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南周将造谣进行到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40:56
陈君石:南周的报道的关键的内容被省掉了,歪曲了原本的意思,增加了误导性的标题  

《科学理性与情绪化:谈媒体的片面引用与歪曲误导》


每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尤其是有毒物质污染了食品,往往是一片质疑声,甚至骂声。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和政府监管和应对事故的态度提出质疑,乃至表示愤怒,本来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在这些情绪性反应中,忽视了这些暴露的“事件”实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在媒体报道中,如果不考虑科学证据,而利用脱离实际的“零”风险概念,进行误导,无疑是火上加油。

大众不是毒理学家,有各种情绪和看法,这我都能理解。但作为科学家,首先要基于事实和依据,引导大众讲科学而不是情绪化。罗云波教授最近的博文《明天,你还敢喝奶吗?》(原址:http://yunboluo.blog.sohu.com/),深入地讲了长时间喝超标牛奶会怎样,也讲了企业质量控制存在的缺陷问题。可惜,与哗众取宠的网络信息相比,阅读量少得可怜。

一旦有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实际危害大小,帮助大家理性看待食品中的风险,立即在网络上成为众矢之的,说成是在鼓励大家吃不合格食品、为企业开脱责任、为政府辩护。这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存在的不正常现象。

   12月27日,我在住院期间接受了《南方周末》采访,记者让我讲讲新国标争议等食品安全问题。报道全文见:http://www.infzm.com/content/67051 【2011食品安全报告】“中国食品标准就是妥协产物” (2011-12-29)

   这篇报道与我审阅过的采访原稿大有出入,近6千字的稿子只登载了2千余字,关键的内容被省掉了,增加了误导性的标题。更有甚者,有人断章取义,剪裁和编辑我的话,使之脱离具体的语境,在网络上制作所谓“语录”。

要知道,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复杂,用140个字的微博很难表达完整的意思,但如有意歪曲,以讹传讹甚至妖魔化某人或某事,微博是个绝好的工具,如:

@财经网 :【语录·陈君石】“公众没有必要惊慌,因为大家不会天天吃到含黄曲霉素的食品。”面对公众和媒体对食品标准一波又一波的“讨伐”,76岁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君石说,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妥协,就没有办法制定标准。很多道理在全世界行得通,但在中国就行不通。(南方周末)

@鲁国平   :【陈君石院士:蒙牛致癌门,公众不必恐慌】蒙牛此次的黄曲霉素超标确实是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但公众没必要惊慌,因为大家不会天天吃到含黄曲霉素的食品。超标的食品还要看超过多少量和吃多长时间,短期食用是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目前我们国家对食品监管的力度是全世界空前的。

类似“语录”得到大量转载,评论大部分是恶毒人身攻击或群情激愤,如:

此人当引咎辞职。对严重致癌物竟是这种态度,还有资格负责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吗?大家说!

   为了以正视听,我贴出《南方周末》采访的原稿全文(见后)。我不奢望人们能坚持看完近6千字的原文,所以在此先强调几个突出的误导问题:

1.      内容片面

每次接受采访,我都强调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无论诚信缺失、生产假冒伪劣、生产不合格食品还是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企业都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我强调政府在透明度、与媒体公众沟通方面存在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导致公信力下降等问题。我还讲过,违法行为并不等于一定要造成健康危害,凡是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物都是违法行为,无论过对健康是否造成危害,危害大小,都要依法予以打击和取缔。

但这些言论并没有得到任何关注。以黄曲霉毒素污染牛奶事件为例,我的原话是:

此次污染事件再次证明,食品生产需要全程控制。所幸被污染的鲜奶已被销毁封存,未进入市场。乳品行业应该对饲料这个源头把关。如果是从散户收购鲜乳,就无法控制饲料,只有采取严格的追溯制度和鲜乳的批批检测,一旦发现黄曲霉素污染,只能销毁,自己承担损失。乳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常用办法之一就是收购散户的鲜乳,但已有包括三聚氰胺在内的污染事件证明,收购散户的鲜乳风险很大,必须权衡其中的利害关系。  

2. 标题误导:“标准就是妥协的产物”

这个标题是《南方周末》采访稿中没有的,也没有经过我同意。我确实讲过“标准是妥协的产物”,但掐头去尾作为标题,误导性很强。大众会认为“妥协”是指:“不顾人民健康,向企业利益妥协,向差劲的国情妥协”。这根本不是我的原意。以下是我的原话:

在保障健康方面,标准绝无妥协。新标准的制定是基于科学依据,在能够保障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以兼顾国情和协商的方式确定的,这是标准制定的原则,国内国外都是如此。在我国,往往各部门、各位专家之间的看法不一,在是否制定某些标准和指标方面存在分歧,最后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一致,即为妥协。

以新的生鲜乳国家标准为例,从科学评估的角度,每100毫升乳的蛋白含量2.8克与2.95克相差0.15克,对健康和食品安全不造成任何影响,大家一天三餐要吃70克蛋白质,争执纠结这不到1克的蛋白质没有意义。最后“妥协”为2.8克蛋白质 ,这个标准完全符合科学,也能够保证健康安全。何况,大家所喝的液态乳的蛋白质实际上都高于每100毫升2.8克。

3. “对于此次事件,公众没有必要惊慌,因为大家不会天天吃到含黄曲霉素的食品。”

我的原话是:黄曲霉素M1是人类致癌物,超过标准值并不一定 = 中毒,还要看能吃进去多少量。从风险评估的角度讲,假如你运气不好,吃到过发霉的瓜子、花生等坚果;或者自己在家里储存食品不当,吃了发霉的大米、大豆等物,那其中的黄曲霉素很可能要比牛奶中的多得多,而且是比黄曲霉素M1致癌强度大10倍的黄曲霉素B1。就此次污染的那点含量来讲,喝一、两次应该不会致癌或中毒,但天天长期大量的喝,确实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

