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将使载人航天进入应用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7:45:57
空间站将使载人航天进入应用时代

2012-02-03
    【据中国航天网2012年2月3日报道】

  纵览2011年,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可谓是全年科技事件中的“翘楚”,中国也离自己的空间站更近了一步。目前,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展如何?空间站的建设将会给我国科技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革命性”影响?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国空间站系统论证专家杨宏。

  交会对接成功——

  奠定空间站建设技术基础

  自1992年确定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在按照计划稳步推进。交会对接技术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成功突破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之后掌握的又一项重要技术。

  为了有效开发太空资源,就需要建设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空间站是科学家、航天员和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为了确保空间站稳定运营,就需要解决人员往返运输和货物补给问题。“空间站的建设,必须要有交会对接技术予以保障。此次对接成功,为我们‘向空间进军’增加了信心。”杨宏表示。

  随着我国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中国实验室什么时候能够搬到太空中去,成为了航天人一个新的憧憬。

  目前,空间站建设正在进行立项综合论证。自2010年9月25日空间站建设立项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迅速组建了空间站研制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展任务规划、任务需求分析、指标体系设计等顶层设计工作。

  “中国空间站建设起点高、难度大,我们将充分征求各方专家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论证、优选,让空间站从设计上尽可能地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航天的自主创新。”杨宏告诉记者。

  空间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技术难度和工程组织难度是空前的。“举例来说,以前我们发射的大多是单一的航天器,而空间站则是一个由多个飞行器组成的巨型组合体,这对于各系统的性能以及耦合等技术的攻克,都是不小的挑战。此外,空间站要为人类长期驻留太空提供‘宜居环境’,这也是空间站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空间站建设目的——

  服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

  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显示,我国空间站主要舱段将使用新一代长征五号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因此质量限制大为放宽。

  按照预期设计,空间站将由1个20吨级核心舱和2个20吨级试验舱组成,总发射重量超过60吨。空间站核心舱近20米、最大直径4米左右,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是航天员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也是空间站的管理控制中心。核心舱的节点舱段拥有5个对接口,用于对接实验舱和载人飞船,是空间站的联系枢纽,另外资源舱尾部还有一个对接口,用于对接货运飞船。两个实验舱是开展空间实验的主要场所,可供航天员临时生活。

  对于百姓而言,“空间站”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它究竟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百姓生活有哪些关联?

  以国际空间站为例,其承载的6个实验室都将运用当代最先进的试验手段进行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美国已打算通过国际空间站的部分的商业化,争取每年收益9亿美元。如何充分挖掘科技潜力,已经成为各国新的“角力场”。

  中国的空间站建设是以“服务科技发展和带动工程进步”为目标,如何充分挖掘空间站的科技潜力,成为了工程设计团队考虑的重点。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前行的2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力地带动了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入探索,有力地推动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推进技术、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和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加速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通信、遥感等产业的兴起。“空间站的运营,将能为这些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平台。”杨宏举了太空育种的例子:“以往我们都是利用返回式卫星实施太空育种,今后,我们就能在空间站长期进行太空育种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杨宏表示,按照规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0年左右建成,而那时也正是国际空间站退役时期。届时,中国的空间站将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空间科学研究平台,同时也可为国际航天同行提供研究平台,在国际航天界谱写一段新的“合作佳话”。(黄希)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Viewpoint/57456空间站将使载人航天进入应用时代

2012-02-03
    【据中国航天网2012年2月3日报道】

  纵览2011年,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可谓是全年科技事件中的“翘楚”,中国也离自己的空间站更近了一步。目前,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展如何?空间站的建设将会给我国科技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革命性”影响?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国空间站系统论证专家杨宏。

  交会对接成功——

  奠定空间站建设技术基础

  自1992年确定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在按照计划稳步推进。交会对接技术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成功突破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之后掌握的又一项重要技术。

  为了有效开发太空资源,就需要建设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空间站是科学家、航天员和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为了确保空间站稳定运营,就需要解决人员往返运输和货物补给问题。“空间站的建设,必须要有交会对接技术予以保障。此次对接成功,为我们‘向空间进军’增加了信心。”杨宏表示。

  随着我国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中国实验室什么时候能够搬到太空中去,成为了航天人一个新的憧憬。

  目前,空间站建设正在进行立项综合论证。自2010年9月25日空间站建设立项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迅速组建了空间站研制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展任务规划、任务需求分析、指标体系设计等顶层设计工作。

  “中国空间站建设起点高、难度大,我们将充分征求各方专家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论证、优选,让空间站从设计上尽可能地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航天的自主创新。”杨宏告诉记者。

  空间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技术难度和工程组织难度是空前的。“举例来说,以前我们发射的大多是单一的航天器,而空间站则是一个由多个飞行器组成的巨型组合体,这对于各系统的性能以及耦合等技术的攻克,都是不小的挑战。此外,空间站要为人类长期驻留太空提供‘宜居环境’,这也是空间站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空间站建设目的——

  服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

  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显示,我国空间站主要舱段将使用新一代长征五号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因此质量限制大为放宽。

  按照预期设计,空间站将由1个20吨级核心舱和2个20吨级试验舱组成,总发射重量超过60吨。空间站核心舱近20米、最大直径4米左右,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是航天员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也是空间站的管理控制中心。核心舱的节点舱段拥有5个对接口,用于对接实验舱和载人飞船,是空间站的联系枢纽,另外资源舱尾部还有一个对接口,用于对接货运飞船。两个实验舱是开展空间实验的主要场所,可供航天员临时生活。

  对于百姓而言,“空间站”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它究竟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百姓生活有哪些关联?

  以国际空间站为例,其承载的6个实验室都将运用当代最先进的试验手段进行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美国已打算通过国际空间站的部分的商业化,争取每年收益9亿美元。如何充分挖掘科技潜力,已经成为各国新的“角力场”。

  中国的空间站建设是以“服务科技发展和带动工程进步”为目标,如何充分挖掘空间站的科技潜力,成为了工程设计团队考虑的重点。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前行的2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力地带动了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入探索,有力地推动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推进技术、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和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加速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通信、遥感等产业的兴起。“空间站的运营,将能为这些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平台。”杨宏举了太空育种的例子:“以往我们都是利用返回式卫星实施太空育种,今后,我们就能在空间站长期进行太空育种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杨宏表示,按照规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0年左右建成,而那时也正是国际空间站退役时期。届时,中国的空间站将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空间科学研究平台,同时也可为国际航天同行提供研究平台,在国际航天界谱写一段新的“合作佳话”。(黄希)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Viewpoint/5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