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 作者回国后,就叛逃加拿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9:41:21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459771/

  当代史学者沈志华教授在《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早就说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但直到大批苏联顾问和专家来到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才真正见到他们的老师。新中国成立之初,刚刚脱离战火的中国大地一片萧条,百业待兴,中国共产党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富强昌盛的新中国,又要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自然需要得到苏联的指导和帮助。就笔者查阅的大量报纸和书刊,以及对当事人采访得到的印象,这些苏联顾问和专家确实称得上是老师,而且是当时中国人最好的老师。”
  “中国人最好的老师”,苏联化学家克罗契科得算一个。这位获得过斯大林奖金的苏联科学院教授,曾经在1958年和1960年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两次来华,在北京和昆明等地进行讲学、咨询和开展合作研究等工作。苏联援华专家为数不少,不过克罗契科两次来华都赶上了比较特别的时刻:1958年,中国正陷入大跃进的狂热之中;1960年,中苏交恶,苏联紧急召回援华专家,他是最后一批回苏联的。他爱中国,对中国的人与事都抱着善意的理解,但是他又对当时的中国提出了不少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当他的科学研究遇到政治的阻碍与影响的时候。
  近三十年来,科学史研究发生了从“内史”向“外史”的转向。“内史”指科学本身的内部发展历史,“外史”则指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因素对科学发展影响的历史。克罗契科记叙在中国经历的回忆录《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没有多少篇幅谈及中国化学的具体状况;但是,它对我们研究五十年代的中国科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却是不能否认的。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科学家的智慧以外,还有什么样的力量在影响科学的发展。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苏联援华专家在中国做了些什么。
  首先是开会。第一次来华,从1958年1月8日到8月22日,克罗契科呆了七个半月。在克罗契科看来,这七个半月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无休无止的运动让他什么都干不了。在1月和2月,他在北京化学研究所每周开会需两个整天,以后增为3个整天;到了6月和7月,几乎是每天都开会;到了8月,“在全中国,任何科研工作都停止了”。在苏联,政治会议至少不会占用工作时间,但是在1958年的中国,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可是家常便饭。这让他发出这样的悲叹:“事实上,1958年我在华期间,悲哀地亲眼目睹了实验室中工作时间的不断减少,正是因为这些会议的不断增多。我开始意识到这些会议正给研究所带来真正的灾难。”
  然后是义务劳动。那一年,十三陵水库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着,参加这个大工程的几乎包括北京各个阶层的人们,机关、团体、高校都把人送到工地上干上一两个星期,连周恩来这样的国家领导人也到工棚里住了好几天。不能免俗,克罗契科也跟着化学研究所的上百位同事去了一趟。他“抡起铁锹铲起了那么一点土,把它从一个土堆移至另一个土堆”,一大群人就聚集在他后面全神贯注地看他干活,然后大喇叭宣布苏联专家到工地来劳动了,他的头衔被一一念出,并被热烈地赞扬。
  不过克罗契科没有被大喇叭的表扬冲昏头脑,他说:“我还敢肯定,只要两三百个工人使用挖土机和卡车就能比那成千上万的‘热情志愿者’干得又快又省钱。因为这些义务劳动者都得用车接送,安排食宿,长达数周时间。”
  还有理解什么是大字报。在苏联,墙报是在学校、工厂、集体农庄进行宣传的重要手段,不过每年也出版不超过六次。而在1958年的中国,大行其道的是大字报。有一次克罗契科在大字报里认出用俄文字母拼出的他的名字,他问翻译是怎么回事。翻译说大字报是在他手下工作的一个人写的,“她在大字报里说您把事情解释得非常清楚,还说您工作得非常好”。但这并不能阻止克罗契科将大字报称为“愚不可及的运动”。
