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西藏高海拔地区坚守12年的唯一女军人(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01:26
彭燕:西藏高海拔地区坚守12年的唯一女军人(图)

2011年06月0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2日电 题:西藏高海拔地区坚守12年的唯一女军人
  记者 陶社兰
  都说,远在阿里,苦在那曲。身临其境后,才会感受到这种说法真的贴切。那曲平均海拔4500多米,空气中含氧量不及内地一半。在那曲生活5年以上,大多数人会不同程度出现心、肺、脾、肾异常。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一个身材瘦弱的女军人,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师彭燕,却坚守了12年。
  那曲的苦,苦到连树都长不活。1999年,官兵又栽下1000株杨树,早早地给它们穿冬衣、盖防冻罩,浇水先加温……也就在那一年,从成都军区军医学校毕业的彭燕,主动要求到那曲工作。

  现在,仅剩的唯一一棵树,也死掉了。不过,在它的根部,却发出了新芽。而彭燕,也同样顽强地在这片“生命禁区”牢牢地扎根。她是全军海拔最高军分区中唯一的女军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去那曲,我开玩笑说:堆雪人啊。到那曲不久后下了一场大雪,那时才刚刚九月份啊,我和战友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我还高兴得给妈妈打电话说这件事呢。”
  当时的天真、浪漫,很快就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摧毁了。住在土坯房里,遇到下暴雨,屋子四处漏水;每天,七八级的大风吹个不停,晚上睡觉的时候,狂风会将沙子从门缝里“挤”进来打在脸上,第二天醒来被子上厚厚的一层沙;即使是在季节最好的七、八月,开着电热毯睡觉,被窝也是凉的;晚上,到100米开外的地方上厕所,更是件挑战的事——怕黑、怕风、怕野狗,只能飞快地跑去、又飞快地跑回……
  12年后的彭燕,当初的纯情少女,白皙的皮肤成了“西藏色”,还长了斑点;指甲开始凹陷,手关节开始变形。1.64米的身高,体重仅41公斤,单薄得好像一阵风就要吹倒了。而巡诊路上的摔打,全身上下留下了23处伤疤,身患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病、心肌缺血等5种疾病。
  以全优成绩毕业的彭燕,在踏上那曲高原那一刻,信心满满的。在她看来,经过专业院校的培训,自己已经掌握了必备的护理技术,工作起来一定能够得心应手。
  没想到,上班第一天,就遭遇了“尴尬”。
  那天,她去训练场巡诊,遇到一名战士腿部受伤流血。她熟练地清创、止血、包扎,可隔了一会儿,那位战士的伤口又殷红一片。老护士段绍慧赶紧重新包扎。
  “在高原处理伤口,因为凝血因子减少,必须先用厚纱布块压迫住伤口周围的毛细血管,再进行外部包扎……”彭燕脸红了,在人类无法征服的生命禁区面前,自己还只是个小学生。
  从此,只要是技术比自己好的、兵龄比自己长的卫生员,彭燕都恭恭敬敬地请教,慢慢掌握了许多高原护理的特殊技能。她还自费到第三军医大学进修,学习整体护理、医疗急救等,还自学心理学。后来又拜一名精通针灸的援藏军医为师,在自己身上反复体会进针的深度、角度及轻重。无数次针起针落,她的身上留下一片片的针眼。
