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改革初期的中国人为什么不仇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1:34:57
作者:黎明

   “1980年代初,中国人如果有件日货,算地位、财富的象征物。青年人把一个半、两个、四个喇叭的收录机挂在车把上放着铜管乐上下班,各地部门接待日本商务人员很热情,对日本商人的彬彬有礼、精明强干很欣赏。那时,中国各级当权者中,和日本侵略者打过仗的不少,对日军暴行记忆犹新的老百姓更多,但开放初期的中国人好像对这个仇家来的人并不记仇。也许,正是由于当时中国人宽容的心态和“区别”的思想,为中国技术、经济上达到目前状态打下了铺垫。”

  这段话,是在《南方周末》发表的《平心看待身份证风波》一文中的一个段落。限于篇幅原因,我没有就“为什么改革初期中国人不仇日”的问题展开论述。我所提及的现象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没人指责我歪曲历史。问题是在“抗日呼声”高涨的今天,这样的简单叙述也会引起“责任”的争议和“动机”的诘难。民族间历史怨恨一般有随时间减弱、淡化的趋势,但中日密切交流了30多年后,“民间情绪”却不一般地“逆向”演化着。探讨这一问题,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我的前辈和“社会关系”中,多有反侵略战士,小时候连身边挑水的炊事员也是老八路(文革期间老红军登三轮、干粗活还不算稀奇)。机关周围邻居中,有当过汉奸兵的汉子,也有曾被日军轮奸的妇女,当时他们多是四五十岁的人。说起敌伪时期故事,我并不觉得那是遥远的事情。哪里曾打过一仗,谁在哪里活动,前辈们怎样锄奸,当地各种势力派别以及他们头目的姓名、事迹等等,这些似乎是一个老根据地机关子弟的常识。十几岁时,对日伪时期档案保持比较完整已有深刻印象,那时谁要是想隐瞒历史问题几乎不可能。有这些感性的东西再加上较好的文字、音像资讯环境,如果和现在网上的“爱国青年”比“民族意识”及“历史知识”,那是不会比他们“浅薄”的。所以,对放弃索赔权始终愤懑不已并在1980年代后几年就有所表现的,正是和我类似的一些人。也由于这种“历史积淀”,我鄙视某些网友随意给人扣“汉奸”帽子,觉得这是心理阴暗歹毒的表现,往好处想,则是不知称人“汉奸”意味着什么,算不知深浅吧。尽管没人说我“汉奸”,我还是在抱不平时说过:如果当面被人强加如此罪名,我会动刀,这没商量。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民间情绪”今日如此,原因我不太清楚。不过我要指出“日本右翼猖狂”的理由经不住推敲。 1960年10月12日,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在东京发表演说,呼吁“尽快使日中邦交正常化”,话音未落,一名右翼分子就把利刃刺入他的心脏;1970年11月25日,日本才子三岛由纪夫绑架自卫队长官,召集部队演说,号召发动政变修改和平宪法誓死“爱国忠君”,受抵制后迅即循“武士道”切腹而死;田中角荣访华前,接到许多以死相威胁的电话,为访华做了被刺杀的准备。看这几个例子,不难想像当时的日本右翼何等猖狂。如今,他们的猖狂远不及以往,但对中国民众的心理刺激程度却强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甲级战犯是1978年10月合祀在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战后首次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在1985年8月15日,这么严重的“开先例”性质的事件在当时并未对中日关系和民间意识形成多大影响,也说明当时中国人对日本的“右翼猖狂”不如现在敏感。至于“贸易摩擦”,有贸易可摩擦比没贸易可摩擦好得多。至于“修改教科书”,历史又不只是他们写的,咱明白也不是不管用。促使他们实事求是反而更促成他们更强大,也说不上是多好的办法,要是会有很大作用的话,咱们发狠抢先一步据实修改一番倒是扎扎实实的强国行动呢。