罗云波教授在博文《明天,你还敢喝奶吗?》(原址:http://yunboluo.blog.sohu.com)讲到:就算每天大家都在喝也就是1斤黄曲霉素超标20倍的奶,患肝细胞癌的风险也就是被雷击的风险而已。不是诅咒,这是科学的风险评估,每个正常人被雷击的风险大约是二百万分之一。如果是乙肝患者,这个风险将提高30倍到60倍,也就是二百万分之30~60。但是对于这被不幸击中的人而言,风险是百分之百,所以,食品企业以及消费者自身要尽一切可能来降低黄曲霉素暴露。

这是未删减、未公布的《南方周末》采访稿全文(12月27日):访陈君石先生

南方周末记者发自北京

与国外相比,我国新修订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到底是更高了,还是有评论说的“开倒车”?新颁布并已经开始实施的比如乳品、速冻面米制品等标准是否受企业裹挟?如何真正认识和理解新国标?消费者对其到底有哪些误解和偏见?本月19日,正在住院中的陈君石院士就上述等问题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访问。今年76岁的陈君石先生,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还在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等多家权威机构兼任要职。

    三套食品标准矛盾易见   

记者:据报道,您参加了本月初召开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第六次主任会议,该会研究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请你谈谈该规划的出台背景。

陈君石:这个背景很重要。在《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多套国家级食品标准的国家,这种现象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有。

就同一食品而言,有食品卫生标准,根据的是食品卫生法,主管部门是卫生部;还有有产品质量标准,根据的是产品质量法,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还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根据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主管部门是农业部。这三套标准都具有国家强制性,其间矛盾显而易见,因为不是一个部门制定的,互相不通气,但是同样都有安全指标。比如,同一食品测定铅含量,若按这个标准是合格,按那个标准就不合格了。由于存在多套执法标准,给企业和执法都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所以,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今后我们国家只有一套国家级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也就是说,质量的指标不纳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从2009年开始,国家开始清理整顿工作。

记者:两年多来,这项清理整顿工作进展如何?遵循原则是什么?整顿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或者遇到问题又是什么?

陈君石:按照工作步骤,以标准审评的专业委员会、大委员会,到卫生部层面,一步一步地推进中。遵循原则是只有一套国家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没有第二套,也不能有第二套。整顿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清理整顿标准中,各部门、各位专家之间的看法不一,存在分歧,不过,这很很正常。最后,在保证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总能通过妥协达成一致意见。

记者:公众喜欢拿中国的标准和国外相比,有时会得出落后等评价,你如何评价,修订前的中国标准的水平和存在哪些问题?参照国外的标准,是不是也有区别和原则?

陈君石:我不认为中国标准是落后的,国与国之间的情况不同,食品标准不尽相同,不能简单、机械化的比较。标准不是越高越好,标准的关键在于执行。简单的说,我国的食品标准总体上是适用的。修订前存在多套标准,修订不及时。参照国外标准,兼顾本国国情,这是世界上通行做法。不能忘记中国是一个大的、发展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制定标准的原则是,以保证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符合经济发展条件、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安全可靠。

记者:比如乳品新国标,媒体和公众都说它是20年来的倒退,为什么?在制定中,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过程?

陈君石:倒退不是事实。在新发布的66个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包括生乳、婴幼儿食品、乳制品等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标准2项和检验方法标准49项。与过去相比,新国标突出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限量规定以及标准的强制性,其中对餐桌上可见产品的各项指标均有提高。以婴儿配方食品为例,新国标增加了10多项检测内容,有些标准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


在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一般不包括质量指标,但并不等于标准中不能有质量指标或标准,质量指标或标准可以存在,也是有必要的,但不应该是强制性的。如,根据质量,将产品分成一、二、三级,这跟食品安全没有关系,不能说一级就是安全的,二级就不安全,三级就更差劲了。比如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就是质量方面的指标,与安全和健康没有关系。

就新乳品标准而言,远不是在2009年6月1日才开始组织制定的。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后国务院就下令通过清理整顿,重新制定一套乳品标准,那时食品安全法还未颁布。两年多来,至少开了五六十次各种各样的专家会议,还不包括领导阶层的会,争得不亦乐乎。



标准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记者:你对乳品新国标出台之前各方争得不亦乐乎,怎么看?

陈君石:我不理解,当然也不理解为什么生鲜乳要规定蛋白质含量。很多人把蛋白质和食品安全混淆在一起,你可以说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很重要,但是你要看看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数量级。一个是2.8,一个是2.95,也就是一百毫升差0.15克,喝500毫升牛奶也差不了一克蛋白质。而我们通常一天三餐要吃70克蛋白质,你说我们讨论这不到一克蛋白质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多吃一克身体就好了,少吃一克就营养不良了吗?

当然,婴幼儿配方奶粉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奶粉供给婴幼儿成长所需的蛋白质,婴儿不吃米饭,所以把蛋白质指标放进去是没有争论的。

乳品新国标一共公布了66个标准,真正引起广泛争论的只有其中1个标准的两个指标,即生鲜乳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就算这两项落后的话,其实我不认为是落后,也不能判定我们这个标准就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标准。还有几百项指标不落后,为什么就没有人说呢。

记者:你的意思是反对者是以点带面,不看整体水平?

    陈君石:是的。在制定乳品标准过程还有一个争论是要不要制定生鲜乳的标准,争议的就是生鲜乳,不是讲酸奶,也不是讲奶粉,我们搞公共卫生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谁喝生鲜奶?

    记者:生鲜乳就是原料奶?

