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0B的AESA—俄雷达专家谈J10B的AESA_主楼持续更新,敬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29:37


集中传一下别人的回复,本人不表态。
本帖由于恢复质量高,以独立成材,主楼会持续更新,
楼首附上‘中华-暖风’老师的回复。





中华-暖风
本来不打算在CD发言的,看看总算有人注意到细节了,还是简要说点知识减少点无谓争论的好。
  看过flank1978你的一些帖子,应该说是对雷达专业比较有认识的,不过分4个象限这个说法不对——平板阵列式天线不管是什么体制的,在形成发射波束或被相近波段波束照射时,表面阵元间谐振互相影响,都会形成表面阻抗,这个阻抗在采用矩形、三角/菱形或一定规律的阵元排列方式下,根据波束辐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介质因素除外),直接决定天线在此方向的增益。直观点说,在天线平面360角度范围内因阵元排列方式不同,你沿顺时针转一圈,平面图上波束增益变化很像三瓣或四瓣花瓣形状,某些方位增益会很低,这就是雷达扫描上讲的盲区;再看天线法向平面(随便哪个旋转角度),通常现在PESA/AESA能做到的天线增益法向0度角增益最大,沿法向偏转角越大,天线表面阻抗会越大,增益减小,一般设计的目标是60度角时不低于法向50%的增益就很理想了,对应到大家说的就是固定了天线阵面的P/A扫描到60度偏角以上天线实际增益会严重缩水。
  回过头来看前面说的天线平面和法向两个方向的分析,一款好的P/A,既要尽量减少不同方位下某些角度的盲区,又要尽量减少大偏角下的增益衰减,表面阵元的排列方式设计要经过精心设计,10B这款天线用了矩形和三角两种排列交错的方式,比较少见,但可以肯定是为了减少扫描盲区的考虑,至于不同偏角的增益,能固定天线就说明60度时最少能保证50%的增益,设计应该是很精益求精的。国外流行的P/A一般只用一种排列,不是说不好,一般也是够用的,主要是简化阵列和波束形成控制的复杂性,实际矩阵式如果跳阵元组合也可以形成三角/菱形阵元排列,但考虑主波长的谐振引发的不同方位阻抗,实际实现也是比较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还是那句话,10B这个天线设计是精益求精的一种思路。
  中间一行IFF鱼翅型寄生天线,水平方向可电扫形成不同偏角的扇形波束,与雷达波束跟踪识别匹配,垂直方向因为鱼翅天线的散形振子缘故,扇形波束的夹角会很大,足够在大角度内覆盖指定方位各种高度的目标。这排IFF刚好占了阵列一个标准行,对不同频段的属主天线干扰基本可忽略。
  需要说明的是,这款天线阵元密度很高,除了说明X波段内占的是更小的波长范围,同时阵元数也足够高,单位功率密度高。  我本人第一次见的时候也很吃惊,因为国内引进和自研的铁氧体移相器、T/R能做到这么精致是很出乎意料的。这个帖子里“187工程”ID说的1600个阵元左右是对的(先不说P还是A),柱状波导移相器在阵面会有中心开口(就是常说的裂缝、缝隙),这个开口可以是空,但一般为了尽量减少阻抗会填充介质,造成开口的颜色与天线面板不太一样,对10B这款雷达你要数那些小黑点,不是中间间隔的那些浅色矩形块。我大概数了一下,1600左右应该没错,dpqwe不用太在意这个,人家说的有时也有对的地方,虽然我不知道187是真懂还是蒙着了。
  其次,IFF是否寄生在天线阵面上不是决定P/A的理由这个没错,其实A因为单元独立,寄生比P还容易,P天线阵面后面通常有密集的波导,寄生的话要从侧面走线。
  无论P/A,表面采用的天线阵元用米帝的刀型路线还是毛子的柱状波导开口路线都无所谓,但从维护方便、增益提升空间和消除表面阻抗潜力来说,刀型应该是更有利的方向,但这不是决定P/A的判断条件,米帝和毛子的不同设计已经向大家实际说明了,坛子里这种以形定P/A的想当然做法不对,以前懒得说,我这里说过以后谁要还用这个标准判断的各位尽管无视。T/R、移相器、选择性功放等是按收发回路或串或并总长度不短的,罩在壳里时不只是表面看的那一点点东西。
  顶楼的那款10B雷达,后面设备舱能看到一半,大抵看应该是信号处理机和发射机,但没看到另外一面或者下面有无大功率行波管和冷却泵(或接口),感觉上很紧凑,考虑10B天线尺寸大概60-70厘米,整套雷达如果就这么些组件那重量还真不大,土鳖的设计和工艺水平进步在这款雷达上表现得很突出,令人意外。因为没看到另外一侧或者侧后的照片,不能确认有无更精密化的波导设计存在,但至少目前以我的经验看,更倾向于是个走毛子路线的而青出于蓝的A,或许不久后我们还能看到密布刀片天线的米式鳖A,以这款10B雷达的水准,相信不会有太大困难。但我得声明因为图片不全这个结论只能是51%的概率,P不是不可能,但这种精致度的P确实不容易,是P的话只能说土鳖真进步了,超过毛子这个师傅了。
  大概说这么多,说实在的偶尔上来看大家争论这些绕弯子也很有趣,不过日复一日重复解释真的很累,我看得都很累,个人喜好——比较赞同flank1978、海客还有上面dpqwe等一些ID,主要是有事说事,没事贴图,不搞文字游戏钓鱼,这样的ID对普通军迷来说是正面影响的,增进军事知识也不泄密。不过话说回来,真要知道点什么也要注意说话的度,CD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坛子里啥鸟独有,注意技巧、注意技巧~~

再补充两点:
1、现在一般不把IFF放天线阵面,除了可能的干扰外,阵列密度和单元尺寸确实是个问题,米帝的22和35,天线阵面其实都不大,但阵元密度非常高,一方面是尽量减少阵面面积有利于隐身,另一方面就这么大点地方要达到预定指标委实是不能再浪费空间和增加复杂性了;
2、另外,从功率角度,按现在米标,一般的AESA单个T/R平均功率不同工况下大概2~5W,峰值8~10W左右,2000个单元就是4~10KW平均,16~20KW峰值,算算其他设备仪表等用电的东西,发电机有效输出功率没个70~80KW以上是玩不转的,原来AL31FN标配电机不够这个,据说鳖改后可以到70KW左右,太行的也是够的,所以10B玩转1600单元的A应该有机会,22、35任务太复杂,用电设备更多,但人家功率强大,玩高能是不担心的,土鳖估计到20的标发上的时候才能功率全开了。

