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呆:再谈老蒋在内战中犯的重大军事错误-->清风自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1:21:29
网友们所问「老蒋为何在内战中一败涂地?」这是个大问题。小瓜呆试着从军事上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器量狭窄,忌贤如仇,与桂系军不合,以致流亡东海。


<P>辛亥革命时,老蒋不过是一个上海的混混。孙总理在党内代表同盟会,与代表光复会的陶成章不合;他在上海当刺客,暗杀了陶成章,因此被提拔成黄埔军校校长。老蒋知道自己的出身背景,对戎马出身的桂系将领,总觉得不对头。</P>
<P>孙总理去世后,他把胡汉民、汪精卫这些在党内比他有资历的都给斗垮后,再和孔宋联姻。打倒军阀!他自己就是最大的军阀。反正革命就是广东人出钱,广西人拚命,浙江人做官,上海人发财。</P>
<P>抗日时老蒋知道自己没本事,才给了桂系李宗仁兵权,结果在台儿庄打了胜仗。他却把白崇禧调回中央当参谋总长,反正不能让这两个广西人在一起。</P>
<P>胜利后,他把李宗仁调去北平行辕做主任,美其名统辖五省,实际上无兵无钱,只是个空头司令。白崇禧留在南京当国防部长,但也无权调动兵马。</P>
<P>东北被陈诚打丢了,共军林彪带兵进了关内,眼见华北不保;李宗仁对老蒋这套太明白了。民国十八年老蒋带兵打徐州,胡乱指挥以致兵败逃回南京,不问原因立刻枪毙敌前总指挥王高植,再把责任全推他身上。</P>
<P>那时李宗仁名为主任,实无兵权,一旦华北丢了,他又不像陈诚,还能被调去台湾「养病」,必然是脑袋难保。被逼的无法,只好回南京来竞选行宪后首任副总统。</P>
<P>老蒋用西安事变收拾了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成的西北军;川军和滇军那些一手烟枪、一手步枪的部队,有等于没有。</P>
<P>国军内只剩桂军对他有威胁,老蒋为了消灭桂系,扣住了李宗仁部队的薪饷,甚至几个月不发;搞得桂系军队差点哗变。</P>
<P>后来白崇禧在白果岭大败共军,眼看大局扭转在望,老蒋却不甘心。当时他已下野,却仍以国党总裁身分,令汤恩伯撤守长江,只保上海以便抢运黄金来台。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自知孤立无援就投了共,以致江南易手。</P>
<P>老蒋怕白老总打了胜仗,美国人直接援助桂系军队。他心里老存着「宁赠外贼,不予家奴」的念头。</P>
<P>老蒋不肯与桂系合作;其实共党公布的战犯名单,第一是老蒋自己,第二是李宗仁,第三就是白崇禧;其它老蒋信任的CC派、黄埔系、孔宋家族都还在后面呢!谁是真反共,共党都明白,就老蒋一个人迷糊。</P>
<P>他只信任「陈胡汤」。就是陈诚、胡宗南、汤恩伯这三个常败将军。可惜国民党病得太重,陈胡汤救不了绝症。这三个人部队垮了,老蒋保留他们的番号,再补充新兵。美援武器装备给这些没经验的新兵,就等于送给共军做礼物。老蒋宁可如此,也不愿装补桂系军队。</P>
<P>而且汤恩伯那种怎么叫军队,根本就是商队。不打敌人,只会乱抢一阵后再快逃。抗战时,日军抓不到他;内战时,共党更追不上他。有这种部队支持桂军,桂军想不垮也难。</P>
<P>桂军垮了,大陆就完全丢了。</P>
<P>                       。。。。。。。。。。。。。。。。</P>
<P>至于徐蚌会战老蒋为何会败得这么惨?要说徐蚌会战,小瓜呆要先从东北说起。</P>
<P>胜利后老蒋让杜聿明接收东北,结果坐飞机坐船的国军,反比走路的共军晚到。老蒋对军事外行,却又事事不放手,总爱自己瞎搞。
四平街之战国军胜了,白崇禧主张穷追猛打,彻底歼灭林彪的部队;老蒋却下令停战。表面理由是怕激怒俄国,美国人主张和谈,国军需要装补。</P>
<P>其实老蒋是出了名的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他之所以不歼灭共军,是因他在国民党内地位还不是很稳,仍有反对他的力量随时待起,所以他不敢把外面的敌人完全消灭。</P>