    陈君石:对啊,收购时生鲜乳蛋白质含量是2.8,但终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多少取决于厂家,厂家根据不同的产品就来规定不同的蛋白质含量。

收购来的生鲜乳不是直接喝的。从保障消费者健康来讲,你何必把自己套上呢?这个完全应该是企业行为,而不是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该管的。在国外,按照蛋白质分级,按照菌落总数分级。乳品公司到养奶户收奶,蛋白质高的牛奶多付钱,跟安全没有关系,风马牛不相干。

我说标准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有2层意思:

1)不同部门/单位/专家对是否有必要制定生鲜乳标准,看法不一,有的部门/单位/专家同意,可是别的部门/单位/专家就不同意,一定要制定生鲜乳的标准。这个乳品标准来回讨论不知道多少次了,最后妥协,那就制定。

2) 标准是协商的产物:但我要强调,在保障健康方面,标准绝无妥协。新标准的制定是基于科学依据,在能够保障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以兼顾国情和协商的方式确定的,如新生鲜乳中蛋白含量2.8克~2.95克相差0.15克对健康和食品安全不造成任何影响,而且大家一天三餐要吃70克蛋白质,纠结这不到1克的蛋白质没有意义,那最后就定为2.8克,否则就要永无止境地讨论下去。

记者:怎么看待标准制定中的妥协问题,妥协的度由谁来掌握,如何避免妥协最后成为被利益绑架?

陈君石:从我刚才讲的来说,没有妥协,就没有办法制定标准。妥协的度由行政主管部门卫生部来掌控。这种妥协不可能被企业利益绑架,国家也不会这么干。

记者:公众对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意见也很大,这该怎么来理性的看待?

陈君石:公众是被媒体误导了。起草某些标准需要企业参与,因为企业最了解生产情况,同时,企业也是标准的执行者,如果一套标准出台后,超过50%的样品不合格,那这套标准还有何等意义。一套好的标准,意味着大多数产品合格,只有极少数不合格,待改进工艺和流程管理后,提高合格率才是标准的作用。在整个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只参加起草,并不参与前面讲到的两个层次的评审和最后的卫生部行政审查。

政府与媒体沟通不畅

记者:按照你的说法,食品安全标准不同于质量体系,为何公众反应强烈?

陈君石:因为部分公众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公众只看到2.8低于2.95,简单地从数字上讲,当然是倒退。但是,不是所有的公众都了解上面所说的道理,很容易被忽悠,以偏概全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

    记者:从目前,这种争议几乎一边倒,作为研究人员,你心里是否有些无奈?

陈君石:这个事情很复杂,对于老百姓来讲他们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对于发表这个言论的人,我怎么能了解他是什么目的?我不说是媒体,媒体总是应用某某专家的说法,尽管我对媒体有意见,但是媒体从来不发明说法,只不过把某某专家的观点最多夸大一点而已,假如没有人说这个标准是全世界最落后的,媒体发明不了这种话。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这些话的另有专家或机构?

陈君石:对,因为我们专家很多,谁能说这是专家,这不是专家,谁掌握这个标准,没有人掌握这个标准。那么媒体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专家。一些媒体的问题是在于不去求证。这个说法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是事实还是不事实,是全部的事实,还是部分事实,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只要求证就清楚了。

就乳品新国标而言,到底是不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标准,去问问政府不就明白了吗。当然,政府有政府的问题,就是不容易跟媒体做这方面交流。

陈君石:要努力的话,是没有问题的,就乳品新国标而言没有很强的时间性,不像有的新闻,比如金正日死了,再过三天就不稀奇。

速冻食品新国标得罪了谁?

记者:乳品新国标争议未了,即将实施的速冻食品新国标再起波澜,你对此怎么看?

陈君石:一个香港朋友告诉我凤凰卫视最近正好做了这期节目,我看了几句话,那就是压倒优势攻击专家。如果问消费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没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哪个好?当然没有的好。这就是忽悠。因为,即便有足够的科学根据说明五个样品里有一个葡萄球菌呈阳性,对消费者健康不会有影响,而对消费者而言,就会认为一个阳性都没有的话不是更安全吗?如果,舆论要把消费者引导到这种路上,就讲不清了。

首先,速冻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是最要命的最厉害的致病菌,沙门氏菌、李斯特氏菌等比它致病性厉害多了,尽管葡萄球菌靠后,但是原有标准规定葡萄球菌不得检出是非常不科学的,不得检出不科学,又有几个人报道?

真正的规范应该是规定采多少个样,怎么采样。过去技术条件差时,蔬菜农残也要求不得检出,后来技术进步以后,就规定了限量值,因为不得检出是不科学、也不可能的。现在我国农残检测水平已经相当先进的,绝不次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只要有一丁点的就可以检出,比如百万分之一克,但检出不等于就一定对人体有害了。

什么叫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就是讲风险,不得检出在国际上是一个不科学的做法,国际上早就不使用了。这次我实在不明白,比乳品标准的争议还不明白,不知道为什么公众说这个标准倒退了。现在我们的做法是,五个样品允许有一个样品呈阳性,而且还有一定的细菌量,这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只不过跟国际接轨而已,人家早走了我们晚走了好几年。还没有理解前因后果,就炒得翻天覆地。

    记者:这是不是说,公众得到的信息容易出现偏差?

陈君石:对,这就是我过去讲到的我们食品安全是没有零风险的,你今天来采访我就没风险吗?当然有风险,坐飞机、打出租也有风险。

食品安全远不是一个公共问题

记者:为何两个新国标屡被热议?

陈君石:原因很清楚,任何人都容易接受一个负面的信息,任何人包括我在内。为什么?负面消息吸引人。其实,这还不是根源。

真正的问题是出现一边倒的声音后,政府没有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员和专门的经费来做被称之为风险交流。这不是信息发布,信息发布仅仅是风险交流的一部分,最多只是单向的信息发布。现在,政府往往反应滞后,透明度不够,话也讲得不够多,因为讲多了怕出毛病,怕被骂、怕担责任。

也缺少一个风险交流的平台,往往是某某专家的一家之言。如果这个平台是民间的,而不是政府的,能专门提供科学知识,效果就大不一样。

其实,中国每年因食品安全事故死的人数并不多,那么国务院为什么唯独要成立一个食品安全委员会,而不成立一个车祸委员会、癌症委员会、心脏病委员会?这些方面死的人不是更多吗?因为食品安全远远不是公共卫生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是社会安定团结问题。

    比如,婴幼儿配方乳粉里面有激素造成了婴儿性早熟,这纯粹是假新闻,一点根据都没有,连影子都没有。至于为什么出现这个新闻,那是另外一个事情,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事情。就食品安全而言,网上骂我的人太多了,他们都告诉我不要去看。那为什么会这样?说明我们缺乏积极的风险交流和沟通。



食品安全与假冒伪劣的边界

记者:有评论说,今年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陈君石:很多不是真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消费者会觉得食品安全问题多,就是把界限给模糊掉了,将假冒伪劣等于不安全食品,就那么简单。

你想想,我们身边的假冒伪劣食品数量有多大,说汪洋大海不为过,那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多少?没多少。不管媒体年终如何盘点,我可以估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西瓜膨大剂等等,但都把它当成食品安全问题。

    记者:那到底如何界定食品安全的定义?