接收机等我个人估计在另外一侧,整机不会不包含这个的,只是这张看不见而已。
另外没有上下阵面分开这一说,是整体的,只是为IFF让出一行。
阵列方式你点击图片放大仔细看,很清晰的矩形、三角排列隔几行交错一种。


---------
ICEShorts  
大号登不上,其实这是我超大唯一的马甲,一般借别人用。
阵子排列在相控阵天线中一般没有等距的,因为一方面可能要密度加权抑制副瓣,另一方面要抑制单元互耦,就是你说的阻抗变化,因为这会导致扫描驻波比的变化。
间距倒是可以确认的,为了避免栅瓣,不能超过半波长,这个在声纳和雷达中通用。
因此不管有几个T/R,哪怕是一个,辐射阵子也必须满足近似半波长的要求。
A天线背后并不简单,T/R及相应的液冷管道排列是相当精密紧凑的,制作技术几乎关系到雷达能不能装机实用。紧靠后面的液冷背板制作相当精密,然后是制作同样紧密的信号/直流电源馈电网络以及相互间的防干扰隔层,这些东西安装在相当紧凑的空间内并不简单,留给IFF天线馈线的地方很少。
图上这部雷达中间是没有移相器的,因此简化了背面设计制作,但是由于上下两排阵子间距达到1个波长,对波束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而且这几个不大不小的IFF天线,必然会对辐射有遮挡影响,造成扫描中某些角度出现波束凹坑和相应的副瓣,但不会太严重。
严格的说,如果A天线追求极致的性能,这么搞多少是有所欠缺的,不管它是P还是A。
目前Gaas MMIC的效率仍不超过30%,甚至低于当代高品质行波管的效率。因此同样的平均功率,A雷达的散热要求功率比P大些,因为P采用行波管。但考虑P近似大1.5倍的馈电损耗,两者的散热功率体现不出大的差异。
但是A的散热设计比P困难的太多,P的行波管平均功率不大时采用气冷,大平均功率的液冷技术发展几十年了,相当成熟。A天线则不同,GAas的结温是有严格要求的,过高时效率和带宽均大幅度下降,因此必须可靠。问题是MMIC不像行波管可以占用一个较大的空间,而是紧密排列的,液冷管道定位走向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另外还需要T/R的基板拥有极佳的导热性能,采用显卡那样的热管直贴芯片法,对于砖式T/R组件是难上加难,空间太狭小了。
实际上P或A不是关键,TG现阶段能把P的优势全部发挥,就已经是跨越式的发展了。

如果AL31F配个并不怎么大功率的发电机,用P获得的平均功率还要高些,大约1KW是没有问题的。
行波管的峰值功率比MMIC要高一些,相同的平均功率下可以简化波形设计,缩短脉冲压缩时间或位数。
AESA天线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应用大带宽的MMIC,获得卓越的抗电子干扰性,这是最大的意义。



-----
中华-暖风

看来也是这个专业的人,你说的对,有不等距的,其实说来说去也都是为了消耦,不等距的耦合也可能带来更复杂问题,记得俄罗斯的有款天线就是旋转线式不等距,这方面没法说得太清楚,目前看常见的设计主要部分还是等距排列,边角修补可能会有些消耦的零散排列阵元。说起这个,还补充一点,这么多阵元,其实中央部分的阵元才是增益主要贡者,因为比较接近理论上的无限规律排列阵列中的一块“标准件”,边缘的阵元工作环境有很多畸变,理论值到了这里都是算不准的,要实际调过,这个其实看看米帝几款A的阵面边缘也能发现一些不同。
让出IFF的那一行其实你可以理解成坏掉一行阵元,影响可能不像你想的那么大,干扰总会有,但直接遮挡问题不用太担心,复眼透视的原理大家都知道的,有限的干扰要靠实际调试去解决,既然能上定型机,想必是基本解决了问题的。
A的背板确实也很致密,主要是散热管路引起的,但要看设计机制,可能是有规律排列有一定间隙的,P也有散热的问题,虽然小于A但综合强制馈线分配,问题麻烦不会小于A。

小飞猪好像有过不少好贴,呵呵~
10B没把IFF放外面估计也是设计上的不方便,比如襟翼,因为原来机体结构上就没考虑,改动可能对已经定型的结构影响比较大,22那种是一开始就设计预留了,16系列放机头上,土鳖估计没设计过那种,一时接不上就先沿用了比较熟悉的方式。


ICEShorts
等距的也要做幅度或者相位加权,不然就是等距直线阵的副瓣电平,对机载PD雷达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密度加权在成本上和实现方法上比幅度或者相位容易些,后两者均要求T/R组件或移相器及馈线系统有很高的稳定性。
采用幅度或者相位加权灵活性高,比如当雷达以HPRF检测迎头目标时位于无杂波区,此时可以用有利于减小主瓣3DB宽度的加权方式,而无需考虑副瓣电平。而采用MPRF检测全向目标时又可以采用极低副瓣的加权方式,使地杂波降到最低。


------------------------
小飞猪

本猪觉得这个雷达把IFF寄生在天线可能出于性能和成本等多种因素考虑,首先雷达性能的提高,需要IFF性能提高才能跟上,这样必须采用相控阵体制的IFF,但是这样的话安装在什么地方就成了问题,一般战斗机会放在座舱前,如F-16,座舱前那四个刀形天线就是其改进后飞机的最明显的标志,但是10B要安装IRST,所以只能放在雷达天线上。
F-22等战斗机是把CNI(通信、导航、识别系统)放在机翼上面,但是10B这么做的话会增加重量和成本。所以可能在做了妥协。

俄罗斯的有款天线就是旋转线式不等距-可能是SKOL



ICEShorts
就是它。
这种非典型的天线用密度加权形成与线阵性能基本相当的波束,不过总归是有不利的,因此俄罗斯自己都没有实用化。



中华-暖风
还不是这款,有个沿外旋线间距逐渐增大的过渡型号,不过这款也算是不规律了,是较新的型号吧,密度已经提高很多了
--------------------

fr6jz  

小肥猪这次的评价是很有进步的,基本说对了真相。不管这个雷达是P还是A。如此排列IFF天线的方式都是独版的了,今后的IFF天线,要不像美国那样在鼻子上放几个条,某一直要出现但从未真现身的JJ就是如此。要不就是像T50那样在机翼上装综合孔径ICNI。
-------------------------
--------------------------------------------------------------------------------------------------
原帖
http://lt.cjdby.net/thread-1298260-1-1.html

http://lt.cjdby.net/thread-1141161-1-1.html

*************************************************

银翼蔚蓝



这张图就是在介绍(AESA)有源相控阵的图文展板上出现的。就算BKC研判不清,但是换个角度从常理上判断在(AESA)有源相控阵的图文展板上不可能莫名奇妙地配一个(PESA)无源相控阵的配图。

