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钗》用情色满足西方对中国女性想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16:53
2011年12月22日 08:09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徐钢
    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为20世纪最伤痛的人类浩劫,但是受到的关注程度不同。犹太人的灾难广为人所知,鞭挞、反思种族灭绝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数量巨大,而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基本上很少被关注,直到张纯如这样一个勇敢但是业余且没有经验的华裔记者写出《南京大屠杀》这本畅销书。在数量、质量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认真反思、文学和影视再现都远远比不上奥斯维辛,这是有多种原因的,包括犹太人在西方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二战历史研究的重欧轻亚的倾向,中国在欧美语系中的缺乏话语权,西方对于日本的相对好感等。在深层的原因中,我们也不免要问:这是不是与中国的民族性里缺乏集体反思的精神有关?

犹太人对奥斯维辛的反思是如此的严肃和警醒,以至于 The Holocaust (种族灭绝或大屠杀)、 Shoah(浩劫)、 Trauma (创伤记忆)都变成了跟这段历史有关的专属词,而且上升到了神学和《圣经》的高度。Holocaust 本意“焚献全牲”,是希腊“异教徒”的习俗,犹太人使用这个词,有焚尸炉、毒气室集体屠杀的惨痛记忆,也有指称对犹太人的杀戮在神学上犯忌的意思。而Shoah 则来源于圣经,是大劫难的意思。令人吃惊的是,中文对这几个词的通常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对犹太人的特殊意义,而是与普遍的意思等同起来,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 Holocaust 和南非的种族歧视似乎没有差别,或者Shoah 和大洪水、海啸等灾难似乎是一样的。而实际上,这几个词只应该音译,保留原来的对奥斯维辛历史深究的意思。

至于“创伤记忆”,犹太人的研究甚至比对大屠杀本身的研究还要深刻认真。毕竟,前事之鉴后事之师,除了惩罚罪魁祸首以外,重要的是防止类似的大屠杀再一次发生。犹太学者争来争去,最后的公论是“创伤记忆”不可以完全复原,如果我们可以回到灾难原址,复原屠杀的场景,那么原先的屠杀就变成很多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允许各种角度的解释、甚至允许对于有没有发生过的抵赖。记住创伤的最好方式,犹太人认为,就是不要碰原先的伤疤,而是从伤疤周围着手,记住大屠杀的前因后果。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构成了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影视作品的底线和基础。这类作品有很多,最早的是1946年奥森·威尔斯导演的《陌生人》,里面穿插了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最有名的是1993年的《辛德勒名单》;最近比较有名的有1997年的《美丽人生》,2002年的《钢琴师》,2008年的《阅读者》等。

列举的这几部作品都是卖座又叫好的杰作,特别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辛德勒名单》,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来表现创伤记忆的严肃和残酷屠杀中人性的温暖。但是,哪怕斯皮尔伯格再小心翼翼地对待创伤的问题,关于这些电影的争议还是不断。犹太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批评斯皮尔伯格“发浩劫财”,把大屠杀变成了赚钱的一桩生意( “Shoah Business”),把集中营的影像“好莱坞化”。批评者特别拿《辛德勒名单》和1959年的电影《安娜日记》、1978年的电视剧集《Holocaust》相比,指出以前的影视作品里只有一个生存者,而《辛德勒名单》中几乎每一个观众在乎的角色都活了下来,是好莱坞式的皆大欢喜(提姆·科尔,《从奥斯维辛到辛德勒:历史是如何被购买、包装和贩卖的》。

如果说好莱坞做了“犹太人浩劫生意”,那么中国和美国近年来兴起的南京大屠杀影视热做的就是“大屠杀生意”,而且做得不如好莱坞的精致、认真和对历史的负责任。当然,这里面的质量有好有坏,不是所有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也有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分别,比如2007年的纪录片《南京》,就是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Ted Lionsis 在看了张纯如的悼文后决定无偿资助拍摄的。无论质量是多么的参差不齐,这些电影都还是严肃地试图记录下中国最创伤的历史之一,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世界所知晓。所有的这些尝试,在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中都被狠狠地嘲笑了一通,因为这部摆明了要做中国票房冠军的2012年贺岁片做的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屠杀生意”。