  那曲的苦,不仅在于海拔的高、气候的冷、狂风的烈、暴雪的猛,还有那随时可能致人于死地的险:高耸的雪峰,陡峭的深谷,不测的沼泽、冰河,以及出没的野兽和常常发生的雪崩、塌方、泥石流……那曲军分区所辖部队就散布在这危机四伏的42万平方公里的雪原上,最远的单位距离分区机关700多公里,平均在300公里左右。“走一趟基层,闯几道鬼门关”,是那曲官兵对此最贴切的形容。
  有人说,在西藏,即使躺着也是做贡献。彭燕可不这么想,她要主动作为。
  一次,彭燕在为一名战士打针时,发现战士的表情有些痛苦。随后,她跑到连队调查, 70%以上的官兵反映:打针疼。彭燕决心弄个明白,最后找到了答案:门诊所使用的是需要重复蒸煮消毒的玻璃注射器,而那曲的水重金属严重超标,经过多次蒸煮消毒后,针尖往往会变钝、变平,注射时疼痛感明显增强。
  后来,很偶然的,彭燕在蒸煮消毒医用器械时,从高压锅顶部排出的水蒸汽上受到启发:何不利用这些水蒸汽制作蒸馏水来消毒?于是,她自己动手制作出蒸汽采集装置,将水蒸汽收集冷却后制成蒸馏水,解决了水质不合格的问题。
  12年来,彭燕先后实践探索出了“寒冷条件下热敷输液部位减轻疼痛”等15项高原实用护理技术,总结出 “高原皮试时间应延长5分钟”、“高原抗生素静滴每分钟滴数应控制在常规数量的80%以内”等17条特殊护理经验。
  “如今门诊所缺药的问题基本解决,添置了不少设备和器械。官兵体检也由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还增加了心脏彩超、经颅多普勒等项目……那曲7年没有战友病故了。”彭燕高兴地说。
  在门诊所,除了彭燕,原本还有两名女护士,一位叫段绍慧,另一位叫郑金玉。2002年1月,在那曲工作了17个年头的段护士被肺癌夺去生命,年仅36岁。正在重庆进修的彭燕听到这个噩耗后,心像被重重捶了一下。几天后,她申请把选修专业改为心电图,因为段绍慧去世后,门诊所没人能熟练操作心电图仪。“回到那曲后,得知我会做心电图,大家都很惊讶呢。”
  时隔两年,刚过完37岁生日的郑金玉也因肝癌病故。而就在那两年,一直在那曲地方上班的两位军嫂,也相继因高原疾病去世,离开时无一人超过37岁。
  “那曲,是女人的生命禁区!”那曲官兵的心里,笼罩上了一层恐怖阴影。据史料查证,分区组建60年来,包括彭燕在内,先后有过57名女军人,但仅有7人坚持了10年以上,除彭燕外,其余6人皆因各种疾病最多活到37岁就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那些日子,人们见到彭燕,说的都是相同的话:“这儿不是女人呆的地方,赶快走吧,要不下一个就是你。”考虑到情况特殊,西藏军区领导也明确表态,只要彭燕愿意下山,随时可以办手续。
  犹豫过,甚至胡思乱想过种种结局。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坚守。
  彭燕说:“是官兵和牧区民众感动了我,让我决定留下。我只是为他们做了一点份内的事,他们却给了我加倍的回报。作为女性护士,我有比男性医护人员难以替代的优势,来队探亲的家属和藏族女同胞愿意给我讲羞于启齿的妇科病;许多小战士也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我走了,他们会伤心的。”
  12年来,她14次放弃了离开那曲的机会。(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2/3084587.shtml

