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催生理财产品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08:08
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率”的提高,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使银行流动性越来越紧张,加上贷款额度的控制,发行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应对监管考核的一种手段。这是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收益都上升的主要动因。

文/本刊记者 尹娟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仅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就达到8.51万亿元,远远超过了2010年全年募集的7.05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研究员蔡真博士指出,2011年所出现的理财产品大热,与宏观经济调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时期,投资者对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更加偏好。在理财产品的竞争中,自发形成了银行间的磨合、测算、风险评估机制,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准备。

“双率”提高与理财产品大热

《理财周刊》:今年银行理财产品超规模发行,您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蔡真: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有很大幅度的增长,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银行的创新始终是与监管博弈的过程。发售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银行客户资源争夺和竞争性吸储的重要手段。从客户需求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的理财产品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低风险的定期存款,二是高风险的股票证券市场。而相比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呈现出不同的产品线,满足了不同风险投资者的偏好。同时,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平台,它为客户提供的理财渠道便利性,是保险、基金、券商等其他理财机构无法比拟的。以上几点也正是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而2011年理财产品的大热,与宏观经济调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

由于通货膨胀率不断走高,“负利率”更加严重,投资人希望借助于银行理财产品达到战胜通胀的作用;而在房地产市场上,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如限贷、限购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投资渠道被“掐断”,投资需求通过行政手段被压制。被行政手段打压的资金需要找到比较稳妥的投资渠道。

对于银行来说,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率”的提高,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使银行流动性越来越紧张,加上贷款额度的控制,银行为应对考核的要求,如存贷比指标、季度考核等,选择大量发行银行理财产品。这也是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收益率都上升的动因。

《理财周刊》:另一方面,证券、基金市场上出现了资金断流,新基金发行普遍不理想。这是不是银行理财产品对A股市场形成了挤出效应?

蔡真:证券市场出现不景气,根本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前景不乐观。事实上,投资者的选择也体现出了“用脚投票”的特点。在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时期,投资者宁可选择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比如在紧缩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会认为信贷类产品更具有投资价值。因此,证券市场的不景气与银行理财产品大热可以说是同一个原因,也就是宏观调控政策所带来的两种影响。

对利率市场化有正面影响

《理财周刊》: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群体在不断膨胀,这也加剧了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这对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能够发挥出怎样的作用?

蔡真: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萌芽之初,发行银行包括了除建行外的4家国有控股银行、7家股份制银行和1家外资银行。而到今年,发行群体不断膨胀,并形成了多层次的发行体系。其中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的特点是,资金募集规模较大,产品较为多元化,涵盖了多类型的产品线。城商行发行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产品、信贷类产品。由于城商行的主要企业客户为地方的国有企业,对于他们的情况较为了解,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因此城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具有收益相对较高、风险较小的特点。外资银行的产品则主要集中在结构性产品上。

在理财产品的竞争中,自发形成了银行间的磨合、测算、风险评估等,可以说这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准备。但是,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现在理财产品这个市场对于市场利率所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很大。如季末高收益理财产品竞争的出现,主要还是出于银行应对监管压力的需要。

创新始终是与监管博弈的过程

《理财周刊》:银监会最近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措施。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对此您怎么看?

蔡真:短期来看,这些措施会对商业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发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1月份出台的“银信理财合作规范”,对信贷类理财产品有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始终是一个与监管博弈的过程。银行也可能会在新的监管方式下,推出新的创新。除了银行之外,一些新的理财方式和理财渠道,像第三方理财也会出现在投资者的选择中。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所愿意接受的是在收益与风险之间达到平衡。此外,从“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来看,它尤其强调了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问题,这对加强监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重要意义,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http://finance.qq.com/a/20110829/005229.htm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率”的提高,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使银行流动性越来越紧张,加上贷款额度的控制,发行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应对监管考核的一种手段。这是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收益都上升的主要动因。

文/本刊记者 尹娟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仅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就达到8.51万亿元,远远超过了2010年全年募集的7.05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研究员蔡真博士指出,2011年所出现的理财产品大热,与宏观经济调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时期,投资者对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更加偏好。在理财产品的竞争中,自发形成了银行间的磨合、测算、风险评估机制,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准备。

“双率”提高与理财产品大热

《理财周刊》:今年银行理财产品超规模发行,您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蔡真: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有很大幅度的增长,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银行的创新始终是与监管博弈的过程。发售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银行客户资源争夺和竞争性吸储的重要手段。从客户需求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的理财产品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低风险的定期存款,二是高风险的股票证券市场。而相比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呈现出不同的产品线,满足了不同风险投资者的偏好。同时,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平台,它为客户提供的理财渠道便利性,是保险、基金、券商等其他理财机构无法比拟的。以上几点也正是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而2011年理财产品的大热,与宏观经济调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

由于通货膨胀率不断走高,“负利率”更加严重,投资人希望借助于银行理财产品达到战胜通胀的作用;而在房地产市场上,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如限贷、限购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投资渠道被“掐断”,投资需求通过行政手段被压制。被行政手段打压的资金需要找到比较稳妥的投资渠道。

对于银行来说,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率”的提高,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使银行流动性越来越紧张,加上贷款额度的控制,银行为应对考核的要求,如存贷比指标、季度考核等,选择大量发行银行理财产品。这也是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收益率都上升的动因。

《理财周刊》:另一方面,证券、基金市场上出现了资金断流,新基金发行普遍不理想。这是不是银行理财产品对A股市场形成了挤出效应?

蔡真:证券市场出现不景气,根本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前景不乐观。事实上,投资者的选择也体现出了“用脚投票”的特点。在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时期,投资者宁可选择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比如在紧缩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会认为信贷类产品更具有投资价值。因此,证券市场的不景气与银行理财产品大热可以说是同一个原因,也就是宏观调控政策所带来的两种影响。

对利率市场化有正面影响

《理财周刊》: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群体在不断膨胀,这也加剧了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这对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能够发挥出怎样的作用?

蔡真: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萌芽之初,发行银行包括了除建行外的4家国有控股银行、7家股份制银行和1家外资银行。而到今年,发行群体不断膨胀,并形成了多层次的发行体系。其中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的特点是,资金募集规模较大,产品较为多元化,涵盖了多类型的产品线。城商行发行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产品、信贷类产品。由于城商行的主要企业客户为地方的国有企业,对于他们的情况较为了解,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因此城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具有收益相对较高、风险较小的特点。外资银行的产品则主要集中在结构性产品上。

在理财产品的竞争中,自发形成了银行间的磨合、测算、风险评估等,可以说这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准备。但是,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现在理财产品这个市场对于市场利率所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很大。如季末高收益理财产品竞争的出现,主要还是出于银行应对监管压力的需要。

创新始终是与监管博弈的过程

《理财周刊》:银监会最近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措施。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对此您怎么看?

蔡真:短期来看,这些措施会对商业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发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1月份出台的“银信理财合作规范”,对信贷类理财产品有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始终是一个与监管博弈的过程。银行也可能会在新的监管方式下,推出新的创新。除了银行之外,一些新的理财方式和理财渠道,像第三方理财也会出现在投资者的选择中。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所愿意接受的是在收益与风险之间达到平衡。此外,从“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来看,它尤其强调了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问题,这对加强监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重要意义,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http://finance.qq.com/a/20110829/005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