在做这桩生意的过程中,这部电影犯了至少三宗罪。

第一宗,用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虚化历史。不是我们不可以拍由战争作背景的电影,而是我们不可以用太多的不可信的虚构来将历史煽情化、戏剧化,从而虚化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金陵十三钗》里面的虚构令人震惊的虚假、不可信,而违背了电影制作(哪怕是好莱坞化的制作)的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不管大情节是多么地虚假,细节要真实可信。贝尔扮演的约翰,在原著小说中根本没有,在电影中取代原先的英格曼神父变成了主角。前一分钟他还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醉鬼、色鬼,一心想付钱跟玉墨上床,在日本兵冲进教堂的时候准备偷了钱财躲进柜子里,突然没有任何铺垫地就大义凛然起来,保护女学生、拒绝跟他的朋友逃命、和玉墨含情脉脉地谈恋爱、大哥哥似的抚慰书娟,说着非常不恰当、虚假、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文艺腔十足的台词。另外还有不可思议的巧合:约翰正好就是个葬仪化妆师,使得他能够帮妓女们化装成女学生;玉墨以前也是教堂女学生,而且英文在班上是第一名,所以她可以用除了有点口音以外最完美的英文跟约翰流畅交流;教堂门口千不停万不停正好停了一辆大卡车……

影片开始的战争场面似乎是为了证实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也是张艺谋对大场面控制自如的看家戏的展示,但是中国军人的过分英勇的牺牲、以一当百的豪壮并不符合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也不符合任何战争中的真实场景。所谓“八壮士”,排成一竖排,一一被击中,以慢动作优雅地倒下,配上书娟强作解释的画外音;戴涛少校,一个人智勇双全,不仅从容击毙无数日本兵,最后还拉动手榴弹,和所有敌人同归于尽。这都是过于浪漫、戏剧化的情节。情节的不可信予人口实,让别人可以争辩:如果这些虚假的情节都是跟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话,那我也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从而宣告南京大屠杀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情节而已。同样指责这部电影可笑的虚假的情节,是由Todd McCarthy 所写的一篇文章,在12月13日发表在好莱坞的重要的独立批评刊物《好莱坞记者》上,题为“张艺谋和贝尔对南京大屠杀的再现崩溃于不可信的情节之下”。

第二宗罪,用过于情色化的视觉来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的女性想象。在中美两国基本同时上映,又有贝尔这样的国际大牌影星,张艺谋和他的投资者当然希望在美国的票房分到一杯羹,也借此冲击可以名利双收的奥斯卡奖,所以美国观众对这部电影至关重要。为了满足想象中美国观众的需求,电影的英文名为《战争之花》,明摆着是要靠中国的美女来吸引眼球。在这种自我“东方主义化”的思路下,一系列不可信的、侮辱女性、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镜头被堂而皇之地摆上来。逃难的时候,女人最基本的常识应该是掩盖自己的美丽,穿破旧衣服、脸上涂上污泥,都是我们经常读到的办法。这部电影的“十三钗”,穿着最美丽的旗袍,化着妆,嬉笑着来到教堂,在教堂里抓住一切机会搔首弄姿、半露酥胸,完全不合时宜、不符真实。最为荒唐的一幕,是在她们换上朴素的学生装以后,决定“让妹妹们看看秦淮河名妓的风光”,排成一横排唱起跟嫖客调情的小曲,而镜头又很快幻化为她们穿旗袍调情唱歌的样子。这是典型的为了视觉的光鲜对细节真实的牺牲,而且以女性的情色化为代价。乔治自告奋勇男扮女装成第十三钗也是电影自我女性化、自我东方主义化的一个例子。
原著中玉墨是和戴涛在地下室中恋爱,为了跨国观众的需要,张艺谋顺理成章地让她和约翰调情以至于最后做爱,让这个情节成为整部电影无可置疑的中心。约翰每次惋惜地看着她扭着屁股走开,似乎是为了跟她上床才做了如此多的大义凛然的牺牲。到了最后,他跟她煽情地说,“我想要你的一切,我爱你的一切一切!”而玉墨则在“现在就带我回家!”这个充满色情意味的英文句子(“take me home now” 是“带我到高潮”的意思)中到达高潮。恶俗至此!

