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数字化蒙人利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0:39:30
http://news.163.com/11/0804/16/7AKHTHLL00014AEE.html
6.2亿(全国城镇人口)-2.3亿(中等收入人口)-0.5亿(贫困人口)万="富人"3.4亿?
“富人>穷人+中产”的吊诡不等式
2011-08-04 15:19:00 http://news.163.com/11/0804/16/7AKHTHLL00014AEE.html

陈一舟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城市蓝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镇人口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中国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全国贫困人口数约为5000万人。(《京华时报(微博)》8月4日)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城镇人口6.6亿,而5000万贫困人口只占不足8%。正如专家所言在前20年,温饱标准叫贫困,但现在不足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归于贫困,比如医疗保障、孩子上学……随着生活水平改善,明显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属于相对贫困化。“所以7%-8%的城市贫困人口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事实上,本次社科院蓝皮书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的贫困线标准,比大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保障线还要低,在现行的城市物价水平下,大概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理性生存,不能生病、不能有孩子上学、不能用水电煤气、不能结婚生子、买房就更不用想……这种关于“贫困”的定义,请问是合理的吗?

该蓝皮书还指出,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呢?2.3亿的城市“中产”加上5000万的城市贫民,不到3亿人,远远低于城镇人口中的富人数目。无论在哪一种社会状态中,无论古今中外,富有阶层都是“少数群体”,但在社科院的蓝皮书中却成了“多数人”,荒诞到一个令人无语的程度。如此“富人>

穷人+中产”的吊诡不等式,足见所谓“城市蓝皮书”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如何低迷。


显而易见,这一蓝皮书不仅确定贫困线太低,导致贫困人口在数字上的大幅降低;而与此同时,又有很多穷人“被中产”,划归到了“消费能力强、生活品质高”的中产阶层。我一向认为,时下见诸于各类报告中的“中产”,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介于顶尖富人和最底层穷人之间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笼统称谓。比如在某些国企,高层管理可称为“富人”,职工可谓是“穷人”,中层管理虽然收入略高,但距“中产”还差得太远。概念上的“中产”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应该划归为贫困人口,但因为贫困线太低而不得不无奈地“被中产”。

中产没有归属感,穷人没有安全感这便是回避不了的现实。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低需求标准“饿死还是饿不死”,作为贫困线的划分标准。时至今天,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如果还以此作为贫困线标准,是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一种无视。因此,提高贫困线标准,将贫困生活还原为“人”的生活不仅有“吃饭”维持生命的需求,还有就医、教育等多方面的基本社会性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

================================================================================================================================================================================

高铁上座率107%:每站新上人数都会被纳入总人数,空车厢不影响上座率
铁道部回应质疑:高铁上座率超100%不等于超员
2011-08-03 06:58:22 http://money.163.com/11/0803/06/7AGVT19E00253B0H.html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铁道部高铁上座率算法有问题,其中有水分,不客观。从经济角度来讲,其上座率与票款收入也不对称。同样,也会让乘客产生误解。“107%的上座率听上去挺唬人,但是实际上没数据上那么多人。”



昨日14时57分,北京南站,京沪高铁部分列车还有余票绿字显示在售。

针对网络上对“京沪高铁运营一个月的上座率107%”是否属实的质疑,昨日,铁道部相关人士回应称,上座率超过100%并不一定超员,并公布了铁道部列车上座率计算办法。

网友质疑

高铁上座率达107%?

前日,铁道部网站发布消息,截至7月31日,京沪高铁运营一个月以来,共开行动车组列车5542列,日均179列;运送旅客525.9万人,日均17万人,平均上座率107%。

网友“JungleGym”发微博称,我每次坐高铁(次数不下50次)都有空座,沪宁高铁也是周末高峰时段才会满员。我从未见过车厢里有站的乘客,不知107%数据从何而来?