图上的国产机载相控阵雷达就是高性能低价格的(AESA)有源相控阵。

爱立眼的有源雷达就继承了IFF天线,设计KJ2000的曹晨采访时说的,见兵工科技

-

---------------------
http://lt.cjdby.net/thread-1141161-1-1.html
lgthunders
坛子上为10B的雷达吵得不可开交,其实凭现在能看到的图片,是没办法做出确切的结论的。

要从外观上区别AESA和PESA,关键是看天线阵后面 有没“波导”。

PESA一定会有波导, 就是那种截面是长方形的金属管子,用于向天线阵传输大功率的微波。
AESA上不会有这个东西,连到天线阵列的是小信号,一般就是同轴线,最新体制的也有用光纤的。

PESA的馈电方式可以分成‘强馈’和‘空馈‘(空间馈电),
强馈就是用功率分配系统将大功率微波送达每个移相器,而功率分配系统必然用到大量‘波导’。
空馈不需要复杂的功率分配系统,也就看不到很多复杂走向的波导,
但是发射机的大功率微波要馈送到天线阵仍然需要波导将微波送至馈源,
然后由馈源发射出去, 天线阵一面接收 经移相后从另一面辐射出去(透镜式空馈)。



这个就是使用所谓 “空馈”的PESA雷达,毛子的。
看见那蓝色的管子了吧,那就是‘波导’。

具体的讲这是一种反射式空馈的PESA,馈源在天线阵的前面。
还有从天线阵后面馈电的透镜式空间馈电PESA,其馈源在天线阵的后面。
可以看到要将发射机的大功率微波馈送到馈源,必须经波导传输。
这是因为对大功率微波,波导的损耗最低,也不容易发生击穿。

还有一种采用Radant透镜的PESA,其移相器是块状的,分横竖两层,
而其馈源就是一个机扫雷达用的 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只是这个天线是固定不动的而已。
阵风上装的PESA雷达就是这种类型的。


从原理上说, PESA天线前面能放IFF天线 AESA就能放,而且相对来说 对AESA影响还小些。
IFF的工作频率和雷达的载波频率差很远,两者发射的信号不会发生相互干扰。
主要的干扰来自IFF天线本身对相控阵天线辐射特性的干扰,这种干扰只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没有多大关系。

之所以做成一条线 ,估计是在IFF在方位上是电扫的,这样才能跟上雷达波束的扫描速度。机扫雷达的IFF天线可以随雷达天线一起转动,而相控阵的天线是不动的,所以IFF要跟随雷达波束指向改变方向只能采用阵列天线电扫的方式。这个阵列天线如果工作频率较低体积会相对比较大,要放到飞机其他地方的话对机体的改动会比较大,放到雷达天线前是最容易的做法。

   PESA要做时空自适应等处理 比AESA 困难得多。
    相对机扫PESA在波束指向的调整速度快这一点优势比较明显,
    其他 像波束赋形之类的处理技术 PESA的实现难度比AESA大得多。


首先,我说的是雷达天线后面的机柜体积较小。如果要达到同等的最大探测距离,相对于非相控阵的机载雷达 PESA所需的行波管功率更大、对功率器件散热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如此小的机柜中(比常见的相对非相控阵的机载雷达还小),不大可能放入PESA所需的行波管及其散热系统,何况还有控制分机、信号处理分机等需要占用体积。
其次,你所给出的雪豹雷达的图片,天线后面的确有类似同轴电缆的东西。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接头是BNC接头,这种接头只可以用在低于4Ghz的信号传输上。而且,这些同轴电缆的走线弯曲非常厉害很多地方几乎成直角,而传输微波信号的电缆是绝不可以大角度的弯折的。

再有,雪豹雷达是一种,混合体制的雷达,其发射是采用无源阵,接收则是有源阵,这些同轴线很可能是用于向接收机传输 接收单元接收信号后经下变频产生的中频信号。

第三,看看雪豹雷达的另一侧,可以明显的看到蓝色的“波导”以及旋转关节。






---------------------------------------------------

dpqwe
恩,装处理机柜,不装发射机……好奇葩的雷达
顺便,'期货害人'你看那框子里面还有塞发射机的空间吗?


就算不用毛子的,行波管发射机就那么程度,就连美国人都没法缩小发射机本体,只能缩小电源而已.
再小,也比题图那个大三四倍了

-------
dpqwe
满意了吗,爽了吗,HIGH了吗'期货害人'你打算论证这个是无源吗


--------------------------
flank1978  
其实这部天线可能是分4个象限的。
仔细看阵面垂直部分,中间一带辐射阵子与边上不一样,每隔一层有一个空辐射单元。
而水平向插IFF识别天线的也是没有辐射阵子的。
天线下面一红一黄,很可能是填零喇叭或者接收机保护喇叭。


------------------------------------


---------------------
号角



----------------------
海客   
LS:
下图中,平板天线背后密密麻麻的柱状长方体才是波导,基本上对应着平板天线上的每一个缝隙。


而上图中,天线阵是有许多T/R组件组成的,这是与P雷达最明显的区别(当然,被某种保护罩罩住的除外)。


有雷达那年就有波导了吧?其实就是传输传输电磁波的馈线。只不过外形不像“线”罢鸟。


看看平板缝隙雷达天线背后的波导——像一堆毒蛇一样纠缠不清:




这个似乎应该叫做“矩形波导铁氧体移相器”,是在矩形波导中心置入环形铁氧体来制作的。
相比之下,下图中的蓝色部分就是纯粹的波导了(R-27EA导弹的9B-1103K主动雷达自寻的导引头):


搜集了一下资料:
铁氧体移相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外加直流磁场改变波导内铁氧体的导磁系数, 因而改变电磁波的相速, 得到不同的相移量。
图7.25所示为常用的一种铁氧体移相器, 在矩形波导宽边中央有一条截面为环形的铁氧体环,环中央穿有一根磁化导线。