第三宗罪,是整个电影过度的营销策略。在美国彭博社12月16日关于《金陵十三钗》的一篇题为《情色化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中,专门提到三个例子:1.影片的广告招贴,展示贝尔穿着神父服,斜眼偷瞄酥胸半露的倪妮;2.在一些与观众的互动中,允许观众和半裸的“十三钗”合影;3.倪妮的花絮文章,《我和贝尔演床戏》。这些营销策略,明摆着是要靠着情色赚钱,做大屠杀的生意。这种营销策略也是对于中国“软实力”的一种错误理解,以为只要是大成本、大制作、以好莱坞的风格来竞争,就是软实力的体现。殊不知真正的软实力,是对自己的历史的尊重、不轻易为资本所折腰、尊重理解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是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

在我的英文专著《中国景:当代中国电影研究》中,我专门讨论了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强调这些模仿好莱坞的所谓“大片”是中国当代文化症候的一个表现。《十三钗》中的情色化、虚构历史及过度营销,不是孤立的现象,是很多文化、政治症候的发作,包括文化上的不自信、经济上的焦虑感、缺少自主的知识产权、以及缺乏民族的自省心。只不过张艺谋这一次的症候发作触到了民族创伤的底线。

作者系上海交大特聘访问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
转自凤凰网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1_12/22/11493396_0.shtml2011年12月22日 08:09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徐钢
    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为20世纪最伤痛的人类浩劫,但是受到的关注程度不同。犹太人的灾难广为人所知,鞭挞、反思种族灭绝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数量巨大,而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基本上很少被关注,直到张纯如这样一个勇敢但是业余且没有经验的华裔记者写出《南京大屠杀》这本畅销书。在数量、质量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认真反思、文学和影视再现都远远比不上奥斯维辛,这是有多种原因的,包括犹太人在西方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二战历史研究的重欧轻亚的倾向,中国在欧美语系中的缺乏话语权,西方对于日本的相对好感等。在深层的原因中,我们也不免要问:这是不是与中国的民族性里缺乏集体反思的精神有关?

犹太人对奥斯维辛的反思是如此的严肃和警醒,以至于 The Holocaust (种族灭绝或大屠杀)、 Shoah(浩劫)、 Trauma (创伤记忆)都变成了跟这段历史有关的专属词,而且上升到了神学和《圣经》的高度。Holocaust 本意“焚献全牲”,是希腊“异教徒”的习俗,犹太人使用这个词,有焚尸炉、毒气室集体屠杀的惨痛记忆,也有指称对犹太人的杀戮在神学上犯忌的意思。而Shoah 则来源于圣经,是大劫难的意思。令人吃惊的是,中文对这几个词的通常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对犹太人的特殊意义,而是与普遍的意思等同起来,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 Holocaust 和南非的种族歧视似乎没有差别,或者Shoah 和大洪水、海啸等灾难似乎是一样的。而实际上,这几个词只应该音译,保留原来的对奥斯维辛历史深究的意思。

至于“创伤记忆”,犹太人的研究甚至比对大屠杀本身的研究还要深刻认真。毕竟,前事之鉴后事之师,除了惩罚罪魁祸首以外,重要的是防止类似的大屠杀再一次发生。犹太学者争来争去,最后的公论是“创伤记忆”不可以完全复原,如果我们可以回到灾难原址,复原屠杀的场景,那么原先的屠杀就变成很多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允许各种角度的解释、甚至允许对于有没有发生过的抵赖。记住创伤的最好方式,犹太人认为,就是不要碰原先的伤疤,而是从伤疤周围着手,记住大屠杀的前因后果。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构成了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影视作品的底线和基础。这类作品有很多,最早的是1946年奥森·威尔斯导演的《陌生人》,里面穿插了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最有名的是1993年的《辛德勒名单》;最近比较有名的有1997年的《美丽人生》,2002年的《钢琴师》,2008年的《阅读者》等。

列举的这几部作品都是卖座又叫好的杰作,特别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辛德勒名单》,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来表现创伤记忆的严肃和残酷屠杀中人性的温暖。但是,哪怕斯皮尔伯格再小心翼翼地对待创伤的问题,关于这些电影的争议还是不断。犹太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批评斯皮尔伯格“发浩劫财”,把大屠杀变成了赚钱的一桩生意( “Shoah Business”),把集中营的影像“好莱坞化”。批评者特别拿《辛德勒名单》和1959年的电影《安娜日记》、1978年的电视剧集《Holocaust》相比,指出以前的影视作品里只有一个生存者,而《辛德勒名单》中几乎每一个观众在乎的角色都活了下来,是好莱坞式的皆大欢喜(提姆·科尔,《从奥斯维辛到辛德勒:历史是如何被购买、包装和贩卖的》。