    陈君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指有毒有害物质对消费者健康造成的危害的公共卫生问题。仅有有毒有害物质不行,还得要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记者:也就说必须有后果?

    陈君石:对,因为有毒有害物质到处可见,比如把一个馒头送检看有没有含铅,铅一定会有啊,问题是含有多少铅,会不会给人体造成危害。上海染色馒头给上海市政府造成了压力,这跟食品安全完全没有关系,其实是假冒伪劣问题。

   柠檬黄允许添加到饮料里,但馒头里不允许添加,添加了属于犯法,可是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健康,这一点很清楚,这不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可是,此事影响很大,媒体还用致癌、有毒来报道,老百姓能不觉得问题多吗?

记者:最后,请介绍一下食品安全国家风险评估中心的运转情况。

    陈君石:该中心是一个国家级事业单位,已经成立,但现在人员和资金配备还没有完全到位,还没有搭起框架,分哪几个部门。比如作风险交流,应该会有一个部门来负责。成立这个中心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组建工作要一步一步地来做。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e311c401010dkd.html?tj=1陈君石:南周的报道的关键的内容被省掉了,歪曲了原本的意思,增加了误导性的标题  

《科学理性与情绪化:谈媒体的片面引用与歪曲误导》


每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尤其是有毒物质污染了食品,往往是一片质疑声,甚至骂声。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和政府监管和应对事故的态度提出质疑,乃至表示愤怒,本来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在这些情绪性反应中,忽视了这些暴露的“事件”实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在媒体报道中,如果不考虑科学证据,而利用脱离实际的“零”风险概念,进行误导,无疑是火上加油。

大众不是毒理学家,有各种情绪和看法,这我都能理解。但作为科学家,首先要基于事实和依据,引导大众讲科学而不是情绪化。罗云波教授最近的博文《明天,你还敢喝奶吗?》(原址:http://yunboluo.blog.sohu.com/),深入地讲了长时间喝超标牛奶会怎样,也讲了企业质量控制存在的缺陷问题。可惜,与哗众取宠的网络信息相比,阅读量少得可怜。

一旦有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实际危害大小,帮助大家理性看待食品中的风险,立即在网络上成为众矢之的,说成是在鼓励大家吃不合格食品、为企业开脱责任、为政府辩护。这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存在的不正常现象。

   12月27日,我在住院期间接受了《南方周末》采访,记者让我讲讲新国标争议等食品安全问题。报道全文见:http://www.infzm.com/content/67051 【2011食品安全报告】“中国食品标准就是妥协产物” (2011-12-29)

   这篇报道与我审阅过的采访原稿大有出入,近6千字的稿子只登载了2千余字,关键的内容被省掉了,增加了误导性的标题。更有甚者,有人断章取义,剪裁和编辑我的话,使之脱离具体的语境,在网络上制作所谓“语录”。

要知道,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复杂,用140个字的微博很难表达完整的意思,但如有意歪曲,以讹传讹甚至妖魔化某人或某事,微博是个绝好的工具,如:

@财经网 :【语录·陈君石】“公众没有必要惊慌,因为大家不会天天吃到含黄曲霉素的食品。”面对公众和媒体对食品标准一波又一波的“讨伐”,76岁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君石说,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妥协,就没有办法制定标准。很多道理在全世界行得通,但在中国就行不通。(南方周末)

@鲁国平   :【陈君石院士:蒙牛致癌门,公众不必恐慌】蒙牛此次的黄曲霉素超标确实是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但公众没必要惊慌,因为大家不会天天吃到含黄曲霉素的食品。超标的食品还要看超过多少量和吃多长时间,短期食用是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目前我们国家对食品监管的力度是全世界空前的。

类似“语录”得到大量转载,评论大部分是恶毒人身攻击或群情激愤,如:

此人当引咎辞职。对严重致癌物竟是这种态度,还有资格负责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吗?大家说!

   为了以正视听,我贴出《南方周末》采访的原稿全文(见后)。我不奢望人们能坚持看完近6千字的原文,所以在此先强调几个突出的误导问题:

1.      内容片面

每次接受采访,我都强调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无论诚信缺失、生产假冒伪劣、生产不合格食品还是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企业都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我强调政府在透明度、与媒体公众沟通方面存在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导致公信力下降等问题。我还讲过,违法行为并不等于一定要造成健康危害,凡是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物都是违法行为,无论过对健康是否造成危害,危害大小,都要依法予以打击和取缔。

但这些言论并没有得到任何关注。以黄曲霉毒素污染牛奶事件为例,我的原话是:

此次污染事件再次证明,食品生产需要全程控制。所幸被污染的鲜奶已被销毁封存,未进入市场。乳品行业应该对饲料这个源头把关。如果是从散户收购鲜乳,就无法控制饲料,只有采取严格的追溯制度和鲜乳的批批检测,一旦发现黄曲霉素污染,只能销毁,自己承担损失。乳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常用办法之一就是收购散户的鲜乳,但已有包括三聚氰胺在内的污染事件证明,收购散户的鲜乳风险很大,必须权衡其中的利害关系。  

2. 标题误导:“标准就是妥协的产物”

这个标题是《南方周末》采访稿中没有的,也没有经过我同意。我确实讲过“标准是妥协的产物”,但掐头去尾作为标题,误导性很强。大众会认为“妥协”是指:“不顾人民健康,向企业利益妥协,向差劲的国情妥协”。这根本不是我的原意。以下是我的原话:

