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三次大饥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03:37
苏联三次大饥荒-《凤凰周刊》2009年第14期 总第327期 特约撰稿员 徐元宫

在社会主义苏联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大饥荒。这些饥荒的过程和因果以往公众知之不详。近年来,一批苏联时期的政府档案相继解密,披露了三次饥荒性质上的连续性,显示出极端性社会危机与苏联政权最终解体的因果关系。



第一次大饥荒——1921:征粮队催化粮食危机

1917年苏联政权建立之后,立刻出现了战时粮食危机,来春演变成饥荒。为保住政权,打赢内外战争,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苏俄政府实行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包含了禁止买卖粮食和余粮收集制。

1919年1月1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要求农民按照政府规定的数字交纳农产品,交出全部余粮和一部分口粮来支援红军和工人。为落实法令,苏俄政府派出了一支支携带武器的征粮队,用军事办法征集粮食和农产品。征粮队常常将农民们的种子粮和最基本的口粮也征集了上来,并将为数相当多的中农甚至贫农当作富农镇压或惩处了。这引发了农民阶层对苏维埃政权的离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出于应急,却被列宁等苏联领导人一度视为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延续了下去,农村对苏维埃政权产生了抵触情绪,转化为不愿意种粮或者尽可能少种粮、故意缩减耕地的不合作行动。农业急剧萎缩,1920年的谷物总产量比战争前减少了一半,棉花产量仅为战前的6%。1918年春已发端的粮食危机开始放大,最终在1921年酿成一场波及苏联17个省份的大饥荒。



毒气弹镇压农民暴动

战时共产主义制催化了饥荒,引发了波及全国多个省份的农民暴动。1920年底至1921年春,乌克兰、俄罗斯东南部、中部、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沿岸先后都爆发了农民暴动。

坦波夫省有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粮食一度销售到全俄与欧洲,十月革命前是俄国最富饶的省份之一。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该地一直对余粮征集制消极抵制,并演变为公开的农民武装暴动。农民游击队反击了官方的武装征粮队。农民暴动愈演愈烈,至1920年已席卷坦波夫全省。当年夏天,若干支零散的农民游击队逐渐组建成三个统一指挥的游击集团军,宣告成立坦波夫游击区民主共和国,仿效苏联组建了内卫部队、警察局、检察院等机构。

1920年末至1921年初,暴动者的人数达30多个团。不少农民和工人出身的红军士兵加入了暴动农民的队伍,暴动蔓延到相邻的沃罗涅日省和萨拉托夫省。

为彻底平定坦波夫农民暴动,苏俄政府“反匪徒委员会”于1921年6月21日决定建议动用毒气攻击“匪徒”。1921年8月22日,一个驻坦省的炮兵旅就消耗了82枚毒气弹。

大饥荒的燃眉现实,迫使苏俄政府从1921年3月起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过渡式的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替代余粮征集制,准许农民拥有剩余粮食和进行贸易。新经济政策形成对农民暴动的釜底抽薪。1921年9月,暴动最后平息。



大饥荒究竟造成了多少人死亡,迄今尚无定论。1986年出版的 《苏联农民史》称大饥荒共造成了100万人死亡。苏联学者达尼洛夫则在 《集体化前夕的苏联农民》一文中称此次饥荒的死难者 “有520万人”。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研究员季马·费奥多罗维奇在2008年撰文指出,因为饥饿和疾病死去了500多万人。




第二次大饥荒——1928:“非常措施”催生集体化运动

1927年10月,苏联放弃过渡性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以大工业化为核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与之配合的是农业的集体化。由于保证城市和工业粮食供应以及出口的需要,需要以国家核定的低价收购粮食,农民对余粮的拥有和贸易权再次面临取缔,公开的理由则是1927年的粮食收购量下跌。

1928年1月斯大林秘密前往西伯利亚考察,在边疆区会议上提出将苏联《刑法》第107条运用于粮食收购工作,该条文内容为“通过采购、藏匿商品或不投放市场等手段蓄意抬高商品价格者处以1年以下监禁并没收全部或部分财产,或仅监禁”。以刑法用于粮食收购,对拥有余粮者以投机罪名惩处,这一“非常措施”此后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西伯利亚边疆区党委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 “粮食收购三人特别小组”,“三人小组”是衍生于战时的特殊机构,拥有不经审讯批准逮捕、判刑和处决犯人的权力,在苏联二三十年代各级政权中仍旧存在。此后苏联全国纷纷仿效,先后都成立了这种拥有极大权力的“三人小组”来统一领导各自的粮食收购工作。

