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57:34


《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

又名《五行学与中国征服战争关系研究》
和《外因与战争关系研究》

作者:雷文龙  贵州黄平


目录

  序言.............................................
  《五行学与中国征服战争关系研究》.................

  上部.............................................
  一、战争五行生克学的基础知识.....................
  二、战争五行生克学的魅力.........................
  (一)、全面战争.................................
  1、楚汉战争......................................
  2、清朝统一战争..................................
  3、解放战争......................................
  (二)、局部战争.................................
  1、长平之战......................................
  2、昆阳之战(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3、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
  三、中国征服战争胜负比率统计详细表...............
  (一)、统计的朝代年份...........................
  (二)、统计结果.................................
  (三)、统计详细数据一览表.......................

  下部.............................................
  四、年月五行外因与朝代征服战争...................
  (一)、秦朝.....................................
  1、长平之战......................................
  2、邯郸之战......................................
  3、鄗代之战......................................
  4、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A、秦灭韩之战....................................
  B、秦灭赵之战....................................
  附1、肥之战......................................
  附2、番吾之战....................................
  C、秦灭燕之战....................................
  D、秦灭魏之战....................................
  E、秦灭楚之战....................................
  F、秦灭齐之战....................................
(二)、楚汉战争..................................
(三)、东汉征服战争..............................
  1、昆阳之战(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2、东汉统一战争..................................
(四)、隋统一战争................................
(五)、唐朝统一战争..............................
  (六)、宋统一战争................................
  (七)、金灭北宋之战..............................
  (八)、元朝(蒙)南宋战争........................
  (九)、明朝......................................
  1、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
  2、明朝统一全国的战争.............................
  (十)、清统一战争................................
  (十一)、中国解放战争.............................
  尾页............................................

序页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
  这本书是为庆祝中国建成第一艘航母而写的。
  
  《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主要是以我国的古代历史征服战争为背景,来阐述战争与我国古老五行学的内在关系。从技术难度角度论,本书主要倾向通俗易懂方面,以期让初学者达到循循善进,进而承认五行学在军事领域内的普遍规律为目的而写的。

  上部,主要以年月干支中的支五行为依据而作的统计。下部,是尝试从年月干支中的干支五行来全部统筹分析,以期能够部分解决运用这技术所出现的误差。


《五行学与中国征服战争关系研究》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军事战争,影响战争的结果,不外取决于两大因素,即内因与外因。

在战争的爆发过程中内因又可以细分为主动攻击方与被动应战方,其前者代表战前各方面战备条件得到有效充分的准备,在本文章中,主动攻击方被纳入“内因有利”范畴;被动应战方,因是仓促应战,各方面战备条件没有得到有效充分的准备,固被动应战方被视为“内因不利”。

外因,本篇文章研究的数据泛指天时(时间、因时、某时间段宇宙星体磁场或引力场),我国古人精简浓缩称呼为五行学的五行外因。不是小概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类的外因。

通过运用五行学外因对中国历代统一战争十一朝代事例的关系研究,得出一个普遍相同的结论:“宇宙间,越是稳定性大的事与物(内因),受外因的作用力就越小;越是稳定性小的事与物(内因),受外因的作用力就越大”。

军事战争,是两大对立的人群、集团、国家间的战争,不是单纯稳定性大个人间的争斗,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军事战争是属于稳定性小类的事与物,自然与外因的关系就不可以忽视,应加以重视,并重点研究它,掌握它的内在运行规律是当前世界国际环境的变化倾向,是每个国家的军部迫不及待的尚待解决的科研课题。

时间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会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时刻都以一定的周期规律恒常的运行着,这是大宇宙的普遍自然规律。

  人类在整体时间因素的面前是被动的,是与时皆行的。从虚实角度论,人类是倾向实物质界、时间五行是倾向虚物质界。人类是实物质界的结晶,也是管理者,管者,官也,更是主人;时间五行是虚物质界的精华,也是实虚万物宇宙界之神。在整体时间五行因素的大旋涡模式影响下,局部的实物质界其运行规律也是循时间五行的大旋涡模式下而行的。

  在局部时间的面前人类却又是主动的,任意某一时间阶段到时,人类可以主动的决定“选择”做任何事,不做任何事。可以随时主动的骑在时间上决策,“选择”何时做?如何做?人类只有掌握了时间因素的运行规律,懂得驾驱时间因素的大旋涡模式,人类才真正进一步提升为实虚万物宇宙界之主人。这是人类及实物质界小宇宙间的普遍的人为能动、物动性的必然发展规律。

  重视整体时间因素的普遍自然规律,忽略了人类及实物质界间的普遍的人为能动、物动性规律,是不对的;而着重人类及实物质界间的普遍的人为能动、物动性规律的存在,撇弃了整体时间因素的普遍自然规律,也是不对的。两者应皆而有之,互相渗透联系、互为表里、适时调整轻重、缓急,以倾阴阳和谐之境。

  对整体时间因素的普遍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探索,在世界各国中,中国远在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并最先提出了“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五行的明文见于中国的典籍《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近人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所作)。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独创的,它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促进作用。五行学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物质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太阳、月球对地球来回寒热一年十二月周期运动变化的交互作用,总结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纪年纪月历法,并发展成为融入五行生克学在内,影响至今的“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


一、战争五行生克学的基础知识
(一)、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相对的概念,以下相克也基本相同,略)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火旺水消,木众金缺。
  
  (二)、月份五行与方位
  中国的阴历月份,春季,因为是天气回暖,万物复疏,象征木,所以木五行一年周期中在这时间段是最旺的。方位代表东方,象征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日之开始,月份是历经正、二、三月,干支纪月为寅、卯、辰月。
  夏季,因为是天气炙热,象征火,所以火五行一年周期中在这时间段是最强大的。方位代表南方,炙热的南方赤道方,月份是历经四、五、六月,干支纪月为巳、午、未月。
  秋季,天气清凉肃杀,草木不生。象征金,所以金五行一年周期中在这时间段是最强的。,方位代表西方,山高多矿的西方,月份是历经七、八、九月,干支纪月为申、酉、戌月。
  冬季,因为是天气寒冷,象征水,所以水五行一年周期中在这时间段是最旺的。方位代表北方,冰冷雪地的北方,月份是历经十、十一、十二月,干支纪月为亥、子、丑月。

关于五行生克的其它相关基础知识,请参阅其它相关类书籍。


《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

又名《五行学与中国征服战争关系研究》
和《外因与战争关系研究》

作者:雷文龙  贵州黄平


目录

  序言.............................................
  《五行学与中国征服战争关系研究》.................

  上部.............................................
  一、战争五行生克学的基础知识.....................
  二、战争五行生克学的魅力.........................
  (一)、全面战争.................................
  1、楚汉战争......................................
  2、清朝统一战争..................................
  3、解放战争......................................
  (二)、局部战争.................................
  1、长平之战......................................
  2、昆阳之战(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3、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
  三、中国征服战争胜负比率统计详细表...............
  (一)、统计的朝代年份...........................
  (二)、统计结果.................................
  (三)、统计详细数据一览表.......................

  下部.............................................
  四、年月五行外因与朝代征服战争...................
  (一)、秦朝.....................................
  1、长平之战......................................
  2、邯郸之战......................................
  3、鄗代之战......................................
  4、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A、秦灭韩之战....................................
  B、秦灭赵之战....................................
  附1、肥之战......................................
  附2、番吾之战....................................
  C、秦灭燕之战....................................
  D、秦灭魏之战....................................
  E、秦灭楚之战....................................
  F、秦灭齐之战....................................
(二)、楚汉战争..................................
(三)、东汉征服战争..............................
  1、昆阳之战(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2、东汉统一战争..................................
(四)、隋统一战争................................
(五)、唐朝统一战争..............................
  (六)、宋统一战争................................
  (七)、金灭北宋之战..............................
  (八)、元朝(蒙)南宋战争........................
  (九)、明朝......................................
  1、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
  2、明朝统一全国的战争.............................
  (十)、清统一战争................................
  (十一)、中国解放战争.............................
  尾页............................................

序页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
  这本书是为庆祝中国建成第一艘航母而写的。
  
  《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主要是以我国的古代历史征服战争为背景,来阐述战争与我国古老五行学的内在关系。从技术难度角度论,本书主要倾向通俗易懂方面,以期让初学者达到循循善进,进而承认五行学在军事领域内的普遍规律为目的而写的。

  上部,主要以年月干支中的支五行为依据而作的统计。下部,是尝试从年月干支中的干支五行来全部统筹分析,以期能够部分解决运用这技术所出现的误差。


《五行学与中国征服战争关系研究》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军事战争,影响战争的结果,不外取决于两大因素,即内因与外因。

在战争的爆发过程中内因又可以细分为主动攻击方与被动应战方,其前者代表战前各方面战备条件得到有效充分的准备,在本文章中,主动攻击方被纳入“内因有利”范畴;被动应战方,因是仓促应战,各方面战备条件没有得到有效充分的准备,固被动应战方被视为“内因不利”。

外因,本篇文章研究的数据泛指天时(时间、因时、某时间段宇宙星体磁场或引力场),我国古人精简浓缩称呼为五行学的五行外因。不是小概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类的外因。

通过运用五行学外因对中国历代统一战争十一朝代事例的关系研究,得出一个普遍相同的结论:“宇宙间,越是稳定性大的事与物(内因),受外因的作用力就越小;越是稳定性小的事与物(内因),受外因的作用力就越大”。

军事战争,是两大对立的人群、集团、国家间的战争,不是单纯稳定性大个人间的争斗,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军事战争是属于稳定性小类的事与物,自然与外因的关系就不可以忽视,应加以重视,并重点研究它,掌握它的内在运行规律是当前世界国际环境的变化倾向,是每个国家的军部迫不及待的尚待解决的科研课题。

时间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会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时刻都以一定的周期规律恒常的运行着,这是大宇宙的普遍自然规律。

  人类在整体时间因素的面前是被动的,是与时皆行的。从虚实角度论,人类是倾向实物质界、时间五行是倾向虚物质界。人类是实物质界的结晶,也是管理者,管者,官也,更是主人;时间五行是虚物质界的精华,也是实虚万物宇宙界之神。在整体时间五行因素的大旋涡模式影响下,局部的实物质界其运行规律也是循时间五行的大旋涡模式下而行的。

  在局部时间的面前人类却又是主动的,任意某一时间阶段到时,人类可以主动的决定“选择”做任何事,不做任何事。可以随时主动的骑在时间上决策,“选择”何时做?如何做?人类只有掌握了时间因素的运行规律,懂得驾驱时间因素的大旋涡模式,人类才真正进一步提升为实虚万物宇宙界之主人。这是人类及实物质界小宇宙间的普遍的人为能动、物动性的必然发展规律。

  重视整体时间因素的普遍自然规律,忽略了人类及实物质界间的普遍的人为能动、物动性规律,是不对的;而着重人类及实物质界间的普遍的人为能动、物动性规律的存在,撇弃了整体时间因素的普遍自然规律,也是不对的。两者应皆而有之,互相渗透联系、互为表里、适时调整轻重、缓急,以倾阴阳和谐之境。

  对整体时间因素的普遍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探索,在世界各国中,中国远在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并最先提出了“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五行的明文见于中国的典籍《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近人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所作)。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独创的,它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促进作用。五行学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物质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太阳、月球对地球来回寒热一年十二月周期运动变化的交互作用,总结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纪年纪月历法,并发展成为融入五行生克学在内,影响至今的“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


一、战争五行生克学的基础知识
(一)、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相对的概念,以下相克也基本相同,略)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火旺水消,木众金缺。
  
  (二)、月份五行与方位
  中国的阴历月份,春季,因为是天气回暖,万物复疏,象征木,所以木五行一年周期中在这时间段是最旺的。方位代表东方,象征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日之开始,月份是历经正、二、三月,干支纪月为寅、卯、辰月。
  夏季,因为是天气炙热,象征火,所以火五行一年周期中在这时间段是最强大的。方位代表南方,炙热的南方赤道方,月份是历经四、五、六月,干支纪月为巳、午、未月。
  秋季,天气清凉肃杀,草木不生。象征金,所以金五行一年周期中在这时间段是最强的。,方位代表西方,山高多矿的西方,月份是历经七、八、九月,干支纪月为申、酉、戌月。
  冬季,因为是天气寒冷,象征水,所以水五行一年周期中在这时间段是最旺的。方位代表北方,冰冷雪地的北方,月份是历经十、十一、十二月,干支纪月为亥、子、丑月。

关于五行生克的其它相关基础知识,请参阅其它相关类书籍。
二、战争五行生克学的魅力

(请配合作战地图参阅)

(一)、全面战争

1、楚汉战争

  继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自汉元年(前206)初至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历时四年余。干支纪年历经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年。未、申、酉、戌、亥年的五行生克分析时,与月五行的地支所在月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那几年,我们就可以把它视为未、申、酉、戌、亥月的五行来分析就可以了。(请参阅基础知识篇,月份五行与方位)

  巴蜀的刘邦为西方军团,项羽为东方军团,从未、申、酉、戌、亥年的五行,我们就可以知道,那几年这走到象阴历六、七、八、九、十月的金秋时节季节一样。西方金五行在秋季是一年中金五行最强最旺的月份。同样,刘邦的西方军团、韩信的北方军团,那几年也是走到金五行最强最旺的年份。所以楚汉战争历时四年余,最后是以西方的刘邦夺取了天下﹐建立汉王朝而告终。

2、清朝统一战争

  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李自成在京称帝,次日弃城西撤;五月,清军进入北京;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至此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到五年(1648年),清军基本占领了全中国。清军为何能在短短的5年间,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试从五行外因的角度来剖析,看看它们是否有什么的内在联系。

  1644年-1648年,干支纪年历经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年。清军为北方军团,从申、酉、戌、亥、子年的五行,我们就可以知道,那几年这走到象阴历七、八、九、十、十一月的秋、冬时节季节一样。北方水五行在秋(金生水)、冬季是一年中水五行最强最旺的月份。(请参阅基础知识篇,月份五行与方位)同样,清军的北方军团,那几年也是走到金水五行强旺的年份,所以才能在短短的5年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了申、酉、戌、亥、子年的五行气,五行外因方面对北方的清军军团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事物上才有出现事半功倍的有利现象与之相应的。

  3、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6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历时4年的时间。

  1946年-1949年,干支纪年历经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年。解放军为北方军团,从戌、亥、子、丑年的五行,我们就可以知道,那几年这走到象阴历九、十、十一、十二月的冬季一样。北方水五行在冬季是一年中水五行最强最旺的月份。(请参阅基础知识篇,月份五行与方位)同样,解放军的北方军团,那几年也是走到水五行强旺的年份,所以才能在短短的4年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从以上三朝代的全面征服战争事例与五行外因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五行外因,在未来军事领域中将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军事领域里迫不及待的尚待解决的科研课题。因为它会使全面战争的时间周期缩短,如:汉朝统一战争需时5年,清朝从1644年山海关入关以来,不到5年的时间内,就在中国的大地内基本掌握了全局,而中国解放战争则只需时4年左右不等,这三朝年代的征服战争在所有征服系列战争中就显得格外的突出、典型了。还有秦朝统一战争需时10年,东汉12年,隋朝11年,唐朝7年,北宋17年,明朝11年左右,并且避免了劳民伤财无休无止的局面出现。

(二)、局部战争
   
1、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辛丑),秦大将军白起率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全歼赵军的大规模歼灭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长平之战,是从其年的八月秋季进行的,至九月,赵军赵括部已绝粮46日。赵括组织精兵突围,亦告失败,并被乱箭射死。赵军主将阵亡,40万军民皆降于秦军。秦军将其坑杀,仅放回年少者240人。连同战斗中所杀,秦军共歼灭赵军45万,自己也死伤过半。

  长平之战,是西方秦军与东方赵军的战争。辛丑年,丑的五行为土,土与金的关系是相生的,土生金;又秋季时节发动战争,秋季是一年中金旺西方强的时间段,这样就形成了在年月外因五行都有利于西方的局面战争,固而大胜之。

2、昆阳之战(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新莽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23年)的五、六月,绿林农民起义中,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汉更始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地区击破王莽军主力的一次战略决战。刘秀等汉军以不足2万之兵战胜42万敌军,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公元23年,干支纪年为癸未年,北方攻击南方。
  未年,未的五行为土,土与水的关系是相克的,土克水,北方水;又战争发生在五、六月间,干支纪月为戊午、己未月,十二地支年中,属于土年的有四,从强到弱排列则是:未、戌、辰、丑。未年,也即是十二地支循环周期年中,属于五行土最强大的一年,且战争又发生在十二地支循环月周期中,属于五行火、土最强大的夏季,可看出外因对南方军队是非常有利的。虽然王莽军的北方军队,在内因上是处于非常有利的条件,且是主动攻击方,42万人对2万,但结果还是失败了。从这战例,说明了一个问题,当处在强大的不利外因条件下,战争是不可以发动的。进一步证实了五行外因在军事领域中是具有一定的关系的。

3、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

  1948年,淮海战役,北方攻击南方。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1948年,平津战役,东北攻击西南。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整师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

  1948年,干支纪年为戊子年。
  子年,子的五行为水,分析时相当于冬季的十一月份,水旺寒冷的冬天。在月份上,此两大战役又是在阴历十、十一月亥、子月发生的。从五行外因看,强大的年月外因有利于北方军团的信息已经是一目了然的,南方的国民党军团岂有不败的道理。

--------------------------------------------------------

三、中国征服战争胜负比率统计详细表

  此统计表内的战争,是在以下的时间段内选取的,且须具备有详细的年份与月份季节方录入,其“内因有利”指的是以主动攻击方为的参照,共计225年与次战争加以统计。

(一)、统计的朝代年份

  秦朝:公元前260年-公元前221年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东汉:       23年-35年
  隋朝:      581年-589年
  唐朝:      617年-624年
  宋朝:      963年-979年
  金灭北宋: 1125年-1126年
  蒙灭南宋: 1234年-1279年
  明朝:     1356年-1371年
  清朝:     1644年-164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5年-1949年7月

(二)、统计结果

  A、战争只有“内因”因素关系时其胜负比率统计为:

  内因有利:73.33%   225次战争(胜165/负-60)

  B、战争加入“外因”因素关系时其胜负比率统计为:

  1、内因有利、外因年、月皆利,战争胜利比率:93.55%  62次战争(胜58/负-4)
  2、内因有利、外因年、月皆不利,战争胜利比率:54.35%      (25/-21)
  3、内因有利、外因年利、外因月不利,战争胜利比率:59.32%  (35/-24)
  4、内因有利、外因年不利、外因月利,战争胜利比率:85.19%  (46/-8)

    5、西方攻击东方,在秋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94.44% (17/-1)
    6、东方攻击西方,在冬季、春季、夏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92% (23/-2)
    7、北方攻击南方,在秋季、冬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88.89% (24/-3)
    8、南方攻击北方,在春季、夏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88.24% (15/-2)

    9、西方攻击东方,在冬、春、夏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57.70% (15/-11)
    10、东方攻击西方,在秋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44.44% (4/-5)
    11、北方攻击南方,在春季、夏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76% (19/-6)
    12、南方攻击北方,在秋季、冬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28.57% (4/-10)
(三)、统计详细数据一览表

  1、内因有利、外因年、月皆利,战争胜利比率:93.55%  62次战争(胜58/负-4)

(1胜/0负)、公元前260年(辛丑年),长平之战,西方攻击东方。秋七-九月,秦军全歼灭赵军45万。
(2胜/0负)、公元前228年(癸酉年),秦灭赵之战,西、北方攻击东、南方。十月,秦军攻破赵都邯郸,俘赵王迁。
(3胜/0负)、公元前206年(乙未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僻处巴蜀的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之际﹐听从韩信等人的计议﹐于八月出故道﹐击降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迅速还定三秦﹐继续东进。
(4胜/0负)、公元前205-前204年(丙申-丁酉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汉二年八月至次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
(5/0)、公元前204年(丁酉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汉三年五月﹐刘邦命彭越率兵渡过睢水﹐袭杀楚将薛公﹐直接威胁彭城。八月﹐刘贾﹑卢绾将卒两万渡河﹐进入楚地。彭越在汉军的协助下攻徇梁地﹐连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完全截断了荥阳﹐成皋一线楚军主力的后勤补给线。
(6/0)、公元前204年(丁酉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项羽不得不于九月命大司马曹咎固守成皋﹐亲自回师东救援﹐夺回陈留﹑睢阳﹑外黄等十余城。
  (7/0)、公元前201年(庚子年),楚汉战争,汉军从西、北、南方攻击。五年十二月﹐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无斗志﹔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王朝而告终。
(8/0)、公元26年(丙戌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26年八月,刘秀虎牙大将军盖延攻破睢阳,刘永战败退往谯县(今安徽亳县)。
(9/0)、公元29年(己丑年),东汉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二月,彭宠被奴仆杀死,刘秀攻占燕蓟及其以北地区。
  (10/0)、公元29年(己丑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七月,刘秀率军向东发展。割据东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的董宪与刘秀叛将庞萌会合于昌虑(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以数万人在建阳(今山东枣庄峄城镇西)部署防御,阻击汉军。刘秀亲率主力进抵湖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距董宪军营百余里处构筑营垒,坚壁不战。不久,汉军大败董宪、庞萌军于昌虑、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
  (11/0)、公元33年(癸巳年),东汉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33年十月,刘秀又令来歙率冯异等西征,消灭隗嚣残部,历时4年的平陇作战至此结束。
  (12/0)、581年(辛丑年),隋朝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开皇元年三月,杨坚派大将贺若弼、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庐江(今合肥),作灭陈准备。九月,陈将周罗喉攻占江北隋的胡墅(今江苏六合西南)。
  (13/0)、582年(壬寅年),隋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开皇元年(581年)十二月,北方的突厥沙钵略可汗攻占临榆镇(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关)。并联络各部,准备大举攻隋。
  (14/0)、584年(甲辰年),隋朝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584年春,达头降服于隋。秋,沙钵略因屡为隋军所败和阿波军不断攻击,也向隋求和称藩。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15/0)、588-589年(戊申-己酉年),隋朝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588年十月,隋文帝集中51.8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陈。十二月,隋军发起攻灭陈朝的大规模作战。589年正月,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攻占建康,俘陈叔宝。吴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湘州(治今长沙)等地陈将拒降,二月间均为隋军击破。
  (16/0)、618年(戊寅年),唐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八月,李渊再次命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他吸取上次失败教训,采取坚壁不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于十一月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军,乘胜包围折摭城,迫降薛仁杲。
  (17/0)、619年(己卯年),唐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619年五月,李轨拒绝归唐,被唐击灭。
  (18/0)、620年(庚辰年),唐朝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619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兵自龙门趁坚冰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至620年四月,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率军追击,数次大败其军,彻底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
  (19/0)、620年(庚辰年),唐朝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620年七月,李渊命李世民统兵8万余东击王世充。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占东都外围重地慈涧(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世充退保东都。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作战,唐军多次大败王世充军,攻克回洛城(今河南孟县南)、辕辕(今河南嵩山西侧)、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河南50余州市相继归降。
  (20/0)、622-623年(壬午-癸未年),唐朝统一战争,西南攻击东北。窦建德虎牢兵败被俘杀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唐在河北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李渊派李世民击败刘黑闼(月份时间无,当在622年春)。622年六月,刘黑闼又引突厥攻打山东、河北,623年正月,李建成将其击灭。
  (21/0)、971年(辛未年),宋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970年十二月,进至韶州(治曲江,今广东韶关),南汉都统李承渥率兵10万于莲花峰(今韶关东南)下,列象阵迎击宋军,宋军以强弓劲弩破其阵,占领韶州。
  (21/-1)、969年(己巳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宋开宝二年(969)二月,宋太祖命曹彬、党进各领兵先赴太原,自率大军继后,亲征北汉。三月,宋太祖至太原,征发当地民工数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并筑长堤,引汾水灌城,多方进攻,长达3个多月,无法破城,当时天气酷热,宋军很多人患上破腹病,听到辽军出兵救援北汉的消息。七月宋军仓皇退兵。辽与北汉联军追击宋军,宋军大败而逃,弃下大量军事物资,为北汉所得。
  (22/-1)、979年(戊寅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宋统一江南后,实力倍增。太宗赵光义集兵攻北汉。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亲率大军出征:命潘美率军围攻太原;以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孟玄喆为镇州驻泊兵马都钤辖,分别扼守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关城)、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待击辽援。十五日,太宗率主力一部出镇州直趋太原。北汉主急乞兵于辽。三月十六日,耶律敌烈于石岭关遭宋军突击,大败身亡。未几,北路辽军亦被击退。四月中旬,宋军扫清外围,集兵数十万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于五月初六举城出降,北汉亡。
  (23/-1)、1236年(丙申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36年九月,西路军分兵两路入川,避开仙人关要隘,迂回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老勉县),全歼曹友闻军。十月,西路军攻占成都后,主力退回陕西。
  (23/-2)、1236年(丙申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36年十月,蒙东路军主帅阔出病死,忒木台率军进逼江陵(今属湖北),被宋军孟珙击退。
  (24/-2)、1239年(己亥年),蒙宋战争,东南攻击西北。1239年春,宋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兼知鄂州孟珙遣军收复襄阳、信阳(今属河南)、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等城(参见京襄之战)。
  (25/-2)、1239年(己亥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39年八月,阔端遣达海绀卜率军入蜀,再占成都,攻掠成都、潼川两路及重庆周围州县。
(26/-2)、1256年(丙辰年),蒙宋战争,西南攻击东北。蒙哥汗六年六月,蒙哥鉴于对宋的侧后包围已完成,遂以宋囚蒙古使臣为名,决定攻宋。诏命兀良合台打通由云南至四川道路;兀良合台自云南率军北进。九月,攻占滇蜀要冲乌蒙(今云南昭通)等地。十月,破秃剌蛮三寨,又破石门关,趋叙州(今宜宾东北),欲北进至嘉定(今乐山)。在马湖江(今四川境内金沙江别名)遭宋都统制张实、知叙州史俊所率3万兵截击。蒙古军力战获胜,夺船200艘后,改道东进。十二月到达合州附近,与帖哥火鲁赤、汪德臣及带答儿部军会师。
(27/-2)、1274年(甲戌年),蒙宋战争,西北攻击东南。十一年九月,伯颜率水、步军进至郢州。十月,破沙洋、新城(均在今湖北钟祥南),降复州(今湖北沔阳),十一月二十三日至蔡店(今武汉汉阳西),进逼汉阳。十二月以声东击西之计,袭占沙芜口,屯军江边。以捣虚之计,突破宋军防线,占领鄂州(参见鄂州之战)。旋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战抚兼施,顺江东进,宋沿江州府纷纷归降。
(28/-2)、1277年(丁丑年),蒙宋战争,南方攻击北方。1277年三月,文天祥率军复梅州(今属广东),整训军队。五月,文天祥亲率大军进攻江西。六月,大捷于雩都,开府于兴国(今属江西)。文天祥的初胜,鼓舞了江西抗元势力。统兵数万的江西安抚副使邹凤至兴国相会;抚州(今属江西)隐居家中的何时也聚兵入崇仁(今属江西)返正,以应同都督;文天祥的两个妹夫孙桌、彭震龙也以龙泉(今江西遂川)、永新(今属江西),至兴国会文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今江西修水、武宁、永修西北)三县豪杰皆表示听从节制。
(29/-2)、1279年(己卯年),蒙宋战争,南方攻击北方。1279年二月,张、李两军在厓山会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南军张弘范的水师大败全歼宋师(参见厓山海战)。
(30/-2)、1356年(丙申年),明朝统一战争,西南攻击东北。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军从安徽当涂出发,攻占了集庆(南京)。
  (31/-2)、1357年(丁酉年),明朝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元至正十七年(宋龙凤三年,1357年)七月,朱元璋军攻占徽州(治今安徽歙县,参见徽州之战)。
  (32/-2)、1359年(己亥年),明朝统一战争,西、北方攻击南方。元至正十八年(宋龙凤四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军从西、北两面攻击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在婺州地区击败张士诚军的战争。
  (33/-2)、1361年(辛丑年),元军镇压义军的战争,西方攻击东方。元察罕帖木儿奉命南下镇压义军,于1361年七月抵洛阳大会诸将,决计出兵山东。其分兵五路,水陆并进,实施分进合击的战法,自率骑兵由孟津、逾武陟,连克山东冠县、聊城等地。八月,元军进占长清、攻占东平,济宁。元军南攻泰安,北攻济南,造成危逼益都(今山东青州)及周围各要点,震动全山东之势。义军棣州(今山东惠民)守将俞宝、东昌(今山东聊城)守将杨诚不支降元。十月,元军攻克济南,齐河、禹城守军出降。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山东东南城邑多为元军所占,仅有益都义军还在顽强抗击。
  (34/-2)、1366年(丙午年),朱元璋与张士诚两淮之战,南方攻击北方。1366年二月,朱元璋军攻占高邮,徐达留常遇春守泰州等地,自率精兵向纵深发展。四月,徐达兵至淮安(今江苏淮安),乘夜袭败徐义军,并乘胜进抵淮安城,守将梅思祖降。尔后朱元璋军长驱直入,相继攻克徐州(今江苏徐州)、濠州(今安徽凤阳)、兴化、通州(今江苏南通)、等地,从而占领了全部淮东。
  (35/-2)、1369年(己酉年),明攻山西之战,东北攻击西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在明攻山西之战中,夺取山西太原的作战。
  (36/-2)、1369年(己酉年),明攻取甘陕之战,西方攻击东方。1369年四月十四日明军徐达挥师东向进攻庆阳,沿途相继攻克安定州(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州(今甘肃靖宁)、隆德、平凉、泾州(今甘肃泾川)等地,进逼庆阳。十五日,庆阳守将张良臣降而复叛,徐达于二十一日对庆阳实施四面围攻,展开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攻城战。至八月二十一日,庆阳城中粮饷断绝,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迎降,张良臣投井自尽。——八月城降。
  (37/-2)、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南方攻击北方。1370年四月,李文忠部出居庸关以后,于五月初,经野狐岭连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骆驼山,再败元平章上都罕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五月二十一日,进逼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辖境),大败元军,缴获甚众。李文忠在回师途中还攻克兴州(今河北滦平),降其兵民3.69万余人。至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境内)又降其居民6000余人。十月初六日,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等班师回朝。
  (37/-3)、1371年(辛亥年),明灭夏之战,东方攻击西方。夏政权君臣面对强敌压境,战降不定。最后明升接受太尉吴友仁的主战意见,一面对明遣使修好,以争取备战时间;一面派平章莫仁寿、邹兴、丞相戴寿以及吴友仁以铁索横断瞿塘峡口,重兵扼守。闰三月,南路军抵达夔州(今四川奉节)大溪口,强攻瞿塘,均被夏军扼阻,遂退还归州(今湖北秭归),顿兵3月,不得前进。
  (38/-3)、1644年(甲申年),清灭大顺之战,东北攻击西南。清军进入山西后,十月攻下太原。这时,清朝新占领的京畿及附近地区基本略定,便把兵锋同时指向西北和东南。
  (39/-3)、1945年(乙酉年),上党战役,东北攻击西南。9月10日,晋冀鲁豫军区出动太行,太岳,冀南3个纵队攻击阎锡山控制的各个城镇。12日,攻克屯留。至19日,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壶关为我军攻克。20日,史泽波第19军被围困于长治,史泽波固守待援。10月5日,援军被全歼。10月8日,史泽波突围南逃,12日,在沁水以东被中共拦截消灭,史泽波被俘。
  (40/-3)、1946年(丙戌年),四平战役,西南攻击东北。四平战役是指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北省(今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4月中下旬,国民党军按预定计划解放长、哈、齐三市,歼土匪武装2.6万余人。5月3日国民党军占领本溪,19日,占领我军四平。
  (41/-3)、1946年(丙戌年),中原突围,东南攻击西北。
  (42/-3)、1946年(丙戌年),苏中战役之宣泰战斗与如南战斗,南方攻击北方。1946年7月13日晚发起战斗,由泰州东犯的敌人,18日占姜堰,21日占马沟,靖江、泰兴。8月3日占海安。
  (43/-3)、1946年(丙戌年),大同集宁战役,西方攻击东方。1946年9月3日,傅派其头号战将董其武率主力及另一主力35军安春山之新31师共1.3万人,由中路出动;孙兰峰之骑兵主力共3千余人由北线出动,两军为一线进攻部队,猛扑卓资-集宁方向。5日占领卓资,13日取集宁。傅即派出援军向大同增援,大同亦无法再攻,杨成武纵队不得不于9月16日撤围大同。傅作义以弱势兵力攻集宁,解大同之围魏救赵战术达到目的。
  (43/-4)、1946年(丙戌年),定陶战役,西、南攻击定陶。定陶战役从9月3日-8日历时5天,郑州方向国民党军的进攻被挫败,徐州出犯的国民党军仍被阻于城武地区。晋冀鲁豫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编师师部、4个旅共1.7万余人,其中俘1.2万余人,缴获坦克6辆及大批军用物资。这一胜利,连同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胜利和苏中大捷,对整个解放区的南部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
  (44/-4)、1947年(丁亥年),钜金鱼战役,北方攻击南方。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6年12月30日夜突然向钜野、金乡、鱼台地区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947年元旦,攻克聊城、钜野、嘉祥等地。4日,第6、第3纵队强攻金乡未克,16日野战军乘胜收复成武。
  (45/-4)、1947年(丁亥年),鲁南战役,东方攻击西方。一九四七年一月的鲁南战役,是继宿北战役之后,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会合进行的第二个大歼灭战。
  (46/-4)、1947年(丁亥年),正太战役,东方攻击西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外围和正定至太原铁路沿线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47/-4)、1947年(丁亥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北方攻击南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至12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进击中原国民党军的战略性进攻行动。经5个月英勇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9.5万余人,解放县城100座,创建了江淮河汉之间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与吸引了国民党军90多个旅,完成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任务。
  (48/-4)、1947年(丁亥年),沙家店战役,北方攻击南方。沙家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在榆林战役后,于1947年8月中旬进行的一次歼灭战。这次战役共歼灭敌整编第36师6000余人。由于此役的胜利,结束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改变了西北战局,从而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
  (49/-4)、1947年(丁亥年),东北秋季攻势,东北攻击西南。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9月至1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沈东北秋季攻势敌我态势图阳至山海关、长春至大石桥铁路沿线对国民党军实施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50/-4)、1947年(丁亥年),清风店战役,东北攻击西南。10月11日黄昏发起战役,至22日野战军各旅全歼敌第3军军部、第7师及第66团。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和地方武装一部,在河北省定州市清风店镇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运动战战役,是杨得志围点打援战术的代表作。
  (51/-4)、1947年(丁亥年),石家庄战役,东北攻击西南。1947年11月6日,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以第二纵队,独立第九旅和地方武装一部配置于定县、新乐间,阻击由保定南援之国民党军,以第三,第四纵队和冀中、冀晋军区各两个独立旅,对石家庄实行四面包围,并从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在攻占敌飞机场和外围据点后,9日发起总攻,激战至12日,全歼守敌第三十二师等部共二万四千余人,解放了石家庄。从此,晋冀鲁豫解放区和晋察冀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52/-4)、1948年(戊子年),大别山反清剿战役,北、东北攻击西南、南。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经一个月内外线协同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6.9万人,粉碎了蒋介石对大别山区的清剿。
  (53/-4)、1948年(戊子年),涞水战役,北方攻击南方。晋察冀野战军于1948年1月11日向涞水县城发起攻击,当夜,国民党军第35军军部率新编第32师和第101师两个团由保定乘汽车北援涞水。12日,新编第32师占领庄疃后,被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第9旅包围,第35军军部及第101师被第1、第2纵队所阻。13日,全歼敌新编第32师。此役,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8070人,其中俘敌1570,毙伤6500人。
  (54/-4)、1948年(戊子年),宜瓦战役,北、东北攻击南、西南。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2月至3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宜川城、瓦子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攻城打援战役。
  (55/-4)、1948年(戊子年),临汾战役,东方攻击西方。临汾战役从3月7日开始至5月18日占领临汾结束。1948年3月22日,我军相继拔除崔家疙瘩、火车站、高河店、尧官庙等外围据点,打退守军30余次反扑,逼近东关外城。23~27日,第13纵队两次攻击东关未克。4月1日,前指调整部署,以第8纵队第23旅和第13纵队第37旅分别由东关东北、东南两面攻击,同时加速坑道作业。10日,第23旅挖掘的4条坑道有3条同时爆破成功,炸开东关城墙。第23、第37旅迅速攻占东关。5月17日坑道爆破成功,将城墙两处炸开各50余米宽的缺口,第23旅第69团突击队首先登城。其他部队随即在炮火掩护下也突入城内,并与守军展开激烈巷战。至24时,全歼守军,战役历时72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2.5万余人,俘梁培璜。——攻城战
  (56/-4)、1948年(戊子年),淮海战役,北方攻击南方。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57/-4)、1948年(戊子年),西北冬季攻势,北方攻击南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澄城、邰阳、蒲城、铜川、耀县等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战役。11月上旬,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为阻止胡宗南集团调兵增援中原战场,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决定发起冬季战役。
  (58/-4)、1948年(戊子年),平津战役,东北攻击西南。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整师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
   