---------------------

红旗  
PESA:由发射机产生微波、逐级放大,通过波导将高功率微波传至天线阵面。PESA的阵面中的每个模块,都含有一个移相器,微波通过时,会对相位产生延迟。以不同的电信号做激励,可以改变对微波相位的延迟,随后就是相控阵的基本原理了——通过对每个模块相位的精确控制,微波合成后形成的波束,其指向可快速改变。
AESA:阵面上的每个模块,都可发射相位可控的微波,也可接收(即所谓T/R模块)。每个小模块的功率并不大,但合成后的功率就很可观。其他与PESA无本质区别。
AESA的主要优势,可靠性高,少量模块失效不影响主要功能,而P,如果发射机故障,那就over。

---------
shutgun
AESA和敌我识别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又不会同时工作,即便存在电磁兼容性问题也不难解决,分时工作就好了。
前几天CD曾经有个帖子贴出了据说是南京14所给J10B开发的雷达清晰图,从图中可以清晰的分辨出T/R模块,模块的排列和型制和已知的PESA天线图差别明显,是AESA的可能性超过90%,但依然带IFF天线。
可笑这么明显的AESA型制还被人当作PESA的力证,就因为那8个IFF天线。


--------------------
***********************************************************

http://lt.cjdby.net/thread-1298260-1-1.html
-----------------

匿名用户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amp;authorid=267922

J10B的AESA——俄雷达专家谈J10B的AESA
平大师携毛子雷达专家前来打脸:


------------------------

lgthunders
如果这张照片完整的包括了整个雷达的话,AESA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因为天线后面只有这么小的一个机柜,不大可能同时装下大功率行波管极其散热系统 和控制、信号处理等分机。

而且机舱上有一个输出口,连接的同轴线似乎是接到天线阵上的,如果确实是这样则基本可以肯定是AESA,
因为PESA的天线阵,输入的是大功率微波,一定会用到“波导”。而AESA的天线阵输入的是一个小信号,只用同轴线就可以了。
如果有侧面的图片就可以比较确切的做出判断了。

从原理上说, PESA天线前面能放IFF天线 AESA就能放,而且相对来说 对AESA影响还小些。
IFF的工作频率和雷达的载波频率差很远,两者发射的信号不会发生相互干扰。
主要的干扰来自IFF天线本身对相控阵天线辐射特性的干扰,这种干扰只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没有多大关系。
之所以做成一条线 ,估计是在IFF在方位上是电扫的,这样才能跟上雷达波束的扫描速度。机扫雷达的IFF天线可以随雷达天线一起转动,而相控阵的天线是不动的,所以IFF要跟随雷达波束指向改变方向只能采用阵列天线电扫的方式。这个阵列天线如果工作频率较低体积会相对比较大,要放到飞机其他地方的话对机体的改动会比较大,放到雷达天线前是最容易的做法。





---------------------------

chuhui45  
那是敌我识别装置的天线。有源的相控阵 x波段的功率放大器我们已经实用化了 大家安心。

------------------------

kkwin


------------------------

dpqwe

看看毛子的无源相控阵的后端体积有多大。看了这个图还敢说是PESA的,我就没话可说了

-------------------
*******************************************************

集中传一下别人的回复,本人不表态。
本帖由于恢复质量高,以独立成材,主楼会持续更新,
楼首附上‘中华-暖风’老师的回复。





中华-暖风
本来不打算在CD发言的,看看总算有人注意到细节了,还是简要说点知识减少点无谓争论的好。
  看过flank1978你的一些帖子,应该说是对雷达专业比较有认识的,不过分4个象限这个说法不对——平板阵列式天线不管是什么体制的,在形成发射波束或被相近波段波束照射时,表面阵元间谐振互相影响,都会形成表面阻抗,这个阻抗在采用矩形、三角/菱形或一定规律的阵元排列方式下,根据波束辐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介质因素除外),直接决定天线在此方向的增益。直观点说,在天线平面360角度范围内因阵元排列方式不同,你沿顺时针转一圈,平面图上波束增益变化很像三瓣或四瓣花瓣形状,某些方位增益会很低,这就是雷达扫描上讲的盲区;再看天线法向平面(随便哪个旋转角度),通常现在PESA/AESA能做到的天线增益法向0度角增益最大,沿法向偏转角越大,天线表面阻抗会越大,增益减小,一般设计的目标是60度角时不低于法向50%的增益就很理想了,对应到大家说的就是固定了天线阵面的P/A扫描到60度偏角以上天线实际增益会严重缩水。
  回过头来看前面说的天线平面和法向两个方向的分析,一款好的P/A,既要尽量减少不同方位下某些角度的盲区,又要尽量减少大偏角下的增益衰减,表面阵元的排列方式设计要经过精心设计,10B这款天线用了矩形和三角两种排列交错的方式,比较少见,但可以肯定是为了减少扫描盲区的考虑,至于不同偏角的增益,能固定天线就说明60度时最少能保证50%的增益,设计应该是很精益求精的。国外流行的P/A一般只用一种排列,不是说不好,一般也是够用的,主要是简化阵列和波束形成控制的复杂性,实际矩阵式如果跳阵元组合也可以形成三角/菱形阵元排列,但考虑主波长的谐振引发的不同方位阻抗,实际实现也是比较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还是那句话,10B这个天线设计是精益求精的一种思路。
  中间一行IFF鱼翅型寄生天线,水平方向可电扫形成不同偏角的扇形波束,与雷达波束跟踪识别匹配,垂直方向因为鱼翅天线的散形振子缘故,扇形波束的夹角会很大,足够在大角度内覆盖指定方位各种高度的目标。这排IFF刚好占了阵列一个标准行,对不同频段的属主天线干扰基本可忽略。
  需要说明的是,这款天线阵元密度很高,除了说明X波段内占的是更小的波长范围,同时阵元数也足够高,单位功率密度高。  我本人第一次见的时候也很吃惊,因为国内引进和自研的铁氧体移相器、T/R能做到这么精致是很出乎意料的。这个帖子里“187工程”ID说的1600个阵元左右是对的(先不说P还是A),柱状波导移相器在阵面会有中心开口(就是常说的裂缝、缝隙),这个开口可以是空,但一般为了尽量减少阻抗会填充介质,造成开口的颜色与天线面板不太一样,对10B这款雷达你要数那些小黑点,不是中间间隔的那些浅色矩形块。我大概数了一下,1600左右应该没错,dpqwe不用太在意这个,人家说的有时也有对的地方,虽然我不知道187是真懂还是蒙着了。
  其次,IFF是否寄生在天线阵面上不是决定P/A的理由这个没错,其实A因为单元独立,寄生比P还容易,P天线阵面后面通常有密集的波导,寄生的话要从侧面走线。
  无论P/A,表面采用的天线阵元用米帝的刀型路线还是毛子的柱状波导开口路线都无所谓,但从维护方便、增益提升空间和消除表面阻抗潜力来说,刀型应该是更有利的方向,但这不是决定P/A的判断条件,米帝和毛子的不同设计已经向大家实际说明了,坛子里这种以形定P/A的想当然做法不对,以前懒得说,我这里说过以后谁要还用这个标准判断的各位尽管无视。T/R、移相器、选择性功放等是按收发回路或串或并总长度不短的,罩在壳里时不只是表面看的那一点点东西。
  顶楼的那款10B雷达,后面设备舱能看到一半,大抵看应该是信号处理机和发射机,但没看到另外一面或者下面有无大功率行波管和冷却泵(或接口),感觉上很紧凑,考虑10B天线尺寸大概60-70厘米,整套雷达如果就这么些组件那重量还真不大,土鳖的设计和工艺水平进步在这款雷达上表现得很突出,令人意外。因为没看到另外一侧或者侧后的照片,不能确认有无更精密化的波导设计存在,但至少目前以我的经验看,更倾向于是个走毛子路线的而青出于蓝的A,或许不久后我们还能看到密布刀片天线的米式鳖A,以这款10B雷达的水准,相信不会有太大困难。但我得声明因为图片不全这个结论只能是51%的概率,P不是不可能,但这种精致度的P确实不容易,是P的话只能说土鳖真进步了,超过毛子这个师傅了。
  大概说这么多,说实在的偶尔上来看大家争论这些绕弯子也很有趣,不过日复一日重复解释真的很累,我看得都很累,个人喜好——比较赞同flank1978、海客还有上面dpqwe等一些ID,主要是有事说事,没事贴图,不搞文字游戏钓鱼,这样的ID对普通军迷来说是正面影响的,增进军事知识也不泄密。不过话说回来,真要知道点什么也要注意说话的度,CD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坛子里啥鸟独有,注意技巧、注意技巧~~