  还有别的杂事。苏联援华专家在北京集中住在友谊宾馆,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很棘手,因为克罗契科是党小组成员,所以党领导把去找苏联儿童学校毕业班负责人交流的任务也交给了他。此外,监督援华专家不得酗酒、处罚违规者,也是他的活。
  已经看出来了吧?在书里,除了这些和科学研究没多大关系的分散精力的事,克罗契科没记下多少他来中国计划要做的严肃工作。虽然他说为了不让读者厌烦,所以他没有在书中过细地描述他在华的科研工作,但是他也承认,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他没能够像预想的那样大展拳脚,完成他本应完成的工作。
  可是,这能怪他吗?科学家需要一个安静的实验室,那时候的中国能给他的,只能是这样的景象——“现在,这些仪器全都保存在研究所的库房里,无人问津,用黑布包裹起来,上面积满了尘土”;“装备齐全的漂亮实验室一天到晚无人问津,成千上万的科研书籍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因为它们的读者整天疲于奔命要去开会,或是做检查,要不就得在乡下种地”。
  除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大跃进也时时给克罗契科留下强烈的荒诞感:科学院下属的每个单位都在起劲地养猪,他的翻译被任命为猪圈总管,手下有40个人;《人民日报》宣称中国化学家发明新方法用金属钠来炼铝,实际上人们在80年前就这么干了,而且自从电解熔化的冰晶石(一种铝纳氟化物)取代了金属钠,金属铝就变得比金属钠还便宜。所以用金属钠来炼铝是一种愚蠢的办法,但没有一位中国化学家吭声。
  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他在昆明的师范学校看到大约15个学生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争辩着什么。当得知他们正准备写一本有关有机化学的教科书时,克罗契科以为他们是教师或者毕业班学生,但他得到的回答是,“不,他们是二年级的大学生。他们正准备开始学有机化学。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撰写他们的教科书。”联想起如今仍然可以在旧书店碰上的出自“某某学校课题组”之手的各种书籍,不得不令人苦笑。
  前面说克罗契科限于客观条件没干成多少正事,固然是实情,但是不得不指出,这位很有责任心与革命情谊的国际友人,在纷乱的环境下仍然力所能及地做了很多事情。他草拟了一项宏伟的计划,提出在渤海湾建造一个大坝以拦截海水,一来可以填海造田,二来可以淡化海水。虽然这有点异想天开的味道,不过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感情。
  出于这种感情,他直言不讳地对“学生编教科书”的荒唐事进行了抨击:“这不仅是在浪费时间,而且是彻头彻尾有害的。他们不再谦虚地认为他们是在学习一门新的学科,这些学生会以为他们在有机化学方面比他们的老师还要高明”。
  出于这种感情,他开诚布公地向北京化学研究所负责政治工作的副所长华寿俊进言:“中国人能赶上我们,甚至超过我们,只要他们按照他们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干下去,而不是成天去开那些愚不可及的会议”。
  出于这种感情,他在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要求他立即回国之后,仍然与上级争执,坚持留下来,撰写一份不在计划之内的报告,提交给中国政府。这份报告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为什么中国人民天生就有能力从事科学工作,而且党和政府多次声称全力支持科学事业,而中国科学事业却依然处在如此悲惨的境地呢?”
  他在回国前把这份“小小的礼物”送给化学研究所的书记杜润生。“文中很可能有许多地方让人不待见,但是我要真心诚意地说,这些东西全部来自我终生接受的科学训练,来自终生从事的组织科研工作的经验;”克罗契科真诚地说,“而且写出这一报告的唯一动机来自我对中国人民的崇敬与热爱。”
  在中国的科学实力大大增强的今天,除了感谢国家之外,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这位“中国人最好的老师”表示一下谢意与敬意?
  克罗契科在1960年8月13日离开北京,返回莫斯科。值得一提的是,时刻对威权主义保持批判意识的他在仅仅一年之后(1961年),就借着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向加拿大政府申请政治避难,从此定居加拿大。可惜的是,直到1985年去世,他再也没有来过中国。

