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8:09:39
百家讲坛王立群倾向于韩信确实反了(其实王的毛病与中国一些所谓“正史派”一根筋的思维来判断是非一样,经常犯傻)(另一个是阎崇年,自己堕落了,还连累了袁崇焕,害了这位抗清的英雄成了网络上成为大陆不肖子孙的攻击的对向)  

    我认为 韩信没有谋反
  下面简单的说说自己的理由
  
  1. 以韩信之才 一旦下定决心谋刘邦的反 易如反掌 成功的概率极大 不说在灭齐之后 蒯彻游说之时 那时韩信拥兵30万 北面燕国已经臣服

  据有强齐 赵国也早已打下 占领区也已平定下来 以燕赵齐之强 天下已无人能够抗衡韩信 连项羽亦惧服于韩信 更何况一个刘邦 韩信要谋反刘邦早被干掉了 以韩信之才 若要谋反 岂能不知审时度势 在最有利的机会下 乘势夺取天下 何况蒯彻反复强调 天与不取 反受其咎 时至不行
  反受其殃的道理 韩信岂能不懂?
  
  2.在韩信无端被改封楚王之时 韩信亦没有考虑过谋反 此时谋反 仍有相当大的胜算 楚地 乃韩信之故乡 韩信想谋反 据有地利与人和 在有人诬告韩信
  谋反时 刘邦召集诸将议事 后问计于陈平 陈平问当下之时谁人能挡韩信 刘邦默然良久 自知兵不如楚精 诸将皆不如韩信能 这已说明韩信想要谋反
  不是难事 在刘邦用陈平之计 以巡游云梦之名欲行擒韩信之实时 其实已被韩信看出刘邦用意所在 可韩信宁可砍下好友之头 也不谋反刘邦 这足以说明
  韩信之为人 不是乱臣贼子 没有谋反之心 况且陈平之计 乃是险招 韩信完全可以先发制人 出兵顺势在云梦拿掉刘邦 谋反刘邦 更加容易
   韩信被吕雉夷三族后 刘邦召问蒯彻 当听到蒯彻说 韩信宁愿用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之辞来拒绝蒯彻的游说 明示自己不负刘邦
  以此来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时 刘邦没有任何回答 刘邦是聪明人 韩信有没有谋反 到现在了还看不出来吗?
  
  3.与陈豨合谋谋反 更是不靠谱 如此大事 岂能不策划周详? 韩信何等英雄 真心谋反 会那么弱智吗? 高祖自征陈豨时 韩信托病并没有随军前往 要是真的想谋反
  随高祖去就是了 在前线里应外合 干掉刘邦 易如反掌 可韩信没有这么做. 当吕后设计 诓骗韩信入笼时 韩信也已看出危险 不想去 但只是萧何的一句 虽病 强入贺
  就跟着萧何去了 如此草率 这是要谋反的人的所做所为吗? 当吕后把韩信投入樊笼 韩信只是大呼 悔不听蒯彻之言 乃为儿女子所诈 真要谋反 怎么不说 悔自己不该早动手
  配合陈豨 起兵作乱呢?
  
  4.太史公的态度 在史记 淮阴候列传里 太史公洋洋洒洒 用大量篇幅描写了韩信在蒯彻逻辑如此清楚 条理如此清晰的强大策反说辞下仍不为所动 的情节 通观史记 这样的描写
  极其罕见 太史公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敏感情节上不惜笔墨 的大量描写当朝的事 难道他心中没有疑惑吗 而且在该篇中 太史公还写到了他专门去了 一趟韩信的家乡 还看了韩信母亲
  的坟莹 这些次要 可以 不入史记的情节 太史公也写进了史记 其中缘由 耐人寻味. 可以说 太史公是相当同情韩信的遭遇的 如果韩信真的谋了反 以太史公之才之智 是不会这么写的.
  