如果说好莱坞做了“犹太人浩劫生意”,那么中国和美国近年来兴起的南京大屠杀影视热做的就是“大屠杀生意”,而且做得不如好莱坞的精致、认真和对历史的负责任。当然,这里面的质量有好有坏,不是所有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也有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分别,比如2007年的纪录片《南京》,就是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Ted Lionsis 在看了张纯如的悼文后决定无偿资助拍摄的。无论质量是多么的参差不齐,这些电影都还是严肃地试图记录下中国最创伤的历史之一,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世界所知晓。所有的这些尝试,在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中都被狠狠地嘲笑了一通,因为这部摆明了要做中国票房冠军的2012年贺岁片做的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屠杀生意”。

在做这桩生意的过程中,这部电影犯了至少三宗罪。

第一宗,用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虚化历史。不是我们不可以拍由战争作背景的电影,而是我们不可以用太多的不可信的虚构来将历史煽情化、戏剧化,从而虚化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金陵十三钗》里面的虚构令人震惊的虚假、不可信,而违背了电影制作(哪怕是好莱坞化的制作)的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不管大情节是多么地虚假,细节要真实可信。贝尔扮演的约翰,在原著小说中根本没有,在电影中取代原先的英格曼神父变成了主角。前一分钟他还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醉鬼、色鬼,一心想付钱跟玉墨上床,在日本兵冲进教堂的时候准备偷了钱财躲进柜子里,突然没有任何铺垫地就大义凛然起来,保护女学生、拒绝跟他的朋友逃命、和玉墨含情脉脉地谈恋爱、大哥哥似的抚慰书娟,说着非常不恰当、虚假、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文艺腔十足的台词。另外还有不可思议的巧合:约翰正好就是个葬仪化妆师,使得他能够帮妓女们化装成女学生;玉墨以前也是教堂女学生,而且英文在班上是第一名,所以她可以用除了有点口音以外最完美的英文跟约翰流畅交流;教堂门口千不停万不停正好停了一辆大卡车……

影片开始的战争场面似乎是为了证实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也是张艺谋对大场面控制自如的看家戏的展示,但是中国军人的过分英勇的牺牲、以一当百的豪壮并不符合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也不符合任何战争中的真实场景。所谓“八壮士”,排成一竖排,一一被击中,以慢动作优雅地倒下,配上书娟强作解释的画外音;戴涛少校,一个人智勇双全,不仅从容击毙无数日本兵,最后还拉动手榴弹,和所有敌人同归于尽。这都是过于浪漫、戏剧化的情节。情节的不可信予人口实,让别人可以争辩:如果这些虚假的情节都是跟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话,那我也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从而宣告南京大屠杀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情节而已。同样指责这部电影可笑的虚假的情节,是由Todd McCarthy 所写的一篇文章,在12月13日发表在好莱坞的重要的独立批评刊物《好莱坞记者》上,题为“张艺谋和贝尔对南京大屠杀的再现崩溃于不可信的情节之下”。

第二宗罪,用过于情色化的视觉来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的女性想象。在中美两国基本同时上映,又有贝尔这样的国际大牌影星,张艺谋和他的投资者当然希望在美国的票房分到一杯羹,也借此冲击可以名利双收的奥斯卡奖,所以美国观众对这部电影至关重要。为了满足想象中美国观众的需求,电影的英文名为《战争之花》,明摆着是要靠中国的美女来吸引眼球。在这种自我“东方主义化”的思路下,一系列不可信的、侮辱女性、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镜头被堂而皇之地摆上来。逃难的时候,女人最基本的常识应该是掩盖自己的美丽,穿破旧衣服、脸上涂上污泥,都是我们经常读到的办法。这部电影的“十三钗”,穿着最美丽的旗袍,化着妆,嬉笑着来到教堂,在教堂里抓住一切机会搔首弄姿、半露酥胸,完全不合时宜、不符真实。最为荒唐的一幕,是在她们换上朴素的学生装以后,决定“让妹妹们看看秦淮河名妓的风光”,排成一横排唱起跟嫖客调情的小曲,而镜头又很快幻化为她们穿旗袍调情唱歌的样子。这是典型的为了视觉的光鲜对细节真实的牺牲,而且以女性的情色化为代价。乔治自告奋勇男扮女装成第十三钗也是电影自我女性化、自我东方主义化的一个例子。
原著中玉墨是和戴涛在地下室中恋爱,为了跨国观众的需要,张艺谋顺理成章地让她和约翰调情以至于最后做爱,让这个情节成为整部电影无可置疑的中心。约翰每次惋惜地看着她扭着屁股走开,似乎是为了跟她上床才做了如此多的大义凛然的牺牲。到了最后,他跟她煽情地说,“我想要你的一切,我爱你的一切一切!”而玉墨则在“现在就带我回家!”这个充满色情意味的英文句子(“take me home now” 是“带我到高潮”的意思)中到达高潮。恶俗至此!

