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机仍应该以单用途为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19:26
多用途战机当然是好,大大简化后勤、采购、训练的复杂度,理论上讲还可以一次出发完成多种任务,对空对敌对海反潜,逢妖降妖遇水搭桥,全能。

但建设以多用途战机为主的空军需要一个根本条件,那就是你的战机设计制造能力必须大大超过潜在对手,以至于你的多用途战机比对方的单用途优化战机还强或至少势均力敌。比如你的多用途编队,一部分取对海攻击挂载,一部分空战护航,后者必须能比对方截击用的空优战机还强,否则你的全能选手全都成了全无能,技术上的全面等于战争中的完败。

多用途战机的另外一个缺陷不这么明显但也可以成为实际应用中的致命之处,那就是飞行员训练强度和要求大大提高。除了极为优秀的天才以外,训练成一个优秀的空战驾驶员足以耗去绝大部分飞行员的全部有效生命。如果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对地、对海、电战、协同指挥训练并达到高手水平,那么对绝大部分飞行员来说简单是天资不及的事情,即使不考虑这样的高强度、全能训练必然带来的高淘汰和损耗等人力物力费用。

中国在今后二十年之内不可能在战机设计制造能力方面全面超过所有潜在敌人,而且实际上很可能是一直落后于多个潜在敌人。在这样的前提下,建设多用途战机为主的空军战略显然是愚蠢的,勉强为之只能造成资源和时间上的巨大浪费乃至战争的失败。实际上,即使是美国,在F-22之前其唯一从设计阶段就定位在多用途的只有F/A-18(那也是因为其舰载机的角色和美国海军的战略和地位使得多用途要求不可避免),F-16虽然号称多用途,但那主要是出口用的广告词(全能单一机种对需要依赖进口的中小国家来说吸引力巨大),美国自用的主要是空优,加以小部分对地,C/D之后那些牺牲空优性能装上一大堆杂货的花样就不用了。即使是F-35,也会为不同主要任务设计制造不同的型号。

显然,明智的选择是田忌赛马,集中有限的设计制造能力发展一些具有实战效能的单用途战机。当然,进行多用途战机方面的尝试并少量装备是有价值的,其目的是训练有关设计、制造、后勤、指挥系统和在特定场景下的运用,为将来的过渡打基础。

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分析中国空军和防空目前的思路:

1。电战。
电战将是未来空战的前奏和开路者,进攻方如果电战获胜,其后的进攻将变成屠杀,即使对方空优和防空硬件能力很强;如果不能摧毁或至少压制防守方,那么其后的进攻将变得惨烈,即使硬件能力远超对方也难免付出一些代价;如果进攻方在首轮电战中反遭压制的话,那么她们恐怕就需要考虑如何转攻为守的问题了。

美国有很强的专用电战机,但其空优和攻击机型也具有一些侦察、干扰、压制、欺骗、反压制抗干扰等功能(但广告里说的“电战型”F-16后期型号美国不自用)。不过,空优机型配置或挂载电战设备只是小规模冲突或应急时用的,真正承当电战任务的还是专用机。

中国如果能做到不错的电战专用机加空优攻击机配置应急电战功能就可以很满意了。预警机和特种机已经或即将使用,空优和歼轰机训练时显然也已经开始加入电磁对抗项目,这都是很好的开始 -- 但也还只是开始。

2。空优。
空战中中国空军的潜在敌手包括美欧俄现役和未来的几乎所有先进机型,压力巨大。所以,中国空军在可见的未来不得不保持相当一部分以截击为主要任务的专用机。在这个前提下,歼8还需要保留一段时间,尽管其主要功能将会从原来的高空高速接近目标变成高空高速发射中距弹。歼10虽然也号称是多用途,但从外形看显然也是偏重高速和机动性敏捷性的空优为主型,我认为应该成为空军主力空优机型,而不是过渡型。歼10B追求多用途,应该是个试验、探索性质的机型。歼11具有成为优秀空优平台的潜力,但几次内部对抗成绩不佳,前途不明,有可能演变成真正的“多用途”平台,用于欺负弱小而不是抵御强敌。

3。对地对海。
对地对海是进攻型项目,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是个新概念。但歼轰7A是个能力较强的平台,已经成为中国空军对地对海的主力机型。歼11后期型号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不错的以对地对海为主的平台。苏-30是应急用的,不具备长远战略地位。至于前几年出现的歼8挂一枚雷石的照片,我希望那只是沈飞一个惨遭失败的推销计划。

