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淼的故宫十年:从星巴克事件到"十重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36:09
 回顾

  此前已早有传闻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将接替郑欣淼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昨天,这一说法终于得到证实。郑欣淼2002年9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勉强可算得上10年。紫禁城里的这10年,郑欣淼主持了规模宏大的大修工程,下决心对故宫里面数不清、理还乱的文物进行全面清理造册,更是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也遭遇了令人难堪的“星巴克”事件和令人难堪至极的“十重门”。

  主持故宫大修

  2002年郑欣淼上任伊始,故宫大修即告启动。这也是故宫自1911年以来的首次整体大修,至今尚未完成。估计工程历时共18年,计划总投资达19亿元人民币。

  工程期间争议不断,大到文物保护的理念,小到工程的某一细节,都会招致公众激烈讨论。

  事实上,在郑欣淼出任院长之前,故宫博物院已经11年没有院长了。自1987年至1991年,考古学家张忠培任第四任院长,随后,院长一职即一直空缺至郑欣淼继任为止。用郑欣淼自己的话来说,“故宫已经有一整套机制在这儿”,似乎没有院长也能正常运作。然而,无论是大修,还是文物整理,都需要有一位主持者。就在日前出版的一份周刊上,郑欣淼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他上任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对他说,到故宫后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主持故宫大修。

  当舆论把目光集中于发现故宫大修中埋伏着的种种弊端时,郑欣淼以大修为契机,开始对故宫所藏文物进行彻底清理的工作。大修开工后不久,郑欣淼即主持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并对馆藏文物进行清理造册,对故宫中的文物进行彻底清理。郑欣淼曾表示:“很多一直被视为‘资料’的宫廷用品,将在这次大修过程中被正式地纳入文物之列。整理完毕后,故宫博物院会统一造册,并向社会公开,以弥补大量藏品无法与公众见面的遗憾。”

  提出“故宫学”概念

  2003年,郑欣淼在南京博物院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故宫学”这一起初颇有争议的概念。2005年,《故宫学刊》正式创刊,这是一本专为“故宫学”而创办的刊物,创刊号上便是郑欣淼所写的《故宫学述略》,该文长达37000字。2009年初,郑欣淼将20多篇文章结集成《故宫与故宫学》在北京出版。

  郑欣淼对“故宫学”的解读是:它不是经院式的繁琐论证,也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刻板研究,它直接面对故宫的文物、古建筑、档案、文献等,是一门把故宫当作一个文化整体的综合研究。

  提出“故宫学”这一概念,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敦煌学”。一方面,有人讥讽这是“邯郸学步”,但也有观点认为,此举把故宫置于“故宫学”的视角之下,让研究者意识到故宫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曾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而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会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

  也许,正是基于此,北京与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不可避免。2009年10月6日,由两岸故宫合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举行,这是两岸故宫60年来首次合作,展览展出的246件文物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37件。郑欣淼在当年的一次专访中表示:“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雍正朝服像、‘为君难’玺、泥塑雍正像等均为大展的‘点睛’。”而此次合作的意义更在“点睛”之上,实为两岸故宫的“破冰”合作。此后,两院之间还开通了学术交流和刊物资料书籍的互换等机制。

  遭遇“十重门”

  当他提出“故宫学”之际所招致的对故宫的冷嘲热讽,或许也会随着两岸故宫的破冰而慢慢烟消云散。但是,自“星巴克”事件开始至2011年的“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等一系列事件,暴露出了在郑欣淼主持下的故宫博物院在管理上的漏洞。

  2007年,央视主播芮成钢发表博客文章,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要求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出关于“咖啡馆”的事件,因为语涉“文化”,而招致舆论关注。然而,“星巴克”的黯然离去,并未给事件画上句号。不久之后,故宫在东长房自设游客服务区,其餐厅中一碗面条定价为30元,远远高于市价,而故宫方面则解释,此定价是综合了文化、成本等因素而制定的。“文化”再一次出现,观众却更不买账了,甚至有人认为,与其让故宫自己经营这碗掺进了文化的昂贵拉面,还不如让“星巴克”回来,起码宫里的咖啡跟宫外一个价。