再补充两点:
1、现在一般不把IFF放天线阵面,除了可能的干扰外,阵列密度和单元尺寸确实是个问题,米帝的22和35,天线阵面其实都不大,但阵元密度非常高,一方面是尽量减少阵面面积有利于隐身,另一方面就这么大点地方要达到预定指标委实是不能再浪费空间和增加复杂性了;
2、另外,从功率角度,按现在米标,一般的AESA单个T/R平均功率不同工况下大概2~5W,峰值8~10W左右,2000个单元就是4~10KW平均,16~20KW峰值,算算其他设备仪表等用电的东西,发电机有效输出功率没个70~80KW以上是玩不转的,原来AL31FN标配电机不够这个,据说鳖改后可以到70KW左右,太行的也是够的,所以10B玩转1600单元的A应该有机会,22、35任务太复杂,用电设备更多,但人家功率强大,玩高能是不担心的,土鳖估计到20的标发上的时候才能功率全开了。

接收机等我个人估计在另外一侧,整机不会不包含这个的,只是这张看不见而已。
另外没有上下阵面分开这一说,是整体的,只是为IFF让出一行。
阵列方式你点击图片放大仔细看,很清晰的矩形、三角排列隔几行交错一种。


---------
ICEShorts  
大号登不上,其实这是我超大唯一的马甲,一般借别人用。
阵子排列在相控阵天线中一般没有等距的,因为一方面可能要密度加权抑制副瓣,另一方面要抑制单元互耦,就是你说的阻抗变化,因为这会导致扫描驻波比的变化。
间距倒是可以确认的,为了避免栅瓣,不能超过半波长,这个在声纳和雷达中通用。
因此不管有几个T/R,哪怕是一个,辐射阵子也必须满足近似半波长的要求。
A天线背后并不简单,T/R及相应的液冷管道排列是相当精密紧凑的,制作技术几乎关系到雷达能不能装机实用。紧靠后面的液冷背板制作相当精密,然后是制作同样紧密的信号/直流电源馈电网络以及相互间的防干扰隔层,这些东西安装在相当紧凑的空间内并不简单,留给IFF天线馈线的地方很少。
图上这部雷达中间是没有移相器的,因此简化了背面设计制作,但是由于上下两排阵子间距达到1个波长,对波束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而且这几个不大不小的IFF天线,必然会对辐射有遮挡影响,造成扫描中某些角度出现波束凹坑和相应的副瓣,但不会太严重。
严格的说,如果A天线追求极致的性能,这么搞多少是有所欠缺的,不管它是P还是A。
目前Gaas MMIC的效率仍不超过30%,甚至低于当代高品质行波管的效率。因此同样的平均功率,A雷达的散热要求功率比P大些,因为P采用行波管。但考虑P近似大1.5倍的馈电损耗,两者的散热功率体现不出大的差异。
但是A的散热设计比P困难的太多,P的行波管平均功率不大时采用气冷,大平均功率的液冷技术发展几十年了,相当成熟。A天线则不同,GAas的结温是有严格要求的,过高时效率和带宽均大幅度下降,因此必须可靠。问题是MMIC不像行波管可以占用一个较大的空间,而是紧密排列的,液冷管道定位走向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另外还需要T/R的基板拥有极佳的导热性能,采用显卡那样的热管直贴芯片法,对于砖式T/R组件是难上加难,空间太狭小了。
实际上P或A不是关键,TG现阶段能把P的优势全部发挥,就已经是跨越式的发展了。

如果AL31F配个并不怎么大功率的发电机,用P获得的平均功率还要高些,大约1KW是没有问题的。
行波管的峰值功率比MMIC要高一些,相同的平均功率下可以简化波形设计,缩短脉冲压缩时间或位数。
AESA天线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应用大带宽的MMIC,获得卓越的抗电子干扰性,这是最大的意义。