网友“来看看123”说,“看到这个消息着实让我吃惊,不知道这个 平均上座率 是如何计算的?我在7月26日乘坐G124次列车时看到的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二等座车厢里最多不会超过30%的座位上有人坐,一等座人更少,商务座只有3个座位有人。”

铁道部回应

上座率超100% 超员

据报道,铁道部回应称,“列车上座率”是指购票上车的旅客人数与列车定员的比率,反映了列车席位利用率。高铁列车中途停站,旅客有上有下,席位是可以复用的,所以上座率超过100%并不一定超员。

去年,外界也有人质疑,铁道部关于“平均上座率”的数据与乘客的感受有差异。当时,铁道部解释说,中国铁路运输统计已经信息化,每一趟列车的旅客购票人数是计算机统计生成的,准确可靠。旅客之所以对上座率高低的感受不同,主要是由于每日、每月、每年的列车上座率是一个平均数,而每一趟列车的上座率是很不均衡的。

据媒体去年报道,针对一些旅客反映的沪宁高铁上座率如此之高,为什么自己乘坐时车厢常常很空的质疑,铁道部相关负责人曾分析说,首先,列车上座率是一个平均数,不同时间的列车上座率很不均衡;其次,高铁车票销售时,不会在首发站把所有车票销售一空,会为中间车站预留一些席位以保证公平,因此也会出现上车后发现空车厢的现象。

铁道部公布上座率计算公式

列车上座率=购票上车的旅客人数/列车定员

铁道部举例解释:以CRH3C型动车组为例,该车定员556人,如果开行上海至南京直达列车,在上海有480人购票上车,上座率为480/556=86%。如果不是直达列车,该车在上海有480人上车,在苏州停靠时下车400人、又上车100人并坐到终点,尽管到南京站时该车仅有180人,但是该趟车的上座率应计算为(480+100)/556=104%。

备注:由于高铁列车中途停站,旅客有上有下,席位是可以复用的,所以上座率超过100%并不一定超员。

专家观点

“铁道部统计数据不客观”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微博)认为,铁道部算法有问题,其中有水分,不客观。从经济角度来讲,其上座率与票款收入也不对称。同样,也会让乘客产生误解。“107%的上座率听上去挺唬人,但是实际上没数据上那么多人。”

叶青提出,应该统计列车的有效上座率。具体公式为:

有效上座率=有效里程数/座位里程数。

备注:有效里程数:该座位有人乘坐时列车行驶里程数;座位里程数:该座位空置或有人时列车行驶里程数。有效上座率不会超过100%。

举例:按照铁道部的举例,如果开行上海至南京直达列车,在上海有480人购票上车,上座率为480人 300公里/556人 300公里=86%。

如果不是直达列车,该车在上海有480人上车,在苏州停靠时下车400人、又上车100人并坐到终点,到南京站时该车仅有180人。则该趟车的有效上座率=[(400人 100公里)+(80人 300公里)+(100人 200公里)]/556人 300公里=50.36%。

备注:据了解,上海至南京全长300公里,上海到苏州约100公里。

探访

北京南站始发上座率超六成

昨日,记者选取G141次和G17次两趟京沪高铁列车,计算北京南站始发上座率。

在北京南站,每趟车都会有两个检票进站口。一个供1 8车厢的乘客进站,一个供9 16车厢乘客进站。


昨日下午,据统计,G141次和G17次的检票口进站人数分别为640人、634人,其列车定员分别为1028人、1005人。用进站人数除以列车定员,即得出G141和G17昨日始发时的上座率为62.26%和63.08%。

昨日,乘坐G37次列车的唐女士表示,她所在的15车厢没有空座,“前面的车厢也很满,后面那节是一等座,没有什么人”。

经粗略统计,唐女士介绍,济南和徐州上下乘客较多。“我是从徐州下的,大概数了一下,我这个车厢下车18人,前面车厢约15人,其他车厢约15到20人。上车人数差不多持平。”
责任编辑:NF053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刘春瑞)
======================================================================================================================================================

城镇登记失业率源自“待业登记”:只有城镇户口去劳动部门登记才算失业人口

我国明年拟推行调查失业率取代登记失业率
2010-02-26 05:13:00 http://news.163.com/10/0226/05/60E4FEM8000120GU.html

  近年多次被指难以反映失业真实情况的登记失业率,有望在2011年被调查失业率取代,作为就业指标并予以公布。

  【失业率】 调查失业率拟明年公布

  去年8月,全国人大常任委会审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任委会委员、经济学家蔡昉提出目前的登记失业率存在局限性,应采取调查失业率。同时,他还建议发布劳动参与率、就业充足率等辅助性指标。

  对此,国务院在此次常任委会上提交了落实常任委会审议意见的报告。

  这份由国家发改委拟的报告承认,城镇登记失业率难以全面反映城镇失业状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报告透露,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拟在报请国务院同意后,从2011年(“十二五”起始年)起,采用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就业指标并予以公布,同时发布劳动参与率等其他辅助指标。

