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间谍卫星一日展 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51:00
<br /><br />http://club.news.tom.com/item_208_862075_0_7.html

注:从1971年到1984年,KH-9一共发射了十九颗。

美国负责情报卫星的政府单位(国家侦察办公室NRO)9月17日(星期六)展示美国有史以来发送到太空的最大间谍卫星之一。

国家侦察办公室把最近销密的“六角”卫星,或叫做KH-9号的卫星,放在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的分馆进行为期一天的展示。这个分馆位于首都华盛顿特区近郊。

这颗绰号为“大鸟”的卫星长18公尺,直径3公尺。

从1971年到1980年代早期在太空轨道上运行的这颗间谍卫星拍下了苏联和其他目标的侦察照片。

展示这颗卫星的目的是为了庆祝国家侦察办公室成立50周年。该办公室本身也是一个秘密的政府部门,直到1992年才被公诸于世。







根据参观者的描述,没有禁止拍摄照片,当然触摸是不允许的。

概念图



YOUTUBE已经有录像,有兴趣的可以去观看。输入KH9 Recon Satellite应该能找到。





重返大气层照片舱。这是剥掉“黄金聚酯隔热膜后,可以看到热烧蚀防护罩。






黄金聚酯隔热膜





重返大气层舱去掉隔热层后






重返大气层舱前部



可见照相机被拆除没有展出



重返大气层主舱



重返大气层照片舱







减速伞


KH-9照片舱返回大气层后被C-130在半空“抢走”。




卫星自身动力装置



基本设计



《每日邮报》文章透露,“KH-9提供了苏联和中国关键关键性的情报”


相关间谍卫星
KH-7

从1961年到1967年,KH-7共发射了38颗。






KH-8

从1966年到1984年KH-8共发射了54颗




美国间谍卫星的演变过程



这是今年2月发射的NROL-66间谍卫星(或称USA-225)





KH-11“锁眼”间谍卫星从1976年到2011年1月共发射了15颗。最后一颗为USA-224。





正在建造的苏联航空母舰(1984年公布)



KH-11飞过













<br /><br />http://club.news.tom.com/item_208_862075_0_7.html

注:从1971年到1984年,KH-9一共发射了十九颗。

美国负责情报卫星的政府单位(国家侦察办公室NRO)9月17日(星期六)展示美国有史以来发送到太空的最大间谍卫星之一。

国家侦察办公室把最近销密的“六角”卫星,或叫做KH-9号的卫星,放在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的分馆进行为期一天的展示。这个分馆位于首都华盛顿特区近郊。

这颗绰号为“大鸟”的卫星长18公尺,直径3公尺。

从1971年到1980年代早期在太空轨道上运行的这颗间谍卫星拍下了苏联和其他目标的侦察照片。

展示这颗卫星的目的是为了庆祝国家侦察办公室成立50周年。该办公室本身也是一个秘密的政府部门,直到1992年才被公诸于世。

1.jpg (89.4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9.jpg (100.7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28.jpg (122.3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39 上传


32.jpg (122.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39 上传


34.jpg (107.6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40 上传



根据参观者的描述,没有禁止拍摄照片,当然触摸是不允许的。

概念图

2.jpg (146.0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26.jpg (132.8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39 上传



YOUTUBE已经有录像,有兴趣的可以去观看。输入KH9 Recon Satellite应该能找到。

3.jpg (100.3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重返大气层照片舱。这是剥掉“黄金聚酯隔热膜后,可以看到热烧蚀防护罩。

33.jpg (119.37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40 上传


4.jpg (80.7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黄金聚酯隔热膜

5.jpg (90.1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31.jpg (120.8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39 上传





重返大气层舱去掉隔热层后

29.jpg (121.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39 上传


30.jpg (121.3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39 上传


6.jpg (111.3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重返大气层舱前部

7.jpg (96.07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可见照相机被拆除没有展出

8.jpg (105.77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重返大气层主舱

27.jpg (119.3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39 上传




重返大气层照片舱

10.jpg (110.5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11.jpg (108.0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12.jpg (113.2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13.jpg (91.3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14.jpg (83.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15.jpg (125.8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减速伞

16.jpg (125.9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KH-9照片舱返回大气层后被C-130在半空“抢走”。

38.jpg (8.0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40 上传




卫星自身动力装置

17.jpg (110.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基本设计

18.jpg (38.1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19.jpg (41.9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每日邮报》文章透露,“KH-9提供了苏联和中国关键关键性的情报”

