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大型客机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能否为我国国防服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18:18


李东升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型号总设计师助理、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回国后,李东升博士领导跨专业团队,参与了大型客机C919研制工作地领导制定了型号复合材料构件的适航规划。领导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及分析方法的开发及模型建立;参与新支线飞机ARJ21-700飞机的适航取证工作等,并对公司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构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3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 同年分配到河北科技大学任教; 1984年入清华大学进修学习; 1986年公派赴英国留学; 1989年获英国埃克斯特(Exeter)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1993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航空系博士学位; 同年开始博士后研究; 1996年完成博士后; 同年受聘于’英国宇航 (British Aerospace)’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后转入欧洲”空中客车 (Airbus)” 。回国前位居‘空客’高级技术管理层,身兼二职如下:
  1.跨国团队带头人(Transnational Team Leader),损伤容限总负责人(包括金属和复合材料结构)。主持全公司与损伤容限有关的结构分析方法,设计许用值,各类试验,适航,维护及研发。负责各国,各部门,各机型及各部件之间在损伤容限方面的协调和统一,签发所有相关技术文件。
  2.英国强度部门主任 (Head of UK Department, Stres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责任范围包括:人员管理和规划,资金预算和管理,工作进度的监督和促进,部门间协调,技术人员培训,等等。
  回国前兼任英国三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布里斯托大学 (Bristol University)
  •巴斯大学 (Bath University)

李书欣博士,空中客车高级项目主管,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飞机材料与结构研究室首席科学家。在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在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评价、结构设计、应力和有限元分析、疲劳损伤容限及结构完整性评价、飞机和发动机结构完整性评价、核电与火电发电机组的结构完整性评价方面有超过25年的经验。

在英国空客公司工作超过12年。参加了A330/A340、A340-500/600、A380和A400M-Airbus整体复合材料机翼的研究与试制。在金属和复合材料飞机机身材料的评价、结构设计和分析、材料检测和修补方面以及整机静力和疲劳试验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担任空客A330/A340、A340-500/600、A380 和 A400M型号飞机和复合材料结构的高级主管工程师。

具有空客下列机型A330/A340、 A340-500/600、 A380 和 A400M对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疲劳和损伤容限评估的技术签署权。

有丰富的空客技术和管理工作经验,持有空客高级管理证书。

 袁荒教授是我校首位“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德国Wuppertal大学终身教授,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结构与强度设计高级专家。长期从事发动机结构设计及其耐久性和完整性、结构强度、材料本构模型、非线性算法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熟悉并掌握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际前沿   袁荒,男,德国Wuppertal大学系终身教授 (Univ.-Prof. and Chair for Technical Mechanics)。1990年在柏林工业大学物理工程科学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自德国GKSS研究中心材料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曾先后在瑞士国家研究院(Paul Scherrer Institute)核能和核结构部、德国MTU航空发动机集团工程技术部等研究机构任职。2001年获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系教授资格博士,2005年聘为德国Wuppertal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动力机械材料力学、结构强度分析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在所研究领域内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韩品连博士,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责任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获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管理硕士学位。曾就职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普惠公司压气机部先进引擎CIPT,担任结构强度负责人。他主持和参与了普惠公司多型发动机的研制、关键部件的设计和重大项目的研发,熟知现代民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分析技术、流程以及规范体系;在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分析流程优化、振动疲劳寿命分析计算和系统工程概念的应用等方面独立开展了多项工作,掌握各种发动机先进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