  发改委表示,2005年,统计局研究建立了全国劳动力调查制度,开始进行每年两次的抽样调查和试算。而考虑到国家“十一五”规划仍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就业指标,加之劳动力调查制度尚需完善,将从“十二五”起始年采取调查失业率。

  对于蔡昉提到的就业充足率,发改委表示,目前中国现有的劳动力调查还不能提供有关这一指标的相关信息,只能通过就业时间指标等反映这方面的情况。

  【GDP】 GDP统一核算正研究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数据和地方公布的GDP汇总数据总是存在不小差异,这个问题也在去年8月审议时被不少委员提出。

  对此,发改委解释了五条原因,如GDP分级独立核算制度,比较容易导致地区与全国数据之间产生一定的误差。而随着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各地方统计部门有可能将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活动统计在本地区内,出现了重复统计。


  同时,GDP核算需要大量基础数据,地区和国家GDP核算都存在资料缺口,需要采用不同的推算方法来解决。而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很难制定全国统一的推算标准,只能制定推算的原则和幅度区间。

  此外,修正力度的不同也导致了这种差异。

  而不正确的政绩观,出现了数据造假的情况。发改委表示,近年来,GDP被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政绩考核,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致使地方统计数据往往存在系统性高估的倾向。

  为缩小差距和改善统计数据质量,发改委表示,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尽快从分级核算过渡到统一核算。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实行统一核算的可行性。 本报记者 杨华云 (本文来源:新京报 )

=====================================================================================================================================================================

60%劳动者未进入统计,"平均工资"不平均

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上半年城镇平均工资14638元,平均到每月为2440元,数据一出引起广泛质疑。首先,平均工资不等于实际发放工资,它是将个人津贴、奖金、养老保险、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所有劳动报酬。其次,国家统计局采用的是总额除以人数的方式,统计样本包括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它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经济、外企等,未包括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但后两者恰恰是就业的主要方向。2008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就业实际人数已经达到3.02亿, 60%以上的人并没有包括在统计范围之内。[详细]http://news.163.com/10/0309/20/61C3O43B000146BD.html

【延伸阅读】 平均工资,少数人的工资 (网易另一面)
2009年房价同比上涨1.5%,民众讽刺“小数点放错了”

2009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这一涨幅显然与民众经验迥异,但国土局随后的紧急解释也并非没有道理。差异主要是信源不同,统计局的调查范围是70个大中城市房价抽样,甚至还有开发商填写的数据。此外,2009年房市年初惨淡,年尾红火,综合全年数据并不是很高,1.5%指的是全年的平均涨幅。不过,民众显然并不买账,“小数点放错了”等批评不仅体现了对统计局数据与事实背离的不满,还有对楼市政策措施未来效果的担忧。
[详细]http://news.163.com/10/0226/14/60F3Q45D000120GR.html

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远低于实际花费,80%自有住房率≠80%的人有房住

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居民消费支出内的“居民人均每月居住支出仅为111元”,但城市房屋租赁者明显感觉这个数字远远低于他们实际花费。统计局官员解释称,这个数字是全国平均,北上广等大城市房屋租赁者很多,但在全国范围内,自行拥有住房的家庭仍然是大多数。居住支出包括也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

另外在国家统计局调查样本中,自有住房户比重超过80%,极易给人造成全国80%的人有房住的幻觉。但事实上,“自有住房率”原本的意义是有多大比例的房子是私有的。按照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欧美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总自有住宅率普遍在60%至70%,中国在住房自有率上“超英赶美”,那是因为中国住房保障没有跟上,这是危机,而不是成绩。
[详细]http://news.163.com/11/0504/23/738EDFNR00014JB6.html

===================================================================================================================

总结上述引起争论的统计数据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权威部门经过科学方法统计出的数据是否真实?是的。其二,这些数据与民众普遍、直接的生活体验是否符合?不符合。科学松鼠会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为读者梳理了造成统计数据无法与生活实际对照的原因。
相关不等于因果,数据本身并不支持所证明的问题

首先最容易设置的陷阱就是把相关说成因果。一般在统计上关心的两种关系是因果和相关,前者例如缺水导致歉收,后者则相对复杂,比如身高越高体重相应越重,吃高脂肪食物越多,保持健康的几率越小等等。要强调的是,这些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为9.7%,相比去年一季度11.9%的增速有所回落,就有分析认为,这是汽车和住房市场调控产生的影响,但其实经济增速放缓与宏观调控仅仅具有相关性,而不是绝对的因果。世界上有联系的事物甚多,但确定因果关系却需慎而又慎。[详细]http://news.163.com/11/0714/04/78T7OPAV00014AED.html