=====================
中国当时的知识份子不断的开会,搞政治学习,才能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把自己当精英。党才能执政到现在,苏联呢,早就没了
这个“判国者”是在加大拿写完这本书的,寄人篱下,对共产主义国家该怎么描写,不说主子明说了吧。
估计中国算好的,他笔下的祖国---〉苏联肯定更惨。http://book.douban.com/review/4459771/

  当代史学者沈志华教授在《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早就说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但直到大批苏联顾问和专家来到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才真正见到他们的老师。新中国成立之初,刚刚脱离战火的中国大地一片萧条,百业待兴,中国共产党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富强昌盛的新中国,又要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自然需要得到苏联的指导和帮助。就笔者查阅的大量报纸和书刊,以及对当事人采访得到的印象,这些苏联顾问和专家确实称得上是老师,而且是当时中国人最好的老师。”
  “中国人最好的老师”,苏联化学家克罗契科得算一个。这位获得过斯大林奖金的苏联科学院教授,曾经在1958年和1960年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两次来华,在北京和昆明等地进行讲学、咨询和开展合作研究等工作。苏联援华专家为数不少,不过克罗契科两次来华都赶上了比较特别的时刻:1958年,中国正陷入大跃进的狂热之中;1960年,中苏交恶,苏联紧急召回援华专家,他是最后一批回苏联的。他爱中国,对中国的人与事都抱着善意的理解,但是他又对当时的中国提出了不少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当他的科学研究遇到政治的阻碍与影响的时候。
  近三十年来,科学史研究发生了从“内史”向“外史”的转向。“内史”指科学本身的内部发展历史,“外史”则指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因素对科学发展影响的历史。克罗契科记叙在中国经历的回忆录《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没有多少篇幅谈及中国化学的具体状况;但是,它对我们研究五十年代的中国科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却是不能否认的。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科学家的智慧以外,还有什么样的力量在影响科学的发展。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苏联援华专家在中国做了些什么。
  首先是开会。第一次来华,从1958年1月8日到8月22日,克罗契科呆了七个半月。在克罗契科看来,这七个半月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无休无止的运动让他什么都干不了。在1月和2月,他在北京化学研究所每周开会需两个整天,以后增为3个整天;到了6月和7月,几乎是每天都开会;到了8月,“在全中国,任何科研工作都停止了”。在苏联,政治会议至少不会占用工作时间,但是在1958年的中国,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可是家常便饭。这让他发出这样的悲叹:“事实上,1958年我在华期间,悲哀地亲眼目睹了实验室中工作时间的不断减少,正是因为这些会议的不断增多。我开始意识到这些会议正给研究所带来真正的灾难。”
  然后是义务劳动。那一年,十三陵水库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着,参加这个大工程的几乎包括北京各个阶层的人们,机关、团体、高校都把人送到工地上干上一两个星期,连周恩来这样的国家领导人也到工棚里住了好几天。不能免俗,克罗契科也跟着化学研究所的上百位同事去了一趟。他“抡起铁锹铲起了那么一点土,把它从一个土堆移至另一个土堆”,一大群人就聚集在他后面全神贯注地看他干活,然后大喇叭宣布苏联专家到工地来劳动了,他的头衔被一一念出,并被热烈地赞扬。
  不过克罗契科没有被大喇叭的表扬冲昏头脑,他说:“我还敢肯定,只要两三百个工人使用挖土机和卡车就能比那成千上万的‘热情志愿者’干得又快又省钱。因为这些义务劳动者都得用车接送,安排食宿,长达数周时间。”