在保障健康方面,标准绝无妥协。新标准的制定是基于科学依据,在能够保障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以兼顾国情和协商的方式确定的,这是标准制定的原则,国内国外都是如此。在我国,往往各部门、各位专家之间的看法不一,在是否制定某些标准和指标方面存在分歧,最后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一致,即为妥协。

以新的生鲜乳国家标准为例,从科学评估的角度,每100毫升乳的蛋白含量2.8克与2.95克相差0.15克,对健康和食品安全不造成任何影响,大家一天三餐要吃70克蛋白质,争执纠结这不到1克的蛋白质没有意义。最后“妥协”为2.8克蛋白质 ,这个标准完全符合科学,也能够保证健康安全。何况,大家所喝的液态乳的蛋白质实际上都高于每100毫升2.8克。

3. “对于此次事件,公众没有必要惊慌,因为大家不会天天吃到含黄曲霉素的食品。”

我的原话是:黄曲霉素M1是人类致癌物,超过标准值并不一定 = 中毒,还要看能吃进去多少量。从风险评估的角度讲,假如你运气不好,吃到过发霉的瓜子、花生等坚果;或者自己在家里储存食品不当,吃了发霉的大米、大豆等物,那其中的黄曲霉素很可能要比牛奶中的多得多,而且是比黄曲霉素M1致癌强度大10倍的黄曲霉素B1。就此次污染的那点含量来讲,喝一、两次应该不会致癌或中毒,但天天长期大量的喝,确实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

罗云波教授在博文《明天,你还敢喝奶吗?》(原址:http://yunboluo.blog.sohu.com)讲到:就算每天大家都在喝也就是1斤黄曲霉素超标20倍的奶,患肝细胞癌的风险也就是被雷击的风险而已。不是诅咒,这是科学的风险评估,每个正常人被雷击的风险大约是二百万分之一。如果是乙肝患者,这个风险将提高30倍到60倍,也就是二百万分之30~60。但是对于这被不幸击中的人而言,风险是百分之百,所以,食品企业以及消费者自身要尽一切可能来降低黄曲霉素暴露。

这是未删减、未公布的《南方周末》采访稿全文(12月27日):访陈君石先生

南方周末记者发自北京

与国外相比,我国新修订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到底是更高了,还是有评论说的“开倒车”?新颁布并已经开始实施的比如乳品、速冻面米制品等标准是否受企业裹挟?如何真正认识和理解新国标?消费者对其到底有哪些误解和偏见?本月19日,正在住院中的陈君石院士就上述等问题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访问。今年76岁的陈君石先生,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还在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等多家权威机构兼任要职。

    三套食品标准矛盾易见   

记者:据报道,您参加了本月初召开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第六次主任会议,该会研究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请你谈谈该规划的出台背景。

陈君石:这个背景很重要。在《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多套国家级食品标准的国家,这种现象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有。

就同一食品而言,有食品卫生标准,根据的是食品卫生法,主管部门是卫生部;还有有产品质量标准,根据的是产品质量法,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还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根据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主管部门是农业部。这三套标准都具有国家强制性,其间矛盾显而易见,因为不是一个部门制定的,互相不通气,但是同样都有安全指标。比如,同一食品测定铅含量,若按这个标准是合格,按那个标准就不合格了。由于存在多套执法标准,给企业和执法都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所以,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今后我们国家只有一套国家级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也就是说,质量的指标不纳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从2009年开始,国家开始清理整顿工作。

记者:两年多来,这项清理整顿工作进展如何?遵循原则是什么?整顿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或者遇到问题又是什么?

陈君石:按照工作步骤,以标准审评的专业委员会、大委员会,到卫生部层面,一步一步地推进中。遵循原则是只有一套国家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没有第二套,也不能有第二套。整顿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清理整顿标准中,各部门、各位专家之间的看法不一,存在分歧,不过,这很很正常。最后,在保证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总能通过妥协达成一致意见。

记者:公众喜欢拿中国的标准和国外相比,有时会得出落后等评价,你如何评价,修订前的中国标准的水平和存在哪些问题?参照国外的标准,是不是也有区别和原则?

陈君石:我不认为中国标准是落后的,国与国之间的情况不同,食品标准不尽相同,不能简单、机械化的比较。标准不是越高越好,标准的关键在于执行。简单的说,我国的食品标准总体上是适用的。修订前存在多套标准,修订不及时。参照国外标准,兼顾本国国情,这是世界上通行做法。不能忘记中国是一个大的、发展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制定标准的原则是,以保证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符合经济发展条件、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安全可靠。

记者:比如乳品新国标,媒体和公众都说它是20年来的倒退,为什么?在制定中,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过程?

陈君石:倒退不是事实。在新发布的66个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包括生乳、婴幼儿食品、乳制品等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标准2项和检验方法标准49项。与过去相比,新国标突出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限量规定以及标准的强制性,其中对餐桌上可见产品的各项指标均有提高。以婴儿配方食品为例,新国标增加了10多项检测内容,有些标准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


在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一般不包括质量指标,但并不等于标准中不能有质量指标或标准,质量指标或标准可以存在,也是有必要的,但不应该是强制性的。如,根据质量,将产品分成一、二、三级,这跟食品安全没有关系,不能说一级就是安全的,二级就不安全,三级就更差劲了。比如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就是质量方面的指标,与安全和健康没有关系。

就新乳品标准而言,远不是在2009年6月1日才开始组织制定的。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后国务院就下令通过清理整顿,重新制定一套乳品标准,那时食品安全法还未颁布。两年多来,至少开了五六十次各种各样的专家会议,还不包括领导阶层的会,争得不亦乐乎。



标准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记者:你对乳品新国标出台之前各方争得不亦乐乎,怎么看?

陈君石:我不理解,当然也不理解为什么生鲜乳要规定蛋白质含量。很多人把蛋白质和食品安全混淆在一起,你可以说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很重要,但是你要看看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数量级。一个是2.8,一个是2.95,也就是一百毫升差0.15克,喝500毫升牛奶也差不了一克蛋白质。而我们通常一天三餐要吃70克蛋白质,你说我们讨论这不到一克蛋白质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多吃一克身体就好了,少吃一克就营养不良了吗?