现代战争出现临空面轰炸场景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轰6后期改进型的用途是战略性平台,虽然不尽人意,但也聊胜于无吧。

4。第四代。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希望中国的第四代战机研制能够保持自己清醒的战略头脑,不盲目追求“多用途”,而是选定主要作战任务之后尽量优化。比如隐身和超巡之间在发动机推力、推比不够大的情况下是矛盾的,那么就没必要追求超巡 -- 超巡性能只有在远距离进攻的作战任务下才有价值。F-22巨大的战区预警指挥功能是其主要价值所在,但在中国面临巨大空防压力的现在和可见的将来,就没有必要因为这点而延误进程。只要有隐身、超机动性、适当的高空高速性能,就足以抵御未来可能的F-22、F-35的进攻并完成近距离进攻。如果达不到F-22那样巨大而且灵活的作战挂载,那么也没有必要因此延误进程,分别发展主要任务不同的机型,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和相对弱国是必需而且可能的。多用途战机当然是好,大大简化后勤、采购、训练的复杂度,理论上讲还可以一次出发完成多种任务,对空对敌对海反潜,逢妖降妖遇水搭桥,全能。

但建设以多用途战机为主的空军需要一个根本条件,那就是你的战机设计制造能力必须大大超过潜在对手,以至于你的多用途战机比对方的单用途优化战机还强或至少势均力敌。比如你的多用途编队,一部分取对海攻击挂载,一部分空战护航,后者必须能比对方截击用的空优战机还强,否则你的全能选手全都成了全无能,技术上的全面等于战争中的完败。

多用途战机的另外一个缺陷不这么明显但也可以成为实际应用中的致命之处,那就是飞行员训练强度和要求大大提高。除了极为优秀的天才以外,训练成一个优秀的空战驾驶员足以耗去绝大部分飞行员的全部有效生命。如果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对地、对海、电战、协同指挥训练并达到高手水平,那么对绝大部分飞行员来说简单是天资不及的事情,即使不考虑这样的高强度、全能训练必然带来的高淘汰和损耗等人力物力费用。

中国在今后二十年之内不可能在战机设计制造能力方面全面超过所有潜在敌人,而且实际上很可能是一直落后于多个潜在敌人。在这样的前提下,建设多用途战机为主的空军战略显然是愚蠢的,勉强为之只能造成资源和时间上的巨大浪费乃至战争的失败。实际上,即使是美国,在F-22之前其唯一从设计阶段就定位在多用途的只有F/A-18(那也是因为其舰载机的角色和美国海军的战略和地位使得多用途要求不可避免),F-16虽然号称多用途,但那主要是出口用的广告词(全能单一机种对需要依赖进口的中小国家来说吸引力巨大),美国自用的主要是空优,加以小部分对地,C/D之后那些牺牲空优性能装上一大堆杂货的花样就不用了。即使是F-35,也会为不同主要任务设计制造不同的型号。

显然,明智的选择是田忌赛马,集中有限的设计制造能力发展一些具有实战效能的单用途战机。当然,进行多用途战机方面的尝试并少量装备是有价值的,其目的是训练有关设计、制造、后勤、指挥系统和在特定场景下的运用,为将来的过渡打基础。

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分析中国空军和防空目前的思路:

1。电战。
电战将是未来空战的前奏和开路者,进攻方如果电战获胜,其后的进攻将变成屠杀,即使对方空优和防空硬件能力很强;如果不能摧毁或至少压制防守方,那么其后的进攻将变得惨烈,即使硬件能力远超对方也难免付出一些代价;如果进攻方在首轮电战中反遭压制的话,那么她们恐怕就需要考虑如何转攻为守的问题了。

美国有很强的专用电战机,但其空优和攻击机型也具有一些侦察、干扰、压制、欺骗、反压制抗干扰等功能(但广告里说的“电战型”F-16后期型号美国不自用)。不过,空优机型配置或挂载电战设备只是小规模冲突或应急时用的,真正承当电战任务的还是专用机。

中国如果能做到不错的电战专用机加空优攻击机配置应急电战功能就可以很满意了。预警机和特种机已经或即将使用,空优和歼轰机训练时显然也已经开始加入电磁对抗项目,这都是很好的开始 -- 但也还只是开始。