“非常措施”的实行,再次激化了苏维埃与农民阶层的对立。1928年上半年苏联全国各地就爆发了150多起农民暴动事件。

联共(布)中央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斯大林坚持认为产生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富农囤粮不售,蓄意制造饥荒,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他由此得出结论:必须把个体农民经济联合为集体农庄,使“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如此方能确保国家工业的粮食需求。

布哈林等人不同意斯大林的观点,认为产生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用在工业上的投资过多,而对农业投资过少,另一方面,粮食价格又定得太低,挫伤了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1929年4月,布哈林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斯大林可以放开手脚实施其农业集体化了。



大饥荒期间大量出口粮食

在“非常措施”以及政府的强大压力之下,苏联农村集体化运动飞速发展,从1929年10月至1930年3月1日,有1200多万户农民加入了集体农庄,全国集体化的农户从占农户总数的7.6%猛增到56%,而迅猛发展又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生产者的积极性遭到摧残。到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各地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谷物价格仅相当于其成本的13.2%,土豆价格仅相当于其成本的7.5%,而国家在将粮食出售给农民们的时候价格却高得惊人。

集体农庄的农民们无法忍受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的重负,再次用减少播种面积等办法来消极抵抗,产粮区出现了“罢种罢收”。

粮食产量在下降,国家征收乃至出口的粮食却在逐年提高,以获取资金推进工业化。如此作为之下,1930-1931年粮食不足问题已经显现出来,1932年秋,苏联国内广大地区普遍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在乌克兰南部、伏尔加河中游等地区饥荒最严重。

一直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前,苏联的报刊都严禁谈论1932-1933年大饥荒,提及灾荒的人以“反革命鼓动”罪名入狱。

1932-1933年苏联爆发的大饥荒,灾难性远远超过了1921年的饥荒,主要原因是苏联官方对国内和国际社会掩盖了真相,致使饥民们得不到任何救援。而且大饥荒期间苏联仍然坚持向国外出口粮食。1932-1933年苏联大饥荒究竟造成了多少人死亡?多数学者倾向于500万的数字。



第三次大饥荒——1946:人民死于胜利之后

苏联历史上的第三次大饥荒发生在1946-1947年。二战之中,这场大饥荒在苏联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却并未随着卫国战争胜利而结束。这首先是由于战争带来的上千万农业劳动力的损失,在战后重建期表现得更明显,而大批复员军人没有兴趣重新当农民。1946年乌克兰等地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引发了农业歉收,而当局的粮食征购政策却没有从战前时期转变。

卫国战争的胜利使得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对战前的农村集体化运动正确性深信不疑。

随着冷战帷幕拉开,苏联不仅未曾寻求国际援助,还坚持从国内运输大批的粮食支持战后新盟友东欧国家,比如1947年苏联提供给捷克斯洛伐克的粮食由原先协议规定的40万吨增加到60万吨。



苏联三次大饥荒-《凤凰周刊》2009年第14期 总第327期 特约撰稿员 徐元宫

在社会主义苏联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大饥荒。这些饥荒的过程和因果以往公众知之不详。近年来,一批苏联时期的政府档案相继解密,披露了三次饥荒性质上的连续性,显示出极端性社会危机与苏联政权最终解体的因果关系。



第一次大饥荒——1921:征粮队催化粮食危机

1917年苏联政权建立之后,立刻出现了战时粮食危机,来春演变成饥荒。为保住政权,打赢内外战争,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苏俄政府实行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包含了禁止买卖粮食和余粮收集制。

1919年1月1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要求农民按照政府规定的数字交纳农产品,交出全部余粮和一部分口粮来支援红军和工人。为落实法令,苏俄政府派出了一支支携带武器的征粮队,用军事办法征集粮食和农产品。征粮队常常将农民们的种子粮和最基本的口粮也征集了上来,并将为数相当多的中农甚至贫农当作富农镇压或惩处了。这引发了农民阶层对苏维埃政权的离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出于应急,却被列宁等苏联领导人一度视为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延续了下去,农村对苏维埃政权产生了抵触情绪,转化为不愿意种粮或者尽可能少种粮、故意缩减耕地的不合作行动。农业急剧萎缩,1920年的谷物总产量比战争前减少了一半,棉花产量仅为战前的6%。1918年春已发端的粮食危机开始放大,最终在1921年酿成一场波及苏联17个省份的大饥荒。



毒气弹镇压农民暴动

战时共产主义制催化了饥荒,引发了波及全国多个省份的农民暴动。1920年底至1921年春,乌克兰、俄罗斯东南部、中部、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沿岸先后都爆发了农民暴动。

