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神奇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05:55
《梦溪笔谈》是宋代大学者沈括的笔记杂谈,记录了人事、地理、经济、天文、数学、音律诸方面的研究和历史,就是一个大杂烩,其中有一卷《神奇》,专门记录种种超乎自然的事情。
先说佛牙神奇

      熙宁中,予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余乃斋洁取视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疯然涌也,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人以手承之,即透过;着床榻,摘然有声,复透下。光明莹彻,烂然满目。余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作者以很虔诚的态度(先斋戒),观看佛牙,佛牙突然化生出许多舍利,多到不可数,空中飞舞,用手接即穿手而过(手应该好好的,不然穿个洞沈老先生恐怕难以忽略),掉到床榻上也穿过了。舍利光明灿烂,神奇。

这件记录有几个特点:
1.作者亲历亲见,不是道听途说和转述他人
2.事件的主体——佛牙,传承脉络清楚,真实存在,现在供奉于山东汶上县
3.事件为当朝当代发生,神异也不止作者一个人见到
作者沈括是个很严谨的学者,或者就是科学家,因此这件事就真实性而言应当靠谱。
《梦溪笔谈》是宋代大学者沈括的笔记杂谈,记录了人事、地理、经济、天文、数学、音律诸方面的研究和历史,就是一个大杂烩,其中有一卷《神奇》,专门记录种种超乎自然的事情。
先说佛牙神奇

      熙宁中,予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余乃斋洁取视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疯然涌也,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人以手承之,即透过;着床榻,摘然有声,复透下。光明莹彻,烂然满目。余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作者以很虔诚的态度(先斋戒),观看佛牙,佛牙突然化生出许多舍利,多到不可数,空中飞舞,用手接即穿手而过(手应该好好的,不然穿个洞沈老先生恐怕难以忽略),掉到床榻上也穿过了。舍利光明灿烂,神奇。

这件记录有几个特点:
1.作者亲历亲见,不是道听途说和转述他人
2.事件的主体——佛牙,传承脉络清楚,真实存在,现在供奉于山东汶上县
3.事件为当朝当代发生,神异也不止作者一个人见到
作者沈括是个很严谨的学者,或者就是科学家,因此这件事就真实性而言应当靠谱。


另有一件预知死期的事,作者称“知之甚详”
      吴人郑夷甫,少年登笠,有美才。嘉佑中,监高邮军税务。尝遇一术士,能推人死期,无不验者。令推其命,不过三十五岁。忧伤感叹,殆不可堪。人有劝其读《老》《庄》以自广。久之,润州金山有一僧,端坐与人谈笑间遂化去。夷甫闻之,喟然叹息曰:“既不得寿,得如此僧,复何憾哉!”乃从佛者授《首楞严经》,往还吴中。岁余,忽有所见,曰:“生死之理。我知之矣。”遂释然放怀,无复芥蒂。后调封州判官,预知死日,先期旬日,作书与交游亲戚叙诀,及次叙家事备尽。至期,沐浴更衣。公舍外有小园,面溪一亭洁饰,夷甫至其间,亲督人洒扫及焚香。挥手指画之间,屹然立化。家人奔出呼之,已立僵矣:亭亭如植木,一手犹作指画之状。郡守而下,少时皆至,士民观者如墙。明日,乃就敛。高邮崔伯易为墓志。略叙其事。余与夷甫远亲,知之甚详。士人中盖未曾有此事。

      吴人郑夷甫,少年登科(古人的少年就是青年了),遇到一个算命先生,推算他活不过三十五岁。郑才子很郁闷,痛苦不堪。然而看见一位僧人谈笑间坐化而去,感叹道:既然不能长寿,能像这位和尚这样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了。随后读佛经而释然,预知死期。到死的那天,沐浴更衣,让人焚香洒扫,指手画脚间屹立而死。