当然,婴幼儿配方奶粉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奶粉供给婴幼儿成长所需的蛋白质,婴儿不吃米饭,所以把蛋白质指标放进去是没有争论的。

乳品新国标一共公布了66个标准,真正引起广泛争论的只有其中1个标准的两个指标,即生鲜乳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就算这两项落后的话,其实我不认为是落后,也不能判定我们这个标准就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标准。还有几百项指标不落后,为什么就没有人说呢。

记者:你的意思是反对者是以点带面,不看整体水平?

    陈君石:是的。在制定乳品标准过程还有一个争论是要不要制定生鲜乳的标准,争议的就是生鲜乳,不是讲酸奶,也不是讲奶粉,我们搞公共卫生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谁喝生鲜奶?

    记者:生鲜乳就是原料奶?

    陈君石:对啊,收购时生鲜乳蛋白质含量是2.8,但终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多少取决于厂家,厂家根据不同的产品就来规定不同的蛋白质含量。

收购来的生鲜乳不是直接喝的。从保障消费者健康来讲,你何必把自己套上呢?这个完全应该是企业行为,而不是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该管的。在国外,按照蛋白质分级,按照菌落总数分级。乳品公司到养奶户收奶,蛋白质高的牛奶多付钱,跟安全没有关系,风马牛不相干。

我说标准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有2层意思:

1)不同部门/单位/专家对是否有必要制定生鲜乳标准,看法不一,有的部门/单位/专家同意,可是别的部门/单位/专家就不同意,一定要制定生鲜乳的标准。这个乳品标准来回讨论不知道多少次了,最后妥协,那就制定。

2) 标准是协商的产物:但我要强调,在保障健康方面,标准绝无妥协。新标准的制定是基于科学依据,在能够保障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以兼顾国情和协商的方式确定的,如新生鲜乳中蛋白含量2.8克~2.95克相差0.15克对健康和食品安全不造成任何影响,而且大家一天三餐要吃70克蛋白质,纠结这不到1克的蛋白质没有意义,那最后就定为2.8克,否则就要永无止境地讨论下去。

记者:怎么看待标准制定中的妥协问题,妥协的度由谁来掌握,如何避免妥协最后成为被利益绑架?

陈君石:从我刚才讲的来说,没有妥协,就没有办法制定标准。妥协的度由行政主管部门卫生部来掌控。这种妥协不可能被企业利益绑架,国家也不会这么干。

记者:公众对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意见也很大,这该怎么来理性的看待?

陈君石:公众是被媒体误导了。起草某些标准需要企业参与,因为企业最了解生产情况,同时,企业也是标准的执行者,如果一套标准出台后,超过50%的样品不合格,那这套标准还有何等意义。一套好的标准,意味着大多数产品合格,只有极少数不合格,待改进工艺和流程管理后,提高合格率才是标准的作用。在整个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只参加起草,并不参与前面讲到的两个层次的评审和最后的卫生部行政审查。

政府与媒体沟通不畅

记者:按照你的说法,食品安全标准不同于质量体系,为何公众反应强烈?

陈君石:因为部分公众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公众只看到2.8低于2.95,简单地从数字上讲,当然是倒退。但是,不是所有的公众都了解上面所说的道理,很容易被忽悠,以偏概全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

    记者:从目前,这种争议几乎一边倒,作为研究人员,你心里是否有些无奈?

陈君石:这个事情很复杂,对于老百姓来讲他们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对于发表这个言论的人,我怎么能了解他是什么目的?我不说是媒体,媒体总是应用某某专家的说法,尽管我对媒体有意见,但是媒体从来不发明说法,只不过把某某专家的观点最多夸大一点而已,假如没有人说这个标准是全世界最落后的,媒体发明不了这种话。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这些话的另有专家或机构?

陈君石:对,因为我们专家很多,谁能说这是专家,这不是专家,谁掌握这个标准,没有人掌握这个标准。那么媒体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专家。一些媒体的问题是在于不去求证。这个说法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是事实还是不事实,是全部的事实,还是部分事实,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只要求证就清楚了。

就乳品新国标而言,到底是不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标准,去问问政府不就明白了吗。当然,政府有政府的问题,就是不容易跟媒体做这方面交流。

陈君石:要努力的话,是没有问题的,就乳品新国标而言没有很强的时间性,不像有的新闻,比如金正日死了,再过三天就不稀奇。

速冻食品新国标得罪了谁?

记者:乳品新国标争议未了,即将实施的速冻食品新国标再起波澜,你对此怎么看?

陈君石:一个香港朋友告诉我凤凰卫视最近正好做了这期节目,我看了几句话,那就是压倒优势攻击专家。如果问消费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没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哪个好?当然没有的好。这就是忽悠。因为,即便有足够的科学根据说明五个样品里有一个葡萄球菌呈阳性,对消费者健康不会有影响,而对消费者而言,就会认为一个阳性都没有的话不是更安全吗?如果,舆论要把消费者引导到这种路上,就讲不清了。

首先,速冻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是最要命的最厉害的致病菌,沙门氏菌、李斯特氏菌等比它致病性厉害多了,尽管葡萄球菌靠后,但是原有标准规定葡萄球菌不得检出是非常不科学的,不得检出不科学,又有几个人报道?

真正的规范应该是规定采多少个样,怎么采样。过去技术条件差时,蔬菜农残也要求不得检出,后来技术进步以后,就规定了限量值,因为不得检出是不科学、也不可能的。现在我国农残检测水平已经相当先进的,绝不次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只要有一丁点的就可以检出,比如百万分之一克,但检出不等于就一定对人体有害了。

什么叫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就是讲风险,不得检出在国际上是一个不科学的做法,国际上早就不使用了。这次我实在不明白,比乳品标准的争议还不明白,不知道为什么公众说这个标准倒退了。现在我们的做法是,五个样品允许有一个样品呈阳性,而且还有一定的细菌量,这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只不过跟国际接轨而已,人家早走了我们晚走了好几年。还没有理解前因后果,就炒得翻天覆地。

    记者:这是不是说,公众得到的信息容易出现偏差?