  中国人当初仇日不切,由“内因”所规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视日本为美国傀儡,没把日本当重点敌手,属于又打又拉的对象。宣传上先是极力仇美,后又极力仇苏。“民族恨”分阶段地集中在两个超级大国身上。抗日文学、电影等作品不少,但刻意披露日军暴行不是重点,所侧重的是渲染游击的抗战功绩和紧密的“鱼水关系”。国内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火力也不在集中在“汉奸”身上。“地富反坏右”等明确属于专政范围的类别中,没有“汉奸”一说。担任过伪连长、乡长以上职务的划在“反革命”一类中的“历史反革命”里,专政或批斗活动中,单纯的汉奸罪行并不被特别重视,对“地富右”、“现行反革命”、“隐藏的阶级敌人”、“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国民党分子的历史问题”,要比斗争“汉奸”来的狠,抗战阵亡的国民党将军,也免不了毁坟砸碑。我的印象,许多“汉奸”的生活环境和“土匪”及“阶级兄弟”差不多同样宽松。对走资派、国民党(特别是特务和还乡团)、美帝、苏修的滔天罪行揭露到位,日本侵略者和他们相比并不显得大罪滔天,至少大家觉得这些敌人无论内部外部这国那国都是相近级别的坏蛋。是故,中国民众也不对日寇抱特殊的仇恨心理。

  对日军暴行记忆犹新而不特别仇恨,是由于这份仇恨被别的仇恨和苦难、痛苦冲淡了。有此“基础”,“亲日”现象乃至“亲日思潮”方可发生。但这仅是一个起码条件,还不具备“亲日的必然性”。走向必然,决定因素是两个:一,中国人实在是斗够了;二,在中国人不想和任何人再苦斗下去的时候,日本最大规模地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1972年两国“结束战争状态”,中日邦交正常化。其时,文革如火如荼的全面内战基本平息,虽然高层依旧保持强烈的内斗精神,而老百姓已是筋疲力尽,整个国家千疮百孔。打前锋的红卫兵们伤痕累累,“紧跟毛主席干革命,把革命红旗插上白宫、克里姆林宫”的豪情壮志破灭消散,已经明白自己是被愚弄被糟践了。中国人心身受到重创,大痛之中意识有些清醒,有史以来最好斗的最富“肉弹精神”的一大群人,身被内斗的残酷和痛苦,产生了“厌斗情绪”,行为取向开始脱离纯政治纯精神的轨道。随之,日本的技术和产品,让他们看到了外部世界并非“水深火热”,让他们知道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

  放弃对日索赔权,这可是“网上汉奸”拼死命也犯不下的事,但这事和周恩来提出的“弃权三理由”,没有引发抵触的言行。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民众和基层干部没有起码的表达权利和任何表达机会,权利长期丧失和久经管制后,习惯于领袖所说所为一贯英明的认识而无话可说;二是不了解外部世界,认为祖国强大到美帝来朝,小日本那点钱我们根本不必在乎;三是在当时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一种宏观氛围──谁对经济利益重视谁就是觉悟不高人格低下;第四个是最深层的最有决定意义的却似乎从来没有人指出过,即中国人的生活长久远离法治秩序,侵权、伤害、剥夺等罪行融入生活并成为生活常态,平时罕见“合法赔偿”的生活,早已将“法定赔偿”概念从意识中剔除了。也就是说,和嘲笑外国人要求中国归还他们资产的逻辑一样,和中国老百姓不能索赔的逻辑一样,大多数人其实觉得日本不赔偿才是正常现象,才合乎革命的道理与政治的逻辑。

  日本化肥,是普及到中国千家万户的“教材”;日本电器,则是中高层的“教材”。在中国改革时代到来之前,日本给中国当了“启蒙教师”。

  “X地干部真正富,一人一条尼龙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腰里掖着百分数”。我一直没忘这条“民谣”!现在对年轻人提这,就得解释一番了:日本援华的尿素,包装袋是国内少见的尼龙织品(一度使用过太平洋被单作外包装),结实耐用,两个袋子可裁成一条裤子。分到各地后,化肥袋到不了农民手里,供销社以五角至两元的价格卖给“走后门”的公职人员。袋子上的黑字,是怎么弄也去不掉的(这是中国人佩服日本印刷技术的开始),以最佳裁剪方案做成的裤子,裤腰下面显“日本”二字,屁股后面带“尿素”二字,印着“含氮量40%”的那部分就作裤腰。这就是上述“民谣”的由来。建国三十多年后,这个国家连许多公职人员都是拣战败国破烂遮体的叫化子!一般“没门子”的老百姓连“拣破烂权”都没有!于是,我一直视此为“国耻”。

  一条尼龙袋,只是一条尼龙袋,就把“真理独占者”的优越感自豪感一兜而空。其中多少辛酸,多少懊悔,如今的爱国青年难以理解──但是,你千万别跟我说那些穿“尼龙裤”的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别跟我说他们不爱国!