-----
中华-暖风

看来也是这个专业的人,你说的对,有不等距的,其实说来说去也都是为了消耦,不等距的耦合也可能带来更复杂问题,记得俄罗斯的有款天线就是旋转线式不等距,这方面没法说得太清楚,目前看常见的设计主要部分还是等距排列,边角修补可能会有些消耦的零散排列阵元。说起这个,还补充一点,这么多阵元,其实中央部分的阵元才是增益主要贡者,因为比较接近理论上的无限规律排列阵列中的一块“标准件”,边缘的阵元工作环境有很多畸变,理论值到了这里都是算不准的,要实际调过,这个其实看看米帝几款A的阵面边缘也能发现一些不同。
让出IFF的那一行其实你可以理解成坏掉一行阵元,影响可能不像你想的那么大,干扰总会有,但直接遮挡问题不用太担心,复眼透视的原理大家都知道的,有限的干扰要靠实际调试去解决,既然能上定型机,想必是基本解决了问题的。
A的背板确实也很致密,主要是散热管路引起的,但要看设计机制,可能是有规律排列有一定间隙的,P也有散热的问题,虽然小于A但综合强制馈线分配,问题麻烦不会小于A。

小飞猪好像有过不少好贴,呵呵~
10B没把IFF放外面估计也是设计上的不方便,比如襟翼,因为原来机体结构上就没考虑,改动可能对已经定型的结构影响比较大,22那种是一开始就设计预留了,16系列放机头上,土鳖估计没设计过那种,一时接不上就先沿用了比较熟悉的方式。


ICEShorts
等距的也要做幅度或者相位加权,不然就是等距直线阵的副瓣电平,对机载PD雷达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密度加权在成本上和实现方法上比幅度或者相位容易些,后两者均要求T/R组件或移相器及馈线系统有很高的稳定性。
采用幅度或者相位加权灵活性高,比如当雷达以HPRF检测迎头目标时位于无杂波区,此时可以用有利于减小主瓣3DB宽度的加权方式,而无需考虑副瓣电平。而采用MPRF检测全向目标时又可以采用极低副瓣的加权方式,使地杂波降到最低。


------------------------
小飞猪

本猪觉得这个雷达把IFF寄生在天线可能出于性能和成本等多种因素考虑,首先雷达性能的提高,需要IFF性能提高才能跟上,这样必须采用相控阵体制的IFF,但是这样的话安装在什么地方就成了问题,一般战斗机会放在座舱前,如F-16,座舱前那四个刀形天线就是其改进后飞机的最明显的标志,但是10B要安装IRST,所以只能放在雷达天线上。
F-22等战斗机是把CNI(通信、导航、识别系统)放在机翼上面,但是10B这么做的话会增加重量和成本。所以可能在做了妥协。

俄罗斯的有款天线就是旋转线式不等距-可能是SKOL



ICEShorts
就是它。
这种非典型的天线用密度加权形成与线阵性能基本相当的波束,不过总归是有不利的,因此俄罗斯自己都没有实用化。



中华-暖风
还不是这款,有个沿外旋线间距逐渐增大的过渡型号,不过这款也算是不规律了,是较新的型号吧,密度已经提高很多了
--------------------

fr6jz  

小肥猪这次的评价是很有进步的,基本说对了真相。不管这个雷达是P还是A。如此排列IFF天线的方式都是独版的了,今后的IFF天线,要不像美国那样在鼻子上放几个条,某一直要出现但从未真现身的JJ就是如此。要不就是像T50那样在机翼上装综合孔径ICNI。
-------------------------
--------------------------------------------------------------------------------------------------
原帖
http://lt.cjdby.net/thread-1298260-1-1.html

http://lt.cjdby.net/thread-1141161-1-1.html

*************************************************

银翼蔚蓝



这张图就是在介绍(AESA)有源相控阵的图文展板上出现的。就算BKC研判不清,但是换个角度从常理上判断在(AESA)有源相控阵的图文展板上不可能莫名奇妙地配一个(PESA)无源相控阵的配图。

图上的国产机载相控阵雷达就是高性能低价格的(AESA)有源相控阵。

爱立眼的有源雷达就继承了IFF天线,设计KJ2000的曹晨采访时说的,见兵工科技

-

---------------------
http://lt.cjdby.net/thread-1141161-1-1.html
lgthunders
坛子上为10B的雷达吵得不可开交,其实凭现在能看到的图片,是没办法做出确切的结论的。

要从外观上区别AESA和PESA,关键是看天线阵后面 有没“波导”。

PESA一定会有波导, 就是那种截面是长方形的金属管子,用于向天线阵传输大功率的微波。
AESA上不会有这个东西,连到天线阵列的是小信号,一般就是同轴线,最新体制的也有用光纤的。

PESA的馈电方式可以分成‘强馈’和‘空馈‘(空间馈电),
强馈就是用功率分配系统将大功率微波送达每个移相器,而功率分配系统必然用到大量‘波导’。
空馈不需要复杂的功率分配系统,也就看不到很多复杂走向的波导,
但是发射机的大功率微波要馈送到天线阵仍然需要波导将微波送至馈源,
然后由馈源发射出去, 天线阵一面接收 经移相后从另一面辐射出去(透镜式空馈)。



这个就是使用所谓 “空馈”的PESA雷达,毛子的。
看见那蓝色的管子了吧,那就是‘波导’。

具体的讲这是一种反射式空馈的PESA,馈源在天线阵的前面。
还有从天线阵后面馈电的透镜式空间馈电PESA,其馈源在天线阵的后面。
可以看到要将发射机的大功率微波馈送到馈源,必须经波导传输。
这是因为对大功率微波,波导的损耗最低,也不容易发生击穿。

还有一种采用Radant透镜的PESA,其移相器是块状的,分横竖两层,
而其馈源就是一个机扫雷达用的 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只是这个天线是固定不动的而已。
阵风上装的PESA雷达就是这种类型的。


从原理上说, PESA天线前面能放IFF天线 AESA就能放,而且相对来说 对AESA影响还小些。
IFF的工作频率和雷达的载波频率差很远,两者发射的信号不会发生相互干扰。
主要的干扰来自IFF天线本身对相控阵天线辐射特性的干扰,这种干扰只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没有多大关系。

之所以做成一条线 ,估计是在IFF在方位上是电扫的,这样才能跟上雷达波束的扫描速度。机扫雷达的IFF天线可以随雷达天线一起转动,而相控阵的天线是不动的,所以IFF要跟随雷达波束指向改变方向只能采用阵列天线电扫的方式。这个阵列天线如果工作频率较低体积会相对比较大,要放到飞机其他地方的话对机体的改动会比较大,放到雷达天线前是最容易的做法。