陈君石:对,这就是我过去讲到的我们食品安全是没有零风险的,你今天来采访我就没风险吗?当然有风险,坐飞机、打出租也有风险。

食品安全远不是一个公共问题

记者:为何两个新国标屡被热议?

陈君石:原因很清楚,任何人都容易接受一个负面的信息,任何人包括我在内。为什么?负面消息吸引人。其实,这还不是根源。

真正的问题是出现一边倒的声音后,政府没有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员和专门的经费来做被称之为风险交流。这不是信息发布,信息发布仅仅是风险交流的一部分,最多只是单向的信息发布。现在,政府往往反应滞后,透明度不够,话也讲得不够多,因为讲多了怕出毛病,怕被骂、怕担责任。

也缺少一个风险交流的平台,往往是某某专家的一家之言。如果这个平台是民间的,而不是政府的,能专门提供科学知识,效果就大不一样。

其实,中国每年因食品安全事故死的人数并不多,那么国务院为什么唯独要成立一个食品安全委员会,而不成立一个车祸委员会、癌症委员会、心脏病委员会?这些方面死的人不是更多吗?因为食品安全远远不是公共卫生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是社会安定团结问题。

    比如,婴幼儿配方乳粉里面有激素造成了婴儿性早熟,这纯粹是假新闻,一点根据都没有,连影子都没有。至于为什么出现这个新闻,那是另外一个事情,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事情。就食品安全而言,网上骂我的人太多了,他们都告诉我不要去看。那为什么会这样?说明我们缺乏积极的风险交流和沟通。



食品安全与假冒伪劣的边界

记者:有评论说,今年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陈君石:很多不是真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消费者会觉得食品安全问题多,就是把界限给模糊掉了,将假冒伪劣等于不安全食品,就那么简单。

你想想,我们身边的假冒伪劣食品数量有多大,说汪洋大海不为过,那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多少?没多少。不管媒体年终如何盘点,我可以估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西瓜膨大剂等等,但都把它当成食品安全问题。

    记者:那到底如何界定食品安全的定义?

    陈君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指有毒有害物质对消费者健康造成的危害的公共卫生问题。仅有有毒有害物质不行,还得要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记者:也就说必须有后果?

    陈君石:对,因为有毒有害物质到处可见,比如把一个馒头送检看有没有含铅,铅一定会有啊,问题是含有多少铅,会不会给人体造成危害。上海染色馒头给上海市政府造成了压力,这跟食品安全完全没有关系,其实是假冒伪劣问题。

   柠檬黄允许添加到饮料里,但馒头里不允许添加,添加了属于犯法,可是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健康,这一点很清楚,这不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可是,此事影响很大,媒体还用致癌、有毒来报道,老百姓能不觉得问题多吗?

记者:最后,请介绍一下食品安全国家风险评估中心的运转情况。

    陈君石:该中心是一个国家级事业单位,已经成立,但现在人员和资金配备还没有完全到位,还没有搭起框架,分哪几个部门。比如作风险交流,应该会有一个部门来负责。成立这个中心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组建工作要一步一步地来做。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e311c401010dkd.html?tj=1
中国媒体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南方系为代表的这些人,根本无意于向公众传达真实信息,将媒体的基本责任完全放弃。
楼主,你想累死清洁工啊
fz73121 发表于 2012-1-4 20:34
楼主,你想累死清洁工啊
这是什么意思?
呼唤猛禽
商业化运营需要爆炸性的新闻吸引眼球,夸大是自然的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2-1-4 20:35
这是什么意思?
你的楼下已经给你答案了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2-1-4 20:35
这是什么意思?
一个正常的F22,他一定会来.
嘿嘿,
陈老的原文比南周的文章更来劲。
比记者和实习生要专业的多了。
呼唤猛禽叔叔~~
等待猛禽。。。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2-1-4 20:35
这是什么意思?
凡是涉及南周的帖子 娘娘必来为南周洗地啊 百试不爽 这是多么敬业的精神
…… 也不怕累死
不接受南方系的采访就没有事情!为什么就不明白!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2-1-4 20:35
这是什么意思?
为南周洗地的。。。
谢谢楼主的贴子,特别是生鲜乳的这一段
当初我就说了,这是原料奶,和我们喝的不是一回事。
某大夫看一个病人诊费2.95,某天院长说了,反正多那1毛5也发不了财,少了也饿不死人,今后诊费2块8算了。
俺估计某大夫肯定哭天抢地的上茶馆发《中国医务人员的工作还不如奶牛》之类的:D:D:D

0.15本来就不是安全问题,是态度问题。

说到眼球,营食所在CDC本来不是了不起的部门,但绝对是从食品安全/风险中获益最多的部门。

当然陈院士为人不错,不过看看老先生翻译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那才叫吸引眼球呢。:D:D:D
我想这位专家的意思是-是要严格也要科学,任何问题都是概率问题,即有蓄意的概率也有无意的概率.

