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贸易伙伴排名落定:日本缘何由“状元”退居“探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5:26:34
据海关最新数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总额达1280.2亿美元,跃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以1222.3亿美元位居第二;而中日双边贸易虽总额达1217.8亿美元,增幅达26.9%,却在排行榜上屈居第三,日本从多年来的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

  随着新一轮的“金榜”揭晓,“金榜题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三大座次尘埃落定,人们不禁也想探究排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欧盟何以荣登榜首,而日本却退居“探花”之位呢?

  <B>欧盟:“状元”受益新鲜血液</B>

  欧盟对华双边贸易跃居榜首,关键得益于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新鲜血液扩充——欧盟东扩。东扩后的欧盟和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海关总署提供的今年前5个月贸易统计表明,欧盟5月1日东扩后便已由原先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一跃而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日本降为第二,美国则降为第三。

  这不单单是由于十个新入盟国家贸易数字的加入而带来的。实际上,欧盟东扩标志着中欧贸易一次质的飞跃。首先,欧盟东扩后释放出了巨大的市场能量。东扩后的欧盟拥有4.5亿消费者,市场规模超过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总和。欧盟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0%,25国的GDP之和便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这么一个规模巨大、基础稳健且潜力十足的市场对世界任何一个贸易伙伴来说都意味着贸易潜能的迸发。

  其次,欧盟统一大市场的扩大实际上降低了中国与欧盟的交易成本,因为原中东欧各国的国家贸易壁垒已被更加明确、更加规范、更加透明的欧盟统一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所取代,关税同盟的贸易扩大效果已逐步显现出来。中国企业可以简化进入中东欧市场的规则,降低市场开发成本,扩大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这些都为区外国家提供了更多贸易机会,而这些机会自然会更加垂青像中国这样出口竞争力和进口需求量都很强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欧盟东扩后,中东欧国家经济加速增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欧盟统一大市场对商品的容量和商品种类的需求日趋旺盛,从而为中国企业拓展欧洲市场提供了契机。例如捷克、波兰和匈牙利三国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口需求量很大,以前产品主要来自德国等欧盟国家,价格通常较高,于是来自亚洲市场的中低档产品大受青睐。

  第四,东扩后,欧盟对新成员国在财力上的补贴和政策上的扶持,在整体上改善了贸易环境,也间接为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国家提供机遇,创造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促进了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

  <B>日本:“探花”绝非“昨日黄花”</B>

  人们一直以“政冷经热”来形容当前的中日关系,但是为何日中贸易此番也会在短短一年之内从“状元”宝座直落到“探花”的地位呢?

  事实上细一分析,这一排名变化并非意味着日本已经从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上永久摔落,日本在中国重要贸易伙伴中已渐成“昨日黄花”。首先从数字上来说,尽管近年来对日贸易在中国总体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连续下降,但今年前三季度中日1217.8亿美元的双边贸易总额比起中欧、中美来差距甚小。中国与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的双边贸易总额1280.2亿美元,也只比中日贸易总额高5%而已。中日双边贸易今年来总体发展很快,在此背景下由于日本国内经济状况和需求波动而导致其对华贸易增幅小于欧美是不足为奇的。

  其次,近年来日本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幅度和规模正在加速,很多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实现产品部件的本地化,并将产品在中国市场直接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国从日本本国直接进口的需求,而这部分贸易额是无法反映在双边贸易数字中的。以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例,日本的本田、丰田、马自达等企业已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生产布局,有的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其销售定位直指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市场。1998-2002年,日资汽车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3.2%,2002年达到436.7亿元人民币。2002年日资汽车企业销售收入占外资汽车企业的21.4%,比1998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

  第三,由于当前日本经济低迷、内需不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渠道返销日本国内的销售额时有波动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由于从事对日贸易的外资企业多数是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方式下日本母公司一般都控制了零部件进口来源和成品出口渠道,因此日资企业的对日加工贸易可以看作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从这一角度来看,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对日贸易中所占比重高达54.1%,中日双边贸易中大约有42%属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例如,中国对日出口中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的比重近年虽明显增加,但80%以上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而且大部分是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这些贸易高度依赖于日本国内经济状况和需求波动,是很难逐年平衡的。

