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红与新“飞豹”:达索高层连发三个惊叹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9:19:41
2010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座谈会上,中航工业一飞院总设计师唐长红作为科技战线的唯一代表,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和决心:“将不畏艰难,创新超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同年,由他作为总设计师研制的新“飞豹”飞机不负众望,荣获国防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也是这一年,他和其他五位同志一道光荣当选“中航工业优秀共产党员”……

    他,就是蜚声行业内外的唐长红。

    攻克伺服颤振难关

    1982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后,唐长红便来到了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在飞机设计领域一干就是28年。经过28年的锤炼,他由普通的飞机设计人员成长为飞机总设计师。

    1988年,某型飞机在进行地面试验时,水平尾翼出现了剧烈抖振。参加排故的唐长红深感焦虑,国外飞机空中解体的惨剧,在他的脑际如一团乌云,经久不散。为了解决这一飞机设计中的难题,唐长红带着课题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业。三年里,他与辅导老师一起倾心进行飞机伺服气动弹性稳定性研究。经过艰苦探索,他们采用加装“陷幅滤波器”的办法,消除了水平尾翼振动,解决了科研试飞难题。之后,唐长红在国内无例借鉴的情况下,在飞机设计阶段就证明了伺服颤振对飞机存在的潜在危险,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地面试验匹配方案。在技术攻关中,他先后攻克了飞机振动、垂直尾翼和方向舵颤振等试验和试飞中的难题。其中,“飞机伺服弹性和地面试验技术”、“双目标优化颤振主动抑制控制技术”分别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这些飞机设计创新理念催生下成绩的取得,也使得唐长红获得上级领导和业内权威的认可。

    创新飞机设计手段

    世纪之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上级决策研制一批事关国家安危、民族统一、全面提升我军事威慑力的新装备,新“飞豹”飞机位列其中。刚刚四十岁出头的唐长红被任命为该型号的总设计师,成为当时航空工业内最年轻的总设计师。当时,军委首长明确指示:“按时完成任务,你们是民族的功臣;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你们是历史的罪人。”要知道,国家给定的研制周期只有常规进度的一半,而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要求之高、技术台阶跨越之大,对研制部门来说前所未有。

唐长红和他的总师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打破常规,率先在设计手段上取得突破,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飞机设计软件进行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实际上,选择这条创新之路,就意味着选择了挑战和风险。之前,三维数字化设计在国内只在小部件上尝试过,现在要在计算机上设计五万多个飞机零部件、十几个系统,并实现全机数字化装配。更何况,这一版本的软件又是在世界上首次使用。面对来自各方的疑虑,唐长红告诉自己:在研制的紧要关头,任何的怯懦、退缩都会葬送成功的良机,奇迹的产生在于战胜自我。为了实现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的新跨越,唐长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攻关组,并和大家一起终日奋战在攻关现场,饿了啃几口饼干,困了轮流在沙发上打个盹儿……2000年9月26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唐长红和他的技术团队首次运用最新版的CATIA V5软件,设计出国内第一架全机电子样机,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了飞机研制三维设计和电子预装配,从传统设计一步跨越到国际水平。国际航空界震惊了,中国人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国外需三到五年才能实现的设计技术革命。在国家“863”计划十五年成就展上,这一成果引起专家的关注,一些院士伸出了大拇指: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而CATIA软件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达索公司副董事长伯纳德先生得知此消息后,在发给唐长红的传真中竟连用了3个惊叹号,表示惊讶和祝贺。   

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使2年半的设计周期缩短为1年,使工程更改单由常规的6、7千张减少到1千余张,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此后,该项飞机设计技术在行业内迅速推广,使得整个航空工业的设计手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接轨。这项成果也荣获了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唐长红的带领下,一飞院正围绕型号研制,全力推动三维标注、关联设计、协同研制等相关技术,建立了各专业高度并行的设计系统,进一步加快了飞机设计迭代周期,有效提高了研制效率和工程运作能力,实现了飞机设计模式的创新,再次引领了航空工业飞机设计的技术革命。