第三宗罪,是整个电影过度的营销策略。在美国彭博社12月16日关于《金陵十三钗》的一篇题为《情色化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中,专门提到三个例子:1.影片的广告招贴,展示贝尔穿着神父服,斜眼偷瞄酥胸半露的倪妮;2.在一些与观众的互动中,允许观众和半裸的“十三钗”合影;3.倪妮的花絮文章,《我和贝尔演床戏》。这些营销策略,明摆着是要靠着情色赚钱,做大屠杀的生意。这种营销策略也是对于中国“软实力”的一种错误理解,以为只要是大成本、大制作、以好莱坞的风格来竞争,就是软实力的体现。殊不知真正的软实力,是对自己的历史的尊重、不轻易为资本所折腰、尊重理解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是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

在我的英文专著《中国景:当代中国电影研究》中,我专门讨论了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强调这些模仿好莱坞的所谓“大片”是中国当代文化症候的一个表现。《十三钗》中的情色化、虚构历史及过度营销,不是孤立的现象,是很多文化、政治症候的发作,包括文化上的不自信、经济上的焦虑感、缺少自主的知识产权、以及缺乏民族的自省心。只不过张艺谋这一次的症候发作触到了民族创伤的底线。

作者系上海交大特聘访问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
转自凤凰网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1_12/22/11493396_0.shtml
太长了~~~
骂得好!


张艺谋拿中国女性的身体来博得西方的赏识的本事那绝对是一流的,而用抗日的题材又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让批评者不容易下笔。其实其本质正迎合了南方周刊主编说的纪念918最好的变法就是中国女性不上床以示抗日。他无非是变了个手法让十三个妓女代替十三个处女来抗日。而原创严歌苓做为美籍华人、美国外交官的夫人其作品也都是迎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认知甚至蔑视。

张艺谋把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牺牲了三千万人的抗日史实缩写为中国女人抗“日”,他歌颂的结局就是妓女代替了处女抗“日”,其用心之龌龊无法形容。

张艺谋拿中国女性的身体来博得西方的赏识的本事那绝对是一流的,而用抗日的题材又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让批评者不容易下笔。其实其本质正迎合了南方周刊主编说的纪念918最好的变法就是中国女性不上床以示抗日。他无非是变了个手法让十三个妓女代替十三个处女来抗日。而原创严歌苓做为美籍华人、美国外交官的夫人其作品也都是迎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认知甚至蔑视。

张艺谋把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牺牲了三千万人的抗日史实缩写为中国女人抗“日”,他歌颂的结局就是妓女代替了处女抗“日”,其用心之龌龊无法形容。
没那么严重。

  洋鬼子对异性的审美观,和我们不是一回事,吕燕和刘玉玲那种才是他们稀饭的。

  这个电影,揭开了那一段历史,看着是难受,但从争夺世界舆论话语权的高度,南京大屠杀最好天天讲,月月讲,讲得鬼子抬不起头来,讲得以后东海教训鬼子能让更多人赞同我们的观点。
虚构卖蒙的故事作秀。
骂得透彻!
极其讨厌该片以所谓大片的方式,以如此怪诞的视角、牵强造作的情节和难以接受的暧昧色彩去触及我们民族深深的痛楚之处。
如果把握不住,就请不要去轻易尝试。