======================================================================================================================
抽样数据代表谁?民意调查因样本构成的偏差常常成了“伪民意”

统计数字误导最常见来自抽样问题,首先要保证一定的样本容量。另一方面,样本能很好的代表总体,避免调查受到社会倾向的影响,例如,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填写问卷承认自己歧视农民工,但实际言行显然是另一回事。

网上常见的所谓民意调查其结果是值得存疑,其原因就在于样本构成大有问题。某网站将调查放出,最可能看到这个调查的是这个网站的常客;某些话题更能引发人的兴趣,有些则只是很少的人关心。这都会导致最终参加调查的人是一个有偏的样本。结论代表了这些人群,却不能推广到全体。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平均数这个危险概念,这类计算方法总是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回忆一下小学时老师对一个差生拉下全班平均分的愤懑表情。以及一个月收入五万的老板和五名月收入两千元的员工享受着一万元的月平均工资,而这个平均数居然是一个员工月收入的五倍之多。研究表明,只有在处理一些呈现正态分布的形态特点的数据时,平均数才最有意义。[详细] http://news.163.com/11/0216/14/6T1624G700014JB6.html

选择性忽略,农民工、私企职工、个体户不在公共政策和数据统计口径中

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称,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上半年都超过了GDP。这个数据并不乐观,因为有专家指出统计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选择性统计”的习惯与癖好。以亿计的农民工,大量在私营企业工作的职工,以及灵活就业者、从事工商业的个体户本来应该在公共政策和数据统计口径中,却并未得到相应的反映和表现,理由有数据普查难度过大、收入状况多元化及变动频率较高等。[详细]http://money.163.com/11/0720/15/79DS1HB700252G50.html

===========================================================================================================================================


部门争利,房价相关统计至少五个部门发布

2007年国家统计局、北京市建委先后发布了北京房价指标,同一个城市,同一时段,国家统计局显示北京房价上涨7.3%,而北京市统计显示涨幅为17.3%。这样的情况也曾在广州发生,国家发改委和广州市针对房价得出了一涨一跌完全不同的结果。业内人士指出,差距如此之大,不仅在与统计方法和计算方式不同,更与部门利益密切相关,各个部门都希望自己提供的统计数据成为决策的参照,以引导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出台。
[详细] http://news.163.com/11/0805/01/7ALIU8BC00012Q9L.html

在发达国家,哪个统计数据应该由哪个部门完成和发布,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其他部门不能超越职权范围发布统计数据。中国目前对此尚不明确,统计局、建设部、发改委、房管局、国土局等等部门,似乎都可以随意发布有关房价的统计数据,这种状况导致有关部门争抢统计话语权。[详细] http://money.163.com/10/0401/10/6366SAI200253B0H.html

地方GDP总和屡超中央,下级在统计数据上间接为上级创造政绩

全国各省区市上半年(GDP)数据日前悉数公布,31个省区市上半年GDP总和约为22.7万亿元,超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数据2万多亿元。中国GDP统计“1+1>2”的闹剧近年来多次上演,除了被归结为地方GDP“崇拜”,各级统计部门在GDP上“注水”也反映了间接为上级领导创造政绩的冲动。

有分析指出,政绩需要用数据来体现时,当指标由上向下层层压来时,自然会有统计数据由下向上层层虚假的现象发生,形成的可能性结果之一就是各地区一级与国家一级在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结构和速度核算数据方面的不一致。相反,各种生产伤亡事故漏报、瞒报、环境污染、失业率的“缩水”也是政绩压力之下的另一种表现。
[详细] http://news.163.com/11/0729/16/7A54GO1E00014AED.html

本专题写作参考《统计陷阱》[美] 达莱尔·哈夫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算方法正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统计数据仍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基于此产生的争论成了一场场“文字游戏”和“口水战”,民众自然是越看越糊涂。
http://news.163.com/11/0804/16/7AKHTHLL00014AEE.html
6.2亿(全国城镇人口)-2.3亿(中等收入人口)-0.5亿(贫困人口)万="富人"3.4亿?
“富人>穷人+中产”的吊诡不等式
2011-08-04 15:19:00 http://news.163.com/11/0804/16/7AKHTHLL00014AEE.html

陈一舟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城市蓝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镇人口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中国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全国贫困人口数约为5000万人。(《京华时报(微博)》8月4日)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城镇人口6.6亿,而5000万贫困人口只占不足8%。正如专家所言在前20年,温饱标准叫贫困,但现在不足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归于贫困,比如医疗保障、孩子上学……随着生活水平改善,明显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属于相对贫困化。“所以7%-8%的城市贫困人口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事实上,本次社科院蓝皮书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的贫困线标准,比大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保障线还要低,在现行的城市物价水平下,大概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理性生存,不能生病、不能有孩子上学、不能用水电煤气、不能结婚生子、买房就更不用想……这种关于“贫困”的定义,请问是合理的吗?