李东升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型号总设计师助理、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回国后,李东升博士领导跨专业团队,参与了大型客机C919研制工作地领导制定了型号复合材料构件的适航规划。领导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及分析方法的开发及模型建立;参与新支线飞机ARJ21-700飞机的适航取证工作等,并对公司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构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3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 同年分配到河北科技大学任教; 1984年入清华大学进修学习; 1986年公派赴英国留学; 1989年获英国埃克斯特(Exeter)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1993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航空系博士学位; 同年开始博士后研究; 1996年完成博士后; 同年受聘于’英国宇航 (British Aerospace)’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后转入欧洲”空中客车 (Airbus)” 。回国前位居‘空客’高级技术管理层,身兼二职如下:
  1.跨国团队带头人(Transnational Team Leader),损伤容限总负责人(包括金属和复合材料结构)。主持全公司与损伤容限有关的结构分析方法,设计许用值,各类试验,适航,维护及研发。负责各国,各部门,各机型及各部件之间在损伤容限方面的协调和统一,签发所有相关技术文件。
  2.英国强度部门主任 (Head of UK Department, Stres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责任范围包括:人员管理和规划,资金预算和管理,工作进度的监督和促进,部门间协调,技术人员培训,等等。
  回国前兼任英国三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布里斯托大学 (Bristol University)
  •巴斯大学 (Bath University)

李书欣博士,空中客车高级项目主管,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飞机材料与结构研究室首席科学家。在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在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评价、结构设计、应力和有限元分析、疲劳损伤容限及结构完整性评价、飞机和发动机结构完整性评价、核电与火电发电机组的结构完整性评价方面有超过25年的经验。

在英国空客公司工作超过12年。参加了A330/A340、A340-500/600、A380和A400M-Airbus整体复合材料机翼的研究与试制。在金属和复合材料飞机机身材料的评价、结构设计和分析、材料检测和修补方面以及整机静力和疲劳试验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担任空客A330/A340、A340-500/600、A380 和 A400M型号飞机和复合材料结构的高级主管工程师。

具有空客下列机型A330/A340、 A340-500/600、 A380 和 A400M对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疲劳和损伤容限评估的技术签署权。

有丰富的空客技术和管理工作经验,持有空客高级管理证书。

 袁荒教授是我校首位“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德国Wuppertal大学终身教授,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结构与强度设计高级专家。长期从事发动机结构设计及其耐久性和完整性、结构强度、材料本构模型、非线性算法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熟悉并掌握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际前沿   袁荒,男,德国Wuppertal大学系终身教授 (Univ.-Prof. and Chair for Technical Mechanics)。1990年在柏林工业大学物理工程科学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自德国GKSS研究中心材料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曾先后在瑞士国家研究院(Paul Scherrer Institute)核能和核结构部、德国MTU航空发动机集团工程技术部等研究机构任职。2001年获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系教授资格博士,2005年聘为德国Wuppertal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动力机械材料力学、结构强度分析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在所研究领域内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韩品连博士,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责任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获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管理硕士学位。曾就职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普惠公司压气机部先进引擎CIPT,担任结构强度负责人。他主持和参与了普惠公司多型发动机的研制、关键部件的设计和重大项目的研发,熟知现代民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分析技术、流程以及规范体系;在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分析流程优化、振动疲劳寿命分析计算和系统工程概念的应用等方面独立开展了多项工作,掌握各种发动机先进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


记者24日从中组部获悉:2008年12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以来,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抓住引才机遇,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实施“千人计划”,已分3批引进662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目前,第四批“千人计划”申报评审正在进行。(人民网北京5月24日)
从“千人计划”卓有成效的实施,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看到了人才强国战略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强劲动力,更看到了实现民族复兴这一雄心壮志变成现实的指日可待。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底蕴和依托,更是全球竞争的根本,人才争夺的全球大战正是人才极端重要性的现实体现和真实写照。
“千人计划”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的英明举措。“千人计划”从2008年开始实施,是基于国内国际特殊背景作出的果断决策。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如产业升级,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等,这一转型过程需由人才推动。从国际上看,自2008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以来,欧美国家遭受重创,企业或机构减少了科研投入,发展前景暗淡,而我国则以巨大的成长潜力著称。基于这一形势,中央作出决策,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千人计划”拟在2008年后的5至10年内,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4个平台,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对于入选人员,国家及有关部门专门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中央财政将给予每人100万元资助,并在重大项目资助、专业技术职务、出入境签证、永久居留、医疗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千人计划”的稳定实施已经开始显示出广纳海外贤才、促进创新创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良好效应,“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创新创业成果初现。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引进662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创新人才509名,创业人才153名;取得外国国籍的448名,非华裔外国人20名。回国前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等一批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任教授的293名、副教授9名、研究员72名;在波音、通用、摩根斯坦利等跨国集团和金融机构任高级研发人员的75名、高级管理人员43名。引进人才中,有一批世界知名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引进的陈十一教授,是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的创始人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引进的俄罗斯籍教授萨德罗夫是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计算模拟科学研究所所长。除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之外,“千人计划”还引进了金融领域等高级管理人才。