    自主突破关键技术

    作为总设计师,唐长红始终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关键技术的突破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在新“飞豹”飞机研制期间,一飞院亟须突破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等关键技术难关,以实现飞机功能的整体跨越。然而,作为总设计师单位的一飞院,以前别说没干过飞机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和主控软件的开发,就连一条上天的语句也没有编过;负责研制非航空电子系统监控处理系统的技术人员,对这一系统的了解,竟是从对四个字母的解读开始的。

    面对重重困难,唐长红,这位陕西秦岭脚下走出来的关中汉子以特有的质朴与坚韧,排除各种干扰,主持制定了系统设计方案和构型方案,大胆决策在国内首家选用商用显控系统。可是装上后却调不通,唐长红不改初衷,亲自到相关辅机厂,深入调研,和设计人员一道破解一个个难题。在那段日子里,唐长红把家务重担一股脑交给家人,吃住在工作现场,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脸熬黄了,眼睛熬红了,仍咬紧牙关坚持着。作为总设计师,他不仅要决策重大设计技术问题,还需要以型号研制为纽带,把航空、航天、电子、兵器、化工、相关院校等六大集团共86家厂、所联系在一起,共同战斗。高负荷的工作,使唐长红在办公时老觉得双脚肿胀。但紧迫的任务节点使得他无法将之放在心上,只是从家里带来一双布鞋,到办公室就换上,好舒服一点……目前,这一完全由一飞院自行研制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经试验验证,性能可靠稳定,顺利成批装机使用,使我国在这一技术上达到飞机设计国际第三代水平。
为国争光赢得荣誉

    在唐长红的带领下,一飞院用两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常规设计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并攻克了包括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技术难关。难能可贵的是,从型号立项到首飞成功再到装备部队,新“飞豹”啸傲蓝天,只用了短短的五载春秋,创造了航空工业飞机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中,首度飞出国门的“新飞豹”就创下了在异国与外国战机协同训演、与外军联合飞行指挥、实施远程跨国机动等项目的多个第一。参加联合军演的各国官兵对新飞豹“投弹精度高、准时到达好、编队飞行好”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当俄罗斯飞行员进入新“飞豹”驾驶舱,看到典型的飞机第三代航电系统,非常惊讶:“没想到中国能造出这么好的飞机。”

    唐长红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带领他的团队设计出多型具有开拓意义的飞机——第一架大型预警机、第一架新型涡扇支线客机、第一架通用飞机……唐长红本人也获得了一项项荣誉:1999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成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又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一劳动者最高的殊荣。在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他荣获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特等金奖”。

    严谨勤勉本色不改

    唐长红,这样一位肩负重任的飞机总设计师,将推导数学公式作为最大的乐趣和最好的放松。“飞机设计既是一项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有很多重要的细节。我们做工程就是要抓两头,一是抓顶层,再就是抓细节。作为总设计师,只有自己亲手推导过、计算过,才托底。”一飞院研制的多项型号技术跨度大,研制周期紧,作为总设计师,唐长红是技术的终审把关人,他只能选择慎之又慎。设计副总师拿来请他把关的关键设计数据,唐长红都会用公式进行推算核实。遇到不熟悉的问题,他便请秘书收集相关书籍,及时充电。“飞机设计师要始终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态度,不能只会用软件计算,原理性的问题还需要用公式推导。”

    唐长红对工作的投入同样令人敬佩。一次从阎良前往安康的路上,全程都是山路,颠簸不平。同行的人上车后纷纷闭目养神,唐长红却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由于过于专注,他的额头很快便沁出一圈细细的汗珠,而他似乎浑然未觉,只是隔一段时间下意识地推一推有点松弛的镜架……在接待合作单位来人的饭桌上,唐长红也会不由自主地谈到一些技术问题,争执不下时,竟然会推开饭菜,取出纸笔当场演算起来。那种对技术问题细节的深入,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位每天需要面对千头万绪工作的飞机总设计师。