  一间咖啡馆本微不足道,但已足够让故宫管理层左右为难了。此后,真正令人头痛的事情更是接踵而来。2008年,故宫所藏国宝级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在武英殿展出时,被滴水淋湿受到严重损坏,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

  2008年《潇湘图卷》事件发生时,故宫面对媒体的态度尚属坦诚。而到了2011年,当“失窃门”、“错字门”、“哥窑门”、“会所门”、“门票门”等事件纷至沓来,其态度则沦为“敷衍”了。当时,曾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博物馆从业者向记者表示:“故宫的问题不仅在管理上,还在它对媒体的态度上,更在于它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即将卸任之际,郑欣淼在面对某周刊采访时回顾去年的“十重门”,他觉得对故宫的拷问“反映出大家对故宫有特殊的感情、特殊的期望,我们也感觉责任重大。社会的关注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监督”。

  自“十重门”之后,郑欣淼似乎在躲着媒体。早报记者也多次约过专访,均未成功。而此次在他离任之际出现于某周刊的题为《故宫要有“营销”的态度》的专访稿,又会给他带来新的压力吗?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非营利性的,这时抛出“博物馆营销”的概念究竟恰当吗?哪怕他反复解释说:“将社会需求放在首位。”

  ◎ 故宫历任院长

  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10月10日成立,曾经历了五任院长的轮替。作为开馆元老的易培基是章太炎的弟子,后因“故宫盗窃案”请辞,由原古物馆馆长马衡接任易培基行代理之职。在金石考古学上卓有成就的马衡,从1934年4月正式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直到1952年的“三反”运动被迫离职,前后长达18年。

  之后,担任院长职务的是吴仲超,其任期从1954年到1984年,长达30年,是故宫博物院任期最长的院长,跨越了十年“文革浩劫”。张忠培的任期是1988年10月到1991年9月,是故宫历任院长时间最短的一位。郑欣淼2002年上任,在他之前有11年没有院长,比1952年-1954年的空当期更为漫长。来自:东方早报

http://gb.cri.cn/36724/2012/01/11/5751s3517235.htm回顾

  此前已早有传闻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将接替郑欣淼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昨天,这一说法终于得到证实。郑欣淼2002年9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勉强可算得上10年。紫禁城里的这10年,郑欣淼主持了规模宏大的大修工程,下决心对故宫里面数不清、理还乱的文物进行全面清理造册,更是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也遭遇了令人难堪的“星巴克”事件和令人难堪至极的“十重门”。

  主持故宫大修

  2002年郑欣淼上任伊始,故宫大修即告启动。这也是故宫自1911年以来的首次整体大修,至今尚未完成。估计工程历时共18年,计划总投资达19亿元人民币。

  工程期间争议不断,大到文物保护的理念,小到工程的某一细节,都会招致公众激烈讨论。

  事实上,在郑欣淼出任院长之前,故宫博物院已经11年没有院长了。自1987年至1991年,考古学家张忠培任第四任院长,随后,院长一职即一直空缺至郑欣淼继任为止。用郑欣淼自己的话来说,“故宫已经有一整套机制在这儿”,似乎没有院长也能正常运作。然而,无论是大修,还是文物整理,都需要有一位主持者。就在日前出版的一份周刊上,郑欣淼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他上任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对他说,到故宫后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主持故宫大修。

  当舆论把目光集中于发现故宫大修中埋伏着的种种弊端时,郑欣淼以大修为契机,开始对故宫所藏文物进行彻底清理的工作。大修开工后不久,郑欣淼即主持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并对馆藏文物进行清理造册,对故宫中的文物进行彻底清理。郑欣淼曾表示:“很多一直被视为‘资料’的宫廷用品,将在这次大修过程中被正式地纳入文物之列。整理完毕后,故宫博物院会统一造册,并向社会公开,以弥补大量藏品无法与公众见面的遗憾。”