樱木花卷 发表于 2011-12-28 13:44
虚构卖蒙的故事作秀。


原作者严歌苓根本就没有在中国生活过,却编造了许多灰暗的中国史实,《小姨多鹤》就是一例。为了衬托日本女人多鹤的种种美德,把中国人糟蹋的萎缩不堪,就是这样的电视剧竟然还能上演,中国人真是又到了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的地步了?
樱木花卷 发表于 2011-12-28 13:44
虚构卖蒙的故事作秀。


原作者严歌苓根本就没有在中国生活过,却编造了许多灰暗的中国史实,《小姨多鹤》就是一例。为了衬托日本女人多鹤的种种美德,把中国人糟蹋的萎缩不堪,就是这样的电视剧竟然还能上演,中国人真是又到了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的地步了?
十三钗 普遍反映还不错,比以前的老谋子大片反映好, 但是在影评人眼里格外反弹, 应为有外国影评人说了: 看得很恶心!!!
一群鸵鸟,自己有过的历史还刻意去回避

xjjdjj 发表于 2011-12-28 14:14
一群鸵鸟,自己有过的历史还刻意去回避
说的挺好的 现在对网上一帮装逼者非常无语
妓女也是人!
大道至真 发表于 2011-12-28 13:50
原作者严歌苓根本就没有在中国生活过,却编造了许多灰暗的中国史实,《小姨多鹤》就是一例。为了衬托日 ...
严歌苓根本就没有在中国生活过?她曾经可是一名PLA战士,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的战地记者!搞搞清楚好不好!
张艺谋拿中国女性的身体来博得西方的赏识的本事那绝对是一流的,而用抗日的题材又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让批评 ...
你能把最后结局联系到妓女替处女抗日!我呸,还有脸在这发帖,你不配当人。

cxyshizhu 发表于 2011-12-28 17:03
你能把最后结局联系到妓女替处女抗日!我呸,还有脸在这发帖,你不配当人。


南方系的《南都周刊》的主编918侮辱中国女性,
http://www.xh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11654

“美国混混领导中国妓女抗日”是对中华民族的羞辱


现在,由中国最能够丑化中国人的著名大导演张艺谋投资7亿元人民币拍摄的大制作电影《金陵13釵》正与中国武侠泰斗徐克拍摄的中国第一部三D武侠电影《龙门飞甲》一起热映。一向喜欢与儿子一起看中国电影的青衫老祖与儿子达成空前的共识:坚决不看《金陵13釵》。60后的老子与80后的儿子所以能够达成共识,是因为儿子率先提出抗议,认为《金陵13釵》是在侮辱中国人,而青衫老祖看到儿子有此见识很高兴,因为中国80后关于世界的理解其实比许多类似青衫老祖的同代人更深刻、更清醒,代表着中国的希望。

《金陵13釵》的故事情节被张艺谋们反复吹嘘,所以才使青衫老祖略知一二:一个在美国不务正业的美国青年跑到中国充当布道的传教士(牧师),阴差阳错的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的领袖:13个中国妓女在牧师的感召下挺身而出,愿意代替并护佑中国的女学生。这就是《金陵13釵》的主线。当然,在南京沦陷之前,中国士兵也经过了艰苦抗战,只不过战而不胜,最终撤退,留下了美国牧师领导中国妓女抗日的空间。

对于这样一部奇怪的电影,为什么能够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青衫老祖不愿意多作猜测;但是,青衫老祖却不能不表达愤慨:历史事实是这样的吗?的确,南京大屠杀的间接原因是南京的失守,国民党正规军的撤退;但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却不能浓缩为“一个美国混混领导13个中国妓女”的抗日战争!在南京会战之前,还有松沪会战,有台儿庄大捷;在这之后,在黄河两岸,在太行东西,都燃烧着抗日的烽火,有着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历程。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也还有武汉抗争、长沙会战、远征缅甸等抗日故事。南京大屠杀中的《拉贝日记》,只不过是发生在教堂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与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更别说妓女“挺身而出”代替小妹妹“安抚”侵略者的故事!这不是抗日!当抗日成为列强之间的交易、妓女和处女之间的差别的时候,中华民族8年的抗战史就已经遭到彻底的玷污!