  2、内因有利、外因年、月皆不利,战争胜利比率:54.35%  46次战争(胜25/负-21)

(0/-1)、公元前259-前256年(壬寅-乙巳年),邯郸之战,西方攻击东方。秦历时四年攻赵都不克,反败。
  (0/-2)、公元23年(癸未年),昆阳之战,北方攻击南方。夏五、六月,王莽军42万大败。刘秀军以不足2万之兵战胜42万敌军,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1/-2)、公元27年(丁亥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27年正月,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东归的赤眉军在湖县(今陕西潼关东)一带击败东汉大司徒邓禹军及救助邓禹的冯异军。
  (1/-3)、公元27年(丁亥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闰正月,赤眉军继续东行再与冯异军会战。冯异先遣一部兵力化装成赤眉军潜伏路旁,以小部兵力诱对方进攻,再以主力相拒。会战中,伏兵突起,造成赤眉军不能识别敌我,以至溃败。冯异军追击至崤底。赤眉军8万余人投降。
  (1/-4)、公元27年(丁亥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27年三月,赤眉农民军东退,光武帝刘秀在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击降赤眉军10余万人。
  (2/-4)、公元27年(丁亥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当时青犊农民义军余部复起轵(今河南济原东南)西,威胁洛阳。刘秀调盖延,协同大司马吴汉击败青犊余部。27年,故更始将苏茂叛,刘永乘机复据睢阳。四月,盖延、吴汉再击刘永于睢阳。六月,城破,刘永被杀。
  (2/-5)、公元28年(戊子年),东汉统一战争,西南方攻击东北方。十月,田戎救丰,被岑彭击败退回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
  (3/-5)、公元29年(己丑年),东汉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六月,汉军围秦丰于黎丘已达三年,秦丰主力损失殆尽,被迫投降。至此,刘秀势力发展到荆襄一带,控制了江淮战略要地。
  (4/-5)、公元30年(庚寅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30年二月,杀董宪于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夺占东海之地。
  (5/-5)、公元30年(庚寅年),东汉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扬威将军马成率军围李宪于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30年正月,城破,李宪被杀。至此,关东各割据势力相继被刘秀击破。
  (6/-5)、公元35年(乙未年),东汉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35年六月,北路来歙攻下下辨(甘肃成县附近)、河池(甘肃徽县附近),公孙述派人暗杀了来歙。适值羌族起事陇西,北路军主力转用于陇西。
(6/-6)、582年(壬寅年),隋朝统一战争,西北、北方攻击东南、南方。582年五月,沙钵略率本部与阿波等各可汗兵40万突入长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军曾分别在马邑(今山西朔县)、可洛(今甘肃武威东南)击败来犯突厥军,但未能阻止其攻势。
  (6/-7)、583年(癸卯年),隋朝统一战争,西北攻击东南。582年十二月,周桨(今甘肃庆阳南)之战,突厥达头可汗军队在遭到隋军顽强抗击沙钵略主力后,突厥达头可汗不愿继续南进,引兵自去。
  (6/-8)、583年(癸卯年),隋朝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  583年春,沙钵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杨坚下达“清边制胜”诏令,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率隋军主力20万分道反击突厥,以从根本上击破沙钵略,稳固北部边防(参见隋反击突厥之战)。隋军先后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高越原(今甘肃武威北)(参见高越原之战)、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和龙(今辽宁朝阳)等地各个击败突厥各部,并乘机说服阿波可汗归隋,进一步促成突厥内乱,使沙钵略与阿波等相互攻战不止。
  (7/-8)、619年(己卯年),唐朝统一战争,东北攻击西南。619年四月至九月,刘武周军先后攻陷榆次、平遥、太原、晋州(治临汾,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绛州(治正乎,今山西新绛)等地,并多次击败唐援军,并州都督李元吉逃回长安,关中震骇。
  (7/-9)、621年(辛巳年),唐朝统一战争,东北攻击西南。621年三月,王世充遣使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恐郑灭夏危,决定联郑击唐,相机灭郑,夺取天下,遂率10余万大军援郑抗唐。李世民命李元吉等继续围攻洛阳,亲率精骑3500为前锋去虎牢阻击,大军后继。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被阻于此月余,且几次小战均失利,士气低落,将卒思归。五月初,李世民计诱窦建德决战,采用按兵不动、待其气衰、前后夹击的策略,大败窦建德军,俘其众5万余人,窦建德亦受伤被擒。
  (8/-9)、621年(辛巳年),唐朝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621年二月下旬,唐军开始昼夜不息地从四面攻打洛阳不克。三月,洛阳城中粮食奇缺,但王世充仍困守孤城,遣使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遂率10余万大军援郑抗唐。五月初,李世民大败窦建德军,俘其众5万余人,窦建德亦受伤被擒。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被迫出城投降。
  (9/-9)、970年(庚午年),宋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唯南汉主刘鋹拒绝附宋。开宝二年(969年)六月,宋太祖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出战物资准备。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10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治临贺,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兴王府(今广州),以诱歼南汉军主力。及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宋军伏击获胜,杀伍彦柔,占领贺州。
  (10/-9)、971年(辛未年),宋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971年正月,宋军攻克英(今广东英德)、雄(治浈昌,今广东南雄)--州。二月,进至马径(今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嶽6万兵,继攻陷兴王府,刘鋹降,南汉灭亡。
  (11/-9)、975年(乙亥年),宋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八年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今属江苏),继与10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今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吴越军队攻陷金陵东面的门户润州。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15万南唐水军(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军开始从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11/-10)、975年(乙亥年),宋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975年宋军攻围金陵城,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15万水军(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断,成了一座孤城。
  (12/-10)、963年(癸亥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宋乾德元年(963)七月,赵匡胤在平定荆湖谋伐后蜀之际,派安国节度使王全斌等进入北汉边地。北汉向辽乞援,欲予宋以反击。王全斌等则乘辽尚未发兵,夺占北汉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并攻打辽(今山西左权县)、石(今山西离石县)二州。
  (12/-11)、964年(甲子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964年正月,宋军又来进攻辽、石等州,辽州刺史杜延韬降宋,北汉再次向辽告急。辽帝耶律璟发骑兵6万驰援,将宋军击退。
  (12/-12)、976年(丙子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976年八月,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分率五路军马云集太原城下,与北汉军和来援的辽军展开激战。不料,这时宋太祖赵匡胤死去,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因国丧之故,遂于十二月召回北伐之师,至此,宋太祖遣军进攻北汉的战争,均因辽军援阻,未获成功。
  (12/-13)、1238年(戊戌年),蒙宋战争,西北攻击东南。嘉熙二年九月,由马步军都元帅察罕从汝南调集80万大军,再次攻宋淮西,进围庐州(今合肥),欲克庐州后,造舟巢湖(今合肥南),以窥长江。察罕见庐州屡攻不克,乃转军东进,攻陷滁州(今属江苏),万户张柔鼻中飞石;至天长县(今属江苏),遭知招信军余蚧截击;攻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被城周濠水所阻,激战多时不克。察罕见屡战不利,遂北撤。
  (12/-14)、1240年(庚子年),蒙宋战争,西方攻击东方。1239年八月,蒙军又占领成都。十月,蒙古汉军汪世显部越渠江而东,破万州(今四川万县市),克夔州(今奉节),企图出三峡入两湖,十二月至归州(今湖北秭归)大垭寨,遭孟珙截击败退(参见大垭寨之战)。孟珙乘势收复夔州。
  (12/-15)、1259年(己未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59年二月,蒙哥率军围攻东川防御要点合州。守将王坚依托险峻地形和坚固壁垒,固守力战。蒙古军连攻5月不克。后蒙哥亲临现场督战中炮风,卒于军中,进攻四川的蒙古军撤军北归(参见钓鱼城之战)。
  (12/-16)、1268-1271年(戊辰-辛未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蒙古至元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师包围襄樊,后以枢密副使史天泽主掌军务。鉴于襄阳、樊城城池坚深、军储充足,史天泽决定长围久困,待机而破,并于六年六月完成对襄樊的包围。此后,蒙古军多次击退宋军援兵。襄阳守将吕文焕曾多次出击未能打破被围局面,襄阳、樊城孤立无援。八年,蒙古改国号大元,令军加紧攻城。
  (12/-17)、1276年(丙子年),蒙宋战争,南方攻击北方。1276年七月,右丞相文天祥、制置副使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罡为帝,出兵闽北失败,流亡海上。
  (13/-17)、1357年(丁酉年),明朝统一战争,东南攻击西北。为加强陕西方面的攻势,刘福通于六月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部进入关中。在李喜喜等义军的配合下,李武于十月,相继攻克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两州,及巩昌(今甘肃陇西)势趋风翔(今属陕西)。
  (13/-18)、1357年(丁酉年),明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1357年九月,元苗帅杨完者率兵数万自杭州(今属浙江)攻徽州。时徽州新附,守御器械不备,加之胡大海率兵攻婺源(今属江西),城中防御力量薄弱,守将邓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城门,苗军不敢妄攻。胡大海得知徽州被围消息后,自婺源兼程回救,城中守兵也从中杀出,在吴军两边夹击下,苗军大败,杀其镇抚李万,擒其部将吴辛、董旺等,杨完者率余部逃走,邓愈等率部乘胜进克婺源。(参见徽州之战)。
  (14/-18)、1362年(壬寅年),元镇压红巾军山东之战,西方攻击东方。1361年十月,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山东东南城邑多为元军所占,仅有益都义军还在顽强抗击。察罕帖木儿移兵围益都,屡攻不克,遂筑长堤,引南洋河水灌城,城中益困。1362年六月,田丰等诱杀察罕帖木儿,率部进入益都,加强固守。元派察罕帖木儿之子扩廓帖木儿为帅,督军攻城,田丰率部出城迎战不利,义军伤亡8000余人。期间刘福通派兵援助,为元军击败,退回。益都守军处境更艰。十一月,元军加紧进攻,掘地道攻入益都,义军将领田丰及王士诚力战被杀,元军尽屠城中义军,益都失陷。元军攻下益都后乘胜复战莒州(今山东莒县),至此山东义军全部失败。
  (15/-18)、1365年(乙巳年),朱元璋与张士诚两淮之战,西方攻击东方。1365年十月十七日,朱元璋军进攻淮东。二十一日,疏通河道,击溃张士诚军一部,进抵海安(今江苏海安),克海安后进围泰州新城(今江苏泰县北)。闰十月二十六日,徐达攻克泰州,擒其守将严再兴,并乘胜进逼兴化(今江苏兴化)、高邮(今江苏高邮)。
  (16/-18)、1368年(戊申年),明攻取河北及大都之战,南方攻击北方。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明北伐灭元之战中进行的第三次作战。
  (17/-18)、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西北攻击东南。1370年三月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自潼关出西安进抵定西。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今属陕西)、沔州(今陕西勉县)、兴元(今陕西汉中),二十三日,回军西安。
  (18/-18)、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东北攻击西南。明太祖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诸将受命而行。三月二十三日,汪兴祖攻克朔州(今山西朔县)、武州(今山西五寨)。
  (18/-19)、1645年(乙酉年),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南方攻击北方。鲁王政权主要拥有张国维、方国安、王之仁、钱肃乐等部武装,含大量水师,布置于钱塘江南岸。八月,鲁监国大学士张国维连克富阳(今属浙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紫溪东岸)。鲁王朱以海赐上方剑,令张国维总领诸军。九月初二日,镇东侯方国安、武宁侯王之仁率部从富阳进攻杭州,被清军击败。十月十四日,张国维出师钱塘,会同钱肃乐等部合攻杭州,于城郊连战10日,获小胜。清将勒克德浑急率兵援杭州,明军遂退。
  (19/-19)、1646年(丙戌年),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北方攻击南方。三年(1646年)五月二十日,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率部抵抗州,陈兵钱塘江北岸。二十七日,清军攻富阳,北蜂山南明守将潘茂斌等败走。六月初一日,清军大部渡过钱塘江,初二日入绍兴。鲁王朱以海自台州出海,命张国维防遏四邑,以图后举。张还守东阳(今属浙江),知势不可支,遂赴水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
  (19/-20)、1945年(乙酉年),邯郸战役,南方攻击北方。10月中旬,国民党军从新乡地区北进,企图占领邯郸,打通平汉铁路。战役从10月20日开始,到11月2日止,以国民党军失败而结束。
  (19/-21)、1947年(丁亥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西南攻击东北。1946年12月17日,东北国民革命军共6个师对临江地区发动首次进攻,企图首先打通通(化)辑(安,今集安)线,尔后围歼南满民主联军于长白山区。18日,我南满民主联军第4纵队主力由通化轻装插入敌后,在本溪、抚顺、桓仁地区转战10余日,攻克碱厂、田师付等据点20余处,歼灭国民革命军3000余人,迫使其从进攻方向调第91师等部回援。担任正面阻击的第3纵队乘机反击,歼第52军一部,并收复通化以南地区。
  (20/-21)、1947年(丁亥年),莱阳战役,西方攻击东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在胶东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山东省莱阳地区向国民党军发动的攻城打援战役。
  (21/-21)、1948年(戊子年),胶济路中段战役,西方攻击东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部对盘踞于胶济路中段潍县、昌乐地区的国民党军举行的攻城打援作战。
  (22/-21)、1949年(己丑年),安新战役,西北攻击东南。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部队各一部,在河南省安阳、新乡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
  (23/-21)、1949年(己丑年),渡江战役,西北攻击东南。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开始,至1949年6月2日结束。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24/-21)、1949年(己丑年),宜沙战役,北方攻击南方。宜沙战役是从7月6日到18日停止追击,战役结束。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万余人,打开了南进湘西的大门,切断了宋希濂集团与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集团的联系。——我军25万对敌10万。
  (25/-21)、1949年(己丑年),扶郿战役,东方攻击西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陕西省扶风、郿县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7月10日发起到14日,先后攻占蔡家坡、岐山、凤翔、宝鸡和益门等城镇。是役,第一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3个军和马步芳部1个军共4.4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80余门、轻重机枪960余挺、骡马1500余匹,解放了陕中广大地区。——7月初,由人民解放军总部直辖的第18、第19兵团改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先后入陕,使第一野战军总兵力增至40万人。
  3、内因有利、外因年利、外因月不利,战争胜利比率:59.32%  (35/-24)

(0/-1)、公元前205年(丙申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二年四月,刘邦率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进据楚都彭城。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立即部署诸将击齐之城阳(今山东 县)﹐亲自率精兵三万人回师彭城。由于刘邦为轻易取得的大捷所陶醉﹐进入彭城后﹐收其宝货﹑美人﹐逐日置酒高会﹐因此﹐在楚军突然袭击下﹐汉军五十六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士卒死伤过半﹐刘邦仅得与数十骑突围。
(1/-1)、公元前203年(戊戌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汉四年十月﹐刘邦乘机诱使曹咎出击﹐大破楚军﹐收复成皋。
  (2/-1)、公元前203年(戊戌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汉四年十月﹐刘邦收复成皋的同时﹐韩信也袭破齐历下军﹐进据临淄﹐并于十一月在潍水消灭了楚将龙且率领援齐﹑号称二十万的楚军﹐尽定齐地。
  (3/-1)、公元26年(丙戌年),东汉统一战争,西南攻击东北。26年春,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讨洛阳东北的临漳、清河一带,义军战败,被斩首降者10余万。
  (3/-2)、公元26年(丙戌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26年三月,刘秀命虎牙大将军盖延统率马武、王霸、刘隆、马成四将,兵众5万进围睢阳(今河南商丘附近),不克。八月,攻破睢阳,刘永战败退往谯县(今安徽亳县)。
  (4/-2)、公元27年(丁亥年),东汉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27年三月,刘秀亲率大军增援征南军岑彭,破董沂部将于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董沂被迫投降。四月,攻破育阳,斩邓奉。光武帝即以岑彭率3万余人南下,击败割据南郡(郡治江陵,今属湖北)自号楚黎王的秦丰于邓(今属河南),进围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六月,秦丰军拒彭于邓县(今湖北襄樊市北),双方相持数月,被岑彭军围困于黎丘。
  (5/-2)、公元29年(己丑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29年十月,在东汉征东战争中,刘秀乘胜命建威大将军耿弇进击割据青州(治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故城)的张步。攻占济南国(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北),继克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故城)。张步为挽回败局,率号称20万大军,直扑临淄。耿弇示弱诱敌,待其攻至城下,出奇兵袭击。张步进攻受挫,率军北撤,耿弇设伏军于两翼,大破张军(参见祝阿、临淄之战)。张步败退剧(今山东昌乐西北),部众溃散。光武帝率军至剧,张步逃往平寿(今山东昌乐东南)。苏茂率万人来救。耿弇乘胜追击,张步杀苏茂降汉。
    (5/-3)、公元32年(壬辰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32年春夏间,隗嚣围攻略阳数月不下,师劳兵疲,刘秀乘机率军直捣天水大营后背。隗嚣战败,主力被歼灭。
  (6/-3)、公元35年(乙未年),东汉统一战争,东南攻击西北。七月,岑彭命将军臧宫率兵5万自平曲(今四川合川东)抗御蜀军主力,自率主力倍道兼行2000余里,深入岷江中游,占领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出其不意迂回到蜀军主力背后,以精骑击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直逼成都。
  (7/-3)、公元35年(乙未年),东汉统一战争,南攻击北。35年十月,公孙述刺杀岑彭。吴汉代将其众,攻占广都 (今四川双流东南)。臧宫攻克繁(今四川彭县西北)、郫(今四川郫县),与吴汉军会师,合围成都。
  (7/-4)、618年(戊寅年),唐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唐朝初立,割据陇西的薛举即于六月攻唐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威胁关中。七月,李世民率8总管兵在高坡(今陕西长武北)迎战薛举军。由于部将恃众不备,被薛举潜兵掩袭阵后,大败于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死十之五六,高摭陷落,李世民被迫撤回长安。
  (8/-4)、624年(甲申年),唐朝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623年八月,杜伏威部将辅公祏据丹阳(今江苏南京)起兵反唐。李渊命李孝恭、李靖等率7总管兵前往镇压,624年三月,辅公祏败亡。至此,唐统一战争基本结束。
  (9/-4)、963年(癸亥年),宋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963年四年正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10州兵以助湖南讨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二月初九,慕容延钊暗遣李处耘率数千轻骑,攻占江陵(今属湖北)城,迫节度使高继冲降,荆南遂亡。
  (10/-4)、963年(癸亥年),宋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时周保权已干息内乱,知宋欲图湖南,为阻宋军南下,命指挥使张从富领兵阻截。二月底,宋军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今南岳阳北),缴获战船700艘,占领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三月初十,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11/-4)、974年(甲戌年),宋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 971年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备战以防宋军进攻。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桌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10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今屑浙江)北上策应;并遣王明牵制湖口(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治秋浦,今安徽贵池),占领采石(今安徽当涂北)。于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
  (11/-5)、968年(戊辰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宋开宝元年(968)平定后蜀之后,北汉国主刘钧刚死,人心未定,赵匡胤突然转兵大举进攻北汉。八月,宋军分别自潞(今山西长治市)、晋(今山西临汾市)二州进攻太原。九月,北汉内部发生动乱,北汉拥刘继元为国主。宋军迅速将该部北汉军击破,直逼太原城下。十月,宋太祖遣使至太原劝降,刘继元拒绝降宋。十一月,辽军兵马总管塔尔率大军救援北汉,逼进太原。李继勋等因久攻太原不下,辽军又至,遂引兵南归。北汉军乘机发动追击,进掠宋晋、绛(今山西绛县)两州。
  (11/-6)、1234年(甲午年),蒙宋战争,东、南方攻击西、北方。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
  (11/-7)、1236年(丙申年),蒙宋战争,西北攻击东南。1235年十一月,西路军攻占沔州(今陕西略阳)。十二月前出至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被权差利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曹友闻击退。
  (12/-7)、1236年(丙申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36年三月,蒙东路军再攻宋荆襄,占襄阳,破郢州、荆门(今属湖北)。
  (13/-7)、1273年(癸酉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73年一月,元军水陆夹攻,配以威力较大的回回炮,破樊城。二月,吕文焕以襄阳城降(参见襄樊之战)。
(13/-8)、1275年(乙亥年),蒙宋战争,东方攻击西方。1275年七月,宋将张世杰率舟师于焦山(今江苏镇江东)江面列阵,欲与元军决战,遭火攻,溃不成军(参见焦山之战)。
(14/-8)、1276年(丙子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75年十月,伯颜分军三路向临安进发。十三年(宋景炎元年,1276年)正月,会师皋亭山(今杭州北),宋廷拒绝张世杰、文天祥提出的背城一战以图求存的建策,一面送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逃,一面遣使向元军请降。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相继离去。二月初五,宋恭帝赵显率百官于临安降元(参见临安之战)。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淮西降元。
(14/-9)、1277年(丁丑年),蒙宋战争,南方攻击北方。1277年七月,文天祥所部复赣州九县,吉州八县复其半,军势大振。宝庆(今湖南邵阳)的张虎、衡山(今属湖南)赵瑶、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的张德兴、傅高等,皆起义响应。元军为进讨文天祥以塔出为右丞,麦术丁为左丞、李恒等为参知政事,于江西隆兴(今南昌)设行中书省。八月,李恒遣军援赣州。以铁骑冲击围城的赵时赏,赵孟军,宋军溃败,赵孟收残兵退保雩都。与此同时,李恒亲率精兵偷袭同都督府,文天祥不意李恒猝至,仓皇北撤,退至空坑(今吉安境)被元军击溃,由小路得脱。赵时赏等亦于赣州撤退时,被俘死。张汴、刘钦为乱兵所杀。文天祥收集残部屯驻南岭(今广东紫金南),整肃军队。
(14/-10)、1357年(丁酉年),明朝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在李喜喜等义军的配合下,李武于十月,相继攻克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两州,及巩昌(今甘肃陇西)势趋风翔(今属陕西)。察罕帖木儿以一部兵力守凤翔,派人诱义军围城,当义军围攻风翔时,察罕帖木儿率骑兵,将军分为左右两翼,昼夜行100公里,将义军包围,元守军也乘势出击,义军腹背受敌,阵势大乱,元军聚力围攻,义军伤亡惨重,死伤万余人,余部突出重围。
(15/-10)、1358年(戊戌年),明朝统一战争,西北攻击东南。元至正十八年(宋龙凤四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胡大海率兵由徽州(治今安徽歙县)出昱岭关(今浙江临安县昌化西南35公里)进攻建德,在建德(今浙江建德)地区击败元军的作战。
(16/-10)、1367年(丁未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平江之战,西北攻击东南。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至二十七年(1366年一1367年)九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军在平江(今江苏苏州)消灭张士诚军的作战。
(17/-10)、1368年(戊申年),明平闽广之战,北方攻击南方。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和胡通配合廖永忠等征广东,由韶州直捣德庆,是为中路。中路军连下英德、清远、连江、连州、肇庆及德庆诸州县,与东路军会师于广州,广东得以于定。
(18/-10)、1368年(戊申年),明平闽广之战,东北攻击西南。洪武元年二月初二日,命平章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率平闽之师由海道取广东,是为东路军。二十一日,命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和胡通配合廖永忠等征广东,由韶州直捣德庆,是为中路。三路明军中,唯西路遭到元军的顽强抵抗。洪武元年正月初五,杨璟所部进抵永州(今湖南零陵),久围不下,延至四月,始攻克永州。继而转攻靖江(今广西桂林)。同时,东路军平定广东后,继续西进,形成东西两路夹击广西之势。先后攻克梧州、藤州、贵州、雷州、靖江等地,七月二十日攻克象州,广西至此平定。
(19/-10)、1367年(丁未年),明攻取山东之战,南方攻击北方。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在明北伐灭元之战中,明军攻山东的作战,也是明北伐的第一次作战。
(19/-11)、1369年(己酉年),明攻取甘陕之战,西方攻击东方。1369年四月十四日明军徐达挥师东向进攻庆阳,沿途相继攻克安定州(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州(今甘肃靖宁)、隆德、平凉、泾州(今甘肃泾川)等地,进逼庆阳。十五日,庆阳守将张良臣降而复叛,徐达于二十一日对庆阳实施四面围攻,展开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攻城战。至八月二十一日,庆阳城中粮饷断绝,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迎降,张良臣投井自尽。——进攻庆阳受阻三个月之久。
(20/-11)、1371年(辛亥年),明灭夏之战,北方攻击南方。1371年四月,北路军连克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州(今甘肃文县)(参见阶、文之战),渡过青川(今嘉陵江支流,在四川平武、青川境内)迅速向蜀中推进,相继攻下江油(今属四川)、彰明、绵州(今四川绵阳)。六月初一日,北路军攻克汉州,兵临成都,六月十五日进军成都。
(21/-11)、1371年(辛亥年),明灭夏之战,东方攻击西方。闰三月,南路军抵达夔州(今四川奉节)大溪口,强攻瞿塘,均被夏军扼阻,遂退还归州(今湖北秭归),顿兵3月,不得前进。六月初一日,北路军攻克汉州,兵临成都。初五日,朱元璋获悉前线战报,下诏切责南路军汤和,严令迅速进军以配合北路军,并命永嘉侯朱亮祖为右副将军,率师增援南路军。南路军遂举兵挺进。初十日,廖永忠率兵攻克夔州(参见夔州之战),突破瞿塘天险。二十二日,汤和至重庆,明升开城投降,蜀夏政权灭亡。
(21/-12)、1644年(甲申年),山海关大战,西方攻击东方。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四月,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
(22/-12)、1644年(甲申年),清灭大顺之战,西方攻击东方。李自成为扭转大顺在山西、河南的颓势,自十月十二日开始反攻河南怀庆(今河南沁阳),连克济源、孟县,在柏香镇大败清军,阵斩清提督金玉和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等,乘胜进攻沁阳,清卫辉总兵祖可法率部增援。
(23/-12)、1645年(乙酉年),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北方攻击南方。清顺治二年(1644年)三月至五月,在清统一战争中,多铎率清军攻占南京灭南明弘光政权的作战。
(24/-12)、1647年(丁亥年),孔有德平湖南之战,北方攻击南方。清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至八月,在清统一战争中,平南大将军孔有德率部平定湖南之作战。
(24/-13)、1946年(丙戌年),热河战役,西方攻击东方。1月,国民党军第11战区和华北保安司令部集中8个师,分东、西、南3路向热河解放区发动进攻。10日,西路国民党军第16军第22师、第92军两个师及保安军1个师沿平承铁路(北平至承德)东进。当其进至古北口一带时,晋察冀军区刘道生、郭天民两纵队和冀晋纵队一部予以顽强阻击和反击,歼其3000余人,并将其击退。
(24/-14)、1946年(丙戌年),热河战役,南方攻击北方。1月,国民党军第11战区和华北保安司令部集中8个师,分东、西、南3路向热河解放区发动进攻。13日,南路国民党军第94军第5师、第43师两个团及保安军一部,由唐山出发北犯。冀东纵队第13旅及工人纵队在民兵配合下,以一部兵力正面阻击,主力向国民党军侧翼出击,迫使其退回唐山。
(25/-14)、1946年(丙戌年),热河战役,西、南、东方攻击承德、赤峰。1946年8月28日国民党军占领承德后,即以第93军分左右两路向赤峰方向进攻,9月11日,进至宁城、叶柏寿一线。10月5日,国民党援军与建平守军会合,11日占领赤峰。至此,热河保卫战结束。
(25/-15)、1946年(丙戌年),苏中战役,南方攻击北方。国民党军遭遇到我军顽强的抵抗。苏中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内线作战的著名战例,同时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也是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的战役。
(26/-15)、1946年(丙戌年),张家口战役,西南攻击东北。华北军区第3兵团(辖第1、第2、第6纵队,8个旅5万余人),于1946年11月29日对张家口外围据点发起突然攻击,迅速占领左卫、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隔断了张家口与宣化的联系,构成对张家口的合围之势。12月23日,占领张家口。
(26/-16)、1946年(丙戌年),宿北战役,南方攻击北方。战役从12月15日开始,激战至19日凌晨4时,将其国民党军全歼。敌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整编第11师前来增援被击退,歼其一部。此次战役历时4昼夜,全歼国民党整编第69师3个半旅及工兵第5团等部共2.1万余人。
(26/-17)、1947年(丁亥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西北攻击东南。国民革命军为摆脱两面作战的困境,急于解决南满问题,于1947年1月30日,又集中暂编第21师、第195师、第2师等部共4个师,再犯临江。2月5日,民主联军第3纵队与第4纵队第10师,对进至高力城子且战斗力较弱的第195师发起反击,歼其2000余人。6日黄昏,新宾之国民革命军第207师1个团赶至三源浦增援,被第3纵队主力歼灭大部。与此同时,深入南满国民革命军后方的第4纵队一部,在本溪、抚顺、桓仁三角地区攻克据点多处。至此,南满民主联军再次挫败国民革命军的进攻,并吸引其1个师由北满南援,国民革命军第2次进攻临江又失败了。
(26/-18)、1947年(丁亥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西北攻击东南。国民革命军第2次进攻临江失败未及一周,又于2月13日集结暂21、第91、第2、新22、第195师共5个师的兵力,分4路向临江发动第3次进攻,到3月上旬国民革命军第3次进攻临江又失败了。
(26/-19)、1947年(丁亥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西北攻击东南。1947年3月26日,国民革命军调集20个团的兵力,分3路向临江地区发动第4次进攻。南满民主联军决心以部分兵力牵制其两翼,集中主力歼灭较弱且冒进之中路第89师。4月1日,民主联军以小部兵力且战且退,将第89师诱至主力设伏的三源浦西南红石砬子(今红石镇)地区,趁其立足未稳,突然发起猛攻,全歼第89师等部,其他各路惧歼纷纷撤退。国民革命军对临江的第4次进攻又以失败而告终。
(26/-20)、1947年(丁亥年),莱芜战役,北方攻击南方。自胶济路向南进犯的北线之敌李仙洲集团先头部队,于2月4日到达莱芜。华东野战军认为与其待机过久,不如主动放弃华东军区首府临沂,遂决定迅速北上求歼李仙洲集团。2月10日,华东野战军除留第2、第3纵队伪装主力阻击南线之敌外,主力隐蔽兼程北上。19日,华东野战军各部逼近莱芜、颜庄地区。22日,北线之敌第46军由新泰退至莱芜与第73军汇合,华东野战军即将该敌包围。23日,莱芜被围之敌向北突围,战至中午华东野战军攻占莱芜城,切断了北逃之敌的后路。随后,华东野战军主力自东、西两面发起猛烈攻击,至下午5时,将敌人全歼,战役结束。
(27/-20)、1947年(丁亥年),豫北战役,东北攻击西南。1947年3月22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各作战集团由山东省阳谷、白衣阁等地出动,至28日,占领濮阳、封丘、延津、原武、阳武(今原阳)等城及牛市屯等据点多处。29日至4月1日,一部兵力攻击郑州以北黄河铁桥守军,主力逼近新乡,包围汲县。
(27/-21)、1947年(丁亥年),羊马河战役,北方攻击南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在陕西省子长县羊马河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伏击战。
(28/-21)、1947年(丁亥年),蟠龙战役,北方攻击南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对陕西省北部国民党军补给基地延安县蟠龙镇进行的攻坚战。
(29/-21)、1947年(丁亥年),东北夏季攻势,东北攻击西南。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5月至7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民主联军在中长路自哈尔滨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长春至沈阳段、沈阳至吉林段及锦承铁路(锦州至承德)两侧地区对国民党军实施的战略性反攻作战。
(30/-21)、1947年(丁亥年),鲁西南战役,北方攻击南方。鲁西南战役是从6月30日开始,到7月28日结束。晋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出击外线,在山东省西南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31/-21)、1948年(戊子年),东北冬季攻势,西北攻击东南。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至1948年3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北省(今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和辽宁省(今辽宁省一部)对四平至大石桥、锦州至沈阳铁路沿线国民党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32/-21)、1948年(戊子年),长春战役,北方攻击南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月至10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人民解放军对吉林省会长春国民党守军的围困战。
(32/-22)、1948年(戊子年),西府战役,东北攻击西南。西府战役是从3月9日始到5月12日止。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和马家军进行的进攻作战。战役胜负略有争议。西北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1万余人,巩固和扩大了黄龙解放区,收复了被国民党军侵占1年零1个月的延安。
(33/-22)、1948年(戊子年),兖州战役,北方攻击南方。1948年5月29日晚,山东兵团各部队对津浦铁路中段各要点发起攻势。泰安国民党守军弃城北逃。至6月20日,山东兵团各部乘胜向泰安南北扩张战果,先后攻占泰安、大汶口、曲阜和邹县(今邹城)等地。7月1日,山东兵团再次包围兖州,13日18时攻克兖州,将城内守军及突围的部队全部歼灭,俘整编第12军军长兼整编第12师师长霍守义。
(34/-22)、1948年(戊子年),襄樊战役,北方攻击南方。1948年7月2日,第6纵队自河南省新野地区西进,袭古老河口。守军经谷城南撤,谷城守军亦随即南逃。3日,陕南军区第12旅于谷城以南进行截击,将第163旅大部歼灭;第6纵队等部沿汉水南下,于7日开始襄樊外围作战,准备首先攻取襄阳。攻城部队于10日攻占了襄阳城外东西两面守军的一些阵地。樊城守军惧歼,于11日渡河撤入襄阳,16日占领襄阳。
(35/-22)、1948年(戊子年),察绥战役,东方攻击西方。1948年9月5日,第3兵团由河北易县、涞源地区向山西朔县、代县地区开进。23日,第3兵团在晋绥军区部队配合下,分兵5路由大同东西两侧向北向西进攻,连克丰镇、凉城、和林格尔、卓资山等城镇,包围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城。第 3兵团乘机于10月12日挥师西进,至11月初,攻占武川、包头等城镇及广大地区,再度包围了归绥城。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为稳住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的国民党军,不使其逃跑,并将其就地全歼,第3兵团奉命于15日撤围归绥,战役结束。
(35/-23)、1948年(戊子年),辽沈战役之辽西会战,东方攻击西方。1948年10月廖耀湘率“西进兵团”出辽西后,于13日占领彰武,15日进占新立屯。23日9时,廖耀湘兵团向黑山、大虎山发起猛攻。经过3天激战,我军守住了黑山、大虎山阵地,使廖耀湘兵团失去了西进的可能和南撤的宝贵时间。25日晚廖耀湘下令向东南营口方向撤退,26日廖耀湘兵团10万人马全部陷入东野数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28日拂晓,辽西会战结束,廖耀湘西进兵团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等高级将领,史称“辽西会战”。
(35/-24)、1948年(戊子年),荔北战役,北方攻击南方。1948年10月5日,西北野战军各纵队由澄城、郃阳(今合阳)地区出发,6日拂晓对据守永丰镇、韦庄镇、寺前镇、醍醐镇地区的第17军发起攻击,12日晚停止攻击,西北野战军鉴于国民党军后续增援部队即将抵达,再战大荔不利,于是向韩城、石堡(今黄龙)以南地区转移。