    正是有这种超乎寻常的严谨,这种忘我的投入,唐长红才能带领一飞院广大技术人员将每一个设计研究节点踏得铿锵有力。此时的唐长红,正和他的团队一道,全力以赴拼搏在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的设计战线上,用智慧和汗水续写新的辉煌。
http://military.china.com/news/03/11078238/20110607/16581736.html2010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座谈会上,中航工业一飞院总设计师唐长红作为科技战线的唯一代表,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和决心:“将不畏艰难,创新超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同年,由他作为总设计师研制的新“飞豹”飞机不负众望,荣获国防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也是这一年,他和其他五位同志一道光荣当选“中航工业优秀共产党员”……

    他,就是蜚声行业内外的唐长红。

    攻克伺服颤振难关

    1982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后,唐长红便来到了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在飞机设计领域一干就是28年。经过28年的锤炼,他由普通的飞机设计人员成长为飞机总设计师。

    1988年,某型飞机在进行地面试验时,水平尾翼出现了剧烈抖振。参加排故的唐长红深感焦虑,国外飞机空中解体的惨剧,在他的脑际如一团乌云,经久不散。为了解决这一飞机设计中的难题,唐长红带着课题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业。三年里,他与辅导老师一起倾心进行飞机伺服气动弹性稳定性研究。经过艰苦探索,他们采用加装“陷幅滤波器”的办法,消除了水平尾翼振动,解决了科研试飞难题。之后,唐长红在国内无例借鉴的情况下,在飞机设计阶段就证明了伺服颤振对飞机存在的潜在危险,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地面试验匹配方案。在技术攻关中,他先后攻克了飞机振动、垂直尾翼和方向舵颤振等试验和试飞中的难题。其中,“飞机伺服弹性和地面试验技术”、“双目标优化颤振主动抑制控制技术”分别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这些飞机设计创新理念催生下成绩的取得,也使得唐长红获得上级领导和业内权威的认可。

    创新飞机设计手段

    世纪之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上级决策研制一批事关国家安危、民族统一、全面提升我军事威慑力的新装备,新“飞豹”飞机位列其中。刚刚四十岁出头的唐长红被任命为该型号的总设计师,成为当时航空工业内最年轻的总设计师。当时,军委首长明确指示:“按时完成任务,你们是民族的功臣;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你们是历史的罪人。”要知道,国家给定的研制周期只有常规进度的一半,而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要求之高、技术台阶跨越之大,对研制部门来说前所未有。

唐长红和他的总师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打破常规,率先在设计手段上取得突破,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飞机设计软件进行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实际上,选择这条创新之路,就意味着选择了挑战和风险。之前,三维数字化设计在国内只在小部件上尝试过,现在要在计算机上设计五万多个飞机零部件、十几个系统,并实现全机数字化装配。更何况,这一版本的软件又是在世界上首次使用。面对来自各方的疑虑,唐长红告诉自己:在研制的紧要关头,任何的怯懦、退缩都会葬送成功的良机,奇迹的产生在于战胜自我。为了实现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的新跨越,唐长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攻关组,并和大家一起终日奋战在攻关现场,饿了啃几口饼干,困了轮流在沙发上打个盹儿……2000年9月26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唐长红和他的技术团队首次运用最新版的CATIA V5软件,设计出国内第一架全机电子样机,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了飞机研制三维设计和电子预装配,从传统设计一步跨越到国际水平。国际航空界震惊了,中国人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国外需三到五年才能实现的设计技术革命。在国家“863”计划十五年成就展上,这一成果引起专家的关注,一些院士伸出了大拇指: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而CATIA软件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达索公司副董事长伯纳德先生得知此消息后,在发给唐长红的传真中竟连用了3个惊叹号,表示惊讶和祝贺。   

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使2年半的设计周期缩短为1年,使工程更改单由常规的6、7千张减少到1千余张,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此后,该项飞机设计技术在行业内迅速推广,使得整个航空工业的设计手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接轨。这项成果也荣获了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唐长红的带领下,一飞院正围绕型号研制,全力推动三维标注、关联设计、协同研制等相关技术,建立了各专业高度并行的设计系统,进一步加快了飞机设计迭代周期,有效提高了研制效率和工程运作能力,实现了飞机设计模式的创新,再次引领了航空工业飞机设计的技术革命。