  5.韩信之为人 当然这只能提供参考意见 我认为一个人的内心思想 可以通过他的行为得到外在的反应 韩信 一饭千金 不计胯下之辱 以德报怨 心无城府 从容与上言 将兵多多益善 等故事
  从一个侧面 也可看出 此人知恩图报 心胸开阔 心无城府 不像阴谋家 当然这些表象不足以成为证据 只能从一个侧面 反映一些问题
  
  6. .......... 此贴随意而写 没有面面俱到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由大家补充百家讲坛王立群倾向于韩信确实反了(其实王的毛病与中国一些所谓“正史派”一根筋的思维来判断是非一样,经常犯傻)(另一个是阎崇年,自己堕落了,还连累了袁崇焕,害了这位抗清的英雄成了网络上成为大陆不肖子孙的攻击的对向)  

    我认为 韩信没有谋反
  下面简单的说说自己的理由
  
  1. 以韩信之才 一旦下定决心谋刘邦的反 易如反掌 成功的概率极大 不说在灭齐之后 蒯彻游说之时 那时韩信拥兵30万 北面燕国已经臣服

  据有强齐 赵国也早已打下 占领区也已平定下来 以燕赵齐之强 天下已无人能够抗衡韩信 连项羽亦惧服于韩信 更何况一个刘邦 韩信要谋反刘邦早被干掉了 以韩信之才 若要谋反 岂能不知审时度势 在最有利的机会下 乘势夺取天下 何况蒯彻反复强调 天与不取 反受其咎 时至不行
  反受其殃的道理 韩信岂能不懂?
  
  2.在韩信无端被改封楚王之时 韩信亦没有考虑过谋反 此时谋反 仍有相当大的胜算 楚地 乃韩信之故乡 韩信想谋反 据有地利与人和 在有人诬告韩信
  谋反时 刘邦召集诸将议事 后问计于陈平 陈平问当下之时谁人能挡韩信 刘邦默然良久 自知兵不如楚精 诸将皆不如韩信能 这已说明韩信想要谋反
  不是难事 在刘邦用陈平之计 以巡游云梦之名欲行擒韩信之实时 其实已被韩信看出刘邦用意所在 可韩信宁可砍下好友之头 也不谋反刘邦 这足以说明
  韩信之为人 不是乱臣贼子 没有谋反之心 况且陈平之计 乃是险招 韩信完全可以先发制人 出兵顺势在云梦拿掉刘邦 谋反刘邦 更加容易
   韩信被吕雉夷三族后 刘邦召问蒯彻 当听到蒯彻说 韩信宁愿用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之辞来拒绝蒯彻的游说 明示自己不负刘邦
  以此来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时 刘邦没有任何回答 刘邦是聪明人 韩信有没有谋反 到现在了还看不出来吗?
  
  3.与陈豨合谋谋反 更是不靠谱 如此大事 岂能不策划周详? 韩信何等英雄 真心谋反 会那么弱智吗? 高祖自征陈豨时 韩信托病并没有随军前往 要是真的想谋反
  随高祖去就是了 在前线里应外合 干掉刘邦 易如反掌 可韩信没有这么做. 当吕后设计 诓骗韩信入笼时 韩信也已看出危险 不想去 但只是萧何的一句 虽病 强入贺
  就跟着萧何去了 如此草率 这是要谋反的人的所做所为吗? 当吕后把韩信投入樊笼 韩信只是大呼 悔不听蒯彻之言 乃为儿女子所诈 真要谋反 怎么不说 悔自己不该早动手
  配合陈豨 起兵作乱呢?
  
  4.太史公的态度 在史记 淮阴候列传里 太史公洋洋洒洒 用大量篇幅描写了韩信在蒯彻逻辑如此清楚 条理如此清晰的强大策反说辞下仍不为所动 的情节 通观史记 这样的描写
  极其罕见 太史公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敏感情节上不惜笔墨 的大量描写当朝的事 难道他心中没有疑惑吗 而且在该篇中 太史公还写到了他专门去了 一趟韩信的家乡 还看了韩信母亲
  的坟莹 这些次要 可以 不入史记的情节 太史公也写进了史记 其中缘由 耐人寻味. 可以说 太史公是相当同情韩信的遭遇的 如果韩信真的谋了反 以太史公之才之智 是不会这么写的.
  