该蓝皮书还指出,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呢?2.3亿的城市“中产”加上5000万的城市贫民,不到3亿人,远远低于城镇人口中的富人数目。无论在哪一种社会状态中,无论古今中外,富有阶层都是“少数群体”,但在社科院的蓝皮书中却成了“多数人”,荒诞到一个令人无语的程度。如此“富人>

穷人+中产”的吊诡不等式,足见所谓“城市蓝皮书”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如何低迷。


显而易见,这一蓝皮书不仅确定贫困线太低,导致贫困人口在数字上的大幅降低;而与此同时,又有很多穷人“被中产”,划归到了“消费能力强、生活品质高”的中产阶层。我一向认为,时下见诸于各类报告中的“中产”,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介于顶尖富人和最底层穷人之间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笼统称谓。比如在某些国企,高层管理可称为“富人”,职工可谓是“穷人”,中层管理虽然收入略高,但距“中产”还差得太远。概念上的“中产”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应该划归为贫困人口,但因为贫困线太低而不得不无奈地“被中产”。

中产没有归属感,穷人没有安全感这便是回避不了的现实。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低需求标准“饿死还是饿不死”,作为贫困线的划分标准。时至今天,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如果还以此作为贫困线标准,是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一种无视。因此,提高贫困线标准,将贫困生活还原为“人”的生活不仅有“吃饭”维持生命的需求,还有就医、教育等多方面的基本社会性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

================================================================================================================================================================================

高铁上座率107%:每站新上人数都会被纳入总人数,空车厢不影响上座率
铁道部回应质疑:高铁上座率超100%不等于超员
2011-08-03 06:58:22 http://money.163.com/11/0803/06/7AGVT19E00253B0H.html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铁道部高铁上座率算法有问题,其中有水分,不客观。从经济角度来讲,其上座率与票款收入也不对称。同样,也会让乘客产生误解。“107%的上座率听上去挺唬人,但是实际上没数据上那么多人。”



昨日14时57分,北京南站,京沪高铁部分列车还有余票绿字显示在售。

针对网络上对“京沪高铁运营一个月的上座率107%”是否属实的质疑,昨日,铁道部相关人士回应称,上座率超过100%并不一定超员,并公布了铁道部列车上座率计算办法。

网友质疑

高铁上座率达107%?

前日,铁道部网站发布消息,截至7月31日,京沪高铁运营一个月以来,共开行动车组列车5542列,日均179列;运送旅客525.9万人,日均17万人,平均上座率107%。

网友“JungleGym”发微博称,我每次坐高铁(次数不下50次)都有空座,沪宁高铁也是周末高峰时段才会满员。我从未见过车厢里有站的乘客,不知107%数据从何而来?

网友“来看看123”说,“看到这个消息着实让我吃惊,不知道这个 平均上座率 是如何计算的?我在7月26日乘坐G124次列车时看到的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二等座车厢里最多不会超过30%的座位上有人坐,一等座人更少,商务座只有3个座位有人。”

铁道部回应

上座率超100% 超员

据报道,铁道部回应称,“列车上座率”是指购票上车的旅客人数与列车定员的比率,反映了列车席位利用率。高铁列车中途停站,旅客有上有下,席位是可以复用的,所以上座率超过100%并不一定超员。

去年,外界也有人质疑,铁道部关于“平均上座率”的数据与乘客的感受有差异。当时,铁道部解释说,中国铁路运输统计已经信息化,每一趟列车的旅客购票人数是计算机统计生成的,准确可靠。旅客之所以对上座率高低的感受不同,主要是由于每日、每月、每年的列车上座率是一个平均数,而每一趟列车的上座率是很不均衡的。