坦波夫省有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粮食一度销售到全俄与欧洲,十月革命前是俄国最富饶的省份之一。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该地一直对余粮征集制消极抵制,并演变为公开的农民武装暴动。农民游击队反击了官方的武装征粮队。农民暴动愈演愈烈,至1920年已席卷坦波夫全省。当年夏天,若干支零散的农民游击队逐渐组建成三个统一指挥的游击集团军,宣告成立坦波夫游击区民主共和国,仿效苏联组建了内卫部队、警察局、检察院等机构。

1920年末至1921年初,暴动者的人数达30多个团。不少农民和工人出身的红军士兵加入了暴动农民的队伍,暴动蔓延到相邻的沃罗涅日省和萨拉托夫省。

为彻底平定坦波夫农民暴动,苏俄政府“反匪徒委员会”于1921年6月21日决定建议动用毒气攻击“匪徒”。1921年8月22日,一个驻坦省的炮兵旅就消耗了82枚毒气弹。

大饥荒的燃眉现实,迫使苏俄政府从1921年3月起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过渡式的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替代余粮征集制,准许农民拥有剩余粮食和进行贸易。新经济政策形成对农民暴动的釜底抽薪。1921年9月,暴动最后平息。



大饥荒究竟造成了多少人死亡,迄今尚无定论。1986年出版的 《苏联农民史》称大饥荒共造成了100万人死亡。苏联学者达尼洛夫则在 《集体化前夕的苏联农民》一文中称此次饥荒的死难者 “有520万人”。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研究员季马·费奥多罗维奇在2008年撰文指出,因为饥饿和疾病死去了500多万人。




第二次大饥荒——1928:“非常措施”催生集体化运动

1927年10月,苏联放弃过渡性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以大工业化为核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与之配合的是农业的集体化。由于保证城市和工业粮食供应以及出口的需要,需要以国家核定的低价收购粮食,农民对余粮的拥有和贸易权再次面临取缔,公开的理由则是1927年的粮食收购量下跌。

1928年1月斯大林秘密前往西伯利亚考察,在边疆区会议上提出将苏联《刑法》第107条运用于粮食收购工作,该条文内容为“通过采购、藏匿商品或不投放市场等手段蓄意抬高商品价格者处以1年以下监禁并没收全部或部分财产,或仅监禁”。以刑法用于粮食收购,对拥有余粮者以投机罪名惩处,这一“非常措施”此后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西伯利亚边疆区党委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 “粮食收购三人特别小组”,“三人小组”是衍生于战时的特殊机构,拥有不经审讯批准逮捕、判刑和处决犯人的权力,在苏联二三十年代各级政权中仍旧存在。此后苏联全国纷纷仿效,先后都成立了这种拥有极大权力的“三人小组”来统一领导各自的粮食收购工作。

“非常措施”的实行,再次激化了苏维埃与农民阶层的对立。1928年上半年苏联全国各地就爆发了150多起农民暴动事件。

联共(布)中央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斯大林坚持认为产生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富农囤粮不售,蓄意制造饥荒,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他由此得出结论:必须把个体农民经济联合为集体农庄,使“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如此方能确保国家工业的粮食需求。

布哈林等人不同意斯大林的观点,认为产生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用在工业上的投资过多,而对农业投资过少,另一方面,粮食价格又定得太低,挫伤了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1929年4月,布哈林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斯大林可以放开手脚实施其农业集体化了。



大饥荒期间大量出口粮食

在“非常措施”以及政府的强大压力之下,苏联农村集体化运动飞速发展,从1929年10月至1930年3月1日,有1200多万户农民加入了集体农庄,全国集体化的农户从占农户总数的7.6%猛增到56%,而迅猛发展又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生产者的积极性遭到摧残。到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各地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谷物价格仅相当于其成本的13.2%,土豆价格仅相当于其成本的7.5%,而国家在将粮食出售给农民们的时候价格却高得惊人。

集体农庄的农民们无法忍受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的重负,再次用减少播种面积等办法来消极抵抗,产粮区出现了“罢种罢收”。

粮食产量在下降,国家征收乃至出口的粮食却在逐年提高,以获取资金推进工业化。如此作为之下,1930-1931年粮食不足问题已经显现出来,1932年秋,苏联国内广大地区普遍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在乌克兰南部、伏尔加河中游等地区饥荒最严重。

一直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前,苏联的报刊都严禁谈论1932-1933年大饥荒,提及灾荒的人以“反革命鼓动”罪名入狱。