20.jpg (23.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1 上传



相关间谍卫星
KH-7

从1961年到1967年,KH-7共发射了38颗。

21.jpg (90.0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2 上传


22.jpg (10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2 上传


23.jpg (127.6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2 上传


24.jpg (126.81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0:32 上传



KH-8

从1966年到1984年KH-8共发射了54颗


25.jpg (130.6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39 上传



美国间谍卫星的演变过程

35.jpg (49.5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40 上传



这是今年2月发射的NROL-66间谍卫星(或称USA-225)

36.jpg (28.1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40 上传



37.jpg (55.0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40 上传



KH-11“锁眼”间谍卫星从1976年到2011年1月共发射了15颗。最后一颗为USA-224。


39.jpg (119.3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40 上传




正在建造的苏联航空母舰(1984年公布)

40.jpg (129.3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40 上传



KH-11飞过

41.jpg (95.9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9-18 11:39 上传













。。。不错的
KH-9照片舱返回大气层后被C-130在半空“抢走”。

nb,不落地的
卫星很大哇
jwcq 发表于 2011-9-18 15:59
卫星很大哇
感觉比天宫一号都大
精度多少呢?如何传输相片?工作时间多长?
xjy0791 发表于 2011-9-18 16:27
精度多少呢?如何传输相片?工作时间多长?


http://www.space.cetin.net.cn/docs/ht0009/ht000911.htm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1-9-18 16:41
http://www.space.cetin.net.cn/docs/ht0009/ht000911.htm
谢谢,果然是精华贴。:D
现在用数码照片了,不需要回收胶片舱了,可以减肥很多。
jackfee 发表于 2011-9-18 18:45
现在用数码照片了,不需要回收胶片舱了,可以减肥很多。
KH11还是很大啊,为了变轨装了不少燃料的
厉害啊,实力强大
好贴{:soso_e179:}
好贴。。。感谢楼主科普。。。
好贴。。。感谢楼主科普。。。
科技进步后 卫星小了不少啊
超级太空长焦……这技术要是转化到民用领域就是NB的相机……
jackfee 发表于 2011-9-18 18:45
现在用数码照片了,不需要回收胶片舱了,可以减肥很多。
胶片的走片机构复杂,日冕计划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无重力环境对走片的影响,缠卷出问题都废了不少。
数码的当然就无所谓了。
kkkasd 发表于 2011-9-25 01:06
超级太空长焦……这技术要是转化到民用领域就是NB的相机……
有部分应用遥感卫星光学设计和制造工艺制作的镜头——蔡司 1700mm f/4........
zjl625 发表于 2011-9-18 14:18
KH-9照片舱返回大气层后被C-130在半空“抢走”。

nb,不落地的
一直都是这样的,20多年前在一本法国人写的科普书上看到这一段老觉得不好理解。
T62 发表于 2011-9-26 08:53
一直都是这样的,20多年前在一本法国人写的科普书上看到这一段老觉得不好理解。
我现在也没理解美国是如何在半空中把返回舱截走的,感觉很不安全啊
2011-9-26 10:02 上传



C130拖一个带很长绳子的勾子,在返回舱下降的过程中用勾子勾住返回舱的降落伞。

因为绳子很长,飞机只要从降落伞上方一定高度飞过即可。

C130在执行任务时载荷很低,速度可以控制的较慢,飞机也较灵活,也是提高成功率的保障吧。
szy1183 发表于 2011-9-26 09:56
我现在也没理解美国是如何在半空中把返回舱截走的,感觉很不安全啊
用“天钩”系統,第一部007里面就有这玩意
这里我有2个疑问。
1、为什么不等它落地?直接落地会对返回舱有重大影响?
2、130勾住返回舱以后,降落岂不麻烦?或者在机场附近把返回舱扔下来?

szy1183 发表于 2011-9-26 10:25
这里我有2个疑问。
1、为什么不等它落地?直接落地会对返回舱有重大影响?
2、130勾住返回舱以后,降落岂 ...