  4、内因有利、外因年不利、外因月利,战争胜利比率:85.19%  (46/-8)  

(1/0)、公元前204年(丁酉年),楚汉战争,东方攻击西方。项羽主力在汉三年夏四月﹑六月再度攻克荥阳﹑成皋。
(1/-1)、公元26年(丙戌年),东汉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26年十一月,刘秀命征南大将军岑彭率9万大军南下进攻起兵于育阳(今河南南阳市南)的邓奉和起兵于堵阳(今河南方城东)的董沂。堵阳城池坚固,邓奉又率兵救之,汉军屡攻不克。
  (1/-2)、公元31年(辛卯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31年春,公孙述立隗嚣为朔宁王,出兵援陇。秋,隗亲率步骑3万进攻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进至阴架(今甘肃泾川东)。另派部队进攻肝县,企图夺取关中,冯异、祭遵分别击败。
  (2/-2)、公元32年(壬辰年),东汉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32年春,刘秀乘隗嚣戒备松懈,派来歙率精兵2000伐山开道,袭占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泰安县城东北),逼近隗嚣所据冀县(今甘肃甘谷)。
  (3/-2)、公元35年(乙未年),东汉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35年三月,南路岑彭率战船沿长江三峡逆流入蜀,攻占江关(今四川奉节东北瞿塘峡口)。
(4/-2)、公元35年(乙未年),东汉统一战争,东南攻击西北。35年十月,臧宫攻克繁(今四川彭县西北)、郫(今四川郫县),与吴汉军会师,合围成都。
(5/-2)、582年(壬寅年),隋朝统一战争,西北攻击东南。582年夏,隋军曾分别在马邑(今山西朔县)、可洛(今甘肃武威东南)击败来犯突厥军,但未能阻止其攻势。到十一月,突厥大军深入到武威(今属甘肃)、金城(今兰州)、天水(今属甘肃)、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大掠牲畜、财物等。  
  (6/-2)、617年(丁丑年),唐朝统一战争,东北攻击西南。义宁元年七月初五,李渊率3万大军自太原沿汾水南下。八月,雨止,李渊于初三率军直趋霍邑。宋老生恃勇轻敌出战,被李渊军前后夹击,全军覆没。李渊乘胜破临汾,拔绛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绛),进抵龙门(今山西河津东南),并招降孙华农民起义军。九月,兵围河东,屈突通凭坚城固守,李渊屡攻不下。李渊接受李世民等建议,决定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城,亲率主力进军关中。十一月初九,李渊军攻占长安。
  (7/-2)、619年(己卯年),唐朝统一战争,东北攻击西南。619年四月至九月,刘武周军先后攻陷榆次、平遥、太原、晋州(治临汾,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绛州(治正乎,今山西新绛)等地,并多次击败唐援军,并州都督李元吉逃回长安,关中震骇。
  (8/-2)、621年(辛巳年),唐朝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窦建德虎牢兵败被俘杀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唐在河北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9/-2)、621年(辛巳年),唐朝统一战争,西北攻击东南。 621年九月,李渊发巴蜀兵,以夔州总管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摄行军长史,统12总管兵顺江东下,进击萧铣。唐军采用直捣腹心,一举击灭萧铣的方略。随后,李渊又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了岭南96州,长江中游及岭南广大地区尽为唐有。
  (10/-2)、965年(乙丑年),宋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三年正月初,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治普安,今四川剑阁)。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巴东咽吭夔州(治今四川奉节东白帝),连克万(治南浦,今四川万县)、开(治开江,今四川开县)、忠(治临江,今四川忠县)、遂(治方义,今四川遂宁)等州。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11/-2)、1125年(乙巳年),金灭北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天会三年十月,金突然兵分两路南下:战争伊始,金西路军轻取朔(今山西朔县)、武(今山西神池)、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继而围攻太原,遭宋军顽强抗击,遂改为长期围困。金东路军进抵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投降。宗望以郭药师为向导,移军直扑东京(今开封)。十一月,宋徽宗赵佶遣使向金求和。1126年正月初,金东路军进占浚州,以小船渡河。正月初七,金东路军6万兵临东京城下。钦宗遣军夜袭金营失利,遂再与金人议和。金乘机迫宋钦宗接受屈辱的和议条件后撤军北归。
  (12/-2)、1126年(丙午年),金灭北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126年八月,金军再次大举南下。宗翰率西路军自西京攻占太原,宗望率东路军自保州(今河北保定)攻占真定(今河北正定)。宋廷急忙遣使议和,求金缓师。而金一面佯许和议,一面遣军直趋东京。十一月,金西路军进占河阳(今河南孟县南)。闰十一月二十五,金军攻破东京。十二月初二,钦宗投降。五年四月,金军携宋徽、钦二帝北还,北宋遂亡。
  (13/-2)、1235年(乙未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35年六月,窝阔台命皇子阔端、将领达海绀卜等率西路军攻蜀;命皇子阔出(一作曲出)、宗王口温不花等率东路军攻荆襄。八月,东路军破唐州(今河南唐河)、枣阳(今属湖北),西掠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邓州(今属河南)后北归。
  (14/-2)、1241年(辛丑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41年十一月,蒙古军复入蜀,再破成都。旋窝阔台病逝,蒙古军留部分兵力屯驻要地,主力北归,对宋战争暂告一段落。
  (15/-2)、1253年(癸丑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蒙哥汗三年(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九月,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军征大理(今属云南)(参见忽必灭大理之战)。忽必烈分兵三路南进,自率中路经满陀城(今四川汉源北),再渡大渡河,取古清溪道南下,穿行山谷2000多里,三路会师后全歼大理军主力,占领大理城。旋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台等继平大理诸部。
  (16/-2)、1258年(戊午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58年七月,蒙哥率军4万由陇州(今陕西千阳西北)经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南进。是年冬至利州,先后克降苦竹隘(今四川剑阁北)、大获(今苍溪东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大良平(今四川广安东)等城。先期入蜀的蒙古军,由纽璘率战船200艘沿江东进,占领涪州(今四川涪陵),造浮桥以阻宋军援蜀,又于铜罗峡据险为垒,阻扼重庆宋军北进(参见纽粦攻四川之战)。
  (16/-3)、1259年(己未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59年九月,忽必烈率军进至长江边,虽得蒙哥死讯,仍令诸军自阳逻堡(今武汉东)渡江,围攻宋要地鄂州;并派兵接应兀良合台军北上。忽必烈督军攻城两月未克,闰十一月,得知阿里不哥准备在漠北称汗,决定北归争夺汗位,遂扬言攻临安,以迷惑宋军。宋军统帅贾似道在各路援军集结鄂州附近,又得知蒙哥死讯的情况下,不乘机反击,却擅自遣使以划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向蒙古军乞和。忽必烈趁此允和,撤军北归(参见鄂州之战)。(参见蒙哥攻宋之战)。
  (17/-3)、1275年(乙亥年),蒙宋战争,西南攻击东北。1275年二月,伯颜率军于丁家洲大败宋军精锐(参见丁家洲之战),继而攻占建康(今南京)、镇江(今属江苏)等重镇,逼近临安。
  (18/-3)、1357年(丁酉年),明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刘福通部将李武、崔德自下阳津(今山西平陆东北)南撤后,奉命转师攻陕西。1357年二月至五月,李武等人率部攻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攻克商州(今陕西商县),进据蓝田,乘势直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同时分兵攻克同州(今陕西大荔)、华州(今陕西华县),三辅震恐。陕西元守军急向河南求援,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率轻兵5000人倍道驰援,入潼关(今陕西潼关)后与义军相遇,连败义军,义军被迫撤入南山(今即终南山),转师攻克兴元(今陕西汉中)。
  (19/-3)、1358年(戊戌年),明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二月,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明玉珍所部入川攻占重庆(今属四川)。
  (19/-4)、1360年(庚子年),应天之战,西南攻击东北。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灭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大败陈友谅军。
  (20/-4)、1361年(辛丑年),明朝统一战争,东北攻击西南。元至正二十一年(宋龙凤七年,1361年)八月,朱元璋军在安庆、江州(今江西九江)大败张士诚军。
  (21/-4)、1363年(癸卯年),鄱阳湖之战,东北攻击西南。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七月,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十六日进抵湖口。二十日开始与陈友谅军战斗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最终以陈友谅的失败而告终。
  (22/-4)、1364年(甲辰年),武昌之战,东方攻击西方。为彻底消灭陈理势力,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亲率常遇春等部进攻武昌,久攻不克,于十二月,留常遇春率部围困武昌,自回建康(今南京)。翌年二月,朱元璋亲至武昌督战。陈理见武昌孤势难为,遂出降,旋陈友谅之弟陈友才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降,至此汉政权灭亡。
  (22/-5)、1365年(乙巳年),朱元璋、张士诚新城之战(今浙江桐庐东北之溪口东南),东北攻击西南。张士诚于1365年二月,遣其将李伯升率兵20万,挟朱军降将谢再兴攻新城。朱军援军朱文忠自严州(今浙江建德)以援,于二月二十九日进至距新城20里驻屯。次日,击败张士诚军,李伯升、谢再兴仅以身免。
  (23/-5)、1366年(丙午年),朱元璋、张士诚湖州之战,西北攻击东南。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至十一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所部在湖州(今浙江吴兴)击败张士诚军的一次作战。
  (24/-5)、1367年(丁未年),明平定福建之战,东北攻击西南。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在明攻闽广之战中,夺取福建的作战。
  (25/-5)、1368年(戊申年),明平闽广之战,东方攻击西方。洪武元年二月初二日,命平章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率平闽之师由海道取广东,是为东路军。三月十二日,东路军自福州趋广东,由潮州登陆,攻克东莞,进逼广州,元江西分省右丞何真及元将卢左丞、张元帅各率所部投降,遂占据其城。中路军连下英德、清远、连江、连州、肇庆及德庆诸州县,与东路军会师于广州,广东得以于定。四月,东路军平定广东后,继续西进,形成东西两路夹击广西之势。先后攻克梧州、藤州、贵州、雷州、靖江等地,七月二十日攻克象州,广西至此平定。
  (26/-5)、1368年(戊申年),明攻河南之战,东方、南方攻击西方、北方。洪武元年二月,明军平定山东以后,朱元璋立即指示北伐军移师河南,制定了南北两路并进夹击的战略方针。到四月二十六日,进占潼关,元守将李思齐、张思道分别西逃凤翔、鄜城(今陕西洛川境内)。河南至此平定,用时不足两月。
  (27/-5)、1369年(己酉年),明攻山西之战,南方攻击北方。明南路军于洪武二年(1369年)元月初五日与徐达会师太原。十九日,命常遇春攻取大同,二月初七日明军进抵城下,元守将弃城而逃,遂克大同,山西平定。
  (28/-5)、1369年(己酉年),明攻取甘陕之战,东方攻击西方。1369年二月二十六日,征虏大将军徐达以副将军常遇春和冯宗异为先遣部队渡黄河攻取陕西。三月初一日,徐达率大军自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渡河,进据蒲城,逼降元鄜城(今陕西洛川境内)守将施成,张思道闻讯逃往庆阳(今属甘肃),明军不战而占有鹿台、奉元。十二日,常遇春率部进逼凤翔,李思齐逃往临洮(今属甘肃),凤翔又不战而克。四月连克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今甘肃天水西)、伏羌(今甘肃甘谷)等地。十一日,师至巩昌(今甘肃陇西),兵分两路,一路由冯宗异率领,进取临洮;一路由都督同知顾时率领,进取兰州。十三日,两路皆捷,临洮、兰州悉入明军之手,李思齐被迫投降。
  (29/-5)、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东方攻击西方。1370年三月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自潼关出西安进抵定西。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
  (30/-5)、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东方攻击西方。明太祖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 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诸将受命而行。二月二十五日,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
  (31/-5)、1645年(乙酉年),清灭大顺之战,东方攻击西方。1644年十二月十五日,多铎部进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在灵宝县境击败大顺驻军后西趋潼关。李自成率军急忙调头,赶赴潼关。清军为确保此战胜利,增调固山额真阿山、马喇希等部,经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北)援潼关,并调来红衣大炮。清军与大顺军在潼关激烈争夺,至二年(1645年)正月,多铎部攻下潼关(参见潼关之战),于十八日进至西安。
  (32/-5)、1646年(丙戌年),清灭大西政权之战,北方攻击南方。1646年十一月, 清军进占四川阆中,二十七日南攻西充,张献忠阵亡,大西政权亡。
  (33/-5)、1646年(丙戌年),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东北攻击西南。1646,七月,清军破义乌,取东阳,下金华,陷衢州、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迅速平定浙东。朱以海逃奔舟山,鲁王政权名存实亡。守御浙闽交界仙霞岭的南明将领郑芝龙,以备海寇为由,尽撤兵回安平镇(今福建晋江安海镇)。八月,清军克建宁(今福建建瓯市),遂进兵入闽。
  (34/-5)、1646年(丙戌年),博洛平福建之战,北方攻击南方。清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至十一月,在清统一战争中,征南大将军博洛平定福建的作战。
  (34/-6)、1945年(乙酉年),绥远战役,东方攻击西方。我军于1945年10月18日开始,到12月4日、14日我军先后撤出对包头、归绥的包围,以无功而结束的战役。
  (35/-6)、1946年(丙戌年),热河战役,东方攻击西方。1月,国民党军第11战区和华北保安司令部集中8个师,分东、西、南3路向热河解放区发动进攻。7日,东路国民党军第13军和第52军第195师,由阜新沿锦承铁路(锦州至承德)西进,至10日,先后占领朝阳、叶柏寿、凌源等地,逼近平泉。13日,国民党军占领平泉,并继续西犯。2月25日,国民党军东路主力由平泉继续向承德方向进犯。
  (36/-6)、1946年(丙戌年),滑县战役,东方攻击西方。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1月15日夜,由山东省鄄城以北地区及濮县(今属河南省范县)西进,18日到达河南省滑县县城以东地区。19日拂晓,突然发起攻击,首先打乱其指挥系统,随后乘胜向北卷击,至22日夜,歼灭第104旅、第12总队全部及第125旅大部共1.2万余人,攻克纵横40公里地区内的据点百余处,并吸引整编第27、第26军回援,从而打破了其攻占邯郸的计划。
  (37/-6)、1947年(丁亥年),豫北战役,南方攻击北方。刘伯承、毛泽东为避开优势集中之敌,决定北上,1947年4月3日夜,各纵队分路北进。至10日,连克淇县城及宜沟、鹤壁、楚旺等据点数十处,破坏了安阳至汲县铁路,解放了卫河以西平汉铁路两侧广大地区,开辟了战场。接着,以一部兵力围攻汤阴,进逼安阳,集中主力于宜沟两侧地区待机。18日,全歼从南方来的敌方援军。5月2日攻克汤阴城。7日攻克安阳外围据点多处,毙伤俘国民党军整编第40师及地方保安团一中队。因安阳城工事坚固,短时间难以攻克,晋冀鲁豫野战军为准备南渡黄河,转入外线作战,奉命结束豫北攻势。
  (37/-7)、1947年(丁亥年),孟良崮战役,西南攻击东北。孟良崮战役是从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个多月的时间。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第74师被完全消灭。
  (38/-7)、1948年(戊子年),洛阳战役,东南攻击西北。1948年3月8日,我军第8、第9纵队首先攻克洛阳以东的偃师、新安、渑池等地,准备阻击郑州援军。9日晚,第3、第4纵队包围洛阳,扫除外围据点。l1日当夜首先突破东门,12日,第4纵队也突破南门、西门,14日晚,终将第206师全部歼灭。因国民党军两个兵团由郑州来援,17日已逼近洛阳,第3、第4纵队遂主动撤出。3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攻占平汉路上的驻马店、遂平、许昌等要地,国民党军又忙于向东应付,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于4月5日再次攻占洛阳,腰斩了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歼灭整编第47军一部。——攻城战
(39/-7)、1948年(戊子年),西府战役,南方攻击北方。西府战役是从3月9日始到5月12日止。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和马家军进行的进攻作战。战役胜负略有争议。西北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1万 余人,巩固和扩大了黄龙解放区,收复了被国民党军侵占1年零1个月的延安。
(40/-7)、1948年(戊子年),冀热察战役,西南攻击东北。冀热察战役是在5月13日到6月25日之间发生,解放军华北第二兵团在热西、冀东、保北三个方向上密切配合作战,切断了平绥、平承、北宁、平汉铁路,共歼灭国民党军24390人(其中俘敌17350,毙伤7040人),攻克城市7座,解放了广大乡村,迫使傅作义集团主力往来奔波于平北、冀东,陷于被动境地。
(41/-7)、1948年(戊子年),晋中战役,西南攻击东北。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至7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及晋绥军区部队一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徐向前率领仅以地方部队为主的6万人,连续作战一个月,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之师10万之众,堪称用兵奇略,深得毛泽东的赞赏。晋中战役历时40天,解放军连克县城14座,歼灭阎锡山野战军总司令部、5个军部、9个师、2个总队及保警团队7.4万人,民卫军等2.6万人,其中俘敌80770人,毙伤19600,共计100370人,保卫了晋中麦收,为尔后夺取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42/-8)、1948年(戊子年),豫东战役,南方攻击北方。战役于1948年6月17日突然发起,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参战部队,经连续 1个多月的行军作战,十分疲惫,加之战区久旱无雨,井河干涸,又值盛夏酷暑,疫病流行,处境异常艰苦。华东野战军为保持主动,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于7月6日晚撤出战斗。
(43/-8)、1948年(戊子年),辽沈战役之锦州会战,西方、北方、东方攻击锦州。1948年9月29日,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完成了对锦州、义县的包围。1948年10月14日10时,刘亚楼下达了总攻锦州令。东野炮纵集中500门大炮向锦州城内预定目标猛烈轰击。11时30分,各突击队发起冲击。1948年10月15日18时,攻克锦州城,全歼国民党守军十万余人,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上将和第6兵团司令卢浚泉中将。1948年21日4时,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长春解放,锦州战役结束。
(44/-8)、1948年(戊子年),辽沈战役之解放沈阳,西、北、东方攻击沈阳。1948年10月26日,林彪命令钟伟第12纵队和5个独立师及1个骑兵师,由长春星夜兼程南下,切断沈阳之敌的退路。东野各部队迅速向沈阳兼程前进,31日,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11月1日拂晓,对沈阳发起攻击。2日,沈阳全城为解放军占领。同日,解放军攻占营口,除刘玉章率第52军军部及所属第25师等几千人乘船从海路撤逃外,其余14000余人全部被歼。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45/-8)、1948年(戊子年),济南战役,西、东方攻击济南。攻城兵团于9月16日晚发起攻击,24日黄昏,全歼内城守军,济南解放。济南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经8昼夜激战,以伤亡2.6万余人的代价,共歼国民党军10.4万余人(内起义2万人),俘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国民党山东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等国民党军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00多门,坦克、装甲车20辆,汽车238辆。
(46/-8)、1949年(己丑年),陕中战役,东方攻击西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月至6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追击战役,占领了以西安为中心的陕中地区。

  5、西方攻击东方,在秋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94.44%     (17/-1)

(1/0)、公元前260年(辛丑年),长平之战,西方攻击东方。秋七-九月,秦军全歼灭赵军45万。
(2/0)、公元前206年(乙未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僻处巴蜀的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之际﹐听从韩信等人的计议﹐于八月出故道﹐击降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迅速还定三秦﹐继续东进。
(3/0)、公元前205-前204年(丙申-丁酉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汉二年八月至次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
(4/0)、公元前204年(丁酉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汉三年五月﹐刘邦命彭越率兵渡过睢水﹐袭杀楚将薛公﹐直接威胁彭城。八月﹐刘贾﹑卢绾将卒两万渡河﹐进入楚地。彭越在汉军的协助下攻徇梁地﹐连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完全截断了荥阳﹐成皋一线楚军主力的后勤补给线。
(5/0)、公元前204年(丁酉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项羽不得不于九月命大司马曹咎固守成皋﹐亲自回师东救援﹐夺回陈留﹑睢阳﹑外黄等十余城。
(6/0)、公元26年(丙戌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26年八月,刘秀虎牙大将军盖延攻破睢阳,刘永战败退往谯县(今安徽亳县)。
  (7/0)、公元29年(己丑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七月,刘秀率军向东发展。割据东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的董宪与刘秀叛将庞萌会合于昌虑(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以数万人在建阳(今山东枣庄峄城镇西)部署防御,阻击汉军。刘秀亲率主力进抵湖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距董宪军营百余里处构筑营垒,坚壁不战。不久,汉军大败董宪、庞萌军于昌虑、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
  (8/0)、620年(庚辰年),唐朝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620年七月,李渊命李世民统兵8万余东击王世充。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占东都外围重地慈涧(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世充退保东都。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作战,唐军多次大败王世充军,攻克回洛城(今河南孟县南)、辕辕(今河南嵩山西侧)、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河南50余州市相继归降。
  (9/-0)、1361年(辛丑年),元军镇压义军的战争,西方攻击东方。元察罕帖木儿奉命南下镇压义军,于1361年七月抵洛阳大会诸将,决计出兵山东。其分兵五路,水陆并进,实施分进合击的战法,自率骑兵由孟津、逾武陟,连克山东冠县、聊城等地。八月,元军进占长清、攻占东平,济宁。元军南攻泰安,北攻济南,造成危逼益都(今山东青州)及周围各要点,震动全山东之势。义军棣州(今山东惠民)守将俞宝、东昌(今山东聊城)守将杨诚不支降元。十月,元军攻克济南,齐河、禹城守军出降。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山东东南城邑多为元军所占,仅有益都义军还在顽强抗击。
(10/-0)、1369年(己酉年),明攻取甘陕之战,西方攻击东方。1369年四月十四日明军徐达挥师东向进攻庆阳,沿途相继攻克安定州(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州(今甘肃靖宁)、隆德、平凉、泾州(今甘肃泾川)等地,进逼庆阳。十五日,庆阳守将张良臣降而复叛,徐达于二十一日对庆阳实施四面围攻,展开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攻城战。至八月二十一日,庆阳城中粮饷断绝,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迎降,张良臣投井自尽。——八月城降。
(11/-0)、1946年(丙戌年),大同集宁战役,西方攻击东方。1946年9月3日,傅派其头号战将董其武率主力及另一主力35军安春山之新31师共1.3万人,由中路出动;孙兰峰之骑兵主力共3千余人由北线出动,两军为一线进攻部队,猛扑卓资-集宁方向。5日占领卓资,13日取集宁。傅即派出援军向大同增援,大同亦无法再攻,杨成武纵队不得不于9月16日撤围大同。傅作义以弱势兵力攻集宁,解大同之围魏救赵战术达到目的。
(12/-1)、1946年(丙戌年),定陶战役,西、南攻击定陶。定陶战役从9月3日-8日历时5天,郑州方向国民党军的进攻被挫败,徐州出犯的国民党军仍被阻于城武地区。晋冀鲁豫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编师师部、4个旅共1.7万余人,其中俘1.2万余人,缴获坦克6辆及大批军用物资。这一胜利,连同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胜利和苏中大捷,对整个解放区的南部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
(13/-1)、公元31年(辛卯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31年春,公孙述立隗嚣为朔宁王,出兵援陇。秋,隗亲率步骑3万进攻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进至阴架(今甘肃泾川东)。另派部队进攻肝县,企图夺取关中,冯异、祭遵分别击败。
(14/-1)、621年(辛巳年),唐朝统一战争,西北攻击东南。 621年九月,李渊发巴蜀兵,以夔州总管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摄行军长史,统12总管兵顺江东下,进击萧铣。唐军采用直捣腹心,一举击灭萧铣的方略。随后,李渊又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了岭南96州,长江中游及岭南广大地区尽为唐有。
(15/-1)、1948年(戊子年),辽沈战役之锦州会战,西方攻击东方。1948年9月29日,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完成了对锦州、义县的包围。1948年10月14日10时,刘亚楼下达了总攻锦州令。东野炮纵集中500门大炮向锦州城内预定目标猛烈轰击。11时30分,各突击队发起冲击。1948年10月15日18时,攻克锦州城,全歼国民党守军十万余人,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上将和第6兵团司令卢浚泉中将。1948年21日4时,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长春解放,锦州战役结束。
(16/-1)、1948年(戊子年),辽沈战役之解放沈阳,西、北、东方攻击沈阳。1948年10月26日,林彪命令钟伟第12纵队和5个独立师及1个骑兵师,由长春星夜兼程南下,切断沈阳之敌的退路。东野各部队迅速向沈阳兼程前进,31日,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11月1日拂晓,对沈阳发起攻击。2日,沈阳全城为解放军占领。同日,解放军攻占营口,除刘玉章率第52军军部及所属第25师等几千人乘船从海路撤逃外,其余14000余人全部被歼。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17/-1)、1948年(戊子年),济南战役,西、东方攻击济南。攻城兵团于9月16日晚发起攻击,24日黄昏,全歼内城守军,济南解放。济南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经8昼夜激战,以伤亡2.6万余人的代价,共歼国民党军10.4万余人(内起义2万人),俘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国民党山东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等国民党军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00多门,坦克、装甲车20辆,汽车238辆。

  6、东方攻击西方,在冬季、春季、夏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92%     (23/-2)

  (1/0)、公元33年(癸巳年),东汉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33年十月,刘秀又令来歙率冯异等西征,消灭隗嚣残部,历时4年的平陇作战至此结束。
  (2/0)、582年(壬寅年),隋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开皇元年(581年)十二月,北方的突厥沙钵略可汗攻占临榆镇(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关)。并联络各部,准备大举攻隋。
  (3/0)、618年(戊寅年),唐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八月,李渊再次命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他吸取上次失败教训,采取坚壁不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于十一月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军,乘胜包围折摭城,迫降薛仁杲。
  (4/0)、619年(己卯年),唐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619年五月,李轨拒绝归唐,被唐击灭。
  (4/-1)、1371年(辛亥年),明灭夏之战,东方攻击西方。夏政权君臣面对强敌压境,战降不定。最后明升接受太尉吴友仁的主战意见,一面对明遣使修好,以争取备战时间;一面派平章莫仁寿、邹兴、丞相戴寿以及吴友仁以铁索横断瞿塘峡口,重兵扼守。闰三月,南路军抵达夔州(今四川奉节)大溪口,强攻瞿塘,均被夏军扼阻,遂退还归州(今湖北秭归),顿兵3月,不得前进。
  (5/-1)、1947年(丁亥年),鲁南战役,东方攻击西方。一九四七年一月的鲁南战役,是继宿北战役之后,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会合进行的第二个大歼灭战。
  (6/-1)、1947年(丁亥年),正太战役,东方攻击西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外围和正定至太原铁路沿线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7/-1)、1948年(戊子年),临汾战役,东方攻击西方。临汾战役从3月7日开始至5月18日占领临汾结束。1948年3月22日,我军相继拔除崔家疙瘩、火车站、高河店、尧官庙等外围据点,打退守军30余次反扑,逼近东关外城。23~27日,第13纵队两次攻击东关未克。4月1日,前指调整部署,以第8纵队第23旅和第13纵队第37旅分别由东关东北、东南两面攻击,同时加速坑道作业。10日,第23旅挖掘的4条坑道有3条同时爆破成功,炸开东关城墙。第23、第37旅迅速攻占东关。5月17日坑道爆破成功,将城墙两处炸开各50余米宽的缺口,第23旅第69团突击队首先登城。其他部队随即在炮火掩护下也突入城内,并与守军展开激烈巷战。至24时,全歼守军,战役历时72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2.5万余人,俘梁培璜。——攻城战
(8/-1)、公元前204年(丁酉年),楚汉战争,东方攻击西方。项羽主力在汉三年夏四月﹑六月再度攻克荥阳﹑成皋。
  (9/-1)、公元32年(壬辰年),东汉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32年春,刘秀乘隗嚣戒备松懈,派来歙率精兵2000伐山开道,袭占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泰安县城东北),逼近隗嚣所据冀县(今甘肃甘谷)。
  (10/-1)、公元35年(乙未年),东汉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35年三月,南路岑彭率战船沿长江三峡逆流入蜀,攻占江关(今四川奉节东北瞿塘峡口)。
  (11/-1)、965年(乙丑年),宋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三年正月初,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治普安,今四川剑阁)。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巴东咽吭夔州(治今四川奉节东白帝),连克万(治南浦,今四川万县)、开(治开江,今四川开县)、忠(治临江,今四川忠县)、遂(治方义,今四川遂宁)等州。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12/-1)、1357年(丁酉年),明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刘福通部将李武、崔德自下阳津(今山西平陆东北)南撤后,奉命转师攻陕西。1357年二月至五月,李武等人率部攻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攻克商州(今陕西商县),进据蓝田,乘势直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同时分兵攻克同州(今陕西大荔)、华州(今陕西华县),三辅震恐。陕西元守军急向河南求援,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率轻兵5000人倍道驰援,入潼关(今陕西潼关)后与义军相遇,连败义军,义军被迫撤入南山(今即终南山),转师攻克兴元(今陕西汉中)。
  (13/-1)、1358年(戊戌年),明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二月,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明玉珍所部入川攻占重庆(今属四川)。
  (14/-1)、1364年(甲辰年),武昌之战,东方攻击西方。为彻底消灭陈理势力,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亲率常遇春等部进攻武昌,久攻不克,于十二月,留常遇春率部围困武昌,自回建康(今南京)。翌年二月,朱元璋亲至武昌督战。陈理见武昌孤势难为,遂出降,旋陈友谅之弟陈友才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降,至此汉政权灭亡。
  (15/-1)、1368年(戊申年),明平闽广之战,东方攻击西方。洪武元年二月初二日,命平章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率平闽之师由海道取广东,是为东路军。三月十二日,东路军自福州趋广东,由潮州登陆,攻克东莞,进逼广州,元江西分省右丞何真及元将卢左丞、张元帅各率所部投降,遂占据其城。中路军连下英德、清远、连江、连州、肇庆及德庆诸州县,与东路军会师于广州,广东得以于定。四月,东路军平定广东后,继续西进,形成东西两路夹击广西之势。先后攻克梧州、藤州、贵州、雷州、靖江等地,七月二十日攻克象州,广西至此平定。
(16/-1)、1368年(戊申年),明攻河南之战,东方、南方攻击西方、北方。洪武元年二月,明军平定山东以后,朱元璋立即指示北伐军移师河南,制定了南北两路并进夹击的战略方针。到四月二十六日,进占潼关,元守将李思齐、张思道分别西逃凤翔、鄜城(今陕西洛川境内)。河南至此平定,用时不足两月。
(17/-1)、1369年(己酉年),明攻取甘陕之战,东方攻击西方。1369年二月二十六日,征虏大将军徐达以副将军常遇春和冯宗异为先遣部队渡黄河攻取陕西。三月初一日,徐达率大军自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渡河,进据蒲城,逼降元鄜城(今陕西洛川境内)守将施成,张思道闻讯逃往庆阳(今属甘肃),明军不战而占有鹿台、奉元。十二日,常遇春率部进逼凤翔,李思齐逃往临洮(今属甘肃),凤翔又不战而克。四月连克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今甘肃天水西)、伏羌(今甘肃甘谷)等地。十一日,师至巩昌(今甘肃陇西),兵分两路,一路由冯宗异率领,进取临洮;一路由都督同知顾时率领,进取兰州。十三日,两路皆捷,临洮、兰州悉入明军之手,李思齐被迫投降。
  (18/-1)、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东方攻击西方。1370年三月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自潼关出西安进抵定西。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
  (19/-1)、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东方攻击西方。明太祖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 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诸将受命而行。二月二十五日,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
  (20/-1)、1645年(乙酉年),清灭大顺之战,东方攻击西方。1644年十二月十五日,多铎部进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在灵宝县境击败大顺驻军后西趋潼关。李自成率军急忙调头,赶赴潼关。清军为确保此战胜利,增调固山额真阿山、马喇希等部,经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北)援潼关,并调来红衣大炮。清军与大顺军在潼关激烈争夺,至二年(1645年)正月,多铎部攻下潼关(参见潼关之战),于十八日进至西安。
  (20/-2)、1945年(乙酉年),绥远战役,东方攻击西方。我军于1945年10月18日开始,到12月4日、14日我军先后撤出对包头、归绥的包围,以无功而结束的战役。
  (21/-2)、1946年(丙戌年),热河战役,东方攻击西方。1月,国民党军第11战区和华北保安司令部集中8个师,分东、西、南3路向热河解放区发动进攻。7日,东路国民党军第13军和第52军第195师,由阜新沿锦承铁路(锦州至承德)西进,至10日,先后占领朝阳、叶柏寿、凌源等地,逼近平泉。13日,国民党军占领平泉,并继续西犯。2月25日,国民党军东路主力由平泉继续向承德方向进犯。
  (22/-2)、1946年(丙戌年),滑县战役,东方攻击西方。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1月15日夜,由山东省鄄城以北地区及濮县(今属河南省范县)西进,18日到达河南省滑县县城以东地区。19日拂晓,突然发起攻击,首先打乱其指挥系统,随后乘胜向北卷击,至22日夜,歼灭第104旅、第12总队全部及第125旅大部共1.2万余人,攻克纵横40公里地区内的据点百余处,并吸引整编第27、第26军回援,从而打破了其攻占邯郸的计划。
(23/-2)、1949年(己丑年),陕中战役,东方攻击西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月至6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追击战役,占领了以西安为中心的陕中地区。
   7、北方攻击南方,在秋季、冬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88.89% (24/-3)

