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资料]飓风式战斗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02:19
 
  飓风(Hurricane)式战斗机也是二次大战中名闻暇尔的战斗机。它的名气,首先出在曾惨败给诞生于同一时间的对手,接着又因战功赫赫而名声大噪。

<P>
  二十年代英国空军一份报告提出:时速超过三百公里的的战机很难编队飞行,也不能作剧烈的机动动作,因为过载会大得令飞行员无法忍受。再加上“单翼机不安全”的著名研究报告,令英国空军的首脑人物一直对单翼战斗机持怀疑态度。

<P>
  但霍克(Hawker)飞机公司的肯姆(Camm)爵士富有远见地坚持设计单翼战斗机,并争得军方的采纳。在设计过程中,肯姆爵士把飓风战斗机原计划采用的苍鹰(Goshawk)发动机和固定式起落架改为马力更大的灰背隼(Merlin)PV12 发动机和收放式起落架,并将作为主要武备的四挺机枪增进至八挺。此外,飓风还采用了许多当时属十分先进的技术,如流线形的机身,前半部覆以全金属蒙皮。密封式座舱盖向后滑动打开,方便飞行员跳伞时的紧急脱离。首架飓风式战斗机在 1935 年 11 月试飞成功。

<P>
1936 年在布鲁克岛试飞的飓风原型机(编号 K5083),前机身未涂装,后机身帆布蒙皮上涂上了金属铝色

<P>
  1936 年 6 月,英国空军订购了 600 架飓风战斗机,后来又不断追加。至 1939 年 9 月共有 18 个半中队 497 架飓风进入空军服役。到 1940 年 8 月的不列颠空战之前,霍克公司总共交付了 2,309 架飓风式战斗机。

<P>
  当二次大战爆发后,飓风作为英军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被派驻欧洲大陆,担任前线空中打击部队(A.A.S.F.)的主力。但战果大大出乎英国人的预料:1940 年 5 月 8 日至 18 日短短的十天里,飓风即被击落 250 架;在掩护敦克尔克大撤退的空战行动中,又损失了近 150 架。

<P>
  飓风输得如此之惨,除了总体性能确比 Bf 109 差及数量上处于劣势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P>
  从一次大战结束到二次大战初期的二十年中,英军战斗机基本编队一直采用三机“V”字密集队形:长机在前,两架僚机分别在长机的两侧后方,与长机相距约 100 米。英军认为这样的密集编队覆盖的观察角最大,不易丧失队形。当多机编队时,英军以三机“V”队为单位,以同样方法编成“V”形大队。

<P>
  而事实恰好相反:因为队形密集,僚机飞行员必须飞得十分小心,主要精力都放在与长机保持编队距离上,无暇注意后方;而长机则以为后方有僚机保护,大可放心。往往到已被德军战斗机咬住开火,英军才发现后面的尾巴,为时晚矣。

<P>
  当作急转弯等机动动作时,英军长机得加倍小心,必须花在空战中足以定胜负的数秒钟时间提示僚机作准备。因为以如此近的间距,一不留神就会两机相撞。当大机群在带队长机带领下机动时,虽然看起来煞是壮观,但实际上却是老牛拉破车。

<P>
  德军的“秃鹰”军团在参加西班牙内战初期,采用的也是“V”形编队。但因为参战的 Bf 109 数量少,不得不分散配置,逐渐形成两机间间隔约二百米的双机一字横队编队方法。在实战中,德军发现这种一字横队远比“V”字队更机动灵活,于是它被写进了德空军的战斗条令。

<P>
  在法国战役中,一天英军三个中队共 36 架飓风战斗机正在编队飞行,突然发现约十架 Bf 109 钻云而出,从大队的侧后方扑过来。英军带队长机立即率领机群转向迎击德机,但笨拙的转向还没完成一半,德军战斗机已咬住排在编队最后的英军战机开火了。转眼间,在击落英军四架战机后,德机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战斗过程中,英军未有机会发射一发子弹,有的飞行员甚至连敌机都没看见。以三倍多于敌机的优势,却落得如此惨败的结局,难怪一个英军飞行员发牢骚说:“我们为什么要飞‘V’队?就为了飞起来好看。”

<P>
  在 1940 年 8 月的不列颠空战中,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性能更好,足以和 Bf 109 匹敌的喷火式战斗机所吸引,因此飓风式战斗机的功绩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当时英空军中飓风式战斗机共有 32 个中队,而喷火式只有 19 个中队,飓风式仍然是英军战斗机部队的主力。

<P>
  当喷火式与德军护航的 Bf 109 纠缠时,飓风式则趁虚攻击笨重的德军 Bf 110 双引擎战斗机和轰炸机。纵观整个不列颠空战战役,飓风式击落的敌机比英军其他任何一种战斗机都多,功不可没。

