接,大大减损敌集群坦克的优势。在借鉴国外空降机械化部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支我军的空中“铁甲轻骑兵”的宏伟蓝图逐渐进人了我军装甲兵高级将领们的视野。
  
  1975年4月11~23日,我军在南京召开了“装甲兵装备发展座谈会”,研究和讨论新形势下装甲兵装备的发展方针和科研方向问题。根据敌军以集群坦克为主对我国实施“闪击”式入侵的巨大威胁,会议认为,我军装甲兵应当重点发展体积小、重量轻、机动速度快的坦克,建立一支装备超轻型空降战车的空中“铁甲骑兵”部队,机动到敌坦克背后,以车载反坦克武器重点打击敌乘坐装甲车的机械化步兵,破坏其步坦协同,打乱其进攻节奏,减损其进攻锐势;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车载反坦克导弹等有效歼击敌坦克,直接削弱敌人的装甲攻势。
  1975年10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和专家进一步讨论了研制超轻型空降战车的可行性问题,要求空降战车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机动性好的特点,在作战中能够较好地满足以下作战需求:首先是具有良好的战场机动能力——能够在中等起伏以下地形上实施快速战场机动;具备克服水网稻田地和沼泽地等难行地段的能力,能够在复杂地形上实施机动作战。其次是该车应当具有良好的战略战役机动能力——战车要重量轻,能够直接装载于我军大量装备的解放牌卡车上,实施快速陆上机动;可直接装上运输飞机进行远距离快速战略空运,到达预定作战地域后直接进行空投,实施空降作战。第三是具有较强的反坦克作战能力——能够使用车载武器有效歼灭敌中型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具有防机枪弹和炮弹破片的装甲防护能力。第四是能够形成一个系列车族——在基型底盘的基础上可以便利地发展出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轻型自行高射炮、牵引车、通信指挥车、侦察车和救护车等多种变型车,形成一个以空降战车为主体,各种支援保障装备齐全和配套的完整的空降装甲装备体系。同时会议认为,该车主要使用在“三北”地区方向,编配给该方向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作为中型坦克的补充;也可装备给步兵师、炮兵部队、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用作机动反坦克武器。根据会议决定,1976年1月8日,在装甲兵某研究所正式成立了装甲空降战车(战车的正式研制名称为“WZ141超轻型反坦克战车”)会战办公室,承担战车的设计、试制、总装和试验任务。
  1976年5月14日,空军、炮兵、装甲兵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上书,提请研制装甲空降战车。1976年9月2日,总参正式批准试制实验性装甲空降战车,并要求装甲兵研制1~2辆实验性样车,进行必要的试验,根据试验情况再作下一步安排。
  根据小、轻、快的总体设计思想,会战办公室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确定了第一辆样车的战术技术设计指标。1976年10月至1977年12月,研制单位在其试制工厂完成了第一辆样车的试制任务。经过初步试验,该样车基本上达到了军委装甲兵确定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也存在装甲防护力较弱的问题(车首装甲在100米距离上仅能防7.62毫米机枪穿甲弹,其余部位只能防炮弹破片),另外还存在全车战斗全重超指标;战车质心偏右,不能浮渡;行驶时向左偏驶;机油温度偏高等问题。针对第一辆样车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对空降战车的设计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并于1978年初研制出第二辆样车。与此同时,科研人员继续使用第一辆样车进行战车的火炮和导弹的实弹射击、地面实车行驶试验等,为研制第二辆样车提供实验数据。
  