<P>共军那种「小米加步枪」,抗战前五次围剿,还能让它跑到两万五千里外的延安;是他暗中下令围而不剿、追而不击。前两次他被逼下野,不都靠共党坐大,他才得以军事强人身分重新上台,你说他怎敢彻底剿共。</P>
<P>在东北的将领中,以孙立人的新一军较象样。孙立人虽是孔宋与美国人支持的;但比起黄埔系那些将领,打仗时还管用些。偏偏受杜聿明排挤,被老蒋调去台湾练新兵,没多久东北就被陈诚打丢了。</P>
<P>老蒋嫉贤忌才、一意孤行,不用白崇禧之策,情势好时不穷追猛打。情势不利时,白崇禧主张缩短战线;老蒋好面子,不肯撤,最后部队被共军一个一个的吞了。</P>
<P>共军入关后,老蒋仍不觉悟。既然力量不够,就该和谈争取时间,他却坚持要再打一次,打胜了再谈。</P>
<P>如果要打,白崇禧为了确保江南,定下了「守江必固淮」的战略。共军没工具渡河,隔水设防,以逸待劳,也算是万全之策。</P>
<P>老蒋却好面子不愿退守,坚持要在淮河以北徐州这四战之地,沿津浦、陇海两铁路沿线驻兵;摆下一个死十字,还美其名两个「一字长蛇阵」;说什么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则首尾相应。</P>
<P>共军的战略就是围点打援,老蒋不把部队集中,找出敌人主力以优势歼灭,却分散开来让人个个击破。而且共军没重武器,阵地战没法子;国军偏用什么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刚好中了共军「不打阵地之敌,只打运动之敌」的战略。</P>
<P>更何况国军内部矛盾重重,黄埔系里派系林立。大家争功诿过,保持实力;哪有可能援助友军,首尾相应呢?</P>
<P>至于说是徐蚌会战(淮海战役),严格来说根本称不上会战。会战是大兵团根据已定计划,部队部署完全后再与敌方对阵。</P>
<P>可是这场仗国军一直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应战。虽然国军有兵八十万,比共军华中华东两个野战军合起来的六十万还多。可是战略、政略都有问题,经济上金圆券崩溃,政治上又失人心,以致共军可以动员上百万的民工。</P>
<P>虽然国军有空军助阵,又有美援装备,但失了天时地利,再少了人和;以致被共军割裂、包围乃至逐个击破。这根本是场「混仗」,哪里算得上会战呢?</P>
<P>
                  。。。。。。。。。。。。。。。。。。。。。。</P>
<P>徐蚌会战中,国军最荒谬的两件事,一是迷信,二是谎称「捷报」</P>
<P>老蒋因为不是基层军官出身,一开始就从总司令做起,所以对军事有些外行,尤其喜欢越级指挥。</P>
<P>剿总司令杜聿明都才只命令到兵团司令,老蒋却在南京直接调动军师长;有时部队在哪里,司令官自己也不晓得。没办法掌握战情,国防部里又有共党卧底的作战科长,实在不知这仗怎么打?</P>
<P>国军内因派系麻烦,剿总司令杜聿明是黄埔系,华中剿总白崇禧却是桂系,老蒋好不容易让所辖的十二兵团来支持,结果却派不上用场。</P>
<P>十二兵团是陈诚嫡系十八军为主干所组成,十八军军长原是胡琏,和共军长期作战,经验丰富,偏偏与白崇禧不合;陈诚只好推举黄维做司令。</P>
<P>黄维很少带兵,离开军队又久,于是再找胡琏做副司令;想学司令官刘峙一样,由副司令杜聿明全权指挥。偏偏胡琏也机灵,明白这仗不好打,就借口探视父病而请假,黄维只好一切自己来。</P>
<P>黄维的机械化部队到双堆集就不动了,这有两个原因。一来杜聿明虽是黄埔系,却是受何应钦的提拔。西安事变时,何应钦在南京主张不顾一切用飞机轰炸西安,不念老蒋的安危,所以老蒋脱险后对何应钦就敬而远之。</P>
<P>黄维是陈文长的人,陈诚善体上意,与何应钦有了距离,救杜聿明自然不会动作太快。</P>
<P>另一方面不知是哪来的测字仙,告诉黄维他的十二兵团是靠陈诚的十一师十八军起家。所以又叫「土木系」,土者,十一也;木者;十八也;双堆集这地方绝不宜远离。堆者,十一佳也;集者,十八佳也;双者,佳之又佳也。</P>