1932-1933年苏联爆发的大饥荒,灾难性远远超过了1921年的饥荒,主要原因是苏联官方对国内和国际社会掩盖了真相,致使饥民们得不到任何救援。而且大饥荒期间苏联仍然坚持向国外出口粮食。1932-1933年苏联大饥荒究竟造成了多少人死亡?多数学者倾向于500万的数字。



第三次大饥荒——1946:人民死于胜利之后

苏联历史上的第三次大饥荒发生在1946-1947年。二战之中,这场大饥荒在苏联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却并未随着卫国战争胜利而结束。这首先是由于战争带来的上千万农业劳动力的损失,在战后重建期表现得更明显,而大批复员军人没有兴趣重新当农民。1946年乌克兰等地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引发了农业歉收,而当局的粮食征购政策却没有从战前时期转变。

卫国战争的胜利使得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对战前的农村集体化运动正确性深信不疑。

随着冷战帷幕拉开,苏联不仅未曾寻求国际援助,还坚持从国内运输大批的粮食支持战后新盟友东欧国家,比如1947年苏联提供给捷克斯洛伐克的粮食由原先协议规定的40万吨增加到60万吨。





1921年苏联大饥荒:美帝前往紧急救济(组图)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tianxia/200810/1016_2669_833069.shtml

1.jpg
苏联闹粮荒时,人们只能看着空饭碗
2.jpg
1932年,在苏联的合作社商店里,肉类食品只能凭票购买
3.jpg
1930年,苏联工厂合作社的食品店里,货物很紧缺

高尔基曾盛赞华盛顿出手挽救了至少900万条生命

从1918年开始的历时3年的武装干涉给苏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各种物品匮乏,公共设施遭受破坏,持续的干旱又使各种作物难以生长。在这一年里,这块土地掀起史无前例的粮荒,波及苏俄的30多个省,受灾人口达到3350万人。在这些地区,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饿倒在路上。在这次大饥荒中,美国帮助苏联抗过了这场灾难。



苏联出现“人吃人”现象

自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共和国之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立刻视之为洪水猛兽,开始进行疯狂的武装干涉,力图把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英法美等国连续的武装干涉下,苏维埃政府和人民进入历史上最艰难的一段岁月,人们面临着无粮糊口的日子。

在饥饿的威胁下,人们纷纷吃树皮和草根,那些动物们也成了饥民们的口粮,在塔本县等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至于粮荒的原因,苏联官方认为是持续的干旱,因粮荒造成食物短缺已经致使520万人死亡,这是欧洲史无前例的纪录。其实,这次大粮荒从1918年开始就有征兆,后来研究表明,曾有数千万人濒临饿死。

严重的粮荒迫使苏维埃政府向国际社会寻求人道主义援助。1921年7月23日,苏联最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通过西方媒体向世界发出求救信号,他呼吁世界有条件提供援助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来解救千百万面临饥饿威胁的俄国人民。

高尔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也立刻得到了回应。作为武装干涉苏俄革命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的美国首先对苏俄的求救做出回应。一家美国慈善机构美国救济总署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该家慈善机构成立于1919年,由后来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主管。它的使命就是向战争受害者提供各种人道主义援助。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救济总署虽然表面上是一个非官方性质的慈善机构,但有着复杂的官方背景。从救济总署提出的援助条件可以看出,它的“无私”援助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比如要求苏维埃政府尽快释放关押在苏维埃俄国的美国人。为了获得境外的粮食援助,苏维埃政府接受了这一条件。

1921年8月20日,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与美国救济总署在里加签订了救助饥民的条约。条约签订不久,美国救济总署向彼得格勒提供了第一批救灾物资。1921年12月美国救济总署又向美国政府请求增加粮食援助。美国国会经过讨论,决定拨款2000万美元用于在美国市场上采购粮食来救济俄国的灾民。

1921年苏联发生旱灾,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北高加索和中俄罗斯粮食短缺,波及苏联30多个省,受灾人口达到3350万人。在这些地区,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饿倒在路上。这次大饥荒持续三年,苏联称共造成了520万人死亡。



美总统亲自抓救援

为了筹集更多的粮食救济灾民,救济总署负责人胡佛想尽了办法。他的聪明智慧在这场人道主义救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发现巴尔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粮食生产比较充足,而俄国国库虽然囤积大量财富,但苦于外国势力的封锁而买不到粮食。因此他萌生了让救济总署做中间人的角色。于是,他积极在美国和苏维埃政府之间奔走。他首先成功劝说苏维埃政府同意动用国库里的资金向国外购买粮食,然后他又跑到美国国务院进行游说,说明美国粮食储备很多,可以借机出售给俄国换得外汇储备。