彭燕:西藏高海拔地区坚守12年的唯一女军人(图)

2011年06月0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2日电 题:西藏高海拔地区坚守12年的唯一女军人
  记者 陶社兰
  都说,远在阿里,苦在那曲。身临其境后,才会感受到这种说法真的贴切。那曲平均海拔4500多米,空气中含氧量不及内地一半。在那曲生活5年以上,大多数人会不同程度出现心、肺、脾、肾异常。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一个身材瘦弱的女军人,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师彭燕,却坚守了12年。
  那曲的苦,苦到连树都长不活。1999年,官兵又栽下1000株杨树,早早地给它们穿冬衣、盖防冻罩,浇水先加温……也就在那一年,从成都军区军医学校毕业的彭燕,主动要求到那曲工作。
  现在,仅剩的唯一一棵树,也死掉了。不过,在它的根部,却发出了新芽。而彭燕,也同样顽强地在这片“生命禁区”牢牢地扎根。她是全军海拔最高军分区中唯一的女军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去那曲,我开玩笑说:堆雪人啊。到那曲不久后下了一场大雪,那时才刚刚九月份啊,我和战友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我还高兴得给妈妈打电话说这件事呢。”
  当时的天真、浪漫,很快就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摧毁了。住在土坯房里,遇到下暴雨,屋子四处漏水;每天,七八级的大风吹个不停,晚上睡觉的时候,狂风会将沙子从门缝里“挤”进来打在脸上,第二天醒来被子上厚厚的一层沙;即使是在季节最好的七、八月,开着电热毯睡觉,被窝也是凉的;晚上,到100米开外的地方上厕所,更是件挑战的事——怕黑、怕风、怕野狗,只能飞快地跑去、又飞快地跑回……
  12年后的彭燕,当初的纯情少女,白皙的皮肤成了“西藏色”,还长了斑点;指甲开始凹陷,手关节开始变形。1.64米的身高,体重仅41公斤,单薄得好像一阵风就要吹倒了。而巡诊路上的摔打,全身上下留下了23处伤疤,身患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病、心肌缺血等5种疾病。
  以全优成绩毕业的彭燕,在踏上那曲高原那一刻,信心满满的。在她看来,经过专业院校的培训,自己已经掌握了必备的护理技术,工作起来一定能够得心应手。
  没想到,上班第一天,就遭遇了“尴尬”。
  那天,她去训练场巡诊,遇到一名战士腿部受伤流血。她熟练地清创、止血、包扎,可隔了一会儿,那位战士的伤口又殷红一片。老护士段绍慧赶紧重新包扎。
  “在高原处理伤口,因为凝血因子减少,必须先用厚纱布块压迫住伤口周围的毛细血管,再进行外部包扎……”彭燕脸红了,在人类无法征服的生命禁区面前,自己还只是个小学生。
  从此,只要是技术比自己好的、兵龄比自己长的卫生员,彭燕都恭恭敬敬地请教,慢慢掌握了许多高原护理的特殊技能。她还自费到第三军医大学进修,学习整体护理、医疗急救等,还自学心理学。后来又拜一名精通针灸的援藏军医为师,在自己身上反复体会进针的深度、角度及轻重。无数次针起针落,她的身上留下一片片的针眼。
  那曲的苦,不仅在于海拔的高、气候的冷、狂风的烈、暴雪的猛,还有那随时可能致人于死地的险:高耸的雪峰,陡峭的深谷,不测的沼泽、冰河,以及出没的野兽和常常发生的雪崩、塌方、泥石流……那曲军分区所辖部队就散布在这危机四伏的42万平方公里的雪原上,最远的单位距离分区机关700多公里,平均在300公里左右。“走一趟基层,闯几道鬼门关”,是那曲官兵对此最贴切的形容。
  有人说,在西藏,即使躺着也是做贡献。彭燕可不这么想,她要主动作为。
  一次,彭燕在为一名战士打针时,发现战士的表情有些痛苦。随后,她跑到连队调查, 70%以上的官兵反映:打针疼。彭燕决心弄个明白,最后找到了答案:门诊所使用的是需要重复蒸煮消毒的玻璃注射器,而那曲的水重金属严重超标,经过多次蒸煮消毒后,针尖往往会变钝、变平,注射时疼痛感明显增强。
  后来,很偶然的,彭燕在蒸煮消毒医用器械时,从高压锅顶部排出的水蒸汽上受到启发:何不利用这些水蒸汽制作蒸馏水来消毒?于是,她自己动手制作出蒸汽采集装置,将水蒸汽收集冷却后制成蒸馏水,解决了水质不合格的问题。
  12年来,彭燕先后实践探索出了“寒冷条件下热敷输液部位减轻疼痛”等15项高原实用护理技术,总结出 “高原皮试时间应延长5分钟”、“高原抗生素静滴每分钟滴数应控制在常规数量的80%以内”等17条特殊护理经验。
  “如今门诊所缺药的问题基本解决,添置了不少设备和器械。官兵体检也由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还增加了心脏彩超、经颅多普勒等项目……那曲7年没有战友病故了。”彭燕高兴地说。
  在门诊所,除了彭燕,原本还有两名女护士,一位叫段绍慧,另一位叫郑金玉。2002年1月,在那曲工作了17个年头的段护士被肺癌夺去生命,年仅36岁。正在重庆进修的彭燕听到这个噩耗后,心像被重重捶了一下。几天后,她申请把选修专业改为心电图,因为段绍慧去世后,门诊所没人能熟练操作心电图仪。“回到那曲后,得知我会做心电图,大家都很惊讶呢。”
  时隔两年,刚过完37岁生日的郑金玉也因肝癌病故。而就在那两年,一直在那曲地方上班的两位军嫂,也相继因高原疾病去世,离开时无一人超过37岁。
  “那曲,是女人的生命禁区!”那曲官兵的心里,笼罩上了一层恐怖阴影。据史料查证,分区组建60年来,包括彭燕在内,先后有过57名女军人,但仅有7人坚持了10年以上,除彭燕外,其余6人皆因各种疾病最多活到37岁就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那些日子,人们见到彭燕,说的都是相同的话:“这儿不是女人呆的地方,赶快走吧,要不下一个就是你。”考虑到情况特殊,西藏军区领导也明确表态,只要彭燕愿意下山,随时可以办手续。
  犹豫过,甚至胡思乱想过种种结局。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坚守。
  彭燕说:“是官兵和牧区民众感动了我,让我决定留下。我只是为他们做了一点份内的事,他们却给了我加倍的回报。作为女性护士,我有比男性医护人员难以替代的优势,来队探亲的家属和藏族女同胞愿意给我讲羞于启齿的妇科病;许多小战士也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我走了,他们会伤心的。”
  12年来,她14次放弃了离开那曲的机会。(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2/3084587.shtml