  5.韩信之为人 当然这只能提供参考意见 我认为一个人的内心思想 可以通过他的行为得到外在的反应 韩信 一饭千金 不计胯下之辱 以德报怨 心无城府 从容与上言 将兵多多益善 等故事
  从一个侧面 也可看出 此人知恩图报 心胸开阔 心无城府 不像阴谋家 当然这些表象不足以成为证据 只能从一个侧面 反映一些问题
  
  6. .......... 此贴随意而写 没有面面俱到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由大家补充
赞成,历史记载中有大段大段陈豨辞行前,韩信和他相约谋反的文字。想想就诡异,难道韩信身边还有一个起居注官随时记录?
韩信反没反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刘邦对他起了杀心,吕雉在干掉他之后肯定会找到证据的。
本人也很倾向王立群老师的分析------韩信确实参与谋反了。但这不是他被杀的主因
现在好多专家想出名想疯了罢了 正经观点出名又不容易 就提点匪夷所思的东西吸引大众眼球 为以后能给闹残片做代言铺平了道路
莫须有
韩信的主要问题在于,这是西汉,不是西周。
不过当时没多少人能认识到,萧何张良算是少有的例外。
到卫青的时候,苏建还要他学战国公子养士,卫青是难得的明白人,“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从秦起,中央集权的加强,容不下西周时候的那种诸侯了。
身为异姓王,不管反不反都难容于皇帝,讨个富家翁当当或许能善终。
估计是参与了或者“被参与”,但肯定不会是主谋。
他在当假齐王的时候都没有趁着刘邦虚弱而反,刘邦定天下后就更不会反了。
到了那个位置,想当个平安的富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其实韩信很难善终,要么谋反自己当皇帝,要么被皇帝以谋反为借口处理掉。可惜韩信自己看不懂这一点。
lijie8257 发表于 2011-5-10 12:33

说韩信不懂实在是太小看韩信了,不如说是韩信高估了自己同时也高估了刘邦,太自信的人的通病
对历史有不同意见当然可以讨论,上来就先给王老师扣个“正史派”、“犯傻”的帽子,这不是什么好风气。
至于韩信有没有谋反,现在谁也没法调查了,只能存疑。但是韩信在降为淮阴侯后心存怨望是肯定的,一个拥有杰出军事指挥才能而又心怀不满的人,即使只是得到一些莫须有的“涉嫌谋反”的情报,统治者也只能倾向于相信,而且历史证明,不相信的往往都会悲剧,政治斗争的规则就是如此。
即使韩信没反意,也难善终。
刘邦自个就是反项楚而起的,且能不防患于未然。
关键是功高震主了
功高震主了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1-5-10 22:07

主动交出兵权,呆刘邦身边老老实实当参谋总长,应该还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再说了,刘邦北部也不安全还用得上韩信。

:D后世忠如岳武穆也是逃不了一死,不如学韩世忠豪宅美妾装傻混个善终!
高祖说他反他就反,不反也反,高祖说他不反他就不反,反也不反。


别人建议他谋反

他 没有及时采纳建议

就死了
当时还不如学学张良,学神仙去
刘邦朱元璋都是布衣出身得天下。
没受过啥文化教育  登基之后就把开过功勋收拾干净了。
  李世民赵匡胤高干出身。登基之后都能给自己的功臣一个善终。。。
rottenweed 发表于 2011-5-10 10:57


   
韩信没这本事
所以啊,你不害人,人会害你。善者不得善终,
刘邦朱元璋都是布衣出身得天下。
没受过啥文化教育  登基之后就把开过功勋收拾干净了。
  李世民赵匡胤 ...
这是底气的差别。对个人能力和御人能力的自信。
李世民自身也是很有才能的猛将。
Kirchies11 发表于 2011-5-10 10:49
莫须有
肯定不是莫须有

老韩他留项羽五虎大将老钟想干啥?
要真相信兔死狗烹,功高震主的话就幼稚,敢于起来造反的人通俗讲就是反骨人格,少数,这些人不仅在乱世,就算在治世一样是为非作歹命,开国统治者杀功臣总被唾骂,我要问一下功臣为什么给人家沙你的理由?韩信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对君主,或者说对政权,更深入说对社会安定,人命幸福没有威胁,只有贡献的人物。韩信如果聪明就不应该讨封,他跟彭越,英布不一样,他是嫡系,应该是封侯,如果能谨守臣道不至于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也许还能成为周勃那样的功臣!其实刘邦对他不错,他在刘邦危忘只是要挟封王,背义攻齐害死俪生,在商议好的事件不到现场,造成刘邦被项羽打败,这些那一条都够死的,刘邦没追究他反而履约封王,已经是很宽大了,还不是看中他的才能,可是他自己居功自傲,不仅收容罪犯,而且你不看他对樊郐的态度,连萧何都阴他,可见人缘查到什么程度y
倾向于莫须有
秦始皇没有杀功臣,也没杀皇族!说他比刘邦残忍,应该比较扯淡!
fengxiang 发表于 2014-12-26 19:40
秦始皇没有杀功臣,也没杀皇族!说他比刘邦残忍,应该比较扯淡!
,从这一点来说,秦始皇是历史上不多见的。
刘邦朱元璋都是布衣出身得天下。
没受过啥文化教育  登基之后就把开过功勋收拾干净了。
  李世民赵匡胤 ...
刘邦把功臣都收拾干净了。那吕后时期的功臣派都是死人吗?刘邦没有收拾功臣派。他收拾的是盟友派。无论英布,还是彭越。战争时期都是做为盟友加入的。韩信本来可以做功臣的。但他求作齐王时,刘邦就把他归入盟友一派了。做为功臣的萧何,张良,樊哙,周勃,曹参,陈平在刘邦在世时都没事。
肯定不是莫须有