<P>黄维信了这鬼话,更是不愿走了。结果自己被共军围困,杜聿明只好再派六兵团去救他;救人的反被人救,然而最终都还是逃不掉被歼的命运。</P>
<P>               。。。。。。。。。。。。。。。。。。。。。。。</P>
<P>至于捏造「潘塘大捷」的谎言,更是笑话一则。</P>
<P>老蒋令邱清泉去救黄伯韬,邱清泉被逼的没法,只好令二兵团嫡系七十四军去救。结果在潘塘遇上了共军华野的部队,混战一场后各有伤亡。</P>
<P>不料从七十四军、二兵团一路报到徐州剿总,成果不断扩大;刘峙干脆向新闻界和南京当局发表捷报。</P>
<P>其实老蒋在各部队中都有军统、中统眼线,一定会回报真正战情。但因当时外有共党叛乱,内有桂系逼宫,经济崩溃、学潮不断,情势坏到连亲信文胆陈布雷也自杀了。美国大选他一意支持共和党的杜威,结果却还是民主党的杜鲁门连任。</P>
<P>内忧外患下,老蒋为了争取美援,不敢承认现实;于是竟下令颁发邱清泉青天白日勋章,还派中宣部部长张道藩率一大堆劳军团搭专机来徐州。</P>
<P>结果劳军团来时恰好碰上黄伯韬在碾庄兵败自杀,杜聿明要把指挥所迁往陈官庄,劳军团差点困在徐州,实在是向全世界开了个大玩笑。</P>
<P>              。。。。。。。。。。。。。。。。。。。</P>
<P>徐蚌会战国共双方伤亡的人数,至今仍是机密。但美军评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即使中国在对日抗战中都不曾出现过。</P>
<P>自古无义战,尤其是内战更无「义」可言。内战期间,国共双方动员人数之广,死伤之惨重,都超过抗战甚多。尤其这种长时期、大范围的鏖战,无辜平民的死伤更是无法统计。造成战争的、发动战争的、参与战争的、鼓吹战争的人,如果他们还残留一丝良心,愿意忠实的回到历史前,很多战争绝对是不该发生的。
</P>网友们所问「老蒋为何在内战中一败涂地?」这是个大问题。小瓜呆试着从军事上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器量狭窄,忌贤如仇,与桂系军不合,以致流亡东海。


<P>辛亥革命时,老蒋不过是一个上海的混混。孙总理在党内代表同盟会,与代表光复会的陶成章不合;他在上海当刺客,暗杀了陶成章,因此被提拔成黄埔军校校长。老蒋知道自己的出身背景,对戎马出身的桂系将领,总觉得不对头。</P>
<P>孙总理去世后,他把胡汉民、汪精卫这些在党内比他有资历的都给斗垮后,再和孔宋联姻。打倒军阀!他自己就是最大的军阀。反正革命就是广东人出钱,广西人拚命,浙江人做官,上海人发财。</P>
<P>抗日时老蒋知道自己没本事,才给了桂系李宗仁兵权,结果在台儿庄打了胜仗。他却把白崇禧调回中央当参谋总长,反正不能让这两个广西人在一起。</P>
<P>胜利后,他把李宗仁调去北平行辕做主任,美其名统辖五省,实际上无兵无钱,只是个空头司令。白崇禧留在南京当国防部长,但也无权调动兵马。</P>
<P>东北被陈诚打丢了,共军林彪带兵进了关内,眼见华北不保;李宗仁对老蒋这套太明白了。民国十八年老蒋带兵打徐州,胡乱指挥以致兵败逃回南京,不问原因立刻枪毙敌前总指挥王高植,再把责任全推他身上。</P>
<P>那时李宗仁名为主任,实无兵权,一旦华北丢了,他又不像陈诚,还能被调去台湾「养病」,必然是脑袋难保。被逼的无法,只好回南京来竞选行宪后首任副总统。</P>
<P>老蒋用西安事变收拾了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成的西北军;川军和滇军那些一手烟枪、一手步枪的部队,有等于没有。</P>
<P>国军内只剩桂军对他有威胁,老蒋为了消灭桂系,扣住了李宗仁部队的薪饷,甚至几个月不发;搞得桂系军队差点哗变。</P>
<P>后来白崇禧在白果岭大败共军,眼看大局扭转在望,老蒋却不甘心。当时他已下野,却仍以国党总裁身分,令汤恩伯撤守长江,只保上海以便抢运黄金来台。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自知孤立无援就投了共,以致江南易手。</P>
