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1:09:49
中日友好~~~中日友好~~~
只与日本爱好和平的人民友好。
<P>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日文化关系</P><P>——在日本东京的演讲 </P><P>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孙家正 </P><P>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P><P>你们好! </P><P>谢谢鹤田卓彦社长的致辞和栗原小卷女士的演讲。我也感谢在座各位的光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我们聚会在一起,共同讨论中日友好大计,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P><P>当我走上这个讲坛的时候,真是思绪飞驰,感慨万端。我们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回顾30年来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许多往事不禁涌上心头。实际上,中日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科技落后、交通工具极其简陋的古代,交往之途充满着种种艰险。然而,这一切并不能阻隔两国人民往来,为了中日友好,两国的先驱们毅然地踏上征途。1200多年前,中国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五次受挫,矢志不渝,终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渡过浩瀚大海,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当时,日本也有大批遣唐使入唐,其中著名文学家阿倍仲麻吕与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王维等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P><P>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为了寻求强国富民之道,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次到日本,许多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如周恩来、鲁迅、郭沫若、何香凝等也都在日本学习和生活过。他们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得到了日本友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 </P><P>当代的中日文化关系,早在中日政治关系正常化之前,就以民间交往的方式展开,民间交流始终是中日交流最活跃的部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先导,是维系中日友好关系的广泛和坚实的民众基础。 </P><P>即使在中日关系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在日本仍有许多有远见的政治家、友好人士不畏艰险,四处奔波,呼唤“中日友好”,引起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他们冲破种种障碍,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先后建立起各种日中友好团体,开展民间交流活动。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等许多友好组织,即在这个时期宣告成立。 </P><P>当我走上这个讲坛时,不禁想起了一位老人,那就是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的前会长团伊玖磨先生。1999年5月,我访问贵国的时候,他主持了一个欢迎会并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当时许多朋友从日本的各地聚集到东京,今天在座的很多朋友也参加了那次聚会。团伊玖磨先生每次到中国,我们都要见面,我们曾多次就两国文化交流的前景、就如何通过文化艺术建设沟通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进行探讨。可惜的是,他去年春天在访华期间于苏州悄然逝去。为了缅怀团伊玖磨先生,去年5月31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了《团伊玖磨作品音乐会》,那动人的旋律至今仍在我耳边萦绕,那感人的情景宛如昨日。 </P><P>与历史的长河相比,人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犹如那灿烂的樱花,稍现即逝。但生命的意义确是有所不同的。它与长短没有太大的关系,正如中国的一位诗人说过,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仍然活着。我想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对亲人、对他人、对国家、对人类是有益的,那么无论其长短都是有价值的。为了中日友好和世界美好未来不辞辛苦而奋斗的人们,他们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万人的,时光的流逝不能冲淡对他们的怀念,面对他们的骨灰,善良的人们都会撒下热泪。团伊玖磨先生,还有中岛健藏先生、井上靖先生等一大批中日友好的先驱,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虽已故去,但他们倡导的中日友好事业可以说是继者如云。我常想,对中国人来说,他们无疑是值得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同时我也认为,这些人首先是日本民族的优秀份子,是真正的爱国者,是日本民族值得骄傲的人士。他们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中日友好的事业正是造福于中日两国人民的崇高事业,也是有益于世界和平和发展、包含博大爱心的事业。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中日友好的先驱们坚信自己的事业对于日本民族和世界未来的意义,才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不惜付出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站在今天看历史,我们愈加发现中日友好事业的先驱者们,他们是何等的大智大勇和何等的有先见之明啊!在回顾历史、追忆先贤的时刻,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正在做的一切也将成为历史。我们应该努力,我们应该也可以做到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贤和子孙。 </P><P>恢复邦交正常化30年来,中日关系尽管时起时伏,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P><P>1998年,江泽民主席成功地访问日本,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建设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两国经贸合作广泛而深入,日本对华投资稳步增长,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1年两国贸易额达877亿美元。旅游方面,从1979年至2000年,日本始终是中国的第一大旅游客源国,现在日本每年到中国的游客都超过200万人。 </P><P>中日文化交流同时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出官民并举、以民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崭新局面。交流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活动之频繁,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双边文化交往中,都居于领先地位。中日文化交流已经成为联系两国人民感情的重要纽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交流在沟通人们思想和心灵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入。因为无论是中国对于日本还是日本对于中国,确实需要进一步加深了解。 </P><P>各位知道2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可以说古老的中国变得生机勃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此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共识。贵国有许多著名的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各种办事处,他们都对中国的市场寄予了较大的希望,中国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机会。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发展将最终成为一种威胁。美国的某些政治家就持这样的观点。这样一个观点对日本也有所影响。我觉得除了少数人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多数人恐怕还是缺乏对中国的了解。我认为只要是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人,就会对“中国威胁论”这样一个观点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P><P>第一,“威胁论”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和传统。