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认为坦克数量比质量重要的观点,终于破了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2:54:17


码字辛苦的份上,砖头轻拍,错误指出
====================================================
时间回到冷战开始前,作为实际控制人口和土地资源相差不大,科技水平也无代差的苏联和美国集团,国防装备思想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线。

苏联吸取战争时期的经验——数量比质量重要,国防装备采购开始信奉“确保优势数量下的质量标准”,拿到足够数量为第一要务。

美国战时海陆空下饺子的规模还要远胜于苏联,但在西欧,美国的大规模量产坦克碰到了德国的铁板,如果不是有强大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存在,那么双方坦克数量交换比会不怎么好看,于是美国开始强调“确保优势质量下的数量”,既拿到足够质量下的量产型。

为了获得质量优势,美国对科技更为看重,特别喜欢尝试新技术,体现是许多没有实际装备需求的X飞机;苏联则更为看重产能规模和可在“手工作坊”敲打,尽可能维持低成本和低技术含量的武器,体现是粗犷的生产简易的AK-47(现实的例证是阿富汗小小的村庄都可以变成兵工厂)。

为了使用各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美国的主力地面、空中和海上平台大都有着壮硕的体格,以提供设备安装空间;苏联的风格是能省则省,数量优先,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各种装备个头通常都小美国一号,没多少空间容纳机载设备,各种车载、机载、舰载子系统跟进的速度通常都是慢半拍,很不情愿才升级更大的平台。

•由于小代表着数量,因此虽然起步相差不算太多,但总是使用更大平台的美国,很快拉开了与苏联在发动机方面的差距。(促进民用)

•由于承载的设备,特别是电子设备代表着质量,所以西方对电子行业高度重视,更好的平台条件也有利于安装更多更先进的设备,电子设备方面很快也拉开了与苏联的差距。(促进民用)

最终,形成了美系体格大设备好,苏系体格小设备差的局面(经典的一幕是越战中设备完善的F-4大战简陋的米格-21),当然冷战结束前苏联也意识到了设备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在关键平台上性能与美国抗衡,空海军对设备的重要性认识更多一些,因此海上与空中武器后期也开始不特别强调数量,而致力于主力装备大型化,由于技术差距导致同样性能的设备和武器体积较大,通常还不得不将平台造得更大一些,于是出现了一些“怪物”级的东西。

苏联各军种中最保守的陆军总是念念不忘主战坦克要保持2:1甚至更高的数量优势,T-34被视为“神器”,于是“T-34化”一直被苏联陆军视为装甲部队建设的教旨,大批量坦克海思想下,苏联坦克的生产工艺一直被人为压制在较低的水准,T-34二战时堪称先进的发动机被一直用到T-90,孩童从军一直到老仍坚守岗位,可见苏联陆军对使用新技术的强烈抵触态度,要廉价,要海量产!

当T-72在伊拉克被肆意屠杀后,较海空军装备思想保守许多的苏俄陆军终于认识到了在更高的质量面前,大量的低质装备和炮灰有多么相似,其实这种事在军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频繁的不得了,有一个平常的词语叫“过时”。

苏联灰飞烟灭后,俄罗斯利用2000年起的油价翻着涨恢复了元气,开始考虑收拾收拾装备,准备更新主战装备了,匆忙推出T-90想恢复下坦克工业的元气(T-72在海湾名声尽毁,改型叫T-90换个彩头,大致是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期许),这款延续自作为廉价适合大批量生产的T-72(华约国家共生产了2.5万多辆的T-72)改进型,至今在俄军只是象征性装备,近日更被俄罗斯国防部和陆军司令大骂性能与要求有差距,而且贵得离谱(与其相比,给人豪华高档印象的豹2A6被认为是物美价廉的选择),难道同样“富得流油”的俄罗斯连苏联都能特大批量装备的T-72都装备不起了吗?苏联搞了那么多,俄国采购个零头很难吗?

显然不是如此,但为什么?