当张艺谋以《红高粱》而崛起的时候,青衫老祖就看到了一种因丑化中国人而暴红的邪恶趋势;于是,中国的文化舞台、影视舞台立即出现一种恶俗:审丑!越是丑陋的东西,越能够红的发紫!赵本山因演绎中国农民的“傻冒”而一红十几年;郭德刚因“弘扬”传统相声中的“浑段”而票房高企;芙蓉姐姐因“肥硕的弯腰”而腰包鼓鼓。等等。当中国大陆的大红大紫的“艺术人物”属于赵本山、郭德刚、芙蓉姐姐的时候,青衫老祖只有叹息“中国艺术的堕落”!而张艺谋的《三枪拍案传奇》,可谓丑化中国人的集大成之作,代表着中国文化界丑化中国人的所有精英的同流合污!那一年,忍无可忍的中国人终于向张艺谋发出怒吼!

然而,被称为张艺谋艺术回归之作的《金陵13釵》,实际更坏。因为,他选择了一个严肃的历史话题:抗日战争。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丑化中国人的哪怕一点点努力。他试图通过“一个美国混混领导中国妓女抗日”的故事告诉中国人:中国没男人,中国必须依靠美国人的领导,哪怕美国人中的混混,也比任何中国男人强;中国没女人,尤其没有烈性女人,中国的女人惟有妓女挺身而出才可以保住可怜的“贞操”!由此,青衫老祖想到了张艺谋先生的《英雄》。在《英雄》一片中,他明确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是放弃抵抗,接受强权的统一!青衫老祖终于明白,从《英雄》到《金陵13釵》,张艺谋贯穿的其实是一个思想脉络:中国不应该抗拒美国的全球霸权。美国的混混都比中国的所有男人强!美国独霸世界是大势所趋,中国惟有放弃抵抗,接受美国的霸权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为此,青衫老祖深感忧虑!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传道解惑的载体!中国传统艺术都懂得这个道理:民族的有杨家将、为官清廉刚直的有包青天、爱情的有牡丹亭;美国人更懂得这个。所以,美国电影的所有故事都是胡编乱造的歌颂美国精神:美国可以编造发生在越南战场的《第一滴血》,但永远不敢编造在朝鲜战场上的《第一滴血》。因为,它们说假话也要争取让人相信!青衫老祖真的为美国人高兴:它们有一批心甘情愿充当美国霸权主义喉舌的艺术家!

青衫老祖也为中国和中国人民感到悲哀:中国的艺术家们好像都拿了美国人的钱!唯一让青衫老祖感到欣慰的是,中国还有香港!要看中国的励志片、民族精神片,就只有看中国香港的电影!从霍元甲到黄飞鸿再到叶问!香港有李小龙、有成龙、有甄子丹,而中国大陆却没有!这不能不令人忧虑!

中国的宣传部门、电影制作部门,应该深思了!

是有不配当人的,不配当中国人的!看清楚了。




cxyshizhu 发表于 2011-12-28 17:03
你能把最后结局联系到妓女替处女抗日!我呸,还有脸在这发帖,你不配当人。


南方系的《南都周刊》的主编918侮辱中国女性,
http://www.xh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11654

“美国混混领导中国妓女抗日”是对中华民族的羞辱


现在,由中国最能够丑化中国人的著名大导演张艺谋投资7亿元人民币拍摄的大制作电影《金陵13釵》正与中国武侠泰斗徐克拍摄的中国第一部三D武侠电影《龙门飞甲》一起热映。一向喜欢与儿子一起看中国电影的青衫老祖与儿子达成空前的共识:坚决不看《金陵13釵》。60后的老子与80后的儿子所以能够达成共识,是因为儿子率先提出抗议,认为《金陵13釵》是在侮辱中国人,而青衫老祖看到儿子有此见识很高兴,因为中国80后关于世界的理解其实比许多类似青衫老祖的同代人更深刻、更清醒,代表着中国的希望。

《金陵13釵》的故事情节被张艺谋们反复吹嘘,所以才使青衫老祖略知一二:一个在美国不务正业的美国青年跑到中国充当布道的传教士(牧师),阴差阳错的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的领袖:13个中国妓女在牧师的感召下挺身而出,愿意代替并护佑中国的女学生。这就是《金陵13釵》的主线。当然,在南京沦陷之前,中国士兵也经过了艰苦抗战,只不过战而不胜,最终撤退,留下了美国牧师领导中国妓女抗日的空间。

