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资料: 苏联太空战斗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58:35
我在维基上看天顶火箭的资料, 说其曾经发射过一个苏联飓风太空有人驾驶战斗机的模型, 这是个疯狂的计划, 我想问一下, 谁了解这个计划? 能讲讲不?我在维基上看天顶火箭的资料, 说其曾经发射过一个苏联飓风太空有人驾驶战斗机的模型, 这是个疯狂的计划, 我想问一下, 谁了解这个计划? 能讲讲不?
好象有个米格105太空战斗机,是螺旋航天飞机计划里的.
能源火箭当年发射的那个载荷究竟是什么东西?
据说是军事空间站,详情不明.
原帖由 ck7543 于 2008-10-7 16:45 发表
好象有个米格105太空战斗机,是螺旋航天飞机计划里的.

米格105好像没上过天,是米格局自己搞的,被砍了
米格105计划我清楚, 但是没有通过天顶发射过模型呀
据说中国也搞过这个;funk
原帖由 堡垒恒星 于 2008-10-10 22:17 发表
据说中国也搞过这个;funk

能不能把这方面的资料贴上来看看。
是这个吗
原帖由 zly1993 于 2008-10-10 23:31 发表
是这个吗

这个也太科幻了吧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298537
原帖由 zly1993 于 2008-10-13 17:41 发表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298537

就这个:handshake


 米格105.11空天飞机是前苏联“螺旋”军事航天系统的轨道再入飞行器试验机,有105.11亚音速试验机,105.12和105.13超音速试验机,因为没能得到苏联政府支持,米高扬设计局没能延续这个计划,只有105.11被建造和试飞。

  现在米格105.11空天飞机被放置在莫尼诺中央空军博物馆。最近,两个俄国青年在博物馆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始对其进行修复。两人分别是尼古拉·切卡诺夫和索菲娅·科拉夫诺克。

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美苏两国全力进行空间竞争年代,为了能在太空领域压倒美国,前苏联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宇航器设计,在传统飞行器设计领域久负盛名的米高扬设计局也开始涉足宇航领域,加入了这一竞争行列,随后不久,米格设计局就提出了著名的“螺旋”空天飞机计划。该计划与前苏联其他的宇航计划一样,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苏联人希望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可以攻击敌方太空设施空间战斗机,从而在两大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中占得上风。

  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螺旋”计划母机并没有造出原型机,只造了一架米格105的亚音速气动外形验证机,该机装一台推力为2,350公斤的RD-36-35K涡轮喷气发动机,1976年10月11日在莫斯科附近的茹科夫斯基试飞基地进行了首飞,次年11月27日,该机由图95K母机携带在5000米高空进行了首次空中投放试验,并安全返回地面。尽管该机随后有成功的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但还是无法改变下马的命运,因为早在米格105首飞的8个月前,前苏联最终选定了“暴风雪”航天飞机系统作为其下一代轨道飞行器,这实际上已经宣告了“螺旋”计划的死亡,1978年米格105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飞行试验,从此彻底了历史舞台。

  如今,这架米格105的原型机作为那个竞争激烈的航天时代的见证,静静的躺在了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航空博物馆里,向人们讲述着自己那壮志未酬的故事。

  苏联有翼航天器的先锋当属60年代初在著名工程师洛吉诺洛金斯基领导下研制的“50-50计划”,也称“螺旋”计划。1962年,米高扬领导的第155设计局根据科罗廖夫下达的任务开始研制“50-50”计划,其中的“50号产品”为单座军用空天飞机,而“50-50”号产品”为高超音速载机。“50”这一数字表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十月革命50周年献礼,并计划在此时进行首期亚音速试验。高超音速载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研制,它应在极大的速度(M5.5~6)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释放这架10吨重的空天飞机。计算表明,该系统的有效载荷重量约为其发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发射重量返回地球,而当时科罗廖夫设计的320吨重的联盟火箭只能将发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吨重的着陆器。同时,“螺旋”不光能返回,它还可以再次飞行,而且无需航天发射场。当时制造了试验型轨道飞机,并进行了首批计划内的飞行。在返回大气层时,它就像飞机一样,可在半径为600~800公里的范围内选择着陆点。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机或侦察平台,也可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只是作为技术验证平台。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105.11”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验,“105.12”用于超音速研究,“105.13”用于高超音速研究,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谈”。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计划恢复实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1976年10月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总共进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性能。

  该空天飞机呈平底形状,采用升力体式机身,前部较大并向上翘起,因此该机又被戏称为“套鞋”。这种几何形状可大大降低机身在再入大气层时的受热程度。该机的独特之处是其可变式机翼。机翼安装时与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飞、轨道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用作垂直安定面。在再入大气层并将速度降低到亚音速后,机翼转至水平状态,从而增加了升力。机身、机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度分别为78、55和60度。“米格-105”安装有科列索夫研制的RD-36-35K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轨道发动机由19台大小不一的发动机组成,以进行轨道粗定位和精确机动。该飞机长8.5米,高3.5米,重4220公斤,翼展7.4米。这一方案最终被取消,但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米格105.11空天飞机是前苏联“螺旋”军事航天系统的轨道再入飞行器试验机,有105.11亚音速试验机,105.12和105.13超音速试验机,因为没能得到苏联政府支持,米高扬设计局没能延续这个计划,只有105.11被建造和试飞。

  现在米格105.11空天飞机被放置在莫尼诺中央空军博物馆。最近,两个俄国青年在博物馆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始对其进行修复。两人分别是尼古拉·切卡诺夫和索菲娅·科拉夫诺克。