  “千人计划”促进了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为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针对中国没有生物药物出口的状况,第三批“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黎志良找到了抑制中国生物药物出口的技术和质量瓶颈,开始了创业之旅。他的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卫生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任务。回到祖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不仅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所建树,更加重要的是,以“千人计划”入选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往往带回一个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团队:“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形成一个产业”。

  

记者24日从中组部获悉:2008年12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以来,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抓住引才机遇,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实施“千人计划”,已分3批引进662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目前,第四批“千人计划”申报评审正在进行。(人民网北京5月24日)
从“千人计划”卓有成效的实施,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看到了人才强国战略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强劲动力,更看到了实现民族复兴这一雄心壮志变成现实的指日可待。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底蕴和依托,更是全球竞争的根本,人才争夺的全球大战正是人才极端重要性的现实体现和真实写照。
“千人计划”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的英明举措。“千人计划”从2008年开始实施,是基于国内国际特殊背景作出的果断决策。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如产业升级,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等,这一转型过程需由人才推动。从国际上看,自2008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以来,欧美国家遭受重创,企业或机构减少了科研投入,发展前景暗淡,而我国则以巨大的成长潜力著称。基于这一形势,中央作出决策,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千人计划”拟在2008年后的5至10年内,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4个平台,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对于入选人员,国家及有关部门专门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中央财政将给予每人100万元资助,并在重大项目资助、专业技术职务、出入境签证、永久居留、医疗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千人计划”的稳定实施已经开始显示出广纳海外贤才、促进创新创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良好效应,“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创新创业成果初现。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引进662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创新人才509名,创业人才153名;取得外国国籍的448名,非华裔外国人20名。回国前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等一批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任教授的293名、副教授9名、研究员72名;在波音、通用、摩根斯坦利等跨国集团和金融机构任高级研发人员的75名、高级管理人员43名。引进人才中,有一批世界知名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引进的陈十一教授,是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的创始人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引进的俄罗斯籍教授萨德罗夫是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计算模拟科学研究所所长。除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之外,“千人计划”还引进了金融领域等高级管理人才。

  “千人计划”促进了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为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针对中国没有生物药物出口的状况,第三批“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黎志良找到了抑制中国生物药物出口的技术和质量瓶颈,开始了创业之旅。他的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卫生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任务。回到祖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不仅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所建树,更加重要的是,以“千人计划”入选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往往带回一个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团队:“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形成一个产业”。

21世纪人才竞争的世纪
引进的都是民机方面的。 这方面技术西方对中国本来就没怎么封锁,找到这方面的人也不难。 军机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是引进不来的。
抓住机遇,大力引进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材料等领域的人才,TG可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看不太可能。
看你说的是什么个服务了,直接服务可能性不大,两个体系。提高航空工业整体水平还是肯定有的……
哎 你别挡我镜头啊
对于有实力有经验的华人专家来说,回国吸引力不大
人才有很多 看TG怎么用了
估计他们愿意国家还要政审呢
完全用不着   要是中航工业从系统内部调配人手支援     还用引进这些在国外航空界属于二流的“砖家”?中航工业资源丰富都没出用了,不同时搞几个四代机很多人就要无所事事    COMAC自成一家,有利有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