诸位知道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可以说是积贫积弱,100多年当中,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侵略过中国,中国当时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经历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中国传统思想就是“和为贵”,几千年来的哲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饱受威胁之苦,怎么会去威胁别人呢?中国政府反复强调,即使中国强大了,中国也不会搞霸权主义,不会威胁别人。 </P><P>第二,“威胁论”不符合中国的现状和国策。有些外国人问我,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当代的中国呢?我想有三个词可以较为准确地概括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一个词就是“改革”,改革和开放是联系在一起的。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不断地推进,中国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向世界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学习,才使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像少年一样生机勃勃。第二个词是“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0多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就是我们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务繁重而长远。中国人民牢记邓小平的教诲“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所说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第三个词是“稳定”。中国有56个民族,12亿6千多万人口,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中国在短短20多年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各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是关键因素。“改革、发展、稳定”最能够概括现今的中国,最能够反映中国现今国内的方针。中国的对外方针是中国内政方针的延伸,用江泽民主席的话概括,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中国政府的宗旨,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和意志。“威胁论”这样一种理论是和臆测是不符合中国现实的。 </P><P>第三,这个论点也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把别国的发展当作对自己的威胁,实质源于冷战的思维。两极世界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走出冷战的阴影,越来越多的人终于认识到人类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在如何处理国家间关系呢?可以概括为:在政治上以相互信任求安全,在经济上以互利双赢求发展,在文化上以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求繁荣。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可以说,这是时代潮流,人心所向。大家知道在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时关于人民币要不要贬值,在国内学术界生了争论。但中国政府认为,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困难时不应转嫁负担,我们承担起了一个国家的责任,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P><P>第四,“威胁论”不符和中日关系发展的现状和我们发展的目标。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和世界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中日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具有很大的互补性。20年来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日本的企业在与中国合作中受益最大的时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无论是从科技水平、企业管理还是从经济的发展阶段来说,两国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是5万亿美元,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万亿美元,人均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的阶段不一样,状况不一样,中日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可以说是合作大于竞争。中国的发展不会给日本带来威胁,只会带来机遇。日本经济目前仍处于低迷时期,只有客观分析,正确判断,举措得当,才能够走出衰退,再创奇迹。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的支撑。21世纪将是文化的世纪,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能不能再走上一个新台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文化理念,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它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合作要扩大、加强,文化上的沟通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鲁迅先生说过,沟通人们心灵的,没有比文化艺术再好的渠道了。我们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我们认识到中日友好事业的崇高,我们就应该矢志不渝。关于如何开展文化交流我有四点建议: </P><P>第一,坚持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共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文化渊源相近,又各具特色,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就会双方得益,共同繁荣。 </P><P>第二,两国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促进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P><P>第三,鼓励和扩大民间文化交流。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好是国家间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石。中日民间交流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一直保持着可喜的势头。我们在扩展广泛性的同时,更应在深入上下工夫。所谓深入就是要深入人心。我们不能满足于活动,而应通过这些活动沟通两国人民的心灵,真正起到增进友好和共识的作用。 </P><P>第四,着眼未来,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发展面向未来的中日友好关系,关键是要做青少年的工作。我环顾台下,有很多老朋友,也有很多第一次见面的新朋友,其中年长的人不算少,他们为中日友好多少年如一日地工作,真令我肃然起敬。同时我也感到应该有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要培养中日世世代代友好的骨干。我衷心希望中日两国有关部门能够更多支持青少年进行交流,加深了解,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友谊合作的种子,当他们心中友谊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中日两国的前景应当是相当美妙的。 </P><P>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P><P>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维护中日友好和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暨“中国文化年”开幕之际,我提议,为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做好邻居、好朋友,让我们双方加倍努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共同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大路花火</I>在2004-9-14 13:18:00的发言:</B>
中日友好~~~</DIV>
<P>
<P>日出西方.</P>
<P>PS送你个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