2。空优。
空战中中国空军的潜在敌手包括美欧俄现役和未来的几乎所有先进机型,压力巨大。所以,中国空军在可见的未来不得不保持相当一部分以截击为主要任务的专用机。在这个前提下,歼8还需要保留一段时间,尽管其主要功能将会从原来的高空高速接近目标变成高空高速发射中距弹。歼10虽然也号称是多用途,但从外形看显然也是偏重高速和机动性敏捷性的空优为主型,我认为应该成为空军主力空优机型,而不是过渡型。歼10B追求多用途,应该是个试验、探索性质的机型。歼11具有成为优秀空优平台的潜力,但几次内部对抗成绩不佳,前途不明,有可能演变成真正的“多用途”平台,用于欺负弱小而不是抵御强敌。

3。对地对海。
对地对海是进攻型项目,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是个新概念。但歼轰7A是个能力较强的平台,已经成为中国空军对地对海的主力机型。歼11后期型号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不错的以对地对海为主的平台。苏-30是应急用的,不具备长远战略地位。至于前几年出现的歼8挂一枚雷石的照片,我希望那只是沈飞一个惨遭失败的推销计划。

现代战争出现临空面轰炸场景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轰6后期改进型的用途是战略性平台,虽然不尽人意,但也聊胜于无吧。

4。第四代。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希望中国的第四代战机研制能够保持自己清醒的战略头脑,不盲目追求“多用途”,而是选定主要作战任务之后尽量优化。比如隐身和超巡之间在发动机推力、推比不够大的情况下是矛盾的,那么就没必要追求超巡 -- 超巡性能只有在远距离进攻的作战任务下才有价值。F-22巨大的战区预警指挥功能是其主要价值所在,但在中国面临巨大空防压力的现在和可见的将来,就没有必要因为这点而延误进程。只要有隐身、超机动性、适当的高空高速性能,就足以抵御未来可能的F-22、F-35的进攻并完成近距离进攻。如果达不到F-22那样巨大而且灵活的作战挂载,那么也没有必要因此延误进程,分别发展主要任务不同的机型,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和相对弱国是必需而且可能的。
三代空优机都有一定多用途能力,这个不用过分强调!
差别只在哪些国家更强调多用途能力,哪些机型更重视多用途能力!
设计时要考虑多用途,或者为多用途留出改进空间即可
留足余量,再说飞机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飞行员的负担也越来越轻了,多用途没有那么可怕
F-16的多用途其实根本不是设计初衷,其设计目标极为单调,那就是狗斗。但是,实战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狗斗需要良好的中低空、中低速性能,这些正好也是对地对海需要的,所以这都是附带的市场开发部的惊喜。只有在F-22时代,美国的研制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所有潜在对手,才可以面面俱到,在多方妥协均衡的情况下仍然做到很多性能都超过单用途战机。

楼上说的“照顾”、“预留空间”等,都是折衷,都是需要代价的。顺手牵羊由狗斗空优机做点对地对海的事,不是折衷。但四代机如果在研制能力落后的情况下人为强调全面性,那结果就只能是全败。
说一专多能更好
我们的路任重而道远啊
:o :o :o 看LZ被拍砖头.......
我也等着看............
就是啊 J10不可能只能国土防空啊
多用途和空优的矛盾并不是特别尖锐。主空优+适当的多用途化,依然是有很强空战能力的。
其实LZ就说一句自己是俄派就完了嘛,用的着写这么多吗?
LZ的思想和我一样!
中国的军队不会照搬美国的,空军也一样。
也不会有殊途同归,应该是两套理念。这与国家战略有关。

因此虽然各方面的综合实力远逊对手,但好在有一套“截击”的思路,那么,这样建设就有前途。
反过来说如果妄想“迅速接近”美国那一套手段,比如楼主列举的这些,确实超出了中国的能力。

如果用空警2000、歼8F这种另类的防守办法,我们还能在点上取胜,面上难以取胜。
除非科技实力和人的整体素质上升,才能说空军强大。

这个最终的武器是“核弹头”,我觉得这方面差距小一些是合理的。
空军本身,我们一没大飞机,二没发动机,就别想和美国一种路数。
10B的“多用途”倾向和前几年陆续出台的“多用途”歼8说明至少在战机研制行业有不少人想赶“多用途”时髦,令人担心四代的设计会不会犯同样的“高大全”错误。
看过杨伟的讲话,他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重点
再怎么多用途都是给弹药厂家打工
我们不同于前苏联,不和美国进行全球争霸,需要走前苏联的老路吗?更何况是一条并不成功的路。
另外,所谓单用途多用途,楼主过于绝对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