  民间传言:日本货轮空船开往中国,边走边提取海水造化肥,等到了港口,一船尿素就满了。民间评论:小日本很争气很有本事,我们太落后了。尔后,日本的文学、电影让普通人领教了非常“新鲜的”爱情、人性、幽默和法治,又发现日本人要比国人素质高、讲文明。国内也推出《一盘没下完的棋》等作品,进一步营造了“友好气氛”。

  改革开放、接纳敌国的原因极其简单:“再也不能那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于骨肉相残血泪飞雨之后,于饥寒交迫形影相吊之时,中国人发现,和平、和睦、脱贫、发展才是真正好东西。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需要换一种活法了。于是,欢迎人来,更欢迎带着善意和财富的人来,并且,“脚步开始移动,就不管他是谁”。

  对外心态的现代化,客观、务实、双赢的指导思想,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的高级愿望;最低的愿望,借日本友好社团很朴实的一句话:“中日不再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公众是不是比现在更成熟更大气呢?是的,那是死里逃生后的沉稳,那是历经大痛大穷后的争气。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作者:黎明

   “1980年代初,中国人如果有件日货,算地位、财富的象征物。青年人把一个半、两个、四个喇叭的收录机挂在车把上放着铜管乐上下班,各地部门接待日本商务人员很热情,对日本商人的彬彬有礼、精明强干很欣赏。那时,中国各级当权者中,和日本侵略者打过仗的不少,对日军暴行记忆犹新的老百姓更多,但开放初期的中国人好像对这个仇家来的人并不记仇。也许,正是由于当时中国人宽容的心态和“区别”的思想,为中国技术、经济上达到目前状态打下了铺垫。”

  这段话,是在《南方周末》发表的《平心看待身份证风波》一文中的一个段落。限于篇幅原因,我没有就“为什么改革初期中国人不仇日”的问题展开论述。我所提及的现象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没人指责我歪曲历史。问题是在“抗日呼声”高涨的今天,这样的简单叙述也会引起“责任”的争议和“动机”的诘难。民族间历史怨恨一般有随时间减弱、淡化的趋势,但中日密切交流了30多年后,“民间情绪”却不一般地“逆向”演化着。探讨这一问题,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我的前辈和“社会关系”中,多有反侵略战士,小时候连身边挑水的炊事员也是老八路(文革期间老红军登三轮、干粗活还不算稀奇)。机关周围邻居中,有当过汉奸兵的汉子,也有曾被日军轮奸的妇女,当时他们多是四五十岁的人。说起敌伪时期故事,我并不觉得那是遥远的事情。哪里曾打过一仗,谁在哪里活动,前辈们怎样锄奸,当地各种势力派别以及他们头目的姓名、事迹等等,这些似乎是一个老根据地机关子弟的常识。十几岁时,对日伪时期档案保持比较完整已有深刻印象,那时谁要是想隐瞒历史问题几乎不可能。有这些感性的东西再加上较好的文字、音像资讯环境,如果和现在网上的“爱国青年”比“民族意识”及“历史知识”,那是不会比他们“浅薄”的。所以,对放弃索赔权始终愤懑不已并在1980年代后几年就有所表现的,正是和我类似的一些人。也由于这种“历史积淀”,我鄙视某些网友随意给人扣“汉奸”帽子,觉得这是心理阴暗歹毒的表现,往好处想,则是不知称人“汉奸”意味着什么,算不知深浅吧。尽管没人说我“汉奸”,我还是在抱不平时说过:如果当面被人强加如此罪名,我会动刀,这没商量。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民间情绪”今日如此,原因我不太清楚。不过我要指出“日本右翼猖狂”的理由经不住推敲。 1960年10月12日,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在东京发表演说,呼吁“尽快使日中邦交正常化”,话音未落,一名右翼分子就把利刃刺入他的心脏;1970年11月25日,日本才子三岛由纪夫绑架自卫队长官,召集部队演说,号召发动政变修改和平宪法誓死“爱国忠君”,受抵制后迅即循“武士道”切腹而死;田中角荣访华前,接到许多以死相威胁的电话,为访华做了被刺杀的准备。看这几个例子,不难想像当时的日本右翼何等猖狂。如今,他们的猖狂远不及以往,但对中国民众的心理刺激程度却强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甲级战犯是1978年10月合祀在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战后首次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在1985年8月15日,这么严重的“开先例”性质的事件在当时并未对中日关系和民间意识形成多大影响,也说明当时中国人对日本的“右翼猖狂”不如现在敏感。至于“贸易摩擦”,有贸易可摩擦比没贸易可摩擦好得多。至于“修改教科书”,历史又不只是他们写的,咱明白也不是不管用。促使他们实事求是反而更促成他们更强大,也说不上是多好的办法,要是会有很大作用的话,咱们发狠抢先一步据实修改一番倒是扎扎实实的强国行动呢。