  还有理解什么是大字报。在苏联,墙报是在学校、工厂、集体农庄进行宣传的重要手段,不过每年也出版不超过六次。而在1958年的中国,大行其道的是大字报。有一次克罗契科在大字报里认出用俄文字母拼出的他的名字,他问翻译是怎么回事。翻译说大字报是在他手下工作的一个人写的,“她在大字报里说您把事情解释得非常清楚,还说您工作得非常好”。但这并不能阻止克罗契科将大字报称为“愚不可及的运动”。
  还有别的杂事。苏联援华专家在北京集中住在友谊宾馆,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很棘手,因为克罗契科是党小组成员,所以党领导把去找苏联儿童学校毕业班负责人交流的任务也交给了他。此外,监督援华专家不得酗酒、处罚违规者,也是他的活。
  已经看出来了吧?在书里,除了这些和科学研究没多大关系的分散精力的事,克罗契科没记下多少他来中国计划要做的严肃工作。虽然他说为了不让读者厌烦,所以他没有在书中过细地描述他在华的科研工作,但是他也承认,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他没能够像预想的那样大展拳脚,完成他本应完成的工作。
  可是,这能怪他吗?科学家需要一个安静的实验室,那时候的中国能给他的,只能是这样的景象——“现在,这些仪器全都保存在研究所的库房里,无人问津,用黑布包裹起来,上面积满了尘土”;“装备齐全的漂亮实验室一天到晚无人问津,成千上万的科研书籍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因为它们的读者整天疲于奔命要去开会,或是做检查,要不就得在乡下种地”。
  除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大跃进也时时给克罗契科留下强烈的荒诞感:科学院下属的每个单位都在起劲地养猪,他的翻译被任命为猪圈总管,手下有40个人;《人民日报》宣称中国化学家发明新方法用金属钠来炼铝,实际上人们在80年前就这么干了,而且自从电解熔化的冰晶石(一种铝纳氟化物)取代了金属钠,金属铝就变得比金属钠还便宜。所以用金属钠来炼铝是一种愚蠢的办法,但没有一位中国化学家吭声。
  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他在昆明的师范学校看到大约15个学生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争辩着什么。当得知他们正准备写一本有关有机化学的教科书时,克罗契科以为他们是教师或者毕业班学生,但他得到的回答是,“不,他们是二年级的大学生。他们正准备开始学有机化学。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撰写他们的教科书。”联想起如今仍然可以在旧书店碰上的出自“某某学校课题组”之手的各种书籍,不得不令人苦笑。
  前面说克罗契科限于客观条件没干成多少正事,固然是实情,但是不得不指出,这位很有责任心与革命情谊的国际友人,在纷乱的环境下仍然力所能及地做了很多事情。他草拟了一项宏伟的计划,提出在渤海湾建造一个大坝以拦截海水,一来可以填海造田,二来可以淡化海水。虽然这有点异想天开的味道,不过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感情。
  出于这种感情,他直言不讳地对“学生编教科书”的荒唐事进行了抨击:“这不仅是在浪费时间,而且是彻头彻尾有害的。他们不再谦虚地认为他们是在学习一门新的学科,这些学生会以为他们在有机化学方面比他们的老师还要高明”。
  出于这种感情,他开诚布公地向北京化学研究所负责政治工作的副所长华寿俊进言:“中国人能赶上我们,甚至超过我们,只要他们按照他们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干下去,而不是成天去开那些愚不可及的会议”。
  出于这种感情,他在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要求他立即回国之后,仍然与上级争执,坚持留下来,撰写一份不在计划之内的报告,提交给中国政府。这份报告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为什么中国人民天生就有能力从事科学工作,而且党和政府多次声称全力支持科学事业,而中国科学事业却依然处在如此悲惨的境地呢?”
  他在回国前把这份“小小的礼物”送给化学研究所的书记杜润生。“文中很可能有许多地方让人不待见,但是我要真心诚意地说,这些东西全部来自我终生接受的科学训练,来自终生从事的组织科研工作的经验;”克罗契科真诚地说,“而且写出这一报告的唯一动机来自我对中国人民的崇敬与热爱。”
  在中国的科学实力大大增强的今天,除了感谢国家之外,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这位“中国人最好的老师”表示一下谢意与敬意?
  克罗契科在1960年8月13日离开北京,返回莫斯科。值得一提的是,时刻对威权主义保持批判意识的他在仅仅一年之后(1961年),就借着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向加拿大政府申请政治避难,从此定居加拿大。可惜的是,直到1985年去世,他再也没有来过中国。