  提出“故宫学”概念

  2003年,郑欣淼在南京博物院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故宫学”这一起初颇有争议的概念。2005年,《故宫学刊》正式创刊,这是一本专为“故宫学”而创办的刊物,创刊号上便是郑欣淼所写的《故宫学述略》,该文长达37000字。2009年初,郑欣淼将20多篇文章结集成《故宫与故宫学》在北京出版。

  郑欣淼对“故宫学”的解读是:它不是经院式的繁琐论证,也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刻板研究,它直接面对故宫的文物、古建筑、档案、文献等,是一门把故宫当作一个文化整体的综合研究。

  提出“故宫学”这一概念,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敦煌学”。一方面,有人讥讽这是“邯郸学步”,但也有观点认为,此举把故宫置于“故宫学”的视角之下,让研究者意识到故宫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曾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而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会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

  也许,正是基于此,北京与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不可避免。2009年10月6日,由两岸故宫合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举行,这是两岸故宫60年来首次合作,展览展出的246件文物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37件。郑欣淼在当年的一次专访中表示:“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雍正朝服像、‘为君难’玺、泥塑雍正像等均为大展的‘点睛’。”而此次合作的意义更在“点睛”之上,实为两岸故宫的“破冰”合作。此后,两院之间还开通了学术交流和刊物资料书籍的互换等机制。

  遭遇“十重门”

  当他提出“故宫学”之际所招致的对故宫的冷嘲热讽,或许也会随着两岸故宫的破冰而慢慢烟消云散。但是,自“星巴克”事件开始至2011年的“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等一系列事件,暴露出了在郑欣淼主持下的故宫博物院在管理上的漏洞。

  2007年,央视主播芮成钢发表博客文章,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要求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出关于“咖啡馆”的事件,因为语涉“文化”,而招致舆论关注。然而,“星巴克”的黯然离去,并未给事件画上句号。不久之后,故宫在东长房自设游客服务区,其餐厅中一碗面条定价为30元,远远高于市价,而故宫方面则解释,此定价是综合了文化、成本等因素而制定的。“文化”再一次出现,观众却更不买账了,甚至有人认为,与其让故宫自己经营这碗掺进了文化的昂贵拉面,还不如让“星巴克”回来,起码宫里的咖啡跟宫外一个价。

  一间咖啡馆本微不足道,但已足够让故宫管理层左右为难了。此后,真正令人头痛的事情更是接踵而来。2008年,故宫所藏国宝级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在武英殿展出时,被滴水淋湿受到严重损坏,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

  2008年《潇湘图卷》事件发生时,故宫面对媒体的态度尚属坦诚。而到了2011年,当“失窃门”、“错字门”、“哥窑门”、“会所门”、“门票门”等事件纷至沓来,其态度则沦为“敷衍”了。当时,曾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博物馆从业者向记者表示:“故宫的问题不仅在管理上,还在它对媒体的态度上,更在于它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即将卸任之际,郑欣淼在面对某周刊采访时回顾去年的“十重门”,他觉得对故宫的拷问“反映出大家对故宫有特殊的感情、特殊的期望,我们也感觉责任重大。社会的关注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监督”。

  自“十重门”之后,郑欣淼似乎在躲着媒体。早报记者也多次约过专访,均未成功。而此次在他离任之际出现于某周刊的题为《故宫要有“营销”的态度》的专访稿,又会给他带来新的压力吗?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非营利性的,这时抛出“博物馆营销”的概念究竟恰当吗?哪怕他反复解释说:“将社会需求放在首位。”

  ◎ 故宫历任院长

  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10月10日成立,曾经历了五任院长的轮替。作为开馆元老的易培基是章太炎的弟子,后因“故宫盗窃案”请辞,由原古物馆馆长马衡接任易培基行代理之职。在金石考古学上卓有成就的马衡,从1934年4月正式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直到1952年的“三反”运动被迫离职,前后长达18年。