<P>老蒋怕白老总打了胜仗,美国人直接援助桂系军队。他心里老存着「宁赠外贼,不予家奴」的念头。</P>
<P>老蒋不肯与桂系合作;其实共党公布的战犯名单,第一是老蒋自己,第二是李宗仁,第三就是白崇禧;其它老蒋信任的CC派、黄埔系、孔宋家族都还在后面呢!谁是真反共,共党都明白,就老蒋一个人迷糊。</P>
<P>他只信任「陈胡汤」。就是陈诚、胡宗南、汤恩伯这三个常败将军。可惜国民党病得太重,陈胡汤救不了绝症。这三个人部队垮了,老蒋保留他们的番号,再补充新兵。美援武器装备给这些没经验的新兵,就等于送给共军做礼物。老蒋宁可如此,也不愿装补桂系军队。</P>
<P>而且汤恩伯那种怎么叫军队,根本就是商队。不打敌人,只会乱抢一阵后再快逃。抗战时,日军抓不到他;内战时,共党更追不上他。有这种部队支持桂军,桂军想不垮也难。</P>
<P>桂军垮了,大陆就完全丢了。</P>
<P>                       。。。。。。。。。。。。。。。。</P>
<P>至于徐蚌会战老蒋为何会败得这么惨?要说徐蚌会战,小瓜呆要先从东北说起。</P>
<P>胜利后老蒋让杜聿明接收东北,结果坐飞机坐船的国军,反比走路的共军晚到。老蒋对军事外行,却又事事不放手,总爱自己瞎搞。
四平街之战国军胜了,白崇禧主张穷追猛打,彻底歼灭林彪的部队;老蒋却下令停战。表面理由是怕激怒俄国,美国人主张和谈,国军需要装补。</P>
<P>其实老蒋是出了名的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他之所以不歼灭共军,是因他在国民党内地位还不是很稳,仍有反对他的力量随时待起,所以他不敢把外面的敌人完全消灭。</P>
<P>共军那种「小米加步枪」,抗战前五次围剿,还能让它跑到两万五千里外的延安;是他暗中下令围而不剿、追而不击。前两次他被逼下野,不都靠共党坐大,他才得以军事强人身分重新上台,你说他怎敢彻底剿共。</P>
<P>在东北的将领中,以孙立人的新一军较象样。孙立人虽是孔宋与美国人支持的;但比起黄埔系那些将领,打仗时还管用些。偏偏受杜聿明排挤,被老蒋调去台湾练新兵,没多久东北就被陈诚打丢了。</P>
<P>老蒋嫉贤忌才、一意孤行,不用白崇禧之策,情势好时不穷追猛打。情势不利时,白崇禧主张缩短战线;老蒋好面子,不肯撤,最后部队被共军一个一个的吞了。</P>
<P>共军入关后,老蒋仍不觉悟。既然力量不够,就该和谈争取时间,他却坚持要再打一次,打胜了再谈。</P>
<P>如果要打,白崇禧为了确保江南,定下了「守江必固淮」的战略。共军没工具渡河,隔水设防,以逸待劳,也算是万全之策。</P>
<P>老蒋却好面子不愿退守,坚持要在淮河以北徐州这四战之地,沿津浦、陇海两铁路沿线驻兵;摆下一个死十字,还美其名两个「一字长蛇阵」;说什么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则首尾相应。</P>
<P>共军的战略就是围点打援,老蒋不把部队集中,找出敌人主力以优势歼灭,却分散开来让人个个击破。而且共军没重武器,阵地战没法子;国军偏用什么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刚好中了共军「不打阵地之敌,只打运动之敌」的战略。</P>
<P>更何况国军内部矛盾重重,黄埔系里派系林立。大家争功诿过,保持实力;哪有可能援助友军,首尾相应呢?</P>
<P>至于说是徐蚌会战(淮海战役),严格来说根本称不上会战。会战是大兵团根据已定计划,部队部署完全后再与敌方对阵。</P>
<P>可是这场仗国军一直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应战。虽然国军有兵八十万,比共军华中华东两个野战军合起来的六十万还多。可是战略、政略都有问题,经济上金圆券崩溃,政治上又失人心,以致共军可以动员上百万的民工。</P>
<P>虽然国军有空军助阵,又有美援装备,但失了天时地利,再少了人和;以致被共军割裂、包围乃至逐个击破。这根本是场「混仗」,哪里算得上会战呢?</P>
<P>