对于这样一部奇怪的电影,为什么能够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青衫老祖不愿意多作猜测;但是,青衫老祖却不能不表达愤慨:历史事实是这样的吗?的确,南京大屠杀的间接原因是南京的失守,国民党正规军的撤退;但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却不能浓缩为“一个美国混混领导13个中国妓女”的抗日战争!在南京会战之前,还有松沪会战,有台儿庄大捷;在这之后,在黄河两岸,在太行东西,都燃烧着抗日的烽火,有着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历程。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也还有武汉抗争、长沙会战、远征缅甸等抗日故事。南京大屠杀中的《拉贝日记》,只不过是发生在教堂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与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更别说妓女“挺身而出”代替小妹妹“安抚”侵略者的故事!这不是抗日!当抗日成为列强之间的交易、妓女和处女之间的差别的时候,中华民族8年的抗战史就已经遭到彻底的玷污!

当张艺谋以《红高粱》而崛起的时候,青衫老祖就看到了一种因丑化中国人而暴红的邪恶趋势;于是,中国的文化舞台、影视舞台立即出现一种恶俗:审丑!越是丑陋的东西,越能够红的发紫!赵本山因演绎中国农民的“傻冒”而一红十几年;郭德刚因“弘扬”传统相声中的“浑段”而票房高企;芙蓉姐姐因“肥硕的弯腰”而腰包鼓鼓。等等。当中国大陆的大红大紫的“艺术人物”属于赵本山、郭德刚、芙蓉姐姐的时候,青衫老祖只有叹息“中国艺术的堕落”!而张艺谋的《三枪拍案传奇》,可谓丑化中国人的集大成之作,代表着中国文化界丑化中国人的所有精英的同流合污!那一年,忍无可忍的中国人终于向张艺谋发出怒吼!

然而,被称为张艺谋艺术回归之作的《金陵13釵》,实际更坏。因为,他选择了一个严肃的历史话题:抗日战争。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丑化中国人的哪怕一点点努力。他试图通过“一个美国混混领导中国妓女抗日”的故事告诉中国人:中国没男人,中国必须依靠美国人的领导,哪怕美国人中的混混,也比任何中国男人强;中国没女人,尤其没有烈性女人,中国的女人惟有妓女挺身而出才可以保住可怜的“贞操”!由此,青衫老祖想到了张艺谋先生的《英雄》。在《英雄》一片中,他明确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是放弃抵抗,接受强权的统一!青衫老祖终于明白,从《英雄》到《金陵13釵》,张艺谋贯穿的其实是一个思想脉络:中国不应该抗拒美国的全球霸权。美国的混混都比中国的所有男人强!美国独霸世界是大势所趋,中国惟有放弃抵抗,接受美国的霸权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为此,青衫老祖深感忧虑!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传道解惑的载体!中国传统艺术都懂得这个道理:民族的有杨家将、为官清廉刚直的有包青天、爱情的有牡丹亭;美国人更懂得这个。所以,美国电影的所有故事都是胡编乱造的歌颂美国精神:美国可以编造发生在越南战场的《第一滴血》,但永远不敢编造在朝鲜战场上的《第一滴血》。因为,它们说假话也要争取让人相信!青衫老祖真的为美国人高兴:它们有一批心甘情愿充当美国霸权主义喉舌的艺术家!

青衫老祖也为中国和中国人民感到悲哀:中国的艺术家们好像都拿了美国人的钱!唯一让青衫老祖感到欣慰的是,中国还有香港!要看中国的励志片、民族精神片,就只有看中国香港的电影!从霍元甲到黄飞鸿再到叶问!香港有李小龙、有成龙、有甄子丹,而中国大陆却没有!这不能不令人忧虑!

中国的宣传部门、电影制作部门,应该深思了!

是有不配当人的,不配当中国人的!看清楚了。



太长了………
xjjdjj 发表于 2011-12-28 14:14
一群鸵鸟,自己有过的历史还刻意去回避
说的很好.想到以前读过的一篇卫斯理故事,《鬼子》心理酸酸的。
张艺谋的电影向来是垃圾!
南方系的《南都周刊》的主编918侮辱中国女性,
http://www.xh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116 ...
说得到位!之前的《南京南京》同样让人憋屈,文人为啥都是那么怪异另类的视角?
而且是面对这样严肃的题材,高深还是装并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