<P>
  之后,飓风式主要用作战斗轰炸机使用,猎杀法国境内的地面目标。在北非,飓风式装上 40 毫米机炮,专门攻击隆美尔将军麾下的坦克,也取得显赫战绩。

<P>
  从 1941 年开始,英国海上运输船队频频遭到德国“U”型潜艇和 Fw 200 远程轰炸机的袭击,为保护性命悠关的海上运输线,英军把飓风做一些改动后成为“海飓风”配置在匆忙加装弹射装置的商船上。执行战斗任务时,将海飓风用弹射装置弹射出去;完成任务后再迫降在海面上,由其他船只设法把飞行员救起。后来才对海飓风再加以改进配备于英海军的航空母舰上。在 1942 年 8 月护送赴马耳他岛船队的战斗中,70 架海飓风迎战总数超过 600 架的轴心国机群,取得击落 39 架而自己只损失 7 架的出色战果。

<P>
  至大战结束,英国和加拿大共生产了 14,231 架飓风式战斗机,有 2,952 架依租借法案输往苏联,但其中相当一部份损失于海上运输途中。

<P>
  提到飓风,就不能不提一下与它甚有渊缘的“远房兄弟”--无畏(Defiant)式战斗机。三十年代后期,单翼机和动力操作炮塔成了飞机设计上两股非常时髦的潮流。在英国空军的要求下,以研制飞机枪炮而闻名的波尔敦·保罗(BoultonPaul)公司设计出这型一改传统的“无畏”式战斗机。它唯一的火力配置是装在驾驶舱后方的一个液压驱动炮塔,其上装有四挺 7.7 毫米机枪,由坐在炮塔里的射击手用手柄操纵,火力范围覆盖整个上半球。该机于 1937 年 8 月试飞成功,至 1940 年已组建一个中队。

<P>
  1940 年 5 月,派驻法国的无畏式战斗机开始与德军战机发生空战。因为无畏式的外形与飓风式十分相似,德军战斗机按惯例从英机尾部进入攻击。谁知这正是无畏式最好施展火力的方位,当德军飞行员为即将到口的猎物而暗自欣喜的时候,突然遭到四挺机枪的迎头痛击。这招“拖刀计”使得颇为成功,在头三个星期里无畏式共击落了 65 架德军飞机。但很快德军就发现上当了,立刻改用新的攻击方法,从无畏式的后下方进入,这正是它的火力死角。背负两名飞行员和一个沉重的炮塔,令无畏式的机动性极差,无法与 Bf 109 对抗。经历了惨重的损失后,无畏式不再在昼间升空,与德军战斗机正面交锋,而改作夜间战斗机,截击趁黑轰炸伦敦的德国轰炸机。这下它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悄悄地飞到轰炸机的腹部,突然用四挺机枪给它来个开膛破肚。

<P>
基本性能数据(Mk I型):

<P>
翼展:12.19 米

<P>
机长:9.75 米

<P>
机高:4 米

<P>
最大起飞重量:2,994 千克

<P>
最高时速:511 公里

<P>
升限:10,973 米

<P>
续航距离:740 公里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9 14:56:29编辑过]

  飓风(Hurricane)式战斗机也是二次大战中名闻暇尔的战斗机。它的名气,首先出在曾惨败给诞生于同一时间的对手,接着又因战功赫赫而名声大噪。

<P>
  二十年代英国空军一份报告提出:时速超过三百公里的的战机很难编队飞行,也不能作剧烈的机动动作,因为过载会大得令飞行员无法忍受。再加上“单翼机不安全”的著名研究报告,令英国空军的首脑人物一直对单翼战斗机持怀疑态度。

<P>
  但霍克(Hawker)飞机公司的肯姆(Camm)爵士富有远见地坚持设计单翼战斗机,并争得军方的采纳。在设计过程中,肯姆爵士把飓风战斗机原计划采用的苍鹰(Goshawk)发动机和固定式起落架改为马力更大的灰背隼(Merlin)PV12 发动机和收放式起落架,并将作为主要武备的四挺机枪增进至八挺。此外,飓风还采用了许多当时属十分先进的技术,如流线形的机身,前半部覆以全金属蒙皮。密封式座舱盖向后滑动打开,方便飞行员跳伞时的紧急脱离。首架飓风式战斗机在 1935 年 11 月试飞成功。

<P>
1936 年在布鲁克岛试飞的飓风原型机(编号 K5083),前机身未涂装,后机身帆布蒙皮上涂上了金属铝色

<P>
  1936 年 6 月,英国空军订购了 600 架飓风战斗机,后来又不断追加。至 1939 年 9 月共有 18 个半中队 497 架飓风进入空军服役。到 1940 年 8 月的不列颠空战之前,霍克公司总共交付了 2,309 架飓风式战斗机。