敬礼!真正的军人啊
看到我们的女人们也在为国家的安危付出生命,很心痛,解决女人不能在高原很好的生存的问题关键是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此之前,如果不能先解决问题,起码应该从制度上采取措施,比如定期体检,轮换休整等,总之,不能让这些国家的忠诚优秀的儿女在忍受身体苦痛的同时,其家庭还要一辈子忍受心灵的伤痛折磨.
众人眼中的彭燕:一个女人,她付出了太多
2011-06-02 22:07
护士网消息(杨雷):女儿,妈妈,恩人……在广袤的羌塘草原上,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师彭燕拥有不同的称谓。

勤奋,朴素,阳光……在那曲每一名军民的眼中,彭燕都拥有独特的魅力。

从一上大学就结识的同学,到刚刚踏上这片生命禁区的新兵,彭燕用12年的坚守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还是一个女人吗?”

令彭燕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自己去那曲工作的,竟然是大学时期同在一个宿舍的“闺蜜”——西藏军区总医院耳鼻喉科护士张莉。

“当时,我的想法是,彭燕这个人一定是疯了。”张莉说。

12年过去了,当张莉再次回想彭燕驻守生命禁区的经历时,已经由当初的诧异,变得理解、支持、甚至感动。张莉认为,早在大学时期,彭燕表现出的一些特质就已经为她扎根那曲12年埋下了坚实的种子。

“彭燕是一个非常勤快、乐于吃苦耐劳的人。宿舍里的卫生,彭燕总是抢着打扫;作为军乐队的成员,每次训练回来,她都会留下来帮大家摆放和擦拭乐器。”张莉坦言,虽然彭燕是独生子女,但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点“公主”的影子。

除了勤劳,彭燕留给同学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勤奋。“每天晚上10点熄灯之后,你总能看到彭燕搬着小凳子,借着走廊微弱的灯光看书。”彭燕的同学、西藏军区总医院骨一科护士赵东霞说,“放假回家,我们的行李中都装着在成都添置的漂亮衣服和零食,而彭燕的行李中有一半都是书籍。”

自从毕业之后,由于工作的关系,同学之间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但每一个再次见到彭燕的同学,第一印象都是瘦,令人吃惊的瘦。

“这还是一个女人吗?”2009年,西藏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护士长王南青毕业10年之后第一次见到了彭燕,印象中那个18、9岁水灵的小姑娘已经变得又黑又瘦。“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王南青说。

那一天,王南青和彭燕聊了很久,但话题总是绕不开彭燕的去留。王南青说,在彭燕眼里,有许多割舍不下的东西:共同战斗的战友、可爱的父老乡亲、倾心照顾的老人和孤儿……“作为女人,我非常佩服她。”
http://hi.baidu.com/slackck/blog ... 7daceab311c750.html
看了电视新闻,鼻子好大,跟环境有没有关系?
佩服!!
俺还是喜欢变形金刚的福斯特
支撑国家的不是“红色贵族”、也不是任志强之流,而是她/他们这样生活工作在基层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