据媒体去年报道,针对一些旅客反映的沪宁高铁上座率如此之高,为什么自己乘坐时车厢常常很空的质疑,铁道部相关负责人曾分析说,首先,列车上座率是一个平均数,不同时间的列车上座率很不均衡;其次,高铁车票销售时,不会在首发站把所有车票销售一空,会为中间车站预留一些席位以保证公平,因此也会出现上车后发现空车厢的现象。

铁道部公布上座率计算公式

列车上座率=购票上车的旅客人数/列车定员

铁道部举例解释:以CRH3C型动车组为例,该车定员556人,如果开行上海至南京直达列车,在上海有480人购票上车,上座率为480/556=86%。如果不是直达列车,该车在上海有480人上车,在苏州停靠时下车400人、又上车100人并坐到终点,尽管到南京站时该车仅有180人,但是该趟车的上座率应计算为(480+100)/556=104%。

备注:由于高铁列车中途停站,旅客有上有下,席位是可以复用的,所以上座率超过100%并不一定超员。

专家观点

“铁道部统计数据不客观”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微博)认为,铁道部算法有问题,其中有水分,不客观。从经济角度来讲,其上座率与票款收入也不对称。同样,也会让乘客产生误解。“107%的上座率听上去挺唬人,但是实际上没数据上那么多人。”

叶青提出,应该统计列车的有效上座率。具体公式为:

有效上座率=有效里程数/座位里程数。

备注:有效里程数:该座位有人乘坐时列车行驶里程数;座位里程数:该座位空置或有人时列车行驶里程数。有效上座率不会超过100%。

举例:按照铁道部的举例,如果开行上海至南京直达列车,在上海有480人购票上车,上座率为480人 300公里/556人 300公里=86%。

如果不是直达列车,该车在上海有480人上车,在苏州停靠时下车400人、又上车100人并坐到终点,到南京站时该车仅有180人。则该趟车的有效上座率=[(400人 100公里)+(80人 300公里)+(100人 200公里)]/556人 300公里=50.36%。

备注:据了解,上海至南京全长300公里,上海到苏州约100公里。

探访

北京南站始发上座率超六成

昨日,记者选取G141次和G17次两趟京沪高铁列车,计算北京南站始发上座率。

在北京南站,每趟车都会有两个检票进站口。一个供1 8车厢的乘客进站,一个供9 16车厢乘客进站。


昨日下午,据统计,G141次和G17次的检票口进站人数分别为640人、634人,其列车定员分别为1028人、1005人。用进站人数除以列车定员,即得出G141和G17昨日始发时的上座率为62.26%和63.08%。

昨日,乘坐G37次列车的唐女士表示,她所在的15车厢没有空座,“前面的车厢也很满,后面那节是一等座,没有什么人”。

经粗略统计,唐女士介绍,济南和徐州上下乘客较多。“我是从徐州下的,大概数了一下,我这个车厢下车18人,前面车厢约15人,其他车厢约15到20人。上车人数差不多持平。”
责任编辑:NF053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刘春瑞)
======================================================================================================================================================

城镇登记失业率源自“待业登记”:只有城镇户口去劳动部门登记才算失业人口

我国明年拟推行调查失业率取代登记失业率
2010-02-26 05:13:00 http://news.163.com/10/0226/05/60E4FEM8000120GU.html

  近年多次被指难以反映失业真实情况的登记失业率,有望在2011年被调查失业率取代,作为就业指标并予以公布。

  【失业率】 调查失业率拟明年公布

  去年8月,全国人大常任委会审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任委会委员、经济学家蔡昉提出目前的登记失业率存在局限性,应采取调查失业率。同时,他还建议发布劳动参与率、就业充足率等辅助性指标。

  对此,国务院在此次常任委会上提交了落实常任委会审议意见的报告。

  这份由国家发改委拟的报告承认,城镇登记失业率难以全面反映城镇失业状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报告透露,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拟在报请国务院同意后,从2011年(“十二五”起始年)起,采用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就业指标并予以公布,同时发布劳动参与率等其他辅助指标。

  发改委表示,2005年,统计局研究建立了全国劳动力调查制度,开始进行每年两次的抽样调查和试算。而考虑到国家“十一五”规划仍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就业指标,加之劳动力调查制度尚需完善,将从“十二五”起始年采取调查失业率。

  对于蔡昉提到的就业充足率,发改委表示,目前中国现有的劳动力调查还不能提供有关这一指标的相关信息,只能通过就业时间指标等反映这方面的情况。

  【GDP】 GDP统一核算正研究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数据和地方公布的GDP汇总数据总是存在不小差异,这个问题也在去年8月审议时被不少委员提出。