                  。。。。。。。。。。。。。。。。。。。。。。</P>
<P>徐蚌会战中,国军最荒谬的两件事,一是迷信,二是谎称「捷报」</P>
<P>老蒋因为不是基层军官出身,一开始就从总司令做起,所以对军事有些外行,尤其喜欢越级指挥。</P>
<P>剿总司令杜聿明都才只命令到兵团司令,老蒋却在南京直接调动军师长;有时部队在哪里,司令官自己也不晓得。没办法掌握战情,国防部里又有共党卧底的作战科长,实在不知这仗怎么打?</P>
<P>国军内因派系麻烦,剿总司令杜聿明是黄埔系,华中剿总白崇禧却是桂系,老蒋好不容易让所辖的十二兵团来支持,结果却派不上用场。</P>
<P>十二兵团是陈诚嫡系十八军为主干所组成,十八军军长原是胡琏,和共军长期作战,经验丰富,偏偏与白崇禧不合;陈诚只好推举黄维做司令。</P>
<P>黄维很少带兵,离开军队又久,于是再找胡琏做副司令;想学司令官刘峙一样,由副司令杜聿明全权指挥。偏偏胡琏也机灵,明白这仗不好打,就借口探视父病而请假,黄维只好一切自己来。</P>
<P>黄维的机械化部队到双堆集就不动了,这有两个原因。一来杜聿明虽是黄埔系,却是受何应钦的提拔。西安事变时,何应钦在南京主张不顾一切用飞机轰炸西安,不念老蒋的安危,所以老蒋脱险后对何应钦就敬而远之。</P>
<P>黄维是陈文长的人,陈诚善体上意,与何应钦有了距离,救杜聿明自然不会动作太快。</P>
<P>另一方面不知是哪来的测字仙,告诉黄维他的十二兵团是靠陈诚的十一师十八军起家。所以又叫「土木系」,土者,十一也;木者;十八也;双堆集这地方绝不宜远离。堆者,十一佳也;集者,十八佳也;双者,佳之又佳也。</P>
<P>黄维信了这鬼话,更是不愿走了。结果自己被共军围困,杜聿明只好再派六兵团去救他;救人的反被人救,然而最终都还是逃不掉被歼的命运。</P>
<P>               。。。。。。。。。。。。。。。。。。。。。。。</P>
<P>至于捏造「潘塘大捷」的谎言,更是笑话一则。</P>
<P>老蒋令邱清泉去救黄伯韬,邱清泉被逼的没法,只好令二兵团嫡系七十四军去救。结果在潘塘遇上了共军华野的部队,混战一场后各有伤亡。</P>
<P>不料从七十四军、二兵团一路报到徐州剿总,成果不断扩大;刘峙干脆向新闻界和南京当局发表捷报。</P>
<P>其实老蒋在各部队中都有军统、中统眼线,一定会回报真正战情。但因当时外有共党叛乱,内有桂系逼宫,经济崩溃、学潮不断,情势坏到连亲信文胆陈布雷也自杀了。美国大选他一意支持共和党的杜威,结果却还是民主党的杜鲁门连任。</P>
<P>内忧外患下,老蒋为了争取美援,不敢承认现实;于是竟下令颁发邱清泉青天白日勋章,还派中宣部部长张道藩率一大堆劳军团搭专机来徐州。</P>
<P>结果劳军团来时恰好碰上黄伯韬在碾庄兵败自杀,杜聿明要把指挥所迁往陈官庄,劳军团差点困在徐州,实在是向全世界开了个大玩笑。</P>
<P>              。。。。。。。。。。。。。。。。。。。</P>
<P>徐蚌会战国共双方伤亡的人数,至今仍是机密。但美军评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即使中国在对日抗战中都不曾出现过。</P>
<P>自古无义战,尤其是内战更无「义」可言。内战期间,国共双方动员人数之广,死伤之惨重,都超过抗战甚多。尤其这种长时期、大范围的鏖战,无辜平民的死伤更是无法统计。造成战争的、发动战争的、参与战争的、鼓吹战争的人,如果他们还残留一丝良心,愿意忠实的回到历史前,很多战争绝对是不该发生的。
</P>
玄之又玄,万妙所宗。
<P>网友们所问「老蒋为何在内战中一败涂地?」这是个大问题。小瓜呆试着从军事上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器量狭窄,忌贤如仇,与桂系军不合,以致流亡东海。 </P><P>错。</P><P>军事问题,核心是民生问题。</P><P>中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民心向背,非权谋左右。</P>