  中国人当初仇日不切,由“内因”所规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视日本为美国傀儡,没把日本当重点敌手,属于又打又拉的对象。宣传上先是极力仇美,后又极力仇苏。“民族恨”分阶段地集中在两个超级大国身上。抗日文学、电影等作品不少,但刻意披露日军暴行不是重点,所侧重的是渲染游击的抗战功绩和紧密的“鱼水关系”。国内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火力也不在集中在“汉奸”身上。“地富反坏右”等明确属于专政范围的类别中,没有“汉奸”一说。担任过伪连长、乡长以上职务的划在“反革命”一类中的“历史反革命”里,专政或批斗活动中,单纯的汉奸罪行并不被特别重视,对“地富右”、“现行反革命”、“隐藏的阶级敌人”、“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国民党分子的历史问题”,要比斗争“汉奸”来的狠,抗战阵亡的国民党将军,也免不了毁坟砸碑。我的印象,许多“汉奸”的生活环境和“土匪”及“阶级兄弟”差不多同样宽松。对走资派、国民党(特别是特务和还乡团)、美帝、苏修的滔天罪行揭露到位,日本侵略者和他们相比并不显得大罪滔天,至少大家觉得这些敌人无论内部外部这国那国都是相近级别的坏蛋。是故,中国民众也不对日寇抱特殊的仇恨心理。

  对日军暴行记忆犹新而不特别仇恨,是由于这份仇恨被别的仇恨和苦难、痛苦冲淡了。有此“基础”,“亲日”现象乃至“亲日思潮”方可发生。但这仅是一个起码条件,还不具备“亲日的必然性”。走向必然,决定因素是两个:一,中国人实在是斗够了;二,在中国人不想和任何人再苦斗下去的时候,日本最大规模地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1972年两国“结束战争状态”,中日邦交正常化。其时,文革如火如荼的全面内战基本平息,虽然高层依旧保持强烈的内斗精神,而老百姓已是筋疲力尽,整个国家千疮百孔。打前锋的红卫兵们伤痕累累,“紧跟毛主席干革命,把革命红旗插上白宫、克里姆林宫”的豪情壮志破灭消散,已经明白自己是被愚弄被糟践了。中国人心身受到重创,大痛之中意识有些清醒,有史以来最好斗的最富“肉弹精神”的一大群人,身被内斗的残酷和痛苦,产生了“厌斗情绪”,行为取向开始脱离纯政治纯精神的轨道。随之,日本的技术和产品,让他们看到了外部世界并非“水深火热”,让他们知道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

  放弃对日索赔权,这可是“网上汉奸”拼死命也犯不下的事,但这事和周恩来提出的“弃权三理由”,没有引发抵触的言行。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民众和基层干部没有起码的表达权利和任何表达机会,权利长期丧失和久经管制后,习惯于领袖所说所为一贯英明的认识而无话可说;二是不了解外部世界,认为祖国强大到美帝来朝,小日本那点钱我们根本不必在乎;三是在当时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一种宏观氛围──谁对经济利益重视谁就是觉悟不高人格低下;第四个是最深层的最有决定意义的却似乎从来没有人指出过,即中国人的生活长久远离法治秩序,侵权、伤害、剥夺等罪行融入生活并成为生活常态,平时罕见“合法赔偿”的生活,早已将“法定赔偿”概念从意识中剔除了。也就是说,和嘲笑外国人要求中国归还他们资产的逻辑一样,和中国老百姓不能索赔的逻辑一样,大多数人其实觉得日本不赔偿才是正常现象,才合乎革命的道理与政治的逻辑。