原因其实很简单,现代武器装备中,武器平台已经不是成本的主要份额,T-90如果只是车体,不会超过200万美元,而陆军司令捅给媒体的价位是400万美元以上,前面提到苏俄在电子系统这方面落后西方,大概半代到一代,而且本国电子产业薄弱许多,无论是从国外高价引进装备和技术,还是依托国内,都意味着较西方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拿到性能大致相当的车载设备,T-90的确就火控系统与法国泰莱斯和以色列展开合作。

所以本该廉价大批量生产的T-90,加上昂贵的车载设备后,再也不是什么廉价的选择了,虽然400万美元成本听起来还是比豹2A6的外销价600万美元便宜不少,不过二者性能在很多方面差距明显,单就吨位来说也可以说是中型与重型的区别,俄陆军总司令反说豹2A6物美价廉也就不足为奇了。

接着,再来说说T-34那原本不悲催的发动机,到了T-90这个年纪改动余地已经不多了,变得十分悲催,功率想更大,想装更多设备和防护在车体上,迟早该让它退休,不过,与其说更换一种全新的发动机,不如说让古董发动机和T-90一同进坟场,等新型坦克面世才是真相。
即使是想用全新发动机造全新的坦克,由于前文说的原因,缩短与西方的差距也很困难,传说中的T-95据说居然还是电动-液压驱动火炮和炮塔,而德国人早在豹2A5就做到用全电式炮控和炮塔控制系统代替液压控制系统了(电液驱动较重、体积较大,低效、响应时间长、操控不敏感、噪音和发热量导致容易被发现,被击中还容易起火燃烧),这还号称是新一代坦克啊?其他子系统想来也可能是同档次水平的上个时代产品。所以,俄罗斯陆军虽然在军工界眼巴巴的目光下,坚持给了T-95几年的观察期,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的终止了这个项目。虽然很长时间T-95网上出现的图片都拿布蒙着,但亲自到俄罗斯考察了T-95项目的热衷于试验海外新式装备的南亚大款,最终见了庐山真面目后就表示哥俩感情好没说的,但此事休要再提(靠,T-80换个马甲以为俺认不出来吗?)

T-95为什么还用过时的电液驱动炮控呢,答案或许是苏联崩溃了,这么多年没有产业支撑的俄罗斯没发展出什么够跨代标准的发动机(外界报道为使用T-80上的发动机改进型),发动机附带输出的电能不够,当然驱动炮塔不利索了,如果电不够,那些个“电老虎”般的车载设备也就难以充分发挥,所谓的车载设备比拼,本质上讲就是如何利用先进技术,谁输出的功率多,谁的利用效率高。所以疲软的发动机连带让就比较低效的俄罗斯电子设备更难以占据上风。T-95被人寄予厚望,但没有打好发动机和各种车载设备基础(俄罗斯的地面车辆行业和电子行业虽然近年有所恢复,仍和国际先进水准相差甚远),天上掉不下来馅饼,基础有限的俄罗斯无力研制全新的坦克,很大程度上T-90乃至T-95都不过是对过时装备堆砌修补,但再怎么改都是投入多成效差的局面,和平鸽再怎么改也斗不过猛禽,对天生不是练武材料的人来说,传说中的人物朴拙的郭大侠只可以用来膜拜。

所以,俄罗斯的T-95和T-90尴尬的命运,追本溯源都是苏联陆军“确保优势数量下的质量标准”的结果,迷信数量能带来胜利,结局必然是惨淡的。


码字辛苦的份上,砖头轻拍,错误指出
====================================================
时间回到冷战开始前,作为实际控制人口和土地资源相差不大,科技水平也无代差的苏联和美国集团,国防装备思想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线。

苏联吸取战争时期的经验——数量比质量重要,国防装备采购开始信奉“确保优势数量下的质量标准”,拿到足够数量为第一要务。

美国战时海陆空下饺子的规模还要远胜于苏联,但在西欧,美国的大规模量产坦克碰到了德国的铁板,如果不是有强大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存在,那么双方坦克数量交换比会不怎么好看,于是美国开始强调“确保优势质量下的数量”,既拿到足够质量下的量产型。