1.用飞机主要是因为速度比用船快

锁眼-9上共装有6个胶卷舱 ,可分6次回收,一个回收舱的胶卷拍完后,卫星经过美国阿拉斯加上空时,回收舱就从卫星上弹射出去,回收舱降落到夏威夷附近离海面约15千米的高空时,降落伞打开,这时,在此等待的美国C-130运输机会及时地飞抵这一空域,从空中进行回收。如果没有成功,回收舱就溅落到太平洋里,它可以在水面漂浮一昼夜,这时,美国蛙人必须迅速赶来打捞,因为在24小时之后,回收舱即会自动爆炸 ,带着它所拍摄到的秘密永远沉入海底 ,苏联人要想得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


2.富尔顿回收系统

http://cache.daqi.com/view/2399035.html
szy1183 发表于 2011-9-26 10:25
这里我有2个疑问。
1、为什么不等它落地?直接落地会对返回舱有重大影响?
2、130勾住返回舱以后,降落岂 ...


1.用飞机主要是因为速度比用船快

锁眼-9上共装有6个胶卷舱 ,可分6次回收,一个回收舱的胶卷拍完后,卫星经过美国阿拉斯加上空时,回收舱就从卫星上弹射出去,回收舱降落到夏威夷附近离海面约15千米的高空时,降落伞打开,这时,在此等待的美国C-130运输机会及时地飞抵这一空域,从空中进行回收。如果没有成功,回收舱就溅落到太平洋里,它可以在水面漂浮一昼夜,这时,美国蛙人必须迅速赶来打捞,因为在24小时之后,回收舱即会自动爆炸 ,带着它所拍摄到的秘密永远沉入海底 ,苏联人要想得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


2.富尔顿回收系统

http://cache.daqi.com/view/2399035.html
KH-9有四个返回舱,为安全起见,回收都是在海面上进行的,如果C-130失手了,直升机会捞起漂浮在海面的返回舱,同时返回舱上有一个在24小时内溶解的塞子(鱼雷上也有个类似的装置)以确保返回舱不会一直飘浮在海上被俄国人捞到。

首次KH-9任务中确实有一个返回舱由于故障在直升机赶到之前沉入了5000米深的海底,后来海军派了一艘深潜潜艇把它捞了上来
szy1183 发表于 2011-9-26 10:25
这里我有2个疑问。
1、为什么不等它落地?直接落地会对返回舱有重大影响?
2、130勾住返回舱以后,降落岂 ...
会直接摔个粉碎的...
用绳子拖到机舱里了吧~


看来KH-10还是不说.....
那个玩意可是载人的。
当然最后也没有成型......
至于KH-11长啥样,大家只能参照哈勃,因为哈勃当年要做3米的主镜,被人拦下,说那个得重新研发磨镜技术,您还是用2.4米的吧,这个有现成的。
于是,大家就明白了,新近的侦察卫星KH-11 KENNAN的主镜是2.4米左右的,但是KH-11的后期型号重量越来越大,主镜也有增长,现在估算大概是2.9-3.1米。
当然哈勃和KH-11初期型号的运输容器也一样,所以大家通过这两点判断,这二者大概长得差不多。
一楼的图中的那个巨大的垂直组装中的圆筒其实是哈勃而非KH-11。
KH-11也应该同其前辈一样是潜望式折返设计。
个人觉得,这些侦察卫星都是潜望式折返设计不是没原因的,因为这样才方便变轨和扫拍,您要是做成哈勃的模样,只怕到时候扫拍的时候可要了命了,得靠陀螺仪或者是调姿发动机来搞,精度如何真不好说,反应速度也成问题。要变轨也得从对地拍摄状态调90度左右,进入机动状态......
KH-9的立体照相机镜头是60英寸的主镜,当然相机是一对,如同5号电池那样头脚相对布置,这样方便拍出立体图像,而且两个相机工作的时候就是不断旋转的,当然旋转方向相反,而不是摆动式的扫射,原因估计是扫射在无重力环境下会造成姿态不稳,而两个相机像相反方向转的话力矩基本抵消,姿态控制难度和燃料消耗也小。当然只有转到观察窗所在的角度才会开拍......
所以KH-9的进片伺服机构是很牛的,未曝光的胶卷其实是统一存放在一个胶卷筒里面的,要用的时候抽出来供给相机用,相机本身在旋转,这个进片机构也得跟着转,整个胶卷线路十分的复杂。拍完的胶卷引入4个胶卷舱中的一个,然后截断,之后启用下一个胶卷舱。而且请记住,有两个相机啊......
无重力环境下,你让胶卷保持足够的张力也是一个很头大的问题,早期日冕计划吃过亏,但是也因为有那时的经验,KH-9时候就可以玩这么复杂的机构了。
太空环境下机械的轴承润滑也跟地面的不一样,显然机油就免了,您得用本身就很滑的固体材料,还不能起碎屑,还得能扛住太空辐射环境和温差的摧残.......
神7出舱的任务之一就是验证何种材料最适合此类任务,可见这玩意的重要性。
当然KH-11是CCD数码的了,卷片省了。
CCD不用说了,柯达产的,哪个型号就不知道了,我猜可能是ITO的,射速据说是5秒一张,KH-11是有红外型号的,或者说中后期型号至少是有红外光路的,这个很重要。
当年牛车在51区实验的时候,是尽量躲着鹅毛的侦查卫星,进行RCS测试实验的全比模型也是掖着藏着,但是最终CIA的情报显示,鹅毛还是知道了牛车的轮廓形状,原因是,实验用的模型的阴影会造成地面温差,这个温差被鹅毛的红外侦查卫星拍到了......
痛定思痛,老美决定在地面上做出各种奇形怪状的温差区出来,让鹅毛以为MD在研发各种天顶星科技产品......
如今KH-11一个连带发射成本差不多要20亿USD,真真是不便宜啊。