<P>
  当二次大战爆发后,飓风作为英军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被派驻欧洲大陆,担任前线空中打击部队(A.A.S.F.)的主力。但战果大大出乎英国人的预料:1940 年 5 月 8 日至 18 日短短的十天里,飓风即被击落 250 架;在掩护敦克尔克大撤退的空战行动中,又损失了近 150 架。

<P>
  飓风输得如此之惨,除了总体性能确比 Bf 109 差及数量上处于劣势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P>
  从一次大战结束到二次大战初期的二十年中,英军战斗机基本编队一直采用三机“V”字密集队形:长机在前,两架僚机分别在长机的两侧后方,与长机相距约 100 米。英军认为这样的密集编队覆盖的观察角最大,不易丧失队形。当多机编队时,英军以三机“V”队为单位,以同样方法编成“V”形大队。

<P>
  而事实恰好相反:因为队形密集,僚机飞行员必须飞得十分小心,主要精力都放在与长机保持编队距离上,无暇注意后方;而长机则以为后方有僚机保护,大可放心。往往到已被德军战斗机咬住开火,英军才发现后面的尾巴,为时晚矣。

<P>
  当作急转弯等机动动作时,英军长机得加倍小心,必须花在空战中足以定胜负的数秒钟时间提示僚机作准备。因为以如此近的间距,一不留神就会两机相撞。当大机群在带队长机带领下机动时,虽然看起来煞是壮观,但实际上却是老牛拉破车。

<P>
  德军的“秃鹰”军团在参加西班牙内战初期,采用的也是“V”形编队。但因为参战的 Bf 109 数量少,不得不分散配置,逐渐形成两机间间隔约二百米的双机一字横队编队方法。在实战中,德军发现这种一字横队远比“V”字队更机动灵活,于是它被写进了德空军的战斗条令。

<P>
  在法国战役中,一天英军三个中队共 36 架飓风战斗机正在编队飞行,突然发现约十架 Bf 109 钻云而出,从大队的侧后方扑过来。英军带队长机立即率领机群转向迎击德机,但笨拙的转向还没完成一半,德军战斗机已咬住排在编队最后的英军战机开火了。转眼间,在击落英军四架战机后,德机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战斗过程中,英军未有机会发射一发子弹,有的飞行员甚至连敌机都没看见。以三倍多于敌机的优势,却落得如此惨败的结局,难怪一个英军飞行员发牢骚说:“我们为什么要飞‘V’队?就为了飞起来好看。”

<P>
  在 1940 年 8 月的不列颠空战中,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性能更好,足以和 Bf 109 匹敌的喷火式战斗机所吸引,因此飓风式战斗机的功绩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当时英空军中飓风式战斗机共有 32 个中队,而喷火式只有 19 个中队,飓风式仍然是英军战斗机部队的主力。

<P>
  当喷火式与德军护航的 Bf 109 纠缠时,飓风式则趁虚攻击笨重的德军 Bf 110 双引擎战斗机和轰炸机。纵观整个不列颠空战战役,飓风式击落的敌机比英军其他任何一种战斗机都多,功不可没。

<P>
  之后,飓风式主要用作战斗轰炸机使用,猎杀法国境内的地面目标。在北非,飓风式装上 40 毫米机炮,专门攻击隆美尔将军麾下的坦克,也取得显赫战绩。

<P>
  从 1941 年开始,英国海上运输船队频频遭到德国“U”型潜艇和 Fw 200 远程轰炸机的袭击,为保护性命悠关的海上运输线,英军把飓风做一些改动后成为“海飓风”配置在匆忙加装弹射装置的商船上。执行战斗任务时,将海飓风用弹射装置弹射出去;完成任务后再迫降在海面上,由其他船只设法把飞行员救起。后来才对海飓风再加以改进配备于英海军的航空母舰上。在 1942 年 8 月护送赴马耳他岛船队的战斗中,70 架海飓风迎战总数超过 600 架的轴心国机群,取得击落 39 架而自己只损失 7 架的出色战果。

<P>
  至大战结束,英国和加拿大共生产了 14,231 架飓风式战斗机,有 2,952 架依租借法案输往苏联,但其中相当一部份损失于海上运输途中。

<P>
  提到飓风,就不能不提一下与它甚有渊缘的“远房兄弟”--无畏(Defiant)式战斗机。三十年代后期,单翼机和动力操作炮塔成了飞机设计上两股非常时髦的潮流。在英国空军的要求下,以研制飞机枪炮而闻名的波尔敦·保罗(BoultonPaul)公司设计出这型一改传统的“无畏”式战斗机。它唯一的火力配置是装在驾驶舱后方的一个液压驱动炮塔,其上装有四挺 7.7 毫米机枪,由坐在炮塔里的射击手用手柄操纵,火力范围覆盖整个上半球。该机于 1937 年 8 月试飞成功,至 1940 年已组建一个中队。