=====================
中国当时的知识份子不断的开会,搞政治学习,才能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把自己当精英。党才能执政到现在,苏联呢,早就没了
这个“判国者”是在加大拿写完这本书的,寄人篱下,对共产主义国家该怎么描写,不说主子明说了吧。
估计中国算好的,他笔下的祖国---〉苏联肯定更惨。


这作者1958-1960在中国支援建设,1961年叛逃加拿大,1985年去世
=====================
中国当时的知识份子不断的开会,搞政治学习,才能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把自己当精英。党才能执政到现在,苏联呢,早就没了
这个“判国者”是在加大拿写完这本书的,寄人篱下,对共产主义国家该怎么描写,不说主子明说了吧。
估计中国算好的,他笔下的祖国---〉苏联肯定更惨。

这作者1958-1960在中国支援建设,1961年叛逃加拿大,1985年去世
=====================
中国当时的知识份子不断的开会,搞政治学习,才能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把自己当精英。党才能执政到现在,苏联呢,早就没了
这个“判国者”是在加大拿写完这本书的,寄人篱下,对共产主义国家该怎么描写,不说主子明说了吧。
估计中国算好的,他笔下的祖国---〉苏联肯定更惨。
jbyyyyyyy 发表于 2011-9-15 17:55
这作者1958-1960在中国支援建设,1961年叛逃加拿大,1985年去世
=====================
中国当时的知识份 ...
所以才会有人抱他的大腿···
对啊,把自己当作精英就必然同人民脱节,楼主这么简单的道理你终于明白了,真是可喜可贺
jbyyyyyyy 发表于 2011-9-15 17:55
这作者1958-1960在中国支援建设,1961年叛逃加拿大,1985年去世
=====================
中国当时的知识份 ...
确实更惨,苏联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死在古拉格。科罗廖夫算命大的挺到后来被放了。
cbcxncvn 发表于 2011-9-15 18:24
确实更惨,苏联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死在古拉格。科罗廖夫算命大的挺到后来被放了。
。。。
你更牛B

================
《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的一部最有力和最有影响的反映苏联体制下奴隶们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

实际上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作者亲自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生活过,并且是书中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出狱后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本书创作于1962年至1973年间,于1973年在西方出版。
jbyyyyyyy 发表于 2011-9-15 18:30
。。。
你更牛B
就是那个什么良心??????写的
幸好现在中国科研单位大部分人已经不用一周开三天会了,只有真正让科研人员回到科研岗位上,他们才有用武之地,中国的科学技术才有发展的前途。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现在的LD和JY有几个还记得这句话,就只会相互指责,这个倒真是国际接轨了。
话说兔子毛子的运动确实对科研冲击不小,不过MD那边有某议员折腾也好不到哪去,区别是他们恢复理智比较快
农业科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瓦维洛夫是世界著名的育种学家、遗传学家。他搜集了世界各地的5万个野生植物标本和3万多个小麦样品,带回苏联进行遗传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1926年获得列宁奖金,却于1940年无辜被捕,1943年死于狱中。

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亚•伊•穆拉洛夫,以及棉花、畜牧、农业化学、植物保护等研究所的领导人都遭镇压。更多的生物学家被逮捕流放。植物学家米歇耶夫在克累马河集中营被毒打致死。著名的外科医生科赫教授也关在克累马河集中营,因没有完成开采黄金的定额被枪决。

国防工业的许多科学家受到迫害。坦克设计师扎扎扎斯拉夫斯基,无后坐力炮发明者库尔切夫斯基等众多军械武器设计师遭诬陷被处决。

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于1937年10月21日被逮捕,被指控参加“俄国法西斯党”,进行破坏活动。
同年,被逮捕的还有第一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者——火箭科学研究所所长伊•帖•克列伊梅诺夫,他的助手、“喀秋莎”火箭炮的发明人朗格马克,以及格卢什科。他们的罪名是在火箭科学研究所内建立“反革命组织”。由于被逮捕的工程师非常之多,政府不得不将他们集中关在一个特别监狱中,继续进行各种武器的设计开发工作。早在1929年就在布特尔监狱内设立了内部监狱设计局,为首的是著名的飞机设计师波利卡尔波夫和格里戈罗维奇。设计局后来迁到霍德飞机场地区,改名为中央设计局——第三十九号。后来又陆续设立了多个监狱设计局,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中央设计局一一第二十九号,一般称为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在那里工作过的有6名科学院院士(谢•帕•科罗廖夫、尤•阿•克鲁特科夫、亚•伊•涅克拉索夫、鲍•谢•斯捷奇金、尤•鲍•鲁麦尔、安•尼•图波列夫),17名总设计师,12名教授和科学博士,将近200名囚徒科学家,火箭专家科罗廖夫于1937年被捕,次年6月被判刑,在克累马河黄金矿当苦力,后调到中央设计局——第二十九号。1944年被减刑提前释放。他后来成为苏联火箭总设计师,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白俄罗斯科学院院长舒尔特被镇压。领头的物理学家如伊•叶•塔姆、福克等遭诽谤,被指责为“唯心主义者”和“敌对思想的走私犯”。出色的理论物理学家布朗施坦也遭到镇压。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尼•米•费多罗夫斯基于1937年被逮捕判刑,他是实用矿物学的创始人之一,负责组建和领导矿物科学研究所。