看来KH-10还是不说.....
那个玩意可是载人的。
当然最后也没有成型......
至于KH-11长啥样,大家只能参照哈勃,因为哈勃当年要做3米的主镜,被人拦下,说那个得重新研发磨镜技术,您还是用2.4米的吧,这个有现成的。
于是,大家就明白了,新近的侦察卫星KH-11 KENNAN的主镜是2.4米左右的,但是KH-11的后期型号重量越来越大,主镜也有增长,现在估算大概是2.9-3.1米。
当然哈勃和KH-11初期型号的运输容器也一样,所以大家通过这两点判断,这二者大概长得差不多。
一楼的图中的那个巨大的垂直组装中的圆筒其实是哈勃而非KH-11。
KH-11也应该同其前辈一样是潜望式折返设计。
个人觉得,这些侦察卫星都是潜望式折返设计不是没原因的,因为这样才方便变轨和扫拍,您要是做成哈勃的模样,只怕到时候扫拍的时候可要了命了,得靠陀螺仪或者是调姿发动机来搞,精度如何真不好说,反应速度也成问题。要变轨也得从对地拍摄状态调90度左右,进入机动状态......
KH-9的立体照相机镜头是60英寸的主镜,当然相机是一对,如同5号电池那样头脚相对布置,这样方便拍出立体图像,而且两个相机工作的时候就是不断旋转的,当然旋转方向相反,而不是摆动式的扫射,原因估计是扫射在无重力环境下会造成姿态不稳,而两个相机像相反方向转的话力矩基本抵消,姿态控制难度和燃料消耗也小。当然只有转到观察窗所在的角度才会开拍......
所以KH-9的进片伺服机构是很牛的,未曝光的胶卷其实是统一存放在一个胶卷筒里面的,要用的时候抽出来供给相机用,相机本身在旋转,这个进片机构也得跟着转,整个胶卷线路十分的复杂。拍完的胶卷引入4个胶卷舱中的一个,然后截断,之后启用下一个胶卷舱。而且请记住,有两个相机啊......
无重力环境下,你让胶卷保持足够的张力也是一个很头大的问题,早期日冕计划吃过亏,但是也因为有那时的经验,KH-9时候就可以玩这么复杂的机构了。
太空环境下机械的轴承润滑也跟地面的不一样,显然机油就免了,您得用本身就很滑的固体材料,还不能起碎屑,还得能扛住太空辐射环境和温差的摧残.......
神7出舱的任务之一就是验证何种材料最适合此类任务,可见这玩意的重要性。
当然KH-11是CCD数码的了,卷片省了。
CCD不用说了,柯达产的,哪个型号就不知道了,我猜可能是ITO的,射速据说是5秒一张,KH-11是有红外型号的,或者说中后期型号至少是有红外光路的,这个很重要。
当年牛车在51区实验的时候,是尽量躲着鹅毛的侦查卫星,进行RCS测试实验的全比模型也是掖着藏着,但是最终CIA的情报显示,鹅毛还是知道了牛车的轮廓形状,原因是,实验用的模型的阴影会造成地面温差,这个温差被鹅毛的红外侦查卫星拍到了......
痛定思痛,老美决定在地面上做出各种奇形怪状的温差区出来,让鹅毛以为MD在研发各种天顶星科技产品......
如今KH-11一个连带发射成本差不多要20亿USD,真真是不便宜啊。
楼上大牛
感谢27L科普……原来间谍卫星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