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美苏两国全力进行空间竞争年代,为了能在太空领域压倒美国,前苏联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宇航器设计,在传统飞行器设计领域久负盛名的米高扬设计局也开始涉足宇航领域,加入了这一竞争行列,随后不久,米格设计局就提出了著名的“螺旋”空天飞机计划。该计划与前苏联其他的宇航计划一样,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苏联人希望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可以攻击敌方太空设施空间战斗机,从而在两大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中占得上风。

  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螺旋”计划母机并没有造出原型机,只造了一架米格105的亚音速气动外形验证机,该机装一台推力为2,350公斤的RD-36-35K涡轮喷气发动机,1976年10月11日在莫斯科附近的茹科夫斯基试飞基地进行了首飞,次年11月27日,该机由图95K母机携带在5000米高空进行了首次空中投放试验,并安全返回地面。尽管该机随后有成功的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但还是无法改变下马的命运,因为早在米格105首飞的8个月前,前苏联最终选定了“暴风雪”航天飞机系统作为其下一代轨道飞行器,这实际上已经宣告了“螺旋”计划的死亡,1978年米格105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飞行试验,从此彻底了历史舞台。

  如今,这架米格105的原型机作为那个竞争激烈的航天时代的见证,静静的躺在了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航空博物馆里,向人们讲述着自己那壮志未酬的故事。

  苏联有翼航天器的先锋当属60年代初在著名工程师洛吉诺洛金斯基领导下研制的“50-50计划”,也称“螺旋”计划。1962年,米高扬领导的第155设计局根据科罗廖夫下达的任务开始研制“50-50”计划,其中的“50号产品”为单座军用空天飞机,而“50-50”号产品”为高超音速载机。“50”这一数字表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十月革命50周年献礼,并计划在此时进行首期亚音速试验。高超音速载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研制,它应在极大的速度(M5.5~6)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释放这架10吨重的空天飞机。计算表明,该系统的有效载荷重量约为其发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发射重量返回地球,而当时科罗廖夫设计的320吨重的联盟火箭只能将发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吨重的着陆器。同时,“螺旋”不光能返回,它还可以再次飞行,而且无需航天发射场。当时制造了试验型轨道飞机,并进行了首批计划内的飞行。在返回大气层时,它就像飞机一样,可在半径为600~800公里的范围内选择着陆点。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机或侦察平台,也可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只是作为技术验证平台。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105.11”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验,“105.12”用于超音速研究,“105.13”用于高超音速研究,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谈”。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计划恢复实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1976年10月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总共进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性能。

  该空天飞机呈平底形状,采用升力体式机身,前部较大并向上翘起,因此该机又被戏称为“套鞋”。这种几何形状可大大降低机身在再入大气层时的受热程度。该机的独特之处是其可变式机翼。机翼安装时与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飞、轨道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用作垂直安定面。在再入大气层并将速度降低到亚音速后,机翼转至水平状态,从而增加了升力。机身、机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度分别为78、55和60度。“米格-105”安装有科列索夫研制的RD-36-35K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轨道发动机由19台大小不一的发动机组成,以进行轨道粗定位和精确机动。该飞机长8.5米,高3.5米,重4220公斤,翼展7.4米。这一方案最终被取消,但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螺旋计划。
空天机一定要有一个巨大的燃料载荷。

空天机都是依靠战术变轨,来闪过敌方的反卫星导弹的。
这也叫太空战斗机????能单级入轨吗???X-33,冒险星表示泪流满面!!!
导弹武库核潜艇 发表于 2013-4-16 15:43
空天机一定要有一个巨大的燃料载荷。

空天机都是依靠战术变轨,来闪过敌方的反卫星导弹的。
低轨道变轨燃料消耗太厉害了,一般来说带的燃料都经不起折腾
导弹武库核潜艇 发表于 2013-4-16 15:43
空天机一定要有一个巨大的燃料载荷。

空天机都是依靠战术变轨,来闪过敌方的反卫星导弹的。
返回制动才是燃料消耗的大头,航天飞机和X377B有一半的燃料都是返回制动消耗掉的,其余那都不算什么

这俩货的反作用力控制系统会一直开到2万多米高度,你看费燃料了么?在大气层内那么机动,外加在大气层外的变轨,燃料消耗只占22至27%。
SSN19 发表于 2013-4-17 06:42
低轨道变轨燃料消耗太厉害了,一般来说带的燃料都经不起折腾

如此,必须要有全球传统军事力量的配合了。空天机没有隐身能力。

如果没有全球军力能力,不能打瞎对方地面部署的“太空篱笆”(对天监视系统),也不能全球压制和拒止 对方反卫星导弹发射平台(包括大驱和重型歼击机),对方可以跟踪监视空天机,自由部署反卫星导弹发射平台,那么被对方反卫星导弹追着打,得不停变轨躲闪,变轨又消耗燃料,这就不好玩了。
F44 发表于 2013-4-17 07:14
返回制动才是燃料消耗的大头,航天飞机和X377B有一半的燃料都是返回制动消耗掉的,其余那都不算什么

这 ...
哦,好的,确实如此。:D
F44 发表于 2013-4-17 07:14
返回制动才是燃料消耗的大头,航天飞机和X377B有一半的燃料都是返回制动消耗掉的,其余那都不算什么

这 ...
MD新一代太空战斗机可是费尽心机的想要通过高层大气制动来减少变轨消耗燃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