   PESA要做时空自适应等处理 比AESA 困难得多。
    相对机扫PESA在波束指向的调整速度快这一点优势比较明显,
    其他 像波束赋形之类的处理技术 PESA的实现难度比AESA大得多。


首先,我说的是雷达天线后面的机柜体积较小。如果要达到同等的最大探测距离,相对于非相控阵的机载雷达 PESA所需的行波管功率更大、对功率器件散热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如此小的机柜中(比常见的相对非相控阵的机载雷达还小),不大可能放入PESA所需的行波管及其散热系统,何况还有控制分机、信号处理分机等需要占用体积。
其次,你所给出的雪豹雷达的图片,天线后面的确有类似同轴电缆的东西。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接头是BNC接头,这种接头只可以用在低于4Ghz的信号传输上。而且,这些同轴电缆的走线弯曲非常厉害很多地方几乎成直角,而传输微波信号的电缆是绝不可以大角度的弯折的。

再有,雪豹雷达是一种,混合体制的雷达,其发射是采用无源阵,接收则是有源阵,这些同轴线很可能是用于向接收机传输 接收单元接收信号后经下变频产生的中频信号。

第三,看看雪豹雷达的另一侧,可以明显的看到蓝色的“波导”以及旋转关节。






---------------------------------------------------

dpqwe
恩,装处理机柜,不装发射机……好奇葩的雷达
顺便,'期货害人'你看那框子里面还有塞发射机的空间吗?


就算不用毛子的,行波管发射机就那么程度,就连美国人都没法缩小发射机本体,只能缩小电源而已.
再小,也比题图那个大三四倍了

-------
dpqwe
满意了吗,爽了吗,HIGH了吗'期货害人'你打算论证这个是无源吗


--------------------------
flank1978  
其实这部天线可能是分4个象限的。
仔细看阵面垂直部分,中间一带辐射阵子与边上不一样,每隔一层有一个空辐射单元。
而水平向插IFF识别天线的也是没有辐射阵子的。
天线下面一红一黄,很可能是填零喇叭或者接收机保护喇叭。


------------------------------------


---------------------
号角



----------------------
海客   
LS:
下图中,平板天线背后密密麻麻的柱状长方体才是波导,基本上对应着平板天线上的每一个缝隙。


而上图中,天线阵是有许多T/R组件组成的,这是与P雷达最明显的区别(当然,被某种保护罩罩住的除外)。


有雷达那年就有波导了吧?其实就是传输传输电磁波的馈线。只不过外形不像“线”罢鸟。


看看平板缝隙雷达天线背后的波导——像一堆毒蛇一样纠缠不清:




这个似乎应该叫做“矩形波导铁氧体移相器”,是在矩形波导中心置入环形铁氧体来制作的。
相比之下,下图中的蓝色部分就是纯粹的波导了(R-27EA导弹的9B-1103K主动雷达自寻的导引头):


搜集了一下资料:
铁氧体移相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外加直流磁场改变波导内铁氧体的导磁系数, 因而改变电磁波的相速, 得到不同的相移量。
图7.25所示为常用的一种铁氧体移相器, 在矩形波导宽边中央有一条截面为环形的铁氧体环,环中央穿有一根磁化导线。




---------------------

红旗  
PESA:由发射机产生微波、逐级放大,通过波导将高功率微波传至天线阵面。PESA的阵面中的每个模块,都含有一个移相器,微波通过时,会对相位产生延迟。以不同的电信号做激励,可以改变对微波相位的延迟,随后就是相控阵的基本原理了——通过对每个模块相位的精确控制,微波合成后形成的波束,其指向可快速改变。
AESA:阵面上的每个模块,都可发射相位可控的微波,也可接收(即所谓T/R模块)。每个小模块的功率并不大,但合成后的功率就很可观。其他与PESA无本质区别。
AESA的主要优势,可靠性高,少量模块失效不影响主要功能,而P,如果发射机故障,那就over。

---------
shutgun
AESA和敌我识别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又不会同时工作,即便存在电磁兼容性问题也不难解决,分时工作就好了。
前几天CD曾经有个帖子贴出了据说是南京14所给J10B开发的雷达清晰图,从图中可以清晰的分辨出T/R模块,模块的排列和型制和已知的PESA天线图差别明显,是AESA的可能性超过90%,但依然带IFF天线。
可笑这么明显的AESA型制还被人当作PESA的力证,就因为那8个IFF天线。


--------------------
***********************************************************

http://lt.cjdby.net/thread-1298260-1-1.html
-----------------

匿名用户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amp;authorid=267922

J10B的AESA——俄雷达专家谈J10B的AESA
平大师携毛子雷达专家前来打脸:


------------------------

lgthunders
如果这张照片完整的包括了整个雷达的话,AESA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因为天线后面只有这么小的一个机柜,不大可能同时装下大功率行波管极其散热系统 和控制、信号处理等分机。

而且机舱上有一个输出口,连接的同轴线似乎是接到天线阵上的,如果确实是这样则基本可以肯定是AESA,
因为PESA的天线阵,输入的是大功率微波,一定会用到“波导”。而AESA的天线阵输入的是一个小信号,只用同轴线就可以了。
如果有侧面的图片就可以比较确切的做出判断了。

从原理上说, PESA天线前面能放IFF天线 AESA就能放,而且相对来说 对AESA影响还小些。
IFF的工作频率和雷达的载波频率差很远,两者发射的信号不会发生相互干扰。
主要的干扰来自IFF天线本身对相控阵天线辐射特性的干扰,这种干扰只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没有多大关系。
之所以做成一条线 ,估计是在IFF在方位上是电扫的,这样才能跟上雷达波束的扫描速度。机扫雷达的IFF天线可以随雷达天线一起转动,而相控阵的天线是不动的,所以IFF要跟随雷达波束指向改变方向只能采用阵列天线电扫的方式。这个阵列天线如果工作频率较低体积会相对比较大,要放到飞机其他地方的话对机体的改动会比较大,放到雷达天线前是最容易的做法。