  为研究105毫米无坐力炮在实验性空降战车上安装的可行性和射击时对乘员的影响,1978年7月22日至31日,科研人员对第一辆样车进行了实弹射击试验。试验结果是,射击精度不错,但无坐力炮存在射速低、操作不方便和噪音大等主要问题,另外,无坐力炮不能进行自动装填,发射速度受到较大影响。为进一步考核第一辆样车的机动性能,会战办公室试车队于1978年9月下旬至11月底,对其进行了1000千米的试车,重点考核发动机热状况,以及转向机和液气悬挂系统的工作状况和可靠性,取得了比较满意的试验效果。
  针对第一辆样车在试验中发现的问题,试制工厂继续对第二辆样车进行改进。1978年12月29日,第二辆样车总装完毕,性能较之第一辆样车有明显的改进,但也存在诸如火炮不能自动装填、射速慢(手动装填1发炮弹需12秒)、火炮直射距离近、掉履带和装甲防护较弱等问题。
  由于国家科研经费有限,1979年8月13日总部决定,装甲空降战车(WZ141超轻型反坦克战车)不列入国家“六五”装备科研项目。尽管如此,科研人员仍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对样车进行试验。为探讨装甲空降战车在空降兵使用的可能性,第二辆样车于1980年10月17日至11月28日参加了空降兵在河南某地组织的演习。1980年11月28日,在河南某-机场,科研人员与空降兵某科研单位在航空兵某师的协助下,对第二辆样车进行了安-12飞机的地面装机试验,但没有进行升空飞行和空投试验。至此,我国第一代装甲空降战车的研制,划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二、引入了设计的新理念,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
  
  WZ141履带式超轻型反坦克实验性战车(以下简称空降战车),从外形来看,显得十分清秀和别致,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国内外还没有见到与它相似的外观设计,所以,它是最易识别的:底盘5对负重轮,车顶平滑流畅,车上安装有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火炮上安装有大家所熟悉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说起它的特点还真不少,笔者归纳了这么几个亮点,供广大坦克装甲车辆“粉丝”欣赏。
  
  1.总体设计独出心裁,有点“另类”的味道
  第二辆样车的车体内由前向后分别是驾驶室、动力传动室和战斗室。驾驶室在车体左前部,其前边固定有静液转向机构的液压油箱。传动装置在车体右前部,有综合传动箱和静液转向机构,液压泵在综合传动箱的后面,液压马达在综合传动箱的上面,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用油管相连。风冷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中部。车体中部左侧为发动机燃油箱。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其上方是炮塔,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外置在炮塔右侧,战斗室左右两侧设有安放和固定弹药的弹药架。
  从总体设计上看,它是一种典型的“另类”战车,其实准确地说,它既不像坦克也不像步兵战车,归入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也不正宗。按当时经典和传统的坦克标准判断,装有大口径加农炮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属于坦克(轮式装甲车辆也有装大口径加农炮的,但是一般称之为突击车),而它虽然装有大口径火炮,但却是无坐力炮,有效射程也只有六七百米左右,连当时的轻型坦克都比不上,此乃一个另类之处,按照步兵战车的经典释义,应当有多名载员并具备使用各种轻武器进行车下战斗的能力,而它又只有3名乘员,即驾驶员、炮长和装填手(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部、战斗室的中部偏左由前向后分别为炮长和装填手)3人各司其责,不可能再有人能下车战斗,所以,说它是步兵战车也不像;说它是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它又装有直瞄火炮。别看它有点另类,但从用途上看,它兼有坦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综合特性,特别适合于在情况复杂多变的敌人纵深遂行多种作战任务。这种设计思路独具匠心,令人称道。
  