经过他的努力,美国国务院特许让苏维埃从美国和巴尔干国家进口粮食。这样苏俄的粮荒由于胡佛的巧妙斡旋而得到了缓解。

苏维埃俄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受灾情况不同,援救工作比较复杂。为了让援救的物品都能发挥作用,胡佛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种办法充满了人性化。那就是先向各个灾区发放求助明信片,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个人和团体将困难写在明信片上,标明自己的名字、地址和联系方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邮寄到美国救济总署,救济总署通过得到的信件用邮寄包裹的方式向灾区人民派发援救物资。这个办法在先期执行过程中发挥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苏维埃政府的首肯。

1921年10月19日,苏维埃政府与美国救济总署签订了这种专门的派送援助协定。此后,救济总署向全俄发送了150多万张请求救助的邮局明信片,美国救济总署收到这些援助信件后在世界各地的援助机构中散发。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很有效果,很多团体和个人在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后逐渐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助物品,度过了危机。

高尔基曾这样评价美国的救援:“在过去的一年中,你们从死亡中拯救了350万儿童,550万成人……在我所知道的全部人类受难史上,没有任何援助的规模和慷慨程度能和这次援助相提并论。”






1921年苏联大饥荒:美帝前往紧急救济(组图)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tianxia/200810/1016_2669_833069.shtml

1.jpg
苏联闹粮荒时,人们只能看着空饭碗
2.jpg
1932年,在苏联的合作社商店里,肉类食品只能凭票购买
3.jpg
1930年,苏联工厂合作社的食品店里,货物很紧缺

高尔基曾盛赞华盛顿出手挽救了至少900万条生命

从1918年开始的历时3年的武装干涉给苏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各种物品匮乏,公共设施遭受破坏,持续的干旱又使各种作物难以生长。在这一年里,这块土地掀起史无前例的粮荒,波及苏俄的30多个省,受灾人口达到3350万人。在这些地区,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饿倒在路上。在这次大饥荒中,美国帮助苏联抗过了这场灾难。



苏联出现“人吃人”现象

自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共和国之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立刻视之为洪水猛兽,开始进行疯狂的武装干涉,力图把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英法美等国连续的武装干涉下,苏维埃政府和人民进入历史上最艰难的一段岁月,人们面临着无粮糊口的日子。

在饥饿的威胁下,人们纷纷吃树皮和草根,那些动物们也成了饥民们的口粮,在塔本县等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至于粮荒的原因,苏联官方认为是持续的干旱,因粮荒造成食物短缺已经致使520万人死亡,这是欧洲史无前例的纪录。其实,这次大粮荒从1918年开始就有征兆,后来研究表明,曾有数千万人濒临饿死。

严重的粮荒迫使苏维埃政府向国际社会寻求人道主义援助。1921年7月23日,苏联最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通过西方媒体向世界发出求救信号,他呼吁世界有条件提供援助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来解救千百万面临饥饿威胁的俄国人民。

高尔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也立刻得到了回应。作为武装干涉苏俄革命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的美国首先对苏俄的求救做出回应。一家美国慈善机构美国救济总署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该家慈善机构成立于1919年,由后来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主管。它的使命就是向战争受害者提供各种人道主义援助。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救济总署虽然表面上是一个非官方性质的慈善机构,但有着复杂的官方背景。从救济总署提出的援助条件可以看出,它的“无私”援助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比如要求苏维埃政府尽快释放关押在苏维埃俄国的美国人。为了获得境外的粮食援助,苏维埃政府接受了这一条件。

1921年8月20日,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与美国救济总署在里加签订了救助饥民的条约。条约签订不久,美国救济总署向彼得格勒提供了第一批救灾物资。1921年12月美国救济总署又向美国政府请求增加粮食援助。美国国会经过讨论,决定拨款2000万美元用于在美国市场上采购粮食来救济俄国的灾民。

1921年苏联发生旱灾,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北高加索和中俄罗斯粮食短缺,波及苏联30多个省,受灾人口达到3350万人。在这些地区,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饿倒在路上。这次大饥荒持续三年,苏联称共造成了520万人死亡。



美总统亲自抓救援

为了筹集更多的粮食救济灾民,救济总署负责人胡佛想尽了办法。他的聪明智慧在这场人道主义救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发现巴尔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粮食生产比较充足,而俄国国库虽然囤积大量财富,但苦于外国势力的封锁而买不到粮食。因此他萌生了让救济总署做中间人的角色。于是,他积极在美国和苏维埃政府之间奔走。他首先成功劝说苏维埃政府同意动用国库里的资金向国外购买粮食,然后他又跑到美国国务院进行游说,说明美国粮食储备很多,可以借机出售给俄国换得外汇储备。