为了获得质量优势,美国对科技更为看重,特别喜欢尝试新技术,体现是许多没有实际装备需求的X飞机;苏联则更为看重产能规模和可在“手工作坊”敲打,尽可能维持低成本和低技术含量的武器,体现是粗犷的生产简易的AK-47(现实的例证是阿富汗小小的村庄都可以变成兵工厂)。

为了使用各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美国的主力地面、空中和海上平台大都有着壮硕的体格,以提供设备安装空间;苏联的风格是能省则省,数量优先,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各种装备个头通常都小美国一号,没多少空间容纳机载设备,各种车载、机载、舰载子系统跟进的速度通常都是慢半拍,很不情愿才升级更大的平台。

•由于小代表着数量,因此虽然起步相差不算太多,但总是使用更大平台的美国,很快拉开了与苏联在发动机方面的差距。(促进民用)

•由于承载的设备,特别是电子设备代表着质量,所以西方对电子行业高度重视,更好的平台条件也有利于安装更多更先进的设备,电子设备方面很快也拉开了与苏联的差距。(促进民用)

最终,形成了美系体格大设备好,苏系体格小设备差的局面(经典的一幕是越战中设备完善的F-4大战简陋的米格-21),当然冷战结束前苏联也意识到了设备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在关键平台上性能与美国抗衡,空海军对设备的重要性认识更多一些,因此海上与空中武器后期也开始不特别强调数量,而致力于主力装备大型化,由于技术差距导致同样性能的设备和武器体积较大,通常还不得不将平台造得更大一些,于是出现了一些“怪物”级的东西。

苏联各军种中最保守的陆军总是念念不忘主战坦克要保持2:1甚至更高的数量优势,T-34被视为“神器”,于是“T-34化”一直被苏联陆军视为装甲部队建设的教旨,大批量坦克海思想下,苏联坦克的生产工艺一直被人为压制在较低的水准,T-34二战时堪称先进的发动机被一直用到T-90,孩童从军一直到老仍坚守岗位,可见苏联陆军对使用新技术的强烈抵触态度,要廉价,要海量产!

当T-72在伊拉克被肆意屠杀后,较海空军装备思想保守许多的苏俄陆军终于认识到了在更高的质量面前,大量的低质装备和炮灰有多么相似,其实这种事在军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频繁的不得了,有一个平常的词语叫“过时”。

苏联灰飞烟灭后,俄罗斯利用2000年起的油价翻着涨恢复了元气,开始考虑收拾收拾装备,准备更新主战装备了,匆忙推出T-90想恢复下坦克工业的元气(T-72在海湾名声尽毁,改型叫T-90换个彩头,大致是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期许),这款延续自作为廉价适合大批量生产的T-72(华约国家共生产了2.5万多辆的T-72)改进型,至今在俄军只是象征性装备,近日更被俄罗斯国防部和陆军司令大骂性能与要求有差距,而且贵得离谱(与其相比,给人豪华高档印象的豹2A6被认为是物美价廉的选择),难道同样“富得流油”的俄罗斯连苏联都能特大批量装备的T-72都装备不起了吗?苏联搞了那么多,俄国采购个零头很难吗?

显然不是如此,但为什么?

原因其实很简单,现代武器装备中,武器平台已经不是成本的主要份额,T-90如果只是车体,不会超过200万美元,而陆军司令捅给媒体的价位是400万美元以上,前面提到苏俄在电子系统这方面落后西方,大概半代到一代,而且本国电子产业薄弱许多,无论是从国外高价引进装备和技术,还是依托国内,都意味着较西方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拿到性能大致相当的车载设备,T-90的确就火控系统与法国泰莱斯和以色列展开合作。

所以本该廉价大批量生产的T-90,加上昂贵的车载设备后,再也不是什么廉价的选择了,虽然400万美元成本听起来还是比豹2A6的外销价600万美元便宜不少,不过二者性能在很多方面差距明显,单就吨位来说也可以说是中型与重型的区别,俄陆军总司令反说豹2A6物美价廉也就不足为奇了。