  
  2.推进系统的设计颇具创意,令人耳目一新
  一般来说,坦克装甲车辆的推进系统都由动力传动系统、操纵系统和行动部分三大部分组成。空降战车当然也不例外,但仔细分析它的推进系统部件,还真有不少亮点。
  一是采用了风冷发动机,敌后作战时绝不会出现人车争水用的问题。空降作战具有很强的独立作战特点,空降兵部队要在四面受敌、人地两生的环境中孤军奋战,对部队的自持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参战装备对保障的需求要降到最低限度。根据这一特点,科研人员在动力装置的选用上是煞费苦心。第一辆样车的动力装置选用了天津动力机械厂试制的TZ2120A型转子汽油发动机,全重约770千克,体积为1.09立方米,功率为132千瓦(176马力)。试验中,科研人员发现该机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油耗高,而且该机没有定型,难以保障稳定的货源。鉴于国内没有合适的动力装置,第二辆样车决定采用德国道依茨F6L413F型风冷柴油机。该机虽然稍大稍重(1.74立方米、935千克),但工作可靠,性能稳定,油耗低,对油料保障的需求大大降低,而且风冷发动机的最大好处是不需要冷却液,在沙漠地作战肯定不会出现人车争水的问题。顺便说一句,如果是多燃料发动机就更好了。
  二是传动装置不仅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还有能进行中心转向的绝招。空降战车的传动装置由主离合器、变速箱、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机构和侧减速器组成。其传动装置的最大亮点,就是采用了先进的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机构。笔者认为,这种传动装置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即使到现在也不落后。不少坦克“粉丝”十分推崇德国“豹”2坦克的中心转向(也称零半径转向)这一绝招。人有我有!这款在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空降战车也照样能漂亮和潇洒的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也就是一条履带向前转、一条履带向后转,实现转向半径为零的原地转向。这一绝招特别适合于在狭窄的山路上进行原地掉头。尽管这套传动装置还很不完善,最后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在当时就能大胆采用这样的先进技术,在国产装甲车辆率先而为,无疑是一个创举。
  
  三是操纵杆变成既轻又巧的方向盘。2辆样车的转向操纵装置均为方向盘式,并由驾驶员手动操作。方向盘式的操纵装置与静液转向机构配合使用,使战车像驾驶汽车那样轻松自如。方向盘式转向操纵装置的最大特点是省力和方便,给驾驶员带来了不小的福音。
  四是液气悬挂系统有点像瑞典的S坦克,可实现车体整体升降、前后俯仰、左右倾斜。第一辆样车采用了不可调式液气悬挂系统、轮缘挂胶的小负重轮、挂胶履带板和托带轮。车体每侧有5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开始时,科研人员还曾设想采用橡胶履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履带没有被采用。在坦克装甲车辆上装橡胶履带,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军工科技专家的一种设想。到目前为止,也只有美国、英国等少数国家在研制未来战斗系统时,在地面装甲车辆上试用橡胶履带(据称效果不错,但也存在履带断了更换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美、英等采用的是整体式橡胶履带,履带断了就得整条更换。目前,正在探索与传统履带相似的分节式橡胶履带)。所以,我国的科技专家在当时就曾有此设想,可谓大胆和前卫。第二辆样车对悬挂系统进行了重大改进,主要是安装了可调式液气悬挂系统,使车辆能够轻松自如地进行车体升降、俯仰、倾斜并自动调节履带松紧。战车在使用中,驾驶员可以通过液压系统使车体在170~400毫米范围内整体升降。这一招很关键,它能保证车辆上飞机前,将车高降下来,以顺利进入低矮的机舱。另外,车辆还可以在8度范围内进行俯仰调整,以提高克服垂直障碍的能力(诱导轮越高,装甲车辆通过垂直障碍的能力就越强)和增大火炮的射角;还能进行左右倾斜,使车辆能在侧倾坡上顺利地行驶和射击;履带松紧也能通过液压系统自己调整。这些功能令笔者这样的深受调履带之苦的老坦克兵羡慕不已。尽管液气悬挂系统装车后的某些性能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在上世纪70年代就敢上这样的技术,一方面展示了我们的实力,另一方面的确也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空降战车采用的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技术、液气悬挂技术、履带液压自动调节技术,甚至设想采用橡胶履带等一系列大胆之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国防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从而使这个未能飞上蓝天的战车也具有十足的魅力。
  