  日本化肥,是普及到中国千家万户的“教材”;日本电器,则是中高层的“教材”。在中国改革时代到来之前,日本给中国当了“启蒙教师”。

  “X地干部真正富,一人一条尼龙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腰里掖着百分数”。我一直没忘这条“民谣”!现在对年轻人提这,就得解释一番了:日本援华的尿素,包装袋是国内少见的尼龙织品(一度使用过太平洋被单作外包装),结实耐用,两个袋子可裁成一条裤子。分到各地后,化肥袋到不了农民手里,供销社以五角至两元的价格卖给“走后门”的公职人员。袋子上的黑字,是怎么弄也去不掉的(这是中国人佩服日本印刷技术的开始),以最佳裁剪方案做成的裤子,裤腰下面显“日本”二字,屁股后面带“尿素”二字,印着“含氮量40%”的那部分就作裤腰。这就是上述“民谣”的由来。建国三十多年后,这个国家连许多公职人员都是拣战败国破烂遮体的叫化子!一般“没门子”的老百姓连“拣破烂权”都没有!于是,我一直视此为“国耻”。

  一条尼龙袋,只是一条尼龙袋,就把“真理独占者”的优越感自豪感一兜而空。其中多少辛酸,多少懊悔,如今的爱国青年难以理解──但是,你千万别跟我说那些穿“尼龙裤”的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别跟我说他们不爱国!

  民间传言:日本货轮空船开往中国,边走边提取海水造化肥,等到了港口,一船尿素就满了。民间评论:小日本很争气很有本事,我们太落后了。尔后,日本的文学、电影让普通人领教了非常“新鲜的”爱情、人性、幽默和法治,又发现日本人要比国人素质高、讲文明。国内也推出《一盘没下完的棋》等作品,进一步营造了“友好气氛”。

  改革开放、接纳敌国的原因极其简单:“再也不能那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于骨肉相残血泪飞雨之后,于饥寒交迫形影相吊之时,中国人发现,和平、和睦、脱贫、发展才是真正好东西。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需要换一种活法了。于是,欢迎人来,更欢迎带着善意和财富的人来,并且,“脚步开始移动,就不管他是谁”。

  对外心态的现代化,客观、务实、双赢的指导思想,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的高级愿望;最低的愿望,借日本友好社团很朴实的一句话:“中日不再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公众是不是比现在更成熟更大气呢?是的,那是死里逃生后的沉稳,那是历经大痛大穷后的争气。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帮主,重复了。我在大战略里发过了。
当时日本国内还没这么右也是原因,而且当时混沌初开人民温饱还没解决哪来精神生活,当时的人反日情绪就是很高也不对外表达出来,都被压抑了。小学时候老师讲课讲的是日本拿钩子钩中国人的琵琶骨,爷爷奶奶经常讲日本人杀的家人四散天涯的往事。所以说日本说是江的仇日教育才使中国人民反日情绪高涨,我就不同意,反日情绪是与生聚来的。小时侯大家玩打仗游戏不约而同的叫打小日本,现在的小孩也是。
<P>说白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民面对最迫切的问题是发展经济,吃饱穿好,过好.遇事谈政治已经不吃香了,对日本了解也少.至少老百姓是这么想的,过好日子要紧.</P><P>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生活还算可以,基本解决温饱,也算得上稳定.可是即便如此,日本人的言论和思想却随着交往的深入越发多了起来,被我们民间所了解,日本政府也是越来越离谱,越来越嚣张而且不要脸,还干涉我国内政,摆出一付发动侵华战争,污蔑中国人的态势,如此一来,中国人不仇日才是怪事.大家还记得以前中日足球对抗还没那么充满火药味吧,可偏偏是日本国内敌视,污蔑,对抗中国这几年越发明显和嚣张以来,让我们再度义愤填膺,所以才会发生亚洲杯上发生的那样的民间仇日行为.不是我们要记仇,是日本人自找的,过去的事我们可以选择原谅,但是再犯,就不可原谅!</P>
小日本有皮呀!
我简单的说三个原因:一,改革初期,国家和人民刚从十年文革中恢复过来,还要抹去身上和心中的伤痛,这个过程就伴随着对外政策的调整和民众认识心理的突然转变。很多人都被日本的发达惊呆了,那有空去想以前的战争。二,当时中国并不发达,日本人没有感到中国军事,中国商品对他产生了威胁。三,当时整个国际环境就是中美对抗苏联,日本跟着美国后面,其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的意图和努力,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不惜对历史的扭曲和抹杀都远不能和现在相比。
<B>以下是引用<I>naonao008</I>在2004-9-21 16:36:00的发言:</B>

