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觉得不合适就转到历史区吧,请教商周时期用鼎煮肉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40:02
我最近在煮肉,很原始的方法,扔到锅里就煮,我在想,商周时期用鼎煮肉的方法是什么样子呢?
要用盖子盖住焖一会儿吗?要放调料吗?我最近在煮肉,很原始的方法,扔到锅里就煮,我在想,商周时期用鼎煮肉的方法是什么样子呢?
要用盖子盖住焖一会儿吗?要放调料吗?
这个只有万能的版主知道怎么做了  


那时煮这种做法的食物叫做羹食
祭祀用的大羹不放调料只有肉
自己吃的有铏羹、和羹,前者是菜多肉少,后者是调和五味勾以浓汁或者加香辛味的蔬菜

那时煮这种做法的食物叫做羹食
祭祀用的大羹不放调料只有肉
自己吃的有铏羹、和羹,前者是菜多肉少,后者是调和五味勾以浓汁或者加香辛味的蔬菜
厨艺的发展,和厨具的发展关系密切,而厨具的发展又和金属冶炼工艺的发展很密切,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还真是个历史问题
Kirchies11 发表于 2011-10-22 23:01
那时煮这种做法的食物叫做羹食
祭祀用的大羹不放调料只有肉
自己吃的有铏羹、和羹,前者是菜多肉少,后者 ...
我对这个真不懂 但是很感谢你这么耐心的回答。。。。。我决定呼叫杀之来解决。。。。。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都没有发现鼎有盖子之类的附件,而且根据鼎的结构,其上的“耳”也决定其不太可能能加上类似盖子的密封性附件。所以楼主所说的加盖焖一会的手艺应该是没有的。

个人分析,鼎在古代更多是作为礼器使用,用来祭祀上天及祖先。但是怎么把煮的肉送到上天去呢?实物是不可能了,唯一能送到天上去的,只有香味了。如果加上盖子,香味就更不可能送到天上去了。

至于在鼎中煮的肉,是否像楼上网友所说不放调料,鄙人还真没有研究过。不过在《吕氏春秋 察今》中有这么一句: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那么说明鼎中的肉还是应该有滋味的,不是白煮的。
用鼎煮肉是没有盖子的,估计也就是半生不熟吧
直到清朝祭祀的肉还是白煮,不放佐料的
青铜器皿煮的东西不是会变质变臭吗????
屈原《招魂》: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全家聚在一起,美食多种多样。)
  稻粢穱麦,挈黄粱些。(稻米粟麦作粥饭,饭中掺着黄粱。)
  大苦成酸,辛甘行些。(五味不爽口味正,将之调和在菜肴上。)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肥牛腱子肉,小火煨得烂又香。)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五味调谐真鲜美,这是吴式好羹汤。)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清炖甲鱼炮羔羊,再喝新榨的甘蔗浆。)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醋烹天鹅煮野鸭,雁肉鸧庚煎得香。)
  露鸡臛虫隽]。厉而不爽些。(火烤鸡和龟羊汤,味道鲜美胃不伤。)
  粔籹蜜饵,有餦餭些。(油炸麻花裹蜂蜜,馓子甜酥请君尝。)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进蜜酒,酌琼浆,装满酒杯端上堂。)
  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冰镇清酒真爽口,请饮一杯甜又凉。)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精美的酒具已摆好,玉液琼浆美名扬。)

景差《大招》:

  五谷六仞,设菰粱只。(五谷堆的山样高,筵席上将雕菰米饭陈放。)
  鼎臑盈望,和致芳只。(一排食鼎列庭堂,五味调和传芳香。)
  内鸧鸽鹄,味豺羹只。(仓庚、鸽子、天鹅与豺狼,飞禽野味作羹汤。)
  魂乎归来,恣所尝只。(精魂啊归来吧!精馔美味等你品尝。)
  鲜虫隽甘鸡,和楚酪只。(鲜美的大龟和嫩鸡,调和楚国好酸浆。)
  醢豚苦狗,脍苴专只。(烤乳猪、炖狗肉、蘸着酱,佐以小菜鬼子姜。)
  吴酸蒿萎,不沾薄只。(吴国酸菜味道美,不浓不淡正适当。)
  魂兮归来,恣所择只。(精魂啊,归来吧!精馔美味等你选择品尝。)
  炙鸹烝凫,煔鹑陈只。(叉烧灰鹤蒸野鸭,鹌鹑煮得烂又香。)
  煎鰿月隺雀,遽爽存只。(煎鲫鱼,雀肉汤,吃罢永远不会忘。)
  魂乎归来,丽以先只。(精魂啊,归来吧!归附故乡先来尝新。)
  四酎并孰,下涩嗌只。(四种醇酒一时熟,不涩不辣又不呛。)
  清馨冻饮,不啜役只。(冷冻饮料真清凉,到口甘滑流入肚肠。)
  吴醴白蘖,和楚沥只。(吴国甜酒、白米曲蘖,调和楚酒更芬芳。)
  魂乎归来,不遽惕只。(精魂啊,归来吧!柔和的美酒,不会使你醉倒在筵席上。)
《论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偈,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雪版主,厉害啊
杀之 发表于 2011-10-23 18:54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都没有发现鼎有盖子之类的附件,而且根据鼎的结构,其上的“耳”也决定其不太可能能加 ...
这样说确实符合逻辑,把香味送上去,让老天爷流口水...合着古人就是这么求雨的啊;P
不一定吧,不过今人如果用鼎簋吃饭的话,那太拉风了啊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1-10-23 21:06
直到清朝祭祀的肉还是白煮,不放佐料的
实际上现在的祭祀中似乎也是用白肉的多
白水煮肉怎么吃得进啊。。。
zhang188 发表于 2011-10-24 11:01
白水煮肉怎么吃得进啊。。。
清朝的时候专门有特制的一种纸,浸入汤中可以自动加作料
白水煮肉怎么吃得进啊。。。
蒜泥白肉啊,白煮又没说吃的时候不蘸东西
这是不是就类似于吃火锅?