各厂矿、企业、工地、铁路成千上万的领导人和工程师被逮捕、判刑、处死。全国瞩目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工程、库兹涅茨克工程的领导人瓦•米•米哈伊洛夫和谢•米•弗兰克福特被镇压。荣获各种勋章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联合企业的经理古戈列,车里雅宾斯克联合企业的负责人雅可夫列夫,马克耶夫卡联合企业的经理格瓦哈里亚被逮捕处死。重工业部掌握着200家大型机器制造厂,这些厂长几乎全部先后被逮捕,其中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罗斯托夫农机厂、高尔基汽车厂、乌拉尔汽车厂、基洛夫(原普梯洛夫)机器制造厂等工厂的厂长被处死。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机车车辆制造厂在1937~1938两年中,从事行政技术工作的人员差不多全部被消灭了。遭镇压的有工厂的总机械师、计划生产科长、各车间主任。各铁路局的局长也几乎都遭镇压。①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专家遭到专横的批判后,又被逮捕判刑。红色教授学院院长克诺林、马恩列研究院副院长弗•哥•索林、基辅语言学院院长西雅克、解出通古斯象形字的语言学家涅夫斯基以及曾每周两次给斯大林讲哲学课的扬•斯特恩等人均被镇压。更多的历史学、哲学、经济学、语言学、教育学家被逮捕,不少人死于监狱或集中营中。哲学家卡尔萨温死于集中营。
那个年代,官方也提倡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热情动员知识份子提意见,后来证明这是“引蛇出洞”:谁傻到提出真正的意见、说真话,谁就可能被“秋后算账”。顶多只能提点鸡毛蒜皮的小意见。

这个专家这么喜欢提意见,这么爱说真话,要是中国人,将来的下场不会好。
时代不一样了嘛~~我们承认当时政策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有意思,当时政策那么“不利于社会发展”,就硬是有人用算盘搞出了两弹一星、核潜艇。
硬是搞出了新四大发明: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复方蒿甲醚。
讲到成果,那就只看结果,请问这30年搞出什么来了?
估计这位苏联科学家现在来,一定说,中国现在倒是不开会了,但是学霸横行,其他人个个都在想法捞钱,经费嘛,是多了些,都变成盖研究所的高级瓷砖和沙发了,还有一部分变成研究人员的家里的高级瓷砖和沙发了,以及他们嘴里的鱼香肉丝了。

“女药学家屠呦呦 离诺贝尔奖只一步之遥”
随便百度一下就行。
呵呵,69-71年搞出的。
在所谓的“不断的运动”中搞出来的。
现在有运动吗?没了,什么博士硕士都到教授的床上运动去了。
你还别说,那个帖子还真钓出不少jy,嘿嘿…虽然那个lz自己就是jy…
jbyyyyyyy 发表于 2011-9-15 17:55
这作者1958-1960在中国支援建设,1961年叛逃加拿大,1985年去世
=====================
中国当时的知识份 ...
要说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当年怎么也比不上现在的砖家、叫兽吧?
某种意义上讲,当年科技落后情况没有现在严重……信息是爆炸式加速发展的,从时间差距看我们正在迎头赶上,从信息总量看我们正在被甩的更远,正常的很
天天搞运动居然运动出了两弹一星、胰岛素和杂交水稻?所谓冥煮国家都有何成就啊亲?
chenrx 发表于 2011-9-15 20:43
有意思,当时政策那么“不利于社会发展”,就硬是有人用算盘搞出了两弹一星、核潜艇。
硬是搞出了新四大发 ...
你的意思是现在还要回去搞什么大跃进和WG才会再出成就是不??
sion10 发表于 2011-9-15 22:31
天天搞运动居然运动出了两弹一星、胰岛素和杂交水稻?所谓冥煮国家都有何成就啊亲?
你现在用的计算机,网络,还有手机之类的难不成是运动搞出来的?
984343 发表于 2011-9-15 19:11
话说兔子毛子的运动确实对科研冲击不小,不过MD那边有某议员折腾也好不到哪去,区别是他们恢复理智比较快
同意

我只想重复一句:
WG时期取得成就不要年得WG运动头上。

没有那些疯狂的浪费。
我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你现在用的计算机,网络,还有手机之类的难不成是运动搞出来的?
又错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958年诞生,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7年诞生,都是所谓“运动”的时代
sion10 发表于 2011-9-15 22:42
又错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958年诞生,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7年诞生,都是所谓“运动”的时代
你现在用上手的是TG产的???