经过他的努力,美国国务院特许让苏维埃从美国和巴尔干国家进口粮食。这样苏俄的粮荒由于胡佛的巧妙斡旋而得到了缓解。

苏维埃俄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受灾情况不同,援救工作比较复杂。为了让援救的物品都能发挥作用,胡佛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种办法充满了人性化。那就是先向各个灾区发放求助明信片,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个人和团体将困难写在明信片上,标明自己的名字、地址和联系方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邮寄到美国救济总署,救济总署通过得到的信件用邮寄包裹的方式向灾区人民派发援救物资。这个办法在先期执行过程中发挥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苏维埃政府的首肯。

1921年10月19日,苏维埃政府与美国救济总署签订了这种专门的派送援助协定。此后,救济总署向全俄发送了150多万张请求救助的邮局明信片,美国救济总署收到这些援助信件后在世界各地的援助机构中散发。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很有效果,很多团体和个人在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后逐渐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助物品,度过了危机。

高尔基曾这样评价美国的救援:“在过去的一年中,你们从死亡中拯救了350万儿童,550万成人……在我所知道的全部人类受难史上,没有任何援助的规模和慷慨程度能和这次援助相提并论。”






大饥荒时期的城镇街头景色
4.jpg
出外逃荒的饥民
5.jpg
萨拉托夫伏尔加河畔,准备乘船逃荒的难民
6.jpg
伏尔加河灾区饥民
7.jpg
伏尔加河灾区,担架上的小棺材,抬往墓地
8.jpg
饥民母子
9.jpg
瘦弱的饥民
10.jpg
萨马拉七岁的儿童饥民
11.jpg
12.jpg
照片拍完后死去
13.jpg
身边躺下的母亲已经死去
14.jpg
乌克兰的饥民
15.jpg
萨马拉,车上装载的死去儿童
16.jpg
布祖卢克,死亡的饥民
17.jpg
灾民家庭
18.jpg
瘦弱的儿童
19.jpg
非俄罗斯族难民
20.jpg
敖德萨,等待救助的人群
21.jpg
救助营地
22.jpg
美国救济总署物资发放站
23.jpg
乌法街头,收容的流浪饥民儿童
24.jpg
莫斯科的美国救济中心
25.jpg

大饥荒时期的城镇街头景色
4.jpg
出外逃荒的饥民
5.jpg
萨拉托夫伏尔加河畔,准备乘船逃荒的难民
6.jpg
伏尔加河灾区饥民
7.jpg
伏尔加河灾区,担架上的小棺材,抬往墓地
8.jpg
饥民母子
9.jpg
瘦弱的饥民
10.jpg
萨马拉七岁的儿童饥民
11.jpg
12.jpg
照片拍完后死去
13.jpg
身边躺下的母亲已经死去
14.jpg
乌克兰的饥民
15.jpg
萨马拉,车上装载的死去儿童
16.jpg
布祖卢克,死亡的饥民
17.jpg
灾民家庭
18.jpg
瘦弱的儿童
19.jpg
非俄罗斯族难民
20.jpg
敖德萨,等待救助的人群
21.jpg
救助营地
22.jpg
美国救济总署物资发放站
23.jpg
乌法街头,收容的流浪饥民儿童
24.jpg
莫斯科的美国救济中心
25.jpg


乌克兰纪念大饥荒76周年 悼念750万死难者(这是悼念1928年苏联第二次大饥荒)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tianxia/200811/1123_2669_891147.shtml

乌克兰2008年11月26日举行活动,悼念上世纪30年代大饥荒的死难者.总统尤先科再次促请国际社会,将“大饥荒”定义为种族灭绝行为.但他同时强调,此举并非针对俄罗斯,认为这并非俄罗斯的责任。

基辅广场钟声长鸣,雪花飘零,数万民众手持蜡烛,并在国旗上系上黑丝带,追悼76年前,在大饥荒中遇难的数百万同胞。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亲自在索菲亚大教堂点燃蜡烛,随后他发表讲话,重申“大饥荒”是蓄意的种族灭绝行为。

上世纪30年代,前苏联在乌克兰强制推行集体化和公社运动,造成大面积的饥荒。1932年到1933年期间,拥有欧洲面包篮美称的乌克兰,大约有750万人被活活饿死,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乌克兰议会已承认“种族灭绝”一说,但俄罗斯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指责亲西方的尤先科将大饥荒政治化。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拒绝出席纪念仪式。