  第四,日本国内弥漫的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反倾销手段和市场准入限制等因素,也是影响中日双边贸易挖掘增长潜力的一个重要障碍。以日本汽车市场为例,由于日本汽车整车的竞争力强,及消费者对国产车的强烈偏好等原因,即便是欧美也无法批量进入日本市场。很多中国汽车企业反映,中国对日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主要障碍不是关税壁垒,而是主机厂排斥、技术限制等非关税壁垒,即日本汽车制造商倾向于由日系厂商提供零部件,自然排斥中国产品,而且屡屡设置技术限制。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日本对于中国产品实施的限制更加严酷。自2001年对中国产大葱、香菇、蔺草席实施“临时性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之后,日本政府在2002年又利用具有歧视性的标准,加强对中国产菠菜、松蘑、青豆荚等蔬菜的残留农药的检验,并要求进口商自主限制进口。2002年底,日本提出了《食品卫生法》修正案,规定含有未设残留标准农药等进口农产品一律禁止流通,危险减肥食品采取临时禁止销售措施,强化进口农产品检查制度并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通关数量和延长检验时间等。目前,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在日本农产品总额中的比重为18%,仅相当于美国所占有日本市场份额的二分之一。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年均增长速度不到3.2%,与中日双边贸易30%左右的增长率相比,速度十分缓慢。因此,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其中稻谷、蔬菜、水果等产品存在超过美国农产品占日本市场份额的可能性。

  在过去10年中,中日贸易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日贸易中产业垂直分工的特征十分明显,中日双边贸易互惠互利也是显见的事实。中国对日本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化纤、塑料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集中度较高,依赖性较强,而日本对于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很大。一旦日本经济走出低估,国内需求重新焕发活力,日本重登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状元”宝座并非难事。

  <B>美国:“榜眼”潜力不可小觑</B>

  美国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体现出了中美双边贸易的巨大潜力。中美两国建交25年来,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发展到2003年的1263.3亿美元,增长速度令人瞩目。这和美国在华投资的增长、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兴旺、中国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中国政府的大规模采购等因素都不无关系。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和国内投资需求的进一步拉动,中国对美出口还有望实现更高的增幅。但是由于目前美国仍维持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且在对华贸易中存在动辄动用反倾销等保护主义手段的倾向,使美国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地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中美双边贸易还蕴含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来源:人民网据海关最新数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总额达1280.2亿美元,跃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以1222.3亿美元位居第二;而中日双边贸易虽总额达1217.8亿美元,增幅达26.9%,却在排行榜上屈居第三,日本从多年来的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

  随着新一轮的“金榜”揭晓,“金榜题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三大座次尘埃落定,人们不禁也想探究排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欧盟何以荣登榜首,而日本却退居“探花”之位呢?

  <B>欧盟:“状元”受益新鲜血液</B>

  欧盟对华双边贸易跃居榜首,关键得益于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新鲜血液扩充——欧盟东扩。东扩后的欧盟和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海关总署提供的今年前5个月贸易统计表明,欧盟5月1日东扩后便已由原先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一跃而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日本降为第二,美国则降为第三。

  这不单单是由于十个新入盟国家贸易数字的加入而带来的。实际上,欧盟东扩标志着中欧贸易一次质的飞跃。首先,欧盟东扩后释放出了巨大的市场能量。东扩后的欧盟拥有4.5亿消费者,市场规模超过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总和。欧盟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0%,25国的GDP之和便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这么一个规模巨大、基础稳健且潜力十足的市场对世界任何一个贸易伙伴来说都意味着贸易潜能的迸发。

  其次,欧盟统一大市场的扩大实际上降低了中国与欧盟的交易成本,因为原中东欧各国的国家贸易壁垒已被更加明确、更加规范、更加透明的欧盟统一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所取代,关税同盟的贸易扩大效果已逐步显现出来。中国企业可以简化进入中东欧市场的规则,降低市场开发成本,扩大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这些都为区外国家提供了更多贸易机会,而这些机会自然会更加垂青像中国这样出口竞争力和进口需求量都很强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欧盟东扩后,中东欧国家经济加速增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欧盟统一大市场对商品的容量和商品种类的需求日趋旺盛,从而为中国企业拓展欧洲市场提供了契机。例如捷克、波兰和匈牙利三国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口需求量很大,以前产品主要来自德国等欧盟国家,价格通常较高,于是来自亚洲市场的中低档产品大受青睐。

  第四,东扩后,欧盟对新成员国在财力上的补贴和政策上的扶持,在整体上改善了贸易环境,也间接为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国家提供机遇,创造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促进了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

  <B>日本:“探花”绝非“昨日黄花”</B>

  人们一直以“政冷经热”来形容当前的中日关系,但是为何日中贸易此番也会在短短一年之内从“状元”宝座直落到“探花”的地位呢?