接着,再来说说T-34那原本不悲催的发动机,到了T-90这个年纪改动余地已经不多了,变得十分悲催,功率想更大,想装更多设备和防护在车体上,迟早该让它退休,不过,与其说更换一种全新的发动机,不如说让古董发动机和T-90一同进坟场,等新型坦克面世才是真相。
即使是想用全新发动机造全新的坦克,由于前文说的原因,缩短与西方的差距也很困难,传说中的T-95据说居然还是电动-液压驱动火炮和炮塔,而德国人早在豹2A5就做到用全电式炮控和炮塔控制系统代替液压控制系统了(电液驱动较重、体积较大,低效、响应时间长、操控不敏感、噪音和发热量导致容易被发现,被击中还容易起火燃烧),这还号称是新一代坦克啊?其他子系统想来也可能是同档次水平的上个时代产品。所以,俄罗斯陆军虽然在军工界眼巴巴的目光下,坚持给了T-95几年的观察期,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的终止了这个项目。虽然很长时间T-95网上出现的图片都拿布蒙着,但亲自到俄罗斯考察了T-95项目的热衷于试验海外新式装备的南亚大款,最终见了庐山真面目后就表示哥俩感情好没说的,但此事休要再提(靠,T-80换个马甲以为俺认不出来吗?)

T-95为什么还用过时的电液驱动炮控呢,答案或许是苏联崩溃了,这么多年没有产业支撑的俄罗斯没发展出什么够跨代标准的发动机(外界报道为使用T-80上的发动机改进型),发动机附带输出的电能不够,当然驱动炮塔不利索了,如果电不够,那些个“电老虎”般的车载设备也就难以充分发挥,所谓的车载设备比拼,本质上讲就是如何利用先进技术,谁输出的功率多,谁的利用效率高。所以疲软的发动机连带让就比较低效的俄罗斯电子设备更难以占据上风。T-95被人寄予厚望,但没有打好发动机和各种车载设备基础(俄罗斯的地面车辆行业和电子行业虽然近年有所恢复,仍和国际先进水准相差甚远),天上掉不下来馅饼,基础有限的俄罗斯无力研制全新的坦克,很大程度上T-90乃至T-95都不过是对过时装备堆砌修补,但再怎么改都是投入多成效差的局面,和平鸽再怎么改也斗不过猛禽,对天生不是练武材料的人来说,传说中的人物朴拙的郭大侠只可以用来膜拜。

所以,俄罗斯的T-95和T-90尴尬的命运,追本溯源都是苏联陆军“确保优势数量下的质量标准”的结果,迷信数量能带来胜利,结局必然是惨淡的。
冷战时期苏毛坦克纸面质量并不差,但只体现在三大指标的简单数据上。
就像火力、潜深、航速都不亚于海狼,降噪水平也不差的阿库拉被普遍认为只有洛杉矶改的水平,毛子坦克的画皮也该剥下了。
毛子没钱,只好求少量精兵,结果精兵武器要求高,需要钱更多……
操作轻快驾乘舒适,毛子还是很欣赏的
只是自己做坦克的时候坚持走虐兵路线
如果是上次世界大战再现,那么斯大林的话----数量也是一种质量就是真理,问题是很难再现这种情况
毛子这一套调调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核大战,核大战打不起来这套理论自然不合时宜
不打仗了,改比技术了。。。凑数不管用,肿么办!{:soso_e122:}
美苏的技术,许多方面是有代差的。
不问背景,不看战略想定,单纯对技术路线进行评判是毫无意义的
苏联的思路并没有错,只是不适合21世纪了
绿林好汉 发表于 2011-7-12 11:46
美苏的技术,许多方面是有代差的。
朝鲜战争时,除海军武器外,美苏武器大致不能算有代差,差距主要是后来拉开的。
霏菲飞 发表于 2011-7-12 11:28
毛子这一套调调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核大战,核大战打不起来这套理论自然不合时宜
对。大仗打不起来也是一样。
苏联时代的战略就是核战核战在核战,一切常规武器都是为这个准备的。
在核战争面前,尼米兹级和基辅级没有本质区别,M1跟T-72看不出差异,甚至F-22跟米格31比起来,也是浮云~~
MD爆M1的速度比苏联爆T80的速度还快的前提是双方的工业体系都还完整的基础上的,但是核战争时,这样的前提并不存在。苏联有T34的经验,在大规模战争中,己方的工业基地肯定会被首先打击,这时候,由简单落后的技术设计出来的武器,更方便在战时工业受损的情况下的生产。
只是这样的战争一直没有打起来,甚至即使是常规武器的战争,也没有出现真正的大规模作战,中东战争中几百辆坦克对决就是二战后之最了,怎么体现的出苏联那种几千辆坦克突击的战略设想?
低质数量法几乎都是不得已;
数量优势在换代时是极其沉重的负担。