杀之 发表于 2011-10-23 18:54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都没有发现鼎有盖子之类的附件,而且根据鼎的结构,其上的“耳”也决定其不太可能能加 ...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都没有发现鼎有盖子之类的附件,而且根据鼎的结构,其上的“耳”也决定其不太可能能加上类似盖子的密封性附件。所以楼主所说的加盖焖一会的手艺应该是没有的。

~~~~~~~~~~~~~~~~~~~~~~~~~~~~~~~~~~~~~~~~~
全体考古学家傻眼了。理论上,所有附耳鼎都可能有盖。





个人分析,鼎在古代更多是作为礼器使用,用来祭祀上天及祖先。但是怎么把煮的肉送到上天去呢?实物是不可能了,唯一能送到天上去的,只有香味了。如果加上盖子,香味就更不可能送到天上去了。

~~~~~~~~~~~~~~~~~~~~~~~~~~~~~~~~~~~~~~

把盖子打开不就行了?




至于在鼎中煮的肉,是否像楼上网友所说不放调料,鄙人还真没有研究过。不过在《吕氏春秋 察今》中有这么一句: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那么说明鼎中的肉还是应该有滋味的,不是白煮的。
~~~~~~~~~~~~~~~~~~~~~~~~~~~~~~~~~~
有味道没味道要看对象的,元祖没味道,近祖有滋味,是一个过渡。
杀之 发表于 2011-10-23 18:54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都没有发现鼎有盖子之类的附件,而且根据鼎的结构,其上的“耳”也决定其不太可能能加 ...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都没有发现鼎有盖子之类的附件,而且根据鼎的结构,其上的“耳”也决定其不太可能能加上类似盖子的密封性附件。所以楼主所说的加盖焖一会的手艺应该是没有的。

~~~~~~~~~~~~~~~~~~~~~~~~~~~~~~~~~~~~~~~~~
全体考古学家傻眼了。理论上,所有附耳鼎都可能有盖。

OOOPIC_vipvip4_20081025d359056a974fc02e52.jpg (81.04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0-24 22:11 上传






个人分析,鼎在古代更多是作为礼器使用,用来祭祀上天及祖先。但是怎么把煮的肉送到上天去呢?实物是不可能了,唯一能送到天上去的,只有香味了。如果加上盖子,香味就更不可能送到天上去了。

~~~~~~~~~~~~~~~~~~~~~~~~~~~~~~~~~~~~~~

把盖子打开不就行了?




至于在鼎中煮的肉,是否像楼上网友所说不放调料,鄙人还真没有研究过。不过在《吕氏春秋 察今》中有这么一句: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那么说明鼎中的肉还是应该有滋味的,不是白煮的。
~~~~~~~~~~~~~~~~~~~~~~~~~~~~~~~~~~
有味道没味道要看对象的,元祖没味道,近祖有滋味,是一个过渡。
jhzc 发表于 2011-10-24 22:11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都没有发现鼎有盖子之类的附件,而且根据鼎的结构,其上的“耳”也决定其不太可能 ...
感谢指证。


21楼的图很象马王堆出土的云纹漆鼎,这张图中的鼎有可能是仿的(得罪勿怪)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盖与鼎身用子母口套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一号墓云纹漆鼎时,竟然发现鼎内盛放有汤和莲藕片,并且浸泡在汤中二千一百多年的莲藕片仍清晰可辨。

http://www.ourmuseum.cn/thread-1688-1-1.html第9楼的回答
有盖的鼎,耳多自鼎腹壁外伸延出,叫附耳;
无盖的鼎的器耳则是直立于腹壁上沿,叫立耳......  


21楼的图很象马王堆出土的云纹漆鼎,这张图中的鼎有可能是仿的(得罪勿怪)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云纹漆鼎.JPG (33.62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0-25 09:54 上传


盖与鼎身用子母口套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一号墓云纹漆鼎时,竟然发现鼎内盛放有汤和莲藕片,并且浸泡在汤中二千一百多年的莲藕片仍清晰可辨。

http://www.ourmuseum.cn/thread-1688-1-1.html第9楼的回答
有盖的鼎,耳多自鼎腹壁外伸延出,叫附耳;
无盖的鼎的器耳则是直立于腹壁上沿,叫立耳......  

hasan 发表于 2011-10-25 09:51
21楼的图很象马王堆出土的云纹漆鼎,这张图中的鼎有可能是仿的(得罪勿怪)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兄台有心!