  3.无坐力炮+反坦克导弹的组合,是创意但更是遗憾
  第一辆样车的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分别外置在炮塔两侧;第一二辆样车的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均外置在炮塔右侧,每门火炮的上方各安装了1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车上携带有18发105毫米空心装药破甲弹和4枚导弹。火炮和导弹的仰角为+12度,俯角为 5度。第二辆样车取消了12.7毫米高射机枪,改为装1挺7.62毫米轻机枪(枪弹3000发)。
  在当时,无坐力炮是步兵的主要反坦克武器,能够在近距离内有效地对付战后第一代坦克。笔者认为,当时选用无坐力炮,主要是考虑它威力较大而且轻便,发射时无后坐力,对底盘要求也不高(目前我军还有不少步兵部队装备吉普车载的105毫米无坐力炮),适合于重量仅6吨多的超轻型战车选用:反坦克导弹威力大、射程远,是对付敌坦克的利器。但是,在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无坐力炮也存在致命的不足,主要是射程太近,发射噪音大,而且装填不便,这些问题在研制过程中暴露得十分明显:试验中,科研人员进行了单炮和双炮齐射等多种试验,发现关闭门窗和乘员戴好坦克帽的条件下,全装药单炮射击可保证乘员安全;关窗强装药和全装药双炮齐射对乘员听觉稍有影响;在开窗射击的情况下,如果乘员不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就打炮,则会对乘员的听力等造成较大的伤害。另外,该炮不能自动装弹,射击后射手要开窗手动装弹,装填1发炮弹需12秒以上,装弹后再关闭门窗射击,射速大打折扣,反坦克作战效能也随之受到影响。同时,无坐力炮发射时有较大的尾喷火,后方50~100米范围内不能有遮挡物,因而射击的征候十分明显,易被敌发现,更不适合于巷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战车的使用。所以,笔者认为,无坐力炮+反坦克导弹的组合不太理想,不如机关炮+导弹的组合。
  
  除上述特点外,该车还采用了全铝合金装甲焊接结构,使整车重量很轻;还在炮塔两侧各设置了2具烟幕弹发射器;第二辆样车还安装了刚研制出来不久的带保密机的CWT-167型坦克电台等等。综合起来看,该车具有重量轻、陆上机动速度快(达80千米/小时,在当时国产装甲车辆中力拔头筹),是科技含量高、设计理念新、军事需求定位较准确的战车,为国产新型装甲装备的研制积累了宝贵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该车的研制为我国发展新一代装甲空降战车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当然,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水平制约,新技术含量过高,空降战车的不少指标未能达到要求。
  
  三、飞天梦——装甲兵永远的梦
  
  让装甲战车插上翅膀飞上蓝天,实现空降兵与装甲兵优长的有机结合,是我军装甲兵永远的梦。世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也都根据本国军事战略竞相发展空降装甲装备,建立空降装甲机械化部队。目前,俄军编有3个空降师、1个空降旅,空降兵部队约占俄军总兵力的2.9%。同时,俄军空降兵部队已完全实现机械化,装备有BMD-I、BMD-2和BMD-3空降战车约1500余辆。其中,BMD-3型空降战车配备有先进的伞降系统,可以实现人车同时空投,不需要空降兵着陆再去找车。同时,BMD系列空降战车还发展了多种变型车。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空降机械化部队的国家之一,编有1个空降师,装备有“鼬鼠”1型和“鼬鼠”2型超轻型空降战车近400辆,而且“鼬鼠”空降战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车族,指挥车、侦察车、抢救车、防空导弹发射车等一应俱全。美国虽然还没有装备专门的空降战车,但它凭借其强大的战略空运能力,可以将包括M1A1/A2系列坦克、M2步兵战车等在内的重装备在很短的时间内空运到美国本土以外的战区。
  我国陆地疆界漫长,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陆军不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应急机动作战的地位作用不断提高,对我军空降机械化部队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展我国的装甲空降战车也势在必行。令人感到十分欣慰的是,我国于本世纪初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装甲空降战车并装备了我军空降兵部队,实现了我军装甲兵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装甲兵官兵们期待已久的装甲空降战车,带着几代装甲兵人的飞天梦,在2005年的中俄联合军演中闪亮登场,而且身手不凡——从大型运输机上三车连投,从天而降,巨大的降落伞带着这些空中装甲娇子缓缓而降,战车平稳落地后,立即向“敌”阵地发起冲击,上演了一场我军现代空降装甲突击的优美空中“芭蕾”。我们期待着我军的空降装甲装备发展更上一层楼,早日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空降战车“大家庭”,为保卫祖国的万里疆土做出应有的贡献。
  