乌克兰纪念大饥荒 数百万人饿死全系人为原因

乌克兰政府官员和民众2003年11月22日在该国首都基辅举行活动,纪念70年前发生的一场饥荒事件。国际社会不久前承认,这场发生在原苏联斯大林时代的饥荒事件系人为造成。

约2000人当天聚集在位于基辅市中心附近的米哈伊尔金顶大教堂前的广场上,点燃蜡烛纪念死者。数十名在饥荒中幸存的耄耋老人在晚辈的搀扶下参加了纪念仪式。

现年67岁的莉扎·科力辛琴科居住在基辅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她当天专程赶来参加纪念活动。她对美联社记者说:“我爷爷在大饥荒过后,总是习惯性地将面包切成小块晒成面包干,然后藏在布袋里。对挨饿的恐惧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为止。”

据美联社报道,在1932年至1933年间,原苏联斯大林政府为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强迫加盟共和国乌克兰的农民放弃土地,人为造成严重饥荒,导致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但该事件作为秘密一直被隐瞒多年。本月初,约30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一项联合声明,纪念因原苏联政府的错误而在饥荒中死去的无辜百姓。该声明意味着国际上首次承认存在这一饥荒事件。

今年年初,乌克兰政府解密了1000多份有关饥荒的秘密文件。乌总统库奇马也签署法令,将11月22日定为“饥荒纪念日”。

但美国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在本月21日拒绝撤消1932年授予《纽约时报》记者沃尔特?杜兰蒂的通讯报道奖。这也是该委员会第二次拒绝撤消杜兰蒂凭借对斯大林政府“五年计划”的系列报道而获得的荣誉。

杜兰蒂1922年至1944年为《纽约时报》负责原苏联地区的新闻报道,他因在1929年对斯大林进行了独家专访而名声大噪。1933年,在饥荒最严重的时候,杜兰蒂在一篇报道中说:“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也不可能发生。”后来,杜兰蒂又在另外一篇报道中写道:“有关乌克兰饥荒的报道实际上被夸大了,是对苏联的恶意宣传。”但杜兰蒂却私下对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一位外交官承认:“在过去一年中,全苏联很可能有高达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饥荒,其中乌克兰有数百万人。”

乌克兰议会下属的美洲委员会成员维多利亚说:“我们将继续要求取消授予杜兰蒂的奖项。因为他误导了国际社会,这一弥天大谎的责任人应该受到惩罚。”





乌克兰纪念大饥荒76周年 悼念750万死难者(这是悼念1928年苏联第二次大饥荒)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tianxia/200811/1123_2669_891147.shtml

乌克兰2008年11月26日举行活动,悼念上世纪30年代大饥荒的死难者.总统尤先科再次促请国际社会,将“大饥荒”定义为种族灭绝行为.但他同时强调,此举并非针对俄罗斯,认为这并非俄罗斯的责任。

基辅广场钟声长鸣,雪花飘零,数万民众手持蜡烛,并在国旗上系上黑丝带,追悼76年前,在大饥荒中遇难的数百万同胞。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亲自在索菲亚大教堂点燃蜡烛,随后他发表讲话,重申“大饥荒”是蓄意的种族灭绝行为。

上世纪30年代,前苏联在乌克兰强制推行集体化和公社运动,造成大面积的饥荒。1932年到1933年期间,拥有欧洲面包篮美称的乌克兰,大约有750万人被活活饿死,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乌克兰议会已承认“种族灭绝”一说,但俄罗斯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指责亲西方的尤先科将大饥荒政治化。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拒绝出席纪念仪式。



乌克兰纪念大饥荒 数百万人饿死全系人为原因

乌克兰政府官员和民众2003年11月22日在该国首都基辅举行活动,纪念70年前发生的一场饥荒事件。国际社会不久前承认,这场发生在原苏联斯大林时代的饥荒事件系人为造成。

约2000人当天聚集在位于基辅市中心附近的米哈伊尔金顶大教堂前的广场上,点燃蜡烛纪念死者。数十名在饥荒中幸存的耄耋老人在晚辈的搀扶下参加了纪念仪式。

现年67岁的莉扎·科力辛琴科居住在基辅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她当天专程赶来参加纪念活动。她对美联社记者说:“我爷爷在大饥荒过后,总是习惯性地将面包切成小块晒成面包干,然后藏在布袋里。对挨饿的恐惧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为止。”

据美联社报道,在1932年至1933年间,原苏联斯大林政府为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强迫加盟共和国乌克兰的农民放弃土地,人为造成严重饥荒,导致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但该事件作为秘密一直被隐瞒多年。本月初,约30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一项联合声明,纪念因原苏联政府的错误而在饥荒中死去的无辜百姓。该声明意味着国际上首次承认存在这一饥荒事件。