    自主突破关键技术

    作为总设计师,唐长红始终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关键技术的突破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在新“飞豹”飞机研制期间,一飞院亟须突破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等关键技术难关,以实现飞机功能的整体跨越。然而,作为总设计师单位的一飞院,以前别说没干过飞机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和主控软件的开发,就连一条上天的语句也没有编过;负责研制非航空电子系统监控处理系统的技术人员,对这一系统的了解,竟是从对四个字母的解读开始的。

    面对重重困难,唐长红,这位陕西秦岭脚下走出来的关中汉子以特有的质朴与坚韧,排除各种干扰,主持制定了系统设计方案和构型方案,大胆决策在国内首家选用商用显控系统。可是装上后却调不通,唐长红不改初衷,亲自到相关辅机厂,深入调研,和设计人员一道破解一个个难题。在那段日子里,唐长红把家务重担一股脑交给家人,吃住在工作现场,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脸熬黄了,眼睛熬红了,仍咬紧牙关坚持着。作为总设计师,他不仅要决策重大设计技术问题,还需要以型号研制为纽带,把航空、航天、电子、兵器、化工、相关院校等六大集团共86家厂、所联系在一起,共同战斗。高负荷的工作,使唐长红在办公时老觉得双脚肿胀。但紧迫的任务节点使得他无法将之放在心上,只是从家里带来一双布鞋,到办公室就换上,好舒服一点……目前,这一完全由一飞院自行研制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经试验验证,性能可靠稳定,顺利成批装机使用,使我国在这一技术上达到飞机设计国际第三代水平。
为国争光赢得荣誉

    在唐长红的带领下,一飞院用两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常规设计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并攻克了包括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技术难关。难能可贵的是,从型号立项到首飞成功再到装备部队,新“飞豹”啸傲蓝天,只用了短短的五载春秋,创造了航空工业飞机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中,首度飞出国门的“新飞豹”就创下了在异国与外国战机协同训演、与外军联合飞行指挥、实施远程跨国机动等项目的多个第一。参加联合军演的各国官兵对新飞豹“投弹精度高、准时到达好、编队飞行好”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当俄罗斯飞行员进入新“飞豹”驾驶舱,看到典型的飞机第三代航电系统,非常惊讶:“没想到中国能造出这么好的飞机。”

    唐长红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带领他的团队设计出多型具有开拓意义的飞机——第一架大型预警机、第一架新型涡扇支线客机、第一架通用飞机……唐长红本人也获得了一项项荣誉:1999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成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又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一劳动者最高的殊荣。在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他荣获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特等金奖”。

    严谨勤勉本色不改

    唐长红,这样一位肩负重任的飞机总设计师,将推导数学公式作为最大的乐趣和最好的放松。“飞机设计既是一项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有很多重要的细节。我们做工程就是要抓两头,一是抓顶层,再就是抓细节。作为总设计师,只有自己亲手推导过、计算过,才托底。”一飞院研制的多项型号技术跨度大,研制周期紧,作为总设计师,唐长红是技术的终审把关人,他只能选择慎之又慎。设计副总师拿来请他把关的关键设计数据,唐长红都会用公式进行推算核实。遇到不熟悉的问题,他便请秘书收集相关书籍,及时充电。“飞机设计师要始终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态度,不能只会用软件计算,原理性的问题还需要用公式推导。”

    唐长红对工作的投入同样令人敬佩。一次从阎良前往安康的路上,全程都是山路,颠簸不平。同行的人上车后纷纷闭目养神,唐长红却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由于过于专注,他的额头很快便沁出一圈细细的汗珠,而他似乎浑然未觉,只是隔一段时间下意识地推一推有点松弛的镜架……在接待合作单位来人的饭桌上,唐长红也会不由自主地谈到一些技术问题,争执不下时,竟然会推开饭菜,取出纸笔当场演算起来。那种对技术问题细节的深入,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位每天需要面对千头万绪工作的飞机总设计师。

    正是有这种超乎寻常的严谨,这种忘我的投入,唐长红才能带领一飞院广大技术人员将每一个设计研究节点踏得铿锵有力。此时的唐长红,正和他的团队一道,全力以赴拼搏在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的设计战线上,用智慧和汗水续写新的辉煌。
http://military.china.com/news/03/11078238/20110607/1658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