<P>楼上说的有些道理。从经济民生的角度分析,再看:</P><P>小瓜呆/蒋介石怎样将大陆送给毛泽东?</P><P>很多网友都问小瓜呆,为何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那么风光的还都南京,四年不到就将江山完全送给毛泽东?小瓜呆以为这应该要从「经济」谈起。 </P>
<P>其实说真话,日本在咱们中国时,沦陷区里大部分时间,比之前咱们中国人自己管理时还安定些;日子虽苦,也还过得去。</P><P>但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恨中央。」抗战结束前几个月,重庆来的「接收大员」成了「劫收大员」,五十登科--房子、车子、金子、位子和妻子样样不缺。原来伪政权里的汉奸,摇身一变成了地下工作人员,所以官位不变。</P><P>其实在内战中,国军战斗也很壮烈,绝非共军所说势如破竹。如果论起伤亡,共军一定更多。但共军打着「分田」两个字的口号,就吸引无数年轻人参军;更有上百万的民工团到处挖战壕,运送补给和伤兵。</P><P>国军的战车被共军发动的民工,到处挖的壕沟困的动不了;火力虽强,也撑不住共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所以国军虽英勇,困久了还是免不了失败。</P><P>但共军渡江后,也不是如宣传所说势如破竹,一路长胜。解放武汉时,号称不败的共军,却在白果岭被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拦腰一击,吃了个大败仗。</P><P>白将军就是在老蒋下野后,提出贯彻「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才能争取人心。可惜大势已去,而且K军上面的人多是地主,打仗拚命就为了这些,所以根本不可能。</P><P>即使国军赢了,共党仍能在农村活动;但国民党输了,在大陆就玩完了。</P><P>          。。。。。。。。。。。。。。。。。。。。。</P><P>很多人不解,老蒋在台湾的「耕者有其田」这么成功,老美还要求接受美援国家都来台湾学习,但是近的菲律宾、印尼,远的中南美洲那些国家,一样画葫芦却没一个成功。大陆「土改」死了这么多人,但成效如何大家可以公评。</P><P>问题来了,老蒋在大陆为何不施行土改呢?眼睁睁看着国军一路败退,要到台湾才实施。这其中小瓜呆以为有三个条件:</P><P>(1) 台湾已有一定工业基础</P><P>台湾在日本殖民时代,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老蒋一来可以用殖民政府留下来的工业设施补偿地主的损失;二来无需用农业把人民「绑」在农村,多余的劳动人口可以释放出来,用于加工产品出口赚外汇。国民党在大陆时没这个经济条件,同样的共产党到今天也依然解决不了城乡差异的问题。</P><P>(2) 台湾本来就是个移民社会</P><P>移民的特色就是「重商」,台湾农民种植甘蔗、茶叶、菠萝、樟脑等经济作物,这些采收后都是要加工卖出去,不是自己用的。但大陆的农民至今仍是自耕自食,少部分售出。自耕农可不是「无产阶级」,他的原料、生产工具、投资风险都要自负。两岸间农民的「性格」大大不同。</P><P>(3) 最重要的是,被改的对象不同</P><P>台湾的地主与蒋介石素无交情,也没有利害关系,老蒋说干就干。在大陆可不同,黑五颣权跑到共产党那去了,老蒋的支持者就剩下地主,他要改革,他自己就先在国民党里被斗垮了。别忘记,老蒋革命资历不深,在大陆时被党内派系逼着下野三次,这与他在台湾时那个唯我独尊的「小朝廷」,岂能相提并论。</P><P>      。。。。。。。。。。。。。。。。。。。。。。。。</P><P>其实内战时,不讲军事上的成败,光看经济,就知道老蒋气数已尽。</P><P>刚胜利时,老蒋颁布沦陷区中伪币与法币的兑换比,华中华南的中储券是二百比一,华北的联储券是五比一。法币币值被不合理的抬高;真正币值中储券与法币应是三十五比一,联储券是一比二。</P><P>这样强行压低伪币,使法币奇货可居。