  (1/0)、公元前201年(庚子年),楚汉战争,汉军从西、北、南方攻击。五年十二月﹐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无斗志﹔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王朝而告终。
  (2/0)、588-589年(戊申-己酉年),隋朝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588年十月,隋文帝集中51.8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陈。十二月,隋军发起攻灭陈朝的大规模作战。589年正月,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攻占建康,俘陈叔宝。吴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湘州(治今长沙)等地陈将拒降,二月间均为隋军击破。
  (3/0)、1236年(丙申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36年九月,西路军分兵两路入川,避开仙人关要隘,迂回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老勉县),全歼曹友闻军。十月,西路军攻占成都后,主力退回陕西。
  (3/-1)、1236年(丙申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36年十月,蒙东路军主帅阔出病死,忒木台率军进逼江陵(今属湖北),被宋军孟珙击退。
  (4/-1)、1239年(己亥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39年八月,阔端遣达海绀卜率军入蜀,再占成都,攻掠成都、潼川两路及重庆周围州县。
  (5/-1)、1357年(丁酉年),明朝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元至正十七年(宋龙凤三年,1357年)七月,朱元璋军攻占徽州(治今安徽歙县,参见徽州之战)。
  (6/-1)、1359年(己亥年),明朝统一战争,西、北方攻击南方。元至正十八年(宋龙凤四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军从西、北两面攻击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在婺州地区击败张士诚军的战争。
  (7/-1)、1947年(丁亥年),钜金鱼战役,北方攻击南方。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6年12月30日夜突然向钜野、金乡、鱼台地区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947年元旦,攻克聊城、钜野、嘉祥等地。4日,第6、第3纵队强攻金乡未克,16日野战军乘胜收复成武。
  (8/-1)、1947年(丁亥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北方攻击南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至12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进击中原国民党军的战略性进攻行动。经5个月英勇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9.5万余人,解放县城100座,创建了江淮河汉之间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与吸引了国民党军90多个旅,完成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任务。
  (9/-1)、1947年(丁亥年),沙家店战役,北方攻击南方。沙家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在榆林战役后,于1947年8月中旬进行的一次歼灭战。这次战役共歼灭敌整编第36师6000余人。由于此役的胜利,结束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改变了西北战局,从而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
  (10/-1)、1948年(戊子年),大别山反清剿战役,北、东北攻击西南、南。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经一个月内外线协同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6.9万人,粉碎了蒋介石对大别山区的清剿。
  (11/-1)、1948年(戊子年),涞水战役,北方攻击南方。晋察冀野战军于1948年1月11日向涞水县城发起攻击,当夜,国民党军第35军军部率新编第32师和第101师两个团由保定乘汽车北援涞水。12日,新编第32师占领庄疃后,被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第9旅包围,第35军军部及第101师被第1、第2纵队所阻。13日,全歼敌新编第32师。此役,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8070人,其中俘敌1570,毙伤6500人。
  (12/-1)、1948年(戊子年),淮海战役,北方攻击南方。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13/-1)、1948年(戊子年),西北冬季攻势,北方攻击南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澄城、邰阳、蒲城、铜川、耀县等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战役。11月上旬,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为阻止胡宗南集团调兵增援中原战场,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决定发起冬季战役。
(13/-2)、公元26年(丙戌年),东汉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26年十一月,刘秀命征南大将军岑彭率9万大军南下进攻起兵于育阳(今河南南阳市南)的邓奉和起兵于堵阳(今河南方城东)的董沂。堵阳城池坚固,邓奉又率兵救之,汉军屡攻不克。
  (14/-2)、621年(辛巳年),唐朝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窦建德虎牢兵败被俘杀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唐在河北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15/-2)、1125年(乙巳年),金灭北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天会三年十月,金突然兵分两路南下:战争伊始,金西路军轻取朔(今山西朔县)、武(今山西神池)、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继而围攻太原,遭宋军顽强抗击,遂改为长期围困。金东路军进抵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投降。宗望以郭药师为向导,移军直扑东京(今开封)。十一月,宋徽宗赵佶遣使向金求和。1126年正月初,金东路军进占浚州,以小船渡河。正月初七,金东路军6万兵临东京城下。钦宗遣军夜袭金营失利,遂再与金人议和。金乘机迫宋钦宗接受屈辱的和议条件后撤军北归。
  (16/-2)、1126年(丙午年),金灭北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126年八月,金军再次大举南下。宗翰率西路军自西京攻占太原,宗望率东路军自保州(今河北保定)攻占真定(今河北正定)。宋廷急忙遣使议和,求金缓师。而金一面佯许和议,一面遣军直趋东京。十一月,金西路军进占河阳(今河南孟县南)。闰十一月二十五,金军攻破东京。十二月初二,钦宗投降。五年四月,金军携宋徽、钦二帝北还,北宋遂亡。
  (17/-2)、1235年(乙未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35年六月,窝阔台命皇子阔端、将领达海绀卜等率西路军攻蜀;命皇子阔出(一作曲出)、宗王口温不花等率东路军攻荆襄。八月,东路军破唐州(今河南唐河)、枣阳(今属湖北),西掠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邓州(今属河南)后北归。
  (18/-2)、1241年(辛丑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41年十一月,蒙古军复入蜀,再破成都。旋窝阔台病逝,蒙古军留部分兵力屯驻要地,主力北归,对宋战争暂告一段落。
  (19/-2)、1253年(癸丑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蒙哥汗三年(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九月,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军征大理(今属云南)(参见忽必灭大理之战)。忽必烈分兵三路南进,自率中路经满陀城(今四川汉源北),再渡大渡河,取古清溪道南下,穿行山谷2000多里,三路会师后全歼大理军主力,占领大理城。旋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台等继平大理诸部。
  (20/-2)、1258年(戊午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58年七月,蒙哥率军4万由陇州(今陕西千阳西北)经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南进。是年冬至利州,先后克降苦竹隘(今四川剑阁北)、大获(今苍溪东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大良平(今四川广安东)等城。先期入蜀的蒙古军,由纽璘率战船200艘沿江东进,占领涪州(今四川涪陵),造浮桥以阻宋军援蜀,又于铜罗峡据险为垒,阻扼重庆宋军北进(参见纽粦攻四川之战)。
  (20/-3)、1259年(己未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59年九月,忽必烈率军进至长江边,虽得蒙哥死讯,仍令诸军自阳逻堡(今武汉东)渡江,围攻宋要地鄂州;并派兵接应兀良合台军北上。忽必烈督军攻城两月未克,闰十一月,得知阿里不哥准备在漠北称汗,决定北归争夺汗位,遂扬言攻临安,以迷惑宋军。宋军统帅贾似道在各路援军集结鄂州附近,又得知蒙哥死讯的情况下,不乘机反击,却擅自遣使以划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向蒙古军乞和。忽必烈趁此允和,撤军北归(参见鄂州之战)。(参见蒙哥攻宋之战)。
  (21/-3)、1646年(丙戌年),清灭大西政权之战,北方攻击南方。1646年十一月, 清军进占四川阆中,二十七日南攻西充,张献忠阵亡,大西政权亡。
  (22/-3)、1646年(丙戌年),博洛平福建之战,北方攻击南方。清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至十一月,在清统一战争中,征南大将军博洛平定福建的作战。
(23/-3)、1948年(戊子年),辽沈战役之锦州会战,西方、北方、东方攻击锦州。1948年9月29日,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完成了对锦州、义县的包围。1948年10月14日10时,刘亚楼下达了总攻锦州令。东野炮纵集中500门大炮向锦州城内预定目标猛烈轰击。11时30分,各突击队发起冲击。1948年10月15日18时,攻克锦州城,全歼国民党守军十万余人,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上将和第6兵团司令卢浚泉中将。1948年21日4时,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长春解放,锦州战役结束。
(24/-3)、1948年(戊子年),辽沈战役之解放沈阳,西、北、东方攻击沈阳。1948年10月26日,林彪命令钟伟第12纵队和5个独立师及1个骑兵师,由长春星夜兼程南下,切断沈阳之敌的退路。东野各部队迅速向沈阳兼程前进,31日,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11月1日拂晓,对沈阳发起攻击。2日,沈阳全城为解放军占领。同日,解放军攻占营口,除刘玉章率第52军军部及所属第25师等几千人乘船从海路撤逃外,其余14000余人全部被歼。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8、南方攻击北方,在春季、夏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88.24% (15/-2)

(1/0)、公元29年(己丑年) ,东汉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二月,彭宠被奴仆杀死,刘秀攻占燕蓟及其以北地区。
   (2/0)、584年(甲辰年),隋朝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584年春,达头降服于隋。秋,沙钵略因屡为隋军所败和阿波军不断攻击,也向隋求和称藩。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3/0)、620年(庚辰年),唐朝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619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兵自龙门趁坚冰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至620年四月,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率军追击,数次大败其军,彻底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
   (4/0)、969年(己巳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宋开宝二年(969)二月,宋太祖命曹彬、党进各领兵先赴太原,自率大军继后,亲征北汉。三月,宋太祖至太原,征发当地民工数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并筑长堤,引汾水灌城,多方进攻,长达3个多月,无法破城,当时天气酷热,宋军很多人患上破腹病,听到辽军出兵救援北汉的消息。七月宋军仓皇退兵。辽与北汉联军追击宋军,宋军大败而逃,弃下大量军事物资,为北汉所得。——春夏掌握局势的主动权。
   (5/0)、979年(戊寅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宋统一江南后,实力倍增。太宗赵光义集兵攻北汉。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亲率大军出征:命潘美率军围攻太原;以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孟玄喆为镇州驻泊兵马都钤辖,分别扼守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关城)、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待击辽援。十五日,太宗率主力一部出镇州直趋太原。北汉主急乞兵于辽。三月十六日,耶律敌烈于石岭关遭宋军突击,大败身亡。未几,北路辽军亦被击退。四月中旬,宋军扫清外围,集兵数十万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于五月初六举城出降,北汉亡。
(6/0)、1277年(丁丑年),蒙宋战争,南方攻击北方。1277年三月,文天祥率军复梅州(今属广东),整训军队。五月,文天祥亲率大军进攻江西。六月,大捷于雩都,开府于兴国(今属江西)。文天祥的初胜,鼓舞了江西抗元势力。统兵数万的江西安抚副使邹凤至兴国相会;抚州(今属江西)隐居家中的何时也聚兵入崇仁(今属江西)返正,以应同都督;文天祥的两个妹夫孙桌、彭震龙也以龙泉(今江西遂川)、永新(今属江西),至兴国会文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今江西修水、武宁、永修西北)三县豪杰皆表示听从节制。
(7/0)、1279年(己卯年),蒙宋战争,南方攻击北方。1279年二月,张、李两军在厓山会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南军张弘范的水师大败全歼宋师(参见厓山海战)。
   (8/0)、1366年(丙午年),朱元璋与张士诚两淮之战,南方攻击北方。1366年二月,朱元璋军攻占高邮,徐达留常遇春守泰州等地,自率精兵向纵深发展。四月,徐达兵至淮安(今江苏淮安),乘夜袭败徐义军,并乘胜进抵淮安城,守将梅思祖降。尔后朱元璋军长驱直入,相继攻克徐州(今江苏徐州)、濠州(今安徽凤阳)、兴化、通州(今江苏南通)、等地,从而占领了全部淮东。
   (9/0)、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南方攻击北方。1370年四月,李文忠部出居庸关以后,于五月初,经野狐岭连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骆驼山,再败元平章上都罕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五月二十一日,进逼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辖境),大败元军,缴获甚众。李文忠在回师途中还攻克兴州(今河北滦平),降其兵民3.69万余人。至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境内)又降其居民6000余人。十月初六日,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等班师回朝。
   (10/0)、1946年(丙戌年),苏中战役之宣泰战斗与如南战斗,南方攻击北方。1946年7月13日晚发起战斗,由泰州东犯的敌人,18日占姜堰,21日占马沟,靖江、泰兴。8月3日占海安。
   (11/-1)、1946年(丙戌年),定陶战役,西、南攻击定陶。定陶战役从9月3日-8日历时5天,郑州方向国民党军的进攻被挫败,徐州出犯的国民党军仍被阻于城武地区。晋冀鲁豫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编师师部、4个旅共1.7万余人,其中俘1.2万余人,缴获坦克6辆及大批军用物资。这一胜利,连同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胜利和苏中大捷,对整个解放区的南部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
   (12/-1)、1368年(戊申年),明攻河南之战,东方、南方攻击西方、北方。洪武元年二月,明军平定山东以后,朱元璋立即指示北伐军移师河南,制定了南北两路并进夹击的战略方针。到四月二十六日,进占潼关,元守将李思齐、张思道分别西逃凤翔、鄜城(今陕西洛川境内)。河南至此平定,用时不足两月。
   (13/-1)、1369年(己酉年),明攻山西之战,南方攻击北方。明南路军于洪武二年(1369年)元月初五日与徐达会师太原。十九日,命常遇春攻取大同,二月初七日明军进抵城下,元守将弃城而逃,遂克大同,山西平定。
   (14/-1)、1947年(丁亥年),豫北战役,南方攻击北方。刘伯承、毛泽东为避开优势集中之敌,决定北上,1947年4月3日夜,各纵队分路北进。至10日,连克淇县城及宜沟、鹤壁、楚旺等据点数十处,破坏了安阳至汲县铁路,解放了卫河以西平汉铁路两侧广大地区,开辟了战场。接着,以一部兵力围攻汤阴,进逼安阳,集中主力于宜沟两侧地区待机。18日,全歼从南方来的敌方援军。5月2日攻克汤阴城。7日攻克安阳外围据点多处,毙伤俘国民党军整编第40师及地方保安团一中队。因安阳城工事坚固,短时间难以攻克,晋冀鲁豫野战军为准备南渡黄河,转入外线作战,奉命结束豫北攻势。
(15/-1)、1948年(戊子年),西府战役,南方攻击北方。西府战役是从3月9日始到5月12日止。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和马家军进行的进攻作战。战役胜负略有争议。西北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1万 余人,巩固和扩大了黄龙解放区,收复了被国民党军侵占1年零1个月的延安。
(15/-2)、1948年(戊子年),豫东战役,南方攻击北方。战役于1948年6月17日突然发起,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参战部队,经连续 1个多月的行军作战,十分疲惫,加之战区久旱无雨,井河干涸,又值盛夏酷暑,疫病流行,处境异常艰苦。华东野战军为保持主动,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于7月6日晚撤出战斗。

    9、西方攻击东方,在冬、春、夏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57.70% (15/-11)

  (1/0)、公元27年(丁亥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27年正月,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东归的赤眉军在湖县(今陕西潼关东)一带击败东汉大司徒邓禹军及救助邓禹的冯异军。
  (1/-1)、公元27年(丁亥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闰正月,赤眉军继续东行再与冯异军会战。冯异先遣一部兵力化装成赤眉军潜伏路旁,以小部兵力诱对方进攻,再以主力相拒。会战中,伏兵突起,造成赤眉军不能识别敌我,以至溃败。冯异军追击至崤底。赤眉军8万余人投降。
  (1/-2)、公元27年(丁亥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27年三月,赤眉农民军东退,光武帝刘秀在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击降赤眉军10余万人。
  (2/-2)、公元27年(丁亥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当时青犊农民义军余部复起轵(今河南济原东南)西,威胁洛阳。刘秀调盖延,协同大司马吴汉击败青犊余部。27年,故更始将苏茂叛,刘永乘机复据睢阳。四月,盖延、吴汉再击刘永于睢阳。六月,城破,刘永被杀。
  (3/-2)、公元30年(庚寅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30年二月,杀董宪于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夺占东海之地。
  (4/-2)、621年(辛巳年),唐朝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621年二月下旬,唐军开始昼夜不息地从四面攻打洛阳不克。三月,洛阳城中粮食奇缺,但王世充仍困守孤城,遣使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遂率10余万大军援郑抗唐。五月初,李世民大败窦建德军,俘其众5万余人,窦建德亦受伤被擒。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被迫出城投降。
  (5/-2)、975年(乙亥年),宋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八年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今属江苏),继与10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今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吴越军队攻陷金陵东面的门户润州。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15万南唐水军(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军开始从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5/-3)、975年(乙亥年),宋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975年宋军攻围金陵城,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15万水军(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断,成了一座孤城。
  (5/-4)、1240年(庚子年),蒙宋战争,西方攻击东方。1239年八月,蒙军又占领成都。十月,蒙古汉军汪世显部越渠江而东,破万州(今四川万县市),克夔州(今奉节),企图出三峡入两湖,十二月至归州(今湖北秭归)大垭寨,遭孟珙截击败退(参见大垭寨之战)。孟珙乘势收复夔州。
  (6/-4)、1362年(壬寅年),元镇压红巾军山东之战,西方攻击东方。1361年十月,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山东东南城邑多为元军所占,仅有益都义军还在顽强抗击。察罕帖木儿移兵围益都,屡攻不克,遂筑长堤,引南洋河水灌城,城中益困。1362年六月,田丰等诱杀察罕帖木儿,率部进入益都,加强固守。元派察罕帖木儿之子扩廓帖木儿为帅,督军攻城,田丰率部出城迎战不利,义军伤亡8000余人。期间刘福通派兵援助,为元军击败,退回。益都守军处境更艰。十一月,元军加紧进攻,掘地道攻入益都,义军将领田丰及王士诚力战被杀,元军尽屠城中义军,益都失陷。元军攻下益都后乘胜复战莒州(今山东莒县),至此山东义军全部失败。
  (7/-4)、1365年(乙巳年),朱元璋与张士诚两淮之战,西方攻击东方。1365年十月十七日,朱元璋军进攻淮东。二十一日,疏通河道,击溃张士诚军一部,进抵海安(今江苏海安),克海安后进围泰州新城(今江苏泰县北)。闰十月二十六日,徐达攻克泰州,擒其守将严再兴,并乘胜进逼兴化(今江苏兴化)、高邮(今江苏高邮)。
  (8/-4)、1947年(丁亥年),莱阳战役,西方攻击东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在胶东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山东省莱阳地区向国民党军发动的攻城打援战役。
  (9/-4)、1948年(戊子年),胶济路中段战役,西方攻击东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部对盘踞于胶济路中段潍县、昌乐地区的国民党军举行的攻城打援作战。
(9/-5)、公元前205年(丙申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二年四月,刘邦率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进据楚都彭城。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立即部署诸将击齐之城阳(今山东 县)﹐亲自率精兵三万人回师彭城。由于刘邦为轻易取得的大捷所陶醉﹐进入彭城后﹐收其宝货﹑美人﹐逐日置酒高会﹐因此﹐在楚军突然袭击下﹐汉军五十六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士卒死伤过半﹐刘邦仅得与数十骑突围。
(10/-5)、公元前203年(戊戌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汉四年十月﹐刘邦乘机诱使曹咎出击﹐大破楚军﹐收复成皋。
  (11/-5)、公元前203年(戊戌年),楚汉战争,西方攻击东方。汉四年十月﹐刘邦收复成皋的同时﹐韩信也袭破齐历下军﹐进据临淄﹐并于十一月在潍水消灭了楚将龙且率领援齐﹑号称二十万的楚军﹐尽定齐地。
  (11/-6)、公元26年(丙戌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26年三月,刘秀命虎牙大将军盖延统率马武、王霸、刘隆、马成四将,兵众5万进围睢阳(今河南商丘附近),不克。八月,攻破睢阳,刘永战败退往谯县(今安徽亳县)。
  (12/-6)、公元29年(己丑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29年十月,在东汉征东战争中,刘秀乘胜命建威大将军耿弇进击割据青州(治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故城)的张步。攻占济南国(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北),继克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故城)。张步为挽回败局,率号称20万大军,直扑临淄。耿弇示弱诱敌,待其攻至城下,出奇兵袭击。张步进攻受挫,率军北撤,耿弇设伏军于两翼,大破张军(参见祝阿、临淄之战)。张步败退剧(今山东昌乐西北),部众溃散。光武帝率军至剧,张步逃往平寿(今山东昌乐东南)。苏茂率万人来救。耿弇乘胜追击,张步杀苏茂降汉。
   (12/-7)、公元32年(壬辰年),东汉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32年春夏间,隗嚣围攻略阳数月不下,师劳兵疲,刘秀乘机率军直捣天水大营后背。隗嚣战败,主力被歼灭。
  (13/-7)、624年(甲申年),唐朝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623年八月,杜伏威部将辅公祏据丹阳(今江苏南京)起兵反唐。李渊命李孝恭、李靖等率7总管兵前往镇压,624年三月,辅公祏败亡。至此,唐统一战争基本结束。
  (14/-7)、974年(甲戌年),宋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 971年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备战以防宋军进攻。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桌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10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今屑浙江)北上策应;并遣王明牵制湖口(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治秋浦,今安徽贵池),占领采石(今安徽当涂北)。于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
(14/-8)、1357年(丁酉年),明朝统一战争,西方攻击东方。在李喜喜等义军的配合下,李武于十月,相继攻克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两州,及巩昌(今甘肃陇西)势趋风翔(今属陕西)。察罕帖木儿以一部兵力守凤翔,派人诱义军围城,当义军围攻风翔时,察罕帖木儿率骑兵,将军分为左右两翼,昼夜行100公里,将义军包围,元守军也乘势出击,义军腹背受敌,阵势大乱,元军聚力围攻,义军伤亡惨重,死伤万余人,余部突出重围。
(14/-9)、1369年(己酉年),明攻取甘陕之战,西方攻击东方。1369年四月十四日明军徐达挥师东向进攻庆阳,沿途相继攻克安定州(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州(今甘肃靖宁)、隆德、平凉、泾州(今甘肃泾川)等地,进逼庆阳。十五日,庆阳守将张良臣降而复叛,徐达于二十一日对庆阳实施四面围攻,展开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攻城战。至八月二十一日,庆阳城中粮饷断绝,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迎降,张良臣投井自尽。——进攻庆阳受阻三个月之久。
(14/-10)、1644年(甲申年),山海关大战,西方攻击东方。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四月,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
(15/-10)、1644年(甲申年),清灭大顺之战,西方攻击东方。李自成为扭转大顺在山西、河南的颓势,自十月十二日开始反攻河南怀庆(今河南沁阳),连克济源、孟县,在柏香镇大败清军,阵斩清提督金玉和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等,乘胜进攻沁阳,清卫辉总兵祖可法率部增援。
(15/-11)、1946年(丙戌年),热河战役,西方攻击东方。1月,国民党军第11战区和华北保安司令部集中8个师,分东、西、南3路向热河解放区发动进攻。10日,西路国民党军第16军第22师、第92军两个师及保安军1个师沿平承铁路(北平至承德)东进。当其进至古北口一带时,晋察冀军区刘道生、郭天民两纵队和冀晋纵队一部予以顽强阻击和反击,歼其3000余人,并将其击退。
    10、东方攻击西方,在秋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44.44% (4/-5)

  (1/0)、公元35年(乙未年),东汉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35年六月,北路来歙攻下下辨(甘肃成县附近)、河池(甘肃徽县附近),公孙述派人暗杀了来歙。适值羌族起事陇西,北路军主力转用于陇西。
  (1/-1)、1357年(丁酉年),明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1357年九月,元苗帅杨完者率兵数万自杭州(今属浙江)攻徽州。时徽州新附,守御器械不备,加之胡大海率兵攻婺源(今属江西),城中防御力量薄弱,守将邓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城门,苗军不敢妄攻。胡大海得知徽州被围消息后,自婺源兼程回救,城中守兵也从中杀出,在吴军两边夹击下,苗军大败,杀其镇抚李万,擒其部将吴辛、董旺等,杨完者率余部逃走,邓愈等率部乘胜进克婺源。(参见徽州之战)。
  (2/-1)、1949年(己丑年),扶郿战役,东方攻击西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陕西省扶风、郿县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7月10日发起到14日,先后攻占蔡家坡、岐山、凤翔、宝鸡和益门等城镇。是役,第一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3个军和马步芳部1个军共4.4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80余门、轻重机枪960余挺、骡马1500余匹,解放了陕中广大地区。——7月初,由人民解放军总部直辖的第18、第19兵团改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先后入陕,使第一野战军总兵力增至40万人。
  (2/-2)、618年(戊寅年),唐朝统一战争,东方攻击西方。唐朝初立,割据陇西的薛举即于六月攻唐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威胁关中。七月,李世民率8总管兵在高坡(今陕西长武北)迎战薛举军。由于部将恃众不备,被薛举潜兵掩袭阵后,大败于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死十之五六,高摭陷落,李世民被迫撤回长安。
  (2/-3)、1234年(甲午年),蒙宋战争,东、南方攻击西、北方。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
(2/-4)、1275年(乙亥年),蒙宋战争,东方攻击西方。1275年七月,宋将张世杰率舟师于焦山(今江苏镇江东)江面列阵,欲与元军决战,遭火攻,溃不成军(参见焦山之战)。
(3/-4)、1371年(辛亥年),明灭夏之战,东方攻击西方。闰三月,南路军抵达夔州(今四川奉节)大溪口,强攻瞿塘,均被夏军扼阻,遂退还归州(今湖北秭归),顿兵3月,不得前进。六月初一日,北路军攻克汉州,兵临成都。初五日,朱元璋获悉前线战报,下诏切责南路军汤和,严令迅速进军以配合北路军,并命永嘉侯朱亮祖为右副将军,率师增援南路军。南路军遂举兵挺进。初十日,廖永忠率兵攻克夔州(参见夔州之战),突破瞿塘天险。二十二日,汤和至重庆,明升开城投降,蜀夏政权灭亡。
(4/-4)、1948年(戊子年),察绥战役,东方攻击西方。1948年9月5日,第3兵团由河北易县、涞源地区向山西朔县、代县地区开进。23日,第3兵团在晋绥军区部队配合下,分兵5路由大同东西两侧向北向西进攻,连克丰镇、凉城、和林格尔、卓资山等城镇,包围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城。第 3兵团乘机于10月12日挥师西进,至11月初,攻占武川、包头等城镇及广大地区,再度包围了归绥城。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为稳住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的国民党军,不使其逃跑,并将其就地全歼,第3兵团奉命于15日撤围归绥,战役结束。
(4/-5)、1948年(戊子年),辽沈战役之辽西会战,东方攻击西方。1948年10月廖耀湘率“西进兵团”出辽西后,于13日占领彰武,15日进占新立屯。23日9时,廖耀湘兵团向黑山、大虎山发起猛攻。经过3天激战,我军守住了黑山、大虎山阵地,使廖耀湘兵团失去了西进的可能和南撤的宝贵时间。25日晚廖耀湘下令向东南营口方向撤退,26日廖耀湘兵团10万人马全部陷入东野数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28日拂晓,辽西会战结束,廖耀湘西进兵团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等高级将领,史称“辽西会战”。

  11、北方攻击南方,在春季、夏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76% (19/-6)

  (0/-1)、公元23年(癸未年),昆阳之战,北方攻击南方。夏五、六月,王莽军42万大败。刘秀军以不足2万之兵战胜42万敌军,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1/-1)、公元29年(己丑年),东汉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六月,汉军围秦丰于黎丘已达三年,秦丰主力损失殆尽,被迫投降。至此,刘秀势力发展到荆襄一带,控制了江淮战略要地。
  (2/-1)、公元30年(庚寅年),东汉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扬威将军马成率军围李宪于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30年正月,城破,李宪被杀。至此,关东各割据势力相继被刘秀击破。
  (2/-2)、583年(癸卯年),隋朝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  583年春,沙钵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杨坚下达“清边制胜”诏令,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率隋军主力20万分道反击突厥,以从根本上击破沙钵略,稳固北部边防(参见隋反击突厥之战)。隋军先后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高越原(今甘肃武威北)(参见高越原之战)、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和龙(今辽宁朝阳)等地各个击败突厥各部,并乘机说服阿波可汗归隋,进一步促成突厥内乱,使沙钵略与阿波等相互攻战不止。
  (3/-2)、971年(辛未年),宋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971年正月,宋军攻克英(今广东英德)、雄(治浈昌,今广东南雄)--州。二月,进至马径(今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嶽6万兵,继攻陷兴王府,刘鋹降,南汉灭亡。
  (3/-3)、1259年(己未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59年二月,蒙哥率军围攻东川防御要点合州。守将王坚依托险峻地形和坚固壁垒,固守力战。蒙古军连攻5月不克。后蒙哥亲临现场督战中炮风,卒于军中,进攻四川的蒙古军撤军北归(参见钓鱼城之战)。
  (4/-3)、1646年(丙戌年),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北方攻击南方。三年(1646年)五月二十日,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率部抵抗州,陈兵钱塘江北岸。二十七日,清军攻富阳,北蜂山南明守将潘茂斌等败走。六月初一日,清军大部渡过钱塘江,初二日入绍兴。鲁王朱以海自台州出海,命张国维防遏四邑,以图后举。张还守东阳(今属浙江),知势不可支,遂赴水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
  (5/-3)、1949年(己丑年),宜沙战役,北方攻击南方。宜沙战役是从7月6日到18日停止追击,战役结束。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万余人,打开了南进湘西的大门,切断了宋希濂集团与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集团的联系。——我军25万对敌10万。
  (6/-3)、公元27年(丁亥年),东汉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27年三月,刘秀亲率大军增援征南军岑彭,破董沂部将于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董沂被迫投降。四月,攻破育阳,斩邓奉。光武帝即以岑彭率3万余人南下,击败割据南郡(郡治江陵,今属湖北)自号楚黎王的秦丰于邓(今属河南),进围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六月,秦丰军拒彭于邓县(今湖北襄樊市北),双方相持数月,被岑彭军围困于黎丘。
  (7/-3)、963年(癸亥年),宋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963年四年正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10州兵以助湖南讨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二月初九,慕容延钊暗遣李处耘率数千轻骑,攻占江陵(今属湖北)城,迫节度使高继冲降,荆南遂亡。
  (8/-3)、963年(癸亥年),宋统一战争,北方攻击南方。时周保权已干息内乱,知宋欲图湖南,为阻宋军南下,命指挥使张从富领兵阻截。二月底,宋军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今南岳阳北),缴获战船700艘,占领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三月初十,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9/-3)、1273年(癸酉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73年一月,元军水陆夹攻,配以威力较大的回回炮,破樊城。二月,吕文焕以襄阳城降(参见襄樊之战)。
(10/-3)、1276年(丙子年),蒙宋战争,北方攻击南方。1275年十月,伯颜分军三路向临安进发。十三年(宋景炎元年,1276年)正月,会师皋亭山(今杭州北),宋廷拒绝张世杰、文天祥提出的背城一战以图求存的建策,一面送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逃,一面遣使向元军请降。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相继离去。二月初五,宋恭帝赵显率百官于临安降元(参见临安之战)。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淮西降元。
(11/-3)、1368年(戊申年),明平闽广之战,北方攻击南方。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和胡通配合廖永忠等征广东,由韶州直捣德庆,是为中路。中路军连下英德、清远、连江、连州、肇庆及德庆诸州县,与东路军会师于广州,广东得以于定。
(12/-3)、1371年(辛亥年),明灭夏之战,北方攻击南方。1371年四月,北路军连克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州(今甘肃文县)(参见阶、文之战),渡过青川(今嘉陵江支流,在四川平武、青川境内)迅速向蜀中推进,相继攻下江油(今属四川)、彰明、绵州(今四川绵阳)。六月初一日,北路军攻克汉州,兵临成都,六月十五日进军成都。
(13/-3)、1645年(乙酉年),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北方攻击南方。清顺治二年(1644年)三月至五月,在清统一战争中,多铎率清军攻占南京灭南明弘光政权的作战。
(14/-3)、1647年(丁亥年),孔有德平湖南之战,北方攻击南方。清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至八月,在清统一战争中,平南大将军孔有德率部平定湖南之作战。
(14/-4)、1947年(丁亥年),莱芜战役,北方攻击南方。自胶济路向南进犯的北线之敌李仙洲集团先头部队,于2月4日到达莱芜。华东野战军认为与其待机过久,不如主动放弃华东军区首府临沂,遂决定迅速北上求歼李仙洲集团。2月10日,华东野战军除留第2、第3纵队伪装主力阻击南线之敌外,主力隐蔽兼程北上。19日,华东野战军各部逼近莱芜、颜庄地区。22日,北线之敌第46军由新泰退至莱芜与第73军汇合,华东野战军即将该敌包围。23日,莱芜被围之敌向北突围,战至中午华东野战军攻占莱芜城,切断了北逃之敌的后路。随后,华东野战军主力自东、西两面发起猛烈攻击,至下午5时,将敌人全歼,战役结束。
(14/-5)、1947年(丁亥年),羊马河战役,北方攻击南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在陕西省子长县羊马河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伏击战。
(15/-5)、1947年(丁亥年),蟠龙战役,北方攻击南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对陕西省北部国民党军补给基地延安县蟠龙镇进行的攻坚战。
(16/-5)、1947年(丁亥年),鲁西南战役,北方攻击南方。鲁西南战役是从6月30日开始,到7月28日结束。晋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出击外线,在山东省西南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17/-5)、1948年(戊子年),长春战役,北方攻击南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月至10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人民解放军对吉林省会长春国民党守军的围困战。
(18/-5)、1948年(戊子年),兖州战役,北方攻击南方。1948年5月29日晚,山东兵团各部队对津浦铁路中段各要点发起攻势。泰安国民党守军弃城北逃。至6月20日,山东兵团各部乘胜向泰安南北扩张战果,先后攻占泰安、大汶口、曲阜和邹县(今邹城)等地。7月1日,山东兵团再次包围兖州,13日18时攻克兖州,将城内守军及突围的部队全部歼灭,俘整编第12军军长兼整编第12师师长霍守义。
(19/-5)、1948年(戊子年),襄樊战役,北方攻击南方。1948年7月2日,第6纵队自河南省新野地区西进,袭古老河口。守军经谷城南撤,谷城守军亦随即南逃。3日,陕南军区第12旅于谷城以南进行截击,将第163旅大部歼灭;第6纵队等部沿汉水南下,于7日开始襄樊外围作战,准备首先攻取襄阳。攻城部队于10日攻占了襄阳城外东西两面守军的一些阵地。樊城守军惧歼,于11日渡河撤入襄阳,16日占领襄阳。
(19/-6)、1948年(戊子年),荔北战役,北方攻击南方。1948年10月5日,西北野战军各纵队由澄城、郃阳(今合阳)地区出发,6日拂晓对据守永丰镇、韦庄镇、寺前镇、醍醐镇地区的第17军发起攻击,12日晚停止攻击,西北野战军鉴于国民党军后续增援部队即将抵达,再战大荔不利,于是向韩城、石堡(今黄龙)以南地区转移。

    12、南方攻击北方,在秋季、冬季发动攻势,战争胜负比率:28.57% (4/-10)

(1/0)、963年(癸亥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宋乾德元年(963)七月,赵匡胤在平定荆湖谋伐后蜀之际,派安国节度使王全斌等进入北汉边地。北汉向辽乞援,欲予宋以反击。王全斌等则乘辽尚未发兵,夺占北汉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并攻打辽(今山西左权县)、石(今山西离石县)二州。
(1/-1)、964年(甲子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964年正月,宋军又来进攻辽、石等州,辽州刺史杜延韬降宋,北汉再次向辽告急。辽帝耶律璟发骑兵6万驰援,将宋军击退。
(1/-2)、976年(丙子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976年八月,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分率五路军马云集太原城下,与北汉军和来援的辽军展开激战。不料,这时宋太祖赵匡胤死去,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因国丧之故,遂于十二月召回北伐之师,至此,宋太祖遣军进攻北汉的战争,均因辽军援阻,未获成功。
(1/-3)、1276年(丙子年),蒙宋战争,南方攻击北方。1276年七月,右丞相文天祥、制置副使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罡为帝,出兵闽北失败,流亡海上。
(2/-3)、1368年(戊申年),明攻取河北及大都之战,南方攻击北方。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明北伐灭元之战中进行的第三次作战。
(2/-4)、1645年(乙酉年),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南方攻击北方。鲁王政权主要拥有张国维、方国安、王之仁、钱肃乐等部武装,含大量水师,布置于钱塘江南岸。八月,鲁监国大学士张国维连克富阳(今属浙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紫溪东岸)。鲁王朱以海赐上方剑,令张国维总领诸军。九月初二日,镇东侯方国安、武宁侯王之仁率部从富阳进攻杭州,被清军击败。十月十四日,张国维出师钱塘,会同钱肃乐等部合攻杭州,于城郊连战10日,获小胜。清将勒克德浑急率兵援杭州,明军遂退。
(2/-5)、1945年(乙酉年),邯郸战役,南方攻击北方。10月中旬,国民党军从新乡地区北进,企图占领邯郸,打通平汉铁路。战役从10月20日开始,到11月2日止,以国民党军失败而结束。
(3/-5)、公元35年(乙未年),东汉统一战争,南攻击北。35年十月,公孙述刺杀岑彭。吴汉代将其众,攻占广都 (今四川双流东南)。臧宫攻克繁(今四川彭县西北)、郫(今四川郫县),与吴汉军会师,合围成都。
(3/-6)、968年(戊辰年),宋统一战争,南方攻击北方。宋开宝元年(968)平定后蜀之后,北汉国主刘钧刚死,人心未定,赵匡胤突然转兵大举进攻北汉。八月,宋军分别自潞(今山西长治市)、晋(今山西临汾市)二州进攻太原。九月,北汉内部发生动乱,北汉拥刘继元为国主。宋军迅速将该部北汉军击破,直逼太原城下。十月,宋太祖遣使至太原劝降,刘继元拒绝降宋。十一月,辽军兵马总管塔尔率大军救援北汉,逼进太原。李继勋等因久攻太原不下,辽军又至,遂引兵南归。北汉军乘机发动追击,进掠宋晋、绛(今山西绛县)两州。
(3/-7)、1277年(丁丑年),蒙宋战争,南方攻击北方。1277年七月,文天祥所部复赣州九县,吉州八县复其半,军势大振。宝庆(今湖南邵阳)的张虎、衡山(今属湖南)赵瑶、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的张德兴、傅高等,皆起义响应。元军为进讨文天祥以塔出为右丞,麦术丁为左丞、李恒等为参知政事,于江西隆兴(今南昌)设行中书省。八月,李恒遣军援赣州。以铁骑冲击围城的赵时赏,赵孟军,宋军溃败,赵孟收残兵退保雩都。与此同时,李恒亲率精兵偷袭同都督府,文天祥不意李恒猝至,仓皇北撤,退至空坑(今吉安境)被元军击溃,由小路得脱。赵时赏等亦于赣州撤退时,被俘死。张汴、刘钦为乱兵所杀。文天祥收集残部屯驻南岭(今广东紫金南),整肃军队。
(4/-7)、1367年(丁未年),明攻取山东之战,南方攻击北方。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在明北伐灭元之战中,明军攻山东的作战,也是明北伐的第一次作战。
(4/-8)、1946年(丁亥年),热河战役,南方攻击北方。1月,国民党军第11战区和华北保安司令部集中8个师,分东、西、南3路向热河解放区发动进攻。13日,南路国民党军第94军第5师、第43师两个团及保安军一部,由唐山出发北犯。冀东纵队第13旅及工人纵队在民兵配合下,以一部兵力正面阻击,主力向国民党军侧翼出击,迫使其退回唐山。
(4/-9)、1946年(丁亥年),苏中战役,南方攻击北方。国民党军遭遇到我军顽强的抵抗。苏中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内线作战的著名战例,同时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也是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的战役。
(4/-10)、1946年(丁亥年),宿北战役,南方攻击北方。战役从12月15日开始,激战至19日凌晨4时,将其国民党军全歼。敌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整编第11师前来增援被击退,歼其一部。此次战役历时4昼夜,全歼国民党整编第69师3个半旅及工兵第5团等部共2.1万余人。
下部