  事实上细一分析,这一排名变化并非意味着日本已经从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上永久摔落,日本在中国重要贸易伙伴中已渐成“昨日黄花”。首先从数字上来说,尽管近年来对日贸易在中国总体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连续下降,但今年前三季度中日1217.8亿美元的双边贸易总额比起中欧、中美来差距甚小。中国与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的双边贸易总额1280.2亿美元,也只比中日贸易总额高5%而已。中日双边贸易今年来总体发展很快,在此背景下由于日本国内经济状况和需求波动而导致其对华贸易增幅小于欧美是不足为奇的。

  其次,近年来日本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幅度和规模正在加速,很多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实现产品部件的本地化,并将产品在中国市场直接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国从日本本国直接进口的需求,而这部分贸易额是无法反映在双边贸易数字中的。以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例,日本的本田、丰田、马自达等企业已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生产布局,有的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其销售定位直指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市场。1998-2002年,日资汽车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3.2%,2002年达到436.7亿元人民币。2002年日资汽车企业销售收入占外资汽车企业的21.4%,比1998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

  第三,由于当前日本经济低迷、内需不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渠道返销日本国内的销售额时有波动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由于从事对日贸易的外资企业多数是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方式下日本母公司一般都控制了零部件进口来源和成品出口渠道,因此日资企业的对日加工贸易可以看作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从这一角度来看,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对日贸易中所占比重高达54.1%,中日双边贸易中大约有42%属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例如,中国对日出口中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的比重近年虽明显增加,但80%以上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而且大部分是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这些贸易高度依赖于日本国内经济状况和需求波动,是很难逐年平衡的。

  第四,日本国内弥漫的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反倾销手段和市场准入限制等因素,也是影响中日双边贸易挖掘增长潜力的一个重要障碍。以日本汽车市场为例,由于日本汽车整车的竞争力强,及消费者对国产车的强烈偏好等原因,即便是欧美也无法批量进入日本市场。很多中国汽车企业反映,中国对日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主要障碍不是关税壁垒,而是主机厂排斥、技术限制等非关税壁垒,即日本汽车制造商倾向于由日系厂商提供零部件,自然排斥中国产品,而且屡屡设置技术限制。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日本对于中国产品实施的限制更加严酷。自2001年对中国产大葱、香菇、蔺草席实施“临时性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之后,日本政府在2002年又利用具有歧视性的标准,加强对中国产菠菜、松蘑、青豆荚等蔬菜的残留农药的检验,并要求进口商自主限制进口。2002年底,日本提出了《食品卫生法》修正案,规定含有未设残留标准农药等进口农产品一律禁止流通,危险减肥食品采取临时禁止销售措施,强化进口农产品检查制度并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通关数量和延长检验时间等。目前,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在日本农产品总额中的比重为18%,仅相当于美国所占有日本市场份额的二分之一。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年均增长速度不到3.2%,与中日双边贸易30%左右的增长率相比,速度十分缓慢。因此,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其中稻谷、蔬菜、水果等产品存在超过美国农产品占日本市场份额的可能性。

  在过去10年中,中日贸易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日贸易中产业垂直分工的特征十分明显,中日双边贸易互惠互利也是显见的事实。中国对日本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化纤、塑料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集中度较高,依赖性较强,而日本对于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很大。一旦日本经济走出低估,国内需求重新焕发活力,日本重登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状元”宝座并非难事。

  <B>美国:“榜眼”潜力不可小觑</B>

  美国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体现出了中美双边贸易的巨大潜力。中美两国建交25年来,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发展到2003年的1263.3亿美元,增长速度令人瞩目。这和美国在华投资的增长、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兴旺、中国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中国政府的大规模采购等因素都不无关系。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和国内投资需求的进一步拉动,中国对美出口还有望实现更高的增幅。但是由于目前美国仍维持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且在对华贸易中存在动辄动用反倾销等保护主义手段的倾向,使美国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地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中美双边贸易还蕴含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来源:人民网
强化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加强经济贸易合作,摆脱经济上对日本的依赖!
<P>欧盟————————和日本比?怎摸个比法````</P>
几十个国家加起来和日本比,好象的确是有点不公平!
<P>——最重要的原因——</P><P>1、“近年来日本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幅度和规模正在加速,很多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实现产品部件的本地化,并将产品在中国市场直接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国从日本本国直接进口的需求,而这部分贸易额是无法反映在双边贸易数字中的。”</P><P>2、“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日本对于中国产品实施的限制更加严酷。”</P><P>——现实——</P><P>“中国对日本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化纤、塑料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集中度较高,依赖性较强,而日本对于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很大。”
</P><P>——未来的可能——</P><P>“一旦日本经济走出低估,国内需求重新焕发活力,日本重登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状元”宝座并非难事。”</P>
<P>这种事情不能勉强</P><P>我们自己不要求别人</P><P>能不买日本货就不买</P><P>也算给自己个交代</P>
还有一点,这是我们大家开始自觉抵制日货的一个开始显露的迹象。
<P>我觉得中国是非要使用日本货的才从日本进口,一有替代产品就放弃日本货。</P><P>前段时间电信好像把日本的东西扔得差不多了吧?</P>
坚决支持抵制日贷
<P>美国超越日本,不见得就就是好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