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接受其复兴 寻找出路 中国成为日本新坐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2:13:09
社会氛围促日本瞄上中国

日本21世纪初将目光再次投向中国,其中有着很深的社会背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媒体就开始惊呼“中国速度”。2005年,日本赴华人次为339万,成为中国第二大客源国,仅次于韩国。据日本驻华使馆网站介绍,仅从日本飞往中国的商务航班每周就有244班。在日本很多大学,中文已成为第二外语。据统计,日本学习中文的人已经超过200万。参加日本的“中国语检定”考试的人,已超过60万人次。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强了中国问题研究。早稻田大学前校长奥岛孝康曾对记者说:“早大要成为日本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心,凡是有关中国的研究学科,早大都要建立。”在这所大学几乎每周都有与中国有关的研讨会、报告会,还有数十名中国教师教中国经济、中国政治和中文等各种课程。

日本媒体对中国的关注也在逐年增加。日本各主要媒体都在中国主要城市设有总局或支局。例如日本NHK公共电视台除在北京设有总局外,还在上海、广州、台北设有支局。据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山田贤一介绍,现在日本在华记者至少有100人。

日本还有个现象,关于中国的图书很畅销。记者每周逛一次书店,最近购买了近藤大介编著的《日本,应与中国结盟!》、大西康夫的《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的新发展》、木村福成的《南进中国及其对东盟的影响》、丸川知雄的《现代中国的产业》等书。此外还有译成日文的樊纲、吴敬琏等中国学者的专著以及在日中国学者的学术作品。据了解,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分工很细,仅研究宋史的专家,日本就有上百名。记者曾遇见过一个研究中国化学工业的专家,他谈起这个领域,如数家珍,不但对工厂配置、设备情况十分了解,而且对该领域中国专家职务变动、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情况都很熟悉。《现代中国的产业》的作者丸川知雄是东京大学教授。他对中国汽车、家电以及电脑行业非常熟悉。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他指出,世界60%的笔记本电脑是中国制造,世界40%的电视机和手机也是中国制造。他还告诉日本读者,2006年,中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已达728万辆,仅次于美日两国。《日本,应与中国结盟!》一书的封面还有个醒目的副题———“2020年,日中同盟将改变世界”,还用英文写着“回归中国”。作者预测说,随着中国在亚洲影响的提升,日本在亚洲无法与中国长期保持均衡,日本不应再继续跟随美国这个“西沉的落日”,而应与近邻中国这个“朝阳”联手,才能把握光辉的未来。假如日本“回归中国”,这就意味着日本以自身的力量摆脱迄今为止的西方中心说的束缚。

经济实力还是日本强过中国

日本瞄上了中国,把中国看成了新坐标,而实际上,中国国内现在一些随经济增长出现的股市、房市等现象都与日本二三十年前出现的问题极为相似。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两国的人均GDP差距目前仍有十多倍。在自有技术、创意产业方面,中国也与日本差距相当大,例如中国发展最快的汽车产业,在最近一次日本的车展中集体缺席,这也反映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不自信。

经济的成功是战后日本民族自信心恢复的主要源泉。对比最近30年中日经济实力,总的来说是中国较弱,日本强。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从“文革”震荡中复苏,而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美国东亚研究专家沃格尔称赞“日本名列第一”,在日本社会中充满了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20世纪90年代“十年一梦”,日本经济处于长期停滞状态。在这期间,中国、印度脚步声声紧逼,日本社会中的确充满空前的危机感。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在日本面前,让日本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折射出日本的岛国心态。对此,日本领导人常常觉得在外交、国家战略方面,其分量不及中国。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总是担心,日本无法与中国在国际上对等对话。他在2007年11月号《中央公论》杂志中批判了无视中国的排外主义,提出日本要与中国同样作为大国彼此对话。有识之士认为,日中两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才能为东北亚、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社会氛围促日本瞄上中国

日本21世纪初将目光再次投向中国,其中有着很深的社会背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媒体就开始惊呼“中国速度”。2005年,日本赴华人次为339万,成为中国第二大客源国,仅次于韩国。据日本驻华使馆网站介绍,仅从日本飞往中国的商务航班每周就有244班。在日本很多大学,中文已成为第二外语。据统计,日本学习中文的人已经超过200万。参加日本的“中国语检定”考试的人,已超过60万人次。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强了中国问题研究。早稻田大学前校长奥岛孝康曾对记者说:“早大要成为日本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心,凡是有关中国的研究学科,早大都要建立。”在这所大学几乎每周都有与中国有关的研讨会、报告会,还有数十名中国教师教中国经济、中国政治和中文等各种课程。

日本媒体对中国的关注也在逐年增加。日本各主要媒体都在中国主要城市设有总局或支局。例如日本NHK公共电视台除在北京设有总局外,还在上海、广州、台北设有支局。据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山田贤一介绍,现在日本在华记者至少有100人。

日本还有个现象,关于中国的图书很畅销。记者每周逛一次书店,最近购买了近藤大介编著的《日本,应与中国结盟!》、大西康夫的《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的新发展》、木村福成的《南进中国及其对东盟的影响》、丸川知雄的《现代中国的产业》等书。此外还有译成日文的樊纲、吴敬琏等中国学者的专著以及在日中国学者的学术作品。据了解,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分工很细,仅研究宋史的专家,日本就有上百名。记者曾遇见过一个研究中国化学工业的专家,他谈起这个领域,如数家珍,不但对工厂配置、设备情况十分了解,而且对该领域中国专家职务变动、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情况都很熟悉。《现代中国的产业》的作者丸川知雄是东京大学教授。他对中国汽车、家电以及电脑行业非常熟悉。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他指出,世界60%的笔记本电脑是中国制造,世界40%的电视机和手机也是中国制造。他还告诉日本读者,2006年,中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已达728万辆,仅次于美日两国。《日本,应与中国结盟!》一书的封面还有个醒目的副题———“2020年,日中同盟将改变世界”,还用英文写着“回归中国”。作者预测说,随着中国在亚洲影响的提升,日本在亚洲无法与中国长期保持均衡,日本不应再继续跟随美国这个“西沉的落日”,而应与近邻中国这个“朝阳”联手,才能把握光辉的未来。假如日本“回归中国”,这就意味着日本以自身的力量摆脱迄今为止的西方中心说的束缚。

经济实力还是日本强过中国

日本瞄上了中国,把中国看成了新坐标,而实际上,中国国内现在一些随经济增长出现的股市、房市等现象都与日本二三十年前出现的问题极为相似。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两国的人均GDP差距目前仍有十多倍。在自有技术、创意产业方面,中国也与日本差距相当大,例如中国发展最快的汽车产业,在最近一次日本的车展中集体缺席,这也反映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不自信。

经济的成功是战后日本民族自信心恢复的主要源泉。对比最近30年中日经济实力,总的来说是中国较弱,日本强。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从“文革”震荡中复苏,而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美国东亚研究专家沃格尔称赞“日本名列第一”,在日本社会中充满了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20世纪90年代“十年一梦”,日本经济处于长期停滞状态。在这期间,中国、印度脚步声声紧逼,日本社会中的确充满空前的危机感。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在日本面前,让日本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折射出日本的岛国心态。对此,日本领导人常常觉得在外交、国家战略方面,其分量不及中国。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总是担心,日本无法与中国在国际上对等对话。他在2007年11月号《中央公论》杂志中批判了无视中国的排外主义,提出日本要与中国同样作为大国彼此对话。有识之士认为,日中两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才能为东北亚、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压力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