今年年初,乌克兰政府解密了1000多份有关饥荒的秘密文件。乌总统库奇马也签署法令,将11月22日定为“饥荒纪念日”。

但美国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在本月21日拒绝撤消1932年授予《纽约时报》记者沃尔特?杜兰蒂的通讯报道奖。这也是该委员会第二次拒绝撤消杜兰蒂凭借对斯大林政府“五年计划”的系列报道而获得的荣誉。

杜兰蒂1922年至1944年为《纽约时报》负责原苏联地区的新闻报道,他因在1929年对斯大林进行了独家专访而名声大噪。1933年,在饥荒最严重的时候,杜兰蒂在一篇报道中说:“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也不可能发生。”后来,杜兰蒂又在另外一篇报道中写道:“有关乌克兰饥荒的报道实际上被夸大了,是对苏联的恶意宣传。”但杜兰蒂却私下对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一位外交官承认:“在过去一年中,全苏联很可能有高达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饥荒,其中乌克兰有数百万人。”

乌克兰议会下属的美洲委员会成员维多利亚说:“我们将继续要求取消授予杜兰蒂的奖项。因为他误导了国际社会,这一弥天大谎的责任人应该受到惩罚。”



为什么我看你的文章总有TG中枪的感觉呢?
搞得好像都是外部势力什么都没做一样的
若你不相信我的简单介绍,你可到新浪爱问资料共享去下载沈志华主编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上中两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面的介绍比我这里说的详细多了。哪怕你翻翻目录也很好。

akvsm16 发表于 2011-8-24 01:35
搞得好像都是外部势力什么都没做一样的
求解,外部势力做了神马?

GT445 发表于 2011-8-24 22:43
求解,外部势力做了神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请看这个帖子http://lt.cjdby.net/thread-1219189-1-1.html


苏联过去时:一共三次大饥荒、大清洗、古拉格虐待死的、从肉体上消灭富农、强制大迁徙、战后清洗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等等,一共死了多少人?
GT445 发表于 2011-8-24 22:43
求解,外部势力做了神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请看这个帖子http://lt.cjdby.net/thread-1219189-1-1.html


苏联过去时:一共三次大饥荒、大清洗、古拉格虐待死的、从肉体上消灭富农、强制大迁徙、战后清洗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等等,一共死了多少人?
顶。不是躺着中枪,而是高度的相似性。
坚固的堡垒最容易被内部攻破,没有内部问题,像苏联这样的大国不会轻易出现饥荒,也不是能一夜之间倒坍的。

akvsm16 发表于 2011-8-24 01:35
搞得好像都是外部势力什么都没做一样的


外部势力做了什么:


苏俄内战时第一次大饥荒:
美国成立援助俄国饥荒委员会,赫伯特·胡佛担任主席,拯救了900多万苏俄饥民的生命,列宁和高尔基对此高度评价并表示感谢


三十年代苏联第二次人为饥荒:
西方掏钱购买苏联出口的粮食,卖给苏联五年计划所需的各种工业设备,甚至向苏联提供整套工厂设备,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哈尔科夫电机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第二巴库联合企业、尼科波尔特钢厂、莫斯科“阿芙乐尔”钢铁厂等等


二战后苏联第三次人为饥荒:
美国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并表示愿意对白俄罗斯、乌克兰、捷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提供马歇尔援助,被苏联骂得狗血喷头
akvsm16 发表于 2011-8-24 01:35
搞得好像都是外部势力什么都没做一样的


外部势力做了什么:


苏俄内战时第一次大饥荒:
美国成立援助俄国饥荒委员会,赫伯特·胡佛担任主席,拯救了900多万苏俄饥民的生命,列宁和高尔基对此高度评价并表示感谢


三十年代苏联第二次人为饥荒:
西方掏钱购买苏联出口的粮食,卖给苏联五年计划所需的各种工业设备,甚至向苏联提供整套工厂设备,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哈尔科夫电机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第二巴库联合企业、尼科波尔特钢厂、莫斯科“阿芙乐尔”钢铁厂等等


二战后苏联第三次人为饥荒:
美国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并表示愿意对白俄罗斯、乌克兰、捷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提供马歇尔援助,被苏联骂得狗血喷头
典型劫农济工政策…
tg后来三年自然灾害也是这套
饥荒的罪魁祸首是“外部势力”,
扬州大屠杀是“改朝换代”“兄弟打架”,

不是我不明白,世界变化太快。
没想到有这麽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