而且又规定四个月内伪币仍可使用;沦陷区百姓为使伪币早日脱手、减少损失,于是疯狂购物,货价因而高涨。</P><P>老蒋又规定每人只能换五万元法币,于是大家更急着换钱,以免?币成了废纸。这样法币再怎么印也来不及,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P><P>老蒋当上总统后,为了稳定物价,又乱出奇招,发行什么金圆券来取代法币。虽然法币一落千丈,但老百姓仍肯接受;这时政府应该停印纸币,并禁止公家单位拋售物资才能稳定经济。</P><P>但他一意孤行,坚持发行金圆券;老百姓对金圆券信心不足,其实也怨不得人民。最初发行时,政府指发行最高限额?二亿。三十七年十月徐蚌还没开打,就已超过八倍了,物价怎么不涨?</P><P>最糟的是只准民众以私有金钞兑换金圆券,却不准用金圆券换金钞。当时中央银行库存黄金一大堆,只要狠下心,准许百姓无限制兑换,物价自然可以控制。</P><P>老蒋年轻时很会判断局势,中原大战时用钱买动关外张学良,东北军一入关天下就定了。可是年纪大了,判断力减弱不说,也小气起来;只要有江山和百姓,还愁没黄金吗?</P><P>其实老蒋也有苦衷。他当然知道全中国经济中心就在上海,只要控制住上海的物价,全国就能稳定;所以他派大公子蒋经国在上海当督导员。</P><P>可是孔老夫子说的好,「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老蒋民国初年在上海,就和陈立夫在交易所鬼混,又与孔宋联姻。四大家族都靠投机起家,所以国政府里上行下效。</P><P>蒋大公子擒贼擒王,抓了孔家公子,惹得夫人大怒,孔家又扬言要公布老蒋海外财产;最后还是被夫人放走,打老虎也就不了了之。大家也学这些人,拚命抢购囤积,商店于是不肯开门,不但不以官价出售,连黑市也难买到。</P><P>大家都相信物价还会再涨,现在卖多少钱,过一会儿就吃亏。金圆券彻底成了废纸,竟然出现「以物易物」的现象,这仗还用打吗?</P><P>        。。。。。。。。。。。。。。。。。。。。。。</P><P>网上愤青们一直嚷着要「武力解放台湾」,但从经济上来看,这种两败俱伤的战争,结果一定是由获胜的一方来承担。</P><P>网上还有五六○年代的人吗?问问这些「惨胜」之后的人民,那段日子是怎么过的,就知道战争绝对是没有赢家的。除非像台湾,韩战、越战是在邻居家里打的,不被战火与难民波及,还能赚点「邻国难财」。</P><P>就经济来说,战争绝对是没有赢家的。</P><P> </P>
<P>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决定历史的走向。</P><P>小瓜这种人适合写电视剧,</P><P>写正史?真是笑死人了。</P><P>一句句跟说书似的,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不足大家挂齿!</P>
<P>白痴帖</P><P>尤其是4楼</P>
一个草头将军,军事经济都搞不好,还有人把他捧上天……
台湾土改的祥情谁能贴上来看看?
<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4-10-11 14:13:00的发言:</B>
台湾土改的祥情谁能贴上来看看?

<P>在三联出版的《老照片》中有过介绍,具体情况记不清了,好像是政府出钱给地主补贴,把地分给农民,比大陆要温和多了,而且土改后台湾的共产党就迅速地土崩瓦解了,因为失去了群众基础。</P>
青树坪一阵也能说白崇禧几乎扭转大局?笑话!且不说国民党军没把146师吃掉,即便吃掉了这个孤军深入的师,就能扭转整个兵败如山倒的战局?146师对于整个人民解放军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别忘了,他面前的是已经大势已去的国民党军,而他背后却是排山倒海般的人民解放军!一个落水狗稍微占了点便宜,就值得如此吹嘘!
<P>如果我当了什么什么的,也会说怎么好的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