没想到低质量爆的数量还没有对手高质量数量爆的多。。。。

尼玛不带这么玩的啊。。。。

没想到低质量爆的数量还没有对手高质量数量爆的多。。。。

尼玛不带这么玩的啊。。。。


核大战的思想,不只是毛子有,美国也有,拿核大战说苏联装备次会带来好处并不客观,爱因斯坦说核弹投下后双方继续打最好找根木棍,所以始终秉持核大战思想的苏联陆军最好装备木棍?原因是木棍最好量产。

历史上相对和平的时期多于战争时期,美国追求高技术给本国工业带来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毛子追求高数量的低技术工业化,开放贸易后迅速被国外工业品击溃,直接导致了去工业化的局面。

所以毛子事实上是错炼了辟邪剑谱,欲练神功,挥刀自宫,然后却发现元气反而大损,没成为东方不败,而成了个没多大力气的太监。


美国的核大战步兵装备。

谈到核了,再多说点,日本核灾后日本政府请求美国和德国提供抗辐射机器人,这些本质都是设想中核大战的遗产。切尔诺贝利的事故毛子动用的是“生物机器人”,目前乌克兰使用欧美机器人进行危险的探测。谁为核大战准备的更充分些?

核大战的思想,不只是毛子有,美国也有,拿核大战说苏联装备次会带来好处并不客观,爱因斯坦说核弹投下后双方继续打最好找根木棍,所以始终秉持核大战思想的苏联陆军最好装备木棍?原因是木棍最好量产。

历史上相对和平的时期多于战争时期,美国追求高技术给本国工业带来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毛子追求高数量的低技术工业化,开放贸易后迅速被国外工业品击溃,直接导致了去工业化的局面。

所以毛子事实上是错炼了辟邪剑谱,欲练神功,挥刀自宫,然后却发现元气反而大损,没成为东方不败,而成了个没多大力气的太监。


美国的核大战步兵装备。

谈到核了,再多说点,日本核灾后日本政府请求美国和德国提供抗辐射机器人,这些本质都是设想中核大战的遗产。切尔诺贝利的事故毛子动用的是“生物机器人”,目前乌克兰使用欧美机器人进行危险的探测。谁为核大战准备的更充分些?
应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联对未来战争的设定错误,仅仅看到了未来战争使用核武器一面,没有看到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大战可能性变小,局部战争可能性变大一面,所以苏联要求武器要简单,用数量淹没敌人。这个责任不应该由苏联的技术人员担负,应该由苏共中央负责,苏共中央对时代的主题缺乏把握,反观中国,70年代末邓小平就认为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打不起来,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苏共对时代的认识完全不如中共务实。另外一个原因是苏联长期技术不如美国,只有靠多弄些简单的产品,用数量消耗美国的质量。两个原因造成苏联武器在冷战结束后的局部战争中对阵美国武器失败。






那些总是在核武器上找原因的人务必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从二战结束一直到70年代初这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期内,美国的战略核打击力量都远超苏联,占据压倒性优势。
因为毛子对核武器的认识根本是错的,以为核弹就是大了一个数量级的常规炸弹。在60年代以前完全没有看到核武器的出现使得战略博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T-95为什么还用过时的电液驱动炮控呢,答案或许是苏联崩溃了,这么多年没有产业支撑的俄罗斯没发展出什么够跨代标准的发动机(外界报道为使用T-80上的发动机改进型),发动机附带输出的电能不够,当然驱动炮塔不利索了,如果电不够,那些个“电老虎”般的车载设备也就难以充分发挥……