我只是随手百度了“盖鼎”找到的图,虽说照片无从断真伪,但感觉不象伪器。这是战国中期常见器形,陕西的坑口。兄看这个链接——
http://tu.6.cn/pic/play-tu/id/0#13626218
至于您贴的漆器鼎,照我看从类型角度与我贴的应该不属于同一型,遑论式了。

大量出土的无盖鼎,至少部分实际上可能是木盖,烂掉了。不过上面兄台说的有些观点是不错的,铜鼎就是个礼器,日常饮食不用这个。这玩意有铅,渗出来害死人。
hasan 发表于 2011-10-25 09:51
21楼的图很象马王堆出土的云纹漆鼎,这张图中的鼎有可能是仿的(得罪勿怪)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兄台有心!

我只是随手百度了“盖鼎”找到的图,虽说照片无从断真伪,但感觉不象伪器。这是战国中期常见器形,陕西的坑口。兄看这个链接——
http://tu.6.cn/pic/play-tu/id/0#13626218
至于您贴的漆器鼎,照我看从类型角度与我贴的应该不属于同一型,遑论式了。

大量出土的无盖鼎,至少部分实际上可能是木盖,烂掉了。不过上面兄台说的有些观点是不错的,铜鼎就是个礼器,日常饮食不用这个。这玩意有铅,渗出来害死人。
jhzc 发表于 2011-10-25 20:50
兄台有心!

我只是随手百度了“盖鼎”找到的图,虽说照片无从断真伪,但感觉不象伪器。这是战国中期 ...
承蒙指教:handshake
祭祀用的食物不需要熟透吧。老百姓应该用不起金属器皿,砂锅、瓦罐等陶器才是主流。
盐和梅是主要调料,其他的调料是个人取用的。

基本上很像现在的火锅。

大鼎煮熟了,分装后,分餐制。

中国古代长期是分餐制的。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1-10-23 21:06
直到清朝祭祀的肉还是白煮,不放佐料的
胙肉!!!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1-10-24 13:25
清朝的时候专门有特制的一种纸,浸入汤中可以自动加作料
最近看小说看到书中写道在汉朝有一种醋布,是事先在盐和醋里浸泡过的,煮饭的时候把布片扔进锅里就行。
是的啊,现在老家拜祖先用的仍然是白煮肉啊,不过可以沾酱油.
love9301 发表于 2011-10-30 21:06
是的啊,现在老家拜祖先用的仍然是白煮肉啊,不过可以沾酱油.
那些似乎都是白煮的还有什么鸡阿芋头啊之类的
不过这些东西用过之后味道似乎都不怎么滴了尤其是肉类.
现弄的白切肉还是很好吃的还有白斩鸡,醋与酱油3比1搭配加点味精那是我比较喜欢的吃法.
电视里不是古代有用鼎烹人的吗,那得多大的一口,是全身入鼎还是剁块了入鼎,似乎应该是全身鲜活的下鼎吧,那鼎恐怕是巨大了吧
宿武 发表于 2011-10-31 13:48
电视里不是古代有用鼎烹人的吗,那得多大的一口,是全身入鼎还是剁块了入鼎,似乎应该是全身鲜活的下鼎吧,那鼎 ...
  李自成烹福禄寿时福王是被洗干净整个活烹的。
  在今天,我们漳州当地方言中,锅还是发音作“鼎”。哈哈。
  古代鼎很厚,要加热时间估计很长,非常不便,后来淘汰了……
绝大部分的鼎耳是在鼎沿上,而不在其两侧,所以绝大部分的应该没盖的。而且从重量上看,也很难装个盖。无法想象笨重的鼎上有多重的一盖,没有吊车啊,没法加盖
zhang188 发表于 2011-10-24 11:01
白水煮肉怎么吃得进啊。。。
清朝王公们已经吃不惯白水煮肉了,所以找厨子们发明了回锅肉这道好吃的菜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1-10-31 17:49
李自成烹福禄寿时福王是被洗干净整个活烹的。
记得是剃光了毛发,用药水洗净肠子后和鹿肉一起煮的。
曼陀菲尔 发表于 2011-11-1 16:55
记得是剃光了毛发,用药水洗净肠子后和鹿肉一起煮的。
   皇帝找他要点钱充军费他一毛不拔不知道福王与鹿同游时后悔不、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1-11-1 17:28
皇帝找他要点钱充军费他一毛不拔不知道福王与鹿同游时后悔不、
明朝的藩王都这个德行,舍命不舍财,蜀王不也是这么完蛋在张献忠手里的。
曼陀菲尔 发表于 2011-11-1 17:31
明朝的藩王都这个德行,舍命不舍财,蜀王不也是这么完蛋在张献忠手里的。
  大厦将倾上下离心,唯有贪欲是一致的。那些不出钱的京官们不是都被李自成拷掠追脏 。追出了七千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