 “民间情绪”今日如此,原因我不太清楚。不过我要指出“日本右翼猖狂”的理由经不住推敲。

<P>作者指出的理由就更禁不住推敲了,
<P>反日就是因为日本现在的所作所为!
<P>20年前,小日本也这样,但那是我们吃不饱,没空搭理它。
<P>现在能抽出手来,自然要找机会教训这个狗腿子!</P>
主要一条:我们强大了,过去有求于人家,暂时不管过去的旧账,现在不行!旧账还是要算的。就如同现在南海那边我们暂时搁置,共同开发一样,以后我们更强大了,共同开发?门都没有!
<B>以下是引用<I>naonao008</I>在2004-9-21 16:36:00的发言:</B>
改革初期的中国人为什么不仇日?

<P>还应该注意到,那个时候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单一,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几乎没有。
<P>官方对舆论控制的也比较紧,
<P>我记得自己跑到老爸的办公室里才能看到《参考消息》(俗称小参考)和《参考资料》(即大参考)
<P>一般百姓所知道的国际时事都是官方钦定的。
<P>大家于是就认为日本人民是友好的,坏人只是一小撮</P>
教育 媒体的‘功劳‘!
支持楼上的  顶
<P>你怎么知道不仇日的?我们抗日战争的时候战士手上拿的是日本人的武器,按你的逻辑,我们的战士都是不仇日的了?抵制日货只是一种手段,经济的手段。如果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手段,比如说子弹和大炮,直接消灭掉他们,吃点日本寿司又能怎么样呢?何况,80年代初的时候,很多人还是饿着肚子呢,</P>
抵制日货!
<P>我的2点看法:</P><P>1、当时还是仇日的,别的不说,在我们小时候,小孩子们玩的游戏《王二小》,就是分成2派,一派八路军,一派日本鬼子,另外一个王二小。我相信,很多70年代初出生的人都玩过这类的角色扮演游戏。不过没有目前这么广泛。因为当时和日本的接触并不多,不象现在,日本的消费品、文艺品等等通通入侵中国,同时经济交往、两国交往中发生太多的事情,仇日给逼出来了,记住:是给逼出来的。</P><P>2、当时不仇日,要怪也就是怪老DENG。说实在话,当时日本右翼是猖狂,但没有现在这么猖狂。MAO的政府对日本政府来说,是比较可怕的,打过8年,又灭了蒋,接着又是和美国狠打一仗,和苏联也是打过。掌握了核武,在亚洲又输出革命,所以日本政府才会和中国建交,田中才对周恩来说:请原谅,添麻烦了。现在呢,由于舆论和媒体的原因,文化部要承担责任的,崇尚日本却成为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才有了所谓的哈日族。这方面和韩国人相比,中国的年轻人就差得远了。因此,在这种基础上,仇日才逐渐在民间涌起,注意,仇日只是民间行为。</P>
<P>偶印象之中,好像中日建交的那个年代,日本右翼还没有嚣张到敢开车撞当地的中国机构吧?</P>
仇恨和佩服是两回事吧,当初家里买了台日本的洗衣机,旁边一人端详了可伸缩的排水软管许久,蹦出一句话“日本鬼子可真会做东西!”。再说那时大家也不知道有钓鱼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