---------------------------

chuhui45  
那是敌我识别装置的天线。有源的相控阵 x波段的功率放大器我们已经实用化了 大家安心。

------------------------

kkwin


------------------------

dpqwe

看看毛子的无源相控阵的后端体积有多大。看了这个图还敢说是PESA的,我就没话可说了

-------------------
*******************************************************
把IFF天线继续安装在相控阵雷达天线上……
貌似说的是中国……
平大湿的一概不听
不是信不信的问题
而是本身就看不起他的人品和专业水平
这种情况下拿他的话来给自己观点做佐证
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层次
看到平秃几个字,表示此帖必群嘲
感情平大师是穿的变色KC啊
数数T/R组件个数好像超过俄罗斯的了,好像不止1500个。而且都蛮小!!
奇多圈 发表于 2011-12-24 16:37
感情平大师是穿的变色KC啊
平大湿是隐藏在敌人背后的忠诚战士,有的时候憋不住了就会暴露一下下
第一阶段总结完毕
唉,LZ啊好好一个帖你最后来个平秃麾下的毛子..
好文。
楼主前面都挺好,后面带了个秃子尾巴,直接把这贴的水平降低了100倍啊100倍


lgthunders
首先,我说的是雷达天线后面的机柜体积较小。如果要达到同等的最大探测距离,相对于非相控阵的机载雷达 PESA所需的行波管功率更大、对功率器件散热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如此小的机柜中(比常见的相对非相控阵的机载雷达还小),不大可能放入PESA所需的行波管及其散热系统,何况还有控制分机、信号处理分机等需要占用体积。
其次,你所给出的雪豹雷达的图片,天线后面的确有类似同轴电缆的东西。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接头是BNC接头,这种接头只可以用在低于4Ghz的信号传输上。而且,这些同轴电缆的走线弯曲非常厉害很多地方几乎成直角,而传输微波信号的电缆是绝不可以大角度的弯折的。

再有,雪豹雷达是一种,混合体制的雷达,其发射是采用无源阵,接收则是有源阵,这些同轴线很可能是用于向接收机传输 接收单元接收信号后经下变频产生的中频信号。

第三,看看雪豹雷达的另一侧,可以明显的看到蓝色的“波导”以及旋转关节。





lgthunders
首先,我说的是雷达天线后面的机柜体积较小。如果要达到同等的最大探测距离,相对于非相控阵的机载雷达 PESA所需的行波管功率更大、对功率器件散热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如此小的机柜中(比常见的相对非相控阵的机载雷达还小),不大可能放入PESA所需的行波管及其散热系统,何况还有控制分机、信号处理分机等需要占用体积。
其次,你所给出的雪豹雷达的图片,天线后面的确有类似同轴电缆的东西。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接头是BNC接头,这种接头只可以用在低于4Ghz的信号传输上。而且,这些同轴电缆的走线弯曲非常厉害很多地方几乎成直角,而传输微波信号的电缆是绝不可以大角度的弯折的。

再有,雪豹雷达是一种,混合体制的雷达,其发射是采用无源阵,接收则是有源阵,这些同轴线很可能是用于向接收机传输 接收单元接收信号后经下变频产生的中频信号。

第三,看看雪豹雷达的另一侧,可以明显的看到蓝色的“波导”以及旋转关节。



真是学习了啊
完成第一次更新
反正不管无源 有源,TG现在都有了。。
感觉很专业。比前一阵吵架的帖子有营养
好帖。比某些嘴炮强太多了。但可惜没这个雷达的侧面图,就因如此,就算LZ最终错了,但分析的过程没有问题。
顶。
电子设备上和毛子较真儿你就输了
楼主不错,精密技术流,比嘴炮流强太多。
LZ仔细分析师值得肯定的,我认为TG这两种技术都应该很成熟了~~
平大师嘛,娱乐一下就行,继续期望歼10B是AESA
怎麼沒人下注了阿~繼續加碼阿~
银翼蔚蓝 发表于 2011-12-24 17:49
lgthunders
首先,我说的是雷达天线后面的机柜体积较小。如果要达到同等的最大探测距离,相对于非相控阵的 ...
小哥这无源的,后面的东西可很小哟,加上机械转动装置也很小哟。有缘的装那么大的一排IFF天线,你见过吗,别挣扎了,铁定无源的。;P
风不悲 发表于 2011-12-24 16:00
把IFF天线继续安装在相控阵雷达天线上……
貌似说的是中国……
容易让棍B粉丝和平秃子误会,把AESA认为是PESA
嘿嘿,中国的宝贝还是不要说的太清楚的好!
有意思,是AESA的可能性又有了
看样子10B快要定型了吧
bizhu886 发表于 2011-12-24 18:36
容易让棍B粉丝和平秃子误会,把AESA认为是PESA
反正我不知道
给学校搞雷达的看也说看不出来
分析文,不错!
铁血167 发表于 2011-12-24 18:54
看样子10B快要定型了吧
J10B使用AL31FN,已经定型生产,改用太行,2012年批量生产
如此一来,想必有源和无源的争论应该能盖棺论定了吧。。。。
不错,学习了
本来就是有源阵,

国内现在机载的无源阵已经基本不搞。 放弃无源阵已经有不少的年头了。

只有可悲的毛子还在无源上折腾不止。
bizhu886 发表于 2011-12-24 18:59
J10B使用AL31FN,已经定型生产,改用太行,2012年批量生产
WS-10B在2012年就能上J10B吗,有没有消息,用的是WS-10B-II还是WS-10B-III?
看着有点累人,先顶一下再看下去吧~呵呵
LZ有心人拉~无论是A还是P
我都支持棍B
此贴专业。或许是我们的有源阵有突破鸟,做出来的东西别人认不出来鸟。

曾经英雄 发表于 2011-12-24 19:48
此贴专业。或许是我们的有源阵有突破鸟,做出来的东西别人认不出来鸟。


是的,不但突破了,而且廉价化了。
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AESA组成器件的成本廉价化的国家,中国的AESA组成器件在性能和可靠性上优于欧洲、俄国、日本。中国的AESA组成器件的成本与美国同类产品相当。
当大家看到此类高性能低成本的AESA,很多人都认不出来鸟。

曾经英雄 发表于 2011-12-24 19:48
此贴专业。或许是我们的有源阵有突破鸟,做出来的东西别人认不出来鸟。


是的,不但突破了,而且廉价化了。
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AESA组成器件的成本廉价化的国家,中国的AESA组成器件在性能和可靠性上优于欧洲、俄国、日本。中国的AESA组成器件的成本与美国同类产品相当。
当大家看到此类高性能低成本的AESA,很多人都认不出来鸟。
银翼蔚蓝 发表于 2011-12-24 19:51
是的,不但突破了,而且廉价化了。
鼓舞。你本人还是表态了,呵呵
刚才那帖子被审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