====================

关键的原因应该不是这个

鹅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长期落后,缺乏先进大功率小型交流伺服电机以及与之配套的先进半导体/电力电子元器件控制装置的实用化\工业化量产+应用能力才是根本原因

同样的例子,可以参考一下——先进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引进并成功吸收消化之前的TB国铁路机车车辆产业,跟同时期的西方同行相比,产品的性能、技术水平和可靠性简直烂得一塌糊涂,屎一样的直流牵引电机、硅\可控硅整流……可以横行当道二十年以上,用到稀巴烂为止

PS:另外还有米帝的艾布拉姆斯,貌似直到M1A2SEP,还是电液驱动炮控系统,这个……就真不知道米帝是咋想的了

T-95为什么还用过时的电液驱动炮控呢,答案或许是苏联崩溃了,这么多年没有产业支撑的俄罗斯没发展出什么够跨代标准的发动机(外界报道为使用T-80上的发动机改进型),发动机附带输出的电能不够,当然驱动炮塔不利索了,如果电不够,那些个“电老虎”般的车载设备也就难以充分发挥……

====================

关键的原因应该不是这个

鹅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长期落后,缺乏先进大功率小型交流伺服电机以及与之配套的先进半导体/电力电子元器件控制装置的实用化\工业化量产+应用能力才是根本原因

同样的例子,可以参考一下——先进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引进并成功吸收消化之前的TB国铁路机车车辆产业,跟同时期的西方同行相比,产品的性能、技术水平和可靠性简直烂得一塌糊涂,屎一样的直流牵引电机、硅\可控硅整流……可以横行当道二十年以上,用到稀巴烂为止

PS:另外还有米帝的艾布拉姆斯,貌似直到M1A2SEP,还是电液驱动炮控系统,这个……就真不知道米帝是咋想的了
LZ, T-34的柴机和T-90的柴机只是机械机理接近,可不是你想你像的那么回事。11区也在用二冲程。。。
整个冷战期间,毛子坦克质量会比西方坦克差?楼主难道不知道冷战结束前美国爆了8000多辆M1坦克?
大毛如今是有心无力啊,打断牙往肚里吞,沦落到买豹二了
piginfly 发表于 2011-7-12 14:47
LZ, T-34的柴机和T-90的柴机只是机械机理接近,可不是你想你像的那么回事。11区也在用二冲程。。。
渊源不是机械原理相同那么简单吧。

11区那个悲剧的90就不要提了,74也用二冲程,日本当时没技术,现在新出来的T10不也走向四冲程了。

T-72MP 发表于 2011-7-12 15:02
整个冷战期间,毛子坦克质量会比西方坦克差?楼主难道不知道冷战结束前美国爆了8000多辆M1坦克?


89年那一仗打假的?把T-80放到伊拉克也好不了太多。

我只说美国更重视质量,没说美国不能爆数量。

长期重视高技术应用,美国的国力不是苏联能比的,后者要不沾了西伯利亚发现大油田的光,早不知道到什么角落了。
T-72MP 发表于 2011-7-12 15:02
整个冷战期间,毛子坦克质量会比西方坦克差?楼主难道不知道冷战结束前美国爆了8000多辆M1坦克?


89年那一仗打假的?把T-80放到伊拉克也好不了太多。

我只说美国更重视质量,没说美国不能爆数量。

长期重视高技术应用,美国的国力不是苏联能比的,后者要不沾了西伯利亚发现大油田的光,早不知道到什么角落了。
绿林好汉 发表于 2011-7-12 11:46
美苏的技术,许多方面是有代差的。
就冷战及以前的坦克整体技术而言
这话叫扯淡不打草稿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11-7-12 15:13
就冷战及以前的坦克整体技术而言
这话叫扯淡不打草稿
我指的主要不是坦克;
海空军装备。