四、年月五行外因与朝代征服战争

(一)、秦朝

1、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辛丑),秦大将军白起率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全歼赵军的大规模歼灭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四十九年(前266年),范睢代魏冉为秦相后,实行其“远交近攻”战略,认为“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战国策·秦策三》),力主先攻韩国。自五十一年始,连年向韩进攻。五十二年攻占南阳(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五十三年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韩本土与上党郡之联系,韩桓惠王被迫献上党予秦以求和。上党位于太行山西侧,秦得此郡,在战略上可形成夹击赵国的有利态势。但郡守冯亭不肯降秦,将该郡17县献赵,企图使赵韩联合共同抗秦。

  五十五年初(公元前260年辛丑),秦昭襄王派一部兵力攻韩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牵制韩军,使其无力援赵;同时命左庶长王龁率主力攻取上党。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将率军增援,进至长平,与上党败退至此的军民汇合。赵前锋与秦先遣部队初战失利,裨将茄战死。六月(四月),秦军发起进攻,先攻下两障城、俘四尉。七月(五月),又攻破西垒壁、俘二尉。廉颇鉴于连战失利,遂采取筑垒壁固守、伺机反击的防御战略。秦军出国远征,利于速决,难以持久。范雎遂派间谍入赵制造流言,说廉颇不是虑,即将降秦,秦惟惧赵奢之子赵括为将。同时盛待赵王所派求和使者,使各国诸侯误认秦、赵已和,动摇齐、楚救赵决心;并暗割垣雍(今河南原阳西)于魏,诱其不援赵国。赵孝成王本已疑心廉颇怯战,闻流言后,拒绝了蔺相如及赵括之母所提赵括不适于统兵的谏言,改令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代廉颇为将。秦王得知赵军易将,即任白起为大将军,至长平指挥作战,并下令有泄白起为将者斩。

  八月(六月),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规定,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既设阵地,然后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赵军进攻,白起命秦军败退。赵括不查虚实,小胜之后,误认秦军士气不高,遂亲率主力发动总攻。赵军进至秦军营垒时,被阻于坚壁之前。赵军多次攻击,均未奏效;白起即指挥预先部署于两翼的2.5万奇兵,迂回至赵军背后,切断其退路;同时另以5000精锐骑兵,插入赵军垒壁间,断其联络。赵军被分割为各自孤立的两部分。赵括所率主力,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秦又派出轻兵猛攻。赵军作战不利,被迫就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军。秦王自河内征发15岁以上所有男丁,增援长平,阻绝赵援军和粮食。至九月(七月),赵括部已绝粮46日,发展至偷相杀食的惨境。赵括组织四队士卒多次突围,均被秦军击退,便亲率精兵突围,亦告失败,并被乱箭射死。赵军主将阵亡,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完全丧失斗志,40万军民皆降于秦军。白起认为,“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史记·白起列传》)。遂以欺诈早段,将其坑杀,仅放回年少者240人。连同战斗中所杀,秦军共歼灭赵军45万,自己也死伤过半。

  点评:此战,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赵括则是纸上谈兵,在作战指导上,不察战场实际情况,轻率发动进攻,又未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后方联络,是赵军被全歼的主要原因。而白起能针对敌方弱点,先诱敌脱离既设工事,再分割、包围,俟其饥疲,一举歼之,反映了战国时期野战指挥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白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之成为继孙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

  时间历法: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辛丑),建子,是岁无闰月。
  《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辛丑年,丙申-丁酉月。
  东方的赵军借助丙、丁火与西方的秦军临辛、申、酉金,战争形成了五行理论上的火克金的对抗局势,西方的秦军又得辛丑年的帮与扶,这些说明了战局的进展方向是倾向对西方军队有利,但是却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在往胜利的道路上多了些波折。
  辛丑年,戊戌月。土生金,五行周转流通到辛金为止。金旺的信息很明显,战局利西方。至九月,赵括部已绝粮46日,发展至偷相杀食的惨境。赵括组织四队士卒多次突围,均被秦军击退,便亲率精兵突围,亦告失败,并被乱箭射死。赵军主将阵亡,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完全丧失斗志,40万军民皆降于秦军。秦军将其坑杀之。长平之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2、邯郸之战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秦军与赵、魏、楚联军在邯郸(今河北境)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秦军分多路进攻赵都邯郸。因秦王听信范雎言,准赵割六城求和而退兵。当赵孝成正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如此赵将灭亡;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境)送楚相黄歇,结好楚国,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昭襄王见赵既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年壬寅)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于次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赵上卿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至第二年,秦军五校(每“校”领军800人)阵亡,仍不能取胜。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认为,赵自长平之战后结亲于燕,连好于齐、楚,合纵之势业已形成,其元气恢复,国库充实,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死亡大半,国内空虚。现在,却要隔着千山万水,争夺别人的国都,如果赵与诸侯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必败。白起推说旧疾复发,不肯应命。昭襄王无奈,只好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

    魏王派晋鄙率军10万救赵。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观望。魏相信陵君决定救赵。他依靠魏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椎杀晋鄙,夺其兵权。并下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父回国;兄弟都在军中的,兄回国;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家奉养父母。最后,挑选8万精兵,于五十八年进击秦军。当时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到达安阳(今河南境)。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迫使白起在杜邮(今陕西西安西北)自杀。

    十二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屡败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马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还于韩。

    点评:此战,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时间历法:

  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年壬寅),建寅,是岁闰正月。
  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8年癸卯),建寅,是岁无闰月。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甲辰),建寅,是岁闰十月。
  《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A、壬寅、癸卯年。
  战争历经三年时间,前两年是壬寅、癸卯年。从年的五行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壬、癸水是生助东方寅、卯木的,总体局势是利东方。作为主攻击方军力强大的西方秦军,在不得“天时”的条件下贸然发动对东方赵国的战争,固多了些波折与阻绕。这个战例,从中使我们知道“天时”在战争领域的重要性。

  B、乙巳年,丁丑月。
  大雪节,是每两个相连接年的年周期的分界线,公元前257年的大雪节后,五行干支纪年就是属于行乙巳年的五行气了。
  土的本质是生助金的,在十二支五行中,生助金的是辰戌丑未四支。四支对金的帮助,从能力的大到小排列则为未戌辰丑。未土因为是申酉金的前一位进气,戌土是申酉金的后一位退气,辰土是申酉金的前四位生气,丑土是申酉金的后四位绝气。丑土对金的帮助是最小的,固金库在丑,从此而来。
  丁丑月,火生土,利西方金。但是结合乙巳年来分析,则是木生巳火丁火众,火众是非常旺的,火旺众生单弱土。有如水库,来水大(火),出水少(土),多余的水(火)会对水库坝(西方金)是形成了溃坝的有害威胁与克制。
  乙巳年,丁丑月,火是众旺,其有一部分火是去生助丑土,丑土再去生助西方金。而多余的另外一部分火,就会对西方金形成了有害的威胁与克制。且魏、楚、赵从北方、南方、东方展开反击,方位五行是水、火、木,对年月巳丁火又是直接的帮助,这战局里的火是向更旺的方向发展,所以历经三年的邯郸之围在这个月内而遂解。

3、鄗代之战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赵军在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击败燕军进攻的作战。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十五年,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侦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国名将乐毅之子乐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战车2000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卿秦率一部攻代,自率主力攻鄗。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25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郎,自率军20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失去战斗力。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卿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

点评: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之机,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前251年,干支纪年庚戌。
  此战缺少了发动战争的准确季节月份,单从年来分析,庚金生北方水,年干利北方,“干形于外”, 来势汹汹,战争发动方是北方与此信息吻合。
  年支戌土,克北方水也,戌为火库,南方兵少,与此信息吻合。土的本质是克水的,年支利南方。
一棵树,从稳定性大小角度论,土下根的部位是要比出土的部位稳定得多,同样五行学也是年支起的作用是要比年干起的作用要大一点。外因整体信息是倾向利南方,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与这一原因是分不开的。
土生金,金生水,庚戌年,也有这么一个信息存在,“南方火生戌土,戌土生庚金,庚金生北方水”。因发生在这年的战争,历史记载上缺少了最关键发动战争的准确季节月份因素,但是从其南方战胜北方的战果,我们也可推定此年发生的战争在上半年的均多,原因是上半年为南方火土旺,利南。下半年是北方金水旺,利北,是否属实尚待求证。
       

4、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7年秦军一举攻占燕都蓟,至公元前222年,秦灭燕残力。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后于公元前221年前线传来齐国已灭的消息,天下归于一统。

  A、秦灭韩之战

  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韩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

  秦赵两军在肥及番吾作战中,秦军先后被歼10万余人(参见肥之战、番吾之战),损失巨大,进攻受阻。但赵军亦伤亡惨重。于是秦国便按原定的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韩国。十六年,秦国故意挑衅,强索韩地。韩王安企图苟安,被迫献出南阳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同年九月,秦王任命内史腾为南阳守,率军前往受地,实际上却以该地为前进基地,作进攻韩国的准备。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点评:此战,秦国用绝对优势兵力,突然袭击,将韩国一举攻灭,占领了地处“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文章摘自:百度百科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金,五行之一,地理方位为西方;一年中,金五行最旺最强的季节是秋季,代表金的阴历月为七、八月,地支纪月为申、酉及庚、辛月;年则为申、酉及庚、辛年。
  公元前230年,干支纪年为辛未年。
  辛五行为金,辛年即金年。金的属性具有克木、抑制东方木与生水、帮助北方水的。
  未五行为土,未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辛未年,未土生辛金,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因金的属性具有克木、抑制东方木与生水、帮助北方水的。
  金代表的地理方位为西方,水代表的地理方位为北方,说明辛未年的五行气,外因方面年内对西方或北方的秦军军团帮助是非常大的,事务上必有出现事半功倍的有利现象与之相应。
  秦能灭韩的原因,也许与外因辛未年五行的帮助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分不开吧!

  六十甲子年中,除了庚辰、庚戌、辛丑、辛未年外,年支凡遇辰戌丑未土,因土克水的原因,在军事上对北方一带的国家或军队多是不利。如果遇壬辰、壬戌、癸丑、癸未年则多出现相持的局面。

  B、秦灭赵之战

  秦王政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9—前22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作战。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赵将庞,再次率师伐燕,攻取狸(或作厘,今任丘市东北)和阳城(今唐县东)。 秦国乘赵与燕大战,国内空虚之机,拟支援燕国的名义分兵两路进攻赵国。名将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将军桓齮、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安阳(今河北安阳西南)等9座城邑。十三年(前234年),桓齮又率军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十四年(前233年),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参见肥之战)。桓齮畏罪逃燕。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军击败(参见番吾之战)。但赵军也损失惨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郸(今河北境)。

  此后秦军经过三年休整。秦王政十七年,正当秦军灭韩时,赵国遇到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秦在稳定占领区形势,将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后,立即转用兵力于赵,于秦王政十八年派军乘赵大饥之机从两个方向对赵国发动进攻。王翦率上地(今陕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新乡一带)兵,分由南北夹击邯郸。赵王派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仍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

  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一方面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营见李牧谈和,一方面派间谍携重金潜入赵都,贿买郭开,散布流言,诬告李牧私自与秦讲和,相约在破赵后分地代郡。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杀死。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士心,被杀后军心涣散,部队解体。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

  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之子名将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点评:赵国是战国时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有一大批军事将领,如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庞煖等,尤以廉颇、李牧最为著名,其才能亦不在白起、王翦之下;军队也有数十万精锐之师;赵国因连年同秦作战,百姓也十分熟悉军事。但其君主多为无能之辈,对奸佞之臣言听计从,长平之战战死四十五万,精锐尽失,即便再有千百个廉颇和李牧,最后也难逃灭亡。

  文章摘自:百度百科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a、公元前236年,干支纪年为乙丑年。
  乙五行为木,乙年即木年。木的属性具有克土、抑制土与生火、帮助南方火的。
  丑五行为土,丑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乙丑年,乙木克丑土,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对抗相克的关系。
  乙木具有生火、帮助南方火的属性,燕赵战争,局势的发展对南方的赵军有利;年支丑土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的属性,燕赵战争,局势的发展也对南方的赵军有利。固赵攻取狸(或作厘,今任丘市东北)和阳城(今唐县东)。
  年支丑土具有生金、帮助西方金的属性,秦赵战争,对西方的秦军有利;乙木具有克土、抑制土的属性,秦赵战争,外因丑土因乙木的抑制关系,本来生助西方的秦军能力是有限的。但内因方面赵军是处在两线作战背景条件下,这个代表东方乙木的赵军,因为两线作战的原因,所以去抑制丑土的能力就变得有限,相反,丑土去生助西方的秦军能力就变得强大起来了,局势的进一步发展对西方的秦军有利。从这年的战争,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道理,当外因处在对双方都有利的临界点时,善于抓住双方内因方面未来事件变化的契机,加以利用,就会使局势扭转过来。内外因的配合重要性在军事中的作用,通过这例战争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还有,一棵树,从稳定性大小角度分析,土下根的部位是要比出土的部位稳定得多。年支起的作用是要比年干起的作用要大一点。

  b、火,五行之一,地理方位为南方;一年中,火五行最旺最强的季节是夏季,代表火的阴历月为四、五月,地支纪月为巳、午及丙、丁月;年则为巳、午及丙、丁年。
  公元前234年,干支纪年为丁卯年。
  丁五行为火,丁年即火年。火的属性具有克金、抑制西方金与生土的。
  卯五行为木,卯年即木年。木的属性具有克土、抑制土与生火、帮助南方火的。
  丁卯年,卯木生丁火,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
  火代表的地理方位为南方,说明丁卯年的五行气,外因方面年内对南方的秦军军团帮助是非常大的,事务上必有出现事半功倍的有利现象与之相应。
  十三年(前234年),桓齮又率军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
  因为公元前236年,秦军已攻占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安阳(今河北安阳西南)等城邑,到前234年的秦赵战争,秦军其实也是在以上两地区附近,主动从南方发动对北方的攻击战争,丁卯年,卯木生丁火,火旺则水消,秦军大败北方赵军的原因,与外因丁卯年五行的帮助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c、水,五行之一,地理方位为北方;一年中,水五行最旺最强的季节是冬季,代表水的阴历月为十、十一月,地支纪月为亥、子及壬、癸月;年则为亥、子及壬、癸年。
  公元前228年,干支纪年为癸酉年。
  癸五行为水,癸年即水年。水的属性具有克火、抑制南方火与生木、帮助东方木的。
  酉五行为金,酉年即金年。金的属性具有克木、抑制东方木与生水、帮助北方水的。
  癸酉年,酉金生癸水,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
  水的属性之一是克火、抑制南方火的,说明癸酉年的五行气,外因方面年内对北方的军团是非常有利的。北线王翦领导的秦军能够攻克南方赵都邯郸,与外因癸酉年五行的金生水,水克火帮助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分不开。

  附1:肥之战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全歼秦军的截击战。

  十三年,秦军在平阳大败赵军。十四年初,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点评:此战,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得知敌军识其意图,诱其出战,全歼于野时,遂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这是一个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土,五行之一,地理方位为中部;一年中,土五行最旺最强的季节是夏季,代表土的阴历月从强到弱排列为六、三、九、十二月,地支纪月为未、辰、戌、丑及戊、己月;年则为未、辰、戌、丑及戊、己年。
  公元前233年,干支纪年为戊辰年。
  戊五行为土,戊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辰五行为土,辰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戊辰年,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同类相扶的关系。
  土的属性之一是克水、抑制北方水的,说明戊辰年的五行气,外因方面年内对北方的军团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赵国首都邯郸以西,有太行山山脉构成了西部的天然屏障,西方的秦军要攻击到赵都,只有两条路线,即从南部经安阳、临漳一线往上与北部沿石家庄一线往下。前233年,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样秦军相对于赵邯郸来说,就形成了北方的入侵军团。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构成了赵南秦北的对峙,以阻秦军南下邯郸。
  前233年,肥之战,南方的赵军大败秦军的原因,与外因戊辰年五行的帮助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附2:番吾之战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指挥赵军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击败秦军的作战。

  十四年,桓齮率秦军在肥之战中被赵军全歼(参见肥之战)。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派军兵分两路攻赵,一路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今属河北)进迫;一路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阳曲)后东进番吾,拊邯郸之背。赵将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此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但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军事实力丧失殆尽,已无力组织远程追击及反攻,仅能退守邯郸,暂时自保。

  点评: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前232年,干支纪年为己巳年。
  己五行为土,己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巳五行为火,巳年即火年。火的属性具有克金、抑制西方金与生土、帮助土的。
  己巳年,巳火生己土,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
  土的属性之一是克水、抑制北方水的,说明己巳年的五行气,外因方面年内对北方的军团是非常不利的。
  前232年,番吾之战,南方的赵军大败秦军的原因,与外因己巳年五行的帮助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C、秦灭燕之战

  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7—前22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燕国(今河北中部北部、辽宁大部等地)的作战。

  秦破邯郸、赵公子嘉逃代后,秦军兵临易水(今河北易县南)(参见秦灭赵之战)。燕国统治集团一片惊惶。鞠武主张西与代联合,南与齐、楚结盟,北与匈奴结好,共同抗秦。燕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而采取刺杀手段。二十年,派荆轲携带燕督亢(今河北易、涿地区)图和秦叛将樊于期首级,与副使秦舞阳勇士前往秦国诈降。荆柯向秦王献图时,用夹在图中的匕首行刺秦王,未遂,被“体解”而死。秦王遂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军又增加兵力,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故暂停进攻。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魏之后,秦王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文章摘自:百度百科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木,五行之一,地理方位为东方;一年中,木五行最旺最强的季节是春季,代表木的阴历月为一、二月,地支纪月为寅、卯及甲、乙月;年则为寅、卯及甲、乙年。
  公元前227年,干支纪年为甲戌年。
  甲五行为木,甲年即木年。木的属性具有克土、抑制中部土与生火、帮助南方火的。
  戌五行为土,戌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甲戌年,甲木克戌土,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对抗相克的关系。
  前227年秦军北伐,与北方赵燕联军发生的战争。甲戌年,年支戌土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的属性,年支五行年内对北方的赵燕联军是不利的;年干甲木具有生火、帮助南方火的属性,年干五行年内对南方的秦军军团有利。
  又甲木具有克土、抑制土的属性,秦军北伐战争中,外因戌土因甲木的抑制关系,本来克制北方的赵燕联军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内因方面秦军与赵燕联军是处在南北对抗的方位战线上,这个代表南方火的秦军,因得地利,地域方面巧妙的化解外因戌土与甲木的抑制关系,使战局变成倾向南方秦军一边倒的有利局面,是谓“甲木生南方火,南方火生戌土,戌土去克北方水”。固秦军公元前227年北伐,且战胜在北方今河北易县南的赵燕联军的原因,是与外因甲戌年五行气的帮助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请参阅秦灭赵之战中的“公元前236年,干支纪年为乙丑年”处,两者间受外因五行气的影响,大方面变化有其相同之处。

  公元前226年,干支纪年为乙亥年。
  乙五行为木,乙年即木年。木的属性具有克土、抑制中部土与生火、帮助南方火的。
  亥五行为水,亥年即水年。水的属性具有克火、抑制南方火与生木、帮助东方木的。
  乙亥年,亥水生乙木,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因木具有生火、帮助南方火的属性。
  木代表的地理方位为东方,火代表的地理方位为南方,说明乙亥年的五行气,外因方面年内对南方的秦军军团帮助是非常大的,秦能攻破燕都蓟城的原因,与外因乙亥年五行的水生木,木生火有关;而燕王喜逃东方的辽东(今辽宁辽阳)得以幸存,也与外因乙亥年五行的水生木有关。
  请参阅秦灭韩之战中的“公元前230年,干支纪年为辛未年”处,两者间受外因五行气的影响,大方面变化也有其相同之处。

  D、秦灭魏之战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魏国(今河南中部偏东)的作战。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在攻占燕都蓟、取得北方决定性胜利的同时,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于二十二年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文章摘自:百度百科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前225年,干支纪年为丙子年。
  丙五行为火,丙年即火年。火的属性具有克金、抑制西方金与生土、帮助土的。
  子五行为水,子年即水年。水的属性具有克火、抑制南方火与生木、帮助东方木的。
  丙子年,子水克丙火,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对抗相克的关系。
  一棵树,从稳定性大小角度分析,土下根的部位是要比出土的部位稳定得多,是以年支起的作用要比年干起的作用要大。从这例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又如:
  a、公元前236年,乙丑年秦灭赵之战过程中,丑土虽上有乙木抑制,但是那年赵燕战争中,北方的燕国还是因为丑土的关系而受制;秦赵战争中,西方的秦国也是因为丑土的关系而受益。
  b、公元前227年,甲戌年,戌土虽上有甲木抑制,但在秦军北伐与北方赵燕联军发生的战争中,南方的秦军也是因为戌土克北方水的关系而受益。
  水本是克火的,今外因方面北方水临子年水旺,固北方军队为主动攻击方。内因方面北方的秦军铗前一年刚攻破北方燕都蓟城的气势,战斗力非常强,其背景也与子水临年水旺映映相应,固能灭南方的今河南开封的魏国。

  E、秦灭楚之战

  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楚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北部,开道击魏,揭开了攻灭楚国的序幕。这年,秦王嬴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在城父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秦王嬴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他亲赴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攻占平舆后,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点评: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秦军改变了轻敌冒进的错误,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的作战方针,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文章摘自:百度百科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前225年,干支纪年为丙子年。
  丙五行为火,丙年即火年。火的属性具有克金、抑制西方金与生土、帮助土的。
  子五行为水,子年即水年。水的属性具有克火、抑制南方火与生木、帮助东方木的。
  丙子年,子水克丙火,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对抗相克的关系。
  一棵树,从稳定性大小角度分析,土下根的部位是要比出土的部位稳定得多,是以年支起的作用要比年干起的作用要大。
  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在秦都咸阳的东南,秦楚战争,是属于西北方与东南方的战争。
  年支子水具有生木、帮助东方木的属性,秦楚战争,年支对西方的秦军不利;丙火具有克金、抑制西方金的属性,秦楚战争,年干对西方的秦军也不利。固前225年,秦军的失败与外因丙子年五行的水生东南木,东南木生火,火克西北金的帮助有一定程度关系。

  公元前224年,干支纪年为丁丑年。
  丁五行为火,丁年即火年。火的属性具有克金、抑制西方金与生土、帮助土的。
  丑五行为土,丑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丁丑年,丁火生丑土,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
  年支丑土具有生金、帮助西方金的属性,秦楚战争,西方的秦军最终能大败东南方的楚军,与丁丑年五行的丁火生丑土,土生金的帮助有一定程度关系。

  公元前223-前222年,干支纪年为戊寅-己卯年。
  戊、己五行为土,戊、己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寅、卯五行为木,寅、卯年即木年。木的属性具有克土、抑制中部土与生火、帮助南方火的。
  戊寅-己卯年,寅卯木克戊己土,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对抗相克的关系。
  年干戊、己土具有生金、帮助西方金的属性,秦楚战争,外因年干对西北方的秦军有利;年支寅、卯木具有生火、帮助南方火的属性,秦楚战争,外因年支对东南方的楚军有利。年干与年支力量的对比,年干的力量比年支的稍微弱一点。如果发生的战争战线是属于正东西向,局势对东方有利是肯定的。
  但是楚国的大部分领土,基本在秦国的东南部,秦楚战争,是属于西北方与东南方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多了一个地域因素的影响,必须加以整体分析,即偏向南方发展,南方五行为火。公元前223-前222年,秦军征服楚国江南一带的成功,是受前一年内因方面项燕举全楚国防御军队主力的失败与外因戊寅-己卯年五行的寅卯木生东南火,东南火生戊己土,戊己土生西北金的帮助有一定程度关系。
color]
  F、秦灭齐之战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齐国(今山东境)的作战。

  齐国自济西之战(前283年)受到燕军重创以来,实力一直未能恢复。秦国在远交近攻的方针下,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六国抗秦的力量。齐君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秦亦采取结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国抗秦。由于齐王建“事秦谨”,所以“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丞相后胜为秦国重金收买,只幻想与秦联盟,既不与各国合纵抗秦,也不在本国加强战备。齐王完全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直到秦国攻灭了五国以后,齐王才感觉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准备抵御秦军进攻。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此战,秦军采用避实击虚,侧翼进攻的战略,轻而易举地攻灭齐国。秦对齐的作战势如破竹,取胜是必然结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秦军在灭齐时,吸取了灭楚轻敌失利的教训,避开了齐国正面,由燕南下,乘虚而入,直插临淄,令齐人猝不及防,因此顺利地完成了灭齐任务。至此,秦全部灭亡了赵、韩、燕、楚、魏、齐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文章摘自:百度百科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前221年,干支纪年为庚辰年。
  庚五行为金,庚年即金年。金的属性具有克木、抑制东方木与生水、帮助北方水的。
  辰五行为土,辰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庚辰年,辰土生庚金,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因金具有生水、帮助北方水的属性。
  水代表的地理方位为北方,秦齐战争,秦军在灭齐时,避开了齐国的正面军队,由燕南下,乘虚而入,直插临淄的成功,与外因庚辰年五行的辰土生庚金,庚金生北方水帮助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请参阅秦灭韩之战中的“公元前230年,干支纪年为辛未年”处,两者间受外因五行气的影响,大方面变化也有其相同之处。

(二)、楚汉战争

  继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见汉高祖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自汉元年(前206)初至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历时四年余。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见陈胜﹑吴广起义)起义。秦二世三年(前207)﹐刘邦﹑项羽相继率兵入关﹐推翻秦王朝。按照原来楚怀王的约言“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入咸阳﹐理应王关中﹐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独霸天下。正月﹐项羽阳尊怀王为义帝﹐徙于郴。二月﹐分天下王诸将﹐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分封十八路诸侯﹐即以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魏豹为西魏王﹐都平阳﹔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韩成为韩王﹐都阳翟﹔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赵歇为代王﹐都代﹔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吴芮为衡山王﹐都邾﹔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臧荼为燕王﹐都蓟﹔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田都为齐王﹐都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另封陈余三县之地﹐梅鋗为十万户侯。

  项羽进入咸阳后大肆烧杀抢掠﹐加上封章邯等秦降将为王﹐使他失去了关中秦民的支持﹔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也使他失去了战略上的有利地势﹔特别是关东屡经战乱﹐经济残破﹐使他日后不可能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至于分封诸侯王﹐更是项羽在政治上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他贬义帝于江南﹐迁刘邦于巴蜀﹐徙故王于恶地﹐王亲信诸将于善地﹐挑动和加剧了各路诸侯之间的权力纷争﹐并且迅速激化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刘邦被徙封汉王后﹐本想立即发兵攻楚﹐但萧何等人从楚汉双方的实力出发﹐主张以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汉元年夏四月经栈道往南郑﹐又听从张良的计策﹐烧绝所过栈道﹐表示没有东向争夺天下之意﹐以此迷惑项羽。但是﹐三个月后﹐刘邦乘田荣起兵反楚的有利时机﹐决策东向﹐终于爆发了楚汉战争。

  项羽分封诸侯后即罢兵回归彭城。不久﹐田荣起兵反楚﹐于汉元年五月迎击田都﹐杀田市﹐自立为齐王﹐并且以彭越为将军。彭越于七月击杀济北王田安。田荣并王三齐之地﹐命彭越击楚﹐并以兵援助陈余袭击常山王张耳﹐迎故赵王于代复为赵王。齐﹑赵和彭越的起兵﹐对西楚构成直接威胁。为了制止事态的扩大﹐项羽先派萧公角将兵迎击彭越﹐结果大败﹐不得不调遣主力击齐﹐以稳定局势。当时僻处巴蜀的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之际﹐听从韩信等人的计议﹐于八月出故道﹐击降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迅速还定三秦﹐继续东进。

  楚汉战争之始﹐项羽即在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他认定齐地的田荣为心腹之患﹐而张良也致书项羽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的反书移交项羽说:“齐欲与赵并灭楚。”以致项羽无意西向﹐专注东方﹐在战略上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后来﹐项羽虽然击杀田荣﹐复立田假为齐王﹐但由于他在齐地烧夷城廓室屋﹐虏掠老弱妇女﹐激起齐民的反抗﹐使田荣弟田横得以收散卒数万人﹐据城阳﹔并于汉二年夏四月立荣子田广为齐王﹐号令齐民抗击楚军。楚军主力困于齐地﹐无法脱身。刘邦乘隙降魏王豹﹐虏殷王卬。是年冬十月﹐项羽密使九江王英布等击杀义帝。刘邦在进驻洛阳后﹐为义帝发丧﹐并遣使告诸侯﹐指责项羽放杀义帝﹐号召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二年四月,刘邦率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进据楚都彭城。

  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立即部署诸将击齐﹐亲自率精兵三万人回师彭城。由于刘邦为轻易取得的大捷所陶醉﹐进入彭城后﹐收其宝货﹑美人﹐逐日置酒高会﹐因此﹐在楚军突然袭击下﹐汉军五十六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士卒死伤过半﹐刘邦仅得与数十骑突围。

  彭城之战后﹐楚汉之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刘邦败退荥阳﹐诸侯皆背汉向楚。由于萧何及时调发关中老弱未成年者补充兵力和韩信的增援﹐汉军才得以重整旗鼓。项羽虽将战略重点移至西线﹐但他始终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无法越过荥阳﹑成皋一线西进。从此﹐楚汉便进入了双方相持的阶段。但是﹐从刘邦方面说﹐这种相持是积极的。相持阶段一开始﹐刘邦就组建了骑兵部队﹐有效地阻挡了楚军的进攻﹔与此同时﹐汉军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一方面坚守荥阳﹑成皋一线﹐一方面积极在楚军的后方和侧翼开辟新战场。这一部署打击了项羽在战略上的致命弱点﹐很快收到了成效。汉二年八月至次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当时项羽主力虽然在汉三年夏四月﹑六月再度攻克荥阳﹑成皋﹐但由于刘邦采取了“高垒深堑勿与战”的战术﹐不仅保存了汉军的实力﹐而且牵制了楚军的主力。使项羽更进一步陷入两线作战﹐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特别是项羽不能用人﹐不但韩信﹑陈平等人弃楚投汉﹐连他的重要谋士范增也得不到信用﹐这更使他在政治上﹑军事上连连失策﹐使刘邦得以调兵遣将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汉三年五月﹐刘邦命彭越率兵渡过睢水﹐袭杀楚将薛公﹐直接威胁彭城。八月﹐刘贾﹑卢绾将卒两万渡河﹐进入楚地。彭越在汉军的协助下攻徇梁地﹐连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完全截断了荥阳﹐成皋一线楚军主力的后勤补给线。于是﹐项羽不得不于九月命大司马曹咎固守成皋﹐亲自回师救援﹐夺回陈留﹑睢阳﹑外黄等十余城。但是﹐汉四年十月﹐刘邦乘机诱使曹咎出击﹐大破楚军﹐收复成皋。与此同时﹐韩信也袭破齐历下军﹐进据临淄﹐并于十一月在潍水消灭了楚将龙且率领援齐﹑号称二十万的楚军﹐尽定齐地。项羽在正面和侧翼战场上接连遭到重大失败﹐有生力量丧失殆尽﹐腹背受敌﹐进退失据﹐陷于汉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成皋之战后﹐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项羽日益孤立﹐粮秣得不到补充﹐韩信又继续进兵西楚。汉四年八月﹐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项羽率兵东归﹐而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机追击楚军于固陵﹔并且调令韩信﹑彭越等人率兵围歼项羽﹐命刘贾渡淮包围寿春﹐诱使楚大司马周殷畔楚。次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无斗志﹔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王朝而告终。

  楚汉战争前后进行了四年﹐虽然对经济生产和广大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它换来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因而是有积极意义的。

  文章摘自:互动百科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前206年,干支纪年为乙未年。
  乙五行为木,乙年即木年。木的属性具有克土、抑制土与生火、帮助南方火的。
  未五行为土,未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乙未年,乙木克未土,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对抗相克的关系。
  年支未土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属性,汉东北征,对西南的汉军有利;年干乙木具有生火、帮助南方火的属性,汉东北征,外因年干对西南方的汉军有利。月份又选在秋季发动,秋季是西方金旺的月份季节,汉东北征的成功与乙未年月五行外因的帮助有一定的关系。
  征东北方,水木之地也,固水生乙木,乙木生西南火,西南火生未土止,最终未土行使了它克北方水与生西方金的属性。
  请参阅秦灭赵之战中的“公元前236年,干支纪年为乙丑年”处与秦灭燕之战中的“公元前227年,干支纪年为甲戌年”处,三者间受外因五行气的影响,大方面变化有其相同之处。

  公元前205年,干支纪年为丙申年,彭城之战。
  丙五行为火,丙年即火年。火的属性具有克金、抑制西方金与生土、帮助土的。
  申五行为金,申年即金年。金的属性具有克木、抑制东方木与生水、帮助北方水的。
  丙申年,丙火克申金,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对抗相克的关系。
  因为年支起的作用是要比年干起的作用要大一点,固彭城之战中,西方的汉军为主攻击方。彭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5年四、五月间,也即火旺的夏季,战线为西方攻击东方。又火具有克金、抑制西方金的属性,火旺的季节,在丙申年,年干丙火得到了扶助,年支申金受到了抑制。在月份五行癸巳(四月)力量的作用下,彭城之战,以西方的汉军失败而告终。从这战例,我们知道年干与年支的力量其实悬殊不大,稍微加入月份五行就可以扭转它们双方的力量,这是其一。
  其二,代表西方汉军的申金,金具有克木的属性,攻击东方的彭城,是金克木。项羽从齐地北方来救,就变成了金生水,水生木,西方变成了泄气(我生者为泄气),东方变成了进气(受生者为进气),北方为通关,扭转战局的地方。且临夏季,木再去生火,火来克金,西方受克而败。

  公元前205-前204年,干支纪年为丙申-丁酉年。
  丙丁五行为火,丙丁年即火年。火的属性具有克金、抑制西方金与生土、帮助土的。
  申酉五行为金,申酉年即金年。金的属性具有克木、抑制东方木与生水、帮助北方水的。
  丙申-丁酉年,丙丁火克申酉金,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对抗相克的关系。
  从彭城之战的战例,我们知道年干与年支的力量其实悬殊不大,稍微加入月份五行条件就可以扭转它们双方的力量。
  汉楚战争是属于西与东的战线。金克木,火克金。丙申-丁酉年,东方的楚国是借助年干丙丁火的力量才克制得了西方申酉金的汉军,楚军这两年有一特点,就是每当到春季、夏季木火旺的季节,期间的战争对东方的楚军有利。反之,每当到秋季金旺的季节,期间的战争转而对西方的汉军有利。之所以这两年汉楚战争处于互有胜败的绞织对峙状态,与外因丙申-丁酉年五行力量的干预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公元前203年,干支纪年为戊戌年。
  戊与戌五行都为土,戊与戌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戊戌年,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同类相扶的关系。
  土具有生金、帮助西方金的属性。说明戊戌年的五行气,外因方面年内对东方的军团是非常不利的。汉楚战争的发展到这年有了重大的转机,局势渐明朗化,战争的砝码已倾向西方的汉军。