而南都则是故意把所有问题都当成蓄意的,这个问题还不大更关键的是它还据此占据到的高地啊,摸黑该专家啊.
南方蜥根本不是采访,它们只是想借别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

南方蜥一般会搞一个精心准备的提纲,诱导被采访人按照它们的思路说话。

如果被采访人不上当,那么南方蜥就断章取义,剪裁拼凑,歪曲被采访人的本意。
哼,媒体的言论自由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
人家有权在自己的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言论。
媒体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给你们搞科普。
你们这些五毛就该发配到主体棒国去体验冷暖人生。
哼、哼!
真是天煞的,,,,
,,,,,,,新闻排列组合是很神奇事情,,
可以告吧
十五字 发表于 2012-1-4 23:29
可以告吧
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顶多发个道歉。文章继续流传。一年后,没人知道有这么个道歉。
深涧悠蓝 发表于 2012-1-4 23:32
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顶多发个道歉。文章继续流传。一年后,没人知道有这么个道歉。
知识产权名誉权什么的
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只谈钱
十五字 发表于 2012-1-4 23:36
知识产权名誉权什么的
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只谈钱
钱不是万能的,
就算这道歉信刊登个一年也比不上文章的影响。

深涧悠蓝 发表于 2012-1-4 23:38
钱不是万能的,
就算这道歉信刊登个一年也比不上文章的影响。


原回复晦涩,修改为------
个人感觉象南周这样的行为不会是为了理想信仰什么的
最大的可能是为了钱
他们又不在乎脸面
哪儿痛就打哪儿应该管用
深涧悠蓝 发表于 2012-1-4 23:38
钱不是万能的,
就算这道歉信刊登个一年也比不上文章的影响。


原回复晦涩,修改为------
个人感觉象南周这样的行为不会是为了理想信仰什么的
最大的可能是为了钱
他们又不在乎脸面
哪儿痛就打哪儿应该管用
居然猛禽没来,再顶一下。。
现在媒体报的东西,必须存疑了,完全的没下限。
民众的科学素养还是有待于提高,相关部门在标准制定时应该把实际情况通俗易懂的告诉大家.

现代工业的标准都是妥协的产物,你不能以为他只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如果这样制定标准,大多数厂家就要完蛋,最后的结果就是假货泛滥和少数权贵消费极高品质的东西.

随着工艺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后提高产品的标准,才能让多数消费者买到合适的产品,合适不是绝对的没问题.

lvchunyou 发表于 2012-1-5 09:49
民众的科学素养还是有待于提高,相关部门在标准制定时应该把实际情况通俗易懂的告诉大家.

现代工业的标准 ...
馒头标准出台时,记者报道:馒头必须是圆的。就这种报道还指望老百姓能明白?
我不觉得记者是故意的。这属于知识水平不高的缘故,所以在专业方面会闹一个接着一个的笑话。
深涧悠蓝 发表于 2012-1-5 09:58
馒头标准出台时,记者报道:馒头必须是圆的。就这种报道还指望老百姓能明白?
我不觉得记者是故意的。这 ...
他们最大问题是没有自知之明。
老右呢??
elixia 发表于 2012-1-4 23:18
哼,媒体的言论自由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
人家有权在自己的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言论。
媒体是为了赚钱,不是 ...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以为《南方周末》的人就是有良心呀!
黑暗执政官 发表于 2012-1-5 10:10
老右呢??
娘娘累了??
深涧悠蓝 发表于 2012-1-5 09:58
馒头标准出台时,记者报道:馒头必须是圆的。就这种报道还指望老百姓能明白?
我不觉得记者是故意的。这 ...
有些记者的科学素质确实是难以恭维,对现代工业和管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其中一部分人是断章取义,借用别人的话来赚取眼球,误导民众,是非常低劣的表现.

但标准制定的不公开不透明,也是标准制定者想要的特权,同企业上下其手,捞取好处也是有的.

发展中国家的工艺水平和检测手段达不到世界一流的标准,必要的时候为了促进自己工业的发展,适当的降低标准是应该的,但要解释清楚,让老百姓理解,不能愚弄百姓.你暗箱操作,反倒让一些人钻了空子,导致老百姓不信任政府了.
lvchunyou 发表于 2012-1-5 10:20
有些记者的科学素质确实是难以恭维,对现代工业和管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其中一部分人是断章取义,借用别 ...
只见过低于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
没见过不公开不透明的标准。
这话怎么说呢,任何一个标准,你只要需要就可以查到,但别指望在网络上可以随意搜索。但不表示不公开不透明。
深涧悠蓝 发表于 2012-1-5 11:02
只见过低于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
没见过不公开不透明的标准。
这话怎么说呢,任何一个标准,你只要需要就 ...
我指的是制定标准的过程,尤其是一些关于民众健康安全标准的制定,主要的指标需要实事求是的说清楚.应该少用技术术语,应该尽量用白话告诉老百姓.

上两天速冻水饺的事件就非常有代表性,原来规定是不许检出,实际上是没有技术条件检不了.你突然有了检出的技术条件,就应该及时的召集专家和生产厂家研究对策和标准修改.因为只从水饺面食加工企业无法控制这种物质一点没有.

结果质检部门就突然宣布水饺不合格,相关部门又马上修改了标准,这让老百姓怎么想?企业的损失谁来承担?标准就变成了儿戏了.媒体又开始炒做,对政府的公信力损害很大.
lvchunyou 发表于 2012-1-5 11:18
我指的是制定标准的过程,尤其是一些关于民众健康安全标准的制定,主要的指标需要实事求是的说清楚.应该少用 ...
应该少用技术术语
--------
只要是专业,不可能少用技术术语。除非是科普读物。
不过反过来讲,专业的,应该出台科普读物让老百姓懂而不是束之高阁。
上两天速冻水饺的事件就非常有代表性,原来规定是不许检出,实际上是没有技术条件检不了.你突然有了检出的技术条件,就应该及时的召集专家和生产厂家研究对策和标准修改.因为只从水饺面食加工企业无法控制这种物质一点没有.

结果质检部门就突然宣布水饺不合格,相关部门又马上修改了标准,这让老百姓怎么想?企业的损失谁来承担?标准就变成了儿戏了.媒体又开始炒做,对政府的公信力损害很大.
-------------
这叫官僚主义,跟不上时代,和标准是否公开透明无关。
南方的私货不少
lvchunyou 发表于 2012-1-5 10:20
有些记者的科学素质确实是难以恭维,对现代工业和管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其中一部分人是断章取义,借用别 ...
去年本地医改,全市的医院会计人员去财政局培训两天,学习新标准。
说明什么?说明标准的指定和推广都不是简单的事。就是专业人士都得去再培训,省里的专家来讲课。这老百姓就想随便搞懂?但是,科普是必要的,必需的,老百姓不懂是“有关部门”的失职,和标准的本身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