  之后,担任院长职务的是吴仲超,其任期从1954年到1984年,长达30年,是故宫博物院任期最长的院长,跨越了十年“文革浩劫”。张忠培的任期是1988年10月到1991年9月,是故宫历任院长时间最短的一位。郑欣淼2002年上任,在他之前有11年没有院长,比1952年-1954年的空当期更为漫长。来自:东方早报

http://gb.cri.cn/36724/2012/01/11/5751s3517235.htm
故宫换院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接任

  据《东方早报》报道,昨日上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故宫博物院中层会议上宣布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截至发稿为止,文化部官网并未出现正式任命的通知。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1947年生,自2002年起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有与会者称,他在昨天的会议上落泪。

  郑欣淼:65岁离任

  昨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全体大会,文物局机关全体成员与直属机关领导出席。文化部部长蔡武宣布,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接任单霁翔成为国家文物局新局长。

  而后,在故宫博物院的中层会议中,蔡武宣布单霁翔成为故宫博物院新任院长,今年10月将满65岁的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离任。2002年9月,郑欣淼开始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算来有近10年的任期。

  有与会者称,他在昨天的会议上落泪。另有与会者称只是情绪激动,并未落泪。一位故宫工作人员向早报记者表示,郑欣淼任故宫院长10年,对故宫感情深厚。

  去年5月以来故宫负面事件频出,失窃、别字、文物损坏等种种事件被归纳为“十重门”,体现出公众对故宫的信任危机。郑欣淼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将在今后加强信息公开和引进监督,建立故宫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机制。2011年12月间,他还接受媒体采访,谈及他对故宫这样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发挥作用的理解。

  单霁翔:曾任文物局局长

  在去年10月间便有故宫院长将由单霁翔接任的消息,今年1月初,早报记者得到消息,院长办公室已清理完毕准备迎接新主人。

  新人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在学习和工作阶段,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涉及文物管理。从教育背景看,单霁翔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高级建筑师,注册规划师。1971年参加工作,1992年出任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1997年8月,曾任北京市房山区区委书记,2001年1月担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单霁翔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期间,推动了北京旧城保护的各项规划;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期间,致力于城市化进程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位业内人士评价其为“近几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具有专业背景和学术造诣的领导”。单霁翔从国家文物局局长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行政级别并未提升,仍为副部级。

  单霁翔直接与文物管理工作发生联系的,有两个阶段。一个是1994年5月,单霁翔出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与文物管理直接发生了关联。第二阶段是,2002年8月至今,单霁翔出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不过,在出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后,单霁翔多有对文物管理方面的见解和言论见诸报端。

  在去年底的一次亚太地区博物馆馆长的高层论坛上,单霁翔曾指出国内博物馆界存在的种种问题,“日前进行的藏品腐蚀调查令人触目惊心,(馆藏文物)每年损失数以亿计。”针对博物馆管理,他认为,博物馆是珍贵文物最密集的汇集地,然而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文物藏品遭受自然和人为损坏的威胁不断增加,应引起博物馆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家底不清、保管环境质量不佳、安全保护状况不利、保护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单霁翔曾经做过一次博物馆藏品腐蚀调查,“从那以后,我一直在想,我们博物馆里边一件瓷器、一件铜器,因为操作不慎受到损伤痛心疾首;但实际上,博物馆那些有机物的腐蚀,那些铜器铁器的腐蚀、生锈,每年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我们怎么办?我们没有责任么?”

  事实上,早在2011年故宫“失窃门”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单霁翔就有评价言论。去年5月11日在“2011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他特别谈及故宫失窃一事,表示自2009年以来,博物馆安全案件呈现反弹趋势,故宫失窃敲响文物安全的警钟。

  对当下博物馆数量迅速增加的现象,单霁翔曾提出质疑。“一些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设计施工中,一味求新求洋,‘大手笔’、‘大制作’、‘高投入’,结果是高成本、低质量。”他认为博物馆应该“感染每一位来访者的心灵,成为长存于世的经典,实现博物馆建筑回归文化理想、回归历史责任、回滚永恒价值、回归本质特征。”

http://collection.eastday.com/c/20120112/u1a6304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