  公元前202年,干支纪年为己亥年。
  己五行为土,己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亥五行为水,亥年即水年。水的属性具有克火、抑制南方火与生木、帮助东方木的。
  己亥年,己土克亥水,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对抗相克的关系。
  年干己土具有生金、帮助西方金的属性,年干对西方的军队有利;年支亥水具有克火、抑制南方火与生木、帮助东方木的属性,外因年支对北方、东方的军队有利。垓下之战,冬季,水旺,来自北方山东强大的韩信军团,是项羽军队失败的致命要素,垓下一战,终于结束了为期 4年的楚汉战争。

(三)、东汉征服战争

1、昆阳之战(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新莽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23年)六月,绿林农民起义中,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汉更始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地区击破王莽军主力的一次战略决战。

  三年十二月,绿林军乘王莽军主力东攻赤眉军之际,先后在池水(今河南泌阳境)、育阳(今河南阳市南)击败王莽南阳郡守甄阜、属正梁丘赐部及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部,包围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市),队伍发展至10余万人。四年二月,绿林军推汉宗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改元更始。

  更始政权为牵制莽军南下,保障主力夺取宛城,遣成国上公王凤、大将王常、偏将军刘秀率军约2万人向北攻城略地。三月,王凤等接连攻克昆阳、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郾县(今河南郾城西南),刘秀乘势率数干人出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进逼洛阳。更始政权的建立与发展,迫王莽慌忙变更将主力用于镇压赤眉军的计划,急遣大司空王邑赶到洛阳,会同大司徒王寻征发各郡兵42万,号称百万,围攻昆阳,企图一举歼灭更始军。

  五月,王邑、王寻取道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向宛城进发。刘秀部撤回昆阳。王邑大军进至昆阳城北,军阵绵延数百里。是时,昆阳城内更始军仅七、八千人,一些将领认为众寡悬殊,意欲化整为零,分散作战。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的道理,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拖住莽军,以待攻宛大军前来接应。更始军遂以王凤、王常率众守城,刘秀率13骑,趁王邑军在城南尚未形成合围之机,乘夜潜出南门,赴定陵、郾县调集援军。王邑、王寻进抵昆阳后,恃众逞强,拒不接受严尤弃围昆阳,直趋宛城,击灭更始军主力的建议,决意强攻昆阳。使先至昆阳的10余万人,列营一百余座,围城数十层。随后,王邑再次拒绝严尤“围城必缺”,以动摇更始军军心的建议,用撞车等攻城器械破坏城垣,并挖掘地道,企图强攻取胜。

  守城义军在民众支援下,奋力抵抗,多次击退官军进攻。刘秀等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将领,于六月初调集步骑精锐万余人前来救援。刘秀率干余人为前锋,距王邑军四、五里列阵。王邑、王寻恃众轻敌,只派少数兵力迎战,被击斩千余人,锐气大减。此时,更始军主力已攻克宛城三日,但消息尚未传到昆阳。刘秀为鼓舞士气并动摇王邑军,假传主力克宛战报,致王邑军军心动摇。刘秀乘机精选勇士3000人,迂回到昆阳城西,渡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出其不意地从王邑军侧后猛击其指挥部。王邑、王寻仍视更始军不堪一击,同时又恐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令各营不准擅自出兵,自率万余人迎战。更始军勇猛冲杀,王邑军阵势大乱,王寻被杀。昆阳城内义军乘势出击,内外夹攻。官军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死伤惨重。又恰遇大风雷雨,溃水(今河南叶县沙河)暴涨,淹死渡河而逃者万余人,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点评:昆阳之战,刘秀等汉军将领机智灵活,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敌方骄纵之弱点,攻心与奇袭相结合,以不足2万之兵战胜42万敌军,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23年,干支纪年为癸未年。
  癸未年,未土克癸水,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克抑制的关系。因为年支五行起的作用是要比年干起的作用要大一点。
  战争发生在五、六月之间,干支纪月为戊午、己未月,十二地支年中,属于土年的有四,从强到弱排列则是:未、戌、辰、丑。未年,也即是十二地支循环周期年中,属于五行土最强大的一年,且战争又发生在十二地支循环月周期中,属于五行火、土最强大的夏季,可看出外因对南方军队是非常有利的,才会出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2、东汉统一战争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十二年十一月,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的战争。

  元年十月,刘秀诱降更始大司马朱鲔,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北)。三年春闰正月,消灭赤眉军于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夺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取得东西二京,形成角逐群雄,兼并天下的有利形势。时西汉13州,刘秀仅占有司隶校尉部(今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地区)和冀、幽、豫、并等州(今河北、山西大部、河南南部、安徽西北部地区),其余地方均为地方豪强所割据。东有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的刘永,东海郡(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北)的董宪,青州(州治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故城)的张步,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的李宪;北有渔阳(郡治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的彭宠,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的卢芳;西有天水郡(郡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的隗嚣,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的窦融,益州(今四川及陕西南部等地)的公孙述;南有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的秦丰。光武帝采纳来歙联陇制蜀、西和东攻的建议,确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26年至29年,刘秀一方面命来歙出使陇西,完成联陇制蜀的战略,解除了西顾之扰;一方面集中主力以洛阳、河内(郡治怀来,今河南武陟西南)为中心,对关东各割据势力展开攻势。

  26年春,檀乡农民军与五校义军合兵进扰魏郡(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东)、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王梁、朱祐、杜茂等九将军讨之。吴汉与檀乡部义军战于邺东漳水之上,义军战败,被斩首降者10余万,余部退入西山,推黎伯卿为首领,据险抵抗。吴汉乘胜驱兵攻破西山,黎伯卿战死,余众死伤殆尽。刘秀再命王梁,杜茂率兵安抚魏郡、清河、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平毁义军所有营垒。

  26年三月,刘秀命虎牙大将军盖延统率马武、王霸、刘隆、马成四将,兵众5万进围睢阳(今河南商丘附近),不克。八月,攻破睢阳,刘永战败退往谯县(今安徽亳县)。

  26年十一月,刘秀命征南大将军岑彭率9万大军南下进攻起兵于育阳(今河南南阳市南)的邓奉和起兵于堵阳(今河南方城东)的董沂。堵阳城池坚固,邓奉又率兵救之,汉军屡攻不克。

  27年正月,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东归的赤眉军在湖县(今陕西潼关东)一带击败东汉大司徒邓禹军及救助邓禹的冯异军。闰正月,赤眉军继续东行再与冯异军会战。冯异先遣一部兵力化装成赤眉军潜伏路旁,以小部兵力诱对方进攻,再以主力相拒。会战中,伏兵突起,造成赤眉军不能识别敌我,以至溃败。冯异军追击至崤底。赤眉军8万余人投降。

  27年三月,赤眉农民军东退,光武帝刘秀在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击降赤眉军10余万人。

  当时青犊农民义军余部复起轵(今河南济原东南)西,威胁洛阳。刘秀调盖延,协同大司马吴汉击败青犊余部。27年,故更始将苏茂叛,刘永乘机复据睢阳。四月,盖延、吴汉再击刘永于睢阳。六月,城破,刘永被杀。

  27年三月,刘秀亲率大军增援征南军岑彭,破董沂部将于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兵至堵阳。邓奉逃回育阳,董沂被迫投降。岑彭乘胜追击,四月,攻破育阳,斩邓奉。光武帝即以岑彭率3万余人南下,击败割据南郡(郡治江陵,今属湖北)自号楚黎王的秦丰于邓(今属河南),进围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六月,秦丰军拒彭于邓县(今湖北襄樊市北),双方相持数月。岑彭乘夜集结部队,声称天明西击山都(今湖北襄樊西北),纵其俘虏回营告知秦丰。秦丰信以为真,调集全军向西,企图拦截岑彭军。岑彭乘机挥军偷渡沔水(今汉水)进抵阿头山(今湖北襄樊市西),攻破秦丰部将张扬的防御,沿山谷隘路直插秦丰都城黎丘,攻夺外围要点。秦丰匆忙回救,夜袭彭军,失败,被岑彭军围困于黎丘。

  28年十月,田戎救丰,被岑彭击败退回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十二月,光武帝亲至黎丘。时岑彭攻秦丰已三年,士卒伤亡多;秦丰损兵9万余人,且粮草将尽,仅率千余人坚守。光武帝遣使招之,丰不降,乃令岑彭、傅俊南击田戎,以朱祐围攻黎丘。

  29年六月,汉军围秦丰于黎丘已达三年,秦丰主力损失殆尽,被迫投降。至此,刘秀势力发展到荆襄一带,控制了江淮战略要地。

  28年五月,大将军朱祐、建威大将军耿弇北讨彭宠,29年二月,彭宠被奴仆杀死,刘秀攻占燕蓟及其以北地区。刘秀在荡平上述各部割据势力的同时,亦基本消灭了活动于黄河南北的农民义军余部。

  29年七月,刘秀率军向东发展。割据东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的董宪与刘秀叛将庞萌会合于昌虑(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以数万人在建阳(今山东枣庄峄城镇西)部署防御,阻击汉军。刘秀亲率主力进抵湖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距董宪军营百余里处构筑营垒,坚壁不战。不久,汉军大败董宪、庞萌军于昌虑、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

  29年十月,在东汉征东战争中,刘秀乘胜命建威大将军耿弇进击割据青州(治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故城)的张步。张步驻军历下(今山东济南)、祝阿(今山东长清东北)。沿钟城(今山东济南南)、泰山扎营数十座布防。耿弇军渡过黄河、济水,先破祝阿、再夺钟城,杀张步大将费邑,连破40营,攻占济南国(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北),继克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故城)。张步为挽回败局,率号称20万大军,直扑临淄。耿弇示弱诱敌,待其攻至城下,出奇兵袭击。张步进攻受挫,率军北撤,耿弇设伏军于两翼,大破张军(参见祝阿、临淄之战)。张步败退剧(今山东昌乐西北),部众溃散。光武帝率军至剧,张步逃往平寿(今山东昌乐东南)。苏茂率万人来救。耿弇乘胜追击,张步杀苏茂降汉。

  30年二月,杀董宪于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夺占东海之地。扬威将军马成率军围李宪于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30年正月,城破,李宪被杀。至此,关东各割据势力相继被刘秀击破。

  关东割据势力被平之后,刘秀即转兵西向进攻隗嚣。刘秀为攻灭隗嚣,拢络割据河西的窦融,封其为凉州牧,并缓解与公孙述的冲突,孤立隗嚣。30年四月,刘秀派大将军耿弇、盖延等7将军率兵越陇山(今甘肃境内六盘山脉)攻陇。

  31年春,公孙述立隗嚣为朔宁王,出兵援陇。秋,隗亲率步骑3万进攻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进至阴架(今甘肃泾川东)。另派部队进攻肝县,企图夺取关中,冯异、祭遵分别击败。

  32年春,刘秀乘隗嚣戒备松懈,派来歙率精兵2000伐山开道,袭占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泰安县城东北),逼近隗嚣所据冀县(今甘肃甘谷)。隗嚣围攻略阳数月不下,师劳兵疲,刘秀乘机率军直捣天水大营后背。隗嚣战败,主力被歼灭。

  33年十月,刘秀又令来歙率冯异等西征,消灭隗嚣残部,历时4年的平陇作战至此结束。

    平陇战后,光武帝刘秀即从南、北两个方向,对益州的公孙述展开攻势(参见东汉灭蜀之战)。35年三月,南路岑彭率战船沿长江三峡逆流入蜀,攻占江关(今四川奉节东北瞿塘峡口)。同年六月,北路来歙攻下下辨、河池,公孙述派人暗杀了来歙。适值羌族起事陇西,北路军主力转用于陇西。七月,岑彭命将军臧宫率兵5万自平曲(今四川合川东)抗御蜀军主力,自率主力倍道兼行2000余里,深入岷江中游,占领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出其不意迂回到蜀军主力背后,以精骑击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直逼成都(参见汉攻公孙述之战)。十月,公孙述刺杀岑彭。吴汉代将其众,攻占广都。臧宫攻克繁(今四川彭县西北)、郫(今四川郫县),与吴汉军会师,合围成都(参见广都、成都之战)。36年十一月,公孙述重伤毙命,公孙述部将延岑举城投降。

    点评:东汉统一战争历时11年,刘秀定关东,平陇蜀,剪灭群雄,最后统一天下。作为东汉王朝统一之战的最高决策者,刘秀在战争中表现出杰出的战略应变能力和作战指导艺术。他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战机;注意占取地利,稳固后方;重视集中兵力,由近及远,分清主次缓急,各个击破;运用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心的手段,争取盟友,分化敌对势力;重视利用人和,发现和拔擢将才,放手使用,不多掣肘,使他们充分发挥军事才能;能够适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法;善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围城打援,运动歼敌;强调连续进击,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可能。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刘秀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芟夷群雄、一统天下,应该说是符合逻辑的归宿。刘秀采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之举措;其驾驭战争,先机制敌之策略,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26年,干支纪年为丙戌年。
  丙戌年,丙火生戌土克,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扶的关系。
  土年,在上半年的夏季,对南方非常有利,下半年的秋季,对西方非常有利。
  木生丙火,丙生戌土,土克水,26年春,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讨洛阳东北的临漳、清河一带,义军战败,被斩首降者10余万。
  三月,刘秀命虎牙大将军盖延统率兵众5万进围睢阳(今河南商丘附近),不克。丙生戌土,戌土生西方金,金克木,八月,攻破东方的睢阳。
  丙生戌土,土克水,冬季水旺,势力相当,征南方不利。26年十一月,刘秀命征南大将军岑彭率9万大军南下进攻起兵于育阳(今河南南阳市南)的邓奉和起兵于堵阳(今河南方城东)的董斤。堵阳城池坚固,邓奉又率兵救之,汉军屡攻不克。

  27-28年,干支纪年为丁亥、戊子年。
  年支五行水具有克火、生东方木抑制南方火的属性。“外因”方面这两年行水气年,固对东方北方的军队有利。
  赤眉军弃长安东归失败与刘秀大举征南一系列战争与之吻合出现。

  29年,干支纪年为己丑年。
  土年,在上半年的夏季,对南方非常有利,下半年的秋季,对西方非常有利。
  29年二月,刘秀攻占燕蓟及其以北地区。七月,刘秀率军向东发展。

  30-33年,干支纪年为庚寅、辛卯、壬辰、癸巳年。
  庚寅、辛卯年,东方是寅、卯木旺年,西方是庚、辛年金强年,整体力量倾向东方有利。东西力量悬殊不大,但是在月份季节上稍有变化,即冬春季利东,秋季利西。
  在刘秀征西战争中,出现了些许波折,互有胜败。31年秋,出现了西方隗嚣的系列反攻战争。
  壬辰、癸巳年,东方是壬、癸水旺生木年,西方是辰土旺生金年,巳火克西方金年。东西力量悬殊不大,整体力量却是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倾向东方有利的变化。
  32年春,33年冬,刘秀征西系列战争的成功,与无意识运用到冬春利东的季节吻合分是不开的。

  35-36年,干支纪年为乙未、丙申年。
  乙未年,未土生金克水,利南路军不利北路军,北路军多波折。35年六月,适值羌族起事陇西,北路军主力转用于陇西。
  丙申年,金生北方水,利北路军;南方丙火旺临年,汉军南北合击,固平陇蜀,剪灭群雄,最后统一天下。
(四)、隋统一战争

  隋开皇元年(581年辛丑)九月至十一年春,隋文帝杨坚出兵北击突厥、南灭陈朝及平定江南的统一战争。

  南北朝末期,北周、突厥和陈朝三个主要政权并存。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总揽北周大权的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时隋疆域大体为长江以北,长城以南,东至沿海,西达四川的广大地区。拥有1100余县、2900余万人口,封建经济、文化较发达。杨坚为统一中国,革除弊政,发展生产,亲自讲武,整顿军队,并陆续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不断增强国力、军力。北方突厥为游牧奴隶社会,自6世纪中期崛起,至沙钵略可汗时,控制着长城以北,贝加尔湖以南,兴安岭以西,黑海以东的辽阔地域,拥有骑兵数十万。因隋王朝停止对其献礼、和亲,不断兴兵南犯,威胁隋的统治。但当时突厥有4可汗,各拥重兵,沙钵略与阿波、达头等可汗不和,为隋制胜突厥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陈朝传至后主陈叔宝时,保有长江以南、西陵峡以东到东南沿海的400余县、200余万人口。政治腐朽,上下猜忌,赋税繁重,府库空虚,刑法残暴,人民怨声载道;后主沉醉于酒色,疏于戒备,凭借长江阻遏隋军进攻。杨坚曾准备先灭陈朝,后击突厥。为巩固北部边防,防止突厥攻扰,在边境增修亭障,加固长城,并命上柱国阴寿镇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京兆尹虞庆则镇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屯兵数万以备之。

  开皇元年三月,即派大将贺若弼、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庐江(今合肥),作灭陈准备。九月,陈将周罗喉攻占江北隋的胡墅(今江苏六合西南)。杨坚命尚书左仆射高锴节度行军元帅长孙览、元景山率军伐陈。此际,突厥沙钵略可汗因其妻为北周千金公主,便以为北周复仇为借口,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于十二月攻占临榆镇(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关)。并联络各部,准备大举攻隋。杨坚根据隋朝新立,边防不固,实力尚不够充实等情况,决定变更原来计划,改取南和北战,先败突厥,后灭陈朝的战略。

  二年春,杨坚调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在洛阳(今洛阳城东)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以秦王杨俊为尚书令;在益州(治今成都)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以蜀王杨秀为尚书令;并不断调兵遣将加强北方各要地守备,以御突厥。在元景山部击败陈将陆纶水军,攻占损口(今湖北汉川东北损水入汉江之口)、沌阳(冷湖北汉阳东),陈被迫归还胡墅、遣使请和后,又诏令高锴撤军,与陈朝结好,准备北击突厥。杨坚利用突厥各可汗间的矛盾,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建议,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沙钵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钵略的力量(参见突厥攻隋之战)。

  582年五月,沙钵略率本部与阿波等各可汗兵40万突入长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军曾分别在马邑(今山西朔县)、可洛(今甘肃武威东南)击败来犯突厥军,但未能阻止其攻势。十二月,突厥大军深入到武威(今属甘肃)、金城(今兰州)、天水(今属甘肃)、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大掠牲畜、财物等。在周桨(今甘肃庆阳南)之战隋军顽强抗击沙钵略主力后,突厥达头可汗不愿继续南进,引兵自去。长孙晟乘机通过沙钵略之侄染干诈告:铁勒等反,欲袭其牙帐。沙钵略恐其后方生变,遂撤兵北返。隋经三年防御作战,争取了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反攻准备;而突厥则因隋之分化、离间政策,内部矛盾加深,加以灾荒严重,其势愈加不利。

  583年春,沙钵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杨坚下达“清边制胜”诏令,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率隋军主力20万分道反击突厥,以从根本上击破沙钵略,稳固北部边防(参见隋反击突厥之战)。隋军先后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高越原(今甘肃武威北)(参见高越原之战)、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和龙(今辽宁朝阳)等地各个击败突厥各部,并乘机说服阿波可汗归隋,进一步促成突厥内乱,使沙钵略与阿波等相互攻战不止。584年春,达头降服于隋。秋,沙钵略因屡为隋军所败和阿波军不断攻击,也向隋求和称藩。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隋文帝加紧灭陈准备。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县制,改革府兵制等措施,以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队战斗力。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国力、军力显著增强。587年,杨坚君臣多次谋议灭陈之策,决定采纳高锴、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的建议,根据长江地理形势与陈军分散守备之特点,实行多路进兵而置重点于长江下游的部署;在战前多方误敌、疲敌,破坏其物资储备,欲乘敌疲惫懈怠之机,然后突然渡江,东西呼应,一举突破取胜;在长江上游大造战船,加强水师;向江南大量散发诏书,揭露陈后主之罪,以争取人心。588年十月,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命杨广、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颖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51.8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陈。十二月,隋军发起攻灭陈朝的大规模作战(参见隋灭陈之战)。杨素率舟师出巴东郡(治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与荆州刺史刘仁恩军相配合,一举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参见狼尾滩之战),继而攻克岐亭、延洲(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参见歧亭、延州之战),击破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东撤之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口)以西,为下游隋军主力进攻陈都建康(今南京),创造了有利形势。

  589年正月,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配合钳击建康,至行军总管宇文述军占据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隋军主力已完成对建康的包围。随后,贺若弼军与陈军主力激战于白土冈(今南京城东)(参见白土岗之战),陈军全线溃退。韩擒虎军首先进入建康城,俘陈叔宝。杨广入城后,令陈叔宝以手书招降上游陈军。吴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湘州(治今长沙)等地陈将拒降,二月间均为隋军击破。岭南数郡共奉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冼夫人为主,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抚岭南,杨广亦命陈叔宝致书冼夫人,劝其归隋。冼夫人以其孙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结束了东晋以来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了隋文帝统一南北的大业。

  隋灭陈后,在江南地方推行抑制士族豪强的政策,引起士族豪强势力不满。他们利用隋欲移民关中的流言,乘机煽动民众叛隋。十年十一月,婺州(治金华,今属浙江)汪文进、越州(治会稽,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侩等;均举兵叛隋,并自称天子。乐安(今浙江仙居)蔡道人、温州沈孝彻、泉州(治今福州)王国庆等,亦自称大都督,起兵响应,杀官吏,攻州县,致使原陈故地多数皆反(参见隋平江南之战)。隋文帝遂命内史令杨素为行军总管领兵攻讨。杨素率水陆军,分路进击,逐个歼灭,至次年春,所有叛军均被消灭,江南遂安。

  点评:隋统一战争在战略运用上的特点为:集中使用兵力,力避两面作战。当决定先南后北时,即采用北守南攻方针,先巩固北部边防,并部署一定数量的战略机动部队,以保障南进时后方稳定。当突厥突然大举进犯,对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时,立即变更战略,改为先北后南,采用南和北攻方针,撤回南进大军,与陈结好谈和,待击败突厥后,再转兵攻陈。从而保证主要战略方向上的兵力优势。以军事打击与政治分化密切结合,充分运用外交策略,扩大彼方内部矛盾,使其相互攻战,自行削弱,从而增大胜利概率。隋统一战争在中国战争历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摘自:百度百科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582-583年,干支纪年为壬寅-癸卯年。
  壬癸五行为水,壬癸年即水年。水的属性具有克火、抑制南方火与生木、帮助东方木的。
  寅卯年五行为木,寅卯年即木年。木的属性具有克土、抑制土与生火、帮助南方火的。
  壬寅-癸卯年,壬癸水生寅卯木,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
  木的属性具有克土、抑制土与生火、帮助南方火的。“外因”方面这两年对东方或南方的军队有利。
  582年,北方的突厥,处在“外因”不利,“内因”有利的条件去进攻南方。突厥沙钵略乘隋朝新立,实力尚不够充实之机,依靠大骑兵集团的快速机动,全面攻掠隋北方要地,迫隋进行战略防御,处处抗拒,或作有限还击,败多胜少。隋在加强各地守御作战的同时,施用分化突厥,削弱和孤立沙钵略的策略,终于遏制了突厥大规模攻势的发展。
  583年,南方的隋朝,处在“外因”有利,“内因”也在渐有利的条件去反攻北方。隋经三年的防御作战,争取了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反攻准备;而突厥则因隋之分化、离间政策,内部矛盾加深,加以灾荒严重。四月上旬(巳、午月火旺的夏季),杨坚下达“清边制胜”诏令,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率隋军主力20万分道反击突厥,局势发展是胜多败少。
  到584年,干支纪年为甲辰,对南方的隋朝则是,甲木生南方火,南方火生辰土,辰土去克北方水。584年春,达头降服于隋。秋,沙钵略因屡为隋军所败和阿波军不断攻击,也向隋求和称藩。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
  关于584年甲辰年,为加深对五行方面的认识,请去参阅秦灭赵之战中的公元前236年乙丑、秦灭燕之战中的公元前227年甲戌、楚汉战争之前206年乙未处,四者间受外因五行气的影响,大方面变化也有其相同之处,结局都是对北方、东方不利,对南方与西方有利。
  582年-584三年的战争,我们进一步知道,以年为单位的战争周期,可以分为两大类战争周期:一、一年内的战争;二、两年以上的战争。战胜方,在属于两年周期以上的战争中,从整体局势发展来考虑,“外因”因素的重要性是比“内因”因素要大得多。

  公元588-589年,干支纪年为戊申-己酉年。
  戊己五行为土,戊己年即土年。土的属性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与生金、帮助西方金的。
  申酉五行为金,申酉年即金年。金的属性具有克木、抑制东方木与生水、帮助北方水的。
  戊申-己酉年,戊己生申酉金,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
  金的属性具有克木、抑制东方木与生水、帮助北方水的。金代表的地理方位为西方,水代表的地理方位为北方,说明戊申-己酉年的五行气,外因方面这两年内对西方或北方的军队有利。
    隋军能够南灭陈朝及平定江南的统一战争,与外因戊申-己酉年五行的帮助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以及随后的590年庚戌、辛亥、壬子年,都显示对北方有利。

(五)、唐朝统一战争

  唐武德元年(618年)至七年(624年),隋太原留守李渊击败各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统一天下,建立唐朝的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在全国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隋王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一些贵族豪强、地方官吏乘机起兵,割州据郡,称王称帝,企图利用农民战争战果,取隋而代之。其中主要有:虎贲郎将罗艺自称幽州总管,割据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朔方(郡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鹰扬郎将梁师都自称大丞相,北连突厥;马邑(郡治善阳,今山西朔县)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称帝,依附突厥;金城(今甘肃兰州)校尉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尽据陇西之地;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据河西五郡,称大凉王;巴陵(郡治巴陵,今湖南岳阳)校尉董景珍等拥萧梁后裔萧铣为帝,占据两湖及江西、广东部分地区。突厥不时攻扰北边。隋东都洛阳名为赵王杨侗掌握,实为将领王世充把持。在这种形势下,早有代隋之意的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亦起兵反隋。

  李渊赴太原上任时,即留长子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授意次子世民“密招豪友”,为起兵积聚人才。隋朝以太原为北部军事重镇,在此储存可供十年布帛粮谷。这些,都为李渊起兵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周密准备,李渊于义宁元年五月十五日,以勾结突厥为辞,将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太原留守副使王威和虎牙郎将高君雅斩首,起兵反隋,并确定了乘虚入关,据险养威,伺机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为减少对手和阻力,他还以各种政治外交手段,卑事突厥,麻痹李密,争取、瓦解农民军和其他割据势力,收揽民心,以保证其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抓紧扩编军队,建设骑兵,治兵备谷。六月十四日,设立大将军府,下置三军。李渊为大将军,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统军,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统军。七月初四,李渊誓师,传檄郡县,并以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北防突厥、刘武周。初五,李渊率3万大军自太原沿汾水南下,命通议大夫张纶率兵出抚稽胡部落,以保障进军关中右侧背安全。隋长安留守、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屯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扼守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互为犄角,以拒李渊。李渊军至贾胡堡(今山西霍县西北),因连日阴雨,军中乏粮,又传突厥与刘武周将乘虚袭太原,李渊便招集诸将谋议北还,被建成、世民力谏而止。八月,雨止,李渊于初三率军直趋霍邑。宋老生恃勇轻敌出战,被李渊军前后夹击,全军覆没。李渊乘胜破临汾,拔绛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绛),进抵龙门(今山西河津东南),并招降孙华农民起义军。另命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等率步骑兵6000渡河至梁山(今陕西韩城境)设营,等待大军。九月,兵围河东,屈突通凭坚城固守,李渊屡攻不下。李渊接受李世民等建议,决定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城,亲率主力进军关中。

  李渊进入关中后,其女李氏、族弟李神通等起兵响应,隋官也多归附。十一月初九,李渊军攻占长安。李渊废除全部隋朝苛禁,争取民心;又尊代王杨侑为帝,以缓和隋宗室、重臣的敌意;同时分遣太常卿郑元璹踌等略取新安、南阳(均属今河南)、荆襄、汉中、巴蜀等地。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的势力已超过当时任何一个割据集团。

  唐朝初立,割据陇西的薛举即于六月攻唐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威胁关中。七月,李世民率8总管兵在高坡(今陕西长武北)迎战薛举军。由于部将恃众不备,被薛举潜兵掩袭阵后,大败于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死十之五六,高摭陷落,李世民被迫撤回长安。薛举欲乘胜直捣长安,却突然病亡,其子仁杲继位,屯兵折摭城(今甘肃泾川东北)。八月,李渊再次命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他吸取上次失败教训,采取坚壁不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于十一月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军,斩首数千级,并乘胜追击,包围折摭城,迫降薛仁杲。唐平定陇西,消除了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安全。李渊击薛举时,曾暗中争取河西李轨中立。次年五月,李轨拒绝归唐,被唐击灭。

  正当唐谋进兵中原,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向唐河东发动进攻。619年四月至九月,刘武周军先后攻陷榆次、平遥、太原、晋州(治临汾,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绛州(治正乎,今山西新绛)等地,并多次击败唐援军,并州都督李元吉逃回长安,关中震骇。李渊甚至准备放弃河东,谨守关西。因李世民力陈,太原为国之根本,河东为关中屏障,李渊遂同意其率精兵3万御敌并收复失地。十一月,李世民率兵自龙门趁坚冰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针对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孤军深入,军无蓄积,利在速战,采取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冲其心腹,待其粮尽撤退时,一举歼敌的方略。至620年四月,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率军追击,数次大败其军,彻底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唐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和尔后夺取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唐军在河东作战期间,东方局势不断变化。洛阳王世充于619年四月称帝,国号郑,利用唐军无暇东顾之机,夺取了唐在河南的部分州县;河北窦建德实力增强,多次击败在河北的隋、唐军,与王世充也多次发生摩擦;江淮杜伏威于620年六月归唐,被封为吴王;江南萧铣地盘扩大,但无北向逐鹿中原之志,又有唐赵郡王李孝恭等在巴蜀地区对其牵制。于是李渊决定进兵中原,采用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于七月命李世民领8总管25将,统兵8万余东击王世充。同时遣使与窦建德言和,争取其中立。还命李孝恭等在巴蜀训练水军,伺机出击萧铣,以策应中原作战。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占东都外围重地慈涧(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世充退保东都。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作战,唐军多次大败王世充军,攻克回洛城(今河南孟县南)、辕辕(今河南嵩山西侧)、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河南50余州市相继归降。621年二月下旬,唐军开始昼夜不息地从四面攻打洛阳城,王世充军凭坚城固守,并不断用抛巨石“大砲”、“八弓弩箭”回击,唐军围攻l0余日不克。三月,洛阳城中粮食奇缺,但王世充仍困守孤城,几次遣使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恐郑灭夏危,决定联郑击唐,相机灭郑,夺取天下,遂率10余万大军援郑抗唐。在洛阳坚城未下、援兵骤至的情况下,李世民毅然决定扩大战役范围,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法,以求“一举两克”。遂命李元吉等继续围攻洛阳,亲率精骑3500为前锋去虎牢阻击,大军后继。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被阻于此月余,且几次小战均失利,士气低落,将卒思归。五月初,李世民计诱窦建德决战,采用按兵不动、待其气衰、前后夹击的策略,大败窦建德军,俘其众5万余人,窦建德亦受伤被擒。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被迫出城投降。此战,一举击灭王、窦两大集团,使唐统一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

  窦建德虎牢兵败被俘杀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唐在河北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李渊派李世民击败刘黑闼。622年六月,刘黑闼又引突厥攻打山东、河北,六年正月,李建成将其击灭。

  621年九月,李渊发巴蜀兵,以夔州总管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摄行军长史,统12总管兵顺江东下,进击萧铣。唐军采用直捣腹心,一举击灭萧铣的方略。随后,李渊又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了岭南96州,长江中游及岭南广大地区尽为唐有。623年八月,杜伏威部将辅公祏据丹阳(今江苏南京)起兵反唐。李渊命李孝恭、李靖等率7总管兵前往镇压,624年三月,辅公祏败亡。至此,唐统一战争基本结束。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617年,干支纪年为丁丑年。
  丁丑年,丁火生丑土,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
  李渊从太原攻击隋之长安,战略方位是东北攻击西南,如果发生的战争战线是属于正北正南向,局势对南方有利是肯定的。
  但是长安在太原的西南部,617年李渊攻击隋,这样战略方位的战争,多了一个地域因素的影响,必须加以整体分析,即偏向西方发展,西方五行为金。十一月初九,李渊军攻占长安的成功,一、与外因丁丑年五行的丁火生丑土,丑土生西方金,西方金生北方水的帮助有一定程度关系。二、与李渊从太原攻击隋的月份时间配合有关,月份是历经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等月,秋、冬是金水旺北方强的季节。
  北方攻击南方的战争,年内有利时间是下半年的秋、冬季节。月份的重要性,请参阅隋统一战争中的582年,北方的突厥在年五行不利的条件攻击南方的隋朝,也是从该年的丙午月起一直延续到年底的下半年秋、冬季金水旺北方强的时间段。而关于四维方的战争规律。请参阅秦灭楚之战中的前223-前222年,秦军征楚国江南,方位移动五行与局势的发展关系。
  年周期规律。以年为单位的战争周期,可以分为两大类战争周期:一、一年内的战争;二、两年以上的战争。在属于一年内周期的战争,战胜方,从整体局势发展来考虑,其成功的原因往往是“月份”外因因素(年五行不如月五行)与所属“主动攻击方”内因因素的有机搭配得当有关。

  武德元年(618年),干支纪年为戊寅年。
  年内两次浅水原之战结果的不同,其原因:
  七月战争,西北攻击东南,偏向南方发展,南方五行为火。七月,干支纪月为庚申。一、外因戊寅年七月五行的流动规律为:寅木生偏向南方发展的五行火,火生戊土,戊土生庚申西方金,庚申西方金去克东方、东部一带木的帮助有一定程度关系;二,内因方面,西北甘肃的薛举军为主动攻击方,各方条件准备充分,而东南方的李世民军,唐朝在长安的建立不到半年多的时间,欠稳,局势对西北方有利。
  十一月战争,东南攻击西北,偏向北方发展,北方五行为水。十一月,干支纪月为甲子。一、外因戊寅年十一月五行的流动规律为:水生木,木旺土缩金缺;二,内因方面,东南方的李世民军,为主动攻击方,反攻条件准备充足,局势对东南方有利。

  武德二年(619年),干支纪年为己卯年。
  己卯年,“外因”方面这年行木气年,木,东方。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克抑制的关系。
  北方攻击南方,即北方为战争的主动发动方,是水克火,南方要扭转局面,必须有土出现,才能构成土克水。己卯年,单从外因分析即卯木旺克己土,己土是阴土且弱无力抑制北方,四五六月,火土旺利南方的月份,南方处被动,战局还是发生在山西榆次、平遥、围太原一带,南方还稍微能控制战局。而到下半年金水旺利北方的季节,战局却出现了一边南倒的局势,九月刘武周陷太原、十月寇临汾、新绛等地,并多次击败唐援军,并州都督李元吉逃回长安,关中震骇。
  木旺即东方有利、强。强者,动也,东方局势有变化。
  619年四月至九月,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向唐河东发动进攻;洛阳王世充于619年四月称帝,国号郑,利用唐军无暇东顾之机,夺取了唐在河南的部分州县;河北窦建德实力增强,多次击败在河北的隋、唐军,与王世充也多次发生摩擦。