  WZ141履带式超轻型反坦克实验性战车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重:6.2吨
  乘员:3人
  车长(炮向前):4.66米
  车宽:2.4米
  车高(至炮塔顶):1.86米
  单位功率:22.7千瓦/吨
  单位压力:39.2千帕
  最大速度:8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500千米
  主要武器: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
  辅助武器:4枚“红箭”73反坦克导弹
  弹药基数:105毫米炮弹18发,7.62毫米机枪弹3000发;反坦克导弹4枚
  装甲类型:均为铝合金装甲板

87_5766_fefd847cfe4f480.jpg (107.8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5 17:04 上传



87_5766_c375d6f9fd3c4ed.jpg (90.6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2-5 17:04 上传

好文笔,慢慢看下
最近只对黄金坦克感兴趣
其实我觉得更像是个自行无后座力炮,和鬼子的60式有点像。
兵器知识介绍过,好像新的伞兵战车底盘与之有些渊源。
我说当年的兵器知识为什么总报道黄鼠狼
N年前在某杂志看到过。
2012-2-5 18:30 上传

这车造型很科幻啊~ 就是脆了点
2连发很邪恶啊
呃  这个很多年前就看到过  现在还有辆样车在垃圾堆里慢慢生锈   这个和小日本的60式无后坐力炮车差不多
早年间《坦装》的文章。其实就是辆空降兵用的轻型反坦克歼击车。。。
远林也写了这个车,当初被我骂过。
2012-2-5 19:37 上传


补图党来了
这货要是去中东、非洲等地要火~~~~比皮卡犀利多了~
战场登过
好 超前的 伞兵战车啊
自杀武器
看的眼花。但最后的那两张图还是不错的。
这家伙堪称我军奇葩了!
JCFERRET 发表于 2012-2-5 19:32
远林也写了这个车,当初被我骂过。
挖坟被骂?还是那位同志鼓吹复兴……
打完了2发以后怎么装弹?
不得不说,兔子其实审美观也是不错的,这小家伙造型相当给力呀
这货在非洲也不行,当地反政府武装会说没有皮卡开着顺手……
我想轻坦的第一辆样车应该是西木头那群伙计设计炎黄坦克的参考对象了吧~
不过话说当时一些设计的思想都很超前,虽说有的未必那么实用,但都很朴实~
另问:我国当时研制62式的替代者的时候……曾经有两个方案,一个是100低压滑普通版本,一个是85线加自动装弹机版本……就是那个85炮的自动装弹机,到底是啥样的呢?不过看炮塔和62普通型差的不大呢……
几年前一期坦装上貌似看过
这是嘛轻坦,分明是自行火炮么。。。
TG的概念车像122,还有141都异常漂亮
量产的x9, 88 96就比较土
反而装甲人员输送车还比较好看,63虽然像个青蛙,多少还萌一点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2-2-5 20:27
挖坟被骂?还是那位同志鼓吹复兴……
远林那厮说这车优点多,比日本小豆威力大,比M1A1跑得快。

你说这么比较,不是找抽么。
美国人越战时候也搞过一种4门无座力炮的轻型坦克
2012-2-5 22:03 上传

感觉是步战
白菜萝卜大冬瓜 发表于 2012-2-5 22:02
美国人越战时候也搞过一种4门无座力炮的轻型坦克
那个叫M50,6管106mm无后坐力炮……
ta183 发表于 2012-2-5 22:12
那个叫M50,6管106mm无后坐力炮……
我记错了,是6管好像还有两挺校正机枪。
MD在越南还有6联装的106自行无坐力炮呢。
2012-2-5 22:55 上传





估计有点受到老美海军陆战队越战时用过的M50 ontos 火力支援车的某些影响吧
JCFERRET 发表于 2012-2-5 19:32
远林也写了这个车,当初被我骂过。
这个名字勾起了对舰船的美好回忆
这不就是自行火炮吗
ion 发表于 2012-2-5 22:04
强烈要求白毛子在WOT中加入这辆车:
你这是搞穿越么?
以前在坦装里看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