老韩他留项羽五虎大将老钟想干啥?
老钟和老韩是老朋友,老韩在项羽那边时,老钟对老韩是很照顾的。也向项同志推荐过。不过,骁勇自负的项同志看不上"懦弱“的老韩。这才便宜了老刘。老韩照顾一下是实上己经没有威协的老朋友我还是比较欣赏的。就是好事没能做到底。不过自己的命和老友的命之间,我们也不对韩同志要求太高。毕竟有多少人做到如此舍己为人呢?
韩信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就算谋反成功希望也极低。
rzmall 发表于 2014-12-27 00:20
老钟和老韩是老朋友,老韩在项羽那边时,老钟对老韩是很照顾的。也向项同志推荐过。不过,骁勇自负的项同 ...
钟不死,韩信不死;
如果不谋反,把钟活着交给刘邦,反而无愧;送个死人,就是杀人灭口,至少谋反这个疑点是抹不掉了
而且从后来对纵横客的处理,钟交给刘邦也不一定死,或许投顺后刘邦还能用一用呢,都是老乡啊

对了,这里边还就是韩信是外人
那么厉害,必须得死啊
必是谋反
蒯通一番问对说的很经典,已经预示韩信的悲剧,打江山时和老板做朋友,以至于功成名就之后目无君上,受敲打后心怀怨望,怪话连篇,搞东搞西,然后煽动他人打头阵,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这不是谋反是什么?这种事从古至今都不断发生,创业是兄弟,立业后是仇人,谁对谁错?

刘邦把功臣都收拾干净了。那吕后时期的功臣派都是死人吗?刘邦没有收拾功臣派。他收拾的是盟友派。无论英 ...
萧何也是进过监狱的,可怜的老萧还得伪装成贪污犯來表忠心。张良是早早从赤松子游了。曹参到齐国去当了国相,学黄老之术,算是可以放心的。樊哙差点和刘邦一起见阎王,要不是和吕雉有亲,恐怕就难逃厄运了。刘邦对功臣也就那样吧。
陈平周勃,吕雉当权时乖的跟猫一样,刘邦把他们看透了,他们根本不可能构成啥威胁。
raymax1984 发表于 2014-12-28 02:05
萧何也是进过监狱的,可怜的老萧还得伪装成贪污犯來表忠心。张良是早早从赤松子游了。曹参到齐国去当了国 ...
描述符合实情;刘邦对功臣也不放心。樊哙若不是陈平拖延,也会提前见阎王。
wjohn 发表于 2014-12-26 21:48
,从这一点来说,秦始皇是历史上不多见的。
秦始皇错就错在没有诛杀六国王、臣遗族。都杀光了也就没事了
东北老虎 发表于 2014-12-28 15:12
秦始皇错就错在没有诛杀六国王、臣遗族。都杀光了也就没事了
的确如此。后来的许多朝代,为了不在二世而终,挥起屠刀毫不留情。
raymax1984 发表于 2014-12-28 02:08
陈平周勃,吕雉当权时乖的跟猫一样,刘邦把他们看透了,他们根本不可能构成啥威胁。
那吕雉一死呢?本来诛功臣就是为了后世而不是当世。老刘在,诸位功臣谁不是乖得和猫一样啊。老吕的手腕也很厉害,但是,换个不厉害的还真收拾不了这些功臣。但是,从结果看。汉初的功臣群体还是忠于刘家的。