  武德三年(620年),干支纪年为庚辰年。
  庚辰年,“外因”方面这年行土气年,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辰土年克北方水,生助西方金,北方为库。有利于南方、西方的五行信息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是处在主动攻击方,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会出现的。
  620年四月,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率军追击,数次大败其军,彻底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 ...江淮杜伏威于620年六月归唐,被封为吴王... ...七月李世民领8总管25将,统兵8万余东击王世充。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占东都外围重地慈涧(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世充退保东都。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作战,唐军多次大败王世充军,攻克回洛城(今河南孟县南)、辕辕(今河南嵩山西侧)、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河南50余州市相继归降。

  武德四年(621年),干支纪年为辛巳年。
  辛巳年,“外因”方面这年行火气年,火,南方,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克抑制的关系。李世民军于火年火旺的季节大败北方的窦建德军,从中可看出五行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不可忽之。
  621年二月下旬,唐军开始昼夜不息地从四面攻打洛阳城。三月,窦建德恐郑灭夏危,决定联郑击唐,遂率10余万大军援郑抗唐。五月初,李世民大败窦建德军,俘其众5万余人,窦建德亦受伤被擒。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被迫出城投降。此战,一举击灭王、窦两大集团,使唐统一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

(六)、宋统一战争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略,举兵平荆湖、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诸割据政权,实现局部统一的战争。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北宋王朝。时南北各地仍由五代残余割据政权所控制:荆南高保勖据有江汉三州;周行逢占据湖南14州;后蜀孟昶据有两川、汉中45州;南汉刘鋹据有岭南60州;南唐李璟据有江南19州;吴越钱俶占据两浙13州;北汉刘钧占据河东12州。此外,尚有契丹(辽)、西夏与宋并立。分裂割据的局面,阻碍著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使北宋王朝的安全受到威胁。为实现统一,太祖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遂于建隆三年九月,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北汉南掠;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假途灭虢,袭占荆、湖

  荆南、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要冲,南北相邻,又东临南唐,西接后蜀,南靠南汉。占领荆、湖,即可割裂江南诸国,为各个击破创造条件。为此,宋廷决定寻机出兵荆、湖。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11岁的周保权继位。衡州刺史张文表乘机兵变,占领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威逼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周保权为讨张文表,向宋求援。赵匡胤决定以假途灭虢方略,出师湖南、假道荆渚,以达一箭双雕的目的。963年正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10州兵以助湖南讨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二月初九,慕容延钊暗遣李处耘率数千轻骑,攻占江陵(今属湖北)城,迫节度使高继冲降,荆南遂亡。时周保权已干息内乱,知宋欲图湖南,为阻宋军南下,命指挥使张从富领兵阻截。二月底,宋军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今南岳阳北),缴获战船700艘,占领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三月初十,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分进合击,攻灭后蜀

  宋平荆池后,即部署攻蜀。后蜀主孟昶闻讯,欲依托川陕险要地势,严兵拒守,同时遣使约北汉共同反宋。宋太祖获后蜀叛将赵彦韬,得知蜀军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命分兵两路:北路以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率步骑3万出凤州(治梁泉,今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为副都部署,率步骑2万出归州(治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进。两路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率兵数万北上扼守利州(治绵谷,今四川广元)、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等关隘。十二月,北路军占领利州。三年正月初,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治普安,今四川剑阁)。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巴东咽吭夔州(治今四川奉节东白帝),连克万(治南浦,今四川万县)、开(治开江,今四川开县)、忠(治临江,今四川忠县)、遂(治方义,今四川遂宁)等州。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诱歼主力,灭亡南汉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唯南汉主刘鋹拒绝附宋。开宝二年(969年)六月,宋太祖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出战物资准备。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10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治临贺,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兴王府(今广州),以诱歼南汉军主力。及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宋军伏击获胜,杀伍彦柔,占领贺州。十二月,进至韶州(治曲江,今广东韶关),南汉都统李承渥率兵10万于莲花峰(今韶关东南)下,列象阵迎击宋军,宋军以强弓劲弩破其阵,占领韶州。四年正月,宋军攻克英(今广东英德)、雄(治浈昌,今广东南雄)--州。二月,进至马径(今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嶽6万兵,继攻陷兴王府,刘鋹降,南汉灭亡。

  突然袭击,攻灭南唐

  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备战以防宋军进攻。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桌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10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今屑浙江)北上策应;并遣王明牵制湖口(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治秋浦,今安徽贵池),占领采石(今安徽当涂北)。于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八年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今属江苏),继与10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今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吴越军队攻陷金陵东面的门户润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围之中,后主急召外地军队救援金陵。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已晚。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15万水军(朱令赟部)在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断,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执意守城到底。围城之中的金陵,粮食乏,士气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军开始从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围城打援,灭亡北汉

  宋统一江南后,实力倍增。太宗赵光义决心继承太祖遗志,集兵攻灭北汉。鉴于北汉依附于辽,太祖曾三次出征北汉,皆败于出援辽军,遂制定围城打援、先退辽军、后取太原的方略,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亲率大军出征: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招讨制置使,率军围攻太原;以云州观察使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孟玄喆为镇州驻泊兵马都钤辖,分别扼守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关城)、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待击辽援。十五日,太宗率主力一部出镇州直趋太原。北汉主急乞兵于辽。辽以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出东路,另以大同节度使耶律善补率军出北路,分路进援北汉。三月十六日,耶律敌烈于石岭关遭宋军突击,大败身亡。未几,北路辽军亦被击退。四月中旬,宋军扫清外围,集兵数十万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于五月初六举城出降,北汉亡。

  点评:宋统一战争历时18年,宋王朝统一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其军事上的原因,一是先南后北战略方略符合当时南弱北强的情势,二是太祖、太宗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法,抓住战机,充分准备,巧妙用兵,获得胜利,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宋虽未完全统一中国,但也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社会安定和发展南北经济文化奠定了基础。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963年,干支纪年为癸亥年。
  癸亥年,为水北方旺的年份,如果战争北方又处在主动地位,那么战局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
  963年正月,宋军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10州兵以助湖南讨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二月初九,攻占江陵(今属湖北)城,荆南遂亡。二月底,占领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三月初十,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公元964年,干支纪年为甲子年。
  甲子年,为水木东方旺的年份,利北方、东方。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命分兵两路:北路沿嘉陵江南下;东路溯长江西进。十二月,北路军占领利州。965年正月初,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奉节东白帝,连克万县、开县、忠县、遂宁等州。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公元970年,干支纪年为庚午年。
  庚午年,“外因”方面这年行火气年,火,南方,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克抑制的关系。在外因五行力量处在均衡的情况下,而善于运用季节的旺衰,以及内因在各方面战备物资准备充足的条件下主动攻击,也会出现局势扭转的情况。
  970年九月,宋军潘美率10州兵长驱南下,占领贺州。十二月,占领韶州。971年正月,宋军攻克广东英德、南雄。二月,攻陷广州,刘鋹降,南汉灭亡。

  公元974-975年,干支纪年为甲戌-乙亥年。
  甲戌、乙亥年为木旺的年份,利东方。
  宋军在外因不利,内因江南的南唐处在包围的有利条件下发动战争,历时14月之久的时间,方能够把南唐灭亡。再来回顾宋灭荆南与后蜀,因得天时、地利的80-90%,时间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可谓神速;灭南汉得天时、地利的50-60%,时间是6个月;灭南唐时得天时、地利的10-30%,用时14个月,给我们是有点劳师动众、劳民伤财方能成功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出五行在军事领域中的重要性,它能使战争双方的时间缩短,能够用最少的伤亡达到预期的结果。

  公元979年,干支纪年为己卯年。
  己卯年,“外因”方面这年行木气年,木生火。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克抑制的关系。
  木生火,利南方。
  去阅唐武德二年(619年),干支纪年也是己卯年,也是在山西发动的战争。这两次战争在外因相同的条件下,结果为何不相一致呢?
  这两次战争不同的因素是,619年是北方攻击南方的战争,北方为主动攻击方,时间在下半年;979年是南方攻击北方的战争,南方为主动攻击方,时间在上半年。根据五行原理:“越是稳定性大的事物,受五行的影响就越小,越是稳定性小的事物,受五行的影响就越大”。从这两次战争的比较,说明了内因在事物中是起主导作用,外因是起次导作用,进一步说明了先下手为强的普遍原理。
  不管内因如何的强大,没有外因的有效配合其效果也是不相一致的,619年是水生木,不管北方的内因力量如何强大,木年,毕竟是生火的,所以刘武周是差不多占领了唐朝的河东,而唐朝不被灭,如果战争时间是发生在上半年而结束的话,战局会是如何的局面呢?979年是木生火,火生土,土克水,北方水有消融之信息,固宋军能够在这己卯年灭了北汉,如果战争时间是发生在下半年而结束的话,战局又会是如何的局面呢?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应该深思的!

(七)、金灭北宋之战
  
  中国金天会三年至五年(宋宣和七年至靖康二年,1125~1127),金军南下攻灭北宋的战争。

  天会三年,金灭辽后,即准备攻宋。为迷惑宋朝,金不断遣使至宋,佯示友好,使宋廷放松了戒备。十月,金突然兵分两路南下: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率领,自西京(今山西大同)攻太原;东路由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率领,自南京(今河北卢龙)攻燕山府(今北京)。战争伊始,金西路军轻取朔(今山西朔县)、武(今山西神池)、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继而围攻太原,遭宋军顽强抗击,遂改为长期围困。金东路军进抵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投降。宗望以郭药师为向导,移军直扑东京(今开封)。十一月,宋徽宗赵佶见形势危急,令各路军入援,同时遣使向金求和,次月传位于太子赵桓(即钦宗)。四年正月初,金东路军迫近黄河北岸,进攻浚州(今河南浚县),宋军梁方平部奔溃,南岸守桥的何灌部亦焚桥溃散。金军进占浚州后,以小船渡河。徽宗闻讯南逃。钦宗也欲弃城西走,经兵部侍郎李纲力谏,才决定留在东京。钦宗升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李纲提出“今日之计,莫如整励士马,声言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宋史·李纲传》)他积极营造战具,整饬军备,抚励民心。正月初七,金东路军6万兵临东京城下。李纲率军民日夜坚守,重创金军。不久,宋军20余万来援。李纲等主张坚壁勿战,待金军粮尽力竭后再行攻击。然钦宗屡变决心,后遣军夜袭金营失利,遂再与金人议和。金乘机迫宋钦宗接受屈辱的和议条件后撤军北归。宗翰除留军一部继续围攻太原外,也退回西京。金军退后,徽宗返回东京。宋廷轻信和议,不修战备。李纲等主战大臣相继被贬,宋廷遂为主和大臣所控制。

  八月,金军再次大举南下。宗翰率西路军自西京攻占太原,宗望率东路军自保州(今河北保定)攻占真定(今河北正定)。宋廷急忙遣使议和,求金缓师。而金一面佯许和议,一面遣军直趋东京。十一月,金西路军进占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宋廷令宣抚副使折彦质统兵12万、佥书枢密院事李回率骑兵万余,在黄河南岸据守,阻止金军南渡;令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范讷统兵5万,驻守滑州(今河南滑县)、浚州,以阻金东路军。金东路军见宋有备,转兵恩州(今河北清河),趋大名(今属河北),在李固渡(今河北魏县西)过河。西路军则虚张声势,击鼓吓退守河宋军,从孟津(今属河南)、河阳等地,相继渡河。宗翰、宗望会师于东京城下。钦宗惊恐万状,急许与金划黄河为界。金不理会,继续进攻。闰十一月二十五,金军攻破东京。十二月初二,钦宗投降。五年四月,金军携宋徽、钦二帝北还,北宋遂亡。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1125-1126年,干支纪年为乙巳、丙午年。
  乙巳、丙午年,为南方火旺的年份,从年周期角度来说,整体是利南方的。因水的本质是克南方火的,而北方的金军是战争的主动发动攻击方,说明内因各方战备条件是得到充分准备,外因的选择却又是在北方水旺的秋冬季节发动战争,从月周期角度来说,是利北方的。金能够灭北宋战争的胜利,说明了一个外因普遍规律:年好不如月好,外因不如内因,被动不如主动。

  金灭北宋,占领领地限于黄河流域附近以北,不能够彻底的占领北宋南方国境,以致有南宋王朝的出现,也说明了一个外因普遍规律:月好的成果比年好成果的辉煌小。

  总结:年好不如月好,外因不如内因,被动不如主动;月好的成果比年好成果的辉煌小。

(八)、元朝(蒙)南宋战争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至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端平元年至祥兴二年,1234—1279年),蒙古(元)军攻灭南宋,统一中国的战争。

    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诸部,建立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后,相继攻灭西夏和西辽。窝阔台继承汗位后,联宋灭金,成为北方统治者,形成了蒙宋对峙形势。蒙古窝阔台汗六即1234年,宋未经充分准备,即乘蒙古军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机,遣军收复原宋西京、东京、南京(今河南洛阳、开封;商丘南),被蒙古军击败。当年夏,窝阔台与诸王议定,在西征钦察、斡罗思,东征高丽的同时,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从而揭开了蒙(元)宋战争序幕。

    窝阔台的连续进攻

    蒙古灭金后,南宋仍沿袭御金部署,实施对蒙古防御。四川战区,以七方关(今甘肃康县东北)、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阶、成、西和(今甘肃武都东南、成县、西和西南)、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及天水军(今甘肃天水西南)为重点,部署四支御前诸军;荆湖战区,以襄阳(今属湖北襄樊)、江陵(今属湖北)、鄂州(今武汉武昌)为重点,沿边一线分点屯兵;两淮战区,以淮河为屏障,屯兵庐州(今合肥),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等诸军事重镇。

    窝阔台针对南宋防御部署,采取削弱南宋实力、迫其臣服的方略,分遣两路大军,实施连续进攻。1235年六月,窝阔台命皇子阔端、将领达海绀卜等率西路军攻蜀;命皇子阔出(一作曲出)、宗王口温不花等率东路军攻荆襄。八月,东路军破唐州(今河南唐河)、枣阳(今属湖北),西掠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邓州(今属河南)后北归。十一月,西路军攻占沔州(今陕西略阳),前出至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被权差利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曹友闻击退(参见沔州之战)。1236年三月,东路军再攻荆襄,占襄阳,破郢州、荆门(今属湖北)。九月,西路军分兵两路入川,避开仙人关要隘,迂回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老勉县),全歼曹友闻军。十月,东路军主帅阔出病死,忒木台率军进逼江陵(今属湖北),被宋军孟珙击退。西路军攻占成都后,主力退回陕西。1237-1238年,东路军因进攻荆襄受挫,遂将主攻方向转向两淮,先后于安丰军(今安徽寿县),庐州被宋将杜杲击败(参见庐州之战)。十一年春,宋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兼知鄂州孟珙遣军收复襄阳、信阳(今属河南)、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等城(参见京襄之战)。遂以江陵府为基地,大兴屯田,训练军伍,经理荆襄,策应四川,使荆湖战场出现转机。八月,阔端遣达海绀卜率军入蜀,再占成都,攻掠成都、潼川两路及重庆周围州县。蒙古汉军汪世显部越渠江而东,破万州(今四川万县市),克夔州(今奉节),企图出三峡入两湖,至归州(今湖北秭归)大垭寨,遭孟珙截击败退(参见大垭寨之战)。孟珙乘势收复夔州。十三年十一月,蒙古军复入蜀,再破成都。旋窝阔台病逝,蒙古军留部分兵力屯驻要地,主力北归,对宋战争暂告一段落(参见窝阔台攻宋之战)。

    蒙哥的战略大迂回

    南宋在同蒙古军作战中,逐渐形成守长江上游以固下游,守汉淮以蔽长江的防御方针,加强了四川、荆湖、两淮三个战区的设防。四川战区,余玠采取守点控面的防御措施,建立以重庆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梯次防御体系(参见余玠防蜀之战)。荆湖战区,宋安抚制置大使孟珙招兵置军,大兴屯田;为阻止蒙古军过夔门沿江东进,实施了梯次防御。江淮战区,在军事重镇和要点加筑城寨,增兵守备,并于城寨百里以内,三里一沟,五里一渠,遏制蒙古骑兵长驱奔袭。同时还造轻捷战船,以水、步混编组成游击军,屯戍长江,拟随时应援。

    蒙哥继汗位后,针对南宋防御部署,命四川、河南、山东诸军开辟屯田,与宋军争夺城镇与堡寨。蒙哥鉴于水军缺少,难以越过长江天险,遂采取战略大迂回,从翼侧及侧后攻宋。

    蒙哥汗三年(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九月,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军征大理(今属云南)(参见忽必灭大理之战)。忽必烈分兵三路南进,自率中路经满陀城(今四川汉源北),再渡大渡河,取古清溪道南下,穿行山谷2000多里,三路会师后全歼大理军主力,占领大理城。旋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台等继平大理诸部。六年六月,蒙哥以对南宋的侧后包围已告完成,乃由两翼攻宋。右翼,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帖哥火鲁赤、带答儿自利州(今四川广元)、兴元(今陕西汉中),南北对进攻四川(参见蒙古攻四川之战);左翼,命宗王塔察儿、驸马帖里垓攻宋两淮。十二月,右翼,兀良合台、帖哥火鲁赤等会师于合州(今四川合川东)附近后,各按原路返回。左翼,塔察儿军至山东,因军纪不严被召回。八年二月,蒙哥亲率大军攻宋。命兀良合台自大理经广西北上策应;命忽必烈南攻鄂州;自率主力攻四川,企图东出夔门,浮江而下,待三路会师鄂州后,合兵攻临安(今杭州)。七月,蒙哥率军4万由陇州(今陕西千阳西北)经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南进。是年冬至利州,先后克降苦竹隘(今四川剑阁北)、大获(今苍溪东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大良平(今四川广安东)等城。先期入蜀的蒙古军,由纽璘率战船200艘沿江东进,占领涪州(今四川涪陵),造浮桥以阻宋军援蜀,又于铜罗峡据险为垒,阻扼重庆宋军北进(参见纽粦攻四川之战)。九年二月,蒙哥率军围攻东川防御要点合州。守将王坚依托险峻地形和坚固壁垒,固守力战。蒙古军连攻5月不克。后蒙哥亲临现场督战中炮风,卒于军中,进攻四川的蒙古军撤军北归(参见钓鱼城之战)。同年九月,忽必烈率军进至长江边,虽得蒙哥死讯,仍令诸军自阳逻堡(今武汉东)渡江,围攻宋要地鄂州;并派兵接应兀良合台军北上。忽必烈督军攻城两月未克,闰十一月,得知阿里不哥准备在漠北称汗,决定北归争夺汗位,遂扬言攻临安,以迷惑宋军。宋军统帅贾似道在各路援军集结鄂州附近,又得知蒙哥死讯的情况下,不乘机反击,却擅自遣使以划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向蒙古军乞和。忽必烈趁此允和,撤军北归(参见鄂州之战)。(参见蒙哥攻宋之战)。

    忽必烈的中间突破战略

    宋开庆元年(蒙古中统元年,1259年),贾似道隐瞒乞和真相,谎报战功,被擢为右丞相,唯恐阴谋败露,极力打击陷害作战有功将领。度宗赵禥继位后,贾似道专权,军政愈加腐败,民力益竭,将士离心,战备松弛。忽必烈继汗位、平定内乱后,即着手整顿军队,督造战船,组训水军,进行灭宋准备。并制定了先取襄樊,实施中间突破,浮汉入江,直趋临安的方略。

    蒙古至元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师包围襄樊,后以枢密副使史天泽主掌军务。鉴于襄阳、樊城城池坚深、军储充足,史天泽决定长围久困,待机而破,并于六年六月完成对襄樊的包围。此后,蒙古军多次击退宋军援兵。襄阳守将吕文焕曾多次出击未能打破被围局面,襄阳、樊城孤立无援。八年,蒙古改国号大元,令军加紧攻城。十年一月,元军水陆夹攻,配以威力较大的回回炮,破樊城。二月,吕文焕以襄阳城降(参见襄樊之战)。

    元军破襄樊,忽必烈强令征兵10万,增加攻宋兵力,决定乘胜直捣南宋腹地。命驻蜀元军进攻各要地,以阻宋军东援;命淮西行枢密院使合丹、刘整攻淮西,淮东都元帅博罗欢等攻淮东,牵制两淮宋军;以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平章政事阿术等率领主力,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直趋临安;并告诫伯颜勿妄杀,以争取人心。 十一年九月,伯颜率水、步军进至郢州,绕过宋将张世杰的阻截,顺汉水趋汉口(参见郢州之战),以声东击西之计,袭占沙芜口,屯军江边。以捣虚之计,突破宋军防线,占领鄂州(参见鄂州之战)。旋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战抚兼施,顺江东进,宋沿江州府纷纷归降。十二年二月,伯颜率军于丁家洲大败宋军精锐(参见丁家洲之战),继而攻占建康(今南京)、镇江(今属江苏)等重镇,逼近临安。时张世杰、文天祥等奉诏率兵入卫临安。宋廷命文天祥扼守平江(今江苏苏州),屏蔽临安;命张世杰率军向镇江方向反击元军。七月,张世杰率舟师于焦山(今江苏镇江东)江面列阵,欲与元军决战,遭火攻,溃不成军(参见焦山之战)。忽必烈命伯颜乘势率主力攻取临安。为分宋军兵势,牵制各地宋军入援临安;令阿术率军攻扬州(参见扬州之战);阿里海牙攻湖南(参见潭州之战);宋都带等攻江西。十月,伯颜分军三路向临安进发。十三年(宋景炎元年,1276年)正月,会师皋亭山(今杭州北),宋廷拒绝张世杰、文天祥提出的背城一战以图求存的建策,一面送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逃,一面遣使向元军请降。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相继离去。二月初五,宋恭帝赵显率百官于临安降元(参见临安之战)。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淮西降元。

    五月,右丞相文天祥、制置副使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罡为帝,出兵闽北失败,流亡海上。江西、湖南、淮东皆被元军占领。十四年五月,文天祥率军反攻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所至克捷,后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参见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战)。十五年四月,赵昰病死,赵昺(八岁)继位,徙至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忽必烈遣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恒率军分水陆两道追歼南宋残部。十六年二月,张、李两军在厓山会师,全歼宋军(参见厓山海战)。时四川亦平。南宋亡。(参见忽必烈灭宋之战)

点评:蒙(元)宋战争持续46年,忽必烈总结前两次攻宋的经验教训,适时改变主攻方向和发展水军,采取牵制两翼、集中兵力中间突破、浮汉入江、直捣临安的方略,缩短了战线,割裂了南宋的东西联系,致宋军被动挨打。同时,实行招降安抚之策,形成政治、军事优势,终于灭亡南宋,结束了唐末以来3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公元1235-1241年,历经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年。
  从地支纪年的排列,可以看出来,年五行气整体运是行到有利西方、北方的金、水年份。而从天干纪年的排列,也可以看出来,年五行气整体运是行到有利南方的年份,固蒙古在这时间段内发动攻击南方南宋的战争,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1253年,癸丑年。
  1256年,丙辰年。
  1258年,戊午年。
  1259年,己未年。

  1268年,戊辰年,忽必烈命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师包围襄樊。
  1269年,己巳年。
  1270年,庚午年。
  1271年,辛未年。
  1272年,壬申年。
  1273年,癸酉年,破樊城。
  1274年,甲戌年。
  1275年,乙亥年。
  1276年,丙子年,宋恭帝赵显率百官于临安降元。
  1277年,丁丑年,五月,文天祥率军反攻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所至克捷,后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
  1278年,戊寅。
  1279年,己卯,广东、四川平。
(九)、明朝

1、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至正二十七年(1356—1367年),在明统一战争中,朱元璋统一江南的作战。

在北方军阀连年混战的同时,南方各起义军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各政权割据的局面。朱元璋占据集庆后改集庆为应天府(江苏南京市),但四面受敌,东有元将定定扼守镇江,东南有张士诚占有平江(今江苏苏州)、常州(今江苏常州)和浙西地区,东北有地主武装青衣军张明鉴占据扬州(今属江苏),南面有元将八思尔不花驻屯徽州(今安徽歙县),西面有徐寿辉占有池州(今安徽贵池)。为解决来自诸多方面的危胁,朱元璋先后派兵攻占了镇江、广德(今安徽广德)、长兴(今浙江长兴)、江阴(今江苏江阴),使势力范围得到了扩展与巩固。尔后集中力量打击孤立无援的浙东元军。为巩固占领区和继续发展壮大势力,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策,经四、五年的努力和准备便开始进行统一江南的作战。朱元璋根据当时形势和自己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势力之间的处境,制定了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方针。

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改元大义。是月初五,陈友谅率l0余万大军顺江而下攻应天,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之策,以伏兵击败陈友谅(参见安庆、江州之战)。

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吕珍围攻安丰,安丰粮尽援绝,刘福通战死,朱元璋闻讯率部往援。三月,朱元璋渡江,三战三捷,解安丰之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率主力往救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得讯后,于七月初六,亲率舟师号称20万往救洪都。两军会战于鄱阳湖上,朱元璋军采用火攻,陈友谅兵败身亡,主力伤亡殆尽(参见鄱阳湖之战)。

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克武昌(湖北武汉),陈理投降,陈友谅的大汉政权灭亡(参见武昌之战)。朱元璋攻取武昌后,旋又攻占襄阳(今湖北襄樊)等汉水流域和要点,全部控制了长江中游。为稳定江汉局势,又与四川明玉珍通好。然后转兵东向攻张士诚。朱元璋根据张士诚占领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南北兵力应援不便等弱点,制定了“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明太祖实录》卷十八) 的战略方针。

1365年十月,徐达、常遇春率水步骑军,水陆并进,进攻淮东(参见两淮之战)。朱军进展顺利,迅速占领泰州(今江苏泰州市)、高邮、徐州等地,从而占领全部淮东,完成其攻取淮东剪其羽翼的作战步骤。

1366年八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先后攻克湖州(今浙江吴兴)(参见湖州之战)、杭州等重镇,对平江形成北、西、南三面合围之势。

1367年九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参见平江之战)。在这种形势下,浙东方国珍被迫向朱元璋请降,朱元璋基本上统一了江南后,决定南征北伐同时并进,以北方为进攻重点,开始了北上伐元的战争。

点评:此战,朱元璋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采取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在具体作战中,稳步推进,集中优势兵力,先剪枝叶,然后动摇其根本,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北上灭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1360年,干支纪年庚子。西方攻击东方。金生水,水生木,通关的关系,利东。东部的朱元璋以伏兵击败陈友谅。

  1363年,干支纪年癸卯。西方攻击东方。水生木,利东。

  1364年,干支纪年甲辰。东南攻击西北。木年加水库之年,东南方乘前年鄱阳湖之战胜利之机,春季,在军威大盛下一举而控制长江中游与汉水流域局势。又乘辰土年,土生金,转兵东向攻张士诚。

  1365年,乙巳年。南方攻击北方。木生火,利南。南京的朱元璋水陆并进,迅速占领泰州(今江苏泰州市)、高邮、徐州等地。

1366年,丙午年。火旺的年份,利南。八至十一月,秋、冬季节北方水旺的月份,北方的明军先后攻克南方浙江的湖州、杭州重镇。对平江形成北、西、南三面合围之势。

  1367年,丁未年。火生土,利南、西。九月,东方平江城破。乘未土旺的年份,进而出兵北伐。


2、明朝统一全国的战争

    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遣军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残余势力的一系列作战。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参见元末农民起义)。义军首领朱元璋在江北红巾军掩护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后,统一江南后(参见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并举,以夺取全国统治权。随即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统一战争。

北上灭元,平定西北

明攻山东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在明北伐灭元之战中,明军攻山东的作战,也是明北伐的第一次作战。  

元朝入主中国以后,在山东设东平、东昌(今聊城)、济宁、益都、济南、般阳(今淄博市西南淄川)等路。山东东西道宣慰使普颜不花坐镇益都,指挥各路军政。故夺取山东,要在攻克益都,去其龙首。此役作战路线有两条,其一由江淮北经沂州(今临沂),直取益都;另一由徐州北攻济宁、济南,再东取益都。征虏大将军徐达根据自己对战场形势的分析和明太祖朱元璋的临战指示,采取了两路并进,钳击益都的战略方日遣使招降元沂州守将义兵都元帅王宣、王信父子。十一月初四日,师次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开始分兵两路:西路由都督同知张兴祖(又姓汪)率宣武等卫军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东平;东路由徐达及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主力北攻益都。十二日,王宜、王信父子降而复叛,徐达率所部攻克沂州,杀死王宣,附近峄州(今山东峄县)、莒州(今山东莒县)、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沭阳(今属江苏)、日照(今属山东)、赣榆(今属江苏)等州县官吏归降。十八日,朱元璋遣使至沂州指示徐达:“如向益都,当遣精锐扼黄河要冲,断其援兵,可以必克。若益都未下,即宜进取济宁、济南。二城既下,益都、山东势穷力竭,如囊中物矣。”徐达即命平章韩政扼守黄河要冲,阻敌增援,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二十九日,元益都守将普颜不花战死,益都城破。徐达乘胜攻占寿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昌乐、高苑(今属山东高青)等县。同时,西路张兴祖军也连连告捷,十二月初五日,进逼东平,元平章马德弃城逃遁,东阿、安山(今山东东平西)等地官吏相继归降,获士卒5万余人。初八日,进围济宁,元守将陈秉直不战而逃,济宁遂破。东路徐达军在益都稍事休整之后,于十二月初七日,进逼济南,元平章忽林台、詹同、脱因帖木儿引军而逃,济南不战而克,获官兵3800余人,马429匹。二十二至二十六日又相继攻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阳等州县。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十二日,常遇春率军克东昌,茌平等县官吏皆降。二十五日,徐达率军再平乐安(今山东广饶)。至此,山东基本得以平定。此役俘获士卒3.2万余人、马1.6万余匹、粮59.7万余石、盐5.37万余引、布绢8.07万余匹。  

点评:此战,明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举夺得攻取山东之役的胜利,为整个北伐战争的胜利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明攻河南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至四月,明北伐灭元之战中进行的第二次作战。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向有“中州”、“中原”之称,距元朝大都(今北京)1580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太祖朱元璋要求北伐军先取山东,目的是为了撤除元廷屏蔽,而后移兵河南,则意在破其藩篱,使大都势孤援绝,为最后推翻元王朝统治创造条件。洪武元年二月,明军平定山东以后(参见明攻山东之战),朱元璋立即指示北伐军移师河南。是时元将脱因帖木儿驻守洛阳,兵力较强;李克彝、左君弼等驻守开封,降守不定。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朱元璋制定了南北两路并进夹击的战略方针。南路由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地驻军,于洪武元年三月初一日向南阳进发;北路由征虏大将军徐达督北伐主力于三月初溯黄河而上,西攻开封,夺取洛阳。三月二十二日,邓愈进取唐州(今河南唐河),守将弃城逃遁。二十六日趋逼南阳,败阻敌于瓦店。次日,占领南阳,擒元守将史克新、张居敬(一作张敬)等26人,俘获士卒1500余人,马150余匹。南路军的顺利发展有效地牵制了元军,为北路军的推进减少了阻力。北路军于三月初五日由乐安出发,十六日抵济宁,开耐牢坡坝入黄河西上。一路连下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南)、许州(今河南许昌),二十九日至陈桥(今河南封丘境内),开封守将李克彝、左君弼相互推诿却战,最后李克彝率部西逃,左君弼投降。四月初八日,徐达军自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附近)西进,大败脱因帖木儿守军5万人于洛水北塔儿湾(今河南偃师境内),梁王阿鲁温投降,洛阳遂为明军所有。于是乘胜连下嵩(今河南嵩县)、陈(今河南睢阳)、汝(今河南临汝)等州。二十二日,征虏右副将军冯宗异、都督同知康茂才等奉徐达之命西向攻克陕州(今河南陕县)。二十六日,进占潼关,元守将李思齐、张思道分别西逃凤翔、鄜城(今陕西洛川境内)。河南至此平定,用时不足两月。
点评:攻取河南之役的胜利,使明军实现了对元都的弧形包围,进一步为攻克元大都铺平了道路。

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朱元璋得知徐达、常遇春所率北伐军已按既定撤屏蔽、剪羽翼、据户槛之方略,平定山东(参见明攻山东之战)、河南(参见明攻河南之战),占据潼关,孤立大都,遂于五月亲至汴梁(今河南开封),与诸将商讨灭元大计。之后,徐达遣精兵为先锋,自率主力北渡黄河,攻占邯郸(今属河北)等地。师至临清(今属山东),会合各路军水陆并进,连战皆捷,于八月克大都(参见明攻河北、大都之战)。元朝灭亡。元顺帝脱欢贴睦尔北走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闪电河北岸),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十月,朱元璋诏谕元顺帝父子来归,未果;又以礼相待元故官,安抚归附的北方及蒙古、色目诸百姓,严令诸军毋得骚扰。

    此时北元尚有军队数十万,分据上都、秦陇、云南、辽东,四川亦尚有明升之夏政权。十二月,徐达分兵三路克太原、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迫元将扩廓帖木儿败逃甘肃,山西归明(参见明攻山西之战)。

    二年(1369年)三月,明军入陕西,克西安、凤翔,迫元将李思齐率部10万奔临洮(今属甘肃)。朱元璋致书招降,右副将军冯胜往攻,李思齐出降(参见明攻甘陕之战)。五月,徐达乘胜取平凉、延安。北元主力扩廓帖木儿部精锐,被歼于兰州(今属甘肃)东。六月,常遇春回师北平(今北京),进克上都,元顺帝北逃应昌(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八月,徐达克庆阳,斩元将张良臣,占陕西。

    是年,北元兵袭扰原州、泾州、大同等地,皆被明军击退。三年(1370年),元顺帝病卒,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袭位,改元宣光。朱元璋以扩廓帖木儿屡扰西北,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为副将军,分路出击,先后克定西(今属甘肃)、兴和(今河北张北)、应昌等地,大败扩廓所部,俘元郯王及平章以下将士8.6万余人,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北走。邓愈率部自临洮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安抚吐蕃,于是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归附明朝(参见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

    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集中步骑15万命徐达等再次分路征北元(参见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徐达率中路深入岭北,遭北元兵突袭,死伤万余(一说数万),败回;李文忠所率东路亦失利引还;唯冯胜、傅友德率西路获胜,取甘州(今甘肃张掖)、兰州,又击败北元兵于瓜州(今安西西南)、沙州(今敦煌西),控制甘肃。明太祖朱元璋遂暂停军事进攻,开展政治攻势,同时加强边防,设卫所,修长城,屯田戍守。此后,北元兵虽屡扰边,但遭明军反击,不敢深入,明朝基本控制了西北地区局势。从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明先后六次攻北元(参见明太祖第三次北征沙漠之战、明太祖第四次北征沙漠之战、明太祖第五次北征沙漠之战、明太祖第六次北征沙漠之战、明太祖第七次北征沙漠之战、明太祖第八次北征沙漠之战北元主被部属杀死,部众奔散,北元政权基本灭亡,明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征战福建两广,统一南方

    在明朝立国前夕,汤和与副将军廖永忠在灭方国珍势力后,出奇兵克福州,旋于洪武元年正月破延平(今南平),执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胡廷瑞克建宁(今建瓯)、兴化(今莆田),招降汀州(今长汀)及泉州以南州县;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率部入闽,歼陈氏余党金子隆等部,占福建(参见明攻福建之战)。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朱亮祖为副将军,由福建海道入广东,与先遣由湖南征广西的杨璟及江西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部互为犄角,进军两广。三月,杨璟克全州(今属广西)、武冈(今属湖南)等地。 四月,廖永忠率部抵广州,元广东行省左丞何真势穷出降。诸路明军入广西,战至七月,相继攻取未下州县。