坦克,前苏联/俄罗斯长期领先呢;
不过,从1970年代开始,优势渐渐不再。
哈瓦隆 发表于 2011-7-12 15:09
89年那一仗打假的?把T-80放到伊拉克也好不了太多。

我只说美国更重视质量,没说美国不能爆数量。
89年打的哪一仗啊?把M1放到伊拉克人手里又能好到哪里去?重视高科技和高质量的美国人,整个冷战时期的坦克都悲剧要命,美国人得到了啥好结果?用钢壳的M60顶着苏联复合装甲的T-64 T-72那么多年,那心里的苦只有美国人知道啊,苏联人不重视质量?T-64是怎么搞出来的?


还有人认为美国人不重视数量,真是笑死人了,自己查查冷战期间美国爆了多少飞机,坦克,军舰,导弹。

还有人认为美国人不重视数量,真是笑死人了,自己查查冷战期间美国爆了多少飞机,坦克,军舰,导弹。
T-72MP 发表于 2011-7-12 15:18
89年打的哪一仗啊?把M1放到伊拉克人手里又能好到哪里去?重视高科技和高质量的美国人,整个冷战时期的坦 ...
你说苦就苦啊,冷战期间,各场战争实战结果,苏联的坦克占了多大便宜?还是吃了多大的苦头?

生产完T-64,为什么急着造更多的T-72呢?还不是要求数量。


绿林好汉 发表于 2011-7-12 15:18
我指的主要不是坦克;
海空军装备。
1970年代开始?
这个未必
T-80不见得比同时期的早期“豹”II及M1差
哈瓦隆 发表于 2011-7-12 15:25
你说苦就苦啊,冷战期间,各场战争实战结果,苏联的坦克占了多大便宜?还是吃了多大的苦头?

生产完T-6 ...
生产完T-64后出来的是T-80
  T-72是补充。。。。。
直到M1A1HA及后来的型号
美帝才算真正是搞出了一款领先于同时代对手的坦克
不过也别忘了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共享
这个是西方后来坦克技术能超过苏联的重要因素
如美帝从装备L7的国产版本开始就一直使用其盟友的坦克炮
M1早期型连复合装甲都用的乔巴姆
三三二一 发表于 2011-7-12 15:30
生产完T-64后出来的是T-80
  T-72是补充。。。。。
我的意思就是说T-72是补充T-64的数量。
不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才是毛子数量观点失败的地方,如果三战了,就西欧那点恐怕不够毛子推吧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11-7-12 15:26
1970年代开始?
这个未必
T-80不见得比同时期的早期“豹”II及M1差


T-80不差,但似乎一些资料指出其所用技术对前苏联是有点激进,不够成熟,所以价格高、难生产;
所以,前苏联在T-80上没有再形成数量“优势”,不比M1系列多;

所以才有T-72。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11-7-12 15:26
1970年代开始?
这个未必
T-80不见得比同时期的早期“豹”II及M1差


T-80不差,但似乎一些资料指出其所用技术对前苏联是有点激进,不够成熟,所以价格高、难生产;
所以,前苏联在T-80上没有再形成数量“优势”,不比M1系列多;

所以才有T-72。
冷战的时候空军毛子的很多战斗机可同样不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同类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11-7-12 15:34
冷战的时候空军毛子的很多战斗机可同样不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同类
细究,是落后的;
载荷航程性能、电子设备、飞行品质、设备可用性及易维护性等等;
一些简单的飞行性能数据,速度、升限啥的,看着差不多。
绿林好汉 发表于 2011-7-12 15:34
T-80不差,但似乎一些资料指出其所用技术对前苏联是有点激进,不够成熟,所以价格高、难生产;
所以, ...
T-72先于T-80研制
T-80作为高端
本来就不是单纯靠量取胜
不过实际数量也不少
尤其是有后来苏联解体的因素
绿林好汉 发表于 2011-7-12 15:37
细究,是落后的;
载荷航程性能、电子设备、飞行品质、设备可用性及易维护性等等;
一些简单的飞行性能 ...
Mig-25出来的时候无对手
Su-27家族到现在都没有被F-15真正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