  对此,发改委解释了五条原因,如GDP分级独立核算制度,比较容易导致地区与全国数据之间产生一定的误差。而随着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各地方统计部门有可能将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活动统计在本地区内,出现了重复统计。


  同时,GDP核算需要大量基础数据,地区和国家GDP核算都存在资料缺口,需要采用不同的推算方法来解决。而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很难制定全国统一的推算标准,只能制定推算的原则和幅度区间。

  此外,修正力度的不同也导致了这种差异。

  而不正确的政绩观,出现了数据造假的情况。发改委表示,近年来,GDP被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政绩考核,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致使地方统计数据往往存在系统性高估的倾向。

  为缩小差距和改善统计数据质量,发改委表示,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尽快从分级核算过渡到统一核算。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实行统一核算的可行性。 本报记者 杨华云 (本文来源:新京报 )

=====================================================================================================================================================================

60%劳动者未进入统计,"平均工资"不平均

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上半年城镇平均工资14638元,平均到每月为2440元,数据一出引起广泛质疑。首先,平均工资不等于实际发放工资,它是将个人津贴、奖金、养老保险、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所有劳动报酬。其次,国家统计局采用的是总额除以人数的方式,统计样本包括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它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经济、外企等,未包括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但后两者恰恰是就业的主要方向。2008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就业实际人数已经达到3.02亿, 60%以上的人并没有包括在统计范围之内。[详细]http://news.163.com/10/0309/20/61C3O43B000146BD.html

【延伸阅读】 平均工资,少数人的工资 (网易另一面)
2009年房价同比上涨1.5%,民众讽刺“小数点放错了”

2009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这一涨幅显然与民众经验迥异,但国土局随后的紧急解释也并非没有道理。差异主要是信源不同,统计局的调查范围是70个大中城市房价抽样,甚至还有开发商填写的数据。此外,2009年房市年初惨淡,年尾红火,综合全年数据并不是很高,1.5%指的是全年的平均涨幅。不过,民众显然并不买账,“小数点放错了”等批评不仅体现了对统计局数据与事实背离的不满,还有对楼市政策措施未来效果的担忧。
[详细]http://news.163.com/10/0226/14/60F3Q45D000120GR.html

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远低于实际花费,80%自有住房率≠80%的人有房住

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居民消费支出内的“居民人均每月居住支出仅为111元”,但城市房屋租赁者明显感觉这个数字远远低于他们实际花费。统计局官员解释称,这个数字是全国平均,北上广等大城市房屋租赁者很多,但在全国范围内,自行拥有住房的家庭仍然是大多数。居住支出包括也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

另外在国家统计局调查样本中,自有住房户比重超过80%,极易给人造成全国80%的人有房住的幻觉。但事实上,“自有住房率”原本的意义是有多大比例的房子是私有的。按照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欧美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总自有住宅率普遍在60%至70%,中国在住房自有率上“超英赶美”,那是因为中国住房保障没有跟上,这是危机,而不是成绩。
[详细]http://news.163.com/11/0504/23/738EDFNR00014JB6.html

===================================================================================================================

总结上述引起争论的统计数据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权威部门经过科学方法统计出的数据是否真实?是的。其二,这些数据与民众普遍、直接的生活体验是否符合?不符合。科学松鼠会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为读者梳理了造成统计数据无法与生活实际对照的原因。
相关不等于因果,数据本身并不支持所证明的问题

首先最容易设置的陷阱就是把相关说成因果。一般在统计上关心的两种关系是因果和相关,前者例如缺水导致歉收,后者则相对复杂,比如身高越高体重相应越重,吃高脂肪食物越多,保持健康的几率越小等等。要强调的是,这些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为9.7%,相比去年一季度11.9%的增速有所回落,就有分析认为,这是汽车和住房市场调控产生的影响,但其实经济增速放缓与宏观调控仅仅具有相关性,而不是绝对的因果。世界上有联系的事物甚多,但确定因果关系却需慎而又慎。[详细]http://news.163.com/11/0714/04/78T7OPAV00014AED.html

======================================================================================================================
抽样数据代表谁?民意调查因样本构成的偏差常常成了“伪民意”

统计数字误导最常见来自抽样问题,首先要保证一定的样本容量。另一方面,样本能很好的代表总体,避免调查受到社会倾向的影响,例如,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填写问卷承认自己歧视农民工,但实际言行显然是另一回事。