    攻取四川、云南,统一西南

    二年十月,朱元璋趁南征北伐胜利之际,遣使赴蜀招降割据的夏政权首领明昇,遭拒绝后,决计用兵。四年(1371年)正月,朱元璋命汤和为征西将军,周德兴、廖永忠副之,率舟师溯长江而上;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副之,率步骑从陕西南下,两路明军水陆并进攻夏。闰三月,汤和部进攻瞿塘(今四川奉节东)受挫。四月,傅友德部声言出金牛道(川陕栈道),暗率5000精兵出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攻克夏军防守薄弱的阶州(今甘肃武都),开辟入川通道,六月克汉州;汤和克夔州(今奉节),抵重庆,明昇势穷出降,夏亡。七月,傅友德围成都,夏丞相戴寿以城降(参见明灭夏之战)。

    自五年起,朱元璋多次遣使赴云南招降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均遭杀害,遂于十四年(1381年)九月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步骑兵号30万往征。师至湖广境,兵分两路:由都督郭英领兵5万为北路,南趋乌撒(今贵州威宁),以作牵制;傅友德率主力为东路,克普定(今安顺),直趋云南。十二月,明军用奇正战法,败元司徒平章达里麻部10万,俘达里麻以下2万余人,攻占云南东部门户曲靖。旋由蓝玉、沐英率部进占昆明,元梁王出逃自杀。傅友德北上与郭英会师,大败元右丞实卜,克七星关(今毕节西南),招降附近各州县。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蓝玉、沐英攻占大理,俘首领段明弟段世,分兵取云南全境。七月,明军分道进兵乌撒,又平东川、建昌(今四川西昌)、芒部等。十六年(1383年),大军班师,留沐英镇守云南。

    进军辽东,统一东北

    三年,北元帝爱猷识理达腊败走漠北后,部将四逃。以太尉纳哈出为首的一部遁入辽东,收残兵20万余,以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为中心,设区置官,割据东北,拒绝朱元璋招降,还屡次出兵袭扰明边,并胁迫高丽(今朝鲜、韩国)国王背明与之结盟。十三年,朱元璋命徐达、汤和、傅友德从海、陆入辽东,断纳哈出与高丽联系。十八年,命冯胜、傅友德、蓝玉率师会诸道兵至北平操练备征。乘纳哈出势孤,于二十年(1387年)正月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副之,率军20万征辽东(参见明太祖第五次北征沙漠之战)。五月,冯胜师抵辽河东,获纳哈出屯卒,知其大营虚实。六月,乘机越过金山,纳哈出降,部众闻败溃散。冯胜旋遣官谕降,得其众4万余人。九月,朱元璋封纳哈出海西侯。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唐胜宗、郭英副之,率军征漠北(参见明太祖第六次北征沙漠之战)。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击败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儿湖)。次年,脱古思被杀,余众投降明朝。

点评:此战,朱元璋趁元末农民战争节节胜利之际,针对元朝势力受到极大削弱,其他作战对象各据一方、互不应援等情况,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恰当任用将帅,攻抚兼施,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显示了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1367年,丁未年。火生土,利南、西。九月,东方平江城破。乘未土旺的年份,进而出兵北伐,师攻山东顺利。

  1368年,戊申年。
  从地支纪年的排列,可以看出来,年五行气整体运是行到有利西方、北方的金、水年份。而从天干纪年的排列,也可以看出来,年五行气整体运是行到有利南方的年份。
  三、四月明军从南、东两路攻击河南的元军。夏季,火旺的季节,利南、东。
  五至八月,前五六两月,利南方。后七八两月,利北方,南方的明军在气势如虹的内因有利条件下,一举攻克北方元都北京。明军在内因利南方,外因不利南方的条件下发动战争,虽攻占元都,但不够彻底的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出现了元顺帝脱欢贴睦尔北走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闪电河北岸),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的现象发生。

  1371年,辛亥年。
  金生水,水生木。利东、北。明军占领四川。

  1372年,壬子年。
  水旺的年份,利北方。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以失败而回。

  1381-1383年,辛酉、壬戌、癸亥年。
  金水旺的年份,利北方。明军统一云南。

  1387-1388年,丁卯、戊辰年。
  木生火,火生土。利南、西方。明军统一东北。

(十)、清统一战争

    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清军攻灭农民军和南明军,统一全国的战争。

    顺治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参见山海关之战),五月,占领北京城。九月,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十月初一日,清朝正式定都北京。这时,清朝控制的兵力共20余万,控制的地区仅为辽东和京畿附近。而与清军并存的,尚有三方势力: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豫陕的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及四川的张献忠农民军,其兵力均超过清军,且占据着南方及西北全部。这种四方相争的格局,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叉,异常激烈。清摄政王多尔衮审时度势,采取了一系列团结汉族知识分子、故明官将的战略性措施,如为崇祯帝发丧、开展尊孔活动、任用故明官将、整饬军纪、减轻徭赋等等,并为清军制定了稳固京畿,先收西北,后定东南的战略方针,即集中兵力,先于巩固北京周边地区的同时,向西北进攻威胁最大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将其攻灭后,以广大北方为依托,向东南进攻南明,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李自成大顺军于山海关战败后,被迫撤离北京,退往豫、陕,以西安为都,组织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各地大顺军抗清作战。顺治元年十月,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兵3万余,经山西入陕;命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率兵2万余,由河南趋陕,两路合攻西安(参见清灭大顺之战)。十二月,多铎部从孟津渡过黄河,连破洛阳、灵宝等地,进逼潼关。大顺军于潼关设重兵防守,力图拒清军于关外。清军在潼关连战十余日,后调来红衣大炮攻关。二年正月,攻占潼关(参见潼关之战),直指西安。此时,阿济格部亦已由山西渡过黄河,攻占绥德、延安等地。为脱离腹背受敌的危局,李自成主动放弃西安,率部退入豫陕鄂三省交界的商洛地区,继续抗清。清廷见大势已定,便抽调多铎部转兵东南,命阿济格部继续追击大顺军。五月,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大顺政权亡。清军相继攻占豫、陕、鄂。大顺军余部在李过、郝摇旗、高夫人等率领下,后与南明联合继续抗清。大顺军占领北京后,腐集在江南的明朝官僚于五月间扶植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拥兵数十万。朱由崧命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督师扬州,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高杰分守江北,企图保住半壁河山,与清朝分南北而治。然而,弘光政权建立伊始便陷入激烈的党争,同室操戈,无暇防务。唯有史可法忠于职守,积极备战。二年正月,多铎由西安转兵东南,进攻弘光政权(参见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三月,清军攻占归德(今河南商丘);四月,分兵进攻徐州、亳州(今安徽亳县),兵锋直指两淮。明督师史可法于扬州指挥军民拚死抵抗,坚守l0天,后城破被杀(参见扬州之战)。此后,清军几乎未遇抵抗。五月,清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在芜湖(今属安徽)俘获朱由崧,弘光政权亡。由于清廷强制推行“薤发”政策,江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剃发斗争,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多尔衮先后调兵24万,镇压了江阴号称40万军的反抗;旋又三次屠杀上海嘉定抗清民众,史称“嘉定三屠”。不久,清廷改变政策,在分兵掠地的同时,派兵部尚书洪承畴经略江南,以汉治汉,实施摺抚,方安定了江南局势。

    当清军占领北京,开始向大顺军进攻时,张献忠于当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控制四川,威胁陕、鄂。二年十一月,江南已定,多尔衮命驻西安的内大臣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并派固山额真巴颜等率部相助,由陕西往攻大西政权(参见清灭大西之战)。该部清军在汉中地区遭到大西军拦阻,进川未果。三年(1646年)正月,清廷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击败汉中农民军,于十一月入川(参见豪格平川陕之战)。张献忠率众数十万北进西充,豪格命鳌拜、准塔等为先锋,自率主力随后,于二十七日黎明追及大西军,张献忠被射杀。接着,清军分兵出击,连破大西军营130余处,杀伤数万人,占领四川。大西政权亡,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转入云、贵地区继续抗清。

    弘光政权被消灭后,明唐王朱聿键于二年闰六月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绍兴。浙、闽地区抗清斗争日益高涨。三年二月,清廷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率部进攻浙、闽。五月,清军至杭州,陈兵钱塘江上。朱以海沿江设防连绵数百里。六月,清军渡江,占领绍兴,朱以海逃亡海上,鲁王政权亡(参见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清军占领浙江大部。八月,博洛兵分两路,由衢州(今浙江衢县)、广信(今江西上饶)进攻福建(参见博洛平福建之战)。操纵隆武政权的郑芝龙秘密降清,撤除入闽关口仙霞岭(今属浙江)之防守。博洛部长驱而入,二十八日攻占汀州(今福建长汀),俘杀朱聿键,隆武政权亡(参见清灭南明隆武政权之战)。九月,清军占领福州,分兵抚定全闽。

    隆武政权灭亡后,当年十一月,广东建立了两个南明政权:唐王朱聿?称监国于广州,年号绍武;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继位,年号永历。二者互争帝统,相煎火并。此时清廷已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率部进攻湖广(参见孔有德平湖南之战)和两广。命佟养甲、李成栋领兵由闽南攻广东。十一月,李成栋攻占潮州(今广东潮安)、惠州,十二月占领广州,朱聿?自缢身死。绍武政权亡。时大顺军余部李过、郝摇旗等及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先后与南明联合抗清,军势大振,与清军在赣、湘、两广地区展开拉锯战。激战四年,清军孔有德部攻占广西,尚可喜部重占两广地区。这时,孙可望,李定国率大西军余部两路出师,进攻湖广、四川,数月内拓地数千里,迫定南王孔有德自尽(参见桂林之战),又阵斩敬谨亲王尼堪(参见衡州之战),局势为之一变。十年五月,洪承畴受命经略湖广、云、贵等省,制定了严防重镇,互为犄角,先安湖广,后平云贵的方略,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双方相峙近四年,后孙可望与李定国内讧,孙可望于十四年九月战败降清。清军乘南明内乱,人心未定之机,发动大规模进攻。十五年四月攻占贵阳,随定贵州全省(参见清平贵州之战)。九月,清信郡王铎尼奉命至贵州主持西征军务,分北、南、中三路向云南进攻(参见清平云南之战):北路由吴三桂率领,自遵义经七星关;南路由卓布泰率领,自乎浪(今都匀)经安隆所;中路由铎尼亲率,自平越经关岭铁索桥。十六年正月初三,三路会师占领昆明,永历帝逃往缅甸。十七年八月,清廷以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统兵往云南,会同吴三桂等部追击永历帝。十八年九月,清军分两路,右路由爱星阿、吴三桂率兵5万出陇川、勐卯(今瑞丽);左路由马宁、王辅臣率兵2万出姚关。十二月,吴三桂部至缅甸境,索获朱由榔,班师昆明。永历政权亡(参见清灭南明绍武、永历政权之战)。

    在东南沿海,永历政权的另一支柱郑成功部,以福建金门、厦门为基地,先后三次北伐,屡与清军作战,互有胜负(参见郑成功抗清之战)。此时亦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参见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建立抗清基地,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部降清(参见清收复台湾之战)。

    南明永历政权灭亡后,以大顺军余部为主体的反清武装夔东十三家军仍继续抗清。建有以湖北兴山县茅麓山为中心、占有20余县、拥兵20余万的抗清基地。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清廷命李国英、董学礼、王一正等率部对十三家军实行三面夹击。十三家军多次反攻,企图突围,皆未成功。至二年冬,基地缩小,处境困难。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摇旗、袁宗弟被俘杀,许多将领降清。三年初,清廷调兵20万,包围李来亨部于茅麓山。八月初五,李来亨粮尽矢绝,全家自焚,部众溃散。至此,夔东十三家军被消灭。

点评:这场战争历时20年,多尔衮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入关后先消灭对其危协较大的大顺、大西政权,对于南明诸政权不急于攻打,反而对任何政权都加以承任,让其自相残杀,坐收渔利,当时机成熟后,再将其一一击灭,可谓事半功倍。作战中多尔衮善于集中使用兵力,特别是大量使用投降的原明军明将,将清军的骑兵优势与降清明军的火器和步兵结合起来,基本上保持了在战争中的优势,并能及时调整政策,缓和民族矛盾,从而以劣势兵力逐个消灭了敌对势力,基本上统一全国,巩固了清政权。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1644-1645年,干支纪年:甲申-乙酉年。
战争双方的地域:东北攻击西南
  五行原理:金克木,金生水,水生木。
申酉金年,西方强大,利西方。但是在东部地域中,力量强弱是有分别的,其正东、东南方地域受西方申酉金年五行的控制力量大;东北方,偏向北方水,因为水生木的关系,受西方申酉金年五行的控制力量就小,且1644-1645年,干纪年均为木,东方力量也不弱。
1644-1645年,东北方的清军且处在主动攻击方的地域,内外因均倾向有利于东北方的清军,地处沈阳的清军才有一系列西南方的辉煌成果。
接下来的几年,支年历经戌、亥、子年均是有利北方的年份,有了这样三年的时间,清军在北方就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中国解放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垄断国家政治权力,国民政府继续获得广泛的国际承认,在日本投降后接收了大部分日本占领区。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发展壮大。到抗战胜利初期,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人民军队主力发展到13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日本投降后进军东北,在那里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巨大影响的重要政治力量,并积极主张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国内其他民主势力也要求国民党放弃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从1945年下半年到1946年初,国共两党举行一系列谈判,先后就双方军队停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军队整编等达成协议。1946年3月国民党中央全会推翻政协协议,企图继续维持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国共双方在东北问题上也相持不下;国内局势日益严峻。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政府撕毁停战协议和政协协议,在美国的帮助下,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从此发动了向各个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全国内战因而爆发。中共中央随即决定以自卫战争抗击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后来又将自卫战争发展为以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为目标的全国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战争第一年,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实行军事进攻,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实行战略防御。
  从1946年6月起,国民党军队相继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东北等解放区发动进攻。当时,国民党军队共有430万人,拥有3.39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大多数近代化工业较发达的城市和绝大部分交通干线,并接收了100万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得到美国的大量军事、经济援助,在力量对比上拥有显著优势。国民党企图凭借优势在3~6 个月内击溃人民军队主力。到1946 年10 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的105 座城市,包括华北重镇张家口。随后,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通过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宪法,强迫中共代表机关从其统治区域撤退,最后关闭了和谈之门。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共产党依据双方力量对比,实行了内线作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人民军队依托解放区,在8个月内平均每月歼敌8个旅(师),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机动兵力。而国民党军队虽然占领许多城市和乡村,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被迫延长战线,分散兵力,进攻势头逐渐减弱。到1947年2月,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发生变化,人民军队改变了战略上的被动地位。

  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队放弃全面进攻,将进攻的重点放在南部战线的两翼,即陕北和山东,而在其他战场上取守势,企图集中主力逐步消灭各地区的人民解放军。

  在陕北,国民党军队集中25万军队发动进攻,而在那里的人民解放军仅2万余人。3月19日,解放军在掩护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首脑机关转移后,主动撤出首脑机关原所在地延安。毛泽东率中共中央精干机关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解放军利用陕北的险要地势和良好的群众条件在广大地区迂回作战。到5月初,经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歼敌1.4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共产党首脑机关和西北解放军、或将其赶到黄河以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陕北战局。

  在山东,国民党军队集中45万兵力,采取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华东解放军则采取以一部正面阻击,以主力向敌战线两端反击的战法,在泰安、临沂、蒙阴、沂蒙抗击国民党军队进攻。5月,抓住战机,在孟良崮一举全歼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部队之一的整编第74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在山东的进攻。

  与此同时,晋察冀解放军进行了正太等战役;东北解放军进行了夏季攻势;晋冀鲁豫解放军进行了豫北、晋南攻势。这些战略性反攻使国民党军队顾此失彼,到1947年6 月,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经过一年内线作战,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102万人,使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下降到373万人,并且分散在漫长的战线上,机动兵力不足,后方空虚,战斗力削弱。而解放军总兵力达195万人,机动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在这一年里,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军事斗争,从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战争第二年,从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迫转入全面防御。
  在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的同时,中共中央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抓住国民党军队战略布局上的弱点,作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的主要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决策。1947年6月30日,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国民党军队南部战线的中央强渡黄河,发动鲁西南战役,随后远离根据地,向国民党军队战线后方的大别山挺进,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和9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主力分别向豫西和苏鲁豫皖地区挺进。三支南征大军展开于中原地区,把战线由黄河西岸推进到长江北岸。

  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包括西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晋察冀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也相继转入反攻。人民解放军的进攻,迫使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全面转入防御。这不仅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而且是自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20 年以来,人民军队首次转入全面进攻,标志着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名义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明确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同时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这项重大社会变革更广泛地把解放区的农民动员起来支援战争。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毛泽东提出了在政治、军事、土地改革、经济、统一战线等各个方面的适合新的战争形势的纲领和策略。1948年3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抵达华北。

  在第二年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152万人,粹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将国民党军队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和东北五个战场上,使其彼此不能相顾,丧失了完整的战线。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发展到280 万人,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已能进行包括攻坚战和运动战在内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规模作战,并能一次歼敌近10万人。解放区总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游击战争空前活跃,在长江以南各省建立了许多游击根据地。国统区内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经济濒临全面崩溃,爱国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得到各界广泛响应。

  1948年7月,战争进入第三年,国民党的统治走向彻底失败。
  1948年8月,国民党军队被迫在已被分割的五个战场上实行重点防御。中共中央根据已经出现战略决战时机的有利形势,作出人民解放军继续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作战,以求就地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集团的战略决策。1948年9月初,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在战役中,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11万人,解放济南。这是解放军首次攻克有坚固防御体系的大城市。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和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9月初,中共中央决定首先从东北战场开始举行战略决战,意图是解决已被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地的国民党军队,使东北解放军尽快入关,改善华北战争态势。中共中央还要求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首先进攻锦州,不使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撤向关内与华北的国民党军队会合。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以70万兵力发起辽沈战役,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南下包围锦州。解放军坚决阻击了从东、西两面增援的国民党军队,于10月15日攻克锦州。17日和19日,被久困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或投降。解放军随即合围从沈阳出发增援锦州、被阻后一直迟疑逡巡的国民党军队,在27日将其全歼,其中包括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中的另外两个。解放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攻克沈阳和营口。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有一定近代工业基础的战略大后方,并为华北战局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早在辽沈战役发起时,中共中央就同意华东野战军在苏北组织淮海战役。11月6日,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共同发起淮海战役。7日,中央军委依据辽沈战役胜利、中原战场发生有利变化和徐州的国民党军队撤守未定的情况,决定扩大作战规模,以求将以徐州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重兵集团的主力或全部歼灭于长江以北,使其不能撤向长江以南。解放军投入兵力60万人,而国民党守军共有80万人。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阻截、围歼了从东面撤向徐州的国民党军队,中原野战军阻止、包围了从西南方向驰援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兵团,孤立了徐州;第二阶段,歼灭了被包围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兵团,阻截、围困了从徐州出逃的国民党军队;第三阶段,待华北战场解放军展开后,歼灭了徐州逃敌。战役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人,其中包括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部队中的最后两个。至此,国民党军队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直抵长江北岸。

  在淮海战役进行时,中共中央急令刚刚结束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入关,与华北野战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使在华北的国民党军队不致逃走或收缩。1948年11月29日战役开始,解放军迅速将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在天津、北平、新保安和张家口等几个孤立据点。随后先后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围困北平。1949年1月31日,在北平的国民党军队22万人被迫接受和平改编。战役历时64天,歼灭国民党军队52万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分地区。  

  经过这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损失了总兵力的42%,第一线总兵力的90%。蒋介石被迫提出和谈,并于1949年1月21日引退到幕后。4月,国民党和共产党举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0日和谈破裂。21日,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强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的统治覆灭。5月27日解放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上海。到1949年9月,全国大部分地区解放。此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未解放地区进军。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澎湖列岛和其他一些沿海岛屿以外,全部国土获得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中国解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规模最大的国内革命战争。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807万余人,实现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攻坚战和战略性大兵团作战的转变。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东亚乃至世界局势发生深远影响。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1946年,干支纪年为丙戌年。
  丙戌年,丙火生戌土,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
  年支五行土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的属性。“外因”方面这年对南方的军队有利。
  战争第一年,从1946年6月起,南方的国民党军队实行主动军事进攻,北方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处在被动地位,实行战略防御。国民党企图凭借优势在3~6 个月内击溃人民军队主力。到1946 年10 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的105 座城市,包括华北重镇张家口。

  1947-1948年,干支纪年为丁亥、戊子年。
  年支五行水具有克火、抑制南方火的属性。“外因”方面这两年行水气年,固对北方的人民军队有利。
  战争第二、三年,战争的形势出现了根本转变,北方的人民军队转入全面进攻,经过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损失了总兵力的42%,第一线总兵力的90%。蒋介石被迫提出和谈,并于1949年1月21日引退到幕后。

  1949年,干支纪年为己丑年。
  从五行理论分析,年支五行土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的属性。“外因”方面这年行土气年,固对北方的人民军队不利。但1949年的局势发展,却与五行的分析理论相反,是什么原因呢?其原因是:
  1、十二支土有四,从强到弱排列,则是未、辰、戌、丑。说明丑土为四土中之最弱,克水力量有限。
  2、丑是水之余气,即丑的前面是亥、子水,优如冬季十、十一、十二月,水气寒气交接刚退,但是水的力量还是强大的。正如1947-1948亥、子水年局势,北方军队在水气寒气旺盛的年份,局势发展是一边倒的,1949年北方是夹着余威一鼓作气而胜南方。
  从这年战争的案例,得出丑年的战争规律是:当某次战争是从丑年才开始发生的,那么局势发展是对南方是稍微有利。而当某次战争是已历经了前一、二年才延续到丑年的,且形成南北对抗局面,那么局势的发展是对北方稍微有利。


  尾页

  此书《外因与中国征服战争关系研究》的完成,是对我国古代贤人流传下来的“五行学哲学思想、十二生肖流年和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排列顺序规律”的再一次求证,并进一步确认它的普遍规律的存在。

  前几年,当地震、雪灾、水灾、风灾、火山、海啸、干旱、经济衰退、流行疾病、战争等等灾害发生时,每一个国人都是非常悲痛的。在科技大行于天下的今天,科技在上面的这些领域内尚是空白的,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就显得非常的渺小,无可奈何!

  古老的五行学是倾向解决大概率发生事件的一门学科,有解决外因、整体方面的倾向;科学技术是倾向解决小概率发生的技术,多是一对一的解决模式,有向内因、局部方面解决的倾向。此技术的发现,也是献给在各行抗震救灾第一线上的工作者、专家、教授们,望你们应用手中的现代化科学设备,再配备上五行大概率学的思维,我相信上面尚是空白的领域终究有一天会被您们攻下来的,以致造福全人类。

   关于《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一书进一步深入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
《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一书,去百度搜索就可以阅读。

   《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一书,书内的五行兵法,其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就牵涉到五行学与军队高层领导人在战争中的关联问题了,以下就以一比喻来论述之。

  我们以一辆正在行驶中的大客车来说吧!车内的人可分为两大类,即司机与乘客。而在行驶中的这辆客车此时所有人的命运吉凶,就体现转化为与司机一人的命运吉凶紧紧绑连在一起。也可以这样说,此时当司机命运吉时,所有乘客基本也吉,反之,亦然。同股市证卷市场中深沪大盘指数的走势对众股的影响基本一致。---五行生克属性之一,势。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军队高层领导人在战争中到底是起到的什么作用关系了,而五行学对军队高层领导人个人的影响在未来的战争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率先突破了这一课题难题,那么在未来的战争中也就多一分胜算了。

  这一技术难题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纵观三、四千年来五行学的故乡的中国古贤们的研究典籍心得,可见难度之大也就可以知道了,不是随便每个人都掌握得了的。



(十一)、中国解放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垄断国家政治权力,国民政府继续获得广泛的国际承认,在日本投降后接收了大部分日本占领区。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发展壮大。到抗战胜利初期,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人民军队主力发展到13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日本投降后进军东北,在那里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巨大影响的重要政治力量,并积极主张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国内其他民主势力也要求国民党放弃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从1945年下半年到1946年初,国共两党举行一系列谈判,先后就双方军队停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军队整编等达成协议。1946年3月国民党中央全会推翻政协协议,企图继续维持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国共双方在东北问题上也相持不下;国内局势日益严峻。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政府撕毁停战协议和政协协议,在美国的帮助下,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从此发动了向各个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全国内战因而爆发。中共中央随即决定以自卫战争抗击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后来又将自卫战争发展为以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为目标的全国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战争第一年,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实行军事进攻,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实行战略防御。
  从1946年6月起,国民党军队相继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东北等解放区发动进攻。当时,国民党军队共有430万人,拥有3.39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大多数近代化工业较发达的城市和绝大部分交通干线,并接收了100万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得到美国的大量军事、经济援助,在力量对比上拥有显著优势。国民党企图凭借优势在3~6 个月内击溃人民军队主力。到1946 年10 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的105 座城市,包括华北重镇张家口。随后,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通过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宪法,强迫中共代表机关从其统治区域撤退,最后关闭了和谈之门。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共产党依据双方力量对比,实行了内线作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人民军队依托解放区,在8个月内平均每月歼敌8个旅(师),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机动兵力。而国民党军队虽然占领许多城市和乡村,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被迫延长战线,分散兵力,进攻势头逐渐减弱。到1947年2月,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发生变化,人民军队改变了战略上的被动地位。

  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队放弃全面进攻,将进攻的重点放在南部战线的两翼,即陕北和山东,而在其他战场上取守势,企图集中主力逐步消灭各地区的人民解放军。

  在陕北,国民党军队集中25万军队发动进攻,而在那里的人民解放军仅2万余人。3月19日,解放军在掩护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首脑机关转移后,主动撤出首脑机关原所在地延安。毛泽东率中共中央精干机关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解放军利用陕北的险要地势和良好的群众条件在广大地区迂回作战。到5月初,经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歼敌1.4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共产党首脑机关和西北解放军、或将其赶到黄河以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陕北战局。

  在山东,国民党军队集中45万兵力,采取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华东解放军则采取以一部正面阻击,以主力向敌战线两端反击的战法,在泰安、临沂、蒙阴、沂蒙抗击国民党军队进攻。5月,抓住战机,在孟良崮一举全歼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部队之一的整编第74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在山东的进攻。

  与此同时,晋察冀解放军进行了正太等战役;东北解放军进行了夏季攻势;晋冀鲁豫解放军进行了豫北、晋南攻势。这些战略性反攻使国民党军队顾此失彼,到1947年6 月,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经过一年内线作战,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102万人,使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下降到373万人,并且分散在漫长的战线上,机动兵力不足,后方空虚,战斗力削弱。而解放军总兵力达195万人,机动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在这一年里,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军事斗争,从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战争第二年,从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迫转入全面防御。
  在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的同时,中共中央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抓住国民党军队战略布局上的弱点,作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的主要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决策。1947年6月30日,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国民党军队南部战线的中央强渡黄河,发动鲁西南战役,随后远离根据地,向国民党军队战线后方的大别山挺进,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和9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主力分别向豫西和苏鲁豫皖地区挺进。三支南征大军展开于中原地区,把战线由黄河西岸推进到长江北岸。

  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包括西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晋察冀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也相继转入反攻。人民解放军的进攻,迫使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全面转入防御。这不仅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而且是自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20 年以来,人民军队首次转入全面进攻,标志着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名义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明确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同时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这项重大社会变革更广泛地把解放区的农民动员起来支援战争。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毛泽东提出了在政治、军事、土地改革、经济、统一战线等各个方面的适合新的战争形势的纲领和策略。1948年3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抵达华北。

  在第二年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152万人,粹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将国民党军队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和东北五个战场上,使其彼此不能相顾,丧失了完整的战线。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发展到280 万人,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已能进行包括攻坚战和运动战在内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规模作战,并能一次歼敌近10万人。解放区总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游击战争空前活跃,在长江以南各省建立了许多游击根据地。国统区内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经济濒临全面崩溃,爱国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得到各界广泛响应。

  1948年7月,战争进入第三年,国民党的统治走向彻底失败。
  1948年8月,国民党军队被迫在已被分割的五个战场上实行重点防御。中共中央根据已经出现战略决战时机的有利形势,作出人民解放军继续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作战,以求就地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集团的战略决策。1948年9月初,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在战役中,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11万人,解放济南。这是解放军首次攻克有坚固防御体系的大城市。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和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9月初,中共中央决定首先从东北战场开始举行战略决战,意图是解决已被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地的国民党军队,使东北解放军尽快入关,改善华北战争态势。中共中央还要求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首先进攻锦州,不使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撤向关内与华北的国民党军队会合。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以70万兵力发起辽沈战役,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南下包围锦州。解放军坚决阻击了从东、西两面增援的国民党军队,于10月15日攻克锦州。17日和19日,被久困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或投降。解放军随即合围从沈阳出发增援锦州、被阻后一直迟疑逡巡的国民党军队,在27日将其全歼,其中包括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中的另外两个。解放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攻克沈阳和营口。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有一定近代工业基础的战略大后方,并为华北战局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早在辽沈战役发起时,中共中央就同意华东野战军在苏北组织淮海战役。11月6日,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共同发起淮海战役。7日,中央军委依据辽沈战役胜利、中原战场发生有利变化和徐州的国民党军队撤守未定的情况,决定扩大作战规模,以求将以徐州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重兵集团的主力或全部歼灭于长江以北,使其不能撤向长江以南。解放军投入兵力60万人,而国民党守军共有80万人。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阻截、围歼了从东面撤向徐州的国民党军队,中原野战军阻止、包围了从西南方向驰援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兵团,孤立了徐州;第二阶段,歼灭了被包围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兵团,阻截、围困了从徐州出逃的国民党军队;第三阶段,待华北战场解放军展开后,歼灭了徐州逃敌。战役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人,其中包括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部队中的最后两个。至此,国民党军队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直抵长江北岸。

  在淮海战役进行时,中共中央急令刚刚结束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入关,与华北野战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使在华北的国民党军队不致逃走或收缩。1948年11月29日战役开始,解放军迅速将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在天津、北平、新保安和张家口等几个孤立据点。随后先后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围困北平。1949年1月31日,在北平的国民党军队22万人被迫接受和平改编。战役历时64天,歼灭国民党军队52万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分地区。  

  经过这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损失了总兵力的42%,第一线总兵力的90%。蒋介石被迫提出和谈,并于1949年1月21日引退到幕后。4月,国民党和共产党举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0日和谈破裂。21日,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强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的统治覆灭。5月27日解放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上海。到1949年9月,全国大部分地区解放。此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未解放地区进军。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澎湖列岛和其他一些沿海岛屿以外,全部国土获得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中国解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规模最大的国内革命战争。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807万余人,实现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攻坚战和战略性大兵团作战的转变。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东亚乃至世界局势发生深远影响。

  年周期五行与军事征服战争的关系:

  1946年,干支纪年为丙戌年。
  丙戌年,丙火生戌土,年干与年支的五行联系是相生帮助的关系。
  年支五行土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的属性。“外因”方面这年对南方的军队有利。
  战争第一年,从1946年6月起,南方的国民党军队实行主动军事进攻,北方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处在被动地位,实行战略防御。国民党企图凭借优势在3~6 个月内击溃人民军队主力。到1946 年10 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的105 座城市,包括华北重镇张家口。

  1947-1948年,干支纪年为丁亥、戊子年。
  年支五行水具有克火、抑制南方火的属性。“外因”方面这两年行水气年,固对北方的人民军队有利。
  战争第二、三年,战争的形势出现了根本转变,北方的人民军队转入全面进攻,经过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损失了总兵力的42%,第一线总兵力的90%。蒋介石被迫提出和谈,并于1949年1月21日引退到幕后。

  1949年,干支纪年为己丑年。
  从五行理论分析,年支五行土具有克水、抑制北方水的属性。“外因”方面这年行土气年,固对北方的人民军队不利。但1949年的局势发展,却与五行的分析理论相反,是什么原因呢?其原因是:
  1、十二支土有四,从强到弱排列,则是未、辰、戌、丑。说明丑土为四土中之最弱,克水力量有限。
  2、丑是水之余气,即丑的前面是亥、子水,优如冬季十、十一、十二月,水气寒气交接刚退,但是水的力量还是强大的。正如1947-1948亥、子水年局势,北方军队在水气寒气旺盛的年份,局势发展是一边倒的,1949年北方是夹着余威一鼓作气而胜南方。
  从这年战争的案例,得出丑年的战争规律是:当某次战争是从丑年才开始发生的,那么局势发展是对南方是稍微有利。而当某次战争是已历经了前一、二年才延续到丑年的,且形成南北对抗局面,那么局势的发展是对北方稍微有利。


  尾页

  此书《外因与中国征服战争关系研究》的完成,是对我国古代贤人流传下来的“五行学哲学思想、十二生肖流年和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排列顺序规律”的再一次求证,并进一步确认它的普遍规律的存在。

  前几年,当地震、雪灾、水灾、风灾、火山、海啸、干旱、经济衰退、流行疾病、战争等等灾害发生时,每一个国人都是非常悲痛的。在科技大行于天下的今天,科技在上面的这些领域内尚是空白的,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就显得非常的渺小,无可奈何!

  古老的五行学是倾向解决大概率发生事件的一门学科,有解决外因、整体方面的倾向;科学技术是倾向解决小概率发生的技术,多是一对一的解决模式,有向内因、局部方面解决的倾向。此技术的发现,也是献给在各行抗震救灾第一线上的工作者、专家、教授们,望你们应用手中的现代化科学设备,再配备上五行大概率学的思维,我相信上面尚是空白的领域终究有一天会被您们攻下来的,以致造福全人类。

   关于《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一书进一步深入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
《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一书,去百度搜索就可以阅读。

   《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一书,书内的五行兵法,其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就牵涉到五行学与军队高层领导人在战争中的关联问题了,以下就以一比喻来论述之。

  我们以一辆正在行驶中的大客车来说吧!车内的人可分为两大类,即司机与乘客。而在行驶中的这辆客车此时所有人的命运吉凶,就体现转化为与司机一人的命运吉凶紧紧绑连在一起。也可以这样说,此时当司机命运吉时,所有乘客基本也吉,反之,亦然。同股市证卷市场中深沪大盘指数的走势对众股的影响基本一致。---五行生克属性之一,势。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军队高层领导人在战争中到底是起到的什么作用关系了,而五行学对军队高层领导人个人的影响在未来的战争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率先突破了这一课题难题,那么在未来的战争中也就多一分胜算了。

  这一技术难题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纵观三、四千年来五行学的故乡的中国古贤们的研究典籍心得,可见难度之大也就可以知道了,不是随便每个人都掌握得了的。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
  热烈庆祝中国建成第一艘航母!

  《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一书,去百度、goog搜索就可以阅读。

  关于发表《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一书的原因?

  五行学与“特异功能”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在经过漫漫长途的业余研索,我的潜能被突破。

  [我知道在未来的百年内的某一长达35年的时间周期内,全球的天灾或人祸将是一个集中多暴发周期,以至有70%以上的机率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那样将会是全球人类的又一个大灾难。]

  如何能使这长达35年的时间周期的“人祸”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呢?象我国这样的大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具备有化解“人祸”发生的能力的。是以发表《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一书以为示警!

  望国家能派人来找我,在众志成城的条件下,希能使全球“人祸”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这就是笔者的心中所愿,固义不容辞的自荐。

  在这长达35年的时间周期内,以下是我的部分建议:
  1、旱灾:有可能的条件下利用现代科技的发达想方法从长江、黄河、东北、东、东南、南方海域引水回内陆,达到预防5年以上10年以下的连接旱情发生。
  2、水灾:长江、黄河流域有可能的条件下,应加高、加大江河坝堤。
  3、我国粮食:有可能的条件下可储够15亿人能用10年以上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雷文龙书于贵州凯里--------
   第一代身份识别号:522622770412151 第二代身份识别号:(略)

  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家国;家国求贤兮,却不知吾!

《五行学与战争关系研究》作者的另一部书的版权声明!

2006年,我以“琴瑟和谐”的网名在网上发表了《周易破解印度埃及古代史》一书,雷文龙在此声明对其版权负责!其书网友可到百度、Goog搜索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