是的话我可以马上把键盘吃下去。
额 ,那作者有没有写后续,一个苏联科学家在加拿大 之类的
sion10 发表于 2011-9-15 22:34
又装X了,这种人放在美国直接麦卡希掉
可笑的是麦卡锡本人却是毛子间谍
fw190a6 发表于 2011-9-15 22:37
你的意思是现在还要回去搞什么大跃进和WG才会再出成就是不??
别人说一句讲良心的话,到你这里就变成要回去。这什么逻辑?
fw190a6 发表于 2011-9-15 22:40
同意

我只想重复一句:
说话不打草稿会被人笑话的,你起码拿点数据,说明一下疯狂的浪费是怎么回事。想当然的话有何说服力?

leosppif 发表于 2011-9-15 22:46
说话不打草稿会被人笑话的,你起码拿点数据,说明一下疯狂的浪费是怎么回事。想当然的话有何说服力?


自己百度一下东风系列战斗机很困难吗?
一个50年代的米格19我们是什么时候吃透的?
米格21呢?
leosppif 发表于 2011-9-15 22:46
说话不打草稿会被人笑话的,你起码拿点数据,说明一下疯狂的浪费是怎么回事。想当然的话有何说服力?


自己百度一下东风系列战斗机很困难吗?
一个50年代的米格19我们是什么时候吃透的?
米格21呢?
cbcxncvn 发表于 2011-9-15 19:18
农业科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瓦维洛夫是世界著名的育种学家、遗传学家。他搜集了世界各地的5万个野生植物标本和 ...
      楼主的资料我无法核实,但请注意的是,帝俄并不是欧洲科技最发达的国际,虽然莫斯科学派提供了门捷列夫和罗蒙诺索夫等顶级的科学大师;但苏联绝对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科技大国。
    研究其原因,除了国家对科学的重视很高投入外,基础教育的普及,对新兴科技的敏感可能也是重要因素。同时,我有时在想,大批的科学权威的倒台也是重要因素,同时,现代科技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创造吗?爱迪生可能做2500种材料,去试验碳灯丝吗;袁隆平可以去100多亩的试验田中找不孕株吗;激光照排真是王选10年苦干出来的吗?
    你说瓦维洛夫收集了5万个植物标本,这位老大爷18岁上大学,一天做5个标本,你算算要做到那一天,我中学时做过植物标本,手笨,一星期都做不好一个。
    这些人如果真死于非命,对个人来说,是极大损失,对科学界总体来说,影响不大。甚至利大于弊。何况苏联的科技环境总体是宽松的,当然,只是相对于文革时的中国来说。
   
jbyyyyyyy 发表于 2011-9-15 17:55
这作者1958-1960在中国支援建设,1961年叛逃加拿大,1985年去世
=====================
中国当时的知识份 ...
其实 “中国当时的知识份子不断的开会,搞政治学习”这一段不算瞎编,后面的就是他自己的个人看法了。

leosppif 发表于 2011-9-15 22:44
别人说一句讲良心的话,到你这里就变成要回去。这什么逻辑?


真有意思,当时的政策“不利于社会发展”有错吗?

他这么有良心的冼地提出反驳我就问问他是不是想回到过去唄
leosppif 发表于 2011-9-15 22:44
别人说一句讲良心的话,到你这里就变成要回去。这什么逻辑?


真有意思,当时的政策“不利于社会发展”有错吗?

他这么有良心的冼地提出反驳我就问问他是不是想回到过去唄
影霜 发表于 2011-9-15 22:44
可笑的是麦卡锡本人却是毛子间谍
有这事?有证据吗?
fw190a6 发表于 2011-9-15 22:48
自己百度一下东风系列战斗机很困难吗?
一个50年代的米格19我们是什么时候吃透的?
米格21呢?
苏联版米格19在1952年首飞,1954年定型,中国版1958年试制,1959年首飞,质量问题下1961年重制,1963年试飞,1964年服役,你想说明什么?
leosppif 发表于 2011-9-15 23:14
苏联版米格19在1952年首飞,1954年定型,中国版1958年试制,1959年首飞,质量问题下1961年重制,1963年试 ...
我不想说明,我倒是想知道你想说明什么、

你怎么不说清楚一点是什么样的质量问题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

重制。。。。

这算不算浪费呢?
看了此帖,就明白, 为什么观点不同,能闹到杀人的地步,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国家已经彻底否定了大跃进,所以愚昧的楼猪就不要把大便当金条了。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4/452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