另有一件预知死期的事,作者称“知之甚详”
      吴人郑夷甫,少年登笠,有美才。嘉佑中,监高邮军税务。尝遇一术士,能推人死期,无不验者。令推其命,不过三十五岁。忧伤感叹,殆不可堪。人有劝其读《老》《庄》以自广。久之,润州金山有一僧,端坐与人谈笑间遂化去。夷甫闻之,喟然叹息曰:“既不得寿,得如此僧,复何憾哉!”乃从佛者授《首楞严经》,往还吴中。岁余,忽有所见,曰:“生死之理。我知之矣。”遂释然放怀,无复芥蒂。后调封州判官,预知死日,先期旬日,作书与交游亲戚叙诀,及次叙家事备尽。至期,沐浴更衣。公舍外有小园,面溪一亭洁饰,夷甫至其间,亲督人洒扫及焚香。挥手指画之间,屹然立化。家人奔出呼之,已立僵矣:亭亭如植木,一手犹作指画之状。郡守而下,少时皆至,士民观者如墙。明日,乃就敛。高邮崔伯易为墓志。略叙其事。余与夷甫远亲,知之甚详。士人中盖未曾有此事。

      吴人郑夷甫,少年登科(古人的少年就是青年了),遇到一个算命先生,推算他活不过三十五岁。郑才子很郁闷,痛苦不堪。然而看见一位僧人谈笑间坐化而去,感叹道:既然不能长寿,能像这位和尚这样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了。随后读佛经而释然,预知死期。到死的那天,沐浴更衣,让人焚香洒扫,指手画脚间屹立而死。
古人是很浪漫的,经常将一些常见的事物理想化
沈括必不欺人
是楼主原创不?
还是要随时记录的好,以后遇上奇异事情必要及时记录下来
梦溪笔谈里还有湖上“大蚌”能飞天、能潜水、能吐珠的记载!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2-1-24 09:16
梦溪笔谈里还有湖上“大蚌”能飞天、能潜水、能吐珠的记载!
说的是这一篇吧


       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处,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亭为“玩珠”。

      湖中的大蚌夜间开壳露珠,光芒四射,十余里树木都能照出影子,随后忽然远去如同飞行。这一篇与佛牙篇不同,不是作者亲眼所见,是听友人说的,不能相提并论。
东乡平八郎 发表于 2012-1-23 20:07
古人是很浪漫的,经常将一些常见的事物理想化
      不是所有古人都浪漫,文人多些浪漫,沈括还不算是,今天的人多半把他归为古代科学家,比较严谨。
《梦溪笔谈》里有作者主观的东西,都是分析和结论,对事物本身的描述很客观详实,比如记雷电的这一篇: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镕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灾”,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宦官李家被雷电击中,大家都以为房子被毁了。回来一看,房子好好的,就是墙壁窗纸都黑了,有银扣的漆器,银都熔化流了,漆器还好着。一口宝刀也熔了。以当时人的常识,起火应当先烧了草木一类东西,再熔化了金属类东西,而雷击之后草木无毁,金属都被熔了,让人想不通。沈括也没有瞎解释,而是说以世间的常识来推断至高的事理,太难了!
      可见沈括是个客观严肃的人,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绝不忽悠人。尽管道理他想不出来,对事件的描述丝毫不夸张扭曲。
北斗七星高 发表于 2012-1-24 18:54
不是所有古人都浪漫,文人多些浪漫,沈括还不算是,今天的人多半把他归为古代科学家,比较严谨。
...
球形闪电?
hunter097 发表于 2012-1-24 19:54
球形闪电?
估计是球形闪电,进屋之前没人看见,进屋之后爆闪(雷火自窗间出),火光冒出屋檐,屋里人全吓跑了
阅微草堂笔记也有许多纪晓岚自称亲身经历的鬼怪神奇,刚开始看到时候,我还以为他能通灵呢
还是沈括老先生说的好:
      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偏偏有人要用世间常识评判未知事物,要知道我们今天掌握的常识并非宇宙的终极原理,如同牛顿力学之于相对论,也许我们未知的事物比我们已知的事物更多更广。
解释不了的就说别人的记录有问题,似乎古人都爱骗人,沈老先生人品有问题,如此无端轻蔑的态度让人想起宗教裁判所。
北斗七星高 发表于 2012-1-26 20:20
还是沈括老先生说的好:
      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偏偏有人要用世间常识评判未知事 ...
甚是甚是!!!
宋代神秘学
关于佛牙的神迹,山东汶上流传颇多,最广的是386不敬佛牙而染病和早年(90年代中期)多次在3月15庙会宝像塔顶出佛光,后者家人和亲戚多人自述亲见,本人只当谈资,感慨小时侯多次在塔下玩耍却无缘发现佛牙和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