网上常见的所谓民意调查其结果是值得存疑,其原因就在于样本构成大有问题。某网站将调查放出,最可能看到这个调查的是这个网站的常客;某些话题更能引发人的兴趣,有些则只是很少的人关心。这都会导致最终参加调查的人是一个有偏的样本。结论代表了这些人群,却不能推广到全体。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平均数这个危险概念,这类计算方法总是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回忆一下小学时老师对一个差生拉下全班平均分的愤懑表情。以及一个月收入五万的老板和五名月收入两千元的员工享受着一万元的月平均工资,而这个平均数居然是一个员工月收入的五倍之多。研究表明,只有在处理一些呈现正态分布的形态特点的数据时,平均数才最有意义。[详细] http://news.163.com/11/0216/14/6T1624G700014JB6.html

选择性忽略,农民工、私企职工、个体户不在公共政策和数据统计口径中

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称,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上半年都超过了GDP。这个数据并不乐观,因为有专家指出统计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选择性统计”的习惯与癖好。以亿计的农民工,大量在私营企业工作的职工,以及灵活就业者、从事工商业的个体户本来应该在公共政策和数据统计口径中,却并未得到相应的反映和表现,理由有数据普查难度过大、收入状况多元化及变动频率较高等。[详细]http://money.163.com/11/0720/15/79DS1HB700252G50.html

===========================================================================================================================================


部门争利,房价相关统计至少五个部门发布

2007年国家统计局、北京市建委先后发布了北京房价指标,同一个城市,同一时段,国家统计局显示北京房价上涨7.3%,而北京市统计显示涨幅为17.3%。这样的情况也曾在广州发生,国家发改委和广州市针对房价得出了一涨一跌完全不同的结果。业内人士指出,差距如此之大,不仅在与统计方法和计算方式不同,更与部门利益密切相关,各个部门都希望自己提供的统计数据成为决策的参照,以引导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出台。
[详细] http://news.163.com/11/0805/01/7ALIU8BC00012Q9L.html

在发达国家,哪个统计数据应该由哪个部门完成和发布,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其他部门不能超越职权范围发布统计数据。中国目前对此尚不明确,统计局、建设部、发改委、房管局、国土局等等部门,似乎都可以随意发布有关房价的统计数据,这种状况导致有关部门争抢统计话语权。[详细] http://money.163.com/10/0401/10/6366SAI200253B0H.html

地方GDP总和屡超中央,下级在统计数据上间接为上级创造政绩

全国各省区市上半年(GDP)数据日前悉数公布,31个省区市上半年GDP总和约为22.7万亿元,超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数据2万多亿元。中国GDP统计“1+1>2”的闹剧近年来多次上演,除了被归结为地方GDP“崇拜”,各级统计部门在GDP上“注水”也反映了间接为上级领导创造政绩的冲动。

有分析指出,政绩需要用数据来体现时,当指标由上向下层层压来时,自然会有统计数据由下向上层层虚假的现象发生,形成的可能性结果之一就是各地区一级与国家一级在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结构和速度核算数据方面的不一致。相反,各种生产伤亡事故漏报、瞒报、环境污染、失业率的“缩水”也是政绩压力之下的另一种表现。
[详细] http://news.163.com/11/0729/16/7A54GO1E00014AED.html

本专题写作参考《统计陷阱》[美] 达莱尔·哈夫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算方法正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统计数据仍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基于此产生的争论成了一场场“文字游戏”和“口水战”,民众自然是越看越糊涂。
楼主偏激了,蓝皮书也没有说有3亿富人,我认为介于中产和贫困之间的还有一群应该叫低收入者,这部分人的收入能够满足基本生活,但是质量不高,比只能温饱的贫困人口要好些。这部分人属于可以自食其力的,而所谓贫困人口则需要社会救助。
不用统计,以后靠估、靠蒙、靠我感觉?
美名扬 发表于 2011-8-6 13:42
楼主偏激了,蓝皮书也没有说有3亿富人,我认为介于中产和贫困之间的还有一群应该叫低收入者,这部分人的收入 ...
我只是转载。偏激的是网易编辑。
既然有几亿人的群体。为啥蓝皮书不写呢?无足轻重???
国统局的结果总是使人莫名其妙。LZ虽然多少有失偏颇,但是道出了许多人不注意的实质,如统计与部门行业利益等。值得注意。
民间造谣政府来管,如果政府造谣,谁来管?
我认为,数据本身没有错,错在P民素质不高不能正确理解统计指标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