<P>
  1940 年 5 月,派驻法国的无畏式战斗机开始与德军战机发生空战。因为无畏式的外形与飓风式十分相似,德军战斗机按惯例从英机尾部进入攻击。谁知这正是无畏式最好施展火力的方位,当德军飞行员为即将到口的猎物而暗自欣喜的时候,突然遭到四挺机枪的迎头痛击。这招“拖刀计”使得颇为成功,在头三个星期里无畏式共击落了 65 架德军飞机。但很快德军就发现上当了,立刻改用新的攻击方法,从无畏式的后下方进入,这正是它的火力死角。背负两名飞行员和一个沉重的炮塔,令无畏式的机动性极差,无法与 Bf 109 对抗。经历了惨重的损失后,无畏式不再在昼间升空,与德军战斗机正面交锋,而改作夜间战斗机,截击趁黑轰炸伦敦的德国轰炸机。这下它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悄悄地飞到轰炸机的腹部,突然用四挺机枪给它来个开膛破肚。

<P>
基本性能数据(Mk I型):

<P>
翼展:12.19 米

<P>
机长:9.75 米

<P>
机高:4 米

<P>
最大起飞重量:2,994 千克

<P>
最高时速:511 公里

<P>
升限:10,973 米

<P>
续航距离:740 公里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9 14:56:29编辑过]
“飓风”先后发展过20种左右的改型。
“飓风”Mk,Ⅰ,机翼埋装8挺7.62毫米机枪,最早服役的第111中队队长H·B·哈斯特少校于1939年11月29日在北海上空最初击落一架德军的He111轰炸机。
Mk.Ⅱ于1939年交付,改装“梅林”XX型1185马力发动机。主翼蒙皮换用铝板,翼下可挂副油箱,部分飞机在机头下加装有气化器进气道防沙尘罩,外观上易于区别。
Mk.ⅡA于1940年6月问世,仍装8挺机枪。
Mk.ⅡB于1941年问世,属于战斗轰炸机改型,总重为3154千克,绰号“哈里波马”。翼内装8~12挺7.62毫米布朗宁机枪,携弹3600发!翼下可挂2枚炸弹或副油箱,成为“飓风”的主要设计用途由纯空战向对地攻击改变的转折点,绰号“飓风轰炸机”,曾援苏3000架。
Mk.ⅡC于1942年问世,用4门机炮蘟e下所有的机枪,在印缅战场用于对付日本“隼”式等战斗机,在空战机动性和火力方面一度领先,也可改挂炸弹或夜间目视空战,双座教练机是Mk.T.ⅡC。
Mk.ⅡD的翼下可挂2具40毫米大口径反坦克炮的保形吊舱,在北非与远东发挥自如,可用于打击装甲目标,但最高时速比ⅡA不得不减少100千米。
Mk.Ⅲ是试制机。
Mk.Ⅳ(Mk.4)是Mk.Ⅲ的正式批量生产型,专用于对地攻击,成为一种轻巧的攻击机。装“梅林”20、21、22、24或27型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超过1600马力。其主要特点是腹式散热器获装甲保护,以提高低空作战的抗弹生存性。翼下可挂2具反坦克炮吊舱或副油箱,也可改挂2颗225千克炸弹或8枚火箭弹,素有“万能机翼”之美称,从1943年后大量投用。
Mk.Ⅴ.(Mk.5)型是最终改型,但未投产。
Mk.ⅩⅡ(Mk.12)型是加拿大在战时的仿制型,同Mk.Ⅱ,但换了一副不加桨毂罩的汉密尔顿螺旋桨,机翼装有12挺机枪。冬季寒带型改用固定式后三点雪橇起落架,合计生产1451架。
英国皇家海军习惯采纳成熟的空军机型为己用,于是就有了“海飓风”战斗机(SeaHurricane)。“海飓风”由于是海基型飞机,故增加了着舰钩,可运用于航空母舰上或干脆随船队出发,从商船特制的发射架上起飞,而后者在作战结束后起降于海面,仅飞行员回收。这种权宜之计是迫于德国U则潜艇日渐嚣张的“海狼”行动和以Fw200大型巡逻机为首的空中攻击行为给英国海上运输队带来的种种威胁。“海飓风”一共从陆基型中改装出800架来。
到1944年9月停产时,各种“飓风”与“海飓风”累计生产出14533架(一说2万余架),其中英国本土生产了12780架。
该机先后出口援助过前苏联、芬兰、加拿大、南非、比利时、前南斯拉夫、葡萄牙等国军队及抵抗组织的流亡空军。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到1954年。</P>
<P>真够全的</P><P>佩